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教案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了解其具体的过程,获得关于现代文学发生的较为丰富全面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现代文学发生的三阶段:发难期、建设期、收获期

教学时数:共6学时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之背景(1学时)

1.社会背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思想背景:“立国”与“立人”

3.文学背景:晚清“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与世界先进文学的差距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之经过(4学时)

1.发难期:

(1)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载于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中提出了著名的“八事”: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钱玄同提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4)刘半农提出文章要分段,要打标点符号

2.建设期:

胡适对文学形式的探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4卷4号,1918年4月):“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李大钊对文学内容的要求——“宏深的思想,深刻的学理”

3.收获期:

(1)白话文取得了正宗地位——1920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令全 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育统一采用语体文(白话)

(2)早期白话文的创作实践——诗歌:1918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包括胡适等人在内的白话诗八首,这意味着新诗的真正产生。胡适的“放脚体”新诗的“尝试”——平易通俗又有古诗词的韵味,有反封建的内容又不乏自己的情绪——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感情缠绵,情真意切。《相隔一层纸》,言简意赅,揭露深刻。刘大白的诗,学习民歌,通俗易懂。

散文:1918年4月,《新青年》4卷4号开辟了“随感录”专栏,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最初的园地。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所写的杂感,成为现代杂文最初样品。1921年周作人发表《美文》一

文,为后来小品抒情散文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小说: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篇。后来他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出了《阿正传》等小说,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还有新潮作家群的创作。

戏剧:早期的春柳社——文明戏——胡适的《终身大事》。

(3)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郑振铎、周作人、沈雁冰、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并在北京成立。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提倡现实主义,被人称为“为人生”派,有《小说月报》等刊物出版。

创造社: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张资平等人在日本发起组织成立的。宣扬为艺术而艺术,提倡浪漫主义,被人称为艺术派,刊物有《创造》季刊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语丝》杂志为阵地,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等。主要以杂文为主,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尖锐泼辣、不拘格调,形成了一种“语丝”文体。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之意义(1学时)

-1、反帝反封建——中国新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也是现代作家表现的主要内容——主流文学的形成:

–2、文学自身现代化的要求也促进了中国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3、自觉融入到世界文学的大潮中,对话的产生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鲁迅出现的重大的文学史意义,获得关于鲁迅创作比较全面的知识,理解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成就,鲁迅散文的开创性,鲁迅杂文的独特地位。

教学时数:共9学时

              第一节 鲁迅出现的意义(2学时)

1、鲁迅的人生选择

  学业选择:科举——新学堂——学医

  职业选择:弃医从文

  思想选择: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的友人以至于战士(瞿秋白)

2、鲁迅作品的意义

   表现的深刻(内容)

   格式的特别(形式)

   艺术的高峰(总体)

              第二节 精深博大的小说(3学时)

1、概述:《呐喊》.《彷徨》以及历史讽刺小说《故事新编》

2、现代小说的内容

   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揭露——《狂人日记》对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揭露与批判。狂人形象的特点:敏锐的觉醒者,深刻的批判者,痛苦的反思者;《祝福》对中国宗法社会特别是婚姻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孔已

己》对中国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阿q正传》、《药》、《风波》

   对对启蒙主义者的热情呼唤和艰难寻找——农民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知识分子形象:历史性——晚清:孔已己、陈士尘/辛亥:魏连殳、吕韦甫/五四:子君、涓生。

3、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完成了从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转变

   形成了从线形结构向立体结构的转变

   实现了人物描写外在性向灵肉一致的转变

              第三节 隽永绚丽的散文(2学时)

1、《朝花夕拾》: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思想内容:人生经历的记录,思想转变的记录,性格情趣的记录;艺术特色:夹叙夹议,寓情于境,叙事简练,蕴涵哲理。

2、《野草》:散文诗。心灵的颤动,思想的记录。思想内容:(1)对黑暗社会.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批判,《失掉的好地狱》、《狗的驳诘》、《立论》:(2)对光明对希望的憧憬,《好的故事》、《雪》;(3)对具有韧性的战斗精神的战士的歌颂,《秋夜》、《这样的战士》;(4)对自己内在矛盾的真诚袒露,《墓碣文》、《影的告别》。 艺术特色:象征手法的广泛使用:故事(《颓败线下的颤动》)、人物(《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景物(《秋夜》)。

              第四节 精警犀利的杂文(2学时)

1、鲁迅杂文的意义

2、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1)对现实的批判;

   (2)对国民性的批判;

   (3)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以及文化道德的反思;

   (4)对自我的解剖。

3、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论时事不留面子,贬锢弊常取类型。

  (1)严肃的论题出之以喜剧式的笔调;

  (2)绵密的逻辑融会着社会相的勾勒;

  (3)含蓄蕴藉的文风得之于曲笔的运用

第三章 多种小说形态的构建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现代小说在第一个十年的基本形态和其代表作品,明确各个流派和各种倾向的小说作家的创作风貌和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人生派写实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乡土小说

教学时数:共6学时

             第一节 “为人生”派小说(2学时)

1、为人生派小说的基本情况:源于文学研究会  人员组成  基本理论主张

2、为人生派小说的基本特点:

  (1)热衷于“问题小说”;

  (2)关注于底层人民;

  (3)提倡现实主义;

  (4

)呈现朴素风格。

             第二节 “自叙传”式小说(2学时)

1、浪漫派小说的基本情况:源于创造社 人员组成 基本理论主张

2、浪漫派小说的基本特点:

  (1)习惯于“身边琐事”;

  (2)着力于扭曲变形;

  (3)主张浪漫主义;

  (4)具有抒情风格。

              第三节 乡土派小说(2学时)

1、乡土派小说的基本情况:最早使用“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先艾、黎锦明等。

2、乡土派小说的基本特点:

  (1)对愚昧、落后风习的描写与讽刺;

  (2)对故乡的眷念;

  (3)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四章 现代散文的建立与发展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第一个十年散文发展概况,掌握杂文、小品散文的基本文体知识,熟悉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周作人的散文与“美文”概念的提出,朱自清的散文

教学时数:共7学时            

           第一节 “随感录”、杂感与杂文(2学时)

 1、杂文的创格 现代杂文最早源于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期开辟的“随感录”专栏。其后,许多报刊还相继开辟了“杂感”、“评坛”、“乱谈”等,使杂文这种文体进入到文学史视野。

 2、杂文的特点 有感而发,不拘格调,任意而谈,泼辣犀利。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3、杂文的创作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陈独秀的杂文感情充沛,气势飞动,有不容分辩之大气,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风采;李大钊的杂文,有气势,有感情,更注重表达的形象性。 “语丝”文体。林语堂的杂文,幽默俏皮,形象生动,有《剪拂集》出版。

             第二节 周作人与美文的提倡(3学时)  

  1.美文概念的提出 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了一篇《美文》,文中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他希望“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2、美文的审美特点 鲁迅在《下品文的危机》里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

个展开,小品散文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与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所以,幽默、雍容、漂亮、缜密,便是美文的主要特点。

  3、周作人散文的特点与成就 总体风格是平谈朴拙、任心随意、意味深长。有如下特点:(1)闲谈中见知识,如《喝茶》;(2)闲谈中含幽默,如《乌蓬船》;(3)闲谈中有情趣,如《故乡的野菜》、《乌蓬船》、《喝茶》。 成就:得散文之精髓,开闲谈之风气,有自然之美感,成一派之宗主。

            第三节 朱自清等人的散文创作(2学时)

 1、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朱自清的散文是公认的现代散文现代汉语的楷模,叶圣陶曾说:“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到的。”(《叶圣陶散文》,634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朱自清散文的特点:(1)朴素真挚的感情,(《背影》);(2)委婉细腻的描写(《荷塘月色》);(3)贮满诗意的意境(《春》);(4)浅近晓畅的口语。

 2、冰心的散文创作 《寄小读者》:

   内容——宣扬爱的哲学——母爱、童贞、自然;

   艺术——淡淡的哲理,清丽的文笔,谈话的风格

第五章 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者——郭沫若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思想发展状况,理解郭沫若诗集《女神》在中国新诗史上“开一代诗风”的历史作用,引导学生赏析《凤凰涅磐》。

教学重点:郭沫若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线索,《女神》流露的时代情绪与其形式特点,《凤凰涅磐》的美学风格。

教学时数:共4学时

              第一节 绚丽多采的人生(1学时)

1、.学业选择(实业救国)——弃医从文(思想启蒙)——弃文从军(实际革命)——流亡十年(学者生涯)——文化巨人(文化旗帜)

2、泛神论与泛我论——破坏、反抗、创造

3、初涉诗坛与诗歌人生——《凤凰涅磐》——《星空》——《前茅》——《恢复》

               第二节 太阳崇拜的情绪(2学时)

1、《女神》的基本情况:

(1)时间:写于“五四”前后,1921年8月出版。

(2)诗歌类型:《女神》分三集,第1集为诗剧,学的是歌德,风格是壮丽;第2集的诗,是学惠特曼,风格是雄浑豪放;第3集的诗,学的是泰戈尔、海涅,风格是清

丽。

(3)“五四”——背景刺激与焦点刺激

2、《女神》的基本内容:

(1)太阳崇拜中的皈依倾向:对太阳的赞美——《太阳礼赞》;回归太阳之家——《心灯》、《新阳关三叠》、《金字塔》;与太阳同化——《天狗》。

(2)太阳崇拜中的宗教情绪:迎日送日仪式——《新阳关三叠》——迎日:《太阳礼赞》——送日:《》

3.《女神》的艺术风格:太阳、男性、粗暴——粗暴:内外节奏的尖锐对立——温婉:月亮、女性、和谐——人之自觉与审美理想

              第三节 凤凰涅磐的壮美(1学时)

