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方法谈

作者:吴亮秦圣峰李冰清黄文洁沈嘉宁时若耘

中学教育 2002年08期

  听历史课应重点抓住什么

  上海风华中学 吴亮

  历史学习,关键的关键在于上课的45分钟,因为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于课堂。

  但怎样才能把握住上课的宝贵时间,使自己在这45分钟里收获最大?学习效果最明显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但由于历史课时间有限,而历史本身又像飞转的车轮一样不停地高速旋转,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课时注意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总方向与规律。比如,在分析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就要在老师的分析中紧紧地抓住几点:革命的起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阻碍;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又由于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受到阻力,所以又不可避免地爆发了革命;于是历史的进步力量与落后势力间,便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把握住大体的规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抓住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历史犹如一条泱泱大河,在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川流不息,奔腾不止。既然如此,就必有其连贯性。有时,这件事的结果,恰是另一件事的起因,历史就是在因果的反复循环之中发展、前进。因此,我们在上课听讲时,既要对事物进行横向的比较,又要注重纵向的连贯。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深刻懂得历史,而连贯则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找到联系,使人豁然开朗。

  例如,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其勃勃的野心企图把历史引向倒流,其结果却成了孙中山“二次革命”的起因。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又一次证实了,辛亥革命已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若能这样融会贯通地掌握历史连贯分析法,听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抓住时空概念。学历史,头脑中要有较强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搞清历史事件发生于何时何地,就如同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找到了坐标,坐标一旦明确,思绪便清晰了,同时,用联系的观点去考虑历史中的年代、地点,中外结合,而不是机械地去死记硬背,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因此必将造成对海外的殖民掠夺,就使我们联想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同时又记起了1841年英军在香港岛登陆,从而开始香港百余年的沧桑、屈辱的历史。

  总之,听历史课是一个学习过程,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做到充分地投入与积极地思考,使自己融入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历史环境之中。以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就能收到读史明智的效果,使历史科学成为我们洞察社会事件的有效工具,从而受益终身。

  怎样阅读历史教科书

  上海风华中学 秦圣峰

  教科书,是每个学生知识最直接、最重要的来源,也是出考题最主要的依据。如何运用好教科书,是关系到学习成败、成绩好坏的大事。在此,我就自己学习的经验谈谈该怎样去阅读历史教科书。

  首先,在阅读中要抓住重点。从高一到高三,新教材历史书有厚厚的三大本,记载着人类从远古到现代百万年来的史实。如果在阅读中不能抓住重点,找准关键,那必然会在这繁多的史实中迷失方向,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那如何去抓住重点呢?我觉得,对于一次历史事件,其关键在于它的背景、起因、转折点、结果、影响和其阶级实质以及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和文件。对于一个历史人物,关键则在于他在历史中的作用,如果是思想家和科学家则要抓住他的主要思想、成就和代表作,相信你只要抓住以上几点,你就把握住了历史的脉博,学习中的重点。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你只要抓住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苏格兰人民起义——新议会召汗——内战爆发——纳西比战役——克伦威尔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这条线,抓住克伦威尔、查理一世、威廉这几个人物,并认清这场革命的实质和历史影响,你就能比较清楚地掌握这场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的革命。又如,在学习范缜这一人物时,则要抓住他认为精神是随着肉体一起消亡的观点和他的《神灭论》。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每一章节前的引言部分。引言部分,虽然不过几句话,但却是对整个章节内容的高度概括。事实上,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就集中在引言部分之中,利用好引言,可以使你比较容易地理清一个章节的脉络,明确这一章节学习的重点。如高三选修教材第四编第二章《西汉的盛世》的引言,虽然只有六行字,但它不仅将整章的脉络理顺,还点明了西汉初年所有学习重点:休养生息,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反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利用引导言,可以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逐步使自己学会运用书上的思路,书中的语言去想问题,去理解问题,去回答问题。不少同学虽对史实掌握得很清楚,背起来滚瓜烂熟,但一到做题目,就傻了眼。纵然有一肚子的史实,却不知道该怎么运用,怎么将这些零散的史实有机地组织起来。其实,历史教科书就是如何将史实组织好,如何运用好史实的最好的范例。书中寥寥数语,往往就能将不少同学用几大段文字也没有说清楚的意思表达得一清二楚。当然,这种能力决非靠旦夕之功就能获得的。只有不断地深入阅读教科书,反复体会其中的含意,才能逐渐领会到书中组织语言的技巧和内容的精髓。

