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作品的特点及其教学方式

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作品的特点及其教学方式

作者:陆媛媛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09期

【摘要】经典作品的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所谓“经典”,是那些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的文本,是民族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对于经典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本着忠实于文本、恪守于原著的态度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还应找到经典作品提出的命题和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问题之间的契合点;经典作品还是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有效媒介。

【关键词】经典作品 中学语文教学 文学经典名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43-02 经典作品的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所谓“经典”,是那些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语言上都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并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的文本。当前的文学经典名著教学还存在诸多误区,如资源重复、教法单调等。这种现状造成广大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经典名著的兴趣,如何使经典名著的学习取得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经典作品之特点

经典作品是精神的种子,是文化选择的果实,是历史积淀的结晶。经典蕴涵着巨大的阐释空间,是常读常新,越读越深的。经典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资源和话语方式,更进一步说,它们还能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文化人格以及统一的民族国家观念。这些作品充满着可贵的人道气息,把个体的存在价值(生存需要、精神需求、人格尊严等)置于首要位置,阅读这样的作品,会让读者感到一己之身作为人的尊严乃至庄严。[1] 这类作品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经典作品的文学性

经典作品的语言文字多准确、精美,是现代汉语的典范,也是优秀的语文教育资源。其谋篇立意、文章结构、遣词造句、抒情手法等方面都对中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中学生学习这些文章,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提高审美能力。

(二)经典作品的典范性

经典作品应该具有一定典范性,即体现着民族意识和文化传统和主流价值观,利于对学生施以人文熏陶。诸如重亲情、爱家乡、爱自然、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等积极乐观和高雅的思想情趣。经典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资源和话语方式,是学生精神发展的土壤。

(三)经典作品的独特性

经典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作品中的言说对象,是作者高度个人化的情感和思绪。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而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引发的所思,落根在“这一篇”,通过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2]

正因为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让每篇作品有了其本身的不可取代性。比如莫怀戚的《散步》,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的传递、流转的感悟其内涵远大于歌颂亲情这一点,那么《散步》就是任何一篇谈论亲情的文章所不可取代的;再如老舍的《想北平》也是作者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的人生境遇下所抒发,老舍笔下的北平不同于任何其他文本中的北平,它是糅合了强烈的主观色彩的为作者所独有的北平,老舍笔下的乡愁也不同于其他作者的乡愁。它也是任何一篇诉说乡愁的文章所不可置换的。

(四)经典作品的超越性

作为现代公共教育,教材的经典标准不可能去迎合个体的趣味,而只能以继承民族传统精神血脉、培育现代公民健全的精神世界、传递人类文明火炬为皈依。而许多时文,如此,学校教育中的“经典”,必然是公认的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并且超越时代、常读常新的。而一些时文一味迎合读者需求,倡导快餐文化,耐不住咀嚼,经不起时间的淘洗,这样的作品并不适宜被作为选文进入教材。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不可能也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语境,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语文教学,都需要赶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更新内容,反映时代的变化,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教材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反映是必要的,但这种价值观念要强调其时间超越性,应该着眼于未来,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实践,而不是着眼于当下,适应当前的某一政策或宣传口径的需要,被动地接受政治形势的约束。[2]

二、经典作品之教学

(一)文学性——细读文本,做专注和温良的倾听者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不要以为语言文字只是枝节,要知道离开了这些枝节就没有另外的大事。”(叶圣陶:《朱佩弦先生》)经典作品充满了文本之美,其语言值得细细品味。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内在体系、形貌、神韵,不要轻易破坏它。“讲经典,就是引导人们读原典,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老老实实地读。”[3]

对于经典作品,应当本着忠实于文本、恪守于原著的态度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而科学解读又必须从文本出发,尊重文本,还原文本,尊重作家的原初意图与话语图景,尊重学生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原生态语言感受,避免教师的强势介入。为人师者,当一字一句地疏通,弄清原义、原意,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与习惯,不要“抽出而讲之”作不着边际的发挥。而对于社会中一些流行的经典作品的讲解、心得、摘句,应保持一定的冷静和必要的警惕。如果把经典当摆设,或者简化、庸俗化、功利化经典,造成的结果反而只会让学生误读经典、曲解经典、远离经典。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语言文字堪称经典的散文。朱先生这样论述他在语言文字上的追求:语言要“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朱自清给前平伯的信)作品则要像“寻常说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朱先生对语言文字的追求在《春》中得到最好体现。《春》中每个词语于意义之外还有情味,这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从字面的推敲、声音的吟味中去细心领略,以此磨炼学生对于词语的敏锐度。如“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这一句。作者所用得“卖弄”似乎含有贬意,但如果放到语境中,与前面“呼朋引伴”连起来整体品味,就会让人感受到鸟儿们一个个像好胜的孩子一般争先卖弄的天真劲儿,甚至能从心底听到婉转轻快的阵阵鸟鸣,且不由自主地发出欣赏的微笑。 对于经典,不妨忠于原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学生沉浸于经典作品,不受到庸俗化曲解的影响,不受既定阐述的约束限制,并最终形成独立的体会认识,进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阅读境界的时候,也就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典范性——使经典作品成为展示经典原著的窗口

