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农业的贡献

第6卷第1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月Journal of Northwest A &F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6No. 1

Jan. 2006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农业的贡献

3

强百发, 李 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1840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 。随着英国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来到中国, 、开展科学研究、创办学校以站稳脚跟。, , 为中国的农业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传教士; 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1009-9107(2006) 01-0123-04

  16世纪以来, 随着西方国家的强大, 西方列强也开始了其海外的扩张活动。基督教传教士在罗马教皇的主使和支持下, 与西方列强积极配合, 进行传教活动。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大开, 西方传教士尾随列强军队也大量涌入中国, 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前利马窦等人的做法, 通过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渗透传播基督教义。在传教过程中, 他们也认识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 结合农业具有重要的传教价值, 先进的西方实验农学理论与科学技术也因此大量传入中国, 为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广州被开为通商口岸后, 传教士在1843~1860年间共出版书刊42种, 其中科学读物13种, 与农学有关的一本书为《博物新编》, 共分三集, 第三集和农业关系最为密切, 主要介绍了西方动物学研究的情况与动物分类的方法等基础知识, 评介西方30多万种禽兽和昆虫, 并进行分类。此书虽然为普及性读物, 但许多概念是被初次介绍, 受到中国科学家的重

[2]

视和关注《博物新编》, 后来多次再版。

上海开为通商口岸后, 传教士也开始以上海为中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始传教,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了出版宗教书籍在上海成立了墨海书馆(Lon 2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 ) , 此书馆成为两次鸦

一、出版西方农学著作

鸦片战争前, 中国的农业还是延续传统农学方法, 出版的农学著作多为农事经验汇编, 很少上升成理论的, 不能深刻揭示农业生产的内在规律。鸦片战争后, 西方传教士开始传教活动, 并出版了大量农学书刊, 先进的植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被引

[1]

进, 为我国近代农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片战争时期中国最大的近代化的出版机构。从1844年到1860年之间, 墨海书馆先后出版书刊171

中, 其中大部分与宗教有关, 属于科学类有33种[3], 内容涉及数学、地理、历史、物理及生物等学科。墨海书馆所翻译的出版读物影响非常之大, 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出版传教

3收稿日期:2005207221

基金项目:陕西省外国专家局资助项目

) , 男, 陕西韩城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史。作者简介:强百发(1965—

12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卷

士是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1829~1890) 于我国学者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一书。这部书是我国第一本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知识的译著, 为英国(Ele 2植物学家林德利(John Lindley ) 《植物学基础》

ment s of Botany ) 一书的节译本。此书介绍了植物

地介绍了农业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情况, 书中图文并茂, 是通俗易懂的学术著作。《农务化学》的出版, 首次将西方农业化学新成果及其理论原理传入中国, 有助于自觉以化学方法来实行科学耕种及

[3]饲养, 因而确实有其积极作用与深远意义。

学的基础知识, 而有别于我国传统农学中侧重于实用的有关植物知识著作, 它对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解剖和生理机能作了描述, 反映了近代西方在实验和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细胞结构理论和植物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的理论。它对中国人来说是新生事物, 使国人了解到西方植物研究的动态和水平, 该书的出版对中国植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出版者在译这本书时说“:草木之性各不同, 能详知之, 则各知其做宜用, 亦各植物之宜何地及培壅粪溉之法。故知草木之性, 事”, 传教士傅兰雅, 中国, 129篇文章, 其中57, 为中国人了解西方。他翻译了《论植物》《、植物须知》和《植物图说》三种有关西方植物学的书籍。这三本书中所用的术语都沿用了植物学的术语。梁启超对韦廉臣和傅兰雅译书给予高度的评价, 他说:“动植物学推其本源, 可以考种类薯变之迹, 究其效用, 可以为农学畜牧之资, 乃格致中最切有用者。

[3]《植物学》《、植物图说》皆其精。”

