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纲要

原始社会:北京人的古人类文化——河姆渡和半坡农耕文明(时间/地理/农耕工具农作物/手工业住房打井制陶/畜牧业)——黄帝的传说

1

2

★历史时间概念与计算

概念:世纪 年代 世纪初 世纪末等 例如393年4世纪90年代 4世纪末 / 公元前393年 前4世纪初。

计算:1、公元纪年:前18年-前8年:18-8=10年 前18年-公元18年:18+18-1=35年 公元8年-公元18年:18-8=10年

2、民国纪年:元年1912年(计算时可参照1911年加减) 1936年是民国25年 1936-1911=25年

3、干支纪年: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甲子为60年 1894年为甲午年 2014年仍为甲午年 4、回历计算:回历元年622年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文明起源与古代王朝政权更替:

中国文明起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河姆渡聚落——炎黄联合、尧舜禹的传说 古代王朝政权更替: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 —西晋- ——隋唐

隋唐——五代十国 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1、 分裂到统一:春秋战国-秦朝、三国-西晋、南北朝-隋朝、五代两宋-元朝 2、少数民族统一政权:元朝/蒙古族、清朝/满族

3、三次人口的迁移:a. 西晋开始:五胡内迁、b. 东晋开始:中原地区人口南迁、元朝时:边人(少数民族人) 内迁汉人外迁(边疆) 4、重要改革: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分封制(西周)-县制(商鞅变法)-郡县制(秦朝)-行省制(元朝)-废行省设三司(明朝)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地主与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3

二、东晋时:开始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开发的条件有哪些?

三、1、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移开始于(唐中后期)完成于(南宋);2、宋朝经济与社会生活:娱乐生活与节日

★专题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处理方式: 1、和亲:

唐朝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中期,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作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战争:

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

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

③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结果辽宋议和(澶渊之盟),夏宋议和,民族政权并立。 ④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3、册封

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设置机构(官职)

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③元朝政府设置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④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⑤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

⑥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1884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 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 5、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特别提示:元朝民族融合的突出表现即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

(二)边疆管理: 1、西藏

(1)唐朝: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亲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2)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 ,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清朝前期: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设驻藏大臣, 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4)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胜利完成了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设立西藏自治区。 2、新疆(1)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立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

(3)清朝前期: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后又派军队驻扎新疆各地, 设置哨所, 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清朝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在新疆设立行省。 (5)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新疆自治区。 3、台湾

(1)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 元朝设机构加强对琉球的管辖;(3)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4)清朝初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6)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日本割占台湾. (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8)解放战争后期, 国民党败退台湾. 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为解决这一遗留问题, 中共制定“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的对台基本方针。

4、东北:清军入关时,沙俄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清朝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取得胜利。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5

▲清朝统治者维护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权完整所作的斗争:

A 、清朝确立达赖(顺治时)、班禅(康熙时)中央册封制度;1727年清设驻藏大臣(雍正)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 B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C 、乾隆帝时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1771年)l

a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b 、清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四)【启示】:

1、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历史的主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

★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一)、知识梳理

1、西汉:. 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

(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西汉-罗马帝国)。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谐之路;发展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岛。

2、唐朝: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典型事例:(1)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2)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友好交流作出重大贡献;(3)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3、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引进外国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4、元朝:元都城大都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口述了《马可波罗行记》,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明清:由开放走向闭关:明初郑和下西洋(《复习汇编》P9);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复习汇编》P9—10);引进推广国外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二)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6

1、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2、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3、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只留广州一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 由开放走向闭关: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以前。但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复习汇编P10》)。

2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四)【启示】:

1、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历史的主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

2、闭关锁国招致落后,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者亡。

★补充——中国近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中国近代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对外关系主要表现为侵略与反抗。 一、近代的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使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二、【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因此,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加强对外开放,不断地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赢来外交的胜利。

★补充——中国现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一)、知识梳理

1、和平解放西藏(1951),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新中国成立后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发展的方针,在筹建新中国时就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为基本国策,该政策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各民族共同发展:特别是西藏通过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西部地区出现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二)【启示及其建议】:

