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歌教案

欣赏课《汉族民歌》教案设计

——执教人:陈华

【教学内容】 《音乐鉴赏》

【教学模块】 第三单元 音乐与民族

【教材版本】 湖南文艺出版社(必修)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

【主备人】陈华

【设计时段】 一课时

【设计思想】 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

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

祖国对家乡情感。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

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了解中国民歌具有鲜

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他们的异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思路:

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对欣赏课的理解比较精疏,对教师的依赖特别强,对此,引导启发学生从熟悉的音乐作品,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由老师的讲解、分析,比较等方法,结合听、看等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的能力,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

1、 用“小舞台”——〈赛歌会〉、〈露一手〉的形式唤醒学生原有的民歌

知识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2、 用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视听、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讨论

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汉族南北民

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

1、江苏民歌《茉莉花》2、河北民歌《茉莉花》3、陕北民歌《赶牲灵》

4、江浙民歌 《采茶舞曲》5、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前音乐,播放《春江花都》mtv,(大屏幕展示)

〔设计意图〕

营造课堂气氛,家乡的一草一木,勤劳勇敢的人民,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

热爱之情。

●新课导入

师:这段音乐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它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风土人情?

生:优美、清新。我们的家乡扬州江都。

师:我们的家乡人美、水美、风光秀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

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其悠悠水韵,韵出了灿烂的文化,

也韵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

▲〈〈民歌赛歌会〉〉的表演形式,师生共同演唱一组扬州民歌。(唱民歌的前两

句)《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杨柳青》、《撒趟撩在外》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民歌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教

师的参与,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师:这些歌曲真是非常好听,因为民歌能表情达意, 它能反映着人们的生活

和思想感情,不同的地理环境、性格语言、文化风俗,就会形成不同风

格特点的民歌。(展示中国地图)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地

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汉族的人口最多,分布地区极为广阔,通过他们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他

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文化。今天,老师就领着同学们随着汉

族民歌的旋律,遨游丰富多彩的汉族民歌的海洋。

● 探索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一] 听赏江苏、河北民歌《茉莉花》

师:在西方有一位著名的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曾在他的歌剧作品

《图兰朵》中,应用了中国民歌的曲调,为他的歌剧增添了东方的音乐

色彩。它以独特的魅力,深深感染了中国和世界,堪称是音乐的精品、

同学能说出是哪一个地区的民歌?

生:我们家乡的民歌,江苏民歌《茉莉花》

▲ 学生随琴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配以江南水乡的画面:思考音乐有怎

样的音乐特点?(展示中国地图)

学生在中国版图上找出江苏的大概的区域范围,结合地理特点,师生共同讨论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音乐特点:

曲调细腻优美,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小跳进很少,音乐结构均衡。

▲ 听赏河北民歌《茉莉花》,学生在中国版图上找出江苏大概的区域范围:

明快刚直,体现了爽朗的风格。

▲ 师生合作:

对比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异同点。(从风格、

调式、语言、旋律等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听听、唱唱、谈谈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的体验中去探讨南北民歌

风格的特点会更有兴趣、有话可说。

设问:以上的表格中,我们能概括出民歌有什么特点吗?

特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滋生和形成不同种族、地区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中国多种多样的地域,使得传统音乐体裁类别丰富多彩。(反映地域特征)

● 探索形成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的原因

[二] 听赏、比较陕北民歌《赶牲灵》、《采茶舞曲》

▲ 听赏音乐(音乐片段),请学生选择连线。

《赶牲灵》 西北地域

《龙船调》 华中地域

《采茶舞曲》 江南地域

设问:同学是根据什么来选择的 (根据民歌的地域特点、方言特点)

〔设计意图〕

运用已知的知识试着辨别并说明理由,更加能加深理解民歌的地域特点,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

▲ 比较分析作品《赶牲灵》《采茶舞曲》

A、欣赏陕北民歌《赶牲灵》。

▲ 聆听音乐,提出问题:

设问:

根据民歌《赶牲灵》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音乐在音调和伴奏上分

别有何特点,表现什么?