二、兴办近代农科学校

近代以来, 西方传教士为便于传教, 在中国大量成立教会学堂, 凡是传教士足迹所到的地方, 教会学堂就应运而生。

但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 1907年, 第一(G W Groff ) 。他毕业于美国宾西发尼专攻园艺学。他为喜欢农学的中小学生开设了几门课, 和其他几位农业传教士一起逐步提高岭南学堂对农学的兴趣, 并在岭南建立了奶牛示范场和柑橘引种站,1917年农学正式成为与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的四组课程之一。1921年美国教会办的岭南大学所附设的农科班分离出来, 成立岭南农科大学, 内设田艺、园艺、畜牧、蚕桑四系,1923年又增设一年毕业的农业专修科。

金陵大学农科的设立源于传教士裴义理(Jo 2sep h Bailie ) 赈灾活动。裴义理1890年来华,1910

年任金大算学教习,1911年淮河流域发生水灾, 裴义理前往赈灾, 他感觉到中国农业人才缺乏, 就建议金大开办农科, 并得到金大美国董事会的同意,1914年秋农科开始招生本科生。金大为中国近代四年制农业本科教育的开始。截止1924年, 来华的27位

[5,6]

农业传教士中, 有15位在金大任教。

1872年, 上海成立了格致书院, 实际主持人为

傅兰雅,1876年创办了《格致汇编》, 这为我国最早科技期刊, 在本期刊上刊登了许多和农学有关的论文, 如《农事略论》《、虫学略论》等。《农事略论》一书介绍了英国农业情况与有关农业知识, 对土壤肥料有关知识进行了评价, 在这篇文章第一次提到了李比希于1840年发表的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理论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农事略论》中对土壤、肥料与作物生长的关系的说明, 也是较早地

[4]传进近代农业化学知识。他还翻译了《农务化学简

1935年美国教会在福州办的协和学院试办农

科, 设农学、农经二系。1938年分农学系为农艺、园艺二系,1943年又增设农业教育系。中国抗战期间迁至邵武, 抗战胜利后返回福州。

1948年, 美国教会办的华西协和大学于理学院

法》《、意大利蚕书》等。

传教士詹姆斯(F Huberty J ames ,1856~1900) 翻译了约翰斯顿(J ames Finlay Weir Johnston ) 《农务化学问答》, 此书所用原文底本是《农业化学及地质学问答》(Catechisin of Agricult ural Chemist ry and Geology ,1842) 。此书用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

内添设农艺系, 准备建立农学院。该校1936年已在理学院内附设农业讲习班, 招收初中毕业生, 学制一年。1937年改称农业专修班, 学制二年。1941年将

[7]

专修班改为专修科。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虽然传教士开始办金大农科、岭南农科及协和学院农科等学校的主要目的是

 第1期                强百发等: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农业的贡献125

传教, 但这些农业学校客观上为我国农业的近代化与农村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引进西方作物品种

因为来中国的许多传教士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们中间是科学家的也不乏其人。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同时把西方的许多植物和农作物传到中国种植。

1871年, 在山东烟台传教的美国牧师倪维斯(John L Nevius ) 在教堂周围建立果园, 栽培从美国引进来的苹果品种13个, 樱桃品种8个以及梨品种

[8]

18个。

我国现在广泛种植大花生大约在同治年间(1862~1874) 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汤卜森(Thomp son ) 从美国带来四夸特花生到上海, 勒斯(1829~1895) , 后, 、昌乐、滕。相比, 颗粒大、产量高等优点, 后来成为驰名中外的

[7]山东大花生。

烤烟是民国初期传到我国的。1913年前后, 有美籍传教士试种烤烟于山东烟台。当时仅为试验性质, 然经栽培之后, 尚能适应环境, 成绩良好, 于是逐渐推广于河南、安徽、广东各地。

