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   雷振华(1969-),男,湖南常宁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探讨了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建立的基础工作,并根据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设计的原则,建立了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 预警指标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是整个财务风险预警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而要建立好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全面了解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要把握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建立的基础工作。设计预警指标来衡量高校的财务风险,是预测和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前提,也是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关键。因此,探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分析      高校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归纳起来有内外两方面,外因形成的风险(如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是无法消除的,在风险预警中可以不予考虑;内因形成的风险称为可分散风险,是高校风险预警中必须考虑的。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因主要有:   (一)支付不足 支付不足诱发了高校资金供需不均衡现象的出现,即在每年的上半年资金紧张,基本上都处于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为主,一是保证人员工资,二是保证正常教学实习经费,三是保证水电费。其他费用(如课时费、津贴等)的资金安排是不能到位或不能完全到位的,出现资金支付展期的情况,预算难以执行。下半年学校开学后,高校收取每学年的学杂费,然后以其支付上半年展期未支付的各项费用及本学期的各项费用。由于大额的费用支出严重超过收入,最终导致不能以收抵支,债务不断延期,正常教学和管理所需资金无法得到保证。   (二)债务过度 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不能保证高校发展的资金需要,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高校发展过程需要大量资金,其原因有:第一,扩招引发校园面积扩大,建筑面积增多,导致资金需要增加;第二,高校评估引发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教学购置。有些高校基础差,在以前的办学过程中不注重学校硬件、软件建设,为迎接评估突击购建硬、软件设施,导致资金需要增加;第三,高校大量引进人才。高校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就需要高级人才,引进人才成为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投入大量资金也就成为必然;第四,为吸引人才诱发行政现象,“学而优则仕”已成为高校的潜规则,为了吸引住人才,许多高校都实行政治待遇,结果造成机构臃肿,导致大量的行政经费增加。为解决高校对资金的需要,银行贷款也成为高校筹集资金主要方式。由于高校借款时没有对其贷款项目和经济承受能力做充分的估计与规划,盲目、迅速增加贷款,导致负债总额太大,超出其经济承受的最大能力,势必导致学校年资金使用成本成几何倍数增加,每年高额利息的支付也就成了高校固定的财务负担,造成学校流动资金短缺,从而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也必将加大高校财务风险。   (三)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虽然不以盈利作为其目标,但应该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别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使用。导致高校资金使用效益欠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高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重视可行性论证。对项目建设期中所需资金量及时间把握不准确,进行赤字预算,不考虑自身还款能力,导致资金不能发挥其效益;二是高校过分注重自身形象诱发资金浪费。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高校不但注重项目主体功能的发挥,而且还注重主体工程形象建设,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三是高校对支出控制不力。集中表现在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日常性财务支出膨胀,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如管理费用等酌量性固定成本严重脱离预算;四是不注重固定资产的管理。一方面高校在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情况下,没有充分重视固定资产购置、领用、报废等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校原后勤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及时清理,也没有办理固定资产的投资、移交手续,导致固定资产流失。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建立的基础工作      (一)制订详细工作计划 建立财务预警指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做好实施预警指标的工作安排。工作计划的制订必须详细和有操作性,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进行指导。   (二)组织专业人员 高校的财务或审计部门应为预警指标建立的责任部门,也可以设立专门的预警部门来负责财务预警的工作。预警指标的作用的发挥还需要高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各部门都要有专人负责预警资料的收集和及时传递,以保证信息质量。   (三)规范规章制度,加强信息管理 信息是财务预警指标正常运行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对信息的整理收集,做好信息管理工作。为此,应该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由专业人员负责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并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同时还应完善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财务预警指标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结构完善、组织健全、权责分明、业务处理程序适当以及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等内容。   (四)风险预警教育 为了充分发挥财务预警指标应有的预警信号作用,改进高校管理,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教育。只有全体员工对财务风险预警工作都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强化风险预警意识,才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五)结合业务流程再造,使高校各子系统协调运行 建立财务预警指标的目的是全面真实地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情况,以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财务预警系统应与高校组织的其他子系统协调一致,从而使得子系统之间的摩擦系数达到最小,整个高校组织运行效率达到最高。高校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从而实现业务的整合,保证财务预警指标发挥作用。      三、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计原则      (一)体现高校财务风险的特点 高校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财务风险,企业是盈利性组织,而高校是非盈利的事业单位。高校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指筹资风险,是由于借入资金而导致将来可能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财务危险发生,使高校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企业的资金流转是为了增值,而高校的资金流转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事业。高校财务风险有其特点,如在筹资方面有较强的政策性,在开支方面不具备补偿性,在产品方面没有盈利性,在周转方面缺乏再生能力等。因此,高校并非在资金流转的每一环节都存在与企业等量级的风险,也就不能以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来套用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指标,而要选取能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特点的评估指标。   (二)体现高校财务风险的内在成因 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是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设计的关键。“支付不能”意味着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主要表现在流动资金可能短缺,可能出现不能正常支付工资,缺少资金用于日常开支等现象;“债务过度”意味着管理不善,主要表现为举债的盲目性,银行贷款增加迅速,超过其最大经济承受能力。“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益”意味着效益不佳,