总结:

这首歌曲音调大幅度地上下浮动,给人以起伏跌宕的感觉,好像陕北

起伏的高原;伴奏中模拟马蹄的节奏声,更给人一种热切的期待感。

▲ 师生共同随琴演唱比较 、讨论: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

师:那么多衬词又不表达什么具体的意思,能不能去掉不唱呢?(先听老师

一段用普通话演唱,去掉衬词〈那个、呦、得的、啊呀等〉。一段用陕

北方言演唱,去掉衬词唱歌曲,再听歌曲,感受衬词的作用)

生:衬词虽然不表达具体意思,但是能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没有了衬词,

这首歌曲就没有味道了。(学生随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比较、演唱,结合歌曲的润腔方式、方言特征、衬词等体会音乐

的浓烈的地方色彩。

B、听赏江浙民歌《采茶舞曲》

▲ 聆听音乐,提出问题:

设问:

歌曲旋律性强不强?所唱的内容是什么?它的地域性是如何体现的?

总结:

采茶相对来说体力消耗较轻。所以歌唱起来旋律性较强,多以赞美家乡及

歌颂生活为主。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赞美了西湖景美、人美、茶香。是用江浙一带的方言演唱,揉进了越剧唱腔,流畅而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

C、比较陕北民歌《赶牲灵》和江浙民歌《采茶舞曲》各地民歌所具有的地域

性及方言对民歌风格形成的作用。

总结交流成果(表二)

▲ 根据听赏、比较、学生就近自愿组合讨论:

形成汉族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原因有哪些?

① 地理环境是形成民歌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重要因素。

② 地方方言是形成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主要因素。

③ 生活方式、个性特点、地方风俗等也是形成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因素。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综合已有的音乐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在演唱、对比中,能积极参与探究和交流活动。

● 活动与表演

师:我们的家乡江都,江湖交错,广阔的平原,降水充沛,气候温暖,夏种

到来之时,南方的清水滋润北方的新春,到处会聆听到栽秧的号子,今

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乡音和乡情。

生:用地道的扬州话随琴演唱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并即兴创作舞蹈动

作。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秧田歌,而学生身在农村,对秧田生活都有亲身体验,把“拔

秧、装秧、挑秧、抛秧、插秧”等动作编排成舞蹈,用恰当的体态语言,随着乐曲进行表演,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乐曲的泥土芳香。

师:点评学生的表演。

哎呀乖乖隆地东,不错啊你们!„„(用扬州方言说)

〔设计意图〕

选择原汁原味的家乡的语言点评,通过学生的演唱和体态语言的表演,

更加加深了学生对汉族民歌的理解,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掌握。

● 课堂总结 :

让老师简明扼要地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

● 课外活动

采集和学唱当地有特色的民歌,找一找运用汉族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曲目。(从

不同角度欣赏几首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较有影响的音乐作品)

①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花儿与少年》片段。

②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花絮片段。

③宋祖英维也纳音乐厅演唱《茉莉花》片段。

④28届奥运会中国艺术表演片段。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多元音乐文化, 进一步感悟民歌的真谛。

教学反思

这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听、看、说和表演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家乡民歌的演唱和舞蹈的表演,更加加深他们对本节课传授的知识掌握、技巧、技能的培养。

欣赏课《汉族民歌》教案设计

——执教人:陈华

【教学内容】 《音乐鉴赏》

【教学模块】 第三单元 音乐与民族

【教材版本】 湖南文艺出版社(必修)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

【主备人】陈华

【设计时段】 一课时

【设计思想】 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

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

祖国对家乡情感。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

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了解中国民歌具有鲜

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他们的异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思路:

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对欣赏课的理解比较精疏,对教师的依赖特别强,对此,引导启发学生从熟悉的音乐作品,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由老师的讲解、分析,比较等方法,结合听、看等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的能力,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

1、 用“小舞台”——〈赛歌会〉、〈露一手〉的形式唤醒学生原有的民歌

知识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2、 用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视听、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讨论

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汉族南北民

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

1、江苏民歌《茉莉花》2、河北民歌《茉莉花》3、陕北民歌《赶牲灵》

4、江浙民歌 《采茶舞曲》5、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前音乐,播放《春江花都》mtv,(大屏幕展示)

〔设计意图〕

营造课堂气氛,家乡的一草一木,勤劳勇敢的人民,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

热爱之情。

●新课导入

师:这段音乐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它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风土人情?

