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历史教师历史责任感的时代呈现

   我们的历史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是与时俱进的。作为历史知识的职业传承者和亲历者,历史教师群体的言行高度浓缩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理性印记。我们责无旁贷应始终强化职业的历史责任感。    具体说,历史责任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呈现:    第一,要专于业务,培养历史责任感。马克思说:“世界上只有一门真正的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产生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如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两个目标,一是在历史思维技能方面,使学生们能够评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解析历史记载、创建合理的历史论点和看法,并以之为基础,在现代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包括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哲学、宗教、美学)中的抱负、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便能在分析当今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身为一个教师,要加强自己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教师备课、编写教案很不认真,从教几年,却拿不出一个象样的教案。有些教师则根本不备课,也没有教案。要理解到:教育工作是培养一代新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工作。只有树立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历史教师,才可能在怎样教授好、传承好历史知识方面下功夫。    第二,要善于学习,做到博学己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加上现在的学生见识广、知识比较丰富,求知欲也较强,因而,历史教师光靠原有的知识去从事教学工作,就难以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教材的新内涵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历史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途径加强和充实自己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很有必要。    有的历史教师虽然是从大专院校历史系科毕业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历史专业理论和知识学得并不扎实,加上参加工作又不愿意花力气去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注意知识的更新,因此,在对教材的理解、组织和处理上不能做到得心应手。我们要坚持做到每隔一段时期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每学期阅读一本史学(教学)理论专著;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每学期为教师开设一堂讲座;每学期出一份独创的试卷,每学期精心完成一份教学设计。不断积淀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自己专业发展的基本范式。    第三,与时俱进,善于在教学中摸索。求实而不虚空,要紧的是依纲托本掌握历史信息,极力克服教育的模糊性和不可企及性,做到实实在在。从史实出发,联系有密切关系的现实,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说,一些历史人物的介绍、评述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片面性。如近代史上的曾国藩,他一方面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方面他继承中国士大夫传统美德,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一方面勾结洋人,“借师助剿”,丧权辱国,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因此,历史教师要全面客观的掌握史实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带领、帮助学生分析历史,最大化地达到客观公允。    教师讲课是要以课本为依据的,但以课本为依据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教师还要对课本进行加工剪裁、组织处理,该描绘的要描绘,该引伸的要引伸,该启发的要启发,该概括的要概括,要做到主次轻重各如其份,前后左右各得其所。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课本上的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生动活泼,发人潜智,学生自然听得兴趣盎然,越学越爱学。    第四,要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人文之道是历史学习的精华所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特点,挖掘隐含其中的人文要素,给学生以情感、思想的熏陶。因此,教师必须感悟历史事件,休察社会和人情,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设身处地地去感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和内心世界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点,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历史教学中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对历史的评价决不能“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这不仅本身就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一般地说,史实是真的,评述也是对的,但可以肯定地说不一定都是全面的,而这不全面,如不给予适当的补充,在教学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亦不可低估。从大的方面来说,比如中国古代史教材,介绍古代中国先进方面的多,强调对世界人类贡献的多,而客观反映中国落后方面的少,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贡献少。因而不少学生往往沾沾自喜于中国的古代文明,而对明清以来中国日渐落后于西方的历史原因、教训则认识不深刻。    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课程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性及衍生出来的民族性,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和社会观念、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进程,将不断得到加强,而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将会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强化自身历史责任感,全面推进我国历史教育教学进程。