具体表现为投资盲目、不进行科学论证,支出控制不力等。衡量财务风险指标,理应从这些方面进行考察,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财务风险的实质。   (三)体现高校会计信息的应用 各高校普遍实行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该制度对高校会计核算的范围、方法和口径等作了具体规定,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比较全面、准确,且具有可比性、连续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因此,设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要能直接利用这类会计信息。   (四)体现高校财务管理动态性特点 财务预警指标的建立不仅要考虑高校过去的状况,而且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它是动态的分析过程。一般来说,监测的时间越长,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越高。动态性原则还体现在财务预警指标必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风险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和补充,以保证预警指标的先进性。   (五)体现高校财务管理灵敏性特点 要求财务预警指标能够使高校财务状况的变化在预警指标中迅速反映出来,以便管理者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根据灵敏性原则,高校在构建财务预警指标时应选择与高校财务联系紧密、相关性较高的指标进行测试,去伪存真,做出最优判断。      四、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按照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计原则,预警指标体系应由偿债能力、运营绩效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模块构成。考虑到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是负债,所以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是偿债能力指标为主,运营绩效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能力指标为辅。在具体指标的选择方面,各指标间应既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一)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反映高校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可选择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带息负债比率、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负债偿付率、可供周转月数等指标评价高校偿债能力。各指标具体说明如下: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用于分析负债程度和财务风险的大小。从高校的性质来看,资产负债率保持在较低的比例上较为合适,高校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40%-60%。当高校资产负债率大于60%,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资产负债率大于1,说明高校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表明高校每一元的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保障,是衡量高校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一比率越高,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就越强。高校流动比率为1.5较好,小于1.5则应发出预警;但比率过高,其偿债能力未必很强,反而会因为大量流动资产的占用影响到高校资金的运营效果。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利息)/负债总额×100%。带息负债比率表明高校带息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带息负债比率越高,说明高校的财务负担越重,还本付息的压力越大。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长期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这一指标反映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用来分析不同期限的负债结构,该比例越少,表明高校还债的时间越紧迫,风险越大。负债偿付率=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总额/可用于偿还债务的收入×100%,负债偿付率将债务与收入结合起来,用来分析高校取得收入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小说明偿债能力越强。可供周转月数=(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年末借出款+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借入款-年末应交税金),学校全年支出总额/12。其中,年末货币资金结存额一般是年末银行存款和现金,反映的是现实支付能力;若考虑年末可变现收回的债券投资、应收票据、借出款以及借入款、应交税金等的情况,则反映的是潜在支付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支付能力越强。由于高校经费来源中稳定性、可靠性最强的渠道是国家拨款,而这些拨款一般是按季度下达,所以可供周转月数最好不要低于3个月。   (二)运营绩效能力指标 高校资产和资金的使用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如果不能完成既定目标,说明高校的资产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可选择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自筹收入能力比率、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运营绩效能力。具体说明如下:收入支出比率=一定时期高校收入总额/一定时期高校支出总额。这一指标反映高校每一元支出有多少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支付能力越强,相对来说筹资风险越小。一般以0.5为宜。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数/生均支出数。该指标反映高校生均支出一元有多少生均学费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学生交费补偿支出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动用其他经费补足学生支出的能力越强。公用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事业支出,衡量事业支出的结构指标。公用支出比率反映高校合理安排资金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用于发展投入的资金大。一般以0.5为宜。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上年固定资产。