1、.本诗的写作背景:

(1)“五四”以后的中国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象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2)诗意迸发的产物。

2、本诗的思想内容:通过特定时间(除夕)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不再死这一悲惨壮烈的描写,一方面歌颂了凤凰为了祖国的新生而英勇献身的精神,一方面又鞭挞了一群小丑肮脏的嘴脸,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五四以后的新中国的全新感受。

3、本诗的形象:凤——男性的象征:激越、豪放,对天地发问,对周身不满;凰——女性的象征:幽怨、缠绵,有人生如梦的感慨,有反思自我的唏嘘。

4、本诗的艺术:豪迈奔放,激越高昂,结构完整,对比强烈,形象鲜明。

第六章 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索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基本面貌,掌握草创和奠基时期新诗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会分析阅读早期新诗作品。

教学重点:湖畔诗派,新格律诗理论的提出与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冯至早期诗歌

教学时数:共8学时

            第一节 掠过湖畔的清风(2学时)

1、小诗的流行——泰戈尔——日本俳句(以17个音为1首,首句5个音,中句7个音,末句5个音)——真情实感的流露

2、湖畔派诗:1922年3月,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的西子湖畔组成了“湖畔诗社”,同年4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1923年12月又出版合集《春的歌集》,由此被称为湖畔诗派。其特点是:清新、自然、抒情。

3、.冰心体小诗:晶莹清新,富于哲理。

             第二节 戴着脚镣的舞蹈(4学时)

1、新格律诗派:1926年,由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大力提倡并积极实践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2、新格律诗理论主张:

   (1)提倡的理由——五四诗体的大解放带来的白话诗的大泛滥;诗歌的内在要求:歌

、舞、诗三位一体的最初起源决定了诗歌必须要有一种节奏,而采用格律则是保证诗歌内在节奏的有力形式;诗美的必然要求(游戏要讲规则,作诗也要讲规则,出奇制胜)。

   (2)基本主张——“三美”: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绘画美(词藻)、音乐美(要有“三字尺”和“二字尺”,总数相等,次序可变)。

3、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1)集诗人、学者、斗士三者于一身的人格取向;

  (2)矫正诗歌流向的诗歌主张;

  (3)从《红烛》的凄美浪漫到《死水》的内敛严整;

  (4)《死水》的“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的激愤与“三美”主张的完美实践。

4、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1)浪漫的人生;

  (2)美妙的华章:a、思想驳杂但又回旋着民主自由的主旋律《再别康桥》;b、温婉凄迷却又不失潇洒飘逸的风度《沙扬那那》;c、形式整饬又不失活波自由之韵味《海韵》。

             第三节 投影波心的叹惋(2学时)

1、浅草——沉钟社:1922年冯至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组织“浅草社”,1925年又与杨晦、陈炜谟、陈翔鹤等组织“沉钟社”,创办《沉钟》杂志,直至1934年停刊。其创作主张与创造社接近,“热烈”、“悲凉”(鲁迅语)是其风格。

2、“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创作的两个阶段——20年代与40年代:20年代,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特点是热烈而悲凉。40年代,有《十四行集》出版,风格落寞内敛。

第七章 现代话剧的孕育与进展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获得关于早期话剧作家作品的较为丰富的文学史知识,能够赏析和评论话剧作品。

教学重点:文明戏与爱美剧,丁西林、田汉的话剧创作

教学时数:共3学时

             第一节 文明戏与爱美剧(1学时)

1、中国现代戏剧的萌芽——春柳社:1906年,留学日本的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发起组织。主要般演西方话剧。是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后春柳社的成员先后回国,西方的话剧也被移植到中国。

2、中国现代话剧的悲哀——“文明戏”:1913年以后,一些剧团为了维持生计,只好去迎合社会上的一部分观众庸俗、低级的趣味演出一些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家庭戏、神怪戏,话剧发生堕落,成为带有讽刺意味的“文明戏”。

3、中国现代话剧的起步——爱美剧:爱美是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爱美即非职业的戏剧。“爱美剧”的提出,受到了

欧洲“小剧场运动”的启发。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戏剧家们因不满于戏剧的商业化的倾向,提出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业余的实验性的演出,提高戏剧的艺术质量,增强戏剧的社会效果。1921年4月20日至8月4日,著名戏剧家陈大悲在《晨报》上连载了一篇题为《爱美的戏剧》的长文,系统的论述了爱美剧文题,率先提出了要开展“爱美剧运动”的主张。这一主张一提出,便在新剧界引起强烈反响,很短的时间里,一批业余戏剧团体便迅速涌现出来,排演“爱美的”戏剧。上海民众戏剧社(1921年成立,是中国第一个业余话剧团体,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等)和上海戏剧社是其中最重要的两支队伍(1921年冬,谷剑云、应云卫)。

            第二节 机智俏皮的独幕剧(1学时)

1、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县人。1914年留学英国,专攻物理和数学,对戏剧也有浓厚的兴趣。早期的代表作有《一只马蜂》、《压迫》、,后期有《三块钱的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

2、丁西林独幕剧的特点:

  (1)机智俏皮幽默——《一只马蜂》中的吉先生和余小姐接吻时被吉母所见,谎称一只马蜂。

  (2)格调优雅、结构精致——《压迫》;

  (3)对话简练含蓄。如《压迫》最后男客问女客:“啊!你姓什么?”即是。

             第三节 感伤抒情的浪漫剧(1学时)

1、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1916年赴日本留学。是创造社的发起人。1922年回国,创办《南国半月刊》,开始“南国社”的活动。早期代表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2、田汉剧作的特点:(1)主题:爱情与艺术;(2)风格:浪漫;(3)情调:感伤

第八章 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曹禺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曹禺的戏剧创作道路,理解曹禺剧作深刻的人性内涵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同时从中国现代话剧史的角度来看曹禺剧作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雷雨》与《日出》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曹禺剧作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作用,评论曹禺的戏剧代表作。

教学时数:共6学时

             第一节 曹禺的戏剧人生(1学时)

1、曹禺的生平:曹禺(1910——1997),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经常和家人出入剧场。1923年曹禺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这既是他人生的一次转折,也是他正式从事戏剧活动的一个重要前奏。入学不久他就参加了该校的业余话剧团体南开新剧团,先后主演过易卜生的《娜拉

》、《国民公敌》,莫里哀的《悭吝人》等。这为他以后的话剧创作培养了一种难得的舞台感。1928年,曹禺生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学习,后于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在清华大学期间,曹禺阅读了大量的戏剧文学作品,包括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作品,以及莎士比亚、易卜生、契可夫、奥里尔的作品。这为他的创作作了大量的准备。

2、 曹禺的创作:处女作《雷雨》的问世——1933年,大学还未毕业的曹禺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多幕剧创作《雷雨》。1934年经巴金推荐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后公演后引起轰动。1935年完成《日出》,曹禺由此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1936年又创作了他的第三部剧《原野》——一部融象征表现手法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于一炉的复仇剧。剧情讲述的是仇虎从监狱里越狱逃跑出来后,来到了仇人焦大星的家。焦大星是一个孝顺母亲(瞎眼、阴险)又惧怕妻子(花金子,热情奔放、敢作敢为)的窝囊废。仇虎与焦大星本是小时候的伙伴,而且从小与花金子就要好,却因焦大星的父亲所为,家破人亡,被捕入狱。仇虎出来后,先与花金子重续旧情,后又杀死焦大星及其儿子,让焦家断后,达到复仇的目的。可仇虎复仇后,内心充满了痛苦,以至神经错乱。剧本的主题是复他人之仇结果反而自己得到报复,人对命运的抗争是徒劳的。1940年,曹禺又完成了一部杰作——《北京人》。这部作品所描写的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与斗争。曾皓行将就木,整天除了惦记他的一口棺材外,就是残忍地把他的姨侄女愫芳居为己有。曾文清整天庸庸碌碌,惧怕妻子又心里想着愫芳。曾思懿独断专横,防贼似的看着曾文清和愫芳。气氛低沉抑郁,充满霉气。曹禺的作品还有《蜕变》、《家》、《明朗的天》、《王昭君》等。

             第二节 《雷雨》与《日出》(4学时)

1、从表现的领域来看:《雷雨》是一部家庭悲剧;《日出》则是一部社会悲剧。《雷雨》写的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两家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三十年前,周朴园爱上了自家的女仆侍萍,有了两个孩子,一个叫周萍,一个后来叫鲁大海。鲁大海生下只有三天,因周朴园要与名门富家小姐繁漪结婚,就断然抛弃了侍萍母子两。侍萍被赶出周家后,与鲁贵结婚,生一女名四凤;周朴园与繁漪结婚后,生一子名周冲。这是三十年以来的事。戏剧开幕的时候,鲁贵和四凤在周公馆做工。鲁妈(鲁侍萍)在南方的一个学校里做工。鲁大海在周朴园的矿上当工人。而这时,周萍先爱上了繁漪,现在却转而爱上了

