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永州市零陵区石山脚乡中学 黄孝香

【摘 要】 茅盾被公认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辨力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也是其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子夜》。这部小说不仅标志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标志茅盾长篇小说的成熟。《子夜》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艺术成就突出。小说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剖析,结构上头绪繁多,却又舒卷自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评价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鱼米之乡桐乡县乌镇。他十岁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无力继续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等小说。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小说。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开始由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转向文学创作实践,尤其专注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社会科学的“思辨型”文化人格,在这一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日趋成熟,并且以一种特殊的思想深度、全貌式的文化图景,开创了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社会剖析派”的新范式。

一、《子夜》的思想内容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从1931年10月写起,至1932年12月完稿,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极为深刻的。

前面说过,《子夜》创作于3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深刻的分析。他在说明由于帝国主义的争夺中国,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混战之后,接着说:“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拼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8页)

茅盾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实际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义者,同乡故旧中有企业家、公务员、商人、银行家,并且常和他们来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有一段时间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发狂地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当做是“日常课程”(注:《我的回顾》,见《茅盾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4月初版)。当时学术界正在展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茅盾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论

战中一些理论对照,这就增加了他写作《子夜》的兴趣。过去的一些经历,以及这一时期参加左翼文艺运动,接近革命者所得来的具体感受和间接经验,不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使他有可能对客观现实作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茅盾在《子夜》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三个方面:

①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②民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

③当时的军阀混战、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从整个作品的完成来看,茅盾集中笔力描写了前两点,而第三点写得稍薄弱一些,不过这个缺陷在后来的短篇《农村三部曲》中得到了弥补。

《子夜》以3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惊心动魄地描写了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是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吴荪甫确实应该是英雄传奇时代理所当然的主角,可惜却生不逢时。在和背后有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吴荪甫时常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其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搏斗,而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直至最后精神上陷于崩溃。吴荪甫是倔强而又充满自信的,但是在层层进逼的困境中也时常会呈现出软弱和颓唐的一面,在小说的第七章和第十七章都有类似的细节描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对手的强大、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亲人之间的貌合神离、合作伙伴的自私自利,使吴荪甫不得不在孤独中奋战,而最终陷于破产。

在这部作品中,茅盾选择了一个有着深厚封建背景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做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其不可逆转的失败命运,揭示出在被外国政治和经济严重牵制着的半殖民地中国,要想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而突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

更加殖民地化了。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说吴荪甫的悲剧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悲剧,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这就是在吴荪甫身上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也正是《子夜》的主旨所在。

《子夜》的思想内容如此深刻,那它的艺术特色如何呢?

二、《子夜》的艺术特色

小说《子夜》反映的是1931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在艺术特色上也有很深的造诣。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景式、多层次地勾勒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

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的大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拼,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在《子夜》这篇小说中,作者描写的人物众多(大约出现了100个人物),涉及到思想、政治、经济等领域。在宏伟的建构中囊括了时代风云、政治纠葛、军阀间的战乱、工农革命的风潮、工业巨头的竞争、金融市场的你死我活等,从许多社会生活的侧面汇成了文化史和社会风俗史,显示出了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小说场面众多,从名流云集的富豪客厅(吴公馆),到股票交易所,从生产车间(裕华丝厂)到交际场所,从少奶奶豪华的卧室,到平民的窝棚,从都市到乡村,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广阔而又真切的30年代初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图画,塑造了包括金融买办资本家、民族工业资本家、封建余孽、军官、政客、医生、教授、经纪人在内的整个都市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物。

2、结构恢宏而严谨。

《子夜》的故事线索纷繁,人物矛盾尖锐复杂,场面纵横广阔,但主次分明,交错推进,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小说叙述的事情时间跨度虽然仅仅

两个月,但囊括了所有复杂的生活内容。情节错综复杂,波澜起伏,而又有条不紊。

小说的开头提出了三条线索,但又以一条枢纽性的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以吴荪甫发展“事业”的活动为轴心,以同他发生直接矛盾的几个方面为描写重点,形成了主线发展和几条支线起伏的网状整体结构。吴荪甫的活动,关联着交易所公债市场上的斗争;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从而将三十年代初期从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和谐地组织到了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因此,小说相应地形成了上述几条贯穿全篇始终的线索。而在每一条主要线索之中,又穿插一些小线索。譬如,写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斗争,作者不仅写了工人群众的悲惨生活,也写了资本家的反动面目,资本家走狗的虚伪阴险,黄色工会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地下党领导人物的路线分歧等等。

