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孝雅"教育的理解

我对“孝雅”教育的理解

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孝道,从“教”字以“孝”和“文”为偏旁就可以看出,结合孝道、造就文雅之才乃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依归,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在中国的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许多重孝道、有文才的高雅之士。只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在西方重利之风的不断侵袭下,这种教育氛围在国内渐渐丧失殆尽,重物质利益、轻孝道仁义的风气大行其道,家庭没有了伦理,社会没有了道德,其程度愈演愈烈,几乎已经到达了极其危险的境地,若不及早进行归正,则家庭破产、社会崩溃事件的大规模爆发,至多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现在重新提倡“孝雅”教育实则是解燃眉之举。

不过,对什么是“孝雅”教育,各人却有各人的理解,对如何实行“孝雅”教育,各人也有各人的做法,虽然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具体效果未必都好,下面我谈一下个人对此的理解。 对于“孝”,我想有这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一种年幼者对年长者采取的为人态度,因为一定的态度生发出一定的行为,所以,在这里,态度远比行为要重要,态度是内在的,行为是外在的,内在的决定外在的。在家庭,是儿女对父母;在学校,是学生对老师;在社会,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其中家庭是基础,其它只是推广和普及,因此可以得到以下第二点: 第二,它的基础是在家庭,它的受益却是整个社会。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如果一个社会的众多家庭健康,则社会也

相对健康,家庭不正常,则社会也会不正常,并且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家庭造成冲击,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家庭,所以有以下第三点:

第三,家庭是“孝雅”教育的关键场所和实行环境。作为一个普通的人,除了学习、工作以外,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之中、与家人在一起,而对于还在学习成长阶段的孩子,他们在家庭之中的最主要关系就是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俗话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在很大的程度上却是对的,这样可推出第四点:

第四,在家庭里,为人父母者的品行是推行“孝雅”教育的重要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虽然,在学校里,为人师表者的品行也对广大学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但毕竟学校不同于家庭,老师不同于父母,学生一般只能看见老师在教书育人方面有限的表现,一般很难看到他们的真实状态和真情流露,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就相对小一点;而家庭生活环境就大相径庭了,因为在家庭里面,做父母的很难时刻带着面具来面对自己的孩子,这样对孩子来说,他就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不戴面具的人,并且不断地受这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作为一个幼孩,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其个性就因此被塑造而逐渐成型。所以,这里就涉及到做父母者在“孝雅”教育中的责任问题:

第五,“孝雅”教育首先是对父母(或老师)而不是单对孩子(或学生)的要求。提倡“孝雅”教育很好,只是我担心,这个教育最后

只成了对孩子的要求,徒然增加对孩子的压力,并且成为像其它学科的成绩一样彼此进行比较甚至攀比,如果这样,势必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莫大的伤害,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其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学习成绩的高低、行为表现的乖巧并不能真正地评价一个孩子的真实能力和价值。现代这种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已经大大偏离了“因材施教”的正道,无数孩子的潜在能力就因此被扼杀,这样的教育造就出来的最多只是一群缺乏创造力的技术机器人或追逐物质利益的经济动物,实在是非常令人痛惜的事情,原因就在于做父母(或老师)的没有能力或有意识去发现和识别孩子本身固有的独特性及其发展潜质。当然,大家会说:“也许孩子个个是千里马,但做父母或老师的不可能个个都是伯乐吧!?” 的确,父母或老师也许真的没有能力去发现孩子的潜质,对此确实不能苛求,我想有没有能力其实关系并不大,但是提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学习环境应该还是做得到的吧!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后去寻求有能力的人帮助应该还是有办法的吧!也许学习环境也确实不好,但尽可能地改善或改迁一下环境应该也是可能的吧!“孟母三迁”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一点了,孟母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然而因着她的坚定心志,终于造就了一代圣贤。孟母可以做到的,一般来讲,其他无数的父母们应该也是可以做到的,然而,实际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不能不让历世历代的父母们汗颜啊!