但法国传教士谭卫道为研究最有成就的人。谭氏对

地质学、软体动物学、飞禽学、脯乳动物学都有一定的造诣。他在中国发现了许多新种, 有多种被国际生物学界以谭氏命名。谭氏是外国人最先发现中国大熊猫并获得其标本的人。法国科学学会鉴于他的贡献, 授予他金质奖章, 并被法国科学院聘为通讯会员。谭氏用他部分在中国采集的动物标本在北京设立北堂自然博物馆。此馆收藏标本之丰富、标本制作之精巧及产生的影响在《天主教传行中国考》有记载。谭氏是第一个对中国动物进行大普查的人, 他对中国动物的地域分布有较全面的认识, 并对各种

(Les 中国动物有较深的研究。他著成的《中国鸟类》

oiseaux de la Chine ) , 。

五  金大农学院和广州岭南大学农学院为教会在我国兴办的两所最有名的农业大学, 对我国农业的近代化和农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以金大农学院最为突出。在金大任教的一些传教士为金大农学院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大。

金大农学院的创始人裴义理卸任后, 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硕士、育种学家的传教士芮思娄(John H Reisner ) 任教于金大农科并任负责人, 为我国近代农业育种和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在人才培养方面, 金大培养和训练了许多农业人才, 育成了高产小麦、大麦、高粱、水稻、玉米、大豆、棉花、小米, 当时推广于农村, 使中国作物育种方法步入了近代化、标准化, 并在全国推行学习。改进金大作物育种工作, 并改善金大与其14个合作农场办法; 国立和省立农学院及试验场的作物育种方法采用金大新方

[3]法。这一计划的实施, 使金大的作物育种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也为未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

[10]

了基石。芮思娄任教金大后, 还广揽中外农业科学家来金大进行教育和科研工作, 如康乃尔大学农学院院长裴来(L H Bally ) , 美国农业部棉花育种专家柯克(O F Cook ) , 植物学家史文格(W T Swingle ) 等早期来华的农学专家都以金大为研究中心。而一些留美学生也以这里为他们走向科学殿堂的起始之门。1928年以前该院取得的主要科研成就有吴伟士与钱天鹤合作改良的无毒蚕种, 郭仁风育成的百万中棉。1914年, 芮思娄培育的小麦良种“金大26”号, 是为我国用近代育种方法育成的一个小麦良

四、潜心研究中国动物学

鸦片战争后, 西方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 也对中

国的动物学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进行了比较深入地分类研究。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柏永年(1860~1929) , 曾为上海徐家汇博物馆馆长, 他潜心研究过中国鸟类, 发表过《徐家汇博物馆的鸟类》等论著。

美国传教士祁天锡(1876~1937) , 曾为苏州东吴大学堂生物教授,1917年和别人合作发表了《长江下游的鸟类检索》一书。描述了中国常见鸟类的形态、习性。他认为, 就中国的鸟类分布而言, 可分北、西、南三部。他提到中国有原产鸟类约250种, 还有550种既见于中国也见于其他国家。他还与人合作出版《中国鸟类尝试目录》一书, 记述鸟类460

[9]

个种和亚种。

在晚清外国传教士研究中国动物学的也不少,

12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卷

种[11]; 罗民得(W C Lowdermilk ) 研究黄河和淮河

形成的水土冲刷及保持理论等。其中芮思娄的26号小麦历十余年而成, 在长江下游一带推广极受农民欢迎; 罗德民的水土保持研究不仅在世界上闻名, 而且首开我国水土保持理论与实践之先河。芮思娄看到中国农业发展落后的现状, 他还把美国大学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搬到金大并在以后农村传教活动中进行实践, 这种办学模式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贡献并影响到现在。

卜凯(John Lo ssing Buck ) ,1914年毕业于康乃尔大学农学院,1925年、1933年分别获康乃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 受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遣,1915年来我国从事农业改良和推广工作。1920年应康乃尔大学的校友、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芮思娄(J H Reisner ) 邀请到金大农学院任教, 初期讲授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及农场管理学, 参考文献:

