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学生发展问题的研究报告

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学生发展问题的研究报告

陈彦、邓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0062

一、 研究的背景、目标与过程

1. 研究的缘起

每年九月,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有4471多万。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于2002年升入华东师范大学,带着高中时代的一切影响,带着我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认识。而扑面而来的大学生活,尽管曾给我们以新鲜和丰富,也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困惑、挫折乃至失望。在这一生活过程中,我们开始察觉:并不仅仅是我们一两个同学如此,我们班级、学员乃至学校其他学院的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

面对这种现状,大一期末(2003年5月—6月),我们曾经设计了一个题为“大学的使命——教育管理学院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的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了我们学院大一学生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开始查阅有关研究资料,重新思考这个问题。通过一学期的资料收集、访谈、反思,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它呈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 学生方面:大多数人感受到了问题的存在,而缺少思考和研究,

更缺乏有效的改进措施。

2) 高中方面:极度缺乏“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意识。而这种态度也

影响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使得他们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1 参见WWW.CHINAML.CN/SITE/XWPDXW/2005-02/28/COTENT-147357.HTM

3) 高校方面:仍旧缺乏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缺少研究基础上的有针

对性的改革。很多此类工作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很少会主动地发现学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困难与矛盾,这是我们继续改善的状况。

4) 研究者方面:在前期的资料收集中我们发现关于大学新生适应问

题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大部分尚处于现象地描述水平,并且均将目光放在大学层面,很少从高中和大学两个层面联系的看待这一动态的接轨过程。

我们重新设计了这个调查,从高中和大学两个层面着手,旨在系统全面地描述学生从高三到大一的转轨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发现高中教育及大学教育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这里我们开始了正式的研究(2004年3月)。随着研究的推进,我们越来越发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我们看来,这一问题对于学生发展来说,对于高校改革来说,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学生对大学的适应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给他在大学中的表现及收获。

2. 研究的基础

我们浏览了国内大量的教育网站和有关书刊杂志,没有找到过类似的研究,只有一些关于大学生活的建议。更多的也仅仅是提出了大学生存在着对大学生活适应的问题。与此相关的主题主要有四类:一是关于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少。但是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在各大学都已开展,但是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对“新生”的“教育”。大一一年里我们也很少得到关于专业发

展的信息;二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生活环境的转换带来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学习方式转换产生的问题;人际交往的问题;中心地位丧失所导致的自卑感的产生。但是这些文章大多尚处于现象的描述水平,并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三是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这也从另一方面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关于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的问题,由于高考的存在,高中教育渐渐异化为考试培训机构,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但是对于教育的其他目标,如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等方面,学校却很少关注。高中的这种教育方式为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埋下了隐患。

关于国外的资料,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能够找到的资料并不时非常多。在仅有的资料中,我们阅读了《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经验》、《中学:关于美国中等教育的报告》、《日本教育的现状——美国对日本教育的研究报告》、《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细读美国大学》、《大学的使命》等报告和书籍,以及一份原版的斯坦福大学做的类似主题的研究报告——Betraying the College Dream. 通过阅读我们看到了对于这一问题的新的视角,了解了国外在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我们发现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不仅是我国,在国外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由于国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些报告提出的建议并不能完全运用于我国,这也促使我们开始自己思考这一问题,尝试着做独立的研究。

3. 我们对研究目的和价值的认识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通过问卷、访谈、作文以及亲身感受对高三学生以及大一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比较,明确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转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高中、高校三个角度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意见。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高校、高中的改革提供参考,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更深更广的研究积累经验。

在此意义上,本研究具有实践和理论上的双重意义。

4. 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的资料以及对自身的反思,了解“高中、大学教育现状”、“高中生、大学生心理特征”等问题,形成对问题的初步看法。

(2)调查研究方法:我们分为问卷和访谈两个部分。我们先通过一定数量的访谈了解大一新生在大学的生活状态,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前的状态和想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针对高中、大学的两份问卷。我们对上海市高中、大学按照综合实力排名分为好、中、弱三等,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发放问卷。

(3)比较研究法:我们对部分高三学生进行追踪,形成个案,比较分析其高中和大学的状态。同时对问卷显现出的高中与大学、大学与大学间的不同状态进行对比研究。

(4)文献研究法:对《我心目中的大学》进行文本分析,并用定量

的方法分析问卷开放题。

5.

研究过程

二、研究结果:对“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学生发展问题”的初步

认识

(一)整体生活状态

1.高中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

高三学生普遍感受到生活紧张,有升学的压力。对于这样一种生

活状态,高三的学生有三种主要的态度:47%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已经习惯,称不上好坏、喜欢与否”;17.5%的学生认为“很糟糕,希望早日摆脱这种生活,十分向往大学的生活”;11.5%的学生认为“非常快乐,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很留恋”。(高中问卷第1题)无论是哪一种态度,他们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都是有相当高的期待。我们通过调查,有以下几方面的发现:

发现一:期待的程度——从高中问卷的第2题,我们可以看到,有91.3%的同学对今后的大学生活的态度是“期待”,其中有61.1%的同学是“非常期待”,30.2%的同学选择“期待但也有担心”。

发现二:期待的生活状态——对于高中同学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的整体感觉,我们可以从高中问卷的第3题中得到信息:认为“自主、自理”的同学最多,接下来依次是:“丰富多彩”,“宽松、自由、轻松”,“压力、紧张、繁忙”和“简单、乏味”。

发现三:期待发展的能力——经过我们对高中问卷第15题的处理,我们得知高中学生最看重在大学里发展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社会实践(如兼职等);(2)专业学习;(3)结交朋友。接下来依次是:

(4)拓宽知识面;(5)自己的兴趣爱好;(6)社会工作(指班级、学生会等工作)。

2.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感受总体呈现出不满意的状态

从大学问卷的第2题2结果来看,大学生对实际感受到的大学生1 参见第 页附录部分高中部分问卷及统计结果,下文中出现高中部分问卷的统计数据都可参见附录部分的高中部分问卷及统计结果。

2 参见第 页附录部分大学部分问卷及统计结果,下文中出现大学部分问卷的统计数据都可参见附录部分的大学部分问卷及统计结果。

活满意度不高:77.9%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活“比想象中的差”。与高中问卷相比,我们有以下两个发现:

发现一:自主自理带来明显的挑战——大一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整体感觉,大学问卷第1题的结果显示出:认为“自主、自理”的同学仍然占多数,这和高中问卷的结果保持一致,但是接下来的顺序发生了较大变动。选择数量第二多的选项变成了“简单、乏味”,而“丰富多彩”则降到了第五位。也就是说,同学们在进入大学后的确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自由,体验到了生活的自理,但是这种“自由、自理”的生活并不是“丰富多彩”而是与之相反的“简单、乏味”。

发现二:实际感受到的发展与高中时的期待目标发生明显差异——关于学生期待在大学中发展哪些方面的能力的问题,大学生的回答与高中生基本保持一致(大学问卷第6、7题),依次是:社会实践;专业学习;拓宽知识面;结交朋友;社会工作;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当我们问到“实际在大学中发展了哪些方面的能力”时,答案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学生最期待的“社会工作”降到了第六位,而“结交朋友”则是他们在大学中最大的收获。

(二)学习方面

从问卷的开放题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和失望比较突出。在学习方面感到有困难的比例占到了42.2%,失望的则有28.6%。1

1.学生对专业的满意程度不高,大多数持无所谓的态度 1 参见第 页附录开部分的开放题统计分析表格。

这部分显示出来的问题最多也最丰富。从对高中生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学生将“专业学习”看作能力发展中第二重要的内容(高中问卷第15题),这表明学生是比较看重专业的。但是从大学问卷的第5(a)题对学生对所在的专业的态度的调查中我们得知真正喜欢自己专业的人并不多:32.3%的同学对专业持无所谓的态度;28.9%的同学不喜欢自己所在的专业。从开放题的回答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专业”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在所有选择学习方面困难、失望的记录中,关于“专业的出现频率是第二高的。而同学们对专业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对专业的不了解、对专业前景的担忧以及对专业地位的不满。

发现一:问题之一是部分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仍然对专业不了解 很多学生在开放题的回答中写道:“我无法将我的专业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不知道我的专业将来是干什么的”、“我的专业明明是文科的名字,进来后却发现是理科”、“我对专业所学的东西和我想得不一样”……从大学问卷的第8(a)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选择“不十分了解”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占到了23.8%,还有12.6%的同学选择了“与当初填报志愿时差不多”。

发现二:问题之二是部分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专业感到不满意 还有学生在开放题的回答中写道:“我的专业名气不够响”、“我的专业在学校没有地位”、“我的专业将来找不到好工作”、“我的专业将来没有出路,挣不到钱”、“专业所学的内容不符合我的兴趣”、“这个专业比我预想的要差”……

2.大一学生普遍感到在学业上存在困难

发现一:学习方式转换的困难——从高中到大学在学习方式上最大的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他们缺乏这种自学的能力,不知道何时何地如何进行学习。从高中问卷的第17(6)题中,我们看到学生期待的大学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以教师讲和做题为主。而大学问卷第13(5)题中,学生实际感受到的学习方式是:46.0%的同学认为“以课堂听讲为主”;另有43.7%的学生认为“以自己回去看书为主”,这里就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要求。

