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线段长短的比较

课题 线段长短的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发现线段长短比较的一般方法; 会用几何

语言表示两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了解线段和、差

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理解并掌握

线段的中点概念,会运用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个体

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学习过程;渗

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会把曲面上的问题转

化归为平面问题 , 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应用意

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

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求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尺规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线段的和差的概念涉及形与数的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三角板或刻度尺 圆规 木棒 小草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一)出示幻灯1

提问:1、妈妈和小刚谁高?

2、爸爸和小亮谁高?

3、小刚和小亮谁高?说说你的比较方法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知道,可以通过观察、比一比、量

一量的方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当两个人身高差距较大

时,用观察法;差距较小用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

(二)出示幻灯2

提问:怎样比较两座山的实际高度?

( 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出示幻灯3

提问:你能用简单而又准确的方法比较这两根木棍的长短么? (学生实际操作进行比较)

师:如果把两根木棍看成是两条线段,你能用上面的方法来比

较这两条线段的长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

题。出示课题

二、 探究新知

(一)出示幻灯片

提问: 你认为那条线段较长?

学生观察并回答,师说明通过观察可以比较出这两条线段的长短,我们把这种比较线段的方法叫目测法。

目测法 用眼睛直接观察来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二)出示问题

观察下列三组图形,你能看出每组图形中线段a与b的长短吗?

先请同学们通过观察说出比较的结果,然后老师再通过演示幻灯验证同学们所说的结果。并强调目测法只适合比较差距比较大的两条线段,对于差距较小的两条线段如果我们也采取目测法的话,就有可能出现视觉上的误差,使比较的结果不准确上的误差,这时候我们可也采用其它的方法。

(三)动动手,比一比,你发现了几种比较方法?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现有的工具进行比较,看哪个组

发现的方法较多,而且还比较新颖。探究完后小组选代表

回答。

根据同学们回答的结果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其它两种方法 度量法 用一把刻度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 再进行比较。 师利用幻灯演示方法学生观察体会

叠合法 先将两条线段的一端重合,另 一端 落在重合点同

侧(使两 条线段在同一直线上),根据另 一 端

落下的位置来比较长短。

师利用幻灯演示方法学生观察体会

师出示长方形和三角形纸片,说明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纸片是由线段组成的。在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用即简单又快的方法来比较它们个边的长短。这就是我们经常玩的折纸。请同学们看幻灯片:出示幻灯片

1、 用折纸的办法,比较三角形中AB、AC两边的长短

C

2、 用折纸的办法,比较长方形中AB与AD、AB与DC、 AD与BC 边的长短.

AD

B

3、将长方形硬纸片对折,然后展开铺平,用笔描出AB边上的折痕点M。(1)线段AM和BM的大 小关系如何?(2)线段AM、BM和AB的大小关系 如何?(出示图片)

学生实际操作探究并回答

师总结:1、AM=BM

2、AM=BM=AB或2AM=2BM= AB

说明:点M将线段AB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因此我们把点M叫线段

AB的中点。引出线段中点定义。

一个点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这个点就叫这条线

段的中点。

强调:已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有AM=BM或AM=BM=AB 或

2AM=2BM= AB

同学们做相应练习:出示幻灯片

1、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B=7.2cm,则线段AC= ____cm。

2、如图,下列说法不能判断点C是线段 的中点的是_____ ( A)AC=CB ( B)AB=2AC

(C)AC+CB=AB ( D)2CB=AB 1212

A C

B

已知两条线段我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给你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和它相等的另一条线段么?

(四)画一条线等于已知线段

1、先画一条线段a,再画一条与它相等的线段,怎么画? 师先演示说出画法,学生观察体会

2、 请同学们按要求自己画图。做卷子上2题

3、 根据图形填空:(出示幻灯片)

4、 请同学们思考: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c,使它的长度 等于线段a,b长度的和。

要求学生自己探究,然后师再点拨演示

三、 新知运用

(一)出示例题

例 如图,AB=4厘米

( 1 )按要求画图:延长AB到C,使BC=3厘米

( 2 )如果点D是线段AB的中点,点E是线段BC的中点,那

么线段DE的长 度是多少?

学生交流讨论,师给出解题过程

(二)学生做相应练习

已知线段AB=5cm,延长AB到C,使AC=17cm,取线段BC的中

点D,求 AD的长。

四、 拓展延伸

如图是连结A、B两点之间各种形状的线绳,如果将它们都展直,

你会发现什么现象?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A

··B

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结论

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师指出这是线段的性质,在今后的几何知识中应用很广泛。并让 学生认识两点间的距离这一概念。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两点之间的距离

师指出: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于现实生活,为

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可以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

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看看同学们能解决这些问

题么?(出示幻灯片)

五、 知识归纳,情感升华

教师鼓励学生先自述学会了什么,然后找几位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六、 板书设计

线段长短的比较

目测法

一、线段长段的比较方法 度量法

叠合法

二、线段的中点

定义: 一个点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这个点就叫

这条线段的中点。

表示方法:已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有AM=BM 或 AM=BM=AB 或2AM=2BM= AB

三、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12

课题 线段长短的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发现线段长短比较的一般方法; 会用几何

语言表示两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了解线段和、差

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理解并掌握

线段的中点概念,会运用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个体

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学习过程;渗

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会把曲面上的问题转

化归为平面问题 , 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应用意

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

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求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尺规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线段的和差的概念涉及形与数的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三角板或刻度尺 圆规 木棒 小草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一)出示幻灯1

提问:1、妈妈和小刚谁高?

2、爸爸和小亮谁高?