该指标反映高校在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中所投入的资金,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资产增长速度越快;但过高也会导致筹资风险增加。自筹收入能力比率=自筹收入/总收入。这一指标衡量高校在开源创收方面的能力,也是高校自身价值实现的体现,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发展能力越强。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应收及暂付款/(学校总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该指标反映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指标数值越大则财务风险越大。   (三)收益能力指标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高校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运用自身力量最大限度的获取最佳的办学效益。可选择总资产收入率、净资产收入率、投资收益率、职工人均纯贡献、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等指标衡量高校收益能力。具体指标说明如下:总资产收入率=总收入/总资产,反映每一元资产所实现的收入数,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资产的收益能力越强。净资产收入率=总收入/净资产,反映每一元净资产所实现的收入数,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净资产的收益能力越强。投资收益比率=(对校办企业投资收益+其他投资收益)/(对校办企业投资+其他投资),反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收益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收益能力越强。职工人均纯贡献=(总收入-总支出)/在职职工人数,反映职工为学校净收益所作的贡献,指标值越大,说明职工对高校的贡献就越大。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某时期用于学生教育的全部事业经费支出/(∑各专业学年考核课程数×该课程考核合格的学生数量)×学年每生平均课程,这一指标既考虑了教育经费支出的绝对数,又充分考虑了培养学生的质量问题。指标值越小,说明高校办学效益越高。   (四)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反映高校持续发展能力,可选择资产权益比率、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其他资金占用程度、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等指标反映高校发展能力。各指标具体说明如下:资产权益比率=净资产/资产总额,反映总资产中净资产所占的比重,比率越高,说明高校未来可运用的净资产越多。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应收及暂付款中非正常周转垫款+年末对校办产业投资+年末其他对外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该指标是极小型指标,指标值越大表明白有资金动用越多,可供学校发展的资金越少,风险越大。一般来讲,该指标不应该超过100%。其他资金占用程度=(年末学校基金及其他基金暂付+年末对外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流动资金来源合计-年末科研类拨款与收入-年末对外服务收入-年末其他借入款)。该指标说明其他资金的占用程度,其他资金挪用越多,财务风险越大。根据相关理论分析,该指标的安全度为20%。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年末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比重越大,表明学校可支配的自有资金越多,财务风险越小;反之,当该指标值小到一定程度时,则表明学校财务有了潜在危险。在财务状况较稳定的情况下,该指标值通常在54%~60%之间。   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能让高校全面树立风险意识,另一方面能通过预警指标值的变化,捕捉高校财务风险的信息,化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有利于促使高校采取应对措施来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编辑 刘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简介:   雷振华(1969-),男,湖南常宁人,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探讨了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建立的基础工作,并根据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设计的原则,建立了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 预警指标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是整个财务风险预警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而要建立好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全面了解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要把握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建立的基础工作。设计预警指标来衡量高校的财务风险,是预测和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前提,也是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关键。因此,探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分析      高校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归纳起来有内外两方面,外因形成的风险(如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是无法消除的,在风险预警中可以不予考虑;内因形成的风险称为可分散风险,是高校风险预警中必须考虑的。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因主要有:   (一)支付不足 支付不足诱发了高校资金供需不均衡现象的出现,即在每年的上半年资金紧张,基本上都处于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为主,一是保证人员工资,二是保证正常教学实习经费,三是保证水电费。其他费用(如课时费、津贴等)的资金安排是不能到位或不能完全到位的,出现资金支付展期的情况,预算难以执行。下半年学校开学后,高校收取每学年的学杂费,然后以其支付上半年展期未支付的各项费用及本学期的各项费用。由于大额的费用支出严重超过收入,最终导致不能以收抵支,债务不断延期,正常教学和管理所需资金无法得到保证。   (二)债务过度 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不能保证高校发展的资金需要,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高校发展过程需要大量资金,其原因有:第一,扩招引发校园面积扩大,建筑面积增多,导致资金需要增加;第二,高校评估引发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教学购置。