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人生哲理类面试题及解答

2009公务员考试人生哲理类面试题及解答

目录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人要受到各种锻练,掌握处事经验,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对刚刚跨进社会的人来说,存在一个怎样适应社会的问题,因为处世的经验还很短浅,还没被浮世的恶习所感染,即使已经感染也不太深,这种人自然还能保留纯洁天真的本性。而经历了人间种种浪涛,历尽了人间艰难险阻的人,经验积累比较多,相应地城府也就比较深。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帮助人们应酬着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经验百好有坏,汲取教训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得到负效应。有的人却从消极的、不好的方面去积累经验,品格便逐渐发生质的变化。这种人往往心存险诈任何坏事都敢作。从这个角度来讲,君子遇事不要只求练达,应特别注重抱朴守拙的忠厚作风。太讲究练达和圆通,就会失去本性,变成一个老奸巨滑不受人欢迎的人。如此反而不如保持一切都不加修饰的纯朴面目。练达、曲谨与朴鲁、疏狂都是相对的、在一味追求金钱权力并为此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多些真情,多些真诚,多些朴实,多些洒脱是很可贵的。

1

权利和财富是人们的追求的目标,谈谈你的态度?

参考答案: 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脑袋往里钻,贪一点便宜;而在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周围,天天都有趋炎附势的人聚集一堂,由于都是怀着一个贪字有求而来,所以以利益为驱动的组合不可能有人间真情,出现“富居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即所谓世态炎凉是不足为奇的。为了保持人格的高尚不应为个人利益去争逐。还要看到,智械机巧是从智慧和才干中锻炼而来,假如为了自身利益就去施展权谋术数反而不如那些不懂得智械机巧憨厚的人显得高尚。尤其是有机会把握权力,掌握金钱,却依然保持高洁,不因权力而贪污,不因金钱而堕落,是非常可贵的。即所谓“富贵不能淫”。权势名利是现实生活中必然遇到的,有人格、有原则的人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也正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才耻于机巧权谋的运用,而视权势如浮云。

2

有人说,才华要不择手段的施展,有人说,才华要藏而不露。

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人是生而平等的,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在一个公平、安定、民主的社会,人们才可能以诚待人,才能避免尔虞我诈,进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安定的社会,而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才华。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假如锋芒毕露炫耀才能,不仅会招致旁人的忌恨,并且会使自己被认为是轻浮或恃才自傲。在现代社会,讲究自由平等,在才学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就是要为每个人发挥自己才干提供机会,假如每个人都使自己的才干深藏不露,那不仅会使他个人有空怀才学的悲哀,而且也是国家社会的一大损失。在现实社会中,发挥才干和把握时机关系很大。在一个充满猜忌的环境中,就必须牢记因才招忌的教训。历史上权臣、小人运用权力杀死才干比自己富的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种情况之下就要暂时明哲保身玉韫珠藏。这不是就此永远消极颓废,而是等待时机来临。所谓“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有时隐藏自己也是一种竞争的方式,避免“枪打出头鸟”不一定都是消极的。同时,“玉韫珍藏”也表现出一种深思熟虑,不轻言浮议,而鸣则惊人的方式。

3

你怎么对待“悲观和乐观”

参考答案:杜甫诗中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体验。世间的万事万物常随我们的心理变化而转移。当我们怒气冲天时,看一切事物都觉得可恨可憎;当我们悲伤感叹时,看一切事物都觉得可悲可泣:当我们喜笑颜开时,看万事万物都觉得可喜可乐。假如一个人终日愁眉苦脸,跟周围环境中的人怒目相向,这种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可言?用现在的说法这叫“移情”,即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移之于周围的人和事。所以一个人经常保持开朗的心情,乐观的态度,豁达的心胸是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基础。悲观促使人丧失心志,暴戾容易招来意外之祸,时时怨天忧人会变得孤独。只有肯乐观奋斗的人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心胸坦荡,做事必然光明磊落;乐观开朗,做事必然条理分明;而思想偏激,做事必然不合义理,悲观失意,做事必然横逆曲折。可见世事的通与不通有时完全存于一念之间,立身首先要在涵养上多下功夫。人们喜欢风和日丽的春景。同样,人们也喜欢平和快乐的人生。一个人保持一种健康、豁达、安然的心态,那么他周围的世界就是一个欢快美丽的世界。

4

有人说,闲时吃紧忙里悠闲,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宇宙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间,运动不停,如此才能完成宇宙的旋转,这是宇宙变幻无穷的根本法则。作者通过辩证地看待宇宙的变化规律来认识人生的处事法则。即一个人要在闲暇无事时存有应变之心,忙碌紧张中要忙里偷闲多争取日常生活中的雅趣。闲时吃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做事要有长远考虑,欲速则不达;人应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浪费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人生之路靠自己去不停息地奋斗。故这里的闲是相对的,不表明自己为理想而拚搏的思想停下来。而遇到事情头绪多,不应当盲人摸象一样分不清层次,不考虑效果,要在,忙中静下来深思自己的路子对不对;学会调理自己的情绪不致于盲目,通过生活的乐趣来平衡自己的身心,总而言之,要保持“吃紧时忙里偷闲,悠闲时居安思危”的境界,并使其成为处理事物的一个基本方式。

有人说,得意时早回头,失败时别灰心。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得意时早回头,失败时别灰心,这是人们根据长期生活积累而得到的经验之谈。尤其是第一句话,其政治含义很深。在封建社会,有“功成身退”的说法,因为“功

5

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都说明了“知足常乐,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张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让后人感叹称赏。而李斯为秦国建大功却身亡,发出“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鸣,正说明俗语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的道理,因为权力最能腐化人心,而人们由于贪恋名利,往往会招致身败名裂的悲剧下场,西汉的吴王刘濞等所发动的“七国之乱”,就是由于妄贪更大的权位和名利,才使七国之王个个惨遭灭门之祸。而从做人角度看,得意时更要谨慎,不骄不躁。至于后一句话其生活意义更明显,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人不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受了挫折不会气馁。

你怎样理解“心地放宽身死恩垂”这句话?

参考答案:人生在世究竟该怎样做人从古至今是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是“争一世而下争一时”,还是“争一时也要争千秋”,是只顾个人私利不管他人“瓦上霜”或损人利己,还是为社会,为人类做有益的事,做些贡献?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生活中,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凡事都跟人斤斤计较,如此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满。人在世时宽以待人,善以待人,多做好事,遗爱人间必为后人怀念,所谓“人6

死留肾,虎死留皮”,爱心永在,善举永存。而恩泽要遗惠长远,则应该多做著书立说、修桥建校之类能长久在人心和社会上长久留存的善举。只有为别人多想,心底无私,眼界才会广阔,胸怀才能宽厚。

你怎样理解“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这句话?

参考答案:并不是一切情况下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比如有时走山边小路不能两人同时通过,如果争先恐后就有坠入深圳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要先停住脚步,让他人过去才算有礼貌,也最安全。自个在吃美酒佳看时,不可以总是一个人独享,要想想周围还有许多不如自己的人,否则人们可能由于妒忌而产生想法。就像古人扫墓祭祖一定要拿出一些酒菜送给周围的游魂野鬼吃光,相信不这样做,那供给祖先的酒菜会给游魂野鬼抢光,这虽然是迷信,却说明了这种心理。其实,留一步,让三分,是提倡一种谨慎的处世活人的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谦让美德,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法。生活中,汽车行驶提出“宁等三分,不抢一秒”,既是为了安全,也表现出谦让。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小事、个人利益相互谦让就会带来个人的身心愉快,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

7

你怎样理解“义侠交友纯心作人”这句话?

参考答案:朋友往来不可只重视饮宴谈笑的交际应酬,应重视道义之交,即有患难相助的侠义精神,锄强扶弱不为暴力所屈,进而做到心心相印。假如交友本着互相利用的态度,那就违背了交友之道。交友作人还应该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行善济世,关心社会而不只是一味独善其身,随俗而不为外物所染。人始终应该保持一颗纯洁之心,与志向一致、心灵相通有侠肝义胆之人一起为社会服务。

你怎样理解“退即是进与就是得”这句话?

参考答案:为人处世宣宽厚,虽然有时退让和宽容是建立在自己苦忧的基础上,也应把快乐让给别人。宋代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做人态度,才应是修4养品德和心性的方向。乐的结果可能转化为苦,苦的结果可能转化为乐,苦乐相循是自然法则,其理恰如日月星辰的旋转。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万事难以功成,苦尽甘来乃是不变的真理。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励人的奋发向上,但是假如过分重视名利,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无限苦恼。通常所说的“知足者常乐,”就某种意义来说显得有点消极,但是对于那些为追逐名利而贪赃枉法的人,这句话仍不失为至理名8

言。因为“让一步”、“宽一分”待人处世是把苦留给自己,把功把名给别人,这种牺牲精神可以求得自我的精神慰藉,也足以赢得世人的敬重,反过来这种敬重也算是自己的得吧。

你怎样理解“有功不思过便是过”这句话?

参考答案: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臵,保持自谦上进的品质。即使是为国家建设有大功,成为天下崇拜的英雄伟人,假如自己产生自夸功勋的念头,把自己沉浸在一个荣誉的花环中,不思进取,那他的大功不但会在自傲中丧失,说不定为此还会招来意外的祸患,俗话说“骄傲使人落后”,就是这个道理。古人所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可见任何丰功伟绩并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建立的,都要有无数人一起抛头颅洒热血才能完成,不管是功臣还是常人,把一世功劳都占为已有,那他就不能算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所以我们做人必须切实排除这个“矜”字。反过来,犯下滔天大祸的人,假如能彻底忏悔,洗心革面重新作人,邪念就会全消,罪孽也可能灰飞烟灭。这就如同佛经所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一个人的行善与作恶有时

9

在于一念之间,念要行善成善,一念要作恶成恶,所以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页顿司是可取的。

你怎样理解“让名远害归咎养德”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完美的名誉和节操,不要一个人独占,必须分一些给旁人,才不会惹发他人忌恨招来祸害而保全生命;耻辱的行为和名声,不可以完全推到他人身上;要自己承揽几分,才能掩藏自己的才能而促进品德修养。 做人不能只沾美名,害怕责任,应当敢于担责任,担义务。从历史上看,一个人有伟大的政绩和赫赫的武功,常常会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疑,历代君主多半都杀戮开国功臣,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所以君子都宜明了居功之害。遇到好事,总要分一些给其他人,绝不自己独享,否则易招致他人怨恨,甚至杀身之祸。完美名节的反面就是败德乱行,人都喜欢美誉而讨厌污名。污名固然能毁坏一个人的名誉,然而一旦不幸遇到污名降身,也不可以全部推给别人,一定要自己面对现实承担一部分,使自己的胸怀显得磊落。只有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最完美而又清高脱俗的人。让名可以远害,引咎便于稍光,这本身就是处世的一种良策。

10

你怎样理解“天道忌盈业不求满”这句话?