  关键在于找一条历史发展的线索

  上海风华中学 李冰清

  现在的课本由于是中外历史合编,即使打散笔记,也会为着要找的内容把书翻得不亦乐乎。而现在的分析说理题又是占了很重要的比分,如果把解题的时间花在翻书上,未免有点划不来。凡事都有个前因后果,不妨在“果”处简要注明一下时间、背景、导火线、进程等等。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可在“大战的结束处”注明:1.时间:1914~1918 2.导火线:奥国皇储斐迪南夫妇被刺身死的萨拉热窝事件 3.性质:是帝国主义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而挑起的非正义战争 4.大战结果:协约国胜利,同盟国失败。这些由于经常要用。且篇幅不长,因此可以注在一旁,而根本原因,同盟国协约国的组成,以及大战进程中的主要战线等等,仅要标明页数就可以了。当然,如果篇幅允许,还可以注得更详细些;但这些都只能归到课后去完成,因为这是需要一定的熟悉程度和时间的。

  历史总有巧合和相似,因为人类总在反复中摸索前进。而把这些相似处放在一起比较,也是很常见的题型。这样,就更需要笔记的帮助了。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个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一个使人类进入“电汽时代”,无论是时间、科学技术水平还是重要的发明和其效果,都很不一样。但它们又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程,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上文中类似,也可将这些写在书上,从而帮助比较分析。

  做历史笔记,还有一件有效的工具:水彩笔。背的部分可用最鲜艳的颜色,性质、背景可各用一种颜色,而大段大段的意义等,则可以用铅笔划出。不要怕书变得五彩缤纷,因为这样,线索反而渐渐清楚了。

  上面说的都是记笔记的一些方法。怎么样,满地滚动的珍珠好收拾吧?用找到的丝线串起美丽的珍珠,用线索串起繁杂的历史,把它藏进书中,把它放在心里,使它永远让学过的历史为我所用。

  如何做好历史作业题

  上海风华中学 黄文洁

  学习任何科目都要讲究一个方法,历史亦不例外。也许用来对付填空、选择的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小菜一碟,随手拈来。但一遇到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问题,往往令许多同学头疼,与大量的分数失之交臂,心痛之余却又无可奈何。那么,如何做好历史作业题呢?

  首先,需要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只有对一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的内容都如数家珍,才能很好地综合起来,这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对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其次,脉络清晰就是必不可少的,光有大堆零散的砖块,价值很低,而经过精心堆砌而成的金字塔却万众瞩目。对一历史事件的把握,必须首先理清它的来龙去脉,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巧妙地联系起来,为我所用,那么一个条理清晰,浅显易懂的答案便应运而生了。事与事之间均有相互联系,只有抓住这个关系,并紧扣主题,层层深入,那么要做到条理分明就不是件难事了。

  再则,答题要答在“点子”上,胡扯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哪怕再精彩,也没用。所以做题需要内容到位。看问题,必须看清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并都予以掌握。常常有同学答了一大段,写得好辛苦,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始终未点到要害,这是一大忌讳。

  举个例子来说吧,你将如何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别觉得这个问题太复杂,无从下手,我们可以先找到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影响不外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这样一来,总提纲就明确了。政治方面,想想当时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史实,主要是哪两国在觊觎中国的领土?——日本和美国。一战造成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疲于应战,无暇东顾,此时日本乘虚而入,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派兵强占山东。美日两国又上演了一出“府院之争”,之后美国承认日本在华的“特殊利益”,日本保证尊重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外患已清楚了,内忧呢?段祺瑞政府向德奥宣战,并借此出卖东北和内蒙的大量权益。同意日军开进东北。难道中国人民逆来顺受吗?不!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正所谓触类旁通,经济方面也可类似地循序渐进。显然一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黄金时代”,什么原因?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刺激了中国原有的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迅速向工业资本转移。政治方面提到了日美,经济方面当然也受影响——日美乘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思想方面的影响则体现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之下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解放作用;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更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准备。这样,一道题就圆满完成了。