发现二:学习内容的脱节——大一学生感受到在学习内容上存在着脱节现象,他们在课程的一开始便觉得听不懂,而老师却似乎默认他们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一问题在访谈和开放题中反映的比较明显,我们可以看个访谈记录:

 B:我认为课程没这么难。但其实很难,大学里要学好花的时间和

精力跟高中时差不多的。也要认真的去学。大学没有一个铺垫,高中学的东西好像很重要的。1

此外,从开放题的整理中我们也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学生认为所学的内容偏难,与高中的知识没有衔接,高中只讲高考考的东西,而大学却不管这一套,加上课程设臵不够合理,从而导致他们上课几乎听不懂,这些又导致了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3.大一学生对教师的失望比较强烈

发现一:对教师授课方式的不满——从高中问卷第17(1)题中我们1参见第 页附录部分大一学生访谈(一),下文出现访谈都可参见附录部分的访谈记录。

可以看到高中学生的期待是:39.5%的人选择“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增加课堂讨论成分”,29.3%的同学选择“以课堂讨论为主,教师讲授为辅”;而学生实际感受到的大学授课方式是“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大学问卷第13(1)题中可以看到比例高达66.5%,这使他们感到对大学课堂教学的不满。从开放题的整理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于大

1学教师的意见相当大占到了24%。学生心目中的大学教师应该是满腹

经纶,上课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同时还要幽默风趣,与学生打成一片。(具体见附录中的《我心目中的大学》)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大学老师令他们相当失望,我们可以从以下一段访谈得到证明。

 B:……我觉得大学老师拿工资真的是很容易哦。你看他好像也没

有什么备课,只对这些老师的学历有个要求,然后他来了之后就给你看一看,然后指两笔,有时候一天都不会说一句话。就这样就完了。然后我们提意见让老师多讲一点,老师就说要自己领悟。  B:老师基本上就是照本宣“写”,上课就是拼命得写,他巴不得早

点把这本书写完任务就完成了。

 A:那其他课的老师呢?

 B:差不多。

发现二:对于教师的交流状态的不满——从大学问卷第15(5)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大学的师生交流状态有40.9%的同学持无所谓态度,另有25.2%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而第15(1)题关于交流频率的调查显示42.6%的同学认为“比较低”,41.1%的同学认为很低。1参见第 页附录部分开放题统计分析表格。

此外开放题以及访谈还显示学生对于与教师的交往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既希望老师关心,又不希望被老师管束。

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的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老师的授课方式让他们觉得老师很没有水平以及与老师交流的频率、内容、效果。老师上课来下课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的不是获得自由的快乐,而是一种被冷落的委屈感。

4.大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不容乐观

总体看来,学生对于现存的学习状态满意度不高:43.4%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状态持无所谓的态度;26.7%的学生选择“非常不喜欢”;只有24.9%的学生选择“比较喜欢”(大学问卷第13题第7小题)。而从对开放题的整体中我们也能得到类似的结论。

同时从开放题的整理中我们得知,很多同学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学习氛围很不满意。这其中又可以根据文理科分为两种不同的状态:多数文科生认为他们的学习生活过于松散,几乎没有学习的压力,从而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与此同时,理科生则认为他们所面临的压力过大,学习任务繁重,甚至有些羡慕文科学生那种松散的生活。

另外从访谈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说他们进了大学以后对于学习只要六十分万岁,但是在他们进入大学后我们再问同样的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会改变当初的看法。还有人尽管仍然坚持认为学习不重要、不愿多花精力在学习上,但并没有减弱对分数的重视程度。我们不妨看个例子:

 A:你现在对大学考试怎么看?那个时候你告诉我60分万岁!

 B:不是60分万岁,刚才我不是也说了嘛,做事情要认真点。  A:没上大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大学里不要学习,60分万岁?  B:高中的时候肯定有这种感觉了,但是到了大学后发现不是那么

回事。特别是有一些……在评定各方面的东西都会多多少少有这方面的因素。然后特别是在英语方面,他出的题目特别难,然后就知道不是这么回事。

综合各种资料,学生期待的好像是这样一种学习状态:平时不要有太多的课业压力,但要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自己获得知识,而考试则要容易通过并且能够拿高分。

(三)生活方面——这里我们指的是除去学习活动以外的日常生活

1.学生在独立生活能力方面的表现比自己预期的要低

在大学问卷第9题中,我们询问学生能否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有26.6%的同学选择“有困难,安排得不太好”,还有2.4%的同学选择“根本不知如何安排”。也就是说有近1/3的同学无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而同学们在高中问卷第12题的回答中则显示出:50.9%的同学认为自己将来“可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更是有23.5%的同学认为“完全可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与实际相比,显然同学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发现一:高中学生对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十分期待并且充满信心。在高中问卷第13题里,我们让学生自己预测自己能否在将来的大学中生活得很好。结果有53.6%的同学认为“应该可以”,33.6%的同学认

为是“肯定可以”。而且从高中问卷第3题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学生对大学生活最大的盼望便是“自主自理”。

发现二:大一学生实际的独立生活能力十分欠缺。学生的期待与自身实际的能力有比较大的差距。大学问卷第18题中显示37.1%的同学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来适应大学生活,16.7%的同学至今仍不太适应。而在开放题和访谈中这个问题显现得更明显:

 B:以前在高中的时候,……好简单的啊!甚至我们在高三的时候

他们就把饭送到你面前,就是做好题目就吃,吃完了再去做的那样子。大学就不一样了,连吃什么菜都要自己选哦。就是一切都是考你自主,一开始我还是有点不太适应。有时候就会变得乱七八糟。

发现三:学生对外界的环境条件存在一种矛盾的心态。在开放题中,许多学生写道他们对学校所在地很满意,因为它在上海。但是这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尤其是外地的学生。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习惯、无法融入当地的文化、陷入想家的愁绪中的人不在少数。即便是上海的学生,在访谈中也显现出了这方面的问题,他们会选择经常回家。

2.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呈现出数量高质量低的状态

发现一:学生对以前的同学、友情非常留恋,与家长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在对高中生的同学关系的调查中,有67.3%的同学选择了“很好,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在同学们进入大学后,我们通过访谈发现,他们仍旧与过去的同学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只要一和他们提起以前

的同学,他们就立刻显得很兴奋;对于家长,学生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好了:

 A:你觉得最好的朋友在哪里?

 B:我觉得我现在没有像高中那么好的朋友,都差不多。我和我高

中短消息说我们放假了要聚一聚大家吃一顿,我真的很期待这样的日子。在这里你要说一个很好的朋友,一个很知心的朋友我觉得没有。

发现二:学生对于大学中的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比高中有所下降。从高中问卷第19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大学里人际交往的期待比较高:60.9%的同学选择了“很好,会有更多的朋友”,14.9%的同学选择了“很难交到很知心很亲密的朋友,要靠运气”,还有11.1%的同学选择了“不会很好,交往很平淡”。而在对大学同学的调查中我们从大学问卷的第14题可以得知53.0%的同学选择“一般,大家没有什么矛盾,互不干涉,交往平淡”,尽管仍然有37.5%的同学选择了“很好,比高中时交到了更多的朋友”,当时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学生的交友质量总体下降了。从开放题中我们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在生活方面,对人际交往感到困难的同学占到39%,而对它感到失望的比例高达54.4%。具体展开的条目,我们发现多数同学认为进了大学后交往面变窄了,与之交往的同学变得深不可测,无法与他们深入交往等。而同时我们发现,在对生活方面满意的选项中,又有55.8%的同学认为对人际交往感到满意,而在这里他们指的人际交往好又是指与同宿舍的同学相处融洽,或者是与同学没有什么大矛盾。由此可

见,学生对人际交往好坏的评定标准不一导致了他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总体看来是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下的下降。

3.学生对大学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

发现一: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得知,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期待是很高的。但是我们从大学的问卷里看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在这方面是很欠缺的,满意度不高。通过开放题的回答,我们看到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学校的社团活动开展得不够丰富,自己即使参加了社团活动也并没有什么实际能力的提高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满足。

发现二:复旦大学的同学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从我们对开放题的进一步分学校处理以及访谈中发现,复旦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社团活动的开展较为满意,尤其是讲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访谈中找到证明:

 B:参加了两个社团,游泳协会和研究生剧社。

……

 B:很多活动就是高中活动的扩大版,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的,讲

座比较好,复旦的师资比较好,讲座每天都会有。……每天晚上都是活动,你就会想到地该去哪,最后就不会上课了,音乐会,辩论赛都挺有意思的,挺丰富的,就是它成了我的主业。讲座上比较容易学到东西。

(四)自我发展方面

1.大一学生缺乏目标意识,目标不清晰、不合理

发现一:这透露出高三学生在此方面的缺失,高考几乎是每一个高三

学生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然而进入大学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无法找到新的十分明确的目标。这一点在访谈中反映得很明显。  B:近期……没给自己定什么目标。有点混的感觉。

 A:因为当初在你进大学前我们问了你一个问题:你进了大学高考

的目标完成了,你会怎么样?你马上回答我说要定一个新的目标。  B: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生活的重心变了,大概这也可以算是一个目

标了吧。

2.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普遍缺乏

发现一:学生获得的信息质量不高,我们在高中问卷第5题里对学生了解大学的渠道进行了调查,通过平均等级的计算我们得出如下顺序:1 “家人、亲友等” 2.“媒体(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3 “学校发的各种宣传资料”4 “自己的同学或者朋友的描述”5“参加各大学举办的咨询会”6 “自己的实地考察”7“学校举办各种讲座或参观活动”8“老师的描述”9 “其他”。在这些途径中可以获得相对最准确、可靠的大学信息的E自己的实地考察排在了第6位,由此可见学生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意识十分缺乏。

发现二:学生的信意意识不强,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学生的信息意识呈现不同状态,从成长角度来说“信息无意识”和“有信息意识且持否定状态”是发展的不成熟状态。以下就是其中一例。

 A:现在你再回过头来看,如果高三时候给你一个机会了解大学,

让你提前知道大学是怎么样的,你想不想知道呢?