门讲授农场管理学, 并于1921年创建了农业经济及

农场管理系, 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农经系[12], 由卜凯任系主任。《中国农家经济》和《中国土地利用》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后, 卜凯“广泛被尊为世界上关于中国农业经济最优秀、最权威的学者”。他不仅“划时代地建立起了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一套最完善的调查资料, 并且他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看法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学者”。1944年卜凯担任美国国务院中国农业顾问、财政部驻中国官员、联合国远东救济

[11]

总署长, 对中国农业经济界仍有相当大的影响。近代以来, 西方传教士随着列强来我国传教, 主要目的是向我国人民传播、, 有其文化侵略的一面; 但是, 历史地看待西方用, , 为中, 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1] 曹增友. [北京:,1999. [2] 梁启超. [M ].:大同译书局,1898.

[3] 董恺忱, .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 汪子春. 我国传播近代植物学知识的一部译著(植物学) [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 (1) :94.[5] 陈景磐. 中国近代教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4.

[6] J. H. Reisner. The Church Rural Work[J].The Chinese Recorder ,1924, (4) :790.[7] 章 楷. 中国近代农业史分类编年[J].古今农业,1997, (3) :88.

[8] 王红谊. 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1. 63. [9] 罗桂环. 西方人在中国的动物学收集和考察[J].中国科技史料,1993, (2) :23.[10] 张 剑. 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国农业近代化[J].史林,1998, (2) :86.

[11]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J].古今农业,1995, (3) :77.[12]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J].古今农业,1995, (3) :80.

The Contribution of Western Christian Missionaries to

China ’s Modern Agriculture

Q IAN G Bai 2fa ,L I Xin

(N ort hwest A &FUniversit y , Yangli ng , S haanx i 712100, China )

Abstract :Before t he Opium War , t he administ ration of Qing Dynasty carried out close door policy , t he dispara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 ries was getting more and more. The door of China was opened by British advanced weapons during t he Opium War in 1840,t hen China became a colony and semi 2colony country. Wit h t he unfair agreement signed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 foreign missionaries also came to China to extend Christian. The missionaries t ranslated scientific books , did re 2search work and established schools for t he p urpo se of extending Christian. They also int roduced western laboratory agro nomy to China during t he Christian mission. So t hey made certain cont ribution to t he devel 2op ment of China ’smodern agricult ure.

K ey w ords :missionary ;China ’s modern agricult ure ;western countries

第6卷第1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月Journal of Northwest A &F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6No. 1

Jan. 2006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农业的贡献

3

强百发, 李 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1840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 。随着英国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来到中国, 、开展科学研究、创办学校以站稳脚跟。, , 为中国的农业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传教士; 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1009-9107(2006) 01-0123-04

  16世纪以来, 随着西方国家的强大, 西方列强也开始了其海外的扩张活动。基督教传教士在罗马教皇的主使和支持下, 与西方列强积极配合, 进行传教活动。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大开, 西方传教士尾随列强军队也大量涌入中国, 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前利马窦等人的做法, 通过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渗透传播基督教义。在传教过程中, 他们也认识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 结合农业具有重要的传教价值, 先进的西方实验农学理论与科学技术也因此大量传入中国, 为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广州被开为通商口岸后, 传教士在1843~1860年间共出版书刊42种, 其中科学读物13种, 与农学有关的一本书为《博物新编》, 共分三集, 第三集和农业关系最为密切, 主要介绍了西方动物学研究的情况与动物分类的方法等基础知识, 评介西方30多万种禽兽和昆虫, 并进行分类。此书虽然为普及性读物, 但许多概念是被初次介绍, 受到中国科学家的重

[2]

视和关注《博物新编》, 后来多次再版。

上海开为通商口岸后, 传教士也开始以上海为中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始传教,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了出版宗教书籍在上海成立了墨海书馆(Lon 2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 ) , 此书馆成为两次鸦