上面既然谈到了父母的责任问题,接下来就顺便谈一下“雅”的方面:

对于“孝”的意思,我想大家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有一些与“孝”有关的词语,比如:“孝道”、“孝顺”、“孝敬”、“孝子”、“行孝”、“孝廉”、“孝慈”、“孝心”、“孝悌”、“孝服”、“孝衣”、“守孝”、“忠孝”、等等,其字义与“逆”相对、与“顺”相近。《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就是说人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既然这样,本来是不需要特别提出来的事情,只是因着人类社会的演变,不断地偏离了天道,最后连自然的孝道也没有能力行了,其行为也失去了原来的优雅和自然,而更多地呈现出兽类你争我夺、惶恐不安的倾向,所以就出现了“教”这个行当,其宗旨就是使人恢复行孝道的能力、重新塑造人自然优雅的行为特征。

因此,可以这样说,“孝”代表一个人的内在心态,“雅”代表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孝”是因,“雅”是果。《诗经注》上说:“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即“雅”就是“正”的意思,以“正”为高、为优,所以就有了“雅正”、“高雅”、“优雅”的说法,其他还有“文雅”、“风雅”、“文人雅士”、“雅静”、“雅量”、“雅趣”、“雅观”、“雅兴”、“雅言”、“雅淡”、“雅人”、“雅乐”、“雅号”、“雅座”、“雅致”等词语,说明“雅”是一种让人景仰、让人效法的楷模和准则,是一种众人都向往的景况或状态,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成就,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风格,是一种恰当好处的行为表现。

虽然我不敢说“雅”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活出“雅”的生命状态,是人人应该追求的重要目标,一个“雅人”,他行事不再匆忙,却多了一份“优雅”,他不再说粗口,口里出来的却是“雅言”,他的

肚量也变大了,因为有了“雅量”,他也不再有低级趣味,因为他随着“雅兴”而获得了许多“雅趣”,有时他在“雅座”上弹奏或欣赏“雅乐”,有时他与一群“文人雅士”一起“附庸风雅”,有时也给自己和朋友取取“雅号”,偶尔开开玩笑也“无伤大雅”,生活中多了一份“雅淡”,不再与人斤斤计较,别人一看见他,就知道他很“文雅”,虽然这样说,他的文章却还是“雅俗共赏”,并没有一种令人高高在上、孤芳独赏的感觉。众人称他为“雅达”之士,因为别人很忙碌、很努力、好不容易办成的事情,他却能够轻松搞定。金钱不再能收买他,死亡也吓不倒他,他对纷扰的事物有了很深的洞察和了悟,他知道世上的一切“神马都是浮云”,所以不再能够迷惑他,当然他也有兴趣、也有爱好,但却不执着、不沉迷;对别人给他造成的不便或痛苦,他总是能够“一笑而过”,因为他知道他也曾经伤害过别人、或许以后不经意之间还会伤害他人,因此他远离了许多的是非和纠缠,许多的纠缠和是非也离他远去,因为他深深的认识自己,并且因此也深深的认识他人。。。。。。。。。从此,他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他能够展翅翱翔、振翅高飞,因为飞得高,所以看的远,他的眼界及其宽广,他的境界豁然开朗,太阳一直向他微笑,因为云彩不再遮挡;原来“自由人”就是他的别称,“雅人”只是 “雅”称,“真人”却是实际。

“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已经用最通俗的话说出了教育的根本所在。“孝雅”教育,如果我们只是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定一个与现行其他学科一样的教育任务和目标,那还不如不提为妙,因为这样做,不过徒然增加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

负担,而于实际并没有任何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孝雅”与其说是一种教育,还不如说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熏陶,我在网上看到有些地方开展所谓的“孝雅”教育,编制了“雅规”,并要求学生学“雅行”,这就落入了原有德育教育的老套路,势必还是走向全然失败的下场,“孝雅”是一种心灵状态的呈现,怎么可能有规范呢?“雅”是一种生命自由的状态,怎么可能规范得了呢?所以这样做只会造成笑话而已。