 B:我不想知道。

 A:为什么呢?

 B:因为这样的话,我高考就没有动力了。我辛苦了那么多年就是

为了要考大学,因为以前我觉得大学是神圣的,是美好的。如果说我那时就知道了大学是这个样子的,我就不想高考了,一点意思都没有了。……如果我那么早就知道的话,我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就是会没有动力了嘛!那时候我的一个姐姐和我说她的大学嘛,她说大学其实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嘛,我就马上大叫让她不要再说了,我说我不想知道嘛。

3.尽管有部分学生具有“主动”意识,但没有“主动”行为

发现一:高三学生已经认识到“主动”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他们具有了“主动”意识。我们在高中问卷里对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方式进行了调查,高中问卷第21(4)题中显示学生期待的大学里的师生交往方式中有42.1%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谁主动,都可以”,41.3%的同学认为“老师不管,主动权应该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需要时主动去找老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已经认识到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是需要学生自己主动的。在我们的许多高三访谈中也表现出这个状态,下面就是一例。

 B:我会主动去找老师的,如果等着他,可能学期结束他都不会发

现我。所以我还是要主动一点。

发现二:大一学生不具有主动的能力和行为,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学生在高中时就意识到主动的重要性,但是到了大学真正将其付之实践的却很少,似乎学生的发展倒退的现象。大学问卷

第15(4)题显示只有28.3%的同学选择了“学生较主动,有问题有困难主动去找老师”。

 A:……你不想找老师问问吗?

 B:都找同学,不会找老师。

 A:为什么?

 B:第一找不到,不知道他的办公室在哪里。有时候老师会说下节

课是答疑课我会在哪里哪里,可是我不听得嘛,就不知道,也不高兴去问。而且我们寝室在六楼,很懒的不高兴下去。

4.学生的选择意识和能力存在缺陷

选择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一面,每个不经意的选择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是否具有选择意识,能否进行成熟理性的选择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学生的选择意识和能力存在明显不足。

发现一:多数学生对自己做出的选择并不满意。我们通过大学问卷第3题对学生选择专业的自主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3.3%的同学是“自己意见为主,家长意见为辅”,35.6%的同学是“完全由自己决定”。也就是说有78.9%的同学是有自主选择权的。而大学问卷第4题有告诉我们:由82.2%的同学进入了当初自己志愿表上填写的专业。但是第5(a)题对待专业的态度又显示:有32.3%的同学“填志愿时就无所谓,现在也无所谓”,12.6%的同学“填志愿时无所谓,现在很不喜欢”,10.9%的同学“填志愿时很喜欢,但现在不喜欢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当初在做出选择时并不是很慎重,他们对自己的选择结果的

满意度也不高。

发现二:学生的选择意识和能力存在缺陷,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中表现出不成熟的发展状态:“轻视选择的权利,盲目作出选择”。

 A:那你填它是因为什么呢?名字不错?

 B:凭第一感觉。

 A:第一感觉?

 B:嗯,我想来想去第一感觉好的,我就填了,然后再看看历年来

的分数,看看我大概能不能进就好了。

三、对学生在“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学生发展”状态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透析“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学生发展状态形成”的学生视角

学生是以上一系列问题的中心,要想解释并解决以上各种情况与问题,就必须先从学生入手,找出症结所在。我们认为学生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于自我发展方面的缺陷,具体说来又有以下三种情况:

1.缺乏认识准备

原因一:学生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估自己的实力,过于乐观,对将来在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估计不足。这一点在访谈中反映得非常明显:

 A :自己能否对自己的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 B :我觉得不能。

 A :你觉得大学生活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担心哪些东西?  B :没有担心过。

原因二: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不清晰、合理。从学生的作文《我心目中的大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对大学有着无数美好的现象,然而不得不说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只能归为幻想:

 我想我上的大学要楼群座座,绿树环绕。最好是庄重典雅如政府

大楼一样的教学楼。幽静恬适如苏州园林般的寝室。图书馆要如古代藏书阁一样古朴而弥漫书香,操场要如现代化机场一样广阔而富于动感。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不能摘录更多的段落,如果您细阅读附录中的《我心目中的大学》,您就会发现高中生眼中的大学简直就是桃花源。可世上哪儿有真正的桃花源呢?学生这种不理性的认识导致了他们进入大学后巨大落差。

2.缺乏情感准备

尽管在调查中很多学生渴望摆脱高中进入大学。但是他们在情感上还很依恋高中的感觉。毕竟那一切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高中拘束的生活除了压抑,还给这些学生带来了一种刺激的体验,而大学里巨大的环境变化使得学生丧失了这种体验的机会,从而产生了失落感。他们不仅留恋高中那种刺激,更留恋束缚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安慰——受到关心的满足感。诺丁斯说: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

的一种连接或解除1。大学里自由的生活让学生一下难以接受,因为他们觉得突然之间被抛弃了。除去对那种感情的依赖以外,学生还很依赖过去的学习方式。从高中问卷的第16、17题的对比来看,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与他们预期的大学里的状态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学习方式方面。他们在情感上并没有做出接受新环境的准备。一遇到问题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如何去改变,而是和过去做对比,进而是一连串的抱怨甚至消沉。

3.缺乏能力准备

虽然有部分学生意识到大学对学生在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他们并不真正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只知道大学的学习更多地要靠自学,却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渠道、用何种方式自学;他们知道大学里的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打理、安排,却没有能力进行合理的规划;他们知道大学里同学之间的交往内容、方式都会发生改变,却不知道自己该用怎样一种心态去面对去开始新的友谊;他们知道大学里的老师与高中不同,知道要靠自己的主动才能和老师很好的交流,却不知道怎样采取主动、把握机会、用怎样的方式与老师交谈、怎样从老师那里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二)透析“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学生发展状态形成”的高中视角

1. 高中对自己教育目标的认识的局限

高中过分的关注将学生送入大学这一目标,导致忽视了其他目标1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的存在。整个高中生活几乎都是围绕着“高考”展开的,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忽视了对学生除了学习、应试以外的能力的培养。学校过分的夸大高考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认为这好像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一件事,如果能渡过它人生就会走上平坦大道。从而使得学生根本没有对未来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过思想准备,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生活造成了障碍。

2. 高中制度建设的缺乏

首先是评价制度,因为社会对高中、高中对教师的评价都过分的关注于有多少学生考上了什么层次的大学,导致教师的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引导学生考高分、选好学校,而缺乏对专业的考虑以及自身发展的一种整体规划意识。

其次,从访谈以及我们自身的经历得知,高中教学是典型的“考什么教什么”模式,很多知识只要打上星号或者明确说明高考不考,就会被老师无情的跳过。这相对减轻了学生在高中的负担却加重了日后进入大学的负担。知识严重脱节,上课听不懂,失去学习信心与兴趣就是它直接导致的后果。

再次,高中没有建立一种与大学相联系的制度。导致了高中老师的信息素质不高。他们或者没有要获取大学和专业信息的意识,或者有意识却没有能力,对大学和专业信息的不了解,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不清楚。

3. 高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缺乏

我们不能否认高中的确使学生的很多能力得到提高。但是我们也

清楚地看到在某些方面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它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习时间这表面上是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而事实上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要干的事情已经被老师规定好了,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因而他们在大学后在这方面产生了困难,无法合理安排高效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此外高中并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大学的能力。高中往往将学生对大学的认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引导。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时,大学就是不用学习、尽情享乐的乐园;为了班级现阶段的团结,大学的人际关系就变成虚情假意、尔虞我诈……这些都造成了高中生对大学的认识偏差。当学生带着这种不实的认识来到大学时,他们怎么可能不失望呢?