3、小刚和小亮谁高?说说你的比较方法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知道,可以通过观察、比一比、量

一量的方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当两个人身高差距较大

时,用观察法;差距较小用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

(二)出示幻灯2

提问:怎样比较两座山的实际高度?

( 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出示幻灯3

提问:你能用简单而又准确的方法比较这两根木棍的长短么? (学生实际操作进行比较)

师:如果把两根木棍看成是两条线段,你能用上面的方法来比

较这两条线段的长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

题。出示课题

二、 探究新知

(一)出示幻灯片

提问: 你认为那条线段较长?

学生观察并回答,师说明通过观察可以比较出这两条线段的长短,我们把这种比较线段的方法叫目测法。

目测法 用眼睛直接观察来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二)出示问题

观察下列三组图形,你能看出每组图形中线段a与b的长短吗?

先请同学们通过观察说出比较的结果,然后老师再通过演示幻灯验证同学们所说的结果。并强调目测法只适合比较差距比较大的两条线段,对于差距较小的两条线段如果我们也采取目测法的话,就有可能出现视觉上的误差,使比较的结果不准确上的误差,这时候我们可也采用其它的方法。

(三)动动手,比一比,你发现了几种比较方法?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现有的工具进行比较,看哪个组

发现的方法较多,而且还比较新颖。探究完后小组选代表

回答。

根据同学们回答的结果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其它两种方法 度量法 用一把刻度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 再进行比较。 师利用幻灯演示方法学生观察体会

叠合法 先将两条线段的一端重合,另 一端 落在重合点同

侧(使两 条线段在同一直线上),根据另 一 端

落下的位置来比较长短。

师利用幻灯演示方法学生观察体会

师出示长方形和三角形纸片,说明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纸片是由线段组成的。在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用即简单又快的方法来比较它们个边的长短。这就是我们经常玩的折纸。请同学们看幻灯片:出示幻灯片

1、 用折纸的办法,比较三角形中AB、AC两边的长短

C

2、 用折纸的办法,比较长方形中AB与AD、AB与DC、 AD与BC 边的长短.

AD

B

3、将长方形硬纸片对折,然后展开铺平,用笔描出AB边上的折痕点M。(1)线段AM和BM的大 小关系如何?(2)线段AM、BM和AB的大小关系 如何?(出示图片)

学生实际操作探究并回答

师总结:1、AM=BM

2、AM=BM=AB或2AM=2BM= AB

说明:点M将线段AB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因此我们把点M叫线段

AB的中点。引出线段中点定义。

一个点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这个点就叫这条线

段的中点。

强调:已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有AM=BM或AM=BM=AB 或

2AM=2BM= AB

同学们做相应练习:出示幻灯片

1、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B=7.2cm,则线段AC= ____cm。

2、如图,下列说法不能判断点C是线段 的中点的是_____ ( A)AC=CB ( B)AB=2AC

(C)AC+CB=AB ( D)2CB=AB 1212

A C

B

已知两条线段我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给你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和它相等的另一条线段么?

(四)画一条线等于已知线段

1、先画一条线段a,再画一条与它相等的线段,怎么画? 师先演示说出画法,学生观察体会

2、 请同学们按要求自己画图。做卷子上2题

3、 根据图形填空:(出示幻灯片)

4、 请同学们思考: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c,使它的长度 等于线段a,b长度的和。

要求学生自己探究,然后师再点拨演示

三、 新知运用

(一)出示例题

例 如图,AB=4厘米

( 1 )按要求画图:延长AB到C,使BC=3厘米

( 2 )如果点D是线段AB的中点,点E是线段BC的中点,那

么线段DE的长 度是多少?

学生交流讨论,师给出解题过程

(二)学生做相应练习

已知线段AB=5cm,延长AB到C,使AC=17cm,取线段BC的中

点D,求 AD的长。

四、 拓展延伸

如图是连结A、B两点之间各种形状的线绳,如果将它们都展直,

你会发现什么现象?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A

··B

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结论

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师指出这是线段的性质,在今后的几何知识中应用很广泛。并让 学生认识两点间的距离这一概念。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两点之间的距离

师指出: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于现实生活,为

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可以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

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看看同学们能解决这些问

题么?(出示幻灯片)

五、 知识归纳,情感升华

教师鼓励学生先自述学会了什么,然后找几位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六、 板书设计

线段长短的比较

目测法

一、线段长段的比较方法 度量法

叠合法

二、线段的中点

定义: 一个点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这个点就叫

这条线段的中点。

表示方法:已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有AM=BM 或 AM=BM=AB 或2AM=2BM= AB

三、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12


相关内容

  • 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温县实验中学 ***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4.掌握中点的概念及简单应用,掌握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 教学重点:了解线 ...

  •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 课 题 比较线段的长短 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能用尺规完成基本作 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本节课是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 2 节内容,属于几何入门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 有: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距离.比较线段的长短.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以及 线段的中点 ...

  •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1
  •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 ...

  •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
  • 教学过程:对强度比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3cm.并画出(步骤3) 6:说明 (1)连结2点的线段做2点间的距离 (2某)射线的长度为3cm 7:量出书上的2条的长度(147) 8:做一做148页的 二:引入:.教师设计以下 ...

  • 认识线段教案
  •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 第 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产生的全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根据给的点完整地画出线段. 教学过程: ...

  •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教案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 ...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整数部分 数级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 ...

  • 5.1.2垂线性质教案
  • 5.1.2 垂线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 ...

  • 比例尺教案1
  •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十二册课本第48--49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比例尺的作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相互改写,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3.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