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分类阅读之边塞诗赏析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分类阅读之边塞诗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分类阅读之边塞诗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相关内容

  •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较详细
  •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边塞诗 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边塞诗: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 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 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

  •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
  •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赏析专题(2011·滨州市) (一)古诗词鉴赏.(3分)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 ...

  • 初中古诗词阅读资料
  • 古 诗 词 阅 读 常考考点及方法指导 考点一:品味语言(炼字.赏析诗句) 1.提问方式: a.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 b.请对诗句作简要赏析. 2.方法指导: 解答"炼字"题,可以把该字放到原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手法,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 ...

  •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 ...

  •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阅读 +节奏划分
  •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阅读 1. 重在语言品味.内容理解.情感把握: 2. 以简答题为主,分值6分. 3. 题材大多选用课外的绝句,涉及各种主题. 三.常见题型: 1. 寻找意象: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说来,在创作时,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 ...

  • 文言文诗歌赏析题及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
  • (做答) 江苏    侯非 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 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 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 ...

  •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
  •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历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考生失分严重,得分率低,而各地中考的古诗词鉴赏(3~5分),也是学生的难点,表现在对诗歌的题材.主题.写法没有明确的思路,答题时没有鉴赏的步骤,语言组织混乱.根据全国各地中考诗词鉴赏的要求,归纳鉴赏四步法. 一 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 ...

  • 诗歌赏析技巧
  • 诗歌鉴赏步骤 1. 语言分析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 ...

  • 大林寺桃花和清平乐阅读答案
  • 篇一:大林寺桃花和清平乐阅读答案 篇二:大林寺桃花和清平乐阅读答案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a.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因诗人巧用对比.拟人和夸张而意境深邃,富于情味.b.诗中一.二两句前后呼应,既是纪事写景,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c.诗中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构思灵巧,戏语雅趣中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