(三)透析“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学生发展状态形成”的高校视角

1. 高校的观念的缺失

高校往往也单一的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培养人才。但是它在培养的过程中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没有积极关注学生在这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没有意识到这一过渡阶段的存在,

2. 对学生研究的缺失

通过资料的搜集,我们发现高校在对学生的研究方面是比较薄弱的。他们没有对学生在这一阶段有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地概括,并不清楚学生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和问题。这也导致了他们无法进行有力、有效的改革措施。

3. 制度建设的缺乏

大学没有主动与高中保持联系,我们前面说高中不了解大学,其实大学也不了解高中。它不了解学生在高中的学习、生活状况,不了解他们招来的学生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及其他各类活动。在各种评价制度上也与高中产生巨大的脱节让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在各种做法上缺乏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人为地将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割裂开,让学生立即转变角色显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4. 大学生活质量尚需自我提升

大学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课堂学习,学生应该感受到更加丰富的内容。如各类讲座、各种社团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力发展、享受生活的渠道。现在各个大学虽然都或多或少的开展了,但是存在着组织上的问题,质量并不高,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此外还有一些硬件设施需要改善,如食堂、宿舍、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

5. 专题教育的缺失

大学里的课程分为三类:专业课(包括必修、指定选修和选修)、选修课、公共政治课。他们都是知识传授型的课程,而对于学生如何过渡好高中向大学的转换、如何确定明确的目标、如何适应大学的生活、如何进行人生的选择等这些对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来说至关重要的方面却没有专门的课程、专门的老师给他们进行指导。

四、对加强高中与大学衔接中学生发展工作的建议

(一)学生角度的发展建议

1. 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的建议

建议一:形成合理、清晰的自我发展目标

 清楚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

 结合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进行人生规划;

 形成整体人生发展目标,并树立“考大学”只是发展目标的一个

分目标的观念。

建议二: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理性分析信息的能力

 及早形成对高质量、深入、全面的大学和专业信息需求的意识;  主动收集相关信息,比如:进行大学实地访问;咨询熟悉信息的

人士;浏览各大学网站等等;

 培养“立体状”信息加工模式,形成“信息多次利用”发展状态。 建议三:正确认识大学和自身能力,培养能力为大学做准备

 通过各种渠道正确、全面地认识大学和专业,并且调整已有的不

合理的大学和专业认识;

 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理性地估计入大学后所遇到的困难;  积极培养自身不足的能力,为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建议四:树立选择与责任观念,培养成熟的选择能力

 树立“选择与责任共存”的观念;

 综合各方信息,进行成熟、理性的选择。

2. 对大一新生的建议

建议一:积极调整心态,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发展状态

 努力调整心态,从高中模式中走出来,树立正确的“大学观”;  不断改变完善现实状态,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发展状态。 建议二:主动实践与反思,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超越

 主动实践,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努力实现发展目标;

 不断进行反思,合理调整发展目标与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建议三:培养专业兴趣,扩展视野,丰富自身知识

 形成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努力培养专业兴趣;

 通过传统媒介与现代信息技术,扩展视野,丰富知识。

(二)高中角度的教育改革建议

建议一:转变高中对教育目标的认识

 正确认识高中的教育目标,明确“高考”并不是唯一的目标  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建议二:完善课程体系

 确保原有课程的完整性,以一名合格高中生的标准像学生传授知

识,而不是以高考的考纲为标准传授知识;

 规范研究性课程,充分利用本课程的特殊性使学生获得尝试其他

学习方式、与人沟通合作、自主安排时间的锻炼机会;

 尝试开设新的课程,以兴趣课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书本以外的

知识与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建议三:改进教学方式

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同时,尽可能的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

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参与的氛围;

 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的精神。

建议四:加强与大学的联系

 主动获取关于大学专业设臵的全面、详细的信息,并向学生公布;  了解大学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做好准

备;

 客观、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情况,而不是根据自己暂时的需

要过分的跨大优、缺点。

建议五:加强教师的素质培养

 培养教师形成强烈的信息意识;

 增强教师对大学和专业信息的了解,并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高校角度的管理建议

1. 直接可以做的工作

建议一:开展专题教育

 学校根据学生在这一阶段所出现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开设专题讲

座。例如以角色转换、选择、目标确立、人际沟通技巧等内容为主题,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 针对部分学生出现的学业上的困难,开设一些短期的课程,帮助

他们补回本应该再上大学前掌握而事实上并没有在高中获得的必要的知识。

建议二: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

 在新生刚入学时向学生介绍有关在大学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准

备,让新生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 向新生详细介绍学校各个公共设施的使用方式,使他们消除陌生

感,学会合理利用它们;

 学生所在的院系应该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向学生介绍有关本专业

的情况,包括学科发展的现状、前景,以及该学科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让学生明确经过四年的学习他们能够比现在有什么成长。

建议三:加强辅导员的工作

 在学生刚入学的这一阶段,应当主动的经常与学生联系,了解学

生各方面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问题与想法;

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引导他们逐渐适应大学里做事、生活的方式  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新入学的同学们能够迅速的熟悉。 建议四:教师工作方式的改变

 向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途径,引导他们尝试这些不同的学习方法;  在学习刚开始的阶段可以主动地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尽快地进

入本学科学习的环境,熟悉大学的学习方式。

2. 长远的改革建议

建议一:观念的转变

 将学生看作一个持续发展的人,允许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逐渐

适应的过程;

 在做事的方式方法上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让学生逐渐由高中的情

境转向大学的情景;

 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想法;  改变自己的身份,以一个服务者的身份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便利,

而不是总是按自己的方式运行,一味地让学生来适应大学。

建议二:制度的健全

 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使得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生活、社会工作

的关系,做出正确的选择;

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例如对学生会、团委、社团等一系列学生组

织的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考评,以促进其在正轨上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利益;

 招生制度的健全,主动向高中尤其是高中生发布信息,尽量保证

信息渠道的畅通,以及信息的及时性。

建议三:建立与高中之间的沟通

 设立高考咨询机构,给学生以全面、合理的咨询意见;

 利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观大学校园,借此机会向学生讲述大学

生活的方方面面;

 在给学生发送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不仅通知应缴的学费、应准备

的物品等事项,还应同时寄送学生被录取的专业的详细说明,提早告知学生将来所学的专业对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何种要求;  大学教师主动走进高中,一方面了解未来大学生的状况,另一方

面也可以给高中学生带去关于大学的信息。

五、后续研究设想

一年的研究让我们不断地发现“高中与大学接轨”问题的丰富性,我们觉得今后可以在以下两大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入:

(一)原有研究的延续

继续进行滚动访谈和问卷调查,保持与前两轮访谈中的访谈对象联系,每学期都进行一次访谈,同时选取新一届高三的学生开始第三轮的跟踪。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想对学生从高三到大四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数据库,以此增强数据的说服力。

(二)研究的拓展

1. 跨省市的研究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上海学生与外地学生在情感、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并意识到由这些差异所造成的学生间不同的发展状态和问题。我们希望进行一定规模的跨省市研究,比较不同地区学生的发展状态与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解释本研究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如学生之间的

交流、融合问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困难、失望与困惑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分清不同类别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特点及发展需要,从而使得我们的建议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

2. 从老师、校长角度对高中与大学衔接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是以学生为切入点来研究高中与大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但是我们发现在这个衔接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唯一的角色,还包括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关系人,如家长、老师、教育行政官员等等。因此,我们应当从校长角度,从高中/大学教师角度来思考这个过程。 这些研究都将有助于我们对于学生在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发展状况的特点及问题的形成原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为学生的发展乃至高中改革、高校管理提供更具可行性的建议。也为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1] 欧内斯特〃L〃博伊.中学:关于美国中等教育的报告[M].人

民教育出版社.

[2] 欧内斯特〃L〃博伊.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M].人

民教育出版社.

[3] 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研究和改革办公室日本教育研究工作组.

日本的教育现状——美国对日本教育的研究报告[M].人民教

育出版社.

[4] 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M].人民

教育出版社.

[5] 钟松.假如再回到高中——清华学子点评高中生活[M].清华

大学教育出版社.

[6] 岳晓东.少年我心[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7] Andrea Venezia Michael.W.Kirst,Anthony.L.Antonio.

Betraying the college dream. [M].Stanford University Bridge Project.

[8] 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1.

[9]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 赵耀华.大学生行为指导训练[M].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上海分设,1991.

[11] 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 北京: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1999.

[12] 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13] 中文期刊网

[14] 百度网

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学生发展问题的研究报告

陈彦、邓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0062

一、 研究的背景、目标与过程

1. 研究的缘起

每年九月,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有4471多万。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于2002年升入华东师范大学,带着高中时代的一切影响,带着我们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认识。而扑面而来的大学生活,尽管曾给我们以新鲜和丰富,也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困惑、挫折乃至失望。在这一生活过程中,我们开始察觉:并不仅仅是我们一两个同学如此,我们班级、学员乃至学校其他学院的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

面对这种现状,大一期末(2003年5月—6月),我们曾经设计了一个题为“大学的使命——教育管理学院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的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了我们学院大一学生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开始查阅有关研究资料,重新思考这个问题。通过一学期的资料收集、访谈、反思,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它呈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 学生方面:大多数人感受到了问题的存在,而缺少思考和研究,

更缺乏有效的改进措施。

2) 高中方面:极度缺乏“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意识。而这种态度也

影响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使得他们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1 参见WWW.CHINAML.CN/SITE/XWPDXW/2005-02/28/COTENT-147357.HTM

3) 高校方面:仍旧缺乏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缺少研究基础上的有针

对性的改革。很多此类工作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很少会主动地发现学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困难与矛盾,这是我们继续改善的状况。

4) 研究者方面:在前期的资料收集中我们发现关于大学新生适应问

题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大部分尚处于现象地描述水平,并且均将目光放在大学层面,很少从高中和大学两个层面联系的看待这一动态的接轨过程。

我们重新设计了这个调查,从高中和大学两个层面着手,旨在系统全面地描述学生从高三到大一的转轨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发现高中教育及大学教育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这里我们开始了正式的研究(2004年3月)。随着研究的推进,我们越来越发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我们看来,这一问题对于学生发展来说,对于高校改革来说,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学生对大学的适应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给他在大学中的表现及收获。