《子夜》的中心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了突出其形象的丰富性,茅盾自觉地把吴荪甫放置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了刻画。吴荪甫主要处在以下这些关系的包围之中:和买办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和工人(朱桂英、小三子、陈月娥、何秀妹、周二姐、姚金凤等)的关系;和中小资本家(朱吟秋、周仲伟等)的关系。

围绕着上述三方面主要的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的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关系;与亲属的关系(如吴少奶奶林佩瑶、四小姐慧芳、七少爷阿萱等);与精干的亲自提拔的下属屠维岳的关系;与其他的管理人员如钱葆生、吴为成、马景山、曾家驹等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和他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形象具有了多侧面的立体感。

作者严格遵循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和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从纷繁的线索中突出主线,从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

小说的环境描写同样也体现了茅盾作品“史诗”般宏伟构思的特点。作者以“ 鸟瞰+局部 ”的方式,在三十年代初中国大都市上海这样的广阔社会背景上,

去剖析生活的横断面,在生活的横断面里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进行真实的刻画。譬如,吴荪甫刚出场时,作者描写了他到戴生昌轮船码头是颐指气使的情景,活脱脱地烘托了吴荪甫的处处受人尊敬。到了后半部,处境危难的吴荪甫回到家中,作者特地描写了吴家此时“公馆不象个公馆”的环境,很好地表现了吴此时的精神状态。

这部长篇巨制尽管情节复杂,事件浩繁,但线索明晰,环环相扣,显示出作者驾驭与组织材料的非凡能力。

3、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子夜》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的比重,茅盾不是对它们作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时行细致、深入的刻绘。如对吴荪甫在开始组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运动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投机市场上与赵伯韬决战时的举棋不定、在失败时的心灰意冷时的内心世界剖露得都非常真实贴切。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清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如以下三段文字:

吴荪甫放下电话听筒,微笑着。此时暴雨已过,一篇金黄的太阳光射在书社的西窗上。从窗子里向外看,园子里的树叶都绿的可爱,很有韵律似的滴着水珠。吴荪甫轻轻地走出书房,绕过一带走廊,在雨后冲得很干净的园子里的柏油路上走着,他觉得现在空气是从没有的清新。

吴荪甫微微笑着说,太阳斜射在他的脸上,反映出鲜艳的红光,从早晨以来时隐时现三阴沉气色现在完全没有了。他已经突破了重围,在两条战线上取得了胜利;李玉亭报告的什么大计划——也不妨说是大阴谋,此时在这胜利光之下也不再能够威胁吴荪甫了。

现在满天都是乌云了。李玉亭他们也已经回去,园子里没有人,密树叶中间的电灯也已闭熄,满园子阴沉沉。只那大餐厅里还射出耀眼的灯光和精神百倍的牌场。大客厅里的无线电收音机呜呜地放送节目,是什么弹词。吴荪甫懒懒地回到书房里,这才象清醒了似的一点一点记起了刚才王和甫的那些话,以及自己的慌张,自己弱点的暴露。

以上三段文字出自小说中不同的地方,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表现了作者善于将人物的心情刻画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联系,以自然环境的变化来传达人物的心理状态。

