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和优势

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优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立足于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国繁荣、发展、强大的保证。我国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具有根本优势,是因为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我国人民发展的客观愿望和要求。在进一步巩固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大问题上,需要妥善把握和正确处理三个问题:一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二是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巩固、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更加规范;三是要以马克思主义舆论正确引导、宣传和支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 面临的挑战: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面对世界贸易组织运作机制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较突出的有:

1.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地区、行业、部门间相互封锁、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市场运作规则不健全,一些法律法规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经济运行和管理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许多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2.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 3.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当前政府职能定位不清,缺位、越位的现象并存,有法不依、机构重叠臃肿等现象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4.对外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管理体制与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的要求仍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情况。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公平竞争、政策透明等方面急需做出调整。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多头管理,缺 乏协调,缺乏一个灵活、统一、高效的国际贸易反应机制,缺乏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应对机制。不解决这些问题,就难以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难以迅速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二,如何认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较大、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应该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觉得我们应看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今年中央将陆续投入330亿元,大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今年中央拟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4168亿元,比上年增加250亿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 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

十六大报告指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充分体现,对当前和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五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按照十六大精神,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解决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当前要突出解决好三大问题。

第一,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同时,不仅要讲究物质利益,鼓励人们创业致富,也要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在收入分配调节中,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行机会均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防止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在不影响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积极性的前提下,兼顾各阶层群众利益,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第三,改革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要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适当拉开不同岗位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改进国有企业经营者和技术人员收入分配方式,推行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股票期权制等分配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对石油、电力、电信、民航、金融、保险和自来水、煤气供应等行业的过高收入进行合理调节。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要坚持依法取缔和惩处。推进福利待遇货币化、工资化,合理拓展工资范围,在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的同时,逐步将职工的交通通讯等福利待遇和职务消费纳入工资,实行公开化、透明化。各类企事业单位都要依法实行最低工资制度,这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总之,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四,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当前,世界经济基本面良好,主要经济体保持增长。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按年率计增长4.1%。日本经济稳健增长,通货紧缩状况基本消除。欧盟经济预计全年将增长2.1%,增速快于去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保持较快发展,新一轮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据联合国预测,全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达3.6%。但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资源能源价格高位震荡、贸易壁垒增加、货币政策环境趋紧等问题和挑战。地区热点问题持续、恐怖主义活动、地震等自然灾害频仍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

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其—,世界形势的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2)面临的挑战:第一,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第二,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第三,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第四,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面对以上挑战,只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迎接各种挑战,尽快地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结合自身学习总结

面对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们作为大学生就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其实就是转变就业的思想观念。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要做好求职择业的思想准备, 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打破旧的思想,就不能纠正思想误区,树立新的就业思想。现在上大学已不是职业的保证,而只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目前,一些大城市和高层次的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经过多年的补充已逐渐饱和,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已经明显呈现向下的趋势。可是,有些学生依然存在“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存在“父母在,不远游”的家庭观念,存在“人不亲土还亲”的故乡观念。这些旧的就业观念严重地妨碍了大学生提高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该更新就业观念,做好思想准备,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二、树立高尚职业理想

大学生高尚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大学生高尚的职业理想应当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走出个人的小天地。如果纯粹只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非常容易进入

死胡同。在这方面,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职业理想很值得今天的大学生好好学习。事实上,由于对职业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一生对从事的事业义无反顾,能努力克服事业中的重重困难,坚定地实践了自己青年时代对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的构想。马克思的至理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就业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的方式。在这种就业方式中,大学生本身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问一问自己: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吗?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一切都要进入市场。如果不想被历史的列车无情地抛下,就必须努力去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观念。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还深深地影响着人才市场。供不应求,择业的范围就大,就业就较容易;供过于求,择业的范围就小,就业就较困难。明白了这一市场规律,在求职择业时就不会一厢情愿地想当然。

所以,大学生应该在思想上树立市场观念。只有树立了市场观念,才能了解市场,认识市场,适应市场。只有树立了市场观念,才能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