  其实做好历史作业题并不难,拆开来分析了,便恍然大悟——如此简单。关键在于开动脑筋,化繁为简,就便能手到擒来。

  对历史考试应作如何准备

  上海风华中学 沈嘉宁

  常言道:“行百里路半九十。”终点前的那一段不太长的路往往恰是整个行程中最关键的。同样的,在历史考试前作何种准备,将对考试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好历史考试前的准备?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整理。因为历史是一门太博大浩瀚的学科。要想在临号前一、二个月中将曾学过的每个知识点都温故一遍,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所要做的,所能做的,便是对知识的梳理,通过整理,将知识点串联成线,编织成网。例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被纷繁而多变的机构名称搞得一头雾水。这时,不妨翻开书本,将大革命期间出现过的机构一一摘录下来,便会很清晰地得出一条线索:“国民议会——制宪会议——立法会议——国民公会——救国委员会——督政府——执政府”,这样既直观,又有利于记住法国大革命发展的过程。对于一些更为宏观的问题,不仅需要串成线,还要织成网,将几件事,几条线索串在一起,观察其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其必然性,偶然性,从而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例如,在复习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不妨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化道路分别串成线索,然后综合成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便可从中得出其对近代历史的巨大影响: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的世界格局;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和诸多区域性国际争端等等。通过整理,不但能使自己知识更巩固,条理更清晰。更重要的是,这样就好比在头脑中形成一株大树,需要哪一点知识,只要顺着相关的树枝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从而在考试中做到举重若轻,得心应手。

  第二,识图。切不可以为历史就是背书,须知结合图表对于复习有极重要的影响。新教材上越来越多的图示,以素质教育对于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都在提醒我们:识图有多重要。这里,不妨用几个例子来说明。如问:隋朝开通的南北大运河经过哪几个省?由北至南顺序如何?每一段起讫点又在哪一省内?前两问或许通过记忆还可答出,那么第三问呢?难道也靠“背”吗?而通过所给图示,答案就很容易找到了。

  第三,练习。大可不必谈“习”色变,以为素质教育便是少做习题甚至不做习题。因为“练习”不是无休无止的“题海”,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自身的漏洞,并加以弥补。通过练习,我们还能学习、借鉴他人的解题思路,开阔自己的眼界。由此可见,适量的练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益处无穷。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那就是:信心。相信自己,大声对自己说:“我努力过,我会取得好成绩的!”坦然而自信地面对考验。

  如何参与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上海市延安中学 时若耘

  “研究性”,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其意义却是深刻的。首先,它是指如何从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一“质”的变化。其次,它代表着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如何加深拓展其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下面就来谈谈几点认识:

  第一,也是最明显的一个变化便是上课的形式,历史课已不再是老师一个人来唱一台戏,而是采用探讨的方式,学生可以就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若对于别人的看法感到反对,可以进行反驳,这种尝试是非常见效的,因为作为学生要在课堂发表个人见解就要对所学的这一段历史知识非常熟悉,而见解要说得有理又须经过缜密的思考,于是潜移默化下,历史课便有了一种自我学习的氛围,而相关的历史内容及实质就更深地印在脑海之中。其次,由于在课上,大家各抒己见,于是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多种看法的情况,这既拓宽了大家在历史观点上的思维层面,又为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提供了帮助。因为以主动的精神参与学习,能提高了学习效果。

  第二,“跳跃式”学习。所谓“跳跃式”便是将有相关联系或在同一时代发生的不同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举例来说,本学期我们已就彼得大帝、路易十四、康熙皇帝,这三位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最杰出的君主进行比较;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何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曲折许多”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还就“太平天国与巴黎公社作为同时期中西方的有相近性质的革命组织,为何一个可以长达十三年,而另一个在短短六十天里就遭毁灭”等等,进行了分析和反思。通过“跳跃式”学习让我们宏观地认识历史内容,也让我们更清楚看到同一时期地区历史间的差异与差距。由于拓宽视野,比较分析,提高了对历史的评价能力。