   我们的历史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是与时俱进的。作为历史知识的职业传承者和亲历者,历史教师群体的言行高度浓缩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理性印记。我们责无旁贷应始终强化职业的历史责任感。    具体说,历史责任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呈现:    第一,要专于业务,培养历史责任感。马克思说:“世界上只有一门真正的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产生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如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这就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两个目标,一是在历史思维技能方面,使学生们能够评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解析历史记载、创建合理的历史论点和看法,并以之为基础,在现代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包括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哲学、宗教、美学)中的抱负、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便能在分析当今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身为一个教师,要加强自己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教师备课、编写教案很不认真,从教几年,却拿不出一个象样的教案。有些教师则根本不备课,也没有教案。要理解到:教育工作是培养一代新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工作。只有树立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历史教师,才可能在怎样教授好、传承好历史知识方面下功夫。    第二,要善于学习,做到博学己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加上现在的学生见识广、知识比较丰富,求知欲也较强,因而,历史教师光靠原有的知识去从事教学工作,就难以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教材的新内涵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历史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途径加强和充实自己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很有必要。    有的历史教师虽然是从大专院校历史系科毕业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历史专业理论和知识学得并不扎实,加上参加工作又不愿意花力气去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注意知识的更新,因此,在对教材的理解、组织和处理上不能做到得心应手。我们要坚持做到每隔一段时期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每学期阅读一本史学(教学)理论专著;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每学期为教师开设一堂讲座;每学期出一份独创的试卷,每学期精心完成一份教学设计。不断积淀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自己专业发展的基本范式。    第三,与时俱进,善于在教学中摸索。求实而不虚空,要紧的是依纲托本掌握历史信息,极力克服教育的模糊性和不可企及性,做到实实在在。从史实出发,联系有密切关系的现实,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说,一些历史人物的介绍、评述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片面性。如近代史上的曾国藩,他一方面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方面他继承中国士大夫传统美德,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一方面勾结洋人,“借师助剿”,丧权辱国,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因此,历史教师要全面客观的掌握史实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带领、帮助学生分析历史,最大化地达到客观公允。    教师讲课是要以课本为依据的,但以课本为依据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教师还要对课本进行加工剪裁、组织处理,该描绘的要描绘,该引伸的要引伸,该启发的要启发,该概括的要概括,要做到主次轻重各如其份,前后左右各得其所。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课本上的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生动活泼,发人潜智,学生自然听得兴趣盎然,越学越爱学。    第四,要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人文之道是历史学习的精华所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特点,挖掘隐含其中的人文要素,给学生以情感、思想的熏陶。因此,教师必须感悟历史事件,休察社会和人情,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设身处地地去感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和内心世界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点,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历史教学中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对历史的评价决不能“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这不仅本身就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一般地说,史实是真的,评述也是对的,但可以肯定地说不一定都是全面的,而这不全面,如不给予适当的补充,在教学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亦不可低估。从大的方面来说,比如中国古代史教材,介绍古代中国先进方面的多,强调对世界人类贡献的多,而客观反映中国落后方面的少,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贡献少。因而不少学生往往沾沾自喜于中国的古代文明,而对明清以来中国日渐落后于西方的历史原因、教训则认识不深刻。    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课程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性及衍生出来的民族性,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和社会观念、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进程,将不断得到加强,而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将会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强化自身历史责任感,全面推进我国历史教育教学进程。


相关内容

  •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问题研究
  •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问题研究 摘要:特殊性研究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形成中国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范式的必然选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研究需要阐释两个命题,一是如何研究特殊性,二是特殊性是什么,前者反映的是研究方法论,后者则是分析.判断的综合结果.相对于"他国",基础教育改 ...

  • 知识分子立场的坚守与重构_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_天行者_
  • 130 贰零壹壹年第壹期 知识分子立场的坚守与重构 --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 冯 晓 刘醒龙是一位对乡土饱具感情的作家,也是一位对现实社会与民众生存充满了忧患意识的作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的<分享艰难><村支书><凤凰琴>等小说,曾以鲜明的 ...

  •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教案
  •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安排: 学习主题是20世纪中后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教材安排如下: 第一目"反映时代主题的文学"与第二目"行行色色的当代美术"属于课外阅读内容,介绍了这一时期文学和美术两个领域的发展状况.第三目"风靡全球的摇滚乐"和第 ...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 !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邓国显 背景与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 ...

  •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的教学随笔
  • 理想的教学轨道,恰是教材思路 --关于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的教学随笔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刘清峨 新课程理念对教材的影响很大.从原来的"一纲一本"发展到现今的"一标多本",教材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在一个民主而开放的学术氛围中,教材版本百花齐 ...

  •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2
  • 第一单元 第四课 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4 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5 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要求 1.运用史实,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

  • 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_数学论文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 ...

  •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doc
  • 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 ...

  •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新旧变化
  •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基本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