参考答案:从做人、做事业角度来看,“满招损,谦受益”“天道忌盈,卦终未济”,这些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生活方式影响很大。道家是以虚无为本,认为夭地之间都是空虚状态,但是这种空虚却是无穷无尽的,万物就是从这种空虚中产生。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如长保。”而“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就会招致灾祸,所以历史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才发出“汉三杰而已,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的慨叹。人们凡事都求全求美,绞尽脑汁企图来达到这个目标。其实不论何事都不应妄想登峰造极,因为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也就是有上台必然有下台的一天,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发生质的变化。一件事成功了如果不及时总结,保持清醒头脑反而骄傲自满,沉溺在过去的成功之中,那么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它的反面。从另一个意义来讲,功业不求满盈,留有余地,也是一种处世方法,比如对于臵钱财家业,求多求尽,对于功名地位,求高求上,本知急流勇退,不知保持人的本性而成为守财奴,不知预先留几分余地才会安全,那么正应了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历史教训就会再现。

11

你怎样理解“责毋太严教毋过高”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承受;教海别人行善时,不可以期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能否做到。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应当有些要用儒家思想。儒家在人际关系上最讲究“恕”的观念,“恕”就是宽恕、原谅。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对方的才智能力,能否接受你的教诲或批评。对方接受的能力有限,你的批评或教诲实际上是零。“恕”不是无原则的宽容不管,而是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智力和承受力。往往在现实中,有的人责备别人豹过失唯恐不全、抓住别人的缺点,便当把柄,处理起来不讲方法不讲效果而图一时之愤。而诲人者要么期望太高,要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要么成才心切不顾实际填充别人装不进去的东西,不考虑实际效果,这是责人或教诲时所不足取的。

你怎样理解“无过是功无怨即德”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人生在世不必想方设法去强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救助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戴德,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恩德。

12

“无功便是功,无怨便是德”,在这里并非指俗话所说“多作多错,少作少错,不作不错”的消极思想,而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真正的给予,绝不是施小惠,完全是一种自我牺牲。假如施恩图报,那就等于贪婪而不是给予。真正的给予应该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多贡献,少索取,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强求,应该听其自然,强求反而会适得其反。从这个意义上讲,不邀功就可以保持自我而不被功利所迷惑,才会把奉献、给予当成一种崇高的境界来追求。

你怎样理解“忧勤勿过待人勿枯”这句话?

参考答案:什么事情都讲究适度的原则。“富贵于我如浮云”,心境也就自然平静清凉,如此无忧无虑该是何等飘逸涕洒。不过什么事都不要走极端,假如以淡泊为名而忘记对社会的责任,忘记人间冷暖以至自我封闭就不对了、甚至演变为不管他人瓦上霜而自私自利,就会被人视为没有公德没有责任感甚至有害于社会,这样就会被社会大众所唾弃。勤于事业,忙于职业是美德,是一种敬业精神,但如果陷于事务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因无谓的忙碌而心力憔悴失去自我是不足取的。因此儒家主张中庸之道,主张任何事物都要维持均衡状态。六祖惠能说禅时曾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13

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人对于分内之事要全力以赴,但是对于与生俱来的本然之性也应该善加维持,太苦或太枯就失去了生活乐趣。要自然,保持自我才对。

你怎样理解“知退了步须让三分”这句话?

参考答案: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让,不能处处争强好胜,不能事事出头露尖,难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许会海阔天空。人生得意的时候也应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何况人类的感情复杂无比,人心的变化也是层出不穷。今天认为是美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认为是丑,今天认为是可爱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认为是可恨。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就是“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的道理。当年韩信微战时就曾深圳体会到此中的辛酸。尤其世路多险阻,人生到处都有陷阱。这就要培养高度的谦让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强去做。换句话说,人生之路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当你遇到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当你事业飞黄腾达时,不要忘记救助那些穷苦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为你自己消除很多祸患于未然。这样,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是一种谦让美德,而且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方法。

14

你怎样理解“不恶小人礼待君子”这句话?

参考答案:小人总是有很多过失被人发现,因此一般人谁都会严词训勉他们,这做起来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于对事不对人,也就是只就他们所作的错事来训戒他们,不要因为讨厌他们的人而训戒他们,把他们看死。人都是可以转化的,我们因为小人做事不好或品德上的不足而憎恨他们;不去教育,那么小人依然会是小人。所以作者才说“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反之对待君子,任何人都会敬重他们,可是如果太谦虚就会流于谄媚,使自己由于过分自卑而处于卑微地位,这就不是应有的礼貌,应使礼貌都能合乎节度,所以作者才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总之,憎恨小人敬重君子,乃是人情之常。但不能因此而过度,因此而忘记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你怎样理解“立身要高处世须让”这句话?

参考答案:谦让品德的建立不是以无原则容忍退让为前提的,而是以立大志,高起点处世为前提的。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本身立盖要高,心地要觉,不可有一般无知无识之辈的俗见,也就是要认识真理,修真养性,否则就如同凡夫俗子一般,终身在尘埃泥淖中打滚,难以超凡绝俗,有所成

15

就。尤其待人接物应以谦让为高,迫一步,等于进两步。因”此我们为达成目的,绝不可以盲目努力,一定要听其自然,谦虚谨慎。做事要看清客观环境,一味鲁莽;不知变化,不看全局,必然遭受他人的排斥而归于失败。

你怎样理解“方圆处世宽严待人”这句话?

参考答案:“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这是人们在现实社会里,十分重要处世哲学。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不同,所以人们的处世哲学也应该是不同的。如果出于社会生活环境和谐太平、政治清明的时代,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就应当刚直不阿,而不是做作,或者是虚伤,而是应该做一个有着高级趣味的人。因为在这样时代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处于太平盛世,自然国家政治廉洁清明,处处都是一片祥和的气氛,所以人们的心态自然平和,而就不会有那些勾心斗角,社会混乱的风气,所以为人处事就可以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心地坦荡。如果我们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里,由于奸臣当道,处处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令社会混乱不堪,令人无所适从,在这样时代的社会环境里,我们需要处处小心,学会明哲保身,不要和别人过不去,自己的行为就应该圆滑一些,老练一些,这样才能不至于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或者是遭到别人的打击报复,这样才能16

够使自己求得生存。如果处在一个边缘的时代里,也就是这个时代处于变革的时代,或者是将变还没有变革的时代里,就应该做到既要刚正不阿,又要圆滑老练,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这个时代,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使自己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是人生处世哲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毕竟是有区别的,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自然人们的心态也是各不相同,所以对待好人我们要宽宏大量,善于与他们交朋友,对待心术不正的人,就要加以区别,对他们要敬而远之,而不是与他们同流合污。

你怎样理解“忘怨忘过念功念恩”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自己帮助或救助过别人的恩惠,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头,但是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别人曾经对我有过恩惠不可以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我的地方不可不忘掉。

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首先在于待人的恩怨观是以恕人克己为前提的。一般人总是容易记仇而不善于怀恩,因此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过河拆桥”等等说法,古之君子却有“以德报怨”“涌泉相报”“一饭之恩终身不忘”的传统。为人不可斤斤计较,少想别人的不足、别

17

人待我的不是;别人于我有恩有劳应记取于心,人人都这样想,人际就和谐了,世界就太平了。用现在的话讲,多看别人的长处,多记别人的好处,矛盾就化解了。

你怎样理解“施而无求求之无功”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施恩惠给别人的人,不可老把恩惠记在心头;不应有让别人赞美的念头;这样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万钟的回报;用财物帮助别人的人,如果计较自己对人的施舍,而且要求人家的报答,这样即使是付出一百镒,也难收到一文钱的功效。

人应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助人并以之为乐就上升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施恩惠于人而不求回报,而是“为善不欲人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所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假如抱着沽名钓誉的心态来行善,即使已经行了善也不会得到任何果报,出于至诚的同情心付出的可能木多,受者却足可感到人间真情。所以,施之无所求,有所求反而会没有功效。

18

你怎样理解“谦虚受益满盈招损”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敬器因为装满了水才倾覆,扑满由于腹中空无一物才得以保全。所以君子宁愿处于无争无为的地位,也不要站在有争有夺的场所,日常生活宁可感到欠缺一些,也不要过分完满。

一个有追求的人,会觉得学问越做越深,真理之路越走越难,所以深信“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认识似乎有共性,如圣经中耶稣说“心理贫穷的人是幸福”,意思就是忠告世人要经常虚怀若谷。一个人的内心如充满的妄想和邪念,心理就会发生障碍而不接受他人的善言。一个人一旦处于骄狂心态之下,对事物的追求如有一堵墙挡住了他的视线,使他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自满。而且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态度,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忌恨,四面楚歌,岂有不失败之理。

你怎样理解“阴恶恶大显善善小”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 一个人做了坏事而怕别人知道,这种人还保留了一些羞耻之心,也就是在恶性之中还保留一点改过向善的良知;一个人做了一点善事就急着让人知道,证明他行善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誉,这种有目的才做

19

善事的人,在他做善事时已经种下了恶根。

道德修养是心灵的磨炼,而沽名钓誉之辈常以善举来装点自己的形象。每个人都有良知,作恶而知可耻,惟恐被人知道,还有羞耻之心,就证明他还不为大恶,因为无耻之耻才是真正耻辱,即所谓恬不知耻。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有这种羞恶之心乃是维持人性不堕落的基石。但是世俗的急功近得,往往为伪君子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人际的尔虞我诈则为作恶者铺平了繁衍的温床。一个正直的人在生活中必须以自己的正气来识别和战胜这些丑恶。

你怎样理解“多喜养福去杀远祸”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 幸福不可强求,只要能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就算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础;人间的灾祸难以避免,首先应当能消除怨恨他人的念头,才算是远离灾祸的良策。