2. 研究的基础

我们浏览了国内大量的教育网站和有关书刊杂志,没有找到过类似的研究,只有一些关于大学生活的建议。更多的也仅仅是提出了大学生存在着对大学生活适应的问题。与此相关的主题主要有四类:一是关于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少。但是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在各大学都已开展,但是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对“新生”的“教育”。大一一年里我们也很少得到关于专业发

展的信息;二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生活环境的转换带来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学习方式转换产生的问题;人际交往的问题;中心地位丧失所导致的自卑感的产生。但是这些文章大多尚处于现象的描述水平,并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三是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这也从另一方面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关于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的问题,由于高考的存在,高中教育渐渐异化为考试培训机构,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但是对于教育的其他目标,如培养学生生活能力等方面,学校却很少关注。高中的这种教育方式为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埋下了隐患。

关于国外的资料,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能够找到的资料并不时非常多。在仅有的资料中,我们阅读了《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经验》、《中学:关于美国中等教育的报告》、《日本教育的现状——美国对日本教育的研究报告》、《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细读美国大学》、《大学的使命》等报告和书籍,以及一份原版的斯坦福大学做的类似主题的研究报告——Betraying the College Dream. 通过阅读我们看到了对于这一问题的新的视角,了解了国外在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我们发现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不仅是我国,在国外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由于国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些报告提出的建议并不能完全运用于我国,这也促使我们开始自己思考这一问题,尝试着做独立的研究。

3. 我们对研究目的和价值的认识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通过问卷、访谈、作文以及亲身感受对高三学生以及大一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比较,明确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转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高中、高校三个角度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意见。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高校、高中的改革提供参考,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更深更广的研究积累经验。

在此意义上,本研究具有实践和理论上的双重意义。

4. 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的资料以及对自身的反思,了解“高中、大学教育现状”、“高中生、大学生心理特征”等问题,形成对问题的初步看法。

(2)调查研究方法:我们分为问卷和访谈两个部分。我们先通过一定数量的访谈了解大一新生在大学的生活状态,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前的状态和想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针对高中、大学的两份问卷。我们对上海市高中、大学按照综合实力排名分为好、中、弱三等,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发放问卷。

(3)比较研究法:我们对部分高三学生进行追踪,形成个案,比较分析其高中和大学的状态。同时对问卷显现出的高中与大学、大学与大学间的不同状态进行对比研究。

(4)文献研究法:对《我心目中的大学》进行文本分析,并用定量

的方法分析问卷开放题。

5.

研究过程

二、研究结果:对“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学生发展问题”的初步

认识

(一)整体生活状态

1.高中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

高三学生普遍感受到生活紧张,有升学的压力。对于这样一种生

活状态,高三的学生有三种主要的态度:47%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已经习惯,称不上好坏、喜欢与否”;17.5%的学生认为“很糟糕,希望早日摆脱这种生活,十分向往大学的生活”;11.5%的学生认为“非常快乐,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很留恋”。(高中问卷第1题)无论是哪一种态度,他们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都是有相当高的期待。我们通过调查,有以下几方面的发现:

发现一:期待的程度——从高中问卷的第2题,我们可以看到,有91.3%的同学对今后的大学生活的态度是“期待”,其中有61.1%的同学是“非常期待”,30.2%的同学选择“期待但也有担心”。

发现二:期待的生活状态——对于高中同学想象中的大学生活的整体感觉,我们可以从高中问卷的第3题中得到信息:认为“自主、自理”的同学最多,接下来依次是:“丰富多彩”,“宽松、自由、轻松”,“压力、紧张、繁忙”和“简单、乏味”。

发现三:期待发展的能力——经过我们对高中问卷第15题的处理,我们得知高中学生最看重在大学里发展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社会实践(如兼职等);(2)专业学习;(3)结交朋友。接下来依次是:

(4)拓宽知识面;(5)自己的兴趣爱好;(6)社会工作(指班级、学生会等工作)。

2.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感受总体呈现出不满意的状态

从大学问卷的第2题2结果来看,大学生对实际感受到的大学生1 参见第 页附录部分高中部分问卷及统计结果,下文中出现高中部分问卷的统计数据都可参见附录部分的高中部分问卷及统计结果。

2 参见第 页附录部分大学部分问卷及统计结果,下文中出现大学部分问卷的统计数据都可参见附录部分的大学部分问卷及统计结果。

活满意度不高:77.9%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活“比想象中的差”。与高中问卷相比,我们有以下两个发现:

发现一:自主自理带来明显的挑战——大一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整体感觉,大学问卷第1题的结果显示出:认为“自主、自理”的同学仍然占多数,这和高中问卷的结果保持一致,但是接下来的顺序发生了较大变动。选择数量第二多的选项变成了“简单、乏味”,而“丰富多彩”则降到了第五位。也就是说,同学们在进入大学后的确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自由,体验到了生活的自理,但是这种“自由、自理”的生活并不是“丰富多彩”而是与之相反的“简单、乏味”。

发现二:实际感受到的发展与高中时的期待目标发生明显差异——关于学生期待在大学中发展哪些方面的能力的问题,大学生的回答与高中生基本保持一致(大学问卷第6、7题),依次是:社会实践;专业学习;拓宽知识面;结交朋友;社会工作;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当我们问到“实际在大学中发展了哪些方面的能力”时,答案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学生最期待的“社会工作”降到了第六位,而“结交朋友”则是他们在大学中最大的收获。

(二)学习方面

从问卷的开放题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和失望比较突出。在学习方面感到有困难的比例占到了42.2%,失望的则有28.6%。1

1.学生对专业的满意程度不高,大多数持无所谓的态度 1 参见第 页附录开部分的开放题统计分析表格。

这部分显示出来的问题最多也最丰富。从对高中生的调查中我们看到学生将“专业学习”看作能力发展中第二重要的内容(高中问卷第15题),这表明学生是比较看重专业的。但是从大学问卷的第5(a)题对学生对所在的专业的态度的调查中我们得知真正喜欢自己专业的人并不多:32.3%的同学对专业持无所谓的态度;28.9%的同学不喜欢自己所在的专业。从开放题的回答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专业”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在所有选择学习方面困难、失望的记录中,关于“专业的出现频率是第二高的。而同学们对专业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对专业的不了解、对专业前景的担忧以及对专业地位的不满。

发现一:问题之一是部分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仍然对专业不了解 很多学生在开放题的回答中写道:“我无法将我的专业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不知道我的专业将来是干什么的”、“我的专业明明是文科的名字,进来后却发现是理科”、“我对专业所学的东西和我想得不一样”……从大学问卷的第8(a)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选择“不十分了解”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占到了23.8%,还有12.6%的同学选择了“与当初填报志愿时差不多”。

发现二:问题之二是部分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专业感到不满意 还有学生在开放题的回答中写道:“我的专业名气不够响”、“我的专业在学校没有地位”、“我的专业将来找不到好工作”、“我的专业将来没有出路,挣不到钱”、“专业所学的内容不符合我的兴趣”、“这个专业比我预想的要差”……

2.大一学生普遍感到在学业上存在困难

发现一:学习方式转换的困难——从高中到大学在学习方式上最大的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他们缺乏这种自学的能力,不知道何时何地如何进行学习。从高中问卷的第17(6)题中,我们看到学生期待的大学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以教师讲和做题为主。而大学问卷第13(5)题中,学生实际感受到的学习方式是:46.0%的同学认为“以课堂听讲为主”;另有43.7%的学生认为“以自己回去看书为主”,这里就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要求。

发现二:学习内容的脱节——大一学生感受到在学习内容上存在着脱节现象,他们在课程的一开始便觉得听不懂,而老师却似乎默认他们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一问题在访谈和开放题中反映的比较明显,我们可以看个访谈记录:

 B:我认为课程没这么难。但其实很难,大学里要学好花的时间和

精力跟高中时差不多的。也要认真的去学。大学没有一个铺垫,高中学的东西好像很重要的。1

此外,从开放题的整理中我们也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学生认为所学的内容偏难,与高中的知识没有衔接,高中只讲高考考的东西,而大学却不管这一套,加上课程设臵不够合理,从而导致他们上课几乎听不懂,这些又导致了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3.大一学生对教师的失望比较强烈

发现一:对教师授课方式的不满——从高中问卷第17(1)题中我们1参见第 页附录部分大一学生访谈(一),下文出现访谈都可参见附录部分的访谈记录。

可以看到高中学生的期待是:39.5%的人选择“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增加课堂讨论成分”,29.3%的同学选择“以课堂讨论为主,教师讲授为辅”;而学生实际感受到的大学授课方式是“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大学问卷第13(1)题中可以看到比例高达66.5%,这使他们感到对大学课堂教学的不满。从开放题的整理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于大

1学教师的意见相当大占到了24%。学生心目中的大学教师应该是满腹

经纶,上课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同时还要幽默风趣,与学生打成一片。(具体见附录中的《我心目中的大学》)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大学老师令他们相当失望,我们可以从以下一段访谈得到证明。

 B:……我觉得大学老师拿工资真的是很容易哦。你看他好像也没

有什么备课,只对这些老师的学历有个要求,然后他来了之后就给你看一看,然后指两笔,有时候一天都不会说一句话。就这样就完了。然后我们提意见让老师多讲一点,老师就说要自己领悟。  B:老师基本上就是照本宣“写”,上课就是拼命得写,他巴不得早

点把这本书写完任务就完成了。

 A:那其他课的老师呢?

