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单元测试(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真正含义是 ( ) A .环境问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已出现

B .已经出现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 C .环境问题已经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D .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

解析: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不只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问题,而是指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问题。

答案:B

下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 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b 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环境问题中,发生在a 环节过程中的是( ) A .水土流失 C .酸雨

B .地震 D .旱涝灾害

解析:箭头a 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地震、旱涝灾害属自然灾害,酸雨发生在b 环节过程中。

答案:A

3.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只要有箭头b 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 .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 .如果箭头a 、b 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 .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解析:箭头b 表示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当排放的数量小于环境的自净能力时,是不会出现环境问题的;图中的箭头也反映出人类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如果人类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或是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完全可以通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两者协调发展。

答案:C

读“世界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示意图”,分析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世界污染工业地理转移的主要趋向是 ( ) A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C .城市→农村

B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D .农村→城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图中所示世界污染工业由美国、日本及欧洲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答案:B

5.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这种趋向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 .共同性原则 C .持续性原则

B .公平性原则 D .阶段性原则

解析:污染工业的地理转移可能会使转入地区的环境遭到破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答案:B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据此回答6~8题。

6.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 ( ) A .先污染,后治理

B .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同步进行 C .认识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注意保护 D .注重环境保护,达到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解析: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会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答案:A

7.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 A .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 .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 .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解析:庞大的人口压力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答案:C

8.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 )

①人口膨胀 ②生态恶化

③资源超常规利用 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 .①② C .③④

B .②③ D .①④

解析: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答案:B

图中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9~10题。

9.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 A .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 .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 .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 .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解析:当地用冰雪融水灌溉作物,应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因此①为水窖集雨。种苗培育属于农业技术研发。作物秸秆经过②用于畜禽养殖,应为饲料加工。沼气是能源,③应是供暖。沼渣用于作物种植,是肥料。⑤进入沼气池,是作物种植的废弃物。

答案:D

10.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 A .小农经营 C .商品率高

B .集约化程度低 D .科技水平低

解析:该园区农业生产是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其特点是:科技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小农经营是传统农业生产特点。故C 正确。

答案:C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 ) A .地方病

C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B .土壤次生盐碱化 D .公害病

12.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 ) ①滑坡、泥石流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④火山爆发、台风 A .①② C .③④

B .②③ D .①③

13.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

A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自然原因 B .环境问题主要在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C .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 D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为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解析:土壤次生盐碱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公害病是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台风与火山爆发是自然灾害,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条件。首先是地质、地貌,人类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为主。

答案:11.A 12.B 13.D

我国一些地区农村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根据图示完成14~15题。

14.根据图中的关系,①②③分别代表 ( ) A .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C .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B .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D .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15.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 .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C .大力发展耕作业

B .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D .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解析:根据图中前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可确定①代表森林破坏,②③分别代表牧业和粮食减产。大力发展耕作业会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

答案:14.D 15.C

分析下面的图表资料,回答16~18题。

全球物种数目统计(单位:种)

16.资料显示,全球各物种中,濒危物种所占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 ( ) A .哺乳类、两栖类 C .高等植物、两栖类

B .鸟类、爬行类 D .哺乳类、淡水鱼类

解析:本题可根据表中数据进行计算得出。 答案:A

17.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共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栖息地的丧失 C .外来物种入侵

B .偷猎 D .其他原因

解析:栖息地的丧失分别占了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32%和60%,在各类影响因素中比例最高。

答案:A

18.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珍稀动植物 ( ) ①加强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规定 ②严禁乱捕滥猎 ③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⑤捕捉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饲养 A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解析:捕捉珍稀野生动物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答案:D

现在我国已开始在部分城市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可以降低汽油的消耗,从而减少石油进口量。据此回答19~20题。

19.用乙醇代替汽油的前景广阔,其主要原因是 ( ) A .乙醇可以改变石油成分,提高能源利用率 B .汽油价格高居不下 C .我国乙醇生产大量过剩

D .乙醇可以从植物中提炼,具有可再生的特点 20.使用乙醇汽油,可产生的影响是 ( ) A .推动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 B .减轻大气污染

C .延长汽车使用寿命 D .提高汽车的行驶速度

解析:大量使用乙醇可以降低汽油消耗,从而减轻燃烧石油对大气的污染。 答案:19.D 20.B 二、综合题(共40分)

21.下图为环境问题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

(1)将下列备选答案的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10分) A .全球变暖 C .农业减产 E .威胁人类生存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戊________

(2)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要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走________。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________(单选) 。(2分)

A .实行垃圾分类存放 C .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

B .购物时,自备布袋或篮子 D .出门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B .水旱灾害增加 D .土地肥力下降

解析:第(1)题根据网络图的因果联系做答。第(2)题,根据一般常识可知C 项所述错误。 答案:(1)甲—B 乙—D 丙—A 丁—E 戊—C(或丁—C 戊—E) (2)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C