四凤。而繁漪确信周萍已不爱自己爱四凤后,便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先是鼓励自己的儿子周冲去爱四凤,后把四凤的母亲鲁侍萍从南方叫来,以便把四凤接走;再就是跟踪周萍,使周萍和四凤的幽会被鲁侍萍一家知道。最后又要周朴园揭穿周萍和四凤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以至于造成了周萍自杀,四凤周冲触电而死,成为一场悲剧。而《日出》的悲剧不是发生在家庭里,而是发生在社会上。主人公陈白露因年轻漂亮而相信个人奋斗的力量,其结果却是不得不依赖银行家潘月亭的钱袋而生活。尽管她对少时的情侣方达生还有一丝的温情,尽管她对“小东西”的遭遇表示了关心和同情,但她的整个身体已被金钱所腐蚀。最后不得不在日出的晨光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 从表现的主题来看:《雷雨》是一部命运的悲剧;《日出》是一部金钱蠹蚀人性的悲剧。在《雷雨》里,一种不可知的命运在作弄着人们、在驱使着人们。三十年前,周朴园和侍萍痛苦的经历在他们的儿子和女儿身上重演;四凤刚好在周朴园家做工且爱上了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哥哥;鲁侍萍来接自己的女儿却发现了三十年未见的周朴园,且还发现了自己的女儿和自己的儿子在恋爱,还发现了自己的儿子鲁大海不仅在其父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且还是带头闹罢工的工人领袖。这一切巧合都似乎想让人相信有一种命运在冥冥中起着作用。所以,曹禺在《〈雷雨〉序》里说:“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或理解的——的作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的或环境的——的作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什么?”而《日出》则把悲剧的原因直接归结为黑暗的社会,即《日出》“题记”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就是曹禺想要表达的一个观念,在金钱社会里,天道与人道是完全背离的,整个社会包括人性都扭曲变形了。有了钱,就可以占有年轻漂亮的女性(潘月亭);有了钱,就可可以永远年轻漂亮(顾八奶奶);为了钱,就可以在为难之际装孙子(潘月亭);为了钱,年轻的胡四居然向奶奶一样的顾八奶奶求了12次婚。方达生要陈白露走,可陈白露却说:“我问你养得活我么?我出门要坐小汽车,应酬要穿好衣服,我要化妆,我要跳舞,你难道听不明白?”顾八奶奶的爱情观是:“爱情就是你拿钱让他花,他怎么胡花你也不要心疼——这就叫

爱情!”这就是金钱的魔力。

3、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雷雨》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有典型性,《日出》中的人物印象深刻,有普遍性。《雷雨》中有八个人物:周朴园专横(如要繁漪喝药)虚伪(如对多年未见面的鲁侍萍的态度以及见面时的变化),是一个封建家长制形象;繁漪爱恨鲜明,阴鸷乖戾(如在客厅里与周萍的一场对话等),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一个形象;鲁侍萍善良贤惠、软弱认命,是一个劳动妇女的形象;另外,周萍的懦弱,周冲的天真,四凤的单纯,鲁大海的莽撞,鲁贵的刁滑,都是极富个性的。而《日出》中的人物,个性也许不鲜明,但代表性更强,如陈白露,一个被人包养的年轻女性所具有的高贵、庸懒、无聊以及良心尚未完全泯灭的仗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还有潘月亭的阴险、方达生的善良、顾八奶奶的自作多情等,都是令人难忘的。

4、从艺术特色来看:《雷雨》戏剧冲突激烈尖锐,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具体有以下三点:

   (1)采用了锁闭式的结构方式。所谓锁闭式的结构方式,就是戏剧不是从故事的开始讲起,而是从故事发展的中间,甚至是故事发展接近高潮的时候演出开始。因此,戏剧的开始就意味着高潮的来临。这样,这种结构方式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集中最大的戏剧容量,戏剧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激烈,在“现在的戏剧”的表演过程中再现“过去的戏剧”,以推动“现在的戏剧”的发展。《雷雨》因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前后三十年的故事,因此,采用锁闭式的结构方式可以使冲突更激烈、矛盾更集中。

   (2)采用了一系列戏剧技巧和手法。如三一律(时间:24小时;地点:周公馆、鲁家;人物:8个人),突转和发现。发现,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人与人的关系中,突然发现对方是亲缘或仇敌关系,这样,戏剧就会发生急转,因而可加速戏剧进展的速度。还采用了很多巧凑剧的技巧等。

   (3)对白简练含蓄,极富潜台词。而《日出》,按曹禺的说法,他写完《雷雨》,就渐渐生出对《雷雨》的厌倦,认为《雷雨》太像戏了,技巧用得太多。因此,他很想用平常的东西来表达一种生活的片段。于是,他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所采用的回顾式的结构不满而开始喜欢契可夫式的平谈隽永。

  因此,《日出》在艺术上有如下特点:

   (1)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式,使戏剧的容量更大,生活面更广,人物更多,内容更丰富。所谓人像展览式即用一个观念把若干生活的片段包括人物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日《日出》里,曹禺用损不足以奉有余这

一观念把高等旅馆和宝和下处联系起来,揭露了金钱社会的罪恶。

   (2)喜剧的因素增加,如对顾八奶奶的描写。

   (3)更有诗意,如剧中打夯工人的歌声,陈白露的独白等。

              第三节 曹禺话剧的意义(1学时)

1、由独幕剧向多幕剧的转变

2、现代悲剧观的真正形成——五四时期胡适等人对悲剧观的提倡,到曹禺的戏剧的真正体现。

3.戏剧艺术的探索与成就。

第九章 腥风血雨中的左翼文学思潮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左翼文学思潮发生的历史条件,领略左翼作家群体的诗歌和小说所独具的艺术魅力,获得客观公正地评价左翼文学历史贡献的能力。

教学重点:革命文学论争,左联的成立,中国新诗派,革命加恋爱小说

教学时数:共6学时

              第一节 傲然挺立的左翼大旗(2学时)

1、“革命文学”时代的来临(背景):

  (1)国际背景:苏联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无产阶级文化派”到“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文学的理论,辐射到欧美国家和一些亚非国家。其中日本左翼文艺运动中的福本主义和“纳纳普(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则对中国的左翼文艺运动有直接的影响。再加上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加深了工业社会的矛盾,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红色的30年”。

  (2)国内背景:1926年开始的大革命到1927年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失败。中国革命从国共合作到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中国共产党走向了历史的前台。因此,她不仅需要在政治上、军事上有自己的理论主张,在文化或文学上也必然要提出自己的主张来为其服务。

   (3)文学背景:中国新文学一开始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鲁迅遵从前驱者的命令,写遵命文学就是如此;后来,早期共产党人恽代英等人就提出过革命文学;1926年,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一文里,就明确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因此,革命文学的出现,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革命文学”迅猛发展——“革命文学”论争的正面效应。

  (1)论争的时间:1928年;

  (2)论争的对象: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创造社此时已进入后期,除了郭沫若等创造社元老外,新近从日本归国的有:彭康、朱镜我、冯乃超、李初梨等,他们受日本左翼文艺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在1928年1月创刊的《文化批判》上,对五四文学革命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批判,开始提倡无产阶级文学;太阳社是由蒋光

赤、钱杏村、孟超等人于1927年底组成,并于1928年1月出版了《太阳月刊》,锋芒直指五四文学运动的元老如鲁迅、茅盾等人。

   (3)论争的焦点:a、中国当时的形势与性质。创、太社认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不是处于低潮,而是处于革命的高涨时期。而且,现在的中国革命已不是民主革命而是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小资产阶级已不是依靠的对象而是打击的对象。鲁迅认为这是自欺欺人,是自己提着自己的耳朵想离开地球一样可笑;b、对五四新文学的看法。创、太社认为五四文学革命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因而已被淘汰,并直指鲁迅等。钱杏村有《死去了的阿Q时代》,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鲁迅写了《醉眼中的朦胧》等文予以回击。C、文学的性质与作用。创、太社认为,文学是政治的留声机,要为政治斗争服务。鲁迅认为,文学之所以不同于社论、电报、教科书之类,就在于它是文学。因此,文学要有文学性。

   (4)论争的作用: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b、认识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c、推动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3、左翼文学思潮的高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与成就:

   (1)“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钱杏村等。简称“左联”。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清醒地突出了“左翼”作家很容易变成“右翼”作家的。然后希望作家们应该坚持“韧”性的战斗,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

   (2)左联的成就:a、挺立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的左联的大旗便是胜利的象征。如左联五烈士。B、左联的成就:a、挺立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的左联的大旗便是胜利的象征。如左联五烈士。B、捍卫了无产阶级文学纯洁与尊严,分别与新月派的斗争、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斗争以及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与新月派的斗争。新月派主要用人性论和天才论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的阶级性。梁实秋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人性方面没有两样,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都有生老病死的现象,都有爱的要求。而且,他还用蔑视的口吻说无产阶级是只会生孩子的阶级。鲁迅、冯乃超等人进行了猛烈的反击。特别是鲁迅与冯乃超联手对付梁实秋,写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更成为文坛佳话。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主要用所谓的民族性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的阶级性。代表人物都是一些国民党的政客、御用文人,如潘公展、黄震霞等。鲁迅、茅盾等人予以了坚

决的回击。“自由人”是指胡秋原,“第三种人”是指苏汶,也是反对文学的阶级性的。左翼阵营也进行了反击。C、创办刊物,发展创作,培养了大批新作家。刊物如《萌芽》、《前哨》、《拓荒者》、《新闻战线》等。新作家如沙汀、艾芜、张天翼、叶紫、丁玲、萧军萧红等。

         第二节 “别一世界”的“红色鼓动诗”(2学时)

1、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由穆木天、杨骚、任均、蒲风等人发起,代表左翼诗歌发展方向,其主要成就是推进了诗歌的大众化,提倡现实主义。

2、殷夫(1909——1931),本名徐祖华,浙江象山人。早期诗歌忧郁,主要是歌唱爱情。后期致力于“红色鼓动“诗的写作。如《血字》、《别了,哥哥!》等。鲁迅评价:“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蠹,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恨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悠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孩儿塔、序》)其特点在于:(1)激昂慷慨的情绪;(2)明快铿锵的节奏;(3)直白简练的语言。