  第三,独特的考试方式。本学期的历史期中考可谓独具创意。考卷为文稿纸,考题自拟,考试时间为一周。其实,我们所要完成的是一篇历史论文,我们可以就已学的或将要学的历史课本上任何一个内容作为基础发表议论。这样的“考试”要比过去那些白纸黑字的考题对我们的帮助大得多。大家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方式查阅资料,直到这一章节的内容及评论都翻熟了,翻烂了,才动笔写,一篇上千字的论文完成之后,自己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似乎有点不亚于专家学者了。这种考试办法,迫使我们必须独立钻研,直接与第一手资料接触,提高我们收集、分析、利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以上是我们历史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几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形式、处处体现着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助”的思想,换句话说,我们所学到的这些,都是通过我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与研究得来的,而正因为这是主动学习的成果,所以不容易被遗忘,学习能力也增强了。这与以前听过就扔,考过就忘的情况截然不同。

作者介绍:吴亮 上海风华中学 秦圣峰 上海风华中学 李冰清 上海风华中学 黄文洁 上海风华中学 沈嘉宁 上海风华中学 时若耘 上海市延安中学

作者:吴亮秦圣峰李冰清黄文洁沈嘉宁时若耘

中学教育 2002年08期

  听历史课应重点抓住什么

  上海风华中学 吴亮

  历史学习,关键的关键在于上课的45分钟,因为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于课堂。

  但怎样才能把握住上课的宝贵时间,使自己在这45分钟里收获最大?学习效果最明显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但由于历史课时间有限,而历史本身又像飞转的车轮一样不停地高速旋转,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课时注意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总方向与规律。比如,在分析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就要在老师的分析中紧紧地抓住几点:革命的起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阻碍;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又由于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受到阻力,所以又不可避免地爆发了革命;于是历史的进步力量与落后势力间,便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把握住大体的规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抓住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历史犹如一条泱泱大河,在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川流不息,奔腾不止。既然如此,就必有其连贯性。有时,这件事的结果,恰是另一件事的起因,历史就是在因果的反复循环之中发展、前进。因此,我们在上课听讲时,既要对事物进行横向的比较,又要注重纵向的连贯。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深刻懂得历史,而连贯则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找到联系,使人豁然开朗。

  例如,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其勃勃的野心企图把历史引向倒流,其结果却成了孙中山“二次革命”的起因。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又一次证实了,辛亥革命已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若能这样融会贯通地掌握历史连贯分析法,听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抓住时空概念。学历史,头脑中要有较强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搞清历史事件发生于何时何地,就如同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找到了坐标,坐标一旦明确,思绪便清晰了,同时,用联系的观点去考虑历史中的年代、地点,中外结合,而不是机械地去死记硬背,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因此必将造成对海外的殖民掠夺,就使我们联想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同时又记起了1841年英军在香港岛登陆,从而开始香港百余年的沧桑、屈辱的历史。

  总之,听历史课是一个学习过程,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做到充分地投入与积极地思考,使自己融入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历史环境之中。以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就能收到读史明智的效果,使历史科学成为我们洞察社会事件的有效工具,从而受益终身。

  怎样阅读历史教科书

  上海风华中学 秦圣峰

  教科书,是每个学生知识最直接、最重要的来源,也是出考题最主要的依据。如何运用好教科书,是关系到学习成败、成绩好坏的大事。在此,我就自己学习的经验谈谈该怎样去阅读历史教科书。