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小说艺术的一个特色。 吴荪甫曾经游历过欧美,学会了一整套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在精神上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也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铁腕与魄力,性格刚毅、顽强、果断,不满足于做一个投机商人,想要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吴荪甫的气魄和实力使他成为了上海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小说中吴荪甫的语言是自负和刚愎自用的,短促有力、果断专横,常常出现“一定”“立刻”“不能”之类的言辞,将他的强硬、果敢、狠毒的性格表现得真实而准确; 赵伯韬是一个买办资本家的形象,为人老奸巨滑、流氓成性,是“公债场上的魔王”,既和军政界有联系,又同美国人打公司,做起公债来回回得手。他可以用30万元把两军对垒的军队买退30里,也可以请求财政部向交易所发布危害吴荪甫的行政命令,能够大大咧咧地坐在豪华旅馆的沙发中,一手扒进公债,一手扒进各种各样的女人,玩笑之中就把吴荪甫置于了绝境。在同吴荪甫的斗争中,赵伯韬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作品中对他荒淫无耻的生活的揭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金融市场上的贪婪与骄横、精神生活上的空虚与荒唐,同时交织在了他的身上。他的语言则狂妄、高傲,粗野、下流,杂着市侩气,话语中透露出一个买办资产阶级在当时中国社会骄横无忌的精神状态。

此外,对各种类型的资本家如朱吟秋、周仲伟、杜竹斋等人的语言的刻画,对曾沧海、冯云卿等封建地主的语言的刻画也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子夜》凭着茅盾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剖析和高超绝伦的构思技巧,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茅盾的创作历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庄钟庆主编

2 .《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朱德发、阿岩主编 3 .《一个批评家的心路历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4 . 《茅盾传》 团结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标晶主编

丁亚平主编

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永州市零陵区石山脚乡中学 黄孝香

【摘 要】 茅盾被公认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辨力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也是其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子夜》。这部小说不仅标志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标志茅盾长篇小说的成熟。《子夜》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艺术成就突出。小说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剖析,结构上头绪繁多,却又舒卷自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评价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鱼米之乡桐乡县乌镇。他十岁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无力继续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等小说。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小说。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开始由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转向文学创作实践,尤其专注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社会科学的“思辨型”文化人格,在这一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日趋成熟,并且以一种特殊的思想深度、全貌式的文化图景,开创了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社会剖析派”的新范式。

一、《子夜》的思想内容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从1931年10月写起,至1932年12月完稿,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极为深刻的。

前面说过,《子夜》创作于3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深刻的分析。他在说明由于帝国主义的争夺中国,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混战之后,接着说:“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拼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8页)

茅盾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实际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义者,同乡故旧中有企业家、公务员、商人、银行家,并且常和他们来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有一段时间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发狂地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当做是“日常课程”(注:《我的回顾》,见《茅盾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4月初版)。当时学术界正在展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茅盾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论

战中一些理论对照,这就增加了他写作《子夜》的兴趣。过去的一些经历,以及这一时期参加左翼文艺运动,接近革命者所得来的具体感受和间接经验,不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使他有可能对客观现实作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茅盾在《子夜》中反映了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三个方面:

①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②民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

③当时的军阀混战、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从整个作品的完成来看,茅盾集中笔力描写了前两点,而第三点写得稍薄弱一些,不过这个缺陷在后来的短篇《农村三部曲》中得到了弥补。

《子夜》以3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惊心动魄地描写了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是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吴荪甫确实应该是英雄传奇时代理所当然的主角,可惜却生不逢时。在和背后有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吴荪甫时常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其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地进行搏斗,而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直至最后精神上陷于崩溃。吴荪甫是倔强而又充满自信的,但是在层层进逼的困境中也时常会呈现出软弱和颓唐的一面,在小说的第七章和第十七章都有类似的细节描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对手的强大、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亲人之间的貌合神离、合作伙伴的自私自利,使吴荪甫不得不在孤独中奋战,而最终陷于破产。

在这部作品中,茅盾选择了一个有着深厚封建背景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做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其不可逆转的失败命运,揭示出在被外国政治和经济严重牵制着的半殖民地中国,要想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而突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是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

更加殖民地化了。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说吴荪甫的悲剧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悲剧,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这就是在吴荪甫身上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也正是《子夜》的主旨所在。

《子夜》的思想内容如此深刻,那它的艺术特色如何呢?