追求幸福算得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个人来讲,幸福固然不可强求,但是谁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把幸福赏赐给你一个人要想追求幸福还须靠自己奋斗。虽然每个人的幸福念不一样,但追求的期望太高失望就会更大,只有在奋斗时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达观态度才能保持一种乐观。这样即使不是刻意追求幸福,幸福也会因你的努力而到来。世人20

对幸福总是争先恐后,一遇灾祸却都想逃避,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心存忠厚,多反省自己,少怨恨别人,才可能远离灾祸。这样虽然不一定有福降临,但也绝不至于招来祸患。

你怎样理解“谨言慎行君子之道”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即使十句话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接连受人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归功于你,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所以君子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绝不冲动急躁,做事宁可显得笨拙,绝对不能自作聪明显得高人一等。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干的不如不干的,说的不如不说的,因为你做了,你的不足就显出了;你说了,你的思想就暴露;你做得多了业绩广了,你便成了矛头的目标,因为你的成功妨碍了别人,而有些人专喜欢说别人的坏话。这种心态有幸灾乐祸,有好奇心也有权威感,总觉得自己能传播一句揭发他人隐私的消息,才足以显示自己是消息灵通人士,借以满足自己的权威欲望,所以俗语才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事所以出不了门,那是因为人们有嫉妒心,看到你有光彩的事就矢口不提,结果就使这种好

21

事遭受尘封和冷冻,以致永远无法让世人知道。反之,一旦作了一件坏事,在人们幸灾乐祸心理驱使下,立刻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能让所有人知道。所以作者才发出了“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的慨叹。这里“谨言慎行”固然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式,但也表明另一种方式,即遇事宜在深思熟虑后一语中的。

你怎样理解“杀气寒薄和气福厚”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大自然四季运转,春夏和暖万物就获得生长,秋冬寒冷万物就丧失生机。做人的道理也和大自然一样,一个性情高做冷漠的人,他所能得到的福分自然就淡薄;只有那些个性温和而又热情助人的人,他获得的福分不但丰厚,他的官位也会久长。

一个人的性情是需要磨炼的,待人太热或太冷都不好。但在社会中,古道热肠毕竟让人愿意接受,和和气气更是持家立业之根本。一个性情过于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万物丧失了生机,这种人很难得到人的协助。“敬人者人互敬之,助人者人互助之”。可见社会必须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才能进步。从做事来讲,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大家捧柴火焰高”“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人们必须互助合作才有更大力22

量。假如一个人整天板着冰冷的面孔自认清高,那谁愿意和他精诚合作创造事业呢?结果这种人只有在离群而居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度过寂寞的一生,人间的温暖也会由于冷漠而少有。

你怎样理解“厚德载物雅量容人”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一块堆满了腐草和粪便的土地,才是能生长许多植物的好土壤;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常常不会有鱼虾来繁殖。所以君子应该有容忍诵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绝对不可因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来往而陷于孤独。个心地纯真、修养很高的人往往容易有缺乏容人雅量的不足,因为自己道德自律严,便由己及人。或者太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没有朋友使自身陷入孤立无援状态,就谈不上事业有所成就。世间并无绝对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恶交错,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不相联系的。所以我们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必须有清浊并容的雅量。一个人要想创造一番事业,就必须有恢宏的气度,能容天下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所以凡是一个能创大事业的人一定有容忍人的度量,容忍小人虽然在实际上很难做到,也为了事业上的成功,为了照顾大局,就必须有“厚德载物,雅量客人”的胸襟,应该说谦让是美德,容人同样为美德。

23

你怎样理解“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在闲暇的时候不要轻易放过宝贵的时光,要利用空闲做些事情,等到忙碌紧张时就会有受益不尽之感;当安闲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等到大批量的工作一但到来才会有从中得利之感;当你一个人静静地在无人处,却能保持你光明磊落的胸怀,既不生邪念也不做坏事,那你在众人面前、在社会、在工作中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做事做人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功德圆满,功成名就的,平时不抓紧时间积累知识,平时不注意修身养性,指望临时受用不可能有长久的效果。古来名将驰骋千军万马之中而泰然自若,熟用兵法韬略运筹帷幄,虽说经常出入于九死一生之中却仍然能悠闲自得毫不仓皇,这就说明“闲中不放过,静中不落空”的功用,“临阵磨枪”,“临渴掘井”,是不能从容应敌的。一个人的修省也应如此,应时时处处保持一致。不要认为一个人在深夜独处没人知道而作些坏事,像鸡鸣狗盗之徒一样夜间蠢动,其实只能欺人于一时,却不能长久掩饰自己的劣行丑迹,一但事情败露就将永远难以作人。所以一个君子必须注意平明的磨炼、积累,才会临事有一定之规,做事有一定见识。”

24

你怎样理解“多种功德勿贪权位”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一个普通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就像是一位没有实际爵位的卿相受人景仰;反之一个达官贵人只是一味贪图权势,把官职权力作为一种买卖欺下瞒上,炙手可热,这种人行径卑鄙得如同一个带爵禄和乞丐一样。

行善或作恶不在名位高低,在于人的品行;其区别在于有爵之人影响比平民大些而已。假如一个人热衷于功名利禄贪恋权位又没有品格,那他为了攀龙附凤获得权位就会阿谀诌媚胡作非为,拉帮结派,招朋呼友,争权纳贿等无耻行径,也会接踵而致。这种精神上人格上的乞丐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多,也很可憎。

你怎样理解“不怕小人怕伪君子”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伪装善良的正人君子,和恣意作恶的小人没什么区别;君子如果改变自己的操守志向还不如一个小人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但生活中的暗箭却是防不胜防。许多道貌岸然的人貌似忠厚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其实肚子里净是阴谋诡计男盗女娼。有些自称“虔诚”信教

25

的人,藉宗教名义,施小仁小惠,既不知道《圣经》耶苏,也不知道释迦牟尼。像这种伪君子假教徒,理应受到社会唾弃。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披着道德外衣的人往往还能得逞于一时,欺世盗名。由于披上了一层伪装,识别起来更难。

你怎样理解“操履不变锋芒勿露”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志远而淡泊的人,一定会遭受热衷名利之流的怀疑;言慎而检的真君子,往往会遭受那些邪恶放纵之辈的忌恨。所以君子如果处在这种既被猜疑而又遭忌恨的环境中,固然不可改变自己的操守和志向,也绝对不可锋芒尽出过分表现自己的才华。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又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说明了一个有修养的人往往善待人生,往往注重自我修省,以为修省并不干他人之事,却不想正是由于自己品德高尚了就衬出了小人的心性,而必然遇到忌恨和攻击。所以一个深才高德的人,处在这种招忌的恶劣环境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种道理,尤其是奋发向上的年轻人,往往会由于表现得太好,而遭受忌恨,被造谣中伤。所以一个有为的人其处世节操不可变,待人方法须讲究。

26

你怎样理解“彻见心性天下平稳”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心中把万事万物都看得美好,天地间的事也就毫无缺陷;宽大为怀心里总处在平衡状态,也就不去体会人事倾轧人间邪恶了。

不平则争,不满则怨。可对一个孩子来讲,世界总是那么美好,孩子的心里纯洁天真,不知道什么叫恨。只有人进入了社会,有了利益、地位、权势等等,纯真的赤子之心才开始不平、不满,争竞之念才时时充溢,彻见心性何其难也。如果一个人的待人接物总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那展现在眼前的便是一片平和美满的天地。

你怎样理解“事留余地便无殃悔”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可口的山珍海味,多吃便伤害肠胃等于是毒药害人,控制住吃个半饱就不会伤害身体;称心如意是好事,其实有一些引诱人们走向身败名裂的媒介,所以凡事不可只求心满意足,保持在差强人意的限度上就不至懊悔。

什么事都要适可而目,但人往往经不住诱惑。很多人一遇到香甜可口的美味,就不顾一切的拼命多吃,结果把肠胃吃坏,受病痛之苦。聪明人必须注重养身之道,营养不良

27

固然不行,吃得大多也绝非好事。欲罢不能说明不懂养身之道。养身如此,做人同样如此,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些看起来令人得意洋洋的事,或许正酝酿着走向失败的因素,人在春风得意时一定要保持精醒才是。

你怎样理解“直躬人忌无恶人毁”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 一个人与其委屈自己的意愿去博取他人的欢心,实在不如以刚正不阿的言行而遭受小人的忌恨,使人们能赞同其品行;一个人没有善行而接受他人的赞美,还不如没有恶行劣迹却遭受小人的诽谤。

每个人待人做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曲意迎合,不明确表达意愿;有的人喜欢直言不讳,光明磊落。对小人来讲听到刚正不阿的言语当然忌恨;而曲意者,要么是图人喜欢,要么有所乞求。人人都受听好听的话,小人和当权者尤其如此,而正的人则很看不惯那种阿庚像。一个个根本没有恶行的人而遭受诽谤,这种诽谤虽然都是出于无知者的攻击,但却能博得有识之士的同情。因为一些自己不求上进而自甘堕落的人,在心理上很不平衡,他们看到正直善良的人就不顺眼,于是就造谣生事进行底毁,妄想使自己不平衡的心理能得到某种补偿,这种人可悲而又可恨。

28

你怎样理解“爱重成仇薄极成喜”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价值千金的重赏或恩惠,有时难以换得一时的欢娱,一顿粗茶淡饭的小小帮助,可能使人一生不忘此事永远心存感,激回报之心。这或许就是当一个人爱一个人受到极点时很可能会翻脸成仇;平常不重视或者淡泊至极的一些人,给予一点惠助,就可能转而对你表示好感成为好事。

人的感情不是用钱可以买到的,助人要在人最需要人助的时候像韩信“一饭之恩终身不忘”,而且帮刘邦打下天下后,也始终记住刘邦的过去而不背叛汉王。在我们的生活中,爱恨之事也是常有的,有句谷话叫“身中福中不知福”,往往被爱包围着的人却不自知,而一点不如意便会反目成仇的例子却很多,爱与恨的反反复复交织在人生的全过程。

你怎样理解“藏巧于拙寓清于浊”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做人要把智巧隐藏在笨拙中,不可显得太聪明,收敛锋芒,才是明智之举,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学以退缩求前进的方法。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29