一、出版西方农学著作

鸦片战争前, 中国的农业还是延续传统农学方法, 出版的农学著作多为农事经验汇编, 很少上升成理论的, 不能深刻揭示农业生产的内在规律。鸦片战争后, 西方传教士开始传教活动, 并出版了大量农学书刊, 先进的植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被引

[1]

进, 为我国近代农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片战争时期中国最大的近代化的出版机构。从1844年到1860年之间, 墨海书馆先后出版书刊171

中, 其中大部分与宗教有关, 属于科学类有33种[3], 内容涉及数学、地理、历史、物理及生物等学科。墨海书馆所翻译的出版读物影响非常之大, 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出版传教

3收稿日期:2005207221

基金项目:陕西省外国专家局资助项目

) , 男, 陕西韩城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史。作者简介:强百发(1965—

12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卷

士是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1829~1890) 于我国学者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一书。这部书是我国第一本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知识的译著, 为英国(Ele 2植物学家林德利(John Lindley ) 《植物学基础》

ment s of Botany ) 一书的节译本。此书介绍了植物

地介绍了农业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情况, 书中图文并茂, 是通俗易懂的学术著作。《农务化学》的出版, 首次将西方农业化学新成果及其理论原理传入中国, 有助于自觉以化学方法来实行科学耕种及

[3]饲养, 因而确实有其积极作用与深远意义。

学的基础知识, 而有别于我国传统农学中侧重于实用的有关植物知识著作, 它对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解剖和生理机能作了描述, 反映了近代西方在实验和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细胞结构理论和植物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的理论。它对中国人来说是新生事物, 使国人了解到西方植物研究的动态和水平, 该书的出版对中国植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出版者在译这本书时说“:草木之性各不同, 能详知之, 则各知其做宜用, 亦各植物之宜何地及培壅粪溉之法。故知草木之性, 事”, 传教士傅兰雅, 中国, 129篇文章, 其中57, 为中国人了解西方。他翻译了《论植物》《、植物须知》和《植物图说》三种有关西方植物学的书籍。这三本书中所用的术语都沿用了植物学的术语。梁启超对韦廉臣和傅兰雅译书给予高度的评价, 他说:“动植物学推其本源, 可以考种类薯变之迹, 究其效用, 可以为农学畜牧之资, 乃格致中最切有用者。

[3]《植物学》《、植物图说》皆其精。”

二、兴办近代农科学校

近代以来, 西方传教士为便于传教, 在中国大量成立教会学堂, 凡是传教士足迹所到的地方, 教会学堂就应运而生。

但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 1907年, 第一(G W Groff ) 。他毕业于美国宾西发尼专攻园艺学。他为喜欢农学的中小学生开设了几门课, 和其他几位农业传教士一起逐步提高岭南学堂对农学的兴趣, 并在岭南建立了奶牛示范场和柑橘引种站,1917年农学正式成为与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的四组课程之一。1921年美国教会办的岭南大学所附设的农科班分离出来, 成立岭南农科大学, 内设田艺、园艺、畜牧、蚕桑四系,1923年又增设一年毕业的农业专修科。

金陵大学农科的设立源于传教士裴义理(Jo 2sep h Bailie ) 赈灾活动。裴义理1890年来华,1910

年任金大算学教习,1911年淮河流域发生水灾, 裴义理前往赈灾, 他感觉到中国农业人才缺乏, 就建议金大开办农科, 并得到金大美国董事会的同意,1914年秋农科开始招生本科生。金大为中国近代四年制农业本科教育的开始。截止1924年, 来华的27位

[5,6]