 B:差不多。

发现二:对于教师的交流状态的不满——从大学问卷第15(5)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大学的师生交流状态有40.9%的同学持无所谓态度,另有25.2%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而第15(1)题关于交流频率的调查显示42.6%的同学认为“比较低”,41.1%的同学认为很低。1参见第 页附录部分开放题统计分析表格。

此外开放题以及访谈还显示学生对于与教师的交往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既希望老师关心,又不希望被老师管束。

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的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老师的授课方式让他们觉得老师很没有水平以及与老师交流的频率、内容、效果。老师上课来下课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的不是获得自由的快乐,而是一种被冷落的委屈感。

4.大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不容乐观

总体看来,学生对于现存的学习状态满意度不高:43.4%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状态持无所谓的态度;26.7%的学生选择“非常不喜欢”;只有24.9%的学生选择“比较喜欢”(大学问卷第13题第7小题)。而从对开放题的整体中我们也能得到类似的结论。

同时从开放题的整理中我们得知,很多同学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学习氛围很不满意。这其中又可以根据文理科分为两种不同的状态:多数文科生认为他们的学习生活过于松散,几乎没有学习的压力,从而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与此同时,理科生则认为他们所面临的压力过大,学习任务繁重,甚至有些羡慕文科学生那种松散的生活。

另外从访谈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说他们进了大学以后对于学习只要六十分万岁,但是在他们进入大学后我们再问同样的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会改变当初的看法。还有人尽管仍然坚持认为学习不重要、不愿多花精力在学习上,但并没有减弱对分数的重视程度。我们不妨看个例子:

 A:你现在对大学考试怎么看?那个时候你告诉我60分万岁!

 B:不是60分万岁,刚才我不是也说了嘛,做事情要认真点。  A:没上大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大学里不要学习,60分万岁?  B:高中的时候肯定有这种感觉了,但是到了大学后发现不是那么

回事。特别是有一些……在评定各方面的东西都会多多少少有这方面的因素。然后特别是在英语方面,他出的题目特别难,然后就知道不是这么回事。

综合各种资料,学生期待的好像是这样一种学习状态:平时不要有太多的课业压力,但要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自己获得知识,而考试则要容易通过并且能够拿高分。

(三)生活方面——这里我们指的是除去学习活动以外的日常生活

1.学生在独立生活能力方面的表现比自己预期的要低

在大学问卷第9题中,我们询问学生能否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有26.6%的同学选择“有困难,安排得不太好”,还有2.4%的同学选择“根本不知如何安排”。也就是说有近1/3的同学无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而同学们在高中问卷第12题的回答中则显示出:50.9%的同学认为自己将来“可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更是有23.5%的同学认为“完全可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与实际相比,显然同学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发现一:高中学生对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十分期待并且充满信心。在高中问卷第13题里,我们让学生自己预测自己能否在将来的大学中生活得很好。结果有53.6%的同学认为“应该可以”,33.6%的同学认

为是“肯定可以”。而且从高中问卷第3题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学生对大学生活最大的盼望便是“自主自理”。

发现二:大一学生实际的独立生活能力十分欠缺。学生的期待与自身实际的能力有比较大的差距。大学问卷第18题中显示37.1%的同学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来适应大学生活,16.7%的同学至今仍不太适应。而在开放题和访谈中这个问题显现得更明显:

 B:以前在高中的时候,……好简单的啊!甚至我们在高三的时候

他们就把饭送到你面前,就是做好题目就吃,吃完了再去做的那样子。大学就不一样了,连吃什么菜都要自己选哦。就是一切都是考你自主,一开始我还是有点不太适应。有时候就会变得乱七八糟。

发现三:学生对外界的环境条件存在一种矛盾的心态。在开放题中,许多学生写道他们对学校所在地很满意,因为它在上海。但是这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尤其是外地的学生。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习惯、无法融入当地的文化、陷入想家的愁绪中的人不在少数。即便是上海的学生,在访谈中也显现出了这方面的问题,他们会选择经常回家。

2.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呈现出数量高质量低的状态

发现一:学生对以前的同学、友情非常留恋,与家长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在对高中生的同学关系的调查中,有67.3%的同学选择了“很好,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在同学们进入大学后,我们通过访谈发现,他们仍旧与过去的同学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只要一和他们提起以前

的同学,他们就立刻显得很兴奋;对于家长,学生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好了:

 A:你觉得最好的朋友在哪里?

 B:我觉得我现在没有像高中那么好的朋友,都差不多。我和我高

中短消息说我们放假了要聚一聚大家吃一顿,我真的很期待这样的日子。在这里你要说一个很好的朋友,一个很知心的朋友我觉得没有。

发现二:学生对于大学中的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比高中有所下降。从高中问卷第19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大学里人际交往的期待比较高:60.9%的同学选择了“很好,会有更多的朋友”,14.9%的同学选择了“很难交到很知心很亲密的朋友,要靠运气”,还有11.1%的同学选择了“不会很好,交往很平淡”。而在对大学同学的调查中我们从大学问卷的第14题可以得知53.0%的同学选择“一般,大家没有什么矛盾,互不干涉,交往平淡”,尽管仍然有37.5%的同学选择了“很好,比高中时交到了更多的朋友”,当时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学生的交友质量总体下降了。从开放题中我们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在生活方面,对人际交往感到困难的同学占到39%,而对它感到失望的比例高达54.4%。具体展开的条目,我们发现多数同学认为进了大学后交往面变窄了,与之交往的同学变得深不可测,无法与他们深入交往等。而同时我们发现,在对生活方面满意的选项中,又有55.8%的同学认为对人际交往感到满意,而在这里他们指的人际交往好又是指与同宿舍的同学相处融洽,或者是与同学没有什么大矛盾。由此可

见,学生对人际交往好坏的评定标准不一导致了他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总体看来是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下的下降。

3.学生对大学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整体水平不高

发现一: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得知,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期待是很高的。但是我们从大学的问卷里看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在这方面是很欠缺的,满意度不高。通过开放题的回答,我们看到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学校的社团活动开展得不够丰富,自己即使参加了社团活动也并没有什么实际能力的提高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满足。

发现二:复旦大学的同学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从我们对开放题的进一步分学校处理以及访谈中发现,复旦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社团活动的开展较为满意,尤其是讲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访谈中找到证明:

 B:参加了两个社团,游泳协会和研究生剧社。

……

 B:很多活动就是高中活动的扩大版,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的,讲

座比较好,复旦的师资比较好,讲座每天都会有。……每天晚上都是活动,你就会想到地该去哪,最后就不会上课了,音乐会,辩论赛都挺有意思的,挺丰富的,就是它成了我的主业。讲座上比较容易学到东西。

(四)自我发展方面

1.大一学生缺乏目标意识,目标不清晰、不合理

发现一:这透露出高三学生在此方面的缺失,高考几乎是每一个高三

学生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然而进入大学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无法找到新的十分明确的目标。这一点在访谈中反映得很明显。  B:近期……没给自己定什么目标。有点混的感觉。

 A:因为当初在你进大学前我们问了你一个问题:你进了大学高考

的目标完成了,你会怎么样?你马上回答我说要定一个新的目标。  B: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生活的重心变了,大概这也可以算是一个目

标了吧。

2.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普遍缺乏

发现一:学生获得的信息质量不高,我们在高中问卷第5题里对学生了解大学的渠道进行了调查,通过平均等级的计算我们得出如下顺序:1 “家人、亲友等” 2.“媒体(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3 “学校发的各种宣传资料”4 “自己的同学或者朋友的描述”5“参加各大学举办的咨询会”6 “自己的实地考察”7“学校举办各种讲座或参观活动”8“老师的描述”9 “其他”。在这些途径中可以获得相对最准确、可靠的大学信息的E自己的实地考察排在了第6位,由此可见学生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意识十分缺乏。

发现二:学生的信意意识不强,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学生的信息意识呈现不同状态,从成长角度来说“信息无意识”和“有信息意识且持否定状态”是发展的不成熟状态。以下就是其中一例。

 A:现在你再回过头来看,如果高三时候给你一个机会了解大学,

让你提前知道大学是怎么样的,你想不想知道呢?

 B:我不想知道。

 A:为什么呢?

 B:因为这样的话,我高考就没有动力了。我辛苦了那么多年就是

为了要考大学,因为以前我觉得大学是神圣的,是美好的。如果说我那时就知道了大学是这个样子的,我就不想高考了,一点意思都没有了。……如果我那么早就知道的话,我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就是会没有动力了嘛!那时候我的一个姐姐和我说她的大学嘛,她说大学其实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嘛,我就马上大叫让她不要再说了,我说我不想知道嘛。

3.尽管有部分学生具有“主动”意识,但没有“主动”行为

发现一:高三学生已经认识到“主动”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他们具有了“主动”意识。我们在高中问卷里对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方式进行了调查,高中问卷第21(4)题中显示学生期待的大学里的师生交往方式中有42.1%的同学认为“无所谓谁主动,都可以”,41.3%的同学认为“老师不管,主动权应该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需要时主动去找老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已经认识到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是需要学生自己主动的。在我们的许多高三访谈中也表现出这个状态,下面就是一例。

 B:我会主动去找老师的,如果等着他,可能学期结束他都不会发

现我。所以我还是要主动一点。

发现二:大一学生不具有主动的能力和行为,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学生在高中时就意识到主动的重要性,但是到了大学真正将其付之实践的却很少,似乎学生的发展倒退的现象。大学问卷

第15(4)题显示只有28.3%的同学选择了“学生较主动,有问题有困难主动去找老师”。

 A:……你不想找老师问问吗?