  首先,在阅读中要抓住重点。从高一到高三,新教材历史书有厚厚的三大本,记载着人类从远古到现代百万年来的史实。如果在阅读中不能抓住重点,找准关键,那必然会在这繁多的史实中迷失方向,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那如何去抓住重点呢?我觉得,对于一次历史事件,其关键在于它的背景、起因、转折点、结果、影响和其阶级实质以及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和文件。对于一个历史人物,关键则在于他在历史中的作用,如果是思想家和科学家则要抓住他的主要思想、成就和代表作,相信你只要抓住以上几点,你就把握住了历史的脉博,学习中的重点。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你只要抓住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苏格兰人民起义——新议会召汗——内战爆发——纳西比战役——克伦威尔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这条线,抓住克伦威尔、查理一世、威廉这几个人物,并认清这场革命的实质和历史影响,你就能比较清楚地掌握这场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的革命。又如,在学习范缜这一人物时,则要抓住他认为精神是随着肉体一起消亡的观点和他的《神灭论》。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每一章节前的引言部分。引言部分,虽然不过几句话,但却是对整个章节内容的高度概括。事实上,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就集中在引言部分之中,利用好引言,可以使你比较容易地理清一个章节的脉络,明确这一章节学习的重点。如高三选修教材第四编第二章《西汉的盛世》的引言,虽然只有六行字,但它不仅将整章的脉络理顺,还点明了西汉初年所有学习重点:休养生息,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反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利用引导言,可以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逐步使自己学会运用书上的思路,书中的语言去想问题,去理解问题,去回答问题。不少同学虽对史实掌握得很清楚,背起来滚瓜烂熟,但一到做题目,就傻了眼。纵然有一肚子的史实,却不知道该怎么运用,怎么将这些零散的史实有机地组织起来。其实,历史教科书就是如何将史实组织好,如何运用好史实的最好的范例。书中寥寥数语,往往就能将不少同学用几大段文字也没有说清楚的意思表达得一清二楚。当然,这种能力决非靠旦夕之功就能获得的。只有不断地深入阅读教科书,反复体会其中的含意,才能逐渐领会到书中组织语言的技巧和内容的精髓。

  关键在于找一条历史发展的线索

  上海风华中学 李冰清

  现在的课本由于是中外历史合编,即使打散笔记,也会为着要找的内容把书翻得不亦乐乎。而现在的分析说理题又是占了很重要的比分,如果把解题的时间花在翻书上,未免有点划不来。凡事都有个前因后果,不妨在“果”处简要注明一下时间、背景、导火线、进程等等。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可在“大战的结束处”注明:1.时间:1914~1918 2.导火线:奥国皇储斐迪南夫妇被刺身死的萨拉热窝事件 3.性质:是帝国主义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而挑起的非正义战争 4.大战结果:协约国胜利,同盟国失败。这些由于经常要用。且篇幅不长,因此可以注在一旁,而根本原因,同盟国协约国的组成,以及大战进程中的主要战线等等,仅要标明页数就可以了。当然,如果篇幅允许,还可以注得更详细些;但这些都只能归到课后去完成,因为这是需要一定的熟悉程度和时间的。

  历史总有巧合和相似,因为人类总在反复中摸索前进。而把这些相似处放在一起比较,也是很常见的题型。这样,就更需要笔记的帮助了。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个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一个使人类进入“电汽时代”,无论是时间、科学技术水平还是重要的发明和其效果,都很不一样。但它们又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程,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上文中类似,也可将这些写在书上,从而帮助比较分析。

  做历史笔记,还有一件有效的工具:水彩笔。背的部分可用最鲜艳的颜色,性质、背景可各用一种颜色,而大段大段的意义等,则可以用铅笔划出。不要怕书变得五彩缤纷,因为这样,线索反而渐渐清楚了。

  上面说的都是记笔记的一些方法。怎么样,满地滚动的珍珠好收拾吧?用找到的丝线串起美丽的珍珠,用线索串起繁杂的历史,把它藏进书中,把它放在心里,使它永远让学过的历史为我所用。

  如何做好历史作业题

  上海风华中学 黄文洁

  学习任何科目都要讲究一个方法,历史亦不例外。也许用来对付填空、选择的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小菜一碟,随手拈来。但一遇到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问题,往往令许多同学头疼,与大量的分数失之交臂,心痛之余却又无可奈何。那么,如何做好历史作业题呢?