3、 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曾名蒋侠僧。安徽人。曾留学苏联。他的诗集《新梦》、《哀中国》,前者歌颂了苏联十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激昂的情绪,鲜明的革命色彩,是《新梦》的特点;后者主要表达了诗人面对祖国的凋零破碎而哀痛而悲愤的情绪。高昂而又悲呛的情绪是本诗集的特点。

            第三节 浪漫情调的左翼小说(2学时)

1、“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的始作俑者——蒋光慈。蒋光慈早期的作品如《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1926年)还只是表达一种对革命的渴望,而到了1927年以后,蒋光慈接连创作出了《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等作品,形成了他的“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野祭》中的革命者陈季侠面对两个女性,最终将心灵祭献给了为革命牺牲的那一个,这被看成是“革命加恋爱”(茅盾《“革命”与“恋爱”的公式》,《茅盾全集》,第20卷)的滥觞。《冲出云围的月亮》则是这一模式功能发挥到极至一篇小说。小说主人公王曼英在大革命的急流中与男友柳遇秋相爱,而对革命者李尚志则只保持一般的友谊。大革命失败后,王曼英颓丧堕落,企图用自己的身体来摧毁反动派的胫骨。后在李尚志的帮助下,甩开了卖身投敌的柳遇秋而重心投身革命的洪流。小说中的革命,对于恋爱的结局与性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就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具有“小

资情调”的普罗(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t)文学。长篇小说《田野的风》(又名《咆哮了的土地》)写工人出生的张进德与地主家庭出生的李杰发动农民斗地主最后带领他们奔向革命根据地——“金刚山”的故事。小说写李杰情与理的矛盾,真实感人,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2、 善良而又温情的书写者——柔石。柔石(1901——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曾是鲁迅的学生,鲁迅对他有形象而动人的描写。柔石的代表作有短篇善良而又温情书写这——柔石。柔石(1901——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曾是鲁迅的学生,鲁迅对他有形象而动人的描写。柔石的代表作有短篇《为奴隶的母亲》和《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写的是一位贫穷的妇女为了生活,出典到一家地主家为其生儿育女,反映江浙一带野蛮的“典妻制”。《二月》写的是萧涧秋为寻求安宁而来到芙蓉镇,可等着他的是失去丈夫含辛茹苦且拖儿带女的文嫂和热情大方的陶岚以及由此而闹得沸沸扬扬却又切切私语的环境。后来,因文嫂自杀萧涧秋又开开始新的漂泊。这部小说以情为主线,在友情与爱情的交织发展中,使全书具有了一种人性美、人情美。

3、大胆而直率的女性呼叫——丁玲。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1924年在北京结识胡也频、沈从文,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是《梦珂》,写一个孤独忧郁的年轻女孩烦闷与挣扎。最有代表性的是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该小说写一个年轻貌美的女性不为求学,也不为求职,而是想寻求理想的爱情。而在她周围的不是殷勤有余、小心翼翼的苇弟,就是整天写着肉麻的爱情信的安徽的男人,或者是一对新式的禁欲主义者。后来,莎菲认识了相貌堂堂的凌洁士。于是,他在苇弟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矜持完全没有了,她自觉自愿的投入到了凌洁士的怀抱。可不久,她发现了凌洁士不过是一个外表潇洒而内心肮脏的行尸走肉。于是,她一脚踢开了苇弟,一脚踢开了凌洁士,成为一个爱情追求的绝望者。本小说的特点:

  (1)小说在情与理、灵与肉、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中深刻展示了一个觉醒者对理想对爱情的执着;

  (2)采用日记体形式,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尤为突出;

  (3)女性意识特别强烈,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对自我纯洁性的捍卫。

第十章 茅盾与社会剖析派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茅盾杰出的小说成就和开创新的文学范式的历史功绩,获得有关“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一般知识。

教学重点:《子夜》的思想艺术成就,社会剖析派小说的特点。

教学

时数:共5学时

        第一节 “为人生”艺术的人生追求(1学时)

  1、 茅盾的生平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其父为清末秀才,思想开明;其母是大家闺秀,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2、 茅盾的创作一览 茅盾的创作可以分三大板块:

  (1)反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的,这里主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这三部小说以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热血青年在革命前后思想、情绪以及心理行为的变化。《幻灭》写静女士在革命前,对革命充满了渴望,她在一种亢奋的情绪中参加了革命。但实际上,革命并不是像她所想象的那么浪漫和美好,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幻灭的情绪。于是,沉湎于个人的情感世界里不能自拔。最后,在庐山被强连长所遗弃。《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斗争的现实。以胡国光为代表的地方恶势力假借革命的名义,混进县党部,大势破坏革命。而革命者方罗兰,面对敌人的进攻,却一味的软弱动摇,致使革命事业受到很大的损失。《追求》写大革命失败后,章静等青年,不甘堕

落,尚思作最后之追求,但这种追求却是极其悲观和灰色的。《蚀》三部曲的特点在于:a、茅盾善于大规模的描写社会现实;b、善于塑造女性形象,特别是所谓“时代女性”形象的刻刻画;c、善于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心理。

  (2)真实的描写30年代初的中国现实,这里主要有《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这几部小说,把当时中国的城市与农村的社会现实真实的描写出来了,即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由于国内的军阀混战,致使中国的城市与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因而也引发了农民的暴动和工人的罢工,中国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这时期小说的特点:a、思路更加开阔,结构更加宏伟,如《子夜》;b、人物性格刻画更加真实,个性更加鲜明,如老通宝;c、创作时更赋予理性色彩。(3)心理分析中的抗战风云。《腐蚀》写的是一个双手沾满了革命者的鲜血的女特务赵惠明改过自新的故事。小说不仅写出了赵惠明自新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写出了抗战时期国民党真面目。小说在人物心理描写及分析刻画方面,成绩卓著,很有特色。

  3、 茅盾的为人生的艺术观

  茅盾为人生的艺术观其要点在于,文学不仅要表现人生,还要指导人生。表现人生,就是要描写血与泪的生活,就是要描写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为此,茅盾特别强调真实性。并强调了真实性来源于一是作家要有一副社会科学的头脑,二是要实地观察,客观描写。这使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具有理性化的特征和自然主义的色彩。指导人生,就是要用理想的光泽来改变现实。

       第二节 《子夜》——黎明前的真实写照(2学时)

1.《子夜》的创作意图

  (1)广泛的了解与观察,有了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实的企图,想写一部农村与城市的交响曲;

  (2)回答一个问题,即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2.《子夜》的思想内容

   (1)通过对吴荪甫形象的真实而又深刻的刻画,既展示了民族资本家的历史悲剧,也说明了中国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事实。吴荪甫的性格是果敢坚毅、刚愎自用。他有铁的手腕,也敢于冒险,自比十八世纪法兰西资本家,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不仅开办裕华丝厂,兴办实业,还把手伸向农村,在双桥镇开办米厂、电厂、钱庄之类,以实现了双桥王国的梦想。与此同时,他还把手伸向公债市场,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斗。然而,他生不逢时,也不逢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国内的军阀混战,同行业的残酷竞争,

农村经济的濒临破产等,使他首尾失控,最后不得不倒闭。尤其是他与赵伯韬的矛盾斗争,反映了民族资本家与买办资本家的矛盾斗争。

   (2)通过对三个地主形象的象征性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一天天殖民地化的历史特点。吴老太爷,一具封建僵尸一到上海便风化了,这表明完全的封建社会已被解体;曾沧海在农民暴动中死去,这主要展示了中国当时农村风起云涌的农民革命。冯云卿做股票,反映了中国社会一天天殖民地化的历史特点。

   (3)通过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的描写,展示了30年代初的中国现实。

3.《子夜》的艺术成就

  (1)宏伟严谨的结构;

  (2)多侧面的人物描写(如心理描写、多线条的刻画等);

  (3)雄奇细腻的语言。           

         第三节 茅盾的小说艺术与社会剖析派(2学时)

   1、 茅盾的小说艺术概括起来说就是善于大规模的描写社会现实,并对各种社会现象作深入的剖析;善于人物心理描写与分析;善于构思并能严谨的结构与雄健而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 社会剖析派是在茅盾的影响下,专注于表现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矛盾,旨在揭示社会矛盾的根源。除茅盾以外,还有吴组缃等人。

  3、 吴组缃(1908——1994),安徽人。代表作有《黄昏》、《一千八百担》、《樊家铺》等。吴组缃的创作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更胜于茅盾。但在艺术上又不及茅盾。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了解其具体的过程,获得关于现代文学发生的较为丰富全面的背景知识。

教学重点:现代文学发生的三阶段:发难期、建设期、收获期

教学时数:共6学时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之背景(1学时)

1.社会背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思想背景:“立国”与“立人”

3.文学背景:晚清“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与世界先进文学的差距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之经过(4学时)

1.发难期:

(1)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载于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中提出了著名的“八事”: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不作无病之呻吟/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2)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钱玄同提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4)刘半农提出文章要分段,要打标点符号

2.建设期:

胡适对文学形式的探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4卷4号,1918年4月):“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李大钊对文学内容的要求——“宏深的思想,深刻的学理”

3.收获期:

(1)白话文取得了正宗地位——1920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令全 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教育统一采用语体文(白话)

(2)早期白话文的创作实践——诗歌:1918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包括胡适等人在内的白话诗八首,这意味着新诗的真正产生。胡适的“放脚体”新诗的“尝试”——平易通俗又有古诗词的韵味,有反封建的内容又不乏自己的情绪——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感情缠绵,情真意切。《相隔一层纸》,言简意赅,揭露深刻。刘大白的诗,学习民歌,通俗易懂。