既然提出了“孝雅”教育,我想首先各方面应该及早达成共识(我在这里只是谈了一下个人片面的想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多多包涵);有了共识以后,其次就是整理出一份行之有效、灵活可变的方案,关于各方面应该如何配合、如何及时解决碰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落实到每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社会,因为这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如果中间有缺损的环节,势必无法取得实际的效果,当然从小的方面来讲,就是个人(包括老师、学生、家长)及家庭是最主要的参与力量;最后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又有孟母的心志,就一定能够办好。

山渐渐变绿了,我盼望天也能够变蓝、水也能够变清,空气再次变得清新,还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使他们在阳光下能够自由地呼吸,在蓝天下、在群山碧水中尽情地玩耍;我盼望人心变得友善,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爱心,少一些尔虞我诈,多一些光明磊落,少一些争权夺利、多一些互惠互利,。。。。。。还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充满温馨的社会环境,再也不必担心那些有毒的食品或因缺乏食物而

营养不良,也不必担心地震、洪水震塌或冲垮他们上学的地方,也不必64个人拥挤在只能坐9人的校车上,。。。。。。也许,这只是空想,也许,这只是梦话,也许,我们无法将这些给我们的孩子,但我还是要继续,盼望他们能够正真的长大成人,成为“真人”、“雅人”、“自由人”,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也许前面有许多的艰难,也许会有很多的挫折,我盼望他们能够坚强、能够勇敢面对、能够挺住、能够坚持不懈、能够笑到最后。。。。。。

其实孩子并不需要我们为他们做什么,他们有足够能力自我学习,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纠正错误,他们需要的是我们对他们的理解,他们需要的是我们对他们的鼓励,他们需要的是我们对他们的信任,只要我们将成长的自由给他们、将成长的舞台给他们,当一切的障碍都被清除,当他们的潜质得到发挥,当他们的创造力得到释放,当智慧的奥秘向他们敞开,当生命的能力从泉源中喷涌而出,他们就必进入那无限美丽的未来,无限的创意,无限的丰盛,无限的自由;有一天,当他们回头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地球只是他们的摇篮,整个宇宙已经成了他们的家园。

原来定的题目叫《我与儿女谈孝雅》,行文至此,突然发现已经远离了这个题目,谈“孝雅”?猛然醒悟到,“孝雅”是不能够用来“谈”的,因为它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氛围,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是只能营造气氛却无法手把手教导的,幸好我没有谈,如果我真的谈了这个题目,那就真的是离题万分了。

我对“孝雅”教育的理解

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孝道,从“教”字以“孝”和“文”为偏旁就可以看出,结合孝道、造就文雅之才乃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依归,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在中国的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许多重孝道、有文才的高雅之士。只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在西方重利之风的不断侵袭下,这种教育氛围在国内渐渐丧失殆尽,重物质利益、轻孝道仁义的风气大行其道,家庭没有了伦理,社会没有了道德,其程度愈演愈烈,几乎已经到达了极其危险的境地,若不及早进行归正,则家庭破产、社会崩溃事件的大规模爆发,至多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现在重新提倡“孝雅”教育实则是解燃眉之举。

不过,对什么是“孝雅”教育,各人却有各人的理解,对如何实行“孝雅”教育,各人也有各人的做法,虽然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具体效果未必都好,下面我谈一下个人对此的理解。 对于“孝”,我想有这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一种年幼者对年长者采取的为人态度,因为一定的态度生发出一定的行为,所以,在这里,态度远比行为要重要,态度是内在的,行为是外在的,内在的决定外在的。在家庭,是儿女对父母;在学校,是学生对老师;在社会,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其中家庭是基础,其它只是推广和普及,因此可以得到以下第二点: 第二,它的基础是在家庭,它的受益却是整个社会。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如果一个社会的众多家庭健康,则社会也