农业传教士中, 有15位在金大任教。

1872年, 上海成立了格致书院, 实际主持人为

傅兰雅,1876年创办了《格致汇编》, 这为我国最早科技期刊, 在本期刊上刊登了许多和农学有关的论文, 如《农事略论》《、虫学略论》等。《农事略论》一书介绍了英国农业情况与有关农业知识, 对土壤肥料有关知识进行了评价, 在这篇文章第一次提到了李比希于1840年发表的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理论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农事略论》中对土壤、肥料与作物生长的关系的说明, 也是较早地

[4]传进近代农业化学知识。他还翻译了《农务化学简

1935年美国教会在福州办的协和学院试办农

科, 设农学、农经二系。1938年分农学系为农艺、园艺二系,1943年又增设农业教育系。中国抗战期间迁至邵武, 抗战胜利后返回福州。

1948年, 美国教会办的华西协和大学于理学院

法》《、意大利蚕书》等。

传教士詹姆斯(F Huberty J ames ,1856~1900) 翻译了约翰斯顿(J ames Finlay Weir Johnston ) 《农务化学问答》, 此书所用原文底本是《农业化学及地质学问答》(Catechisin of Agricult ural Chemist ry and Geology ,1842) 。此书用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

内添设农艺系, 准备建立农学院。该校1936年已在理学院内附设农业讲习班, 招收初中毕业生, 学制一年。1937年改称农业专修班, 学制二年。1941年将

[7]

专修班改为专修科。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虽然传教士开始办金大农科、岭南农科及协和学院农科等学校的主要目的是

 第1期                强百发等: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农业的贡献125

传教, 但这些农业学校客观上为我国农业的近代化与农村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引进西方作物品种

因为来中国的许多传教士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们中间是科学家的也不乏其人。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同时把西方的许多植物和农作物传到中国种植。

1871年, 在山东烟台传教的美国牧师倪维斯(John L Nevius ) 在教堂周围建立果园, 栽培从美国引进来的苹果品种13个, 樱桃品种8个以及梨品种

[8]

18个。

我国现在广泛种植大花生大约在同治年间(1862~1874) 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汤卜森(Thomp son ) 从美国带来四夸特花生到上海, 勒斯(1829~1895) , 后, 、昌乐、滕。相比, 颗粒大、产量高等优点, 后来成为驰名中外的

[7]山东大花生。

烤烟是民国初期传到我国的。1913年前后, 有美籍传教士试种烤烟于山东烟台。当时仅为试验性质, 然经栽培之后, 尚能适应环境, 成绩良好, 于是逐渐推广于河南、安徽、广东各地。

但法国传教士谭卫道为研究最有成就的人。谭氏对

地质学、软体动物学、飞禽学、脯乳动物学都有一定的造诣。他在中国发现了许多新种, 有多种被国际生物学界以谭氏命名。谭氏是外国人最先发现中国大熊猫并获得其标本的人。法国科学学会鉴于他的贡献, 授予他金质奖章, 并被法国科学院聘为通讯会员。谭氏用他部分在中国采集的动物标本在北京设立北堂自然博物馆。此馆收藏标本之丰富、标本制作之精巧及产生的影响在《天主教传行中国考》有记载。谭氏是第一个对中国动物进行大普查的人, 他对中国动物的地域分布有较全面的认识, 并对各种

(Les 中国动物有较深的研究。他著成的《中国鸟类》

oiseaux de la Chine ) , 。

五  金大农学院和广州岭南大学农学院为教会在我国兴办的两所最有名的农业大学, 对我国农业的近代化和农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以金大农学院最为突出。在金大任教的一些传教士为金大农学院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大。

金大农学院的创始人裴义理卸任后, 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硕士、育种学家的传教士芮思娄(John H Reisner ) 任教于金大农科并任负责人, 为我国近代农业育种和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在人才培养方面, 金大培养和训练了许多农业人才, 育成了高产小麦、大麦、高粱、水稻、玉米、大豆、棉花、小米, 当时推广于农村, 使中国作物育种方法步入了近代化、标准化, 并在全国推行学习。改进金大作物育种工作, 并改善金大与其14个合作农场办法; 国立和省立农学院及试验场的作物育种方法采用金大新方