四、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间大学的相继扩大招生,大学生的数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必然是十分激烈的。因而,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五、淡化专业对口观念,扩大就业范围。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尽可能选修其他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正所谓的“东边不亮西边亮”、一专多长,将会使大学生业生在就业时受益无穷。

六、树立良好敬业精神

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树立敬业精神是准备进入社会的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大学生是否具有敬业精神关系到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能否顺利,能否成才,事业能否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发生重大变革的形势下,具有敬业精神已成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新要求。因此,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把良好的敬业精神作为准备就业的必要条件。

七、树立艰苦创业思想

准备求职择业,还必须面向基层,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与趋势,我们会发现,现在大城市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文科技人才已相对饱和,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系统,它所需要的只是进一步的调整和提高。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只对硕士、博士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感兴趣。其实,当今大学生要做一番事业,基层正是大有用武之地。这些地方不但是当今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大学生最容易显示特长、做出成绩的地方。诚然,基层创业是比较艰苦的,但是,宝剑锋从磨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艰苦的锻炼,没有工作经验和能力的逐渐积累,又哪里能够做出前所未有的成就和担当重要的责任呢?大学生只要真正深入到基层当中,扎扎实实地工作,肯定会大有收获。

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优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立足于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国繁荣、发展、强大的保证。我国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具有根本优势,是因为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我国人民发展的客观愿望和要求。在进一步巩固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大问题上,需要妥善把握和正确处理三个问题:一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二是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巩固、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更加规范;三是要以马克思主义舆论正确引导、宣传和支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 面临的挑战: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面对世界贸易组织运作机制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较突出的有:

1.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地区、行业、部门间相互封锁、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市场运作规则不健全,一些法律法规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经济运行和管理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许多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2.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 3.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当前政府职能定位不清,缺位、越位的现象并存,有法不依、机构重叠臃肿等现象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4.对外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管理体制与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的要求仍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情况。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公平竞争、政策透明等方面急需做出调整。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多头管理,缺 乏协调,缺乏一个灵活、统一、高效的国际贸易反应机制,缺乏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应对机制。不解决这些问题,就难以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难以迅速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二,如何认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较大、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应该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觉得我们应看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今年中央将陆续投入330亿元,大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今年中央拟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4168亿元,比上年增加250亿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 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

十六大报告指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充分体现,对当前和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五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按照十六大精神,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解决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当前要突出解决好三大问题。

第一,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同时,不仅要讲究物质利益,鼓励人们创业致富,也要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在收入分配调节中,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行机会均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防止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在不影响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积极性的前提下,兼顾各阶层群众利益,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第三,改革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要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适当拉开不同岗位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改进国有企业经营者和技术人员收入分配方式,推行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股票期权制等分配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对石油、电力、电信、民航、金融、保险和自来水、煤气供应等行业的过高收入进行合理调节。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要坚持依法取缔和惩处。推进福利待遇货币化、工资化,合理拓展工资范围,在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的同时,逐步将职工的交通通讯等福利待遇和职务消费纳入工资,实行公开化、透明化。各类企事业单位都要依法实行最低工资制度,这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总之,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四,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当前,世界经济基本面良好,主要经济体保持增长。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按年率计增长4.1%。日本经济稳健增长,通货紧缩状况基本消除。欧盟经济预计全年将增长2.1%,增速快于去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国际贸易保持较快发展,新一轮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据联合国预测,全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达3.6%。但世界经济运行也面临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资源能源价格高位震荡、贸易壁垒增加、货币政策环境趋紧等问题和挑战。地区热点问题持续、恐怖主义活动、地震等自然灾害频仍也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

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其—,世界形势的缓和,为中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2)面临的挑战:第一,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第二,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第三,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第四,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面对以上挑战,只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迎接各种挑战,尽快地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结合自身学习总结

面对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们作为大学生就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其实就是转变就业的思想观念。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要做好求职择业的思想准备, 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打破旧的思想,就不能纠正思想误区,树立新的就业思想。现在上大学已不是职业的保证,而只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目前,一些大城市和高层次的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经过多年的补充已逐渐饱和,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已经明显呈现向下的趋势。可是,有些学生依然存在“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存在“父母在,不远游”的家庭观念,存在“人不亲土还亲”的故乡观念。这些旧的就业观念严重地妨碍了大学生提高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该更新就业观念,做好思想准备,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二、树立高尚职业理想