有些高校基础差,在以前的办学过程中不注重学校硬件、软件建设,为迎接评估突击购建硬、软件设施,导致资金需要增加;第三,高校大量引进人才。高校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就需要高级人才,引进人才成为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投入大量资金也就成为必然;第四,为吸引人才诱发行政现象,“学而优则仕”已成为高校的潜规则,为了吸引住人才,许多高校都实行政治待遇,结果造成机构臃肿,导致大量的行政经费增加。为解决高校对资金的需要,银行贷款也成为高校筹集资金主要方式。由于高校借款时没有对其贷款项目和经济承受能力做充分的估计与规划,盲目、迅速增加贷款,导致负债总额太大,超出其经济承受的最大能力,势必导致学校年资金使用成本成几何倍数增加,每年高额利息的支付也就成了高校固定的财务负担,造成学校流动资金短缺,从而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也必将加大高校财务风险。   (三)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虽然不以盈利作为其目标,但应该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别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使用。导致高校资金使用效益欠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高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重视可行性论证。对项目建设期中所需资金量及时间把握不准确,进行赤字预算,不考虑自身还款能力,导致资金不能发挥其效益;二是高校过分注重自身形象诱发资金浪费。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高校不但注重项目主体功能的发挥,而且还注重主体工程形象建设,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三是高校对支出控制不力。集中表现在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日常性财务支出膨胀,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如管理费用等酌量性固定成本严重脱离预算;四是不注重固定资产的管理。一方面高校在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情况下,没有充分重视固定资产购置、领用、报废等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校原后勤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及时清理,也没有办理固定资产的投资、移交手续,导致固定资产流失。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建立的基础工作      (一)制订详细工作计划 建立财务预警指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做好实施预警指标的工作安排。工作计划的制订必须详细和有操作性,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进行指导。   (二)组织专业人员 高校的财务或审计部门应为预警指标建立的责任部门,也可以设立专门的预警部门来负责财务预警的工作。预警指标的作用的发挥还需要高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各部门都要有专人负责预警资料的收集和及时传递,以保证信息质量。   (三)规范规章制度,加强信息管理 信息是财务预警指标正常运行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对信息的整理收集,做好信息管理工作。为此,应该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由专业人员负责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并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同时还应完善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财务预警指标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结构完善、组织健全、权责分明、业务处理程序适当以及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等内容。   (四)风险预警教育 为了充分发挥财务预警指标应有的预警信号作用,改进高校管理,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教育。只有全体员工对财务风险预警工作都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强化风险预警意识,才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五)结合业务流程再造,使高校各子系统协调运行 建立财务预警指标的目的是全面真实地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情况,以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财务预警系统应与高校组织的其他子系统协调一致,从而使得子系统之间的摩擦系数达到最小,整个高校组织运行效率达到最高。高校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从而实现业务的整合,保证财务预警指标发挥作用。      三、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计原则      (一)体现高校财务风险的特点 高校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财务风险,企业是盈利性组织,而高校是非盈利的事业单位。高校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指筹资风险,是由于借入资金而导致将来可能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导致财务危险发生,使高校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企业的资金流转是为了增值,而高校的资金流转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事业。高校财务风险有其特点,如在筹资方面有较强的政策性,在开支方面不具备补偿性,在产品方面没有盈利性,在周转方面缺乏再生能力等。因此,高校并非在资金流转的每一环节都存在与企业等量级的风险,也就不能以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来套用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指标,而要选取能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特点的评估指标。   (二)体现高校财务风险的内在成因 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是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设计的关键。“支付不能”意味着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主要表现在流动资金可能短缺,可能出现不能正常支付工资,缺少资金用于日常开支等现象;“债务过度”意味着管理不善,主要表现为举债的盲目性,银行贷款增加迅速,超过其最大经济承受能力。“不注重资金使用效益”意味着效益不佳,