一个人不要锋芒太露,不是教人伪装自己,而是办事要分清主次,讲究方法。常言道:“大智若愚”,是说一个人平时不咄咄逼人,到紧要关头自然会发生功效,这就是“中流失船,一壶千金”的含义吧。一个人一生要做的事很多,不可能件件都要劳心伤神,只有碌碌无为的人才会整天为琐事缠身,在世俗面前夸耀自己的才华。一个人要想拥有足以藏身的三窟以求平安,第一直藏巧于拙锋芒不露,第二还要有韬光养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华的修养功夫。而且办什么事都应当留有余地才是。最关键的是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纯洁。不露锋芒,韬光善晦并不影响洁身自好,相反,洁身自好是前二者的基础。

你怎样理解“毋攻短处化诲顽固”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别人有缺点过失,要婉转地为他掩饰或规劝他,假如去揭发传扬,是在证明自己的无知和缺德,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发现某人个性比较愚蠢固执时,就要很有耐心地诱导启发,假如生气厌恶,不仅无法改变他的固执,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愚蠢固执,就像是用愚蠢救助愚蠢。

人进入社会以后,最烦恼的莫过于被闲言碎语是是非非所缠绕。常言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看到长舌妇30

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很让人讨厌。但关键还在于自己的修养,自己对是非抱什么态度,是不是自己也卷了进去还不自觉呢?万一有人向我们打听某人的作为,我们应本着“隐恶扬善”的态度相告,因为一个喜欢揭发人家短处的人,就证明他自己的为人一定也有问题,所以在旁人看来也只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况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不喜欢人家说你的坏话,那你又为什么要在他人面前搬弄别人的是非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习惯,有些习惯不一定为别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而不是讨厌;不能接受别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已的方法。

你怎样理解“阴者勿交傲者少言”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 假如你遇到一个表情阴沉,默默寡言的人,千万不要一下就推心臵腹表示真情;假如你遇到一个自以为了不起又固执已见的人,你就要小心谨慎尽量少说话,

人的表情往往是内心世界的反映,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惯、个性,表现出来的方式也不一样。一个人生存在社会上,必须处处多加提防,当然不要察言观色,阿庚奉承,但把各种表情习惯分分类,以在接人待物时有把合适的尺子。不然

31

一但遇到心地险恶的歹徒,就会深受其害,所以观察人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人。见多识广,饱经风霜,对于观人之行都有几分心得。由于人际的复杂,人在处世时,学学观人本领是很必要的,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莫要全抛一片心。”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是看不出一个人品性好坏的,也就很难决定交往的程度,说话的深浅。没有心理评判,只凭观察表示是不够的。

你怎样理解“戒流于虑警伤于察”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用来劝诫在与人交往时警觉性不够思考不细的人;宁可忍受他人的欺骗,却不事先拆穿人家的骗局,这是用来劝诫那些警党性过高想得太细的人。一个人在和人相处时能把上面两句话并存警诫,才算是警觉,性高又不失纯朴宽厚的为人之道。

古人总结人生体验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话。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出处的《曾广贤文》堪称大全了。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不同看法。人之所以不能有害人之心,是害害人人家也会害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有一种人由于心地非常坦荡,总觉得自己所言所行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于是,不分轻重,不看对象,结果为32

此反而授人以把柄,这种人就犯了太相信人的不足。但防人是有前提的,对坏人,小人、俗人,是非防不可。如果人人防,事事防,人便成为“套中人”了。同样忍让也是有前提的忍让,小事忍,自己利益忍,决非事事处处忍。防之太甚不好,没有人生经验同样不适于社会。

你怎样理解“亲善防谗除恶守密”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要想结交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必急着跟他亲近,也不必事先来宣扬他,避免引起坏人的嫉妒而在背后诬蔑诽谤;假如一个心地险恶的坏人不易摆脱,绝对不可以草率行事随便把他打发走,尤其不可以打草惊蛇,以免遭受报复陷害等灾祸。

君子之交是道义之交,君之交淡如水,靠爱好、情趣、学识为纽带来建立感情这个过程,是个渐进的相互观察了解的过程。和善人交,与君子游是人所愿也。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小人与善人,奸滑之辈与君子从各个方面部格格不入。显出想与君子善人急于交往而过分亲密,小人很可能因为被冷落而忌恨生出破坏的念头。与君子交,做君子难,远小人不易。人们讨厌小人,但小人由于擅长逢迎,往往可以得到有权势者的赏识而很有市场;如果当权者是好邪之辈,得罪了就更加困难,想送瘟神非得等待时机。如果你是个企业家,

33

手下有小之辈要解雇,同样要周详考虑其生存的市场,要一举中的才不会有后遗症。不论是亲贤亲善远小远奸,首先是自己须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这样才不惧奸诈小人的恶意报复。这是交游做事的基础。

你怎样理解“不夸妍洁谁能丑辱”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事物有美好就有丑陋来对比,假如我不自夸美好,又有谁会讽刺我丑陋呢?世上的东西有洁净就有肮脏,假如我不自好洁净,有谁能脏污我呢?

事物是相对的,从发展变化的观点看,相对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美与丑,洁与污以及善恶、邪正、阴阳、长短等等是相互转化并相互制约的,有善就有恶,有美就有丑。假如没有恶与丑可能就没有善与美,因为美丑善恶是比较衬托才看出来的。明白这样一种现象的内在变化条件,那么人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就要用超然的态度,把事物看成一个相联系的整体而不要就事论事,对任何事情采取一种极端看法做法都是有害的。要在精神上能超越美丑洁污之上,对此无所偏好,人们也就难于有所毁誉。人固然会有许多癖好,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自省其所好的道德水准,看看和志向一致否。

34

你怎样理解“富多炎凉亲多妒忌”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世态炎凉冷暖的变化,在富贵之家比贫穷人家显得更鲜明:嫉恨、猜忌的心理,骨肉至亲之间比陌生人显得更厉害。一个人处在这种场合假如不能用冷静态度来应付这种人情上的变化,用理智来压抑自己不平的情绪,那就很少有人不陷于如日坐愁城中的烦恼状态了。 人在没有得到一种东西以前便会以这种东西作为奋斗目标,而有了这种东西便有了利益之争。“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富贵之家往往为了争权夺利而父子交兵或兄弟阋墙。汉武帝、武则天、唐太宗等等无不为了权力而曾骨肉相残,二十四史中这样的事例随处可见。残暴的隋炀帝,已经被册立为太子,可是为了早日当皇帝竟谋杀亲父隋文帝而即位。人往往是有了钱还要更多些,有了权还要更大些;以至生活中终日钻营处处投机的小人,像苍蝇一样四处飞舞,个人的私欲总处于成比例的膨胀状态。如此现实,的确需要人们提高修养水平,用理智来战胜私欲物欲。否则亲情何在,富贵不保。

35

你怎样理解“阴恶祸深阳善功小”这句话?

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做了坏事最担心的是不容易被人发觉,做了好事最不宜的是自己宣扬出去。所以坏事如果能及早被发现那灾祸就会相对小些,如果不容易被人发现那灾祸就会更大;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而自己宣扬出去那功劳就会变小,只有在暗中默默行善才会功德圆满。

人不能做坏事,做坏事而损人利己,会让人憎恶,有的事不论对他人或自己都会造成极大灾祸。一般来讲,做在明处的坏事人们看得见或许还可以预防弥补,做在暗处的坏事更讨厌,让人防不胜防,这种阴坏的危害更大。一个人从哪个方面讲都不应做坏事,而是应该抱着为善不求名的态度。行一点善而做好事不是为了宣扬吹捧,至于别人宣扬是为了推广这种精神,自己宣扬则失去了做好事的目的。这种好事方客观上是有益的,在主观上过分宣扬则表明是动机不纯;从做人角度看,等于伤害了受惠者自尊心,反而表现出一种沽名钓誉的卑鄙心理。帮助别人应是全身心投入,默默地奉献。

36

你怎样理解“警世救人功德无量”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明理达义的人,虽说家贫不能用财物来救助他人,可是当遇到有人感到迷惑而不知如何解决时,能从旁边指点一番使他有所领悟,或者遇到急难事故能从旁边说儿句公道话来解救他的危难,也算是一种很大的善行。

人们有一种传统的习惯,仿佛救助别人要么做事,要么助钱,要么出力,很重视有的形东西。对于出个点子,指点迷津,用道理劝诫一番等等无形的东西往往忽视。仿佛只在读书层中才,重视常识广、境界高的人出的点子和讲的道理的价值。古代社会,文武重巨往往有自己的幕僚等等为自己出谋划策。随着社会的发展,给人帮助的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无形的东西如知识、智慧和经验日益受到重视,出点子服务逐步走向一般民众,走向有序、有偿、有效的轨道。知识和经济金钱挂勾,可以按照时间计量,如请律师为你分析一个案情,让能者为自己的公司出一个促销策略。尤其在商品经济下市场竞争中,更需要的是人的智慧,有用的点子、即人才被越来越重视。

37

你怎样理解“趋炎附势人情之常”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穷困饥饿时就投靠人家,吃饱了就远走高飞;富贵了的就巴结,贫困了的就鄙弃,这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毛病。

从古而今,嫌贫爱富附势趋炎,人之常情、世之通病。好像经济杠杆也成了人际交往的法则,以至在《史记》中有“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清乃见”的感慨,俗谚有“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叹息。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但这并不说明人们对此的认可。这一现实和人们的交往需要、感情交流是相悖的,因为在金钱驱动下的人际关系是难有真清流露无遗的。人们在无奈中盼望一种真诚,首先要求君子能甘于淡泊,以使社会不全处在一片感情的沙漠中。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社会上择友交人是必须的,古语“君子之交谈如水”,正和上述语录相对应,而成为人际交往的警语。

你怎样理解“冷眼观物轻动刚肠”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注意保持冷静态度细心观察,切忌随便表现自己耿趋势性格以免坏事。

38

正派人一般部待人热诚,所谓古道热肠;遇事正直,所谓胸怀坦荡。但为人处事要讲究方法,待人热诚当然是对的,但热情过度,往往造成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悖,因为太热情往往就过于主观,为此可能招致人家怨尤;因一时的热情而轻举妄动,或许还会筹成大错。遇事坦诚直率当然没错,但要看对象能否接受,不能因为自己直率是优点伤了人就可以求得别人的谅解。有时直率的出发点是好的,办事的设想也是可行的,但很可能由于性格不和而难以成事。坦诚直率往往伴随着教化、固执、生硬。而遇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摆事办好,决不只为表现一下直率的观点。