7

1、启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希望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实行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反对任何分裂行为,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

2、建议: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2)、发展农牧业经济、旅游业等特色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3)、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4)、关心少数民族的生活、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等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成就:

(一)知识梳理:1、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反抗外来侵略:抗美援朝(1953—1956):黄继光、邱少云;

3、成就:20世纪50年代:(1)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就西藏问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1955年,周恩来出席了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3、1954年,周恩来率团代表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20世纪70年代:(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2)1972年中日建交。(3)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标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20世纪90年代——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分别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维护了祖国的统一。1991年,中国加入APEC. 21世纪初:

(1)2001年中国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2001年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首次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二)【对外关系史启示】: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际地位得到不断地提高,其根本原因是综合国力的增强。所以,要不断地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2、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专题五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宗教思想\科技\文学\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戏剧) 一、思想

8

二、科技 建筑:

(1)都江堰: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形容李冰的功劳。

(2)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一大奇迹。

(3)京杭大运河:605年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交通和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巩固;

(4)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北京城最中间的一部分(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构成),明成祖时修建,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故宫建筑造型雄伟,布局严整,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建筑左右对称。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9

医学成就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创制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一大发明,世界最早。还发明五禽戏。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明代杰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总结性药物学巨著。 知道《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齐民要术》: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撰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0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纲要

原始社会:北京人的古人类文化——河姆渡和半坡农耕文明(时间/地理/农耕工具农作物/手工业住房打井制陶/畜牧业)——黄帝的传说

1

2

★历史时间概念与计算

概念:世纪 年代 世纪初 世纪末等 例如393年4世纪90年代 4世纪末 / 公元前393年 前4世纪初。

计算:1、公元纪年:前18年-前8年:18-8=10年 前18年-公元18年:18+18-1=35年 公元8年-公元18年:18-8=10年

2、民国纪年:元年1912年(计算时可参照1911年加减) 1936年是民国25年 1936-1911=25年

3、干支纪年: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甲子为60年 1894年为甲午年 2014年仍为甲午年 4、回历计算:回历元年622年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中国文明起源与古代王朝政权更替:

中国文明起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河姆渡聚落——炎黄联合、尧舜禹的传说 古代王朝政权更替: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 —西晋- ——隋唐

隋唐——五代十国 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1、 分裂到统一:春秋战国-秦朝、三国-西晋、南北朝-隋朝、五代两宋-元朝 2、少数民族统一政权:元朝/蒙古族、清朝/满族

3、三次人口的迁移:a. 西晋开始:五胡内迁、b. 东晋开始:中原地区人口南迁、元朝时:边人(少数民族人) 内迁汉人外迁(边疆) 4、重要改革: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分封制(西周)-县制(商鞅变法)-郡县制(秦朝)-行省制(元朝)-废行省设三司(明朝)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地主与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3

二、东晋时:开始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开发的条件有哪些?

三、1、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移开始于(唐中后期)完成于(南宋);2、宋朝经济与社会生活:娱乐生活与节日

★专题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处理方式: 1、和亲:

唐朝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中期,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作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战争:

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

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

③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结果辽宋议和(澶渊之盟),夏宋议和,民族政权并立。 ④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3、册封

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设置机构(官职)

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②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③元朝政府设置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④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⑤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

⑥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1884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 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 5、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特别提示:元朝民族融合的突出表现即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

(二)边疆管理: 1、西藏

(1)唐朝: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亲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2)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 ,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清朝前期: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设驻藏大臣, 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4)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胜利完成了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设立西藏自治区。 2、新疆(1)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立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

(3)清朝前期: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后又派军队驻扎新疆各地, 设置哨所, 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清朝后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收回伊犁,在新疆设立行省。 (5)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新疆自治区。 3、台湾

(1)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 元朝设机构加强对琉球的管辖;(3)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4)清朝初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6)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日本割占台湾. (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8)解放战争后期, 国民党败退台湾. 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为解决这一遗留问题, 中共制定“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的对台基本方针。