具体表现为投资盲目、不进行科学论证,支出控制不力等。衡量财务风险指标,理应从这些方面进行考察,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财务风险的实质。   (三)体现高校会计信息的应用 各高校普遍实行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该制度对高校会计核算的范围、方法和口径等作了具体规定,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比较全面、准确,且具有可比性、连续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因此,设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要能直接利用这类会计信息。   (四)体现高校财务管理动态性特点 财务预警指标的建立不仅要考虑高校过去的状况,而且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它是动态的分析过程。一般来说,监测的时间越长,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越高。动态性原则还体现在财务预警指标必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风险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和补充,以保证预警指标的先进性。   (五)体现高校财务管理灵敏性特点 要求财务预警指标能够使高校财务状况的变化在预警指标中迅速反映出来,以便管理者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根据灵敏性原则,高校在构建财务预警指标时应选择与高校财务联系紧密、相关性较高的指标进行测试,去伪存真,做出最优判断。      四、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按照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计原则,预警指标体系应由偿债能力、运营绩效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模块构成。考虑到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是负债,所以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是偿债能力指标为主,运营绩效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能力指标为辅。在具体指标的选择方面,各指标间应既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一)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反映高校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可选择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带息负债比率、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负债偿付率、可供周转月数等指标评价高校偿债能力。各指标具体说明如下: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用于分析负债程度和财务风险的大小。从高校的性质来看,资产负债率保持在较低的比例上较为合适,高校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40%-60%。当高校资产负债率大于60%,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资产负债率大于1,说明高校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表明高校每一元的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保障,是衡量高校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一比率越高,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就越强。高校流动比率为1.5较好,小于1.5则应发出预警;但比率过高,其偿债能力未必很强,反而会因为大量流动资产的占用影响到高校资金的运营效果。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利息)/负债总额×100%。带息负债比率表明高校带息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带息负债比率越高,说明高校的财务负担越重,还本付息的压力越大。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长期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这一指标反映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用来分析不同期限的负债结构,该比例越少,表明高校还债的时间越紧迫,风险越大。负债偿付率=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总额/可用于偿还债务的收入×100%,负债偿付率将债务与收入结合起来,用来分析高校取得收入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小说明偿债能力越强。可供周转月数=(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年末借出款+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借入款-年末应交税金),学校全年支出总额/12。其中,年末货币资金结存额一般是年末银行存款和现金,反映的是现实支付能力;若考虑年末可变现收回的债券投资、应收票据、借出款以及借入款、应交税金等的情况,则反映的是潜在支付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支付能力越强。由于高校经费来源中稳定性、可靠性最强的渠道是国家拨款,而这些拨款一般是按季度下达,所以可供周转月数最好不要低于3个月。   (二)运营绩效能力指标 高校资产和资金的使用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如果不能完成既定目标,说明高校的资产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可选择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自筹收入能力比率、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运营绩效能力。具体说明如下:收入支出比率=一定时期高校收入总额/一定时期高校支出总额。这一指标反映高校每一元支出有多少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支付能力越强,相对来说筹资风险越小。一般以0.5为宜。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数/生均支出数。该指标反映高校生均支出一元有多少生均学费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学生交费补偿支出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动用其他经费补足学生支出的能力越强。公用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事业支出,衡量事业支出的结构指标。公用支出比率反映高校合理安排资金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用于发展投入的资金大。一般以0.5为宜。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上年固定资产。该指标反映高校在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中所投入的资金,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资产增长速度越快;但过高也会导致筹资风险增加。自筹收入能力比率=自筹收入/总收入。这一指标衡量高校在开源创收方面的能力,也是高校自身价值实现的体现,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发展能力越强。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应收及暂付款/(学校总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该指标反映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指标数值越大则财务风险越大。   (三)收益能力指标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高校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运用自身力量最大限度的获取最佳的办学效益。可选择总资产收入率、净资产收入率、投资收益率、职工人均纯贡献、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等指标衡量高校收益能力。具体指标说明如下:总资产收入率=总收入/总资产,反映每一元资产所实现的收入数,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资产的收益能力越强。净资产收入率=总收入/净资产,反映每一元净资产所实现的收入数,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净资产的收益能力越强。投资收益比率=(对校办企业投资收益+其他投资收益)/(对校办企业投资+其他投资),反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收益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收益能力越强。职工人均纯贡献=(总收入-总支出)/在职职工人数,反映职工为学校净收益所作的贡献,指标值越大,说明职工对高校的贡献就越大。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某时期用于学生教育的全部事业经费支出/(∑各专业学年考核课程数×该课程考核合格的学生数量)×学年每生平均课程,这一指标既考虑了教育经费支出的绝对数,又充分考虑了培养学生的质量问题。指标值越小,说明高校办学效益越高。   (四)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反映高校持续发展能力,可选择资产权益比率、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其他资金占用程度、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等指标反映高校发展能力。各指标具体说明如下:资产权益比率=净资产/资产总额,反映总资产中净资产所占的比重,比率越高,说明高校未来可运用的净资产越多。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应收及暂付款中非正常周转垫款+年末对校办产业投资+年末其他对外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该指标是极小型指标,指标值越大表明白有资金动用越多,可供学校发展的资金越少,风险越大。一般来讲,该指标不应该超过100%。其他资金占用程度=(年末学校基金及其他基金暂付+年末对外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流动资金来源合计-年末科研类拨款与收入-年末对外服务收入-年末其他借入款)。该指标说明其他资金的占用程度,其他资金挪用越多,财务风险越大。根据相关理论分析,该指标的安全度为20%。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年末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比重越大,表明学校可支配的自有资金越多,财务风险越小;反之,当该指标值小到一定程度时,则表明学校财务有了潜在危险。在财务状况较稳定的情况下,该指标值通常在54%~60%之间。   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能让高校全面树立风险意识,另一方面能通过预警指标值的变化,捕捉高校财务风险的信息,化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有利于促使高校采取应对措施来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编辑 刘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内容