你怎样理解“一念一行都宜慎重”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有一句话破坏了人间祥和之气,或者做了一件事成为后代,子孙祸根,所有这些行为都必须特别加以警惕加以警戒。

立身处世,小心谨慎,每做一事,要为自己着想,要为别人着想;要看眼前,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多为自己的儿孙积阴德。否则如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图自己一时之欢,做伤天害理的事,赚不仁不义的钱,就等于给子孙酿祸,给自己的前程伏下败笔,到那时真是悔不当初噬脐莫及了,古兵法中也有所谓“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

39

的箴言。人做事不可以胡作非为引来祸患,宜谨言慎行明辩善恶。尤其是新出世的年青人,不要以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就可以原谅自己,不要觉得“初生牛犊不怕虎”,做事眼高手低,盛气凌人。有时过失成祸井非闯祸人的本意,而是由于经验不足,言行不慎,诚为可惜。

你怎样理解“谨慎至微恩施不报”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谨言慎行必须从最小的地方做起,一个人助人应该帮助那些无法回报你的人。

品德修养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生活。中可以常见一些人在行事上喜以老粗自居,言行大事者不拘细节,以引来掩饰自己的粗鲁无知,或者自己做的事往往都是粗欲不堪见利忘义之举,却以粗豪作掩饰。一个修养好的人,就是在细微的小事情上同样谨言慎行,不因其小就有违道义,凡是和自己的理想追求不一致的,再小的事也不做。以助人而言,从思想上就不能存有让对方感恩图报的小人之念,如果这样就是一种毫无诚意的伪善,必须为善而不报,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少来些锦上添花。

40

你怎样理解“春风育物朔雪杀生”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一个胸怀宽宠忠厚的人,好比温暖的春风可以化育万物,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生机;一个胸襟狭隘刻薄的人,好比阴冷凝固的白雪,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杀气。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仅说话如此,为人处世的胸怀、性格也应这样,温暖的夫风人人欢迎,寒冷的冰雪人人讨厌。一个心胸狭隘尖酸刻薄的人,任何人都不愿意接近他,反之一个气度恢宏待人宽厚的人,任何人见了都愿意接近他;尤其在言谈方面更是如此,刻薄成性的人,有时一句活都让你育苦终生。待人宽厚首先要自己的习惯、个性,一个宽厚的人就应当容得了事,这不是无原则,而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表现。一个胸襟狭隘手手计较的人是不可能品味其中乐趣的,反之这也表现了同种人生的不成熟和人生历练的缺乏。

你怎样理解“律已宜严待人宜宽”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多加宽恕,可是自己有过失错误却不可心宽恕;自己受到屈辱应该尽量忍受,可是别人受到屈辱就要设法替他消解。

41

恕以待人,忍以制怒;待人要宽,律已要严,是一种规范的待人之道。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强调自悟。待人所以必须要宽的原因,为的是给人自新的机会。待已所以要严,因为不严会使自己一错再错。一般人都是“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这种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跟别人合作。假如我们能以责人之心责已,就会减少自己很多过失;以恕已之心恕人,就可以维护住人际之间的良好关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已及人的恕道,是一个人修养品德的根本要诀,遇事应该设为处地为别人着想。这里讲恕人、忍让,是对个人的修德养性而言,因为恕忍不是无原则,过分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提高个人的修养就容易走向事物的反而。

你怎样理解“君子无祸勿罪冥冥”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要想表面没有过错,必须先从看不到的细微处下功夫。

讲修身主要是对自我道德的完善,俗话说问心无愧,正是说明人欲无错、无祸于世,不能只是外表的完善,关键是内心不能有犯罪的原因。不要以为黑暗中可以成为罪恶的温床,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恢恢,谁可漏脱呢?所以儒家教人修养品德,必须要从慎独功夫作起。所谓慎独,就是指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也绝对不作任42

何见不得人的坏事。其实这才是君子的聪明处。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修省如果只是为了让自己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岂不成了伪道学?从本心就已具备了优良的品质,又怎么会去担心“祸”“罪”呢?

在人的交往中会遇到使你讨厌的人,谈谈你如何对待?

参考答案:世上的人千人千面,千变万化,每个人都面临适应人生,适应社会的问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大千世界,抱定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的态度来适应人们个性的不同。即就是对冥顽不化的人,也要以诚相待使他受到感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我之德化,来启人之良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即使是真顽之人朝闻道而夕死的事也不少,这也算是临终而悟,而达到德化的目的;何况对于一般人,坚持我之美德与之相处,终可德化落后之人,保持真诚平和的人际交往。

遇到狡猾诈欺的人,要用赤诚之心来感动他;遇到性情狂暴乖戾的人,要用温和态度来感化他;遇到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大义气节来激砺他。假如能做这这几点,那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我的美德感化了。

43

“欲望”是是每个人要面对的,谈谈你的态度?

参考答案:人的欲望是一个客观存在,刻意去压抑是和社会进步不相符的,但是过分去放纵情欲物欲就容易迷失本性,不加断限,会贪图非分享乐,坠人欲念深渊。处在享乐中的人们很难克制欲望,这就需要修身养性。但是,追求理性是和很枯燥的,佛家所说:“一寸道九寸魔”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都证明了修练品德是一件很艰苦的事,就像登山一样得奋力前进,否则躇跎一生将会落得一事无成的后果,所谓“莫待老来方不道,孤坟尽是少年人”,人不能纵欲胡来,而应从小刻苦磨炼,不俱艰难,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

欲念绝对不要贪图便宜,而就不正当地占为己有,一但贪图非分的享乐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你怎样理解“伏魔自心驭横平气”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要想制服邪恶之神,首先必须制服自己内心的邪念,自己内心的邪念平息了,其他邪恶之神也自然不起作用而退却。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自己容易浮动的情绪,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以后自然不会心浮气躁,到那时所有外来的强横事物就不能侵入。 44

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讲,外在的邪恶容易看到、克服,内在的难点会成为自己修养中无形的障碍。所谓“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必须先制服内心邪念才能踏上进德修业的坦途。《六祖经》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强调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做人必须在自我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想控制外来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自身的邪念,因为外力毕竟要通过内心的作用才能左右自己,假如自己陷于迷惑,就容易受到外来邪念的干扰。古人讲修养,就是改造内心世界,强调只有内心静如止水,就可收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的效果。应当说,强调自我完善和心性修养,达到精神境界升华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你怎样理解“金须百炼矢不轻发”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磨砺身心要像炼钢一般反复陶冶,急着希望成功的人就不会有高深修养;做事应像拉开千钧的大弓一般,假如随便发射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人们一般都明白“若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这个道理。人生经历,求知问道,身心修养等,须经百炼才能成钢,勤苦方能见效。凡是走小路抄捷径投机取巧的,只有收一时之

45

效绝不能成大功立大业,吃亏的只是自己,而且害怕艰苦、浅尝则上的人,终不能力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厚实的基础。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就有这种厚实的历炼做基础,这样,遇事待人,言语行动才不会轻浮,进而做到“矢不轻发。”

46

2009公务员考试人生哲理类面试题及解答

目录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人要受到各种锻练,掌握处事经验,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对刚刚跨进社会的人来说,存在一个怎样适应社会的问题,因为处世的经验还很短浅,还没被浮世的恶习所感染,即使已经感染也不太深,这种人自然还能保留纯洁天真的本性。而经历了人间种种浪涛,历尽了人间艰难险阻的人,经验积累比较多,相应地城府也就比较深。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帮助人们应酬着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经验百好有坏,汲取教训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得到负效应。有的人却从消极的、不好的方面去积累经验,品格便逐渐发生质的变化。这种人往往心存险诈任何坏事都敢作。从这个角度来讲,君子遇事不要只求练达,应特别注重抱朴守拙的忠厚作风。太讲究练达和圆通,就会失去本性,变成一个老奸巨滑不受人欢迎的人。如此反而不如保持一切都不加修饰的纯朴面目。练达、曲谨与朴鲁、疏狂都是相对的、在一味追求金钱权力并为此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多些真情,多些真诚,多些朴实,多些洒脱是很可贵的。

1

权利和财富是人们的追求的目标,谈谈你的态度?

参考答案: 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脑袋往里钻,贪一点便宜;而在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周围,天天都有趋炎附势的人聚集一堂,由于都是怀着一个贪字有求而来,所以以利益为驱动的组合不可能有人间真情,出现“富居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即所谓世态炎凉是不足为奇的。为了保持人格的高尚不应为个人利益去争逐。还要看到,智械机巧是从智慧和才干中锻炼而来,假如为了自身利益就去施展权谋术数反而不如那些不懂得智械机巧憨厚的人显得高尚。尤其是有机会把握权力,掌握金钱,却依然保持高洁,不因权力而贪污,不因金钱而堕落,是非常可贵的。即所谓“富贵不能淫”。权势名利是现实生活中必然遇到的,有人格、有原则的人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也正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才耻于机巧权谋的运用,而视权势如浮云。

2

有人说,才华要不择手段的施展,有人说,才华要藏而不露。

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人是生而平等的,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在一个公平、安定、民主的社会,人们才可能以诚待人,才能避免尔虞我诈,进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安定的社会,而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才华。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假如锋芒毕露炫耀才能,不仅会招致旁人的忌恨,并且会使自己被认为是轻浮或恃才自傲。在现代社会,讲究自由平等,在才学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就是要为每个人发挥自己才干提供机会,假如每个人都使自己的才干深藏不露,那不仅会使他个人有空怀才学的悲哀,而且也是国家社会的一大损失。在现实社会中,发挥才干和把握时机关系很大。在一个充满猜忌的环境中,就必须牢记因才招忌的教训。历史上权臣、小人运用权力杀死才干比自己富的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种情况之下就要暂时明哲保身玉韫珠藏。这不是就此永远消极颓废,而是等待时机来临。所谓“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有时隐藏自己也是一种竞争的方式,避免“枪打出头鸟”不一定都是消极的。同时,“玉韫珍藏”也表现出一种深思熟虑,不轻言浮议,而鸣则惊人的方式。

3

你怎么对待“悲观和乐观”