  首先,需要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只有对一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的内容都如数家珍,才能很好地综合起来,这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对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其次,脉络清晰就是必不可少的,光有大堆零散的砖块,价值很低,而经过精心堆砌而成的金字塔却万众瞩目。对一历史事件的把握,必须首先理清它的来龙去脉,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巧妙地联系起来,为我所用,那么一个条理清晰,浅显易懂的答案便应运而生了。事与事之间均有相互联系,只有抓住这个关系,并紧扣主题,层层深入,那么要做到条理分明就不是件难事了。

  再则,答题要答在“点子”上,胡扯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哪怕再精彩,也没用。所以做题需要内容到位。看问题,必须看清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并都予以掌握。常常有同学答了一大段,写得好辛苦,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始终未点到要害,这是一大忌讳。

  举个例子来说吧,你将如何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别觉得这个问题太复杂,无从下手,我们可以先找到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影响不外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这样一来,总提纲就明确了。政治方面,想想当时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史实,主要是哪两国在觊觎中国的领土?——日本和美国。一战造成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疲于应战,无暇东顾,此时日本乘虚而入,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派兵强占山东。美日两国又上演了一出“府院之争”,之后美国承认日本在华的“特殊利益”,日本保证尊重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外患已清楚了,内忧呢?段祺瑞政府向德奥宣战,并借此出卖东北和内蒙的大量权益。同意日军开进东北。难道中国人民逆来顺受吗?不!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正所谓触类旁通,经济方面也可类似地循序渐进。显然一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黄金时代”,什么原因?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刺激了中国原有的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迅速向工业资本转移。政治方面提到了日美,经济方面当然也受影响——日美乘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思想方面的影响则体现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之下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解放作用;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更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准备。这样,一道题就圆满完成了。

  其实做好历史作业题并不难,拆开来分析了,便恍然大悟——如此简单。关键在于开动脑筋,化繁为简,就便能手到擒来。

  对历史考试应作如何准备

  上海风华中学 沈嘉宁

  常言道:“行百里路半九十。”终点前的那一段不太长的路往往恰是整个行程中最关键的。同样的,在历史考试前作何种准备,将对考试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好历史考试前的准备?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整理。因为历史是一门太博大浩瀚的学科。要想在临号前一、二个月中将曾学过的每个知识点都温故一遍,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所要做的,所能做的,便是对知识的梳理,通过整理,将知识点串联成线,编织成网。例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被纷繁而多变的机构名称搞得一头雾水。这时,不妨翻开书本,将大革命期间出现过的机构一一摘录下来,便会很清晰地得出一条线索:“国民议会——制宪会议——立法会议——国民公会——救国委员会——督政府——执政府”,这样既直观,又有利于记住法国大革命发展的过程。对于一些更为宏观的问题,不仅需要串成线,还要织成网,将几件事,几条线索串在一起,观察其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其必然性,偶然性,从而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例如,在复习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不妨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化道路分别串成线索,然后综合成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便可从中得出其对近代历史的巨大影响: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的世界格局;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和诸多区域性国际争端等等。通过整理,不但能使自己知识更巩固,条理更清晰。更重要的是,这样就好比在头脑中形成一株大树,需要哪一点知识,只要顺着相关的树枝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从而在考试中做到举重若轻,得心应手。

  第二,识图。切不可以为历史就是背书,须知结合图表对于复习有极重要的影响。新教材上越来越多的图示,以素质教育对于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都在提醒我们:识图有多重要。这里,不妨用几个例子来说明。如问:隋朝开通的南北大运河经过哪几个省?由北至南顺序如何?每一段起讫点又在哪一省内?前两问或许通过记忆还可答出,那么第三问呢?难道也靠“背”吗?而通过所给图示,答案就很容易找到了。

  第三,练习。大可不必谈“习”色变,以为素质教育便是少做习题甚至不做习题。因为“练习”不是无休无止的“题海”,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自身的漏洞,并加以弥补。通过练习,我们还能学习、借鉴他人的解题思路,开阔自己的眼界。由此可见,适量的练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益处无穷。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那就是:信心。相信自己,大声对自己说:“我努力过,我会取得好成绩的!”坦然而自信地面对考验。

  如何参与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上海市延安中学 时若耘

  “研究性”,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其意义却是深刻的。首先,它是指如何从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一“质”的变化。其次,它代表着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如何加深拓展其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下面就来谈谈几点认识:

  第一,也是最明显的一个变化便是上课的形式,历史课已不再是老师一个人来唱一台戏,而是采用探讨的方式,学生可以就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若对于别人的看法感到反对,可以进行反驳,这种尝试是非常见效的,因为作为学生要在课堂发表个人见解就要对所学的这一段历史知识非常熟悉,而见解要说得有理又须经过缜密的思考,于是潜移默化下,历史课便有了一种自我学习的氛围,而相关的历史内容及实质就更深地印在脑海之中。其次,由于在课上,大家各抒己见,于是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多种看法的情况,这既拓宽了大家在历史观点上的思维层面,又为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提供了帮助。因为以主动的精神参与学习,能提高了学习效果。

  第二,“跳跃式”学习。所谓“跳跃式”便是将有相关联系或在同一时代发生的不同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举例来说,本学期我们已就彼得大帝、路易十四、康熙皇帝,这三位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最杰出的君主进行比较;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何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曲折许多”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还就“太平天国与巴黎公社作为同时期中西方的有相近性质的革命组织,为何一个可以长达十三年,而另一个在短短六十天里就遭毁灭”等等,进行了分析和反思。通过“跳跃式”学习让我们宏观地认识历史内容,也让我们更清楚看到同一时期地区历史间的差异与差距。由于拓宽视野,比较分析,提高了对历史的评价能力。

  第三,独特的考试方式。本学期的历史期中考可谓独具创意。考卷为文稿纸,考题自拟,考试时间为一周。其实,我们所要完成的是一篇历史论文,我们可以就已学的或将要学的历史课本上任何一个内容作为基础发表议论。这样的“考试”要比过去那些白纸黑字的考题对我们的帮助大得多。大家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方式查阅资料,直到这一章节的内容及评论都翻熟了,翻烂了,才动笔写,一篇上千字的论文完成之后,自己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似乎有点不亚于专家学者了。这种考试办法,迫使我们必须独立钻研,直接与第一手资料接触,提高我们收集、分析、利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以上是我们历史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几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形式、处处体现着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助”的思想,换句话说,我们所学到的这些,都是通过我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与研究得来的,而正因为这是主动学习的成果,所以不容易被遗忘,学习能力也增强了。这与以前听过就扔,考过就忘的情况截然不同。

作者介绍:吴亮 上海风华中学 秦圣峰 上海风华中学 李冰清 上海风华中学 黄文洁 上海风华中学 沈嘉宁 上海风华中学 时若耘 上海市延安中学


相关内容

  • 00775历史教育学新考纲(1)
  • 高纲1439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775 历史教育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特定教育现象为对象,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中一系列的理 ...

  • 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 "过程与方法"是初中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本文谈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参考.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 1.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表明新课 ...

  •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doc
  • 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 ...

  •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新旧变化
  •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基本理念 ---------------- ...

  • 2017历史学科素养-YXL
  • 高中历史课程研究--历史学科素养 高三历史 宇欣亮 一.先明确几个概念 历史:保存和记录下的客观世界的实际存在,其突出特征是:真实再现.客观还原. 历史学:对实际存在的解释(说明.阐释.分析.评论等),但"解释"要有一定的规范,应当符合科学而不是臆断.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 ...

  • 历史教学论
  • 第一讲 绪 论 一."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概念的演进 1. 历史教授法--"教授历史之次序方法" (1)历史成为一门课程:清末新政(废科举兴学校),对其研究也成为师范学堂的一门学科: (2) 研究对象是教师的教授方法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在研究之列: (3) 1 ...

  •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研究
  • 摘 要:高中历史内容非常繁杂,高中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想要学好历史非常不容易,因此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学好高中历史.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兴趣学习法.高中历史信息化学习法以及注重历史的连贯性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对同学们学好高中历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 ...

  •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范晓云 浙江省奉化市第二中学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成为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从绪论课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教学策略等方面阐述上好历史第一课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 高中历史第一课必要性 ...

  • 初中历史创新教育漫谈
  • 摘   要: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他们在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有别于他人的学习历史.认知历史现象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从历史史料.历史现象中发现有别于他人的见解.观点. 关键词:思维方式;知识过程;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的定位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 ...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编 第一章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历史学的发展趋势与历史课程改革 21世纪历史学的发展必将在20世纪历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可以遇见,本世纪历史学的发展,仍将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史观为理论指导进行研究,并将会呈现出一个突飞猛进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