 B:都找同学,不会找老师。

 A:为什么?

 B:第一找不到,不知道他的办公室在哪里。有时候老师会说下节

课是答疑课我会在哪里哪里,可是我不听得嘛,就不知道,也不高兴去问。而且我们寝室在六楼,很懒的不高兴下去。

4.学生的选择意识和能力存在缺陷

选择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一面,每个不经意的选择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是否具有选择意识,能否进行成熟理性的选择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学生的选择意识和能力存在明显不足。

发现一:多数学生对自己做出的选择并不满意。我们通过大学问卷第3题对学生选择专业的自主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3.3%的同学是“自己意见为主,家长意见为辅”,35.6%的同学是“完全由自己决定”。也就是说有78.9%的同学是有自主选择权的。而大学问卷第4题有告诉我们:由82.2%的同学进入了当初自己志愿表上填写的专业。但是第5(a)题对待专业的态度又显示:有32.3%的同学“填志愿时就无所谓,现在也无所谓”,12.6%的同学“填志愿时无所谓,现在很不喜欢”,10.9%的同学“填志愿时很喜欢,但现在不喜欢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当初在做出选择时并不是很慎重,他们对自己的选择结果的

满意度也不高。

发现二:学生的选择意识和能力存在缺陷,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中表现出不成熟的发展状态:“轻视选择的权利,盲目作出选择”。

 A:那你填它是因为什么呢?名字不错?

 B:凭第一感觉。

 A:第一感觉?

 B:嗯,我想来想去第一感觉好的,我就填了,然后再看看历年来

的分数,看看我大概能不能进就好了。

三、对学生在“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学生发展”状态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透析“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学生发展状态形成”的学生视角

学生是以上一系列问题的中心,要想解释并解决以上各种情况与问题,就必须先从学生入手,找出症结所在。我们认为学生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于自我发展方面的缺陷,具体说来又有以下三种情况:

1.缺乏认识准备

原因一:学生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估自己的实力,过于乐观,对将来在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估计不足。这一点在访谈中反映得非常明显:

 A :自己能否对自己的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 B :我觉得不能。

 A :你觉得大学生活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担心哪些东西?  B :没有担心过。

原因二: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认识不清晰、合理。从学生的作文《我心目中的大学》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对大学有着无数美好的现象,然而不得不说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只能归为幻想:

 我想我上的大学要楼群座座,绿树环绕。最好是庄重典雅如政府

大楼一样的教学楼。幽静恬适如苏州园林般的寝室。图书馆要如古代藏书阁一样古朴而弥漫书香,操场要如现代化机场一样广阔而富于动感。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不能摘录更多的段落,如果您细阅读附录中的《我心目中的大学》,您就会发现高中生眼中的大学简直就是桃花源。可世上哪儿有真正的桃花源呢?学生这种不理性的认识导致了他们进入大学后巨大落差。

2.缺乏情感准备

尽管在调查中很多学生渴望摆脱高中进入大学。但是他们在情感上还很依恋高中的感觉。毕竟那一切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高中拘束的生活除了压抑,还给这些学生带来了一种刺激的体验,而大学里巨大的环境变化使得学生丧失了这种体验的机会,从而产生了失落感。他们不仅留恋高中那种刺激,更留恋束缚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安慰——受到关心的满足感。诺丁斯说: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

的一种连接或解除1。大学里自由的生活让学生一下难以接受,因为他们觉得突然之间被抛弃了。除去对那种感情的依赖以外,学生还很依赖过去的学习方式。从高中问卷的第16、17题的对比来看,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与他们预期的大学里的状态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学习方式方面。他们在情感上并没有做出接受新环境的准备。一遇到问题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如何去改变,而是和过去做对比,进而是一连串的抱怨甚至消沉。

3.缺乏能力准备

虽然有部分学生意识到大学对学生在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他们并不真正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只知道大学的学习更多地要靠自学,却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渠道、用何种方式自学;他们知道大学里的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打理、安排,却没有能力进行合理的规划;他们知道大学里同学之间的交往内容、方式都会发生改变,却不知道自己该用怎样一种心态去面对去开始新的友谊;他们知道大学里的老师与高中不同,知道要靠自己的主动才能和老师很好的交流,却不知道怎样采取主动、把握机会、用怎样的方式与老师交谈、怎样从老师那里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二)透析“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学生发展状态形成”的高中视角

1. 高中对自己教育目标的认识的局限

高中过分的关注将学生送入大学这一目标,导致忽视了其他目标1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的存在。整个高中生活几乎都是围绕着“高考”展开的,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忽视了对学生除了学习、应试以外的能力的培养。学校过分的夸大高考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认为这好像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一件事,如果能渡过它人生就会走上平坦大道。从而使得学生根本没有对未来大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过思想准备,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生活造成了障碍。

2. 高中制度建设的缺乏

首先是评价制度,因为社会对高中、高中对教师的评价都过分的关注于有多少学生考上了什么层次的大学,导致教师的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引导学生考高分、选好学校,而缺乏对专业的考虑以及自身发展的一种整体规划意识。

其次,从访谈以及我们自身的经历得知,高中教学是典型的“考什么教什么”模式,很多知识只要打上星号或者明确说明高考不考,就会被老师无情的跳过。这相对减轻了学生在高中的负担却加重了日后进入大学的负担。知识严重脱节,上课听不懂,失去学习信心与兴趣就是它直接导致的后果。

再次,高中没有建立一种与大学相联系的制度。导致了高中老师的信息素质不高。他们或者没有要获取大学和专业信息的意识,或者有意识却没有能力,对大学和专业信息的不了解,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不清楚。

3. 高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缺乏

我们不能否认高中的确使学生的很多能力得到提高。但是我们也

清楚地看到在某些方面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它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习时间这表面上是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而事实上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要干的事情已经被老师规定好了,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因而他们在大学后在这方面产生了困难,无法合理安排高效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此外高中并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大学的能力。高中往往将学生对大学的认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引导。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时,大学就是不用学习、尽情享乐的乐园;为了班级现阶段的团结,大学的人际关系就变成虚情假意、尔虞我诈……这些都造成了高中生对大学的认识偏差。当学生带着这种不实的认识来到大学时,他们怎么可能不失望呢?

(三)透析“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学生发展状态形成”的高校视角

1. 高校的观念的缺失

高校往往也单一的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培养人才。但是它在培养的过程中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没有积极关注学生在这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没有意识到这一过渡阶段的存在,

2. 对学生研究的缺失

通过资料的搜集,我们发现高校在对学生的研究方面是比较薄弱的。他们没有对学生在这一阶段有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地概括,并不清楚学生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和问题。这也导致了他们无法进行有力、有效的改革措施。

3. 制度建设的缺乏

大学没有主动与高中保持联系,我们前面说高中不了解大学,其实大学也不了解高中。它不了解学生在高中的学习、生活状况,不了解他们招来的学生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及其他各类活动。在各种评价制度上也与高中产生巨大的脱节让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在各种做法上缺乏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人为地将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割裂开,让学生立即转变角色显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4. 大学生活质量尚需自我提升

大学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课堂学习,学生应该感受到更加丰富的内容。如各类讲座、各种社团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力发展、享受生活的渠道。现在各个大学虽然都或多或少的开展了,但是存在着组织上的问题,质量并不高,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此外还有一些硬件设施需要改善,如食堂、宿舍、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

5. 专题教育的缺失

大学里的课程分为三类:专业课(包括必修、指定选修和选修)、选修课、公共政治课。他们都是知识传授型的课程,而对于学生如何过渡好高中向大学的转换、如何确定明确的目标、如何适应大学的生活、如何进行人生的选择等这些对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来说至关重要的方面却没有专门的课程、专门的老师给他们进行指导。

四、对加强高中与大学衔接中学生发展工作的建议

(一)学生角度的发展建议

1. 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的建议

建议一:形成合理、清晰的自我发展目标

 清楚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

 结合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进行人生规划;

 形成整体人生发展目标,并树立“考大学”只是发展目标的一个

分目标的观念。

建议二: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理性分析信息的能力

 及早形成对高质量、深入、全面的大学和专业信息需求的意识;  主动收集相关信息,比如:进行大学实地访问;咨询熟悉信息的

人士;浏览各大学网站等等;

 培养“立体状”信息加工模式,形成“信息多次利用”发展状态。 建议三:正确认识大学和自身能力,培养能力为大学做准备

 通过各种渠道正确、全面地认识大学和专业,并且调整已有的不

合理的大学和专业认识;

 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理性地估计入大学后所遇到的困难;  积极培养自身不足的能力,为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建议四:树立选择与责任观念,培养成熟的选择能力

 树立“选择与责任共存”的观念;