  • 高校财务预警机制分析
  •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 政府对众多非重点高校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 负债发展已成为这些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无形中加大了高校办学的财务风险.本文分析了高校产生财务风险的现状.类型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财务风险的防范,引出财务预警的功 ...

  •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
  • 摘 要 当前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舆情已超越了传统媒介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在新形势下,如何紧跟"新媒体"步伐,把握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环节.化解网络舆论危机 .妥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正面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成功应对新兴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工 ...

  • 会计与财务管理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2011级会计与财务管理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财观念探讨 2.21世纪企业会计的基本框架分析 3.关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探析 4.构建环境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5.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研究 6.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建设问题研究 7.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探讨 8.关于会 ...

  • 浅谈高校舆情危机预警
  • -r-c蜊'r鬲=磊胃罱雨夏蕊 高教研究 浅i炎高敕翻吐青危栅预警 .桑华1卿涛2 (1.石河子大学党委宣传部:2.石河子大学党校办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舆情危机预警是高校危机公关和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建立和完善舆情危机预警机制,是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从 ...

  • 保障高校财务资金安全控制措施探讨
  • 摘要: 教育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产业,在创新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作为教学育人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正常的教学活动同样也需要必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因此任何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少不了对教师的培训.先进技术的引进等等,而这些行 ...

  • 食品安全毕业论文题目(542个)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三月二十 日 毕业 食品安全毕业论文题目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 ...

  • 构建逆周期金融监管体系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 高校理论战线 构建逆周期金融监管体系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李志辉王颖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各国反思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效性.逆周期金融监管可以吭服 传统顺周期金融监管的缺陷,有效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我国应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积 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以维护我国金 ...

  • 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2013届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1. 财务策略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2. 对管理层收购相关问题的思考 3. 浅析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4. 浅谈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协调 5. 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的再思考 6. 代理人理论与财务监督问题探讨 7.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筹资的 ...

  • 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 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调查研究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从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一定的研究,按照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及本质特征.原因.危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有利于解决高校突发事件观测.预防处置和应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