散文:1918年4月,《新青年》4卷4号开辟了“随感录”专栏,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最初的园地。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所写的杂感,成为现代杂文最初样品。1921年周作人发表《美文》一

文,为后来小品抒情散文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小说: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篇。后来他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出了《阿正传》等小说,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还有新潮作家群的创作。

戏剧:早期的春柳社——文明戏——胡适的《终身大事》。

(3)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郑振铎、周作人、沈雁冰、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并在北京成立。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提倡现实主义,被人称为“为人生”派,有《小说月报》等刊物出版。

创造社: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张资平等人在日本发起组织成立的。宣扬为艺术而艺术,提倡浪漫主义,被人称为艺术派,刊物有《创造》季刊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语丝》杂志为阵地,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等。主要以杂文为主,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尖锐泼辣、不拘格调,形成了一种“语丝”文体。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之意义(1学时)

-1、反帝反封建——中国新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也是现代作家表现的主要内容——主流文学的形成:

–2、文学自身现代化的要求也促进了中国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3、自觉融入到世界文学的大潮中,对话的产生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鲁迅出现的重大的文学史意义,获得关于鲁迅创作比较全面的知识,理解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成就,鲁迅散文的开创性,鲁迅杂文的独特地位。

教学时数:共9学时

              第一节 鲁迅出现的意义(2学时)

1、鲁迅的人生选择

  学业选择:科举——新学堂——学医

  职业选择:弃医从文

  思想选择: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的友人以至于战士(瞿秋白)

2、鲁迅作品的意义

   表现的深刻(内容)

   格式的特别(形式)

   艺术的高峰(总体)

              第二节 精深博大的小说(3学时)

1、概述:《呐喊》.《彷徨》以及历史讽刺小说《故事新编》

2、现代小说的内容

   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揭露——《狂人日记》对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揭露与批判。狂人形象的特点:敏锐的觉醒者,深刻的批判者,痛苦的反思者;《祝福》对中国宗法社会特别是婚姻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孔已

己》对中国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阿q正传》、《药》、《风波》

   对对启蒙主义者的热情呼唤和艰难寻找——农民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知识分子形象:历史性——晚清:孔已己、陈士尘/辛亥:魏连殳、吕韦甫/五四:子君、涓生。

3、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完成了从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转变

   形成了从线形结构向立体结构的转变

   实现了人物描写外在性向灵肉一致的转变

              第三节 隽永绚丽的散文(2学时)

1、《朝花夕拾》: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思想内容:人生经历的记录,思想转变的记录,性格情趣的记录;艺术特色:夹叙夹议,寓情于境,叙事简练,蕴涵哲理。

2、《野草》:散文诗。心灵的颤动,思想的记录。思想内容:(1)对黑暗社会.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批判,《失掉的好地狱》、《狗的驳诘》、《立论》:(2)对光明对希望的憧憬,《好的故事》、《雪》;(3)对具有韧性的战斗精神的战士的歌颂,《秋夜》、《这样的战士》;(4)对自己内在矛盾的真诚袒露,《墓碣文》、《影的告别》。 艺术特色:象征手法的广泛使用:故事(《颓败线下的颤动》)、人物(《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景物(《秋夜》)。

              第四节 精警犀利的杂文(2学时)

1、鲁迅杂文的意义

2、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1)对现实的批判;

   (2)对国民性的批判;

   (3)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以及文化道德的反思;

   (4)对自我的解剖。

3、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论时事不留面子,贬锢弊常取类型。

  (1)严肃的论题出之以喜剧式的笔调;

  (2)绵密的逻辑融会着社会相的勾勒;

  (3)含蓄蕴藉的文风得之于曲笔的运用

第三章 多种小说形态的构建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现代小说在第一个十年的基本形态和其代表作品,明确各个流派和各种倾向的小说作家的创作风貌和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人生派写实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乡土小说

教学时数:共6学时

             第一节 “为人生”派小说(2学时)

1、为人生派小说的基本情况:源于文学研究会  人员组成  基本理论主张

2、为人生派小说的基本特点:

  (1)热衷于“问题小说”;

  (2)关注于底层人民;

  (3)提倡现实主义;

  (4

)呈现朴素风格。

             第二节 “自叙传”式小说(2学时)

1、浪漫派小说的基本情况:源于创造社 人员组成 基本理论主张

2、浪漫派小说的基本特点:

  (1)习惯于“身边琐事”;

  (2)着力于扭曲变形;

  (3)主张浪漫主义;

  (4)具有抒情风格。

              第三节 乡土派小说(2学时)

1、乡土派小说的基本情况:最早使用“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先艾、黎锦明等。

2、乡土派小说的基本特点:

  (1)对愚昧、落后风习的描写与讽刺;

  (2)对故乡的眷念;

  (3)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第四章 现代散文的建立与发展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第一个十年散文发展概况,掌握杂文、小品散文的基本文体知识,熟悉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周作人的散文与“美文”概念的提出,朱自清的散文

教学时数:共7学时            

           第一节 “随感录”、杂感与杂文(2学时)

 1、杂文的创格 现代杂文最早源于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期开辟的“随感录”专栏。其后,许多报刊还相继开辟了“杂感”、“评坛”、“乱谈”等,使杂文这种文体进入到文学史视野。

 2、杂文的特点 有感而发,不拘格调,任意而谈,泼辣犀利。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3、杂文的创作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陈独秀的杂文感情充沛,气势飞动,有不容分辩之大气,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风采;李大钊的杂文,有气势,有感情,更注重表达的形象性。 “语丝”文体。林语堂的杂文,幽默俏皮,形象生动,有《剪拂集》出版。

             第二节 周作人与美文的提倡(3学时)  

  1.美文概念的提出 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了一篇《美文》,文中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他希望“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2、美文的审美特点 鲁迅在《下品文的危机》里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

个展开,小品散文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与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所以,幽默、雍容、漂亮、缜密,便是美文的主要特点。

  3、周作人散文的特点与成就 总体风格是平谈朴拙、任心随意、意味深长。有如下特点:(1)闲谈中见知识,如《喝茶》;(2)闲谈中含幽默,如《乌蓬船》;(3)闲谈中有情趣,如《故乡的野菜》、《乌蓬船》、《喝茶》。 成就:得散文之精髓,开闲谈之风气,有自然之美感,成一派之宗主。

            第三节 朱自清等人的散文创作(2学时)

 1、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朱自清的散文是公认的现代散文现代汉语的楷模,叶圣陶曾说:“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到的。”(《叶圣陶散文》,634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朱自清散文的特点:(1)朴素真挚的感情,(《背影》);(2)委婉细腻的描写(《荷塘月色》);(3)贮满诗意的意境(《春》);(4)浅近晓畅的口语。

 2、冰心的散文创作 《寄小读者》:

   内容——宣扬爱的哲学——母爱、童贞、自然;

   艺术——淡淡的哲理,清丽的文笔,谈话的风格

第五章 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者——郭沫若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思想发展状况,理解郭沫若诗集《女神》在中国新诗史上“开一代诗风”的历史作用,引导学生赏析《凤凰涅磐》。

教学重点:郭沫若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线索,《女神》流露的时代情绪与其形式特点,《凤凰涅磐》的美学风格。

教学时数:共4学时

              第一节 绚丽多采的人生(1学时)

1、.学业选择(实业救国)——弃医从文(思想启蒙)——弃文从军(实际革命)——流亡十年(学者生涯)——文化巨人(文化旗帜)

2、泛神论与泛我论——破坏、反抗、创造

3、初涉诗坛与诗歌人生——《凤凰涅磐》——《星空》——《前茅》——《恢复》

               第二节 太阳崇拜的情绪(2学时)

1、《女神》的基本情况:

(1)时间:写于“五四”前后,1921年8月出版。

(2)诗歌类型:《女神》分三集,第1集为诗剧,学的是歌德,风格是壮丽;第2集的诗,是学惠特曼,风格是雄浑豪放;第3集的诗,学的是泰戈尔、海涅,风格是清

丽。

(3)“五四”——背景刺激与焦点刺激

2、《女神》的基本内容:

(1)太阳崇拜中的皈依倾向:对太阳的赞美——《太阳礼赞》;回归太阳之家——《心灯》、《新阳关三叠》、《金字塔》;与太阳同化——《天狗》。

(2)太阳崇拜中的宗教情绪:迎日送日仪式——《新阳关三叠》——迎日:《太阳礼赞》——送日:《》

3.《女神》的艺术风格:太阳、男性、粗暴——粗暴:内外节奏的尖锐对立——温婉:月亮、女性、和谐——人之自觉与审美理想

              第三节 凤凰涅磐的壮美(1学时)

1、.本诗的写作背景:

(1)“五四”以后的中国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象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

(2)诗意迸发的产物。

2、本诗的思想内容:通过特定时间(除夕)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不再死这一悲惨壮烈的描写,一方面歌颂了凤凰为了祖国的新生而英勇献身的精神,一方面又鞭挞了一群小丑肮脏的嘴脸,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五四以后的新中国的全新感受。

3、本诗的形象:凤——男性的象征:激越、豪放,对天地发问,对周身不满;凰——女性的象征:幽怨、缠绵,有人生如梦的感慨,有反思自我的唏嘘。

4、本诗的艺术:豪迈奔放,激越高昂,结构完整,对比强烈,形象鲜明。

第六章 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索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新诗第一个十年的基本面貌,掌握草创和奠基时期新诗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会分析阅读早期新诗作品。