二、《子夜》的艺术特色

小说《子夜》反映的是1931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在艺术特色上也有很深的造诣。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景式、多层次地勾勒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

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的大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拼,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在《子夜》这篇小说中,作者描写的人物众多(大约出现了100个人物),涉及到思想、政治、经济等领域。在宏伟的建构中囊括了时代风云、政治纠葛、军阀间的战乱、工农革命的风潮、工业巨头的竞争、金融市场的你死我活等,从许多社会生活的侧面汇成了文化史和社会风俗史,显示出了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小说场面众多,从名流云集的富豪客厅(吴公馆),到股票交易所,从生产车间(裕华丝厂)到交际场所,从少奶奶豪华的卧室,到平民的窝棚,从都市到乡村,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广阔而又真切的30年代初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图画,塑造了包括金融买办资本家、民族工业资本家、封建余孽、军官、政客、医生、教授、经纪人在内的整个都市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物。

2、结构恢宏而严谨。

《子夜》的故事线索纷繁,人物矛盾尖锐复杂,场面纵横广阔,但主次分明,交错推进,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小说叙述的事情时间跨度虽然仅仅

两个月,但囊括了所有复杂的生活内容。情节错综复杂,波澜起伏,而又有条不紊。

小说的开头提出了三条线索,但又以一条枢纽性的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以吴荪甫发展“事业”的活动为轴心,以同他发生直接矛盾的几个方面为描写重点,形成了主线发展和几条支线起伏的网状整体结构。吴荪甫的活动,关联着交易所公债市场上的斗争;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从而将三十年代初期从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和谐地组织到了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因此,小说相应地形成了上述几条贯穿全篇始终的线索。而在每一条主要线索之中,又穿插一些小线索。譬如,写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斗争,作者不仅写了工人群众的悲惨生活,也写了资本家的反动面目,资本家走狗的虚伪阴险,黄色工会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地下党领导人物的路线分歧等等。

《子夜》的中心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了突出其形象的丰富性,茅盾自觉地把吴荪甫放置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了刻画。吴荪甫主要处在以下这些关系的包围之中:和买办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和工人(朱桂英、小三子、陈月娥、何秀妹、周二姐、姚金凤等)的关系;和中小资本家(朱吟秋、周仲伟等)的关系。

围绕着上述三方面主要的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的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关系;与亲属的关系(如吴少奶奶林佩瑶、四小姐慧芳、七少爷阿萱等);与精干的亲自提拔的下属屠维岳的关系;与其他的管理人员如钱葆生、吴为成、马景山、曾家驹等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和他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形象具有了多侧面的立体感。

作者严格遵循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逻辑和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从纷繁的线索中突出主线,从众多的人物中突出主要人物。

小说的环境描写同样也体现了茅盾作品“史诗”般宏伟构思的特点。作者以“ 鸟瞰+局部 ”的方式,在三十年代初中国大都市上海这样的广阔社会背景上,

去剖析生活的横断面,在生活的横断面里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进行真实的刻画。譬如,吴荪甫刚出场时,作者描写了他到戴生昌轮船码头是颐指气使的情景,活脱脱地烘托了吴荪甫的处处受人尊敬。到了后半部,处境危难的吴荪甫回到家中,作者特地描写了吴家此时“公馆不象个公馆”的环境,很好地表现了吴此时的精神状态。

这部长篇巨制尽管情节复杂,事件浩繁,但线索明晰,环环相扣,显示出作者驾驭与组织材料的非凡能力。

3、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

《子夜》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的比重,茅盾不是对它们作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时行细致、深入的刻绘。如对吴荪甫在开始组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运动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投机市场上与赵伯韬决战时的举棋不定、在失败时的心灰意冷时的内心世界剖露得都非常真实贴切。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清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如以下三段文字:

吴荪甫放下电话听筒,微笑着。此时暴雨已过,一篇金黄的太阳光射在书社的西窗上。从窗子里向外看,园子里的树叶都绿的可爱,很有韵律似的滴着水珠。吴荪甫轻轻地走出书房,绕过一带走廊,在雨后冲得很干净的园子里的柏油路上走着,他觉得现在空气是从没有的清新。

吴荪甫微微笑着说,太阳斜射在他的脸上,反映出鲜艳的红光,从早晨以来时隐时现三阴沉气色现在完全没有了。他已经突破了重围,在两条战线上取得了胜利;李玉亭报告的什么大计划——也不妨说是大阴谋,此时在这胜利光之下也不再能够威胁吴荪甫了。