参考答案:杜甫诗中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体验。世间的万事万物常随我们的心理变化而转移。当我们怒气冲天时,看一切事物都觉得可恨可憎;当我们悲伤感叹时,看一切事物都觉得可悲可泣:当我们喜笑颜开时,看万事万物都觉得可喜可乐。假如一个人终日愁眉苦脸,跟周围环境中的人怒目相向,这种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可言?用现在的说法这叫“移情”,即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移之于周围的人和事。所以一个人经常保持开朗的心情,乐观的态度,豁达的心胸是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基础。悲观促使人丧失心志,暴戾容易招来意外之祸,时时怨天忧人会变得孤独。只有肯乐观奋斗的人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心胸坦荡,做事必然光明磊落;乐观开朗,做事必然条理分明;而思想偏激,做事必然不合义理,悲观失意,做事必然横逆曲折。可见世事的通与不通有时完全存于一念之间,立身首先要在涵养上多下功夫。人们喜欢风和日丽的春景。同样,人们也喜欢平和快乐的人生。一个人保持一种健康、豁达、安然的心态,那么他周围的世界就是一个欢快美丽的世界。

4

有人说,闲时吃紧忙里悠闲,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宇宙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间,运动不停,如此才能完成宇宙的旋转,这是宇宙变幻无穷的根本法则。作者通过辩证地看待宇宙的变化规律来认识人生的处事法则。即一个人要在闲暇无事时存有应变之心,忙碌紧张中要忙里偷闲多争取日常生活中的雅趣。闲时吃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做事要有长远考虑,欲速则不达;人应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浪费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人生之路靠自己去不停息地奋斗。故这里的闲是相对的,不表明自己为理想而拚搏的思想停下来。而遇到事情头绪多,不应当盲人摸象一样分不清层次,不考虑效果,要在,忙中静下来深思自己的路子对不对;学会调理自己的情绪不致于盲目,通过生活的乐趣来平衡自己的身心,总而言之,要保持“吃紧时忙里偷闲,悠闲时居安思危”的境界,并使其成为处理事物的一个基本方式。

有人说,得意时早回头,失败时别灰心。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得意时早回头,失败时别灰心,这是人们根据长期生活积累而得到的经验之谈。尤其是第一句话,其政治含义很深。在封建社会,有“功成身退”的说法,因为“功

5

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都说明了“知足常乐,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张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让后人感叹称赏。而李斯为秦国建大功却身亡,发出“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鸣,正说明俗语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的道理,因为权力最能腐化人心,而人们由于贪恋名利,往往会招致身败名裂的悲剧下场,西汉的吴王刘濞等所发动的“七国之乱”,就是由于妄贪更大的权位和名利,才使七国之王个个惨遭灭门之祸。而从做人角度看,得意时更要谨慎,不骄不躁。至于后一句话其生活意义更明显,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人不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受了挫折不会气馁。

你怎样理解“心地放宽身死恩垂”这句话?

参考答案:人生在世究竟该怎样做人从古至今是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是“争一世而下争一时”,还是“争一时也要争千秋”,是只顾个人私利不管他人“瓦上霜”或损人利己,还是为社会,为人类做有益的事,做些贡献?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生活中,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凡事都跟人斤斤计较,如此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满。人在世时宽以待人,善以待人,多做好事,遗爱人间必为后人怀念,所谓“人6

死留肾,虎死留皮”,爱心永在,善举永存。而恩泽要遗惠长远,则应该多做著书立说、修桥建校之类能长久在人心和社会上长久留存的善举。只有为别人多想,心底无私,眼界才会广阔,胸怀才能宽厚。

你怎样理解“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这句话?

参考答案:并不是一切情况下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比如有时走山边小路不能两人同时通过,如果争先恐后就有坠入深圳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要先停住脚步,让他人过去才算有礼貌,也最安全。自个在吃美酒佳看时,不可以总是一个人独享,要想想周围还有许多不如自己的人,否则人们可能由于妒忌而产生想法。就像古人扫墓祭祖一定要拿出一些酒菜送给周围的游魂野鬼吃光,相信不这样做,那供给祖先的酒菜会给游魂野鬼抢光,这虽然是迷信,却说明了这种心理。其实,留一步,让三分,是提倡一种谨慎的处世活人的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谦让美德,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法。生活中,汽车行驶提出“宁等三分,不抢一秒”,既是为了安全,也表现出谦让。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小事、个人利益相互谦让就会带来个人的身心愉快,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

7

你怎样理解“义侠交友纯心作人”这句话?

参考答案:朋友往来不可只重视饮宴谈笑的交际应酬,应重视道义之交,即有患难相助的侠义精神,锄强扶弱不为暴力所屈,进而做到心心相印。假如交友本着互相利用的态度,那就违背了交友之道。交友作人还应该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行善济世,关心社会而不只是一味独善其身,随俗而不为外物所染。人始终应该保持一颗纯洁之心,与志向一致、心灵相通有侠肝义胆之人一起为社会服务。

你怎样理解“退即是进与就是得”这句话?

参考答案:为人处世宣宽厚,虽然有时退让和宽容是建立在自己苦忧的基础上,也应把快乐让给别人。宋代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做人态度,才应是修4养品德和心性的方向。乐的结果可能转化为苦,苦的结果可能转化为乐,苦乐相循是自然法则,其理恰如日月星辰的旋转。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万事难以功成,苦尽甘来乃是不变的真理。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励人的奋发向上,但是假如过分重视名利,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无限苦恼。通常所说的“知足者常乐,”就某种意义来说显得有点消极,但是对于那些为追逐名利而贪赃枉法的人,这句话仍不失为至理名8

言。因为“让一步”、“宽一分”待人处世是把苦留给自己,把功把名给别人,这种牺牲精神可以求得自我的精神慰藉,也足以赢得世人的敬重,反过来这种敬重也算是自己的得吧。

你怎样理解“有功不思过便是过”这句话?

参考答案: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臵,保持自谦上进的品质。即使是为国家建设有大功,成为天下崇拜的英雄伟人,假如自己产生自夸功勋的念头,把自己沉浸在一个荣誉的花环中,不思进取,那他的大功不但会在自傲中丧失,说不定为此还会招来意外的祸患,俗话说“骄傲使人落后”,就是这个道理。古人所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可见任何丰功伟绩并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建立的,都要有无数人一起抛头颅洒热血才能完成,不管是功臣还是常人,把一世功劳都占为已有,那他就不能算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所以我们做人必须切实排除这个“矜”字。反过来,犯下滔天大祸的人,假如能彻底忏悔,洗心革面重新作人,邪念就会全消,罪孽也可能灰飞烟灭。这就如同佛经所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一个人的行善与作恶有时

9

在于一念之间,念要行善成善,一念要作恶成恶,所以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念页顿司是可取的。

你怎样理解“让名远害归咎养德”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完美的名誉和节操,不要一个人独占,必须分一些给旁人,才不会惹发他人忌恨招来祸害而保全生命;耻辱的行为和名声,不可以完全推到他人身上;要自己承揽几分,才能掩藏自己的才能而促进品德修养。 做人不能只沾美名,害怕责任,应当敢于担责任,担义务。从历史上看,一个人有伟大的政绩和赫赫的武功,常常会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疑,历代君主多半都杀戮开国功臣,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所以君子都宜明了居功之害。遇到好事,总要分一些给其他人,绝不自己独享,否则易招致他人怨恨,甚至杀身之祸。完美名节的反面就是败德乱行,人都喜欢美誉而讨厌污名。污名固然能毁坏一个人的名誉,然而一旦不幸遇到污名降身,也不可以全部推给别人,一定要自己面对现实承担一部分,使自己的胸怀显得磊落。只有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算是最完美而又清高脱俗的人。让名可以远害,引咎便于稍光,这本身就是处世的一种良策。

10

你怎样理解“天道忌盈业不求满”这句话?

参考答案:从做人、做事业角度来看,“满招损,谦受益”“天道忌盈,卦终未济”,这些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生活方式影响很大。道家是以虚无为本,认为夭地之间都是空虚状态,但是这种空虚却是无穷无尽的,万物就是从这种空虚中产生。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如长保。”而“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就会招致灾祸,所以历史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才发出“汉三杰而已,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的慨叹。人们凡事都求全求美,绞尽脑汁企图来达到这个目标。其实不论何事都不应妄想登峰造极,因为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也就是有上台必然有下台的一天,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发生质的变化。一件事成功了如果不及时总结,保持清醒头脑反而骄傲自满,沉溺在过去的成功之中,那么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它的反面。从另一个意义来讲,功业不求满盈,留有余地,也是一种处世方法,比如对于臵钱财家业,求多求尽,对于功名地位,求高求上,本知急流勇退,不知保持人的本性而成为守财奴,不知预先留几分余地才会安全,那么正应了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历史教训就会再现。

11

你怎样理解“责毋太严教毋过高”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承受;教海别人行善时,不可以期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能否做到。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应当有些要用儒家思想。儒家在人际关系上最讲究“恕”的观念,“恕”就是宽恕、原谅。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对方的才智能力,能否接受你的教诲或批评。对方接受的能力有限,你的批评或教诲实际上是零。“恕”不是无原则的宽容不管,而是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智力和承受力。往往在现实中,有的人责备别人豹过失唯恐不全、抓住别人的缺点,便当把柄,处理起来不讲方法不讲效果而图一时之愤。而诲人者要么期望太高,要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要么成才心切不顾实际填充别人装不进去的东西,不考虑实际效果,这是责人或教诲时所不足取的。

你怎样理解“无过是功无怨即德”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人生在世不必想方设法去强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救助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戴德,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恩德。

12

“无功便是功,无怨便是德”,在这里并非指俗话所说“多作多错,少作少错,不作不错”的消极思想,而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真正的给予,绝不是施小惠,完全是一种自我牺牲。假如施恩图报,那就等于贪婪而不是给予。真正的给予应该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多贡献,少索取,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强求,应该听其自然,强求反而会适得其反。从这个意义上讲,不邀功就可以保持自我而不被功利所迷惑,才会把奉献、给予当成一种崇高的境界来追求。

你怎样理解“忧勤勿过待人勿枯”这句话?

