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沉江始末

  中山舰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一艘长62.9米、宽8.9米,排水量只有780吨的小型炮舰。   19世纪末,刚刚初具规模的清朝海军在马江海战和甲午海战中遭到惨败。为重振海军,清政府于1910年派筹办海军大臣萨镇冰、载询到英、美、意、日等国考察,并向这些国家订购了一批军舰,其中在日本三菱船厂订造的炮舰,回国后被命名为永丰舰,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舰。   永丰舰1913年建成下水,回国后编入北洋海军第一舰队。1917年,段祺瑞赶走张勋,复任国务总理以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并准备解散国会。孙中山愤然举起护法大旗,发起护法运动。当时担任海军总长的程璧光是孙中山的布衣之交,倾向革命,在孙中山的说服下,程璧光于7月底率领永丰等七艘军舰,南下广州,组成西南护法舰队。8月6日,广州各界在长堤东园召开有数万人参加的欢迎大会,孙中山在会上评价道“向来革命之成败,视海军之向背。”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的部队在广州公然叛乱,以4000余人的兵力围攻总统府及孙中山的住所粤秀楼。孙中山在卫士们的保护下离开粤秀楼,辗转登上永丰舰,在舰上指挥平叛,与永丰舰将士一起生活了55天。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4月13日,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将永丰舰更名为中山舰,在更名仪式上,海军将士表示,要“继中山未竟之志,事中山未竟之事。”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以中山舰无故升火游弋、意图倒蒋为由,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纠察队枪支,包围并搜查苏联顾问团住所,解除苏联顾问团卫队武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   1938年秋,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舰奉命由岳阳开赴武汉外围,参加武汉保卫战。10月24日,武汉失守的头一天,上午9时,停泊在金口锚地的中山舰,忽然发现敌侦察机一架从东方飞来。舰上士兵立即严阵以待,当敌侦察机在军舰上空盘旋时,舰上高射炮开炮射击,敌机遁去。舰长萨师俊料到,敌机是来试探虚实的,一场恶战在即,便令各部做好准备。不出所料,下午2时许,六架敌机飞临军舰上空。对准中山舰俯冲轰炸,并进行扫射。萨舰长命令全舰枪炮一齐开火,向敌机猛烈还击。由于舰上主炮已被拆下,加上舰首高射炮在发射过程中卡壳,火力不敌,军舰左舷、舵机、锅炉舱、望台相继中弹。正在指挥作战的萨舰长左脚、右臂被弹片击中,军舰已倾斜成45度。在副舰长吕叔奋的苦劝和众将士的护持下,萨舰长才含泪离开军舰,登上江中舢板。正当官兵奋力将舢板划向岸边之时,日军又来扫射,萨舰长壮烈殉职,中山舰官兵24人阵亡。下午3时50分,中山舰沉没于金口江底。中山舰在萨镇冰手上订造,在他的侄孙萨师俊手上沉没;中山舰由日本制造,又毁于日军的炮火。这一悲剧性的始末留给人的启迪是不言而喻的   中山舰作为一件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不仅记载着孙中山历经磨难、矢志救国的坎坷历程,记载着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功绩,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抗击侵略、英勇献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中山舰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一艘长62.9米、宽8.9米,排水量只有780吨的小型炮舰。   19世纪末,刚刚初具规模的清朝海军在马江海战和甲午海战中遭到惨败。为重振海军,清政府于1910年派筹办海军大臣萨镇冰、载询到英、美、意、日等国考察,并向这些国家订购了一批军舰,其中在日本三菱船厂订造的炮舰,回国后被命名为永丰舰,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舰。   永丰舰1913年建成下水,回国后编入北洋海军第一舰队。1917年,段祺瑞赶走张勋,复任国务总理以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并准备解散国会。孙中山愤然举起护法大旗,发起护法运动。当时担任海军总长的程璧光是孙中山的布衣之交,倾向革命,在孙中山的说服下,程璧光于7月底率领永丰等七艘军舰,南下广州,组成西南护法舰队。8月6日,广州各界在长堤东园召开有数万人参加的欢迎大会,孙中山在会上评价道“向来革命之成败,视海军之向背。”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的部队在广州公然叛乱,以4000余人的兵力围攻总统府及孙中山的住所粤秀楼。孙中山在卫士们的保护下离开粤秀楼,辗转登上永丰舰,在舰上指挥平叛,与永丰舰将士一起生活了55天。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4月13日,广东革命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将永丰舰更名为中山舰,在更名仪式上,海军将士表示,要“继中山未竟之志,事中山未竟之事。”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以中山舰无故升火游弋、意图倒蒋为由,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纠察队枪支,包围并搜查苏联顾问团住所,解除苏联顾问团卫队武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   1938年秋,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舰奉命由岳阳开赴武汉外围,参加武汉保卫战。10月24日,武汉失守的头一天,上午9时,停泊在金口锚地的中山舰,忽然发现敌侦察机一架从东方飞来。舰上士兵立即严阵以待,当敌侦察机在军舰上空盘旋时,舰上高射炮开炮射击,敌机遁去。舰长萨师俊料到,敌机是来试探虚实的,一场恶战在即,便令各部做好准备。不出所料,下午2时许,六架敌机飞临军舰上空。对准中山舰俯冲轰炸,并进行扫射。萨舰长命令全舰枪炮一齐开火,向敌机猛烈还击。由于舰上主炮已被拆下,加上舰首高射炮在发射过程中卡壳,火力不敌,军舰左舷、舵机、锅炉舱、望台相继中弹。正在指挥作战的萨舰长左脚、右臂被弹片击中,军舰已倾斜成45度。在副舰长吕叔奋的苦劝和众将士的护持下,萨舰长才含泪离开军舰,登上江中舢板。正当官兵奋力将舢板划向岸边之时,日军又来扫射,萨舰长壮烈殉职,中山舰官兵24人阵亡。下午3时50分,中山舰沉没于金口江底。中山舰在萨镇冰手上订造,在他的侄孙萨师俊手上沉没;中山舰由日本制造,又毁于日军的炮火。这一悲剧性的始末留给人的启迪是不言而喻的   中山舰作为一件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不仅记载着孙中山历经磨难、矢志救国的坎坷历程,记载着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功绩,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抗击侵略、英勇献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相关内容