相对健康,家庭不正常,则社会也会不正常,并且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家庭造成冲击,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家庭,所以有以下第三点:

第三,家庭是“孝雅”教育的关键场所和实行环境。作为一个普通的人,除了学习、工作以外,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之中、与家人在一起,而对于还在学习成长阶段的孩子,他们在家庭之中的最主要关系就是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俗话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虽然不是绝对正确,但在很大的程度上却是对的,这样可推出第四点:

第四,在家庭里,为人父母者的品行是推行“孝雅”教育的重要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虽然,在学校里,为人师表者的品行也对广大学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但毕竟学校不同于家庭,老师不同于父母,学生一般只能看见老师在教书育人方面有限的表现,一般很难看到他们的真实状态和真情流露,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就相对小一点;而家庭生活环境就大相径庭了,因为在家庭里面,做父母的很难时刻带着面具来面对自己的孩子,这样对孩子来说,他就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不戴面具的人,并且不断地受这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作为一个幼孩,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其个性就因此被塑造而逐渐成型。所以,这里就涉及到做父母者在“孝雅”教育中的责任问题:

第五,“孝雅”教育首先是对父母(或老师)而不是单对孩子(或学生)的要求。提倡“孝雅”教育很好,只是我担心,这个教育最后

只成了对孩子的要求,徒然增加对孩子的压力,并且成为像其它学科的成绩一样彼此进行比较甚至攀比,如果这样,势必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莫大的伤害,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其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学习成绩的高低、行为表现的乖巧并不能真正地评价一个孩子的真实能力和价值。现代这种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已经大大偏离了“因材施教”的正道,无数孩子的潜在能力就因此被扼杀,这样的教育造就出来的最多只是一群缺乏创造力的技术机器人或追逐物质利益的经济动物,实在是非常令人痛惜的事情,原因就在于做父母(或老师)的没有能力或有意识去发现和识别孩子本身固有的独特性及其发展潜质。当然,大家会说:“也许孩子个个是千里马,但做父母或老师的不可能个个都是伯乐吧!?” 的确,父母或老师也许真的没有能力去发现孩子的潜质,对此确实不能苛求,我想有没有能力其实关系并不大,但是提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学习环境应该还是做得到的吧!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后去寻求有能力的人帮助应该还是有办法的吧!也许学习环境也确实不好,但尽可能地改善或改迁一下环境应该也是可能的吧!“孟母三迁”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一点了,孟母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然而因着她的坚定心志,终于造就了一代圣贤。孟母可以做到的,一般来讲,其他无数的父母们应该也是可以做到的,然而,实际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不能不让历世历代的父母们汗颜啊!

上面既然谈到了父母的责任问题,接下来就顺便谈一下“雅”的方面:

对于“孝”的意思,我想大家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有一些与“孝”有关的词语,比如:“孝道”、“孝顺”、“孝敬”、“孝子”、“行孝”、“孝廉”、“孝慈”、“孝心”、“孝悌”、“孝服”、“孝衣”、“守孝”、“忠孝”、等等,其字义与“逆”相对、与“顺”相近。《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就是说人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既然这样,本来是不需要特别提出来的事情,只是因着人类社会的演变,不断地偏离了天道,最后连自然的孝道也没有能力行了,其行为也失去了原来的优雅和自然,而更多地呈现出兽类你争我夺、惶恐不安的倾向,所以就出现了“教”这个行当,其宗旨就是使人恢复行孝道的能力、重新塑造人自然优雅的行为特征。