现在满天都是乌云了。李玉亭他们也已经回去,园子里没有人,密树叶中间的电灯也已闭熄,满园子阴沉沉。只那大餐厅里还射出耀眼的灯光和精神百倍的牌场。大客厅里的无线电收音机呜呜地放送节目,是什么弹词。吴荪甫懒懒地回到书房里,这才象清醒了似的一点一点记起了刚才王和甫的那些话,以及自己的慌张,自己弱点的暴露。

以上三段文字出自小说中不同的地方,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表现了作者善于将人物的心情刻画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联系,以自然环境的变化来传达人物的心理状态。

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小说艺术的一个特色。 吴荪甫曾经游历过欧美,学会了一整套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在精神上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也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铁腕与魄力,性格刚毅、顽强、果断,不满足于做一个投机商人,想要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吴荪甫的气魄和实力使他成为了上海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小说中吴荪甫的语言是自负和刚愎自用的,短促有力、果断专横,常常出现“一定”“立刻”“不能”之类的言辞,将他的强硬、果敢、狠毒的性格表现得真实而准确; 赵伯韬是一个买办资本家的形象,为人老奸巨滑、流氓成性,是“公债场上的魔王”,既和军政界有联系,又同美国人打公司,做起公债来回回得手。他可以用30万元把两军对垒的军队买退30里,也可以请求财政部向交易所发布危害吴荪甫的行政命令,能够大大咧咧地坐在豪华旅馆的沙发中,一手扒进公债,一手扒进各种各样的女人,玩笑之中就把吴荪甫置于了绝境。在同吴荪甫的斗争中,赵伯韬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作品中对他荒淫无耻的生活的揭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金融市场上的贪婪与骄横、精神生活上的空虚与荒唐,同时交织在了他的身上。他的语言则狂妄、高傲,粗野、下流,杂着市侩气,话语中透露出一个买办资产阶级在当时中国社会骄横无忌的精神状态。

此外,对各种类型的资本家如朱吟秋、周仲伟、杜竹斋等人的语言的刻画,对曾沧海、冯云卿等封建地主的语言的刻画也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子夜》凭着茅盾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剖析和高超绝伦的构思技巧,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茅盾的创作历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庄钟庆主编

2 .《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朱德发、阿岩主编 3 .《一个批评家的心路历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4 . 《茅盾传》 团结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标晶主编

丁亚平主编


相关内容

  • 茅盾作品解析及介绍
  • 作者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 ...

  •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复习资料 贾文丰 河南电大 二OO五年十一月 前 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的考试范围为课本内容.考题类型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同学们在答题中要注意简答题与论述题的根本区别:论述题必须有要点.举例.分析( 甚至是自己 ...

  • 子夜赏析1
  • <子夜>赏析 中国有几句古话:"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就是说,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便会产出什么样的文学来,我们可说正因为是乱世,所以文学的色调要成了怨以怒:是怨以怒的社会背景产生出怨以怒的文学,不是先有了怨以怒的文学然后造成怨以怒的社会 ...

  •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朱栋霖版) 配合扬州大学中文系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 上编(1917-1949) 第八章 30 年代小说(一) 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 ...

  • 近现代文学史题
  •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题库 许祖华 第一部分:题目 1. 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2. "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你如何理解鲁迅的"孤独"? 4. 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5. 如何理解鲁迅思想中庞杂 ...

  • 文学史教案
  •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了解其具体的过程,获得关于现代文学发生的较为丰富全面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现代文学发生的三阶段:发难期.建设期.收获期 教学时数:共6学时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之背景(1学时) 1.社会背景:辛亥革命 ...

  •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大纲
  •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大纲 1.填空题:15空,每空1分,共15分. 2.名词解释: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3.简答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4.论述题: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5.赏析题:1小题,15分. 二.大 纲 内 容 (一)课程考核内容及说明 导言 中国文 ...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 一. 关于"现代" 二. 分期问题 三. 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 导论 一. 关于"现代"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 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 是中国现代 ...

  •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
  • 浅谈<子夜>人物吴荪甫形象及刻画手法 [摘 要]<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吴荪甫,是我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成功的资本家艺术典型.他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从三十年代的历史环境和吴荪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