  • 林森浩投毒原因 林森浩投毒案事件始末(图)
  • 社会 | 看点 www.ikandian.com  2014-05-08 20:30 责编:梅西 林森浩 林森浩,广东汕头人,学习成绩优秀,尤爱英语,高考时以780多分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2010年,林森浩因成绩优异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中山医院见习.2013年4月1 ...

  • 05中山狼传 Microsoft Word 文档
  • 故事开端 赵简子大猎于中山(1),虞人道(2)前,鹰犬罗后.捷禽鸷兽(3)应弦而倒者不可胜数(4).有狼当道,人立(5)而啼.简子垂手登车(6),援乌号(7)之弓,挟肃慎之矢(8),一发饮羽(9),狼失声而逋(10).简子怒,驱车逐之.惊尘蔽一,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 ...

  • 揭秘:胡适被"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开除始末
  • 核心提示:同盟开除胡适风波,在当时本已有了结论,就连暗中支持胡适,希图改造同盟的林语堂,也认可了同盟开除胡适的决议.胡适本人也无话可说.当时连胡适本人对于同盟对他的指责也没有再反驳,或许是"君子风度",但也是认输. (胡适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王锡荣,原题:宋庆龄冤 ...

  • ·[市政史话] 目录
  • ·[市政史话] http://www.shsz.org.cn/book/kind.asp?kind=29&page=1 目录 南汇 路之今昔 ·旧上海租界道路的材质变化 ·漫话早期的车行立交桥 ·"圆形路名牌"的由耒 ·阿卡多其人 ·日晖港的过去和现在 ·早期法租界区域的 ...

  • [史海钩沉] 圆山饭店设立始末,宋庆龄为接待美国客人与蒋经国起嫌隙
  • 赵品玉因与圆山饭店而下台之事让蒋经国知道后,说:"我看她的这些美国客人就没有我台北警察局长这么要命."火引子悄悄地点着了. 摘自<蒋介石在台湾>第三部"曲折的转型",东方出版社2013年9月版,陈冠任著 美国人一拨一拨前来台湾,这多少与蒋介石夫妇的 ...

  • 肖劲光南京脱险始末
  • 肖劲光,湖南长沙人,1903年生,是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海军大将,长期担任海军司令员兼国防部副部长."文革"时期,毛泽东曾称肖劲光"打而不倒,还是我们的海军司令".大革命年代,肖劲光担任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在南京,他有勇有谋.机警大胆,经 ...

  • 大清类纪录片
  • 大清类纪录片 <清宫秘档> 还原大清真实历史 <紫禁城内的百年疑案> 还原历史的真相 <船政学堂> 见证中国近代海军的传奇故事 <爱新觉罗·溥仪> 末代皇帝坎坷的一生 <解密光绪> 大清国的皇位继承问题成为一个巨大的悬念 <顺治皇帝& ...

  •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1905年8月,孙中 ...

  • 军国民教育会与同盟会的成立
  • 作者:沈寂 安徽史学 2008年05期 中图分类号:K2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8)01-0054-10 关于同盟会的成立,过去流行的说法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三个革命团体联合而成.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有人重新探讨,指出"同盟会的建立,是孙中山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