[3]法。这一计划的实施, 使金大的作物育种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也为未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

[10]

了基石。芮思娄任教金大后, 还广揽中外农业科学家来金大进行教育和科研工作, 如康乃尔大学农学院院长裴来(L H Bally ) , 美国农业部棉花育种专家柯克(O F Cook ) , 植物学家史文格(W T Swingle ) 等早期来华的农学专家都以金大为研究中心。而一些留美学生也以这里为他们走向科学殿堂的起始之门。1928年以前该院取得的主要科研成就有吴伟士与钱天鹤合作改良的无毒蚕种, 郭仁风育成的百万中棉。1914年, 芮思娄培育的小麦良种“金大26”号, 是为我国用近代育种方法育成的一个小麦良

四、潜心研究中国动物学

鸦片战争后, 西方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 也对中

国的动物学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进行了比较深入地分类研究。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柏永年(1860~1929) , 曾为上海徐家汇博物馆馆长, 他潜心研究过中国鸟类, 发表过《徐家汇博物馆的鸟类》等论著。

美国传教士祁天锡(1876~1937) , 曾为苏州东吴大学堂生物教授,1917年和别人合作发表了《长江下游的鸟类检索》一书。描述了中国常见鸟类的形态、习性。他认为, 就中国的鸟类分布而言, 可分北、西、南三部。他提到中国有原产鸟类约250种, 还有550种既见于中国也见于其他国家。他还与人合作出版《中国鸟类尝试目录》一书, 记述鸟类460

[9]

个种和亚种。

在晚清外国传教士研究中国动物学的也不少,

12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卷

种[11]; 罗民得(W C Lowdermilk ) 研究黄河和淮河

形成的水土冲刷及保持理论等。其中芮思娄的26号小麦历十余年而成, 在长江下游一带推广极受农民欢迎; 罗德民的水土保持研究不仅在世界上闻名, 而且首开我国水土保持理论与实践之先河。芮思娄看到中国农业发展落后的现状, 他还把美国大学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搬到金大并在以后农村传教活动中进行实践, 这种办学模式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贡献并影响到现在。

卜凯(John Lo ssing Buck ) ,1914年毕业于康乃尔大学农学院,1925年、1933年分别获康乃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 受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遣,1915年来我国从事农业改良和推广工作。1920年应康乃尔大学的校友、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芮思娄(J H Reisner ) 邀请到金大农学院任教, 初期讲授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及农场管理学, 参考文献:

门讲授农场管理学, 并于1921年创建了农业经济及

农场管理系, 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农经系[12], 由卜凯任系主任。《中国农家经济》和《中国土地利用》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后, 卜凯“广泛被尊为世界上关于中国农业经济最优秀、最权威的学者”。他不仅“划时代地建立起了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一套最完善的调查资料, 并且他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看法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学者”。1944年卜凯担任美国国务院中国农业顾问、财政部驻中国官员、联合国远东救济

[11]

总署长, 对中国农业经济界仍有相当大的影响。近代以来, 西方传教士随着列强来我国传教, 主要目的是向我国人民传播、, 有其文化侵略的一面; 但是, 历史地看待西方用, , 为中, 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1] 曹增友. [北京:,1999. [2] 梁启超. [M ].:大同译书局,1898.

[3] 董恺忱, .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 汪子春. 我国传播近代植物学知识的一部译著(植物学) [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 (1) :94.[5] 陈景磐. 中国近代教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4.

[6] J. H. Reisner. The Church Rural Work[J].The Chinese Recorder ,1924, (4) :790.[7] 章 楷. 中国近代农业史分类编年[J].古今农业,1997, (3) :88.

[8] 王红谊. 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1. 63. [9] 罗桂环. 西方人在中国的动物学收集和考察[J].中国科技史料,1993, (2) :23.[10] 张 剑. 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中国农业近代化[J].史林,1998, (2) :86.