教学重点:湖畔诗派,新格律诗理论的提出与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冯至早期诗歌

教学时数:共8学时

            第一节 掠过湖畔的清风(2学时)

1、小诗的流行——泰戈尔——日本俳句(以17个音为1首,首句5个音,中句7个音,末句5个音)——真情实感的流露

2、湖畔派诗:1922年3月,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的西子湖畔组成了“湖畔诗社”,同年4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1923年12月又出版合集《春的歌集》,由此被称为湖畔诗派。其特点是:清新、自然、抒情。

3、.冰心体小诗:晶莹清新,富于哲理。

             第二节 戴着脚镣的舞蹈(4学时)

1、新格律诗派:1926年,由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大力提倡并积极实践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2、新格律诗理论主张:

   (1)提倡的理由——五四诗体的大解放带来的白话诗的大泛滥;诗歌的内在要求:歌

、舞、诗三位一体的最初起源决定了诗歌必须要有一种节奏,而采用格律则是保证诗歌内在节奏的有力形式;诗美的必然要求(游戏要讲规则,作诗也要讲规则,出奇制胜)。

   (2)基本主张——“三美”: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绘画美(词藻)、音乐美(要有“三字尺”和“二字尺”,总数相等,次序可变)。

3、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1)集诗人、学者、斗士三者于一身的人格取向;

  (2)矫正诗歌流向的诗歌主张;

  (3)从《红烛》的凄美浪漫到《死水》的内敛严整;

  (4)《死水》的“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的激愤与“三美”主张的完美实践。

4、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1)浪漫的人生;

  (2)美妙的华章:a、思想驳杂但又回旋着民主自由的主旋律《再别康桥》;b、温婉凄迷却又不失潇洒飘逸的风度《沙扬那那》;c、形式整饬又不失活波自由之韵味《海韵》。

             第三节 投影波心的叹惋(2学时)

1、浅草——沉钟社:1922年冯至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组织“浅草社”,1925年又与杨晦、陈炜谟、陈翔鹤等组织“沉钟社”,创办《沉钟》杂志,直至1934年停刊。其创作主张与创造社接近,“热烈”、“悲凉”(鲁迅语)是其风格。

2、“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创作的两个阶段——20年代与40年代:20年代,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特点是热烈而悲凉。40年代,有《十四行集》出版,风格落寞内敛。

第七章 现代话剧的孕育与进展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获得关于早期话剧作家作品的较为丰富的文学史知识,能够赏析和评论话剧作品。

教学重点:文明戏与爱美剧,丁西林、田汉的话剧创作

教学时数:共3学时

             第一节 文明戏与爱美剧(1学时)

1、中国现代戏剧的萌芽——春柳社:1906年,留学日本的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发起组织。主要般演西方话剧。是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后春柳社的成员先后回国,西方的话剧也被移植到中国。

2、中国现代话剧的悲哀——“文明戏”:1913年以后,一些剧团为了维持生计,只好去迎合社会上的一部分观众庸俗、低级的趣味演出一些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家庭戏、神怪戏,话剧发生堕落,成为带有讽刺意味的“文明戏”。

3、中国现代话剧的起步——爱美剧:爱美是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爱美即非职业的戏剧。“爱美剧”的提出,受到了

欧洲“小剧场运动”的启发。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戏剧家们因不满于戏剧的商业化的倾向,提出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业余的实验性的演出,提高戏剧的艺术质量,增强戏剧的社会效果。1921年4月20日至8月4日,著名戏剧家陈大悲在《晨报》上连载了一篇题为《爱美的戏剧》的长文,系统的论述了爱美剧文题,率先提出了要开展“爱美剧运动”的主张。这一主张一提出,便在新剧界引起强烈反响,很短的时间里,一批业余戏剧团体便迅速涌现出来,排演“爱美的”戏剧。上海民众戏剧社(1921年成立,是中国第一个业余话剧团体,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等)和上海戏剧社是其中最重要的两支队伍(1921年冬,谷剑云、应云卫)。

            第二节 机智俏皮的独幕剧(1学时)

1、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县人。1914年留学英国,专攻物理和数学,对戏剧也有浓厚的兴趣。早期的代表作有《一只马蜂》、《压迫》、,后期有《三块钱的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

2、丁西林独幕剧的特点:

  (1)机智俏皮幽默——《一只马蜂》中的吉先生和余小姐接吻时被吉母所见,谎称一只马蜂。

  (2)格调优雅、结构精致——《压迫》;

  (3)对话简练含蓄。如《压迫》最后男客问女客:“啊!你姓什么?”即是。

             第三节 感伤抒情的浪漫剧(1学时)

1、田汉(1898——1968),字寿昌,湖南长沙人。1916年赴日本留学。是创造社的发起人。1922年回国,创办《南国半月刊》,开始“南国社”的活动。早期代表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2、田汉剧作的特点:(1)主题:爱情与艺术;(2)风格:浪漫;(3)情调:感伤

第八章 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曹禺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曹禺的戏剧创作道路,理解曹禺剧作深刻的人性内涵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同时从中国现代话剧史的角度来看曹禺剧作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雷雨》与《日出》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曹禺剧作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作用,评论曹禺的戏剧代表作。

教学时数:共6学时

             第一节 曹禺的戏剧人生(1学时)

1、曹禺的生平:曹禺(1910——1997),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小时候经常和家人出入剧场。1923年曹禺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这既是他人生的一次转折,也是他正式从事戏剧活动的一个重要前奏。入学不久他就参加了该校的业余话剧团体南开新剧团,先后主演过易卜生的《娜拉

》、《国民公敌》,莫里哀的《悭吝人》等。这为他以后的话剧创作培养了一种难得的舞台感。1928年,曹禺生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学习,后于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在清华大学期间,曹禺阅读了大量的戏剧文学作品,包括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作品,以及莎士比亚、易卜生、契可夫、奥里尔的作品。这为他的创作作了大量的准备。

2、 曹禺的创作:处女作《雷雨》的问世——1933年,大学还未毕业的曹禺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多幕剧创作《雷雨》。1934年经巴金推荐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后公演后引起轰动。1935年完成《日出》,曹禺由此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1936年又创作了他的第三部剧《原野》——一部融象征表现手法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于一炉的复仇剧。剧情讲述的是仇虎从监狱里越狱逃跑出来后,来到了仇人焦大星的家。焦大星是一个孝顺母亲(瞎眼、阴险)又惧怕妻子(花金子,热情奔放、敢作敢为)的窝囊废。仇虎与焦大星本是小时候的伙伴,而且从小与花金子就要好,却因焦大星的父亲所为,家破人亡,被捕入狱。仇虎出来后,先与花金子重续旧情,后又杀死焦大星及其儿子,让焦家断后,达到复仇的目的。可仇虎复仇后,内心充满了痛苦,以至神经错乱。剧本的主题是复他人之仇结果反而自己得到报复,人对命运的抗争是徒劳的。1940年,曹禺又完成了一部杰作——《北京人》。这部作品所描写的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与斗争。曾皓行将就木,整天除了惦记他的一口棺材外,就是残忍地把他的姨侄女愫芳居为己有。曾文清整天庸庸碌碌,惧怕妻子又心里想着愫芳。曾思懿独断专横,防贼似的看着曾文清和愫芳。气氛低沉抑郁,充满霉气。曹禺的作品还有《蜕变》、《家》、《明朗的天》、《王昭君》等。

             第二节 《雷雨》与《日出》(4学时)

1、从表现的领域来看:《雷雨》是一部家庭悲剧;《日出》则是一部社会悲剧。《雷雨》写的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两家前后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三十年前,周朴园爱上了自家的女仆侍萍,有了两个孩子,一个叫周萍,一个后来叫鲁大海。鲁大海生下只有三天,因周朴园要与名门富家小姐繁漪结婚,就断然抛弃了侍萍母子两。侍萍被赶出周家后,与鲁贵结婚,生一女名四凤;周朴园与繁漪结婚后,生一子名周冲。这是三十年以来的事。戏剧开幕的时候,鲁贵和四凤在周公馆做工。鲁妈(鲁侍萍)在南方的一个学校里做工。鲁大海在周朴园的矿上当工人。而这时,周萍先爱上了繁漪,现在却转而爱上了

四凤。而繁漪确信周萍已不爱自己爱四凤后,便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先是鼓励自己的儿子周冲去爱四凤,后把四凤的母亲鲁侍萍从南方叫来,以便把四凤接走;再就是跟踪周萍,使周萍和四凤的幽会被鲁侍萍一家知道。最后又要周朴园揭穿周萍和四凤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以至于造成了周萍自杀,四凤周冲触电而死,成为一场悲剧。而《日出》的悲剧不是发生在家庭里,而是发生在社会上。主人公陈白露因年轻漂亮而相信个人奋斗的力量,其结果却是不得不依赖银行家潘月亭的钱袋而生活。尽管她对少时的情侣方达生还有一丝的温情,尽管她对“小东西”的遭遇表示了关心和同情,但她的整个身体已被金钱所腐蚀。最后不得不在日出的晨光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 从表现的主题来看:《雷雨》是一部命运的悲剧;《日出》是一部金钱蠹蚀人性的悲剧。在《雷雨》里,一种不可知的命运在作弄着人们、在驱使着人们。三十年前,周朴园和侍萍痛苦的经历在他们的儿子和女儿身上重演;四凤刚好在周朴园家做工且爱上了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哥哥;鲁侍萍来接自己的女儿却发现了三十年未见的周朴园,且还发现了自己的女儿和自己的儿子在恋爱,还发现了自己的儿子鲁大海不仅在其父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且还是带头闹罢工的工人领袖。这一切巧合都似乎想让人相信有一种命运在冥冥中起着作用。所以,曹禺在《〈雷雨〉序》里说:“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或理解的——的作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的或环境的——的作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什么?”而《日出》则把悲剧的原因直接归结为黑暗的社会,即《日出》“题记”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就是曹禺想要表达的一个观念,在金钱社会里,天道与人道是完全背离的,整个社会包括人性都扭曲变形了。有了钱,就可以占有年轻漂亮的女性(潘月亭);有了钱,就可可以永远年轻漂亮(顾八奶奶);为了钱,就可以在为难之际装孙子(潘月亭);为了钱,年轻的胡四居然向奶奶一样的顾八奶奶求了12次婚。方达生要陈白露走,可陈白露却说:“我问你养得活我么?我出门要坐小汽车,应酬要穿好衣服,我要化妆,我要跳舞,你难道听不明白?”顾八奶奶的爱情观是:“爱情就是你拿钱让他花,他怎么胡花你也不要心疼——这就叫