因经典作品具有典范性,是学生精神发展的土壤,所以由经典课文引发学生读经典原著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当是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和激发者——引导学生走向原著,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要打破历来课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让学生结合课文课外阅读全著。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扩大学习资源,增加知识积累,还可以培养阅读全著的能力。

如学习《范进中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借来《儒林外史》,翻到“范进中举”这一章节,了解内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翻看前面的章节,使学生产生阅读全著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学生既能很容易地掌握教材,并且能对文学名著进行思考。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经典作品对个体影响也越深刻。这些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经典名著,就成了影响学生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一方面是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领会原著的绝好范本。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原著、激发学生热情的窗口。一旦学生们错过从这个窗口“望”进去的热情和机会,他们将会错过那展示了精彩纷呈的人情风物;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厚

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作品的特点及其教学方式

作者:陆媛媛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09期

【摘要】经典作品的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所谓“经典”,是那些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的文本,是民族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对于经典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本着忠实于文本、恪守于原著的态度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还应找到经典作品提出的命题和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问题之间的契合点;经典作品还是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有效媒介。

【关键词】经典作品 中学语文教学 文学经典名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43-02 经典作品的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所谓“经典”,是那些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语言上都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并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的文本。当前的文学经典名著教学还存在诸多误区,如资源重复、教法单调等。这种现状造成广大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差,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经典名著的兴趣,如何使经典名著的学习取得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经典作品之特点

经典作品是精神的种子,是文化选择的果实,是历史积淀的结晶。经典蕴涵着巨大的阐释空间,是常读常新,越读越深的。经典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资源和话语方式,更进一步说,它们还能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文化人格以及统一的民族国家观念。这些作品充满着可贵的人道气息,把个体的存在价值(生存需要、精神需求、人格尊严等)置于首要位置,阅读这样的作品,会让读者感到一己之身作为人的尊严乃至庄严。[1] 这类作品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经典作品的文学性

经典作品的语言文字多准确、精美,是现代汉语的典范,也是优秀的语文教育资源。其谋篇立意、文章结构、遣词造句、抒情手法等方面都对中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中学生学习这些文章,不仅能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提高审美能力。

(二)经典作品的典范性

经典作品应该具有一定典范性,即体现着民族意识和文化传统和主流价值观,利于对学生施以人文熏陶。诸如重亲情、爱家乡、爱自然、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等积极乐观和高雅的思想情趣。经典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思想资源和话语方式,是学生精神发展的土壤。

(三)经典作品的独特性

经典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作品中的言说对象,是作者高度个人化的情感和思绪。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而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引发的所思,落根在“这一篇”,通过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2]

正因为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让每篇作品有了其本身的不可取代性。比如莫怀戚的《散步》,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的传递、流转的感悟其内涵远大于歌颂亲情这一点,那么《散步》就是任何一篇谈论亲情的文章所不可取代的;再如老舍的《想北平》也是作者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的人生境遇下所抒发,老舍笔下的北平不同于任何其他文本中的北平,它是糅合了强烈的主观色彩的为作者所独有的北平,老舍笔下的乡愁也不同于其他作者的乡愁。它也是任何一篇诉说乡愁的文章所不可置换的。

(四)经典作品的超越性

作为现代公共教育,教材的经典标准不可能去迎合个体的趣味,而只能以继承民族传统精神血脉、培育现代公民健全的精神世界、传递人类文明火炬为皈依。而许多时文,如此,学校教育中的“经典”,必然是公认的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并且超越时代、常读常新的。而一些时文一味迎合读者需求,倡导快餐文化,耐不住咀嚼,经不起时间的淘洗,这样的作品并不适宜被作为选文进入教材。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不可能也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语境,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语文教学,都需要赶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更新内容,反映时代的变化,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教材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反映是必要的,但这种价值观念要强调其时间超越性,应该着眼于未来,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实践,而不是着眼于当下,适应当前的某一政策或宣传口径的需要,被动地接受政治形势的约束。[2]

