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

教学过程:对强度比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3cm.并画出(步骤3)

6:说明 (1)连结2点的线段做2点间的距离

(2某)射线的长度为3cm

7:量出书上的2条的长度(147)

8:做一做148页的

二:引入:。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

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 (板书)

三:新课:(先画2条线段出来?)

(一)线段的长度的比较(先做一做!!!!!!)

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方法3(先书上147页的观察;书上的149页的练习中的:1;2)

(3)重叠比较法 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

AB=C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如图1-6.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

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

1:数量比较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因为 量得AB=××cm,CD=××cm,所以 AB=CD(或AB<CD或AB>CD=. 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

2:(目测比较法)(用园规) 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总结: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学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较数的大小,进而再问:数的大小如何比较?(数轴)再问: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

(二)线段的中点(先做一做)(用折和量的方法去找中点)

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middle point).(中点的公式)

在图4.5.10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B=4cm,那么AC=CB=2(cm),AC+CB=AB=4(cm).

图4.5.10又如图4.5.11,AB=6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那么AD有多

长呢? AC = CB= 11AB = 3(cm),CD = CB = 1.5(cm)AD = AC+CD = 4.5(cm) 22

(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小教案中的196页的)(大教案上的105页的巩固练习) (大教案上的108页的巩固练习)

1.如图1-7,量出以下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图1-8,根据图形填空.

AD=A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CD=AD-______.

3.如图1-9,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4.如图1-10,根据图形填空,(1)AB=______+______+______.(2)AB-a=______+______.

5:AB=8cm,点C是线段AB的一点,AC=2,,点D是线段BC的中点,那么AD有多长呢? CD的长度?

七:作业:课本第150页的:3,4,5

6.如果感觉课堂密度小,还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题.如:

(1)量一量老师的大三角板中的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再量一量自己手中同样的小三角板各边的长,算一算相等的角所对的边长度的比值,是否相等.(为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做一些铺垫)

2.如图,矩形的长为3cm,宽为2cm。用刻度尺作出每条边上的中点,并顺次连接它们。猜一猜能得到什么图形

教学过程:对强度比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3cm.并画出(步骤3)

6:说明 (1)连结2点的线段做2点间的距离

(2某)射线的长度为3cm

7:量出书上的2条的长度(147)

8:做一做148页的

二:引入:。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

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 (板书)

三:新课:(先画2条线段出来?)

(一)线段的长度的比较(先做一做!!!!!!)

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方法3(先书上147页的观察;书上的149页的练习中的:1;2)

(3)重叠比较法 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

AB=C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如图1-6.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

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

1:数量比较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因为 量得AB=××cm,CD=××cm,所以 AB=CD(或AB<CD或AB>CD=. 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

2:(目测比较法)(用园规) 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总结: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学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较数的大小,进而再问:数的大小如何比较?(数轴)再问: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

(二)线段的中点(先做一做)(用折和量的方法去找中点)

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middle point).(中点的公式)

在图4.5.10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B=4cm,那么AC=CB=2(cm),AC+CB=AB=4(cm).

图4.5.10又如图4.5.11,AB=6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那么AD有多

长呢? AC = CB= 11AB = 3(cm),CD = CB = 1.5(cm)AD = AC+CD = 4.5(cm) 22

(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小教案中的196页的)(大教案上的105页的巩固练习) (大教案上的108页的巩固练习)

1.如图1-7,量出以下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如图1-8,根据图形填空.

AD=A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CD=AD-______.

3.如图1-9,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4.如图1-10,根据图形填空,(1)AB=______+______+______.(2)AB-a=______+______.

5:AB=8cm,点C是线段AB的一点,AC=2,,点D是线段BC的中点,那么AD有多长呢? CD的长度?

七:作业:课本第150页的:3,4,5

6.如果感觉课堂密度小,还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题.如:

(1)量一量老师的大三角板中的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再量一量自己手中同样的小三角板各边的长,算一算相等的角所对的边长度的比值,是否相等.(为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做一些铺垫)

2.如图,矩形的长为3cm,宽为2cm。用刻度尺作出每条边上的中点,并顺次连接它们。猜一猜能得到什么图形


相关内容

  • 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温县实验中学 ***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4.掌握中点的概念及简单应用,掌握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 教学重点:了解线 ...

  • 教案线段长短的比较
  • 课题 线段长短的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发现线段长短比较的一般方法: 会用几何 语言表示两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了解线段和.差 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理解并掌握 线段的中点概念,会运用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个体 思考.小组交 ...

  •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 课 题 比较线段的长短 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能用尺规完成基本作 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本节课是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 2 节内容,属于几何入门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 有: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距离.比较线段的长短.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以及 线段的中点 ...

  •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1
  •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 ...

  • 认识线段教案
  •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 第 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产生的全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根据给的点完整地画出线段. 教学过程: ...

  •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教案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 ...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整数部分 数级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 ...

  • 5.1.2垂线性质教案
  • 5.1.2 垂线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 ...

  • 比例尺教案1
  •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十二册课本第48--49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比例尺的作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相互改写,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3.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