22.下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

)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6分)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2分)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2分)

(4)酸雨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解析:第(1)、(2)题,根据图甲可以看出,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无机硫和硫化物,根据图乙可以看出,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煤炭消费量呈现高度相关性。第(3)题,因我国南方降水多于北方,因此降酸雨的机会就更高一些。第(4)题,酸雨对动物、植物、人和建筑物都会产生影响。

答案:(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23.据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全球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被排在第二位。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根据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美国城市垃圾的成分与我国部分城市垃圾的成分对照表

A .城市的垃圾处理设施太落后 B .城市缺少足够的能分解垃圾的分解者

C .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不科学 D .城市消费资料的可回收性太低

(2)由表中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有很大区别,美国垃圾的产出率________物质多,可________的成分高,而美国一般采取的处理方式为焚烧,这种处理方式产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6分)

(3)有人说:“城市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下图是根据这种观点设计的“城市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试举例说明采用该图所示的垃圾处理方法所具有的优越性。

①废弃物的资源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废弃物的减量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废弃物的无害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1)城市人口密集,产生的垃圾较多,同时分解者较少,不能及时处理、分解。(2)通过读表,可以看出美国产出的垃圾有机物质较多,可回收或燃烧的比例较大,这样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3)垃圾处理的基本思路为:废弃物的资源化、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分类处理时要根据垃圾属性,选择处理方式。

答案:(1)B

(2)有机 回收或燃烧 造成资源浪费和空气污染

(3)①把垃圾作为建筑材料和肥料 ②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③把废弃食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后,减少了对土壤、大气等的污染

单元测试(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真正含义是 ( ) A .环境问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已出现

B .已经出现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 C .环境问题已经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D .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

解析: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不只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问题,而是指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问题。

答案:B

下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 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b 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环境问题中,发生在a 环节过程中的是( ) A .水土流失 C .酸雨

B .地震 D .旱涝灾害

解析:箭头a 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地震、旱涝灾害属自然灾害,酸雨发生在b 环节过程中。

答案:A

3.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只要有箭头b 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 .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 .如果箭头a 、b 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 .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解析:箭头b 表示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当排放的数量小于环境的自净能力时,是不会出现环境问题的;图中的箭头也反映出人类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如果人类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或是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完全可以通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两者协调发展。

答案:C

读“世界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示意图”,分析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世界污染工业地理转移的主要趋向是 ( ) A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C .城市→农村

B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D .农村→城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图中所示世界污染工业由美国、日本及欧洲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答案:B

5.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这种趋向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 .共同性原则 C .持续性原则

B .公平性原则 D .阶段性原则

解析:污染工业的地理转移可能会使转入地区的环境遭到破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答案:B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据此回答6~8题。

6.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 ( ) A .先污染,后治理

B .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同步进行 C .认识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并注意保护 D .注重环境保护,达到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解析: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会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答案:A

7.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 A .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 .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 .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解析:庞大的人口压力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答案:C

8.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 )

①人口膨胀 ②生态恶化

③资源超常规利用 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 .①② C .③④

B .②③ D .①④

解析: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答案:B

图中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9~10题。

9.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 A .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 .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 .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 .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解析:当地用冰雪融水灌溉作物,应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因此①为水窖集雨。种苗培育属于农业技术研发。作物秸秆经过②用于畜禽养殖,应为饲料加工。沼气是能源,③应是供暖。沼渣用于作物种植,是肥料。⑤进入沼气池,是作物种植的废弃物。

答案:D

10.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 A .小农经营 C .商品率高

B .集约化程度低 D .科技水平低

解析:该园区农业生产是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其特点是:科技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小农经营是传统农业生产特点。故C 正确。

答案:C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 ) A .地方病

C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B .土壤次生盐碱化 D .公害病

12.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 ) ①滑坡、泥石流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④火山爆发、台风 A .①② C .③④

B .②③ D .①③

13.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

A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是自然原因 B .环境问题主要在部分国家,尚未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C .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不必将环境问题看得过分严重 D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为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解析:土壤次生盐碱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公害病是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台风与火山爆发是自然灾害,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条件。首先是地质、地貌,人类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为主。

答案:11.A 12.B 13.D

我国一些地区农村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根据图示完成14~15题。

14.根据图中的关系,①②③分别代表 ( ) A .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C .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B .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D .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15.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 .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C .大力发展耕作业

B .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D .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解析:根据图中前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可确定①代表森林破坏,②③分别代表牧业和粮食减产。大力发展耕作业会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

答案:14.D 15.C

分析下面的图表资料,回答16~18题。

全球物种数目统计(单位:种)

16.资料显示,全球各物种中,濒危物种所占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 ( ) A .哺乳类、两栖类 C .高等植物、两栖类

B .鸟类、爬行类 D .哺乳类、淡水鱼类

解析:本题可根据表中数据进行计算得出。 答案:A

17.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共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栖息地的丧失 C .外来物种入侵