爱情!”这就是金钱的魔力。

3、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雷雨》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有典型性,《日出》中的人物印象深刻,有普遍性。《雷雨》中有八个人物:周朴园专横(如要繁漪喝药)虚伪(如对多年未见面的鲁侍萍的态度以及见面时的变化),是一个封建家长制形象;繁漪爱恨鲜明,阴鸷乖戾(如在客厅里与周萍的一场对话等),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一个形象;鲁侍萍善良贤惠、软弱认命,是一个劳动妇女的形象;另外,周萍的懦弱,周冲的天真,四凤的单纯,鲁大海的莽撞,鲁贵的刁滑,都是极富个性的。而《日出》中的人物,个性也许不鲜明,但代表性更强,如陈白露,一个被人包养的年轻女性所具有的高贵、庸懒、无聊以及良心尚未完全泯灭的仗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还有潘月亭的阴险、方达生的善良、顾八奶奶的自作多情等,都是令人难忘的。

4、从艺术特色来看:《雷雨》戏剧冲突激烈尖锐,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具体有以下三点:

   (1)采用了锁闭式的结构方式。所谓锁闭式的结构方式,就是戏剧不是从故事的开始讲起,而是从故事发展的中间,甚至是故事发展接近高潮的时候演出开始。因此,戏剧的开始就意味着高潮的来临。这样,这种结构方式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集中最大的戏剧容量,戏剧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激烈,在“现在的戏剧”的表演过程中再现“过去的戏剧”,以推动“现在的戏剧”的发展。《雷雨》因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前后三十年的故事,因此,采用锁闭式的结构方式可以使冲突更激烈、矛盾更集中。

   (2)采用了一系列戏剧技巧和手法。如三一律(时间:24小时;地点:周公馆、鲁家;人物:8个人),突转和发现。发现,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人与人的关系中,突然发现对方是亲缘或仇敌关系,这样,戏剧就会发生急转,因而可加速戏剧进展的速度。还采用了很多巧凑剧的技巧等。

   (3)对白简练含蓄,极富潜台词。而《日出》,按曹禺的说法,他写完《雷雨》,就渐渐生出对《雷雨》的厌倦,认为《雷雨》太像戏了,技巧用得太多。因此,他很想用平常的东西来表达一种生活的片段。于是,他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所采用的回顾式的结构不满而开始喜欢契可夫式的平谈隽永。

  因此,《日出》在艺术上有如下特点:

   (1)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式,使戏剧的容量更大,生活面更广,人物更多,内容更丰富。所谓人像展览式即用一个观念把若干生活的片段包括人物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日《日出》里,曹禺用损不足以奉有余这

一观念把高等旅馆和宝和下处联系起来,揭露了金钱社会的罪恶。

   (2)喜剧的因素增加,如对顾八奶奶的描写。

   (3)更有诗意,如剧中打夯工人的歌声,陈白露的独白等。

              第三节 曹禺话剧的意义(1学时)

1、由独幕剧向多幕剧的转变

2、现代悲剧观的真正形成——五四时期胡适等人对悲剧观的提倡,到曹禺的戏剧的真正体现。

3.戏剧艺术的探索与成就。

第九章 腥风血雨中的左翼文学思潮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左翼文学思潮发生的历史条件,领略左翼作家群体的诗歌和小说所独具的艺术魅力,获得客观公正地评价左翼文学历史贡献的能力。

教学重点:革命文学论争,左联的成立,中国新诗派,革命加恋爱小说

教学时数:共6学时

              第一节 傲然挺立的左翼大旗(2学时)

1、“革命文学”时代的来临(背景):

  (1)国际背景:苏联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无产阶级文化派”到“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文学的理论,辐射到欧美国家和一些亚非国家。其中日本左翼文艺运动中的福本主义和“纳纳普(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则对中国的左翼文艺运动有直接的影响。再加上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加深了工业社会的矛盾,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红色的30年”。

  (2)国内背景:1926年开始的大革命到1927年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失败。中国革命从国共合作到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中国共产党走向了历史的前台。因此,她不仅需要在政治上、军事上有自己的理论主张,在文化或文学上也必然要提出自己的主张来为其服务。

   (3)文学背景:中国新文学一开始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鲁迅遵从前驱者的命令,写遵命文学就是如此;后来,早期共产党人恽代英等人就提出过革命文学;1926年,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一文里,就明确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因此,革命文学的出现,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革命文学”迅猛发展——“革命文学”论争的正面效应。

  (1)论争的时间:1928年;

  (2)论争的对象: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创造社此时已进入后期,除了郭沫若等创造社元老外,新近从日本归国的有:彭康、朱镜我、冯乃超、李初梨等,他们受日本左翼文艺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在1928年1月创刊的《文化批判》上,对五四文学革命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批判,开始提倡无产阶级文学;太阳社是由蒋光

赤、钱杏村、孟超等人于1927年底组成,并于1928年1月出版了《太阳月刊》,锋芒直指五四文学运动的元老如鲁迅、茅盾等人。

   (3)论争的焦点:a、中国当时的形势与性质。创、太社认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不是处于低潮,而是处于革命的高涨时期。而且,现在的中国革命已不是民主革命而是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小资产阶级已不是依靠的对象而是打击的对象。鲁迅认为这是自欺欺人,是自己提着自己的耳朵想离开地球一样可笑;b、对五四新文学的看法。创、太社认为五四文学革命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因而已被淘汰,并直指鲁迅等。钱杏村有《死去了的阿Q时代》,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鲁迅写了《醉眼中的朦胧》等文予以回击。C、文学的性质与作用。创、太社认为,文学是政治的留声机,要为政治斗争服务。鲁迅认为,文学之所以不同于社论、电报、教科书之类,就在于它是文学。因此,文学要有文学性。

   (4)论争的作用: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b、认识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c、推动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3、左翼文学思潮的高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与成就:

   (1)“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钱杏村等。简称“左联”。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清醒地突出了“左翼”作家很容易变成“右翼”作家的。然后希望作家们应该坚持“韧”性的战斗,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

   (2)左联的成就:a、挺立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的左联的大旗便是胜利的象征。如左联五烈士。B、左联的成就:a、挺立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的左联的大旗便是胜利的象征。如左联五烈士。B、捍卫了无产阶级文学纯洁与尊严,分别与新月派的斗争、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斗争以及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与新月派的斗争。新月派主要用人性论和天才论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的阶级性。梁实秋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人性方面没有两样,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都有生老病死的现象,都有爱的要求。而且,他还用蔑视的口吻说无产阶级是只会生孩子的阶级。鲁迅、冯乃超等人进行了猛烈的反击。特别是鲁迅与冯乃超联手对付梁实秋,写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更成为文坛佳话。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主要用所谓的民族性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的阶级性。代表人物都是一些国民党的政客、御用文人,如潘公展、黄震霞等。鲁迅、茅盾等人予以了坚

决的回击。“自由人”是指胡秋原,“第三种人”是指苏汶,也是反对文学的阶级性的。左翼阵营也进行了反击。C、创办刊物,发展创作,培养了大批新作家。刊物如《萌芽》、《前哨》、《拓荒者》、《新闻战线》等。新作家如沙汀、艾芜、张天翼、叶紫、丁玲、萧军萧红等。

         第二节 “别一世界”的“红色鼓动诗”(2学时)

1、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由穆木天、杨骚、任均、蒲风等人发起,代表左翼诗歌发展方向,其主要成就是推进了诗歌的大众化,提倡现实主义。

2、殷夫(1909——1931),本名徐祖华,浙江象山人。早期诗歌忧郁,主要是歌唱爱情。后期致力于“红色鼓动“诗的写作。如《血字》、《别了,哥哥!》等。鲁迅评价:“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蠹,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恨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悠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孩儿塔、序》)其特点在于:(1)激昂慷慨的情绪;(2)明快铿锵的节奏;(3)直白简练的语言。

3、 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曾名蒋侠僧。安徽人。曾留学苏联。他的诗集《新梦》、《哀中国》,前者歌颂了苏联十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激昂的情绪,鲜明的革命色彩,是《新梦》的特点;后者主要表达了诗人面对祖国的凋零破碎而哀痛而悲愤的情绪。高昂而又悲呛的情绪是本诗集的特点。

            第三节 浪漫情调的左翼小说(2学时)