大学生高尚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大学生高尚的职业理想应当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走出个人的小天地。如果纯粹只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非常容易进入

死胡同。在这方面,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职业理想很值得今天的大学生好好学习。事实上,由于对职业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一生对从事的事业义无反顾,能努力克服事业中的重重困难,坚定地实践了自己青年时代对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的构想。马克思的至理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树立市场经济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就业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的方式。在这种就业方式中,大学生本身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问一问自己: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吗?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一切都要进入市场。如果不想被历史的列车无情地抛下,就必须努力去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观念。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还深深地影响着人才市场。供不应求,择业的范围就大,就业就较容易;供过于求,择业的范围就小,就业就较困难。明白了这一市场规律,在求职择业时就不会一厢情愿地想当然。

所以,大学生应该在思想上树立市场观念。只有树立了市场观念,才能了解市场,认识市场,适应市场。只有树立了市场观念,才能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

四、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间大学的相继扩大招生,大学生的数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必然是十分激烈的。因而,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五、淡化专业对口观念,扩大就业范围。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尽可能选修其他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正所谓的“东边不亮西边亮”、一专多长,将会使大学生业生在就业时受益无穷。

六、树立良好敬业精神

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树立敬业精神是准备进入社会的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大学生是否具有敬业精神关系到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能否顺利,能否成才,事业能否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发生重大变革的形势下,具有敬业精神已成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新要求。因此,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把良好的敬业精神作为准备就业的必要条件。

七、树立艰苦创业思想

准备求职择业,还必须面向基层,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与趋势,我们会发现,现在大城市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文科技人才已相对饱和,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系统,它所需要的只是进一步的调整和提高。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只对硕士、博士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感兴趣。其实,当今大学生要做一番事业,基层正是大有用武之地。这些地方不但是当今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大学生最容易显示特长、做出成绩的地方。诚然,基层创业是比较艰苦的,但是,宝剑锋从磨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艰苦的锻炼,没有工作经验和能力的逐渐积累,又哪里能够做出前所未有的成就和担当重要的责任呢?大学生只要真正深入到基层当中,扎扎实实地工作,肯定会大有收获。


相关内容

  • 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 作者:徐景峰 世界经济研究 2000年10期 中国为何要如此坚持不懈地追求加入世贸组织,我想最根本的一点不外乎是要促进外贸增长,吸引更多的外资,使我国的GDP 增长率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WTO不同与GATT,它不仅是贸易规则. 更是国际竞争的规则.这一点表现在WTO通过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争端解决机 ...

  •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 摘要:加入WTO后,中国建筑业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结合我国建筑业的现状,提出了建筑承包企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WTO 中国建筑业 发展对策 Abstract: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its contract building enterpris ...

  •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与海关监管研究
  • 第2卷第6期2004年6月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 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VOL. 2No. 6JUN. 2004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与海关监管研究 尹学英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文章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 ...

  • 广东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研究
  • 广东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研究 作者:刘学谦 来源: 政法司理论处 发布时间:2006-11-20 字体:[大] [中] [小]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依据1993年原国家体委<关于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工作深化改革的意见>,对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进行了多年探索和尝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东优秀 ...

  •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2009年1月总第450期第2期 经济论坛EconomicForum Jan.2009Gen.450No.2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文/孙世芳 [摘要]环渤海经济圈在我国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分析了环渤海地区推进区 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条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 ...

  • 浅谈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迫住眉睫.医院的信息化建没可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飞速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已成为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 医疗发展 医疗服务 优势 计算机网络 终端 引 言 中国入世为经济 ...

  •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
  • 银行会计论文 姓名 王丽 班级 会计1 学号 0820030116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一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日益增多,跨国界的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大的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当一部分是国际业务.一国的银行 ...

  • 中国农业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中国农业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 农业在中国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人民生活正在由温饱阶段向小康阶段转变.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 ...

  •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 作者:王一鸣 宏观经济管理 2008年05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总结近30年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