B .偷猎 D .其他原因

解析:栖息地的丧失分别占了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32%和60%,在各类影响因素中比例最高。

答案:A

18.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珍稀动植物 ( ) ①加强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规定 ②严禁乱捕滥猎 ③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⑤捕捉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饲养 A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解析:捕捉珍稀野生动物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答案:D

现在我国已开始在部分城市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乙醇,可以降低汽油的消耗,从而减少石油进口量。据此回答19~20题。

19.用乙醇代替汽油的前景广阔,其主要原因是 ( ) A .乙醇可以改变石油成分,提高能源利用率 B .汽油价格高居不下 C .我国乙醇生产大量过剩

D .乙醇可以从植物中提炼,具有可再生的特点 20.使用乙醇汽油,可产生的影响是 ( ) A .推动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 B .减轻大气污染

C .延长汽车使用寿命 D .提高汽车的行驶速度

解析:大量使用乙醇可以降低汽油消耗,从而减轻燃烧石油对大气的污染。 答案:19.D 20.B 二、综合题(共40分)

21.下图为环境问题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

(1)将下列备选答案的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10分) A .全球变暖 C .农业减产 E .威胁人类生存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戊________

(2)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要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走________。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________(单选) 。(2分)

A .实行垃圾分类存放 C .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

B .购物时,自备布袋或篮子 D .出门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B .水旱灾害增加 D .土地肥力下降

解析:第(1)题根据网络图的因果联系做答。第(2)题,根据一般常识可知C 项所述错误。 答案:(1)甲—B 乙—D 丙—A 丁—E 戊—C(或丁—C 戊—E) (2)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C

22.下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

)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6分)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2分)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2分)

(4)酸雨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解析:第(1)、(2)题,根据图甲可以看出,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无机硫和硫化物,根据图乙可以看出,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煤炭消费量呈现高度相关性。第(3)题,因我国南方降水多于北方,因此降酸雨的机会就更高一些。第(4)题,酸雨对动物、植物、人和建筑物都会产生影响。

答案:(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23.据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全球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垃圾回收利用技术”被排在第二位。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根据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美国城市垃圾的成分与我国部分城市垃圾的成分对照表

A .城市的垃圾处理设施太落后 B .城市缺少足够的能分解垃圾的分解者

C .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不科学 D .城市消费资料的可回收性太低

(2)由表中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有很大区别,美国垃圾的产出率________物质多,可________的成分高,而美国一般采取的处理方式为焚烧,这种处理方式产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6分)

(3)有人说:“城市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下图是根据这种观点设计的“城市垃圾处理流程示意图”,试举例说明采用该图所示的垃圾处理方法所具有的优越性。

①废弃物的资源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废弃物的减量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废弃物的无害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1)城市人口密集,产生的垃圾较多,同时分解者较少,不能及时处理、分解。(2)通过读表,可以看出美国产出的垃圾有机物质较多,可回收或燃烧的比例较大,这样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3)垃圾处理的基本思路为:废弃物的资源化、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分类处理时要根据垃圾属性,选择处理方式。

答案:(1)B

(2)有机 回收或燃烧 造成资源浪费和空气污染

(3)①把垃圾作为建筑材料和肥料 ②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③把废弃食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后,减少了对土壤、大气等的污染


相关内容

  •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答: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与日俱增,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意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人有责,通过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 ...

  • 生态城市规划
  •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因此也可以说,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 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人口的生物特征.行为特征 ...

  • 生态环境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变迁
  • 生态环境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变迁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要探寻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之道,就要追根溯源, 研究两者的过去,追溯人类文明的发展.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概括为四个时期,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期.但是,各个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态环境以及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等问题是不同的 ...

  •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 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史就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自由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人与自然之关系不仅应该有认识关系,欲求关系,还应该有情感关系.因此,人类为了持续 ...

  • 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 (此文系我的研究生课程要求所写的一篇论文,但好象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课程都有要求写这类的论文.我当时从网上找了大量的材料,自己重新组织整理,也算是原创吧) [摘要]在人工自然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行为已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类正受到大自然的猛烈报复.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 ...

  •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三方面展开论述, 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 ...

  • 坚持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实现协调发展1
  • 坚持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 实现协调发展 安徽合肥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07级土木六班 金龙 [1**********] [摘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与认识人.社会.自然三者之 ...

  • 简论发展观的演变及其规律性
  • 摘要:近代以来,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从新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再从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过程.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当代科学形态.发展观的演变本身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关注重心从物发展到人,其主要内容从片面发展到全面. 关键词: ...

  • 可持续发展观的五个基本意识
  • 可持续发展观的五个基本意识 [作 者]张铃枣 [作者简介]张铃枣(1963-),男,福建永春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内容提要]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了人类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过程,提出了必须转变观念,正确树立生态文明,代内.代际平等,自然.经 ...

  • 论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 论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