1、“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的始作俑者——蒋光慈。蒋光慈早期的作品如《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1926年)还只是表达一种对革命的渴望,而到了1927年以后,蒋光慈接连创作出了《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等作品,形成了他的“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野祭》中的革命者陈季侠面对两个女性,最终将心灵祭献给了为革命牺牲的那一个,这被看成是“革命加恋爱”(茅盾《“革命”与“恋爱”的公式》,《茅盾全集》,第20卷)的滥觞。《冲出云围的月亮》则是这一模式功能发挥到极至一篇小说。小说主人公王曼英在大革命的急流中与男友柳遇秋相爱,而对革命者李尚志则只保持一般的友谊。大革命失败后,王曼英颓丧堕落,企图用自己的身体来摧毁反动派的胫骨。后在李尚志的帮助下,甩开了卖身投敌的柳遇秋而重心投身革命的洪流。小说中的革命,对于恋爱的结局与性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就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具有“小

资情调”的普罗(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t)文学。长篇小说《田野的风》(又名《咆哮了的土地》)写工人出生的张进德与地主家庭出生的李杰发动农民斗地主最后带领他们奔向革命根据地——“金刚山”的故事。小说写李杰情与理的矛盾,真实感人,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2、 善良而又温情的书写者——柔石。柔石(1901——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曾是鲁迅的学生,鲁迅对他有形象而动人的描写。柔石的代表作有短篇善良而又温情书写这——柔石。柔石(1901——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曾是鲁迅的学生,鲁迅对他有形象而动人的描写。柔石的代表作有短篇《为奴隶的母亲》和《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写的是一位贫穷的妇女为了生活,出典到一家地主家为其生儿育女,反映江浙一带野蛮的“典妻制”。《二月》写的是萧涧秋为寻求安宁而来到芙蓉镇,可等着他的是失去丈夫含辛茹苦且拖儿带女的文嫂和热情大方的陶岚以及由此而闹得沸沸扬扬却又切切私语的环境。后来,因文嫂自杀萧涧秋又开开始新的漂泊。这部小说以情为主线,在友情与爱情的交织发展中,使全书具有了一种人性美、人情美。

3、大胆而直率的女性呼叫——丁玲。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1924年在北京结识胡也频、沈从文,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是《梦珂》,写一个孤独忧郁的年轻女孩烦闷与挣扎。最有代表性的是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该小说写一个年轻貌美的女性不为求学,也不为求职,而是想寻求理想的爱情。而在她周围的不是殷勤有余、小心翼翼的苇弟,就是整天写着肉麻的爱情信的安徽的男人,或者是一对新式的禁欲主义者。后来,莎菲认识了相貌堂堂的凌洁士。于是,他在苇弟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矜持完全没有了,她自觉自愿的投入到了凌洁士的怀抱。可不久,她发现了凌洁士不过是一个外表潇洒而内心肮脏的行尸走肉。于是,她一脚踢开了苇弟,一脚踢开了凌洁士,成为一个爱情追求的绝望者。本小说的特点:

  (1)小说在情与理、灵与肉、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中深刻展示了一个觉醒者对理想对爱情的执着;

  (2)采用日记体形式,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尤为突出;

  (3)女性意识特别强烈,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对自我纯洁性的捍卫。

第十章 茅盾与社会剖析派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茅盾杰出的小说成就和开创新的文学范式的历史功绩,获得有关“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一般知识。

教学重点:《子夜》的思想艺术成就,社会剖析派小说的特点。

教学

时数:共5学时

        第一节 “为人生”艺术的人生追求(1学时)

  1、 茅盾的生平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其父为清末秀才,思想开明;其母是大家闺秀,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2、 茅盾的创作一览 茅盾的创作可以分三大板块:

  (1)反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的,这里主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这三部小说以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热血青年在革命前后思想、情绪以及心理行为的变化。《幻灭》写静女士在革命前,对革命充满了渴望,她在一种亢奋的情绪中参加了革命。但实际上,革命并不是像她所想象的那么浪漫和美好,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幻灭的情绪。于是,沉湎于个人的情感世界里不能自拔。最后,在庐山被强连长所遗弃。《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斗争的现实。以胡国光为代表的地方恶势力假借革命的名义,混进县党部,大势破坏革命。而革命者方罗兰,面对敌人的进攻,却一味的软弱动摇,致使革命事业受到很大的损失。《追求》写大革命失败后,章静等青年,不甘堕

落,尚思作最后之追求,但这种追求却是极其悲观和灰色的。《蚀》三部曲的特点在于:a、茅盾善于大规模的描写社会现实;b、善于塑造女性形象,特别是所谓“时代女性”形象的刻刻画;c、善于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心理。

  (2)真实的描写30年代初的中国现实,这里主要有《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这几部小说,把当时中国的城市与农村的社会现实真实的描写出来了,即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由于国内的军阀混战,致使中国的城市与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因而也引发了农民的暴动和工人的罢工,中国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这时期小说的特点:a、思路更加开阔,结构更加宏伟,如《子夜》;b、人物性格刻画更加真实,个性更加鲜明,如老通宝;c、创作时更赋予理性色彩。(3)心理分析中的抗战风云。《腐蚀》写的是一个双手沾满了革命者的鲜血的女特务赵惠明改过自新的故事。小说不仅写出了赵惠明自新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写出了抗战时期国民党真面目。小说在人物心理描写及分析刻画方面,成绩卓著,很有特色。

  3、 茅盾的为人生的艺术观

  茅盾为人生的艺术观其要点在于,文学不仅要表现人生,还要指导人生。表现人生,就是要描写血与泪的生活,就是要描写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为此,茅盾特别强调真实性。并强调了真实性来源于一是作家要有一副社会科学的头脑,二是要实地观察,客观描写。这使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具有理性化的特征和自然主义的色彩。指导人生,就是要用理想的光泽来改变现实。

       第二节 《子夜》——黎明前的真实写照(2学时)

1.《子夜》的创作意图

  (1)广泛的了解与观察,有了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实的企图,想写一部农村与城市的交响曲;

  (2)回答一个问题,即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2.《子夜》的思想内容

   (1)通过对吴荪甫形象的真实而又深刻的刻画,既展示了民族资本家的历史悲剧,也说明了中国不可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事实。吴荪甫的性格是果敢坚毅、刚愎自用。他有铁的手腕,也敢于冒险,自比十八世纪法兰西资本家,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不仅开办裕华丝厂,兴办实业,还把手伸向农村,在双桥镇开办米厂、电厂、钱庄之类,以实现了双桥王国的梦想。与此同时,他还把手伸向公债市场,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斗。然而,他生不逢时,也不逢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国内的军阀混战,同行业的残酷竞争,

农村经济的濒临破产等,使他首尾失控,最后不得不倒闭。尤其是他与赵伯韬的矛盾斗争,反映了民族资本家与买办资本家的矛盾斗争。

   (2)通过对三个地主形象的象征性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一天天殖民地化的历史特点。吴老太爷,一具封建僵尸一到上海便风化了,这表明完全的封建社会已被解体;曾沧海在农民暴动中死去,这主要展示了中国当时农村风起云涌的农民革命。冯云卿做股票,反映了中国社会一天天殖民地化的历史特点。

   (3)通过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的描写,展示了30年代初的中国现实。

3.《子夜》的艺术成就

  (1)宏伟严谨的结构;

  (2)多侧面的人物描写(如心理描写、多线条的刻画等);

  (3)雄奇细腻的语言。           

         第三节 茅盾的小说艺术与社会剖析派(2学时)

   1、 茅盾的小说艺术概括起来说就是善于大规模的描写社会现实,并对各种社会现象作深入的剖析;善于人物心理描写与分析;善于构思并能严谨的结构与雄健而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2、 社会剖析派是在茅盾的影响下,专注于表现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矛盾,旨在揭示社会矛盾的根源。除茅盾以外,还有吴组缃等人。

  3、 吴组缃(1908——1994),安徽人。代表作有《黄昏》、《一千八百担》、《樊家铺》等。吴组缃的创作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更胜于茅盾。但在艺术上又不及茅盾。


相关内容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1. - 大学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2.- 中小学生作文辅导专业网站. 3.- 初中语文教学网,含作文.日记.咨询.教学等. 4.- 含语文论文.教案.课件资源等. 5.百分网 - 提供教案下载,课件.试卷等资源. 6. - 含教研动态,科研课题,中考辅导等. 7. - 高考语文教案 ...

  •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 ...

  •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教学教案
  • 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 ...

  • 21 [细柳营]教案
  • 21 细柳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 (2)学习课文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3)体会课文叙述故事时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2.过程与方法 自读课文,理解文言字词,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抓住词语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 ...

  • 为你打开一扇门_教案
  • <为你打开一扇门> 知识与能力: 1. 识记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2. 能整体感知全文,梳理出文章的结构. 3. 能理解文中对文学内容.意义的阐释,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说出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 能快速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能与其他同学有效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 ...

  • 5.3.1 [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教案(沪教版八年级上)
  • 第二十课 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目标: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郭守敬制定的新历法,古代的数学成就,中医的治疗方法,古代著名医学家 思想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不但在技术发明上曾领先世界,而且在科学上也有很多重要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而奋斗的信心. 能力目标:通 ...

  • [社戏]教案新2
  • <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美好的童年往事: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 2.语言的生动性. 3.课文的思路和重要段落的作用:叙事的详略 [教学重点] (1)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对作品主题的挖掘: 通过对作者幼时一段看社 ...

  • 小学语文:[神鸟]教案2(语文S版五年级下)
  • 教学设计2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就爱听故事,爱读故事书,尤其喜欢童话.神话.民间故事.我们要学习的第一单元都是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集体修改和加工.它们长期在民间流传,但没有确定的作者.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愿 ...

  • [包身工]教案
  • <包身工>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

  •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优质课教案
  •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科学习,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 2.认识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3.认识宋词和元曲,掌握杰出代表 4.认识宋元时期的绘画和书法,掌握杰出代表 5.学会感受美.欣赏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