4、东北:清军入关时,沙俄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清朝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取得胜利。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5

▲清朝统治者维护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权完整所作的斗争:

A 、清朝确立达赖(顺治时)、班禅(康熙时)中央册封制度;1727年清设驻藏大臣(雍正)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 B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 C 、乾隆帝时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1771年)l

a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b 、清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四)【启示】:

1、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历史的主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

★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一)、知识梳理

1、西汉:. 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

(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西汉-罗马帝国)。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谐之路;发展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岛。

2、唐朝: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典型事例:(1)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2)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友好交流作出重大贡献;(3)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3、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引进外国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4、元朝:元都城大都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口述了《马可波罗行记》,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明清:由开放走向闭关:明初郑和下西洋(《复习汇编》P9);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复习汇编》P9—10);引进推广国外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二)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6

1、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2、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3、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只留广州一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 由开放走向闭关: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以前。但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复习汇编P10》)。

2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四)【启示】:

1、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历史的主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

2、闭关锁国招致落后,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者亡。

★补充——中国近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中国近代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对外关系主要表现为侵略与反抗。 一、近代的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使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二、【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因此,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加强对外开放,不断地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赢来外交的胜利。

★补充——中国现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一)、知识梳理

1、和平解放西藏(1951),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新中国成立后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发展的方针,在筹建新中国时就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为基本国策,该政策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各民族共同发展:特别是西藏通过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西部地区出现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二)【启示及其建议】:

7

1、启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希望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实行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反对任何分裂行为,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

2、建议: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2)、发展农牧业经济、旅游业等特色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3)、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4)、关心少数民族的生活、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等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成就:

(一)知识梳理:1、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反抗外来侵略:抗美援朝(1953—1956):黄继光、邱少云;

3、成就:20世纪50年代:(1)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就西藏问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1955年,周恩来出席了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3、1954年,周恩来率团代表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20世纪70年代:(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2)1972年中日建交。(3)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标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20世纪90年代——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分别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维护了祖国的统一。1991年,中国加入APEC. 21世纪初:

(1)2001年中国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2001年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首次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二)【对外关系史启示】: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际地位得到不断地提高,其根本原因是综合国力的增强。所以,要不断地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2、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专题五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宗教思想\科技\文学\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戏剧) 一、思想

8

二、科技 建筑:

(1)都江堰: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形容李冰的功劳。

(2)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一大奇迹。

(3)京杭大运河:605年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交通和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巩固;

(4)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北京城最中间的一部分(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构成),明成祖时修建,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故宫建筑造型雄伟,布局严整,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建筑左右对称。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9

医学成就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创制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一大发明,世界最早。还发明五禽戏。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明代杰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总结性药物学巨著。 知道《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齐民要术》: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撰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0


相关内容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最完美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配套复习题一.选择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2.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4.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5.鸦片战争前夕,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因素最主要 ...

  •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全解纲要
  • [三个历史阶段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社会的转型时期. ①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③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④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 ...

  • 中国近代史复习纲要
  • 中国近代史复习纲要 1.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2.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答: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 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 ...

  • 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说明及知识点汇总
  • 2015-16学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末考试说明及知识点汇总 一.期末统考考试说明 1.考试形式:闭卷,校本部.师范学院.文理学院.生化学院15级本科以及商务学院14级本科参加统考,考试结束后学校组织统一电子阅卷. 2.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1分×30=30分) (2 ...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关于我的复习计划目前暂时是这样的: 关于专业课方面,我认为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仔细,不要追求太快,要注重效果.应该一门一门展开,但也要安排时间,一本书一般说来20天也就够了,首先要用五天统一遍,然后用十天系统学习,最后五天巩固.这样经 ...

  •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
  • 2014-201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课程纲要 君召初中政史地组 2014年8月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登封市君召乡初级中学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 设计教师:白金福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时:30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个人复习总结
  •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 乾隆后期清王朝由盛转衰  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 (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社会结构上 ...

  • 2013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纲要
  • 2013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社会的转型时 期. ①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③思想:礼乐制的崩溃 ...

  •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 ①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③ 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