参考答案:什么事情都讲究适度的原则。“富贵于我如浮云”,心境也就自然平静清凉,如此无忧无虑该是何等飘逸涕洒。不过什么事都不要走极端,假如以淡泊为名而忘记对社会的责任,忘记人间冷暖以至自我封闭就不对了、甚至演变为不管他人瓦上霜而自私自利,就会被人视为没有公德没有责任感甚至有害于社会,这样就会被社会大众所唾弃。勤于事业,忙于职业是美德,是一种敬业精神,但如果陷于事务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因无谓的忙碌而心力憔悴失去自我是不足取的。因此儒家主张中庸之道,主张任何事物都要维持均衡状态。六祖惠能说禅时曾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13

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人对于分内之事要全力以赴,但是对于与生俱来的本然之性也应该善加维持,太苦或太枯就失去了生活乐趣。要自然,保持自我才对。

你怎样理解“知退了步须让三分”这句话?

参考答案: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让,不能处处争强好胜,不能事事出头露尖,难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许会海阔天空。人生得意的时候也应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何况人类的感情复杂无比,人心的变化也是层出不穷。今天认为是美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认为是丑,今天认为是可爱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认为是可恨。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就是“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的道理。当年韩信微战时就曾深圳体会到此中的辛酸。尤其世路多险阻,人生到处都有陷阱。这就要培养高度的谦让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强去做。换句话说,人生之路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当你遇到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当你事业飞黄腾达时,不要忘记救助那些穷苦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为你自己消除很多祸患于未然。这样,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是一种谦让美德,而且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方法。

14

你怎样理解“不恶小人礼待君子”这句话?

参考答案:小人总是有很多过失被人发现,因此一般人谁都会严词训勉他们,这做起来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于对事不对人,也就是只就他们所作的错事来训戒他们,不要因为讨厌他们的人而训戒他们,把他们看死。人都是可以转化的,我们因为小人做事不好或品德上的不足而憎恨他们;不去教育,那么小人依然会是小人。所以作者才说“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反之对待君子,任何人都会敬重他们,可是如果太谦虚就会流于谄媚,使自己由于过分自卑而处于卑微地位,这就不是应有的礼貌,应使礼貌都能合乎节度,所以作者才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总之,憎恨小人敬重君子,乃是人情之常。但不能因此而过度,因此而忘记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你怎样理解“立身要高处世须让”这句话?

参考答案:谦让品德的建立不是以无原则容忍退让为前提的,而是以立大志,高起点处世为前提的。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本身立盖要高,心地要觉,不可有一般无知无识之辈的俗见,也就是要认识真理,修真养性,否则就如同凡夫俗子一般,终身在尘埃泥淖中打滚,难以超凡绝俗,有所成

15

就。尤其待人接物应以谦让为高,迫一步,等于进两步。因”此我们为达成目的,绝不可以盲目努力,一定要听其自然,谦虚谨慎。做事要看清客观环境,一味鲁莽;不知变化,不看全局,必然遭受他人的排斥而归于失败。

你怎样理解“方圆处世宽严待人”这句话?

参考答案:“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这是人们在现实社会里,十分重要处世哲学。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不同,所以人们的处世哲学也应该是不同的。如果出于社会生活环境和谐太平、政治清明的时代,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就应当刚直不阿,而不是做作,或者是虚伤,而是应该做一个有着高级趣味的人。因为在这样时代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处于太平盛世,自然国家政治廉洁清明,处处都是一片祥和的气氛,所以人们的心态自然平和,而就不会有那些勾心斗角,社会混乱的风气,所以为人处事就可以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心地坦荡。如果我们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里,由于奸臣当道,处处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令社会混乱不堪,令人无所适从,在这样时代的社会环境里,我们需要处处小心,学会明哲保身,不要和别人过不去,自己的行为就应该圆滑一些,老练一些,这样才能不至于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或者是遭到别人的打击报复,这样才能16

够使自己求得生存。如果处在一个边缘的时代里,也就是这个时代处于变革的时代,或者是将变还没有变革的时代里,就应该做到既要刚正不阿,又要圆滑老练,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这个时代,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使自己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是人生处世哲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毕竟是有区别的,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自然人们的心态也是各不相同,所以对待好人我们要宽宏大量,善于与他们交朋友,对待心术不正的人,就要加以区别,对他们要敬而远之,而不是与他们同流合污。

你怎样理解“忘怨忘过念功念恩”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自己帮助或救助过别人的恩惠,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头,但是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别人曾经对我有过恩惠不可以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我的地方不可不忘掉。

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首先在于待人的恩怨观是以恕人克己为前提的。一般人总是容易记仇而不善于怀恩,因此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过河拆桥”等等说法,古之君子却有“以德报怨”“涌泉相报”“一饭之恩终身不忘”的传统。为人不可斤斤计较,少想别人的不足、别

17

人待我的不是;别人于我有恩有劳应记取于心,人人都这样想,人际就和谐了,世界就太平了。用现在的话讲,多看别人的长处,多记别人的好处,矛盾就化解了。

你怎样理解“施而无求求之无功”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施恩惠给别人的人,不可老把恩惠记在心头;不应有让别人赞美的念头;这样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万钟的回报;用财物帮助别人的人,如果计较自己对人的施舍,而且要求人家的报答,这样即使是付出一百镒,也难收到一文钱的功效。

人应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助人并以之为乐就上升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施恩惠于人而不求回报,而是“为善不欲人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所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假如抱着沽名钓誉的心态来行善,即使已经行了善也不会得到任何果报,出于至诚的同情心付出的可能木多,受者却足可感到人间真情。所以,施之无所求,有所求反而会没有功效。

18

你怎样理解“谦虚受益满盈招损”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敬器因为装满了水才倾覆,扑满由于腹中空无一物才得以保全。所以君子宁愿处于无争无为的地位,也不要站在有争有夺的场所,日常生活宁可感到欠缺一些,也不要过分完满。

一个有追求的人,会觉得学问越做越深,真理之路越走越难,所以深信“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认识似乎有共性,如圣经中耶稣说“心理贫穷的人是幸福”,意思就是忠告世人要经常虚怀若谷。一个人的内心如充满的妄想和邪念,心理就会发生障碍而不接受他人的善言。一个人一旦处于骄狂心态之下,对事物的追求如有一堵墙挡住了他的视线,使他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自满。而且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态度,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忌恨,四面楚歌,岂有不失败之理。

你怎样理解“阴恶恶大显善善小”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 一个人做了坏事而怕别人知道,这种人还保留了一些羞耻之心,也就是在恶性之中还保留一点改过向善的良知;一个人做了一点善事就急着让人知道,证明他行善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誉,这种有目的才做

19

善事的人,在他做善事时已经种下了恶根。

道德修养是心灵的磨炼,而沽名钓誉之辈常以善举来装点自己的形象。每个人都有良知,作恶而知可耻,惟恐被人知道,还有羞耻之心,就证明他还不为大恶,因为无耻之耻才是真正耻辱,即所谓恬不知耻。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有这种羞恶之心乃是维持人性不堕落的基石。但是世俗的急功近得,往往为伪君子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人际的尔虞我诈则为作恶者铺平了繁衍的温床。一个正直的人在生活中必须以自己的正气来识别和战胜这些丑恶。

你怎样理解“多喜养福去杀远祸”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 幸福不可强求,只要能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就算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础;人间的灾祸难以避免,首先应当能消除怨恨他人的念头,才算是远离灾祸的良策。

追求幸福算得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个人来讲,幸福固然不可强求,但是谁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把幸福赏赐给你一个人要想追求幸福还须靠自己奋斗。虽然每个人的幸福念不一样,但追求的期望太高失望就会更大,只有在奋斗时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达观态度才能保持一种乐观。这样即使不是刻意追求幸福,幸福也会因你的努力而到来。世人20

对幸福总是争先恐后,一遇灾祸却都想逃避,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心存忠厚,多反省自己,少怨恨别人,才可能远离灾祸。这样虽然不一定有福降临,但也绝不至于招来祸患。

你怎样理解“谨言慎行君子之道”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即使十句话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接连受人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归功于你,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所以君子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绝不冲动急躁,做事宁可显得笨拙,绝对不能自作聪明显得高人一等。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干的不如不干的,说的不如不说的,因为你做了,你的不足就显出了;你说了,你的思想就暴露;你做得多了业绩广了,你便成了矛头的目标,因为你的成功妨碍了别人,而有些人专喜欢说别人的坏话。这种心态有幸灾乐祸,有好奇心也有权威感,总觉得自己能传播一句揭发他人隐私的消息,才足以显示自己是消息灵通人士,借以满足自己的权威欲望,所以俗语才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事所以出不了门,那是因为人们有嫉妒心,看到你有光彩的事就矢口不提,结果就使这种好

21

事遭受尘封和冷冻,以致永远无法让世人知道。反之,一旦作了一件坏事,在人们幸灾乐祸心理驱使下,立刻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能让所有人知道。所以作者才发出了“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的慨叹。这里“谨言慎行”固然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式,但也表明另一种方式,即遇事宜在深思熟虑后一语中的。

你怎样理解“杀气寒薄和气福厚”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大自然四季运转,春夏和暖万物就获得生长,秋冬寒冷万物就丧失生机。做人的道理也和大自然一样,一个性情高做冷漠的人,他所能得到的福分自然就淡薄;只有那些个性温和而又热情助人的人,他获得的福分不但丰厚,他的官位也会久长。

一个人的性情是需要磨炼的,待人太热或太冷都不好。但在社会中,古道热肠毕竟让人愿意接受,和和气气更是持家立业之根本。一个性情过于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万物丧失了生机,这种人很难得到人的协助。“敬人者人互敬之,助人者人互助之”。可见社会必须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才能进步。从做事来讲,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大家捧柴火焰高”“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人们必须互助合作才有更大力22

量。假如一个人整天板着冰冷的面孔自认清高,那谁愿意和他精诚合作创造事业呢?结果这种人只有在离群而居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度过寂寞的一生,人间的温暖也会由于冷漠而少有。

你怎样理解“厚德载物雅量容人”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一块堆满了腐草和粪便的土地,才是能生长许多植物的好土壤;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常常不会有鱼虾来繁殖。所以君子应该有容忍诵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绝对不可因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来往而陷于孤独。个心地纯真、修养很高的人往往容易有缺乏容人雅量的不足,因为自己道德自律严,便由己及人。或者太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没有朋友使自身陷入孤立无援状态,就谈不上事业有所成就。世间并无绝对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恶交错,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不相联系的。所以我们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必须有清浊并容的雅量。一个人要想创造一番事业,就必须有恢宏的气度,能容天下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所以凡是一个能创大事业的人一定有容忍人的度量,容忍小人虽然在实际上很难做到,也为了事业上的成功,为了照顾大局,就必须有“厚德载物,雅量客人”的胸襟,应该说谦让是美德,容人同样为美德。