二、经典作品之教学

(一)文学性——细读文本,做专注和温良的倾听者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不要以为语言文字只是枝节,要知道离开了这些枝节就没有另外的大事。”(叶圣陶:《朱佩弦先生》)经典作品充满了文本之美,其语言值得细细品味。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内在体系、形貌、神韵,不要轻易破坏它。“讲经典,就是引导人们读原典,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老老实实地读。”[3]

对于经典作品,应当本着忠实于文本、恪守于原著的态度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而科学解读又必须从文本出发,尊重文本,还原文本,尊重作家的原初意图与话语图景,尊重学生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原生态语言感受,避免教师的强势介入。为人师者,当一字一句地疏通,弄清原义、原意,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与习惯,不要“抽出而讲之”作不着边际的发挥。而对于社会中一些流行的经典作品的讲解、心得、摘句,应保持一定的冷静和必要的警惕。如果把经典当摆设,或者简化、庸俗化、功利化经典,造成的结果反而只会让学生误读经典、曲解经典、远离经典。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语言文字堪称经典的散文。朱先生这样论述他在语言文字上的追求:语言要“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朱自清给前平伯的信)作品则要像“寻常说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朱先生对语言文字的追求在《春》中得到最好体现。《春》中每个词语于意义之外还有情味,这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从字面的推敲、声音的吟味中去细心领略,以此磨炼学生对于词语的敏锐度。如“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这一句。作者所用得“卖弄”似乎含有贬意,但如果放到语境中,与前面“呼朋引伴”连起来整体品味,就会让人感受到鸟儿们一个个像好胜的孩子一般争先卖弄的天真劲儿,甚至能从心底听到婉转轻快的阵阵鸟鸣,且不由自主地发出欣赏的微笑。 对于经典,不妨忠于原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学生沉浸于经典作品,不受到庸俗化曲解的影响,不受既定阐述的约束限制,并最终形成独立的体会认识,进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阅读境界的时候,也就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典范性——使经典作品成为展示经典原著的窗口

因经典作品具有典范性,是学生精神发展的土壤,所以由经典课文引发学生读经典原著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当是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和激发者——引导学生走向原著,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要打破历来课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让学生结合课文课外阅读全著。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扩大学习资源,增加知识积累,还可以培养阅读全著的能力。

如学习《范进中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借来《儒林外史》,翻到“范进中举”这一章节,了解内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翻看前面的章节,使学生产生阅读全著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学生既能很容易地掌握教材,并且能对文学名著进行思考。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经典作品对个体影响也越深刻。这些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经典名著,就成了影响学生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一方面是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领会原著的绝好范本。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原著、激发学生热情的窗口。一旦学生们错过从这个窗口“望”进去的热情和机会,他们将会错过那展示了精彩纷呈的人情风物;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厚


相关内容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文选题
  •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 ...

  • 教学法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 1. 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与改善研究 2. 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3. 初中生生活写作资源现状与开发研究 4. 初中生文体区别意识和培养研究 5. 初中语文教师职业满意现状分析 6. 初中语文教师有效教学意识和技能调查研究 7. 初中教材写作教学内 ...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说明: 1.所列选题是参考兄弟本科院校和本系老师建议的选题,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 3.所列每个选题同届学生不能超过两个人共选,且具体题目或论述角度应有所差异: 4.每届毕业生选 ...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例
  • 语言类(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 ...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

  • 现代诗是与中学生心灵最亲近的文体
  • 作者:王珂 名作欣赏 2014年10期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主要指两方面的诗:1.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外国近现代诗.有的外国诗是用古代汉诗的诗体,如格律体翻译的.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就写了这样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qu ...

  • [社戏]研究现状分析
  • 赖慧珍 内容摘要:<社戏>以一种抒情笔调位于小说集<呐喊>的末篇,似乎与其它文章的风格不相协调,与鲁迅严峻犀利的笔力.革命战士的形象相悖.然而正是这样一篇与我们熟知的鲁迅精神有出入的小说被长期选编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了文学界和语文界的广泛关注,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献 ...

  •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
  •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2-9-3 14:58:11 作者:罗昆霞 点击:118 --------------------------------------------------------------------------------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 第一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