因此,可以这样说,“孝”代表一个人的内在心态,“雅”代表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孝”是因,“雅”是果。《诗经注》上说:“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即“雅”就是“正”的意思,以“正”为高、为优,所以就有了“雅正”、“高雅”、“优雅”的说法,其他还有“文雅”、“风雅”、“文人雅士”、“雅静”、“雅量”、“雅趣”、“雅观”、“雅兴”、“雅言”、“雅淡”、“雅人”、“雅乐”、“雅号”、“雅座”、“雅致”等词语,说明“雅”是一种让人景仰、让人效法的楷模和准则,是一种众人都向往的景况或状态,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成就,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风格,是一种恰当好处的行为表现。

虽然我不敢说“雅”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活出“雅”的生命状态,是人人应该追求的重要目标,一个“雅人”,他行事不再匆忙,却多了一份“优雅”,他不再说粗口,口里出来的却是“雅言”,他的

肚量也变大了,因为有了“雅量”,他也不再有低级趣味,因为他随着“雅兴”而获得了许多“雅趣”,有时他在“雅座”上弹奏或欣赏“雅乐”,有时他与一群“文人雅士”一起“附庸风雅”,有时也给自己和朋友取取“雅号”,偶尔开开玩笑也“无伤大雅”,生活中多了一份“雅淡”,不再与人斤斤计较,别人一看见他,就知道他很“文雅”,虽然这样说,他的文章却还是“雅俗共赏”,并没有一种令人高高在上、孤芳独赏的感觉。众人称他为“雅达”之士,因为别人很忙碌、很努力、好不容易办成的事情,他却能够轻松搞定。金钱不再能收买他,死亡也吓不倒他,他对纷扰的事物有了很深的洞察和了悟,他知道世上的一切“神马都是浮云”,所以不再能够迷惑他,当然他也有兴趣、也有爱好,但却不执着、不沉迷;对别人给他造成的不便或痛苦,他总是能够“一笑而过”,因为他知道他也曾经伤害过别人、或许以后不经意之间还会伤害他人,因此他远离了许多的是非和纠缠,许多的纠缠和是非也离他远去,因为他深深的认识自己,并且因此也深深的认识他人。。。。。。。。。从此,他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他能够展翅翱翔、振翅高飞,因为飞得高,所以看的远,他的眼界及其宽广,他的境界豁然开朗,太阳一直向他微笑,因为云彩不再遮挡;原来“自由人”就是他的别称,“雅人”只是 “雅”称,“真人”却是实际。

“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已经用最通俗的话说出了教育的根本所在。“孝雅”教育,如果我们只是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定一个与现行其他学科一样的教育任务和目标,那还不如不提为妙,因为这样做,不过徒然增加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

负担,而于实际并没有任何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孝雅”与其说是一种教育,还不如说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熏陶,我在网上看到有些地方开展所谓的“孝雅”教育,编制了“雅规”,并要求学生学“雅行”,这就落入了原有德育教育的老套路,势必还是走向全然失败的下场,“孝雅”是一种心灵状态的呈现,怎么可能有规范呢?“雅”是一种生命自由的状态,怎么可能规范得了呢?所以这样做只会造成笑话而已。

既然提出了“孝雅”教育,我想首先各方面应该及早达成共识(我在这里只是谈了一下个人片面的想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多多包涵);有了共识以后,其次就是整理出一份行之有效、灵活可变的方案,关于各方面应该如何配合、如何及时解决碰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落实到每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社会,因为这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如果中间有缺损的环节,势必无法取得实际的效果,当然从小的方面来讲,就是个人(包括老师、学生、家长)及家庭是最主要的参与力量;最后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又有孟母的心志,就一定能够办好。

山渐渐变绿了,我盼望天也能够变蓝、水也能够变清,空气再次变得清新,还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使他们在阳光下能够自由地呼吸,在蓝天下、在群山碧水中尽情地玩耍;我盼望人心变得友善,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爱心,少一些尔虞我诈,多一些光明磊落,少一些争权夺利、多一些互惠互利,。。。。。。还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充满温馨的社会环境,再也不必担心那些有毒的食品或因缺乏食物而