 综合各方信息,进行成熟、理性的选择。

2. 对大一新生的建议

建议一:积极调整心态,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发展状态

 努力调整心态,从高中模式中走出来,树立正确的“大学观”;  不断改变完善现实状态,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发展状态。 建议二:主动实践与反思,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超越

 主动实践,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努力实现发展目标;

 不断进行反思,合理调整发展目标与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建议三:培养专业兴趣,扩展视野,丰富自身知识

 形成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努力培养专业兴趣;

 通过传统媒介与现代信息技术,扩展视野,丰富知识。

(二)高中角度的教育改革建议

建议一:转变高中对教育目标的认识

 正确认识高中的教育目标,明确“高考”并不是唯一的目标  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建议二:完善课程体系

 确保原有课程的完整性,以一名合格高中生的标准像学生传授知

识,而不是以高考的考纲为标准传授知识;

 规范研究性课程,充分利用本课程的特殊性使学生获得尝试其他

学习方式、与人沟通合作、自主安排时间的锻炼机会;

 尝试开设新的课程,以兴趣课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书本以外的

知识与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建议三:改进教学方式

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同时,尽可能的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

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参与的氛围;

 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的精神。

建议四:加强与大学的联系

 主动获取关于大学专业设臵的全面、详细的信息,并向学生公布;  了解大学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以此为依据指导学生做好准

备;

 客观、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情况,而不是根据自己暂时的需

要过分的跨大优、缺点。

建议五:加强教师的素质培养

 培养教师形成强烈的信息意识;

 增强教师对大学和专业信息的了解,并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高校角度的管理建议

1. 直接可以做的工作

建议一:开展专题教育

 学校根据学生在这一阶段所出现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开设专题讲

座。例如以角色转换、选择、目标确立、人际沟通技巧等内容为主题,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 针对部分学生出现的学业上的困难,开设一些短期的课程,帮助

他们补回本应该再上大学前掌握而事实上并没有在高中获得的必要的知识。

建议二: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

 在新生刚入学时向学生介绍有关在大学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准

备,让新生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 向新生详细介绍学校各个公共设施的使用方式,使他们消除陌生

感,学会合理利用它们;

 学生所在的院系应该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向学生介绍有关本专业

的情况,包括学科发展的现状、前景,以及该学科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让学生明确经过四年的学习他们能够比现在有什么成长。

建议三:加强辅导员的工作

 在学生刚入学的这一阶段,应当主动的经常与学生联系,了解学

生各方面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问题与想法;

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引导他们逐渐适应大学里做事、生活的方式  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新入学的同学们能够迅速的熟悉。 建议四:教师工作方式的改变

 向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途径,引导他们尝试这些不同的学习方法;  在学习刚开始的阶段可以主动地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尽快地进

入本学科学习的环境,熟悉大学的学习方式。

2. 长远的改革建议

建议一:观念的转变

 将学生看作一个持续发展的人,允许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逐渐

适应的过程;

 在做事的方式方法上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让学生逐渐由高中的情

境转向大学的情景;

 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想法;  改变自己的身份,以一个服务者的身份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便利,

而不是总是按自己的方式运行,一味地让学生来适应大学。

建议二:制度的健全

 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使得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生活、社会工作

的关系,做出正确的选择;

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例如对学生会、团委、社团等一系列学生组

织的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考评,以促进其在正轨上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利益;

 招生制度的健全,主动向高中尤其是高中生发布信息,尽量保证

信息渠道的畅通,以及信息的及时性。

建议三:建立与高中之间的沟通

 设立高考咨询机构,给学生以全面、合理的咨询意见;

 利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观大学校园,借此机会向学生讲述大学

生活的方方面面;

 在给学生发送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不仅通知应缴的学费、应准备

的物品等事项,还应同时寄送学生被录取的专业的详细说明,提早告知学生将来所学的专业对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何种要求;  大学教师主动走进高中,一方面了解未来大学生的状况,另一方

面也可以给高中学生带去关于大学的信息。

五、后续研究设想

一年的研究让我们不断地发现“高中与大学接轨”问题的丰富性,我们觉得今后可以在以下两大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入:

(一)原有研究的延续

继续进行滚动访谈和问卷调查,保持与前两轮访谈中的访谈对象联系,每学期都进行一次访谈,同时选取新一届高三的学生开始第三轮的跟踪。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想对学生从高三到大四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数据库,以此增强数据的说服力。

(二)研究的拓展

1. 跨省市的研究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上海学生与外地学生在情感、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并意识到由这些差异所造成的学生间不同的发展状态和问题。我们希望进行一定规模的跨省市研究,比较不同地区学生的发展状态与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解释本研究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如学生之间的

交流、融合问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困难、失望与困惑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分清不同类别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特点及发展需要,从而使得我们的建议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

2. 从老师、校长角度对高中与大学衔接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是以学生为切入点来研究高中与大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但是我们发现在这个衔接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唯一的角色,还包括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关系人,如家长、老师、教育行政官员等等。因此,我们应当从校长角度,从高中/大学教师角度来思考这个过程。 这些研究都将有助于我们对于学生在从高三到大一转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发展状况的特点及问题的形成原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为学生的发展乃至高中改革、高校管理提供更具可行性的建议。也为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

[1] 欧内斯特〃L〃博伊.中学:关于美国中等教育的报告[M].人

民教育出版社.

[2] 欧内斯特〃L〃博伊.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M].人

民教育出版社.

[3] 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研究和改革办公室日本教育研究工作组.

日本的教育现状——美国对日本教育的研究报告[M].人民教

育出版社.

[4] 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M].人民

教育出版社.

[5] 钟松.假如再回到高中——清华学子点评高中生活[M].清华

大学教育出版社.

[6] 岳晓东.少年我心[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7] Andrea Venezia Michael.W.Kirst,Anthony.L.Antonio.

Betraying the college dream. [M].Stanford University Bridge Project.

[8] 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1.

[9]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 赵耀华.大学生行为指导训练[M].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上海分设,1991.

[11] 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 北京: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1999.

[12] 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13] 中文期刊网

[14] 百度网


相关内容

  • 本科生论文范本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高三与大一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王桂平 所在学院 学院 专 业 心理学 班级(届) 2007 级 完成日期 2011 年 5 月 10 日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前言„„„„„„„„„„„„„„„„„„„„() ...

  • 大一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 大一的第一个暑假本打算是去打暑假工的,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变了程序,变成了去帮老师招生.几乎是整个暑假我都在我招生忙碌着,不管做事的或多或少,报酬的或有或无,我始终是抱一颗虔诚的心去学习的.以下是我在招生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心得: 第一,人人将心比心.知道我招生的人几乎是每一个都会问我一个问题-工资是多少 ...

  •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 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一. 前言 刚刚结束繁杂的高中学习,我们进入到全新的大学生活.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丰富.最活跃.最璀璨的时期.我们都是处于发展心理学中被称为学龄后期的一个心理成熟的关键期.作为大一新生的我们就像刚摆脱摇篮的孩子,在新的环境中需要面对很多问题,比如完全崭新的学习方式的适应,理想 ...

  • 中学体育兴趣调查报告
  • 中学体育兴趣调查报告 摘要:兴趣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为了使中学生能对体育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本文试图根据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对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途径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 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主体的智力因素和 ...

  • 高三学生如何减压
  • 心理辅导:高三学生考前该如何减压 内容提要:为此,本刊请来几所名校大一.大二的学生,请他们谈谈高考前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是怎样做的,希望对高三学子有所帮助.王芳芳建议高三的学生如果突然学不下去,千万不要勉强,越是勉强越是焦虑,不如适当地运动一下,再投入学习效率会更高. 心理辅导:高三学生考前该如 ...

  • 回访母校谢师恩活动小结
  • 回访母校谢师恩活动小结 姓名:李长波 学号:22013122 前几天,通过复读的同学联系到了高三八班的班主任杨建梅老师,在和杨老师商讨之后,她同意我在1月22日下午向同学们宣传东南大学.今天下午,我早早地来到了母校,一是乘此机会来看望以前的老师们,二是和这次主讲班级的杨老师提前见面.因为学校轮教的关 ...

  • 高中文科学习方法(整理)
  • 高中文科学习方法 最近有几个高三的文科学生到学大报名,我发现他们都算是刻苦努力的学生,之所以目前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对于文科的学习方法掌握的不好.我特意上网找了一些高中文科的学习方法文章. 这些文章有各地各年的高考文科状元的现身说法:有在教育一线老师的宝贵经验:有正在学习者的切身体会."它山 ...

  • 如何学好文科
  • 如何学好文科 谁能在"会学"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将自己的学习潜能转变为现实的成绩: 谁现在就开始行动,谁就能笑在明年七月. ----作者手记 也许是上帝的有意赐予,上大学前的文科学习,笔者几乎是完全*自学完成的:在大学学习期间,老师们又逼着我学会如何学习:站在中学讲坛上十多年,学生 ...

  • 历史的忠告-不只是800亿美元没有了[兴华论坛]
  •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对宏观调控的正确理解始于 1985 年的"巴山轮会议".实际上,中国的宏观调控萌芽于 1970 年代末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轨的大争论之中.特别是华国锋时代以大规模引进 800 亿美元为标志的"洋跃进"计划在几个月之内旋风般地被否定进而搁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