[11]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J].古今农业,1995, (3) :77.[12]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编写组. 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J].古今农业,1995, (3) :80.

The Contribution of Western Christian Missionaries to

China ’s Modern Agriculture

Q IAN G Bai 2fa ,L I Xin

(N ort hwest A &FUniversit y , Yangli ng , S haanx i 712100, China )

Abstract :Before t he Opium War , t he administ ration of Qing Dynasty carried out close door policy , t he dispara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 ries was getting more and more. The door of China was opened by British advanced weapons during t he Opium War in 1840,t hen China became a colony and semi 2colony country. Wit h t he unfair agreement signed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 foreign missionaries also came to China to extend Christian. The missionaries t ranslated scientific books , did re 2search work and established schools for t he p urpo se of extending Christian. They also int roduced western laboratory agro nomy to China during t he Christian mission. So t hey made certain cont ribution to t he devel 2op ment of China ’smodern agricult ure.

K ey w ords :missionary ;China ’s modern agricult ure ;western countries


相关内容

  • 网络公选课部分选题
  • 1.产业革命开始是在哪个行业兴起的? 纺织业 2.发现一种可燃气体氢气的科学家是: 3.一般认为,燃素说最早是由法国大夫兼化学家贝歇尔跟他的学生施塔尔提出来的,前者提出了较混乱的观点,后者将他们整理了 否 4.资源是由能源和材料构成 是 5."这是一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改 ...

  • 土山湾博物馆介绍--:申涛
  • 土山湾博物馆介绍 阅读:55 收藏:1 分类:散文 作者:申涛 发布时间:2013-03-16 18:08:55 更正系统分类 | 推荐 | 举报 现在的上海人,知道"土山湾"这个地名的恐怕已经不多了."土山湾"曾经在历史上为西方艺术进入中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 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因素-
  •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已是世所公认的事实.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文明大厦的主要基干,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便是缀满枝头的奇花异果, ...

  • 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 文 史 哲 2007年第3期(总第300期) JOURNAL OF LITERATURE , HISTORY AND PHILOSOPHY No 3, 2007(SerialNo. 300) 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田正平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310028) 摘 要:教会大学作为受到不平 ...

  • 中西文化交流史
  • 中西文化交流史 引言 三个目的,或称三个"重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有什么重要问题?有什么重要研究成果?对我们学习.研究有什么重要启示? 为什么会有中西文化交流?或者为什么有人类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始于人的交往,而交往是人的本能,人生下来就有交往的欲望. 文化交流好还是不好? ...

  • 为何近代科学没在中国产生
  • 当西方近代科学革命发生之日,也正是中西科学开始接触之时.随着天主教耶稣会士16世纪末开始来华,西方科学和技术开始传入中国.然而在17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并未引发中国走上如同欧洲近代科学那样的发展道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应归于中西方科学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的封建体制以及清朝统治者缺乏远见. ...

  •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专题课件
  • 各位同学: 附件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选修课课件,请下载后不要外传. 另外,请大家思考:"在现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构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及方法",这个是延伸题目,为必考知识,请课下准备. 几个概念的界定: 一.文化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 ...

  •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教案示例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这种领先局面一直延续到17世纪的明朝.这一时期,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划时代的科学巨匠和著作.同时,明清的小说.戏剧.书法.绘画同样吸取了前人的成果并且取得了辉煌的 ...

  • 私人记录下的近代中国变革
  • 读书2010-02-10 13:34:08 --读<中国觉醒:国家地理.历史与炮火硝烟中的变革> 在个人的记忆里,我总是无法忽略一个事实,即在今天我的家乡,晋南.晋东南的一些地方,曾经有很多新教世家,有些地方,整个自然村落里几乎家家都是这样的世家,现在的后辈中也还有人信教,--就在这个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