生:优美、清新。我们的家乡扬州江都。

师:我们的家乡人美、水美、风光秀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

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其悠悠水韵,韵出了灿烂的文化,

也韵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

▲〈〈民歌赛歌会〉〉的表演形式,师生共同演唱一组扬州民歌。(唱民歌的前两

句)《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杨柳青》、《撒趟撩在外》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民歌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教

师的参与,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师:这些歌曲真是非常好听,因为民歌能表情达意, 它能反映着人们的生活

和思想感情,不同的地理环境、性格语言、文化风俗,就会形成不同风

格特点的民歌。(展示中国地图)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地

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汉族的人口最多,分布地区极为广阔,通过他们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他

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文化。今天,老师就领着同学们随着汉

族民歌的旋律,遨游丰富多彩的汉族民歌的海洋。

● 探索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一] 听赏江苏、河北民歌《茉莉花》

师:在西方有一位著名的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曾在他的歌剧作品

《图兰朵》中,应用了中国民歌的曲调,为他的歌剧增添了东方的音乐

色彩。它以独特的魅力,深深感染了中国和世界,堪称是音乐的精品、

同学能说出是哪一个地区的民歌?

生:我们家乡的民歌,江苏民歌《茉莉花》

▲ 学生随琴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配以江南水乡的画面:思考音乐有怎

样的音乐特点?(展示中国地图)

学生在中国版图上找出江苏的大概的区域范围,结合地理特点,师生共同讨论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音乐特点:

曲调细腻优美,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小跳进很少,音乐结构均衡。

▲ 听赏河北民歌《茉莉花》,学生在中国版图上找出江苏大概的区域范围:

明快刚直,体现了爽朗的风格。

▲ 师生合作:

对比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异同点。(从风格、

调式、语言、旋律等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听听、唱唱、谈谈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的体验中去探讨南北民歌

风格的特点会更有兴趣、有话可说。

设问:以上的表格中,我们能概括出民歌有什么特点吗?

特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滋生和形成不同种族、地区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中国多种多样的地域,使得传统音乐体裁类别丰富多彩。(反映地域特征)

● 探索形成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的原因

[二] 听赏、比较陕北民歌《赶牲灵》、《采茶舞曲》

▲ 听赏音乐(音乐片段),请学生选择连线。

《赶牲灵》 西北地域

《龙船调》 华中地域

《采茶舞曲》 江南地域

设问:同学是根据什么来选择的 (根据民歌的地域特点、方言特点)

〔设计意图〕

运用已知的知识试着辨别并说明理由,更加能加深理解民歌的地域特点,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

▲ 比较分析作品《赶牲灵》《采茶舞曲》

A、欣赏陕北民歌《赶牲灵》。

▲ 聆听音乐,提出问题:

设问:

根据民歌《赶牲灵》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音乐在音调和伴奏上分

别有何特点,表现什么?

总结:

这首歌曲音调大幅度地上下浮动,给人以起伏跌宕的感觉,好像陕北

起伏的高原;伴奏中模拟马蹄的节奏声,更给人一种热切的期待感。

▲ 师生共同随琴演唱比较 、讨论: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

师:那么多衬词又不表达什么具体的意思,能不能去掉不唱呢?(先听老师

一段用普通话演唱,去掉衬词〈那个、呦、得的、啊呀等〉。一段用陕

北方言演唱,去掉衬词唱歌曲,再听歌曲,感受衬词的作用)

生:衬词虽然不表达具体意思,但是能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没有了衬词,

这首歌曲就没有味道了。(学生随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比较、演唱,结合歌曲的润腔方式、方言特征、衬词等体会音乐

的浓烈的地方色彩。

B、听赏江浙民歌《采茶舞曲》

▲ 聆听音乐,提出问题:

设问:

歌曲旋律性强不强?所唱的内容是什么?它的地域性是如何体现的?

总结:

采茶相对来说体力消耗较轻。所以歌唱起来旋律性较强,多以赞美家乡及

歌颂生活为主。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赞美了西湖景美、人美、茶香。是用江浙一带的方言演唱,揉进了越剧唱腔,流畅而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

C、比较陕北民歌《赶牲灵》和江浙民歌《采茶舞曲》各地民歌所具有的地域

性及方言对民歌风格形成的作用。

总结交流成果(表二)

▲ 根据听赏、比较、学生就近自愿组合讨论:

形成汉族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原因有哪些?