营养不良,也不必担心地震、洪水震塌或冲垮他们上学的地方,也不必64个人拥挤在只能坐9人的校车上,。。。。。。也许,这只是空想,也许,这只是梦话,也许,我们无法将这些给我们的孩子,但我还是要继续,盼望他们能够正真的长大成人,成为“真人”、“雅人”、“自由人”,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也许前面有许多的艰难,也许会有很多的挫折,我盼望他们能够坚强、能够勇敢面对、能够挺住、能够坚持不懈、能够笑到最后。。。。。。

其实孩子并不需要我们为他们做什么,他们有足够能力自我学习,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纠正错误,他们需要的是我们对他们的理解,他们需要的是我们对他们的鼓励,他们需要的是我们对他们的信任,只要我们将成长的自由给他们、将成长的舞台给他们,当一切的障碍都被清除,当他们的潜质得到发挥,当他们的创造力得到释放,当智慧的奥秘向他们敞开,当生命的能力从泉源中喷涌而出,他们就必进入那无限美丽的未来,无限的创意,无限的丰盛,无限的自由;有一天,当他们回头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地球只是他们的摇篮,整个宇宙已经成了他们的家园。

原来定的题目叫《我与儿女谈孝雅》,行文至此,突然发现已经远离了这个题目,谈“孝雅”?猛然醒悟到,“孝雅”是不能够用来“谈”的,因为它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氛围,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是只能营造气氛却无法手把手教导的,幸好我没有谈,如果我真的谈了这个题目,那就真的是离题万分了。


相关内容

  • 2013年高职单考单招文化教育类考试大纲
  • 2013年福建省高职单考单招 文化教育类专业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以教育部公布的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教学用书目录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目录中文秘专业有关教材为主要参考教材.本考试大纲所涉及的考试范围主要包括<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秘书基础>.< ...

  • 对话-理解: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
  • 作者:胡弼成陈小伟 教育研究 2010年12期 大学作为教师传授高深学问.学生研习知识之场所,有其特有的价值.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去不断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1]对于大学而言,通 ...

  • 幼儿教育学考试大纲
  • 幼儿教育学考试大纲 一.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 了解幼儿教育及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2. 了解幼儿教育的意义 3. 理解几位中外幼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4. 掌握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含义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原则和任务 1. 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 2. 理解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相关内容 3. ...

  •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 ...

  • 2012年沈阳师范大学专升本考试大纲--[学前教育]
  • 2012年沈阳师范大学专升本考试大纲――<学前教育> [辽宁专升本考试网] www.51zsb.net 2012年沈阳师范大学专升本考试大 纲――<学前教育>[指定参考教材]1.<学前心理学>陈帼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婴儿心理学>孟昭兰,北京大学 ...

  • 教育科研伴我成长
  • 孙明辰 (吉林省长春市一二六中学校,吉林长春130000) 从教10年来,经历了对教育科研的一无所知,对教育职业生涯的茫然无措:是教育科研,坚定了我对教育职业生涯的执着,改变着我的教育模式,成熟着我的教育意识形态,规划着我的教育职业生涯:未来,能让我完成从"教书匠"到" ...

  • 2014年广西教师招聘考试考试大纲
  • 2014年广西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考试大纲与说明 一.考试性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全区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试结果将作为我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 二.考试目标 ( ...

  • 科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 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专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2001~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科学教育专业的高等学校就已达46所,近年来更呈上升趋势.对这样一个新专业的建设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思考和观念上的明晰.例如,科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如何体现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的整体教育中 ...

  • 道德课堂诊断书
  • 前一段,各学区都对学区内学校进行了道德课堂诊断活动,现将我校自我诊断报告摘录如下: 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道德课堂建设 自我诊断报告 一.学校"灵魂"展示 1."理解教育"为郑州74中的教育品牌.学校以"理解教育"为基础和背景,确定了学校的立校 ...

  • 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
  • 绪论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识记)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解释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1.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识记) 理论性.应用性 2. 教育心理学独立的年代 (识记)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