① 地理环境是形成民歌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重要因素。

② 地方方言是形成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主要因素。

③ 生活方式、个性特点、地方风俗等也是形成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因素。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综合已有的音乐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在演唱、对比中,能积极参与探究和交流活动。

● 活动与表演

师:我们的家乡江都,江湖交错,广阔的平原,降水充沛,气候温暖,夏种

到来之时,南方的清水滋润北方的新春,到处会聆听到栽秧的号子,今

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乡音和乡情。

生:用地道的扬州话随琴演唱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并即兴创作舞蹈动

作。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秧田歌,而学生身在农村,对秧田生活都有亲身体验,把“拔

秧、装秧、挑秧、抛秧、插秧”等动作编排成舞蹈,用恰当的体态语言,随着乐曲进行表演,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乐曲的泥土芳香。

师:点评学生的表演。

哎呀乖乖隆地东,不错啊你们!„„(用扬州方言说)

〔设计意图〕

选择原汁原味的家乡的语言点评,通过学生的演唱和体态语言的表演,

更加加深了学生对汉族民歌的理解,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掌握。

● 课堂总结 :

让老师简明扼要地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

● 课外活动

采集和学唱当地有特色的民歌,找一找运用汉族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曲目。(从

不同角度欣赏几首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较有影响的音乐作品)

①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花儿与少年》片段。

②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花絮片段。

③宋祖英维也纳音乐厅演唱《茉莉花》片段。

④28届奥运会中国艺术表演片段。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多元音乐文化, 进一步感悟民歌的真谛。

教学反思

这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听、看、说和表演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家乡民歌的演唱和舞蹈的表演,更加加深他们对本节课传授的知识掌握、技巧、技能的培养。


相关内容

  • (市优质课一等奖)2015年高一音乐 汉族民歌教案_1
  • 汉族民歌 (2) 说明:"汉族民歌"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了解民歌体裁中的"号子""山歌":第二课时重点了解"小调",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对三类民歌的特点以及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加以归纳总结. 本教案是第 ...

  • [汉族民歌]
  • <汉族民歌>教案 严倩倩 一年级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能在欣赏和体验汉族民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的民歌音乐魅力.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归纳和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探究汉族民歌色彩区的音乐特点. 3能简述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概 ...

  •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丢丢铜仔教案1
  • 丢丢铜仔 1教材内容分析 1.<丢丢铜仔>这首歌曲选自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一)中,已经安排了汉族民歌"山歌"和"劳动号子"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泥土的歌(二)重点介绍汉族民歌中的&qu ...

  • 音乐赏析第二课教案
  •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欣赏现代歌曲<龙文> 歌词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点点滴滴, 音乐.书法.古诗词.茗道.戏曲--思绪纷飞与之一起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脉搏,自然而然娓娓道来,禁不住沉醉于中华文明的璀璨. 从大漠敦煌到小桥江南,从丝路驼铃到峻美三峡,从民间民俗到阳春白雪,从文人墨客到历史传说,一幅 ...

  • [对鲜花]教案3
  • <对鲜花>教案 教学目标 1. 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北京民歌<对鲜花>,感受民歌特有的韵味. 2. 通过聆听.演唱.表现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增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选择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民族特色. 2.唱准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

  • 多彩的民歌:小调教案
  • 第二单元 <多彩的民歌--小调> 福建师范大学2007级师范班 陈丝丝 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孟姜女><孟姜女哭长城><刨洋芋>,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了 解民歌小调的基本特点. 2. 认识民族五声调式以及民歌的几种基本创作方法--鱼咬尾,合 ...

  • 中国的民族教案.doc123
  • 中国的民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 知道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和少数民族,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并认识其重要意义,培养正确的民族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民族的分布及其特点,培养学 ...

  • 高一音乐_劳动号子教案
  • 劳动号子 授课教师:古浪二中 李永忠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版块:音乐与民族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属教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汉族民歌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劳动号子,体会出不同的劳动场景会滋生出不同的劳动号子. 2)能与大家 ...

  • 中国汉族民歌和教材
  • 分析<中国汉族民歌>教材及教学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赛歌会叫同学们参与演唱民歌并欣赏南北两地的汉族名歌,了解汉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引起同学们对汉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的赞赏之情. 2. 通过对汉族音乐鉴赏,使学生感受理解汉族音乐,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