23

你怎样理解“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在闲暇的时候不要轻易放过宝贵的时光,要利用空闲做些事情,等到忙碌紧张时就会有受益不尽之感;当安闲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等到大批量的工作一但到来才会有从中得利之感;当你一个人静静地在无人处,却能保持你光明磊落的胸怀,既不生邪念也不做坏事,那你在众人面前、在社会、在工作中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做事做人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功德圆满,功成名就的,平时不抓紧时间积累知识,平时不注意修身养性,指望临时受用不可能有长久的效果。古来名将驰骋千军万马之中而泰然自若,熟用兵法韬略运筹帷幄,虽说经常出入于九死一生之中却仍然能悠闲自得毫不仓皇,这就说明“闲中不放过,静中不落空”的功用,“临阵磨枪”,“临渴掘井”,是不能从容应敌的。一个人的修省也应如此,应时时处处保持一致。不要认为一个人在深夜独处没人知道而作些坏事,像鸡鸣狗盗之徒一样夜间蠢动,其实只能欺人于一时,却不能长久掩饰自己的劣行丑迹,一但事情败露就将永远难以作人。所以一个君子必须注意平明的磨炼、积累,才会临事有一定之规,做事有一定见识。”

24

你怎样理解“多种功德勿贪权位”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一个普通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就像是一位没有实际爵位的卿相受人景仰;反之一个达官贵人只是一味贪图权势,把官职权力作为一种买卖欺下瞒上,炙手可热,这种人行径卑鄙得如同一个带爵禄和乞丐一样。

行善或作恶不在名位高低,在于人的品行;其区别在于有爵之人影响比平民大些而已。假如一个人热衷于功名利禄贪恋权位又没有品格,那他为了攀龙附凤获得权位就会阿谀诌媚胡作非为,拉帮结派,招朋呼友,争权纳贿等无耻行径,也会接踵而致。这种精神上人格上的乞丐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多,也很可憎。

你怎样理解“不怕小人怕伪君子”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伪装善良的正人君子,和恣意作恶的小人没什么区别;君子如果改变自己的操守志向还不如一个小人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但生活中的暗箭却是防不胜防。许多道貌岸然的人貌似忠厚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其实肚子里净是阴谋诡计男盗女娼。有些自称“虔诚”信教

25

的人,藉宗教名义,施小仁小惠,既不知道《圣经》耶苏,也不知道释迦牟尼。像这种伪君子假教徒,理应受到社会唾弃。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披着道德外衣的人往往还能得逞于一时,欺世盗名。由于披上了一层伪装,识别起来更难。

你怎样理解“操履不变锋芒勿露”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志远而淡泊的人,一定会遭受热衷名利之流的怀疑;言慎而检的真君子,往往会遭受那些邪恶放纵之辈的忌恨。所以君子如果处在这种既被猜疑而又遭忌恨的环境中,固然不可改变自己的操守和志向,也绝对不可锋芒尽出过分表现自己的才华。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又说“人怕出名猪怕壮”,说明了一个有修养的人往往善待人生,往往注重自我修省,以为修省并不干他人之事,却不想正是由于自己品德高尚了就衬出了小人的心性,而必然遇到忌恨和攻击。所以一个深才高德的人,处在这种招忌的恶劣环境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种道理,尤其是奋发向上的年轻人,往往会由于表现得太好,而遭受忌恨,被造谣中伤。所以一个有为的人其处世节操不可变,待人方法须讲究。

26

你怎样理解“彻见心性天下平稳”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心中把万事万物都看得美好,天地间的事也就毫无缺陷;宽大为怀心里总处在平衡状态,也就不去体会人事倾轧人间邪恶了。

不平则争,不满则怨。可对一个孩子来讲,世界总是那么美好,孩子的心里纯洁天真,不知道什么叫恨。只有人进入了社会,有了利益、地位、权势等等,纯真的赤子之心才开始不平、不满,争竞之念才时时充溢,彻见心性何其难也。如果一个人的待人接物总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那展现在眼前的便是一片平和美满的天地。

你怎样理解“事留余地便无殃悔”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可口的山珍海味,多吃便伤害肠胃等于是毒药害人,控制住吃个半饱就不会伤害身体;称心如意是好事,其实有一些引诱人们走向身败名裂的媒介,所以凡事不可只求心满意足,保持在差强人意的限度上就不至懊悔。

什么事都要适可而目,但人往往经不住诱惑。很多人一遇到香甜可口的美味,就不顾一切的拼命多吃,结果把肠胃吃坏,受病痛之苦。聪明人必须注重养身之道,营养不良

27

固然不行,吃得大多也绝非好事。欲罢不能说明不懂养身之道。养身如此,做人同样如此,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些看起来令人得意洋洋的事,或许正酝酿着走向失败的因素,人在春风得意时一定要保持精醒才是。

你怎样理解“直躬人忌无恶人毁”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 一个人与其委屈自己的意愿去博取他人的欢心,实在不如以刚正不阿的言行而遭受小人的忌恨,使人们能赞同其品行;一个人没有善行而接受他人的赞美,还不如没有恶行劣迹却遭受小人的诽谤。

每个人待人做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曲意迎合,不明确表达意愿;有的人喜欢直言不讳,光明磊落。对小人来讲听到刚正不阿的言语当然忌恨;而曲意者,要么是图人喜欢,要么有所乞求。人人都受听好听的话,小人和当权者尤其如此,而正的人则很看不惯那种阿庚像。一个个根本没有恶行的人而遭受诽谤,这种诽谤虽然都是出于无知者的攻击,但却能博得有识之士的同情。因为一些自己不求上进而自甘堕落的人,在心理上很不平衡,他们看到正直善良的人就不顺眼,于是就造谣生事进行底毁,妄想使自己不平衡的心理能得到某种补偿,这种人可悲而又可恨。

28

你怎样理解“爱重成仇薄极成喜”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价值千金的重赏或恩惠,有时难以换得一时的欢娱,一顿粗茶淡饭的小小帮助,可能使人一生不忘此事永远心存感,激回报之心。这或许就是当一个人爱一个人受到极点时很可能会翻脸成仇;平常不重视或者淡泊至极的一些人,给予一点惠助,就可能转而对你表示好感成为好事。

人的感情不是用钱可以买到的,助人要在人最需要人助的时候像韩信“一饭之恩终身不忘”,而且帮刘邦打下天下后,也始终记住刘邦的过去而不背叛汉王。在我们的生活中,爱恨之事也是常有的,有句谷话叫“身中福中不知福”,往往被爱包围着的人却不自知,而一点不如意便会反目成仇的例子却很多,爱与恨的反反复复交织在人生的全过程。

你怎样理解“藏巧于拙寓清于浊”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做人要把智巧隐藏在笨拙中,不可显得太聪明,收敛锋芒,才是明智之举,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学以退缩求前进的方法。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29

一个人不要锋芒太露,不是教人伪装自己,而是办事要分清主次,讲究方法。常言道:“大智若愚”,是说一个人平时不咄咄逼人,到紧要关头自然会发生功效,这就是“中流失船,一壶千金”的含义吧。一个人一生要做的事很多,不可能件件都要劳心伤神,只有碌碌无为的人才会整天为琐事缠身,在世俗面前夸耀自己的才华。一个人要想拥有足以藏身的三窟以求平安,第一直藏巧于拙锋芒不露,第二还要有韬光养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华的修养功夫。而且办什么事都应当留有余地才是。最关键的是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纯洁。不露锋芒,韬光善晦并不影响洁身自好,相反,洁身自好是前二者的基础。

你怎样理解“毋攻短处化诲顽固”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别人有缺点过失,要婉转地为他掩饰或规劝他,假如去揭发传扬,是在证明自己的无知和缺德,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发现某人个性比较愚蠢固执时,就要很有耐心地诱导启发,假如生气厌恶,不仅无法改变他的固执,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愚蠢固执,就像是用愚蠢救助愚蠢。

人进入社会以后,最烦恼的莫过于被闲言碎语是是非非所缠绕。常言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看到长舌妇30

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很让人讨厌。但关键还在于自己的修养,自己对是非抱什么态度,是不是自己也卷了进去还不自觉呢?万一有人向我们打听某人的作为,我们应本着“隐恶扬善”的态度相告,因为一个喜欢揭发人家短处的人,就证明他自己的为人一定也有问题,所以在旁人看来也只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况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不喜欢人家说你的坏话,那你又为什么要在他人面前搬弄别人的是非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习惯,有些习惯不一定为别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而不是讨厌;不能接受别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已的方法。

你怎样理解“阴者勿交傲者少言”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 假如你遇到一个表情阴沉,默默寡言的人,千万不要一下就推心臵腹表示真情;假如你遇到一个自以为了不起又固执已见的人,你就要小心谨慎尽量少说话,

人的表情往往是内心世界的反映,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惯、个性,表现出来的方式也不一样。一个人生存在社会上,必须处处多加提防,当然不要察言观色,阿庚奉承,但把各种表情习惯分分类,以在接人待物时有把合适的尺子。不然

31

一但遇到心地险恶的歹徒,就会深受其害,所以观察人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人。见多识广,饱经风霜,对于观人之行都有几分心得。由于人际的复杂,人在处世时,学学观人本领是很必要的,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莫要全抛一片心。”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是看不出一个人品性好坏的,也就很难决定交往的程度,说话的深浅。没有心理评判,只凭观察表示是不够的。

你怎样理解“戒流于虑警伤于察”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用来劝诫在与人交往时警觉性不够思考不细的人;宁可忍受他人的欺骗,却不事先拆穿人家的骗局,这是用来劝诫那些警党性过高想得太细的人。一个人在和人相处时能把上面两句话并存警诫,才算是警觉,性高又不失纯朴宽厚的为人之道。

古人总结人生体验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话。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出处的《曾广贤文》堪称大全了。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不同看法。人之所以不能有害人之心,是害害人人家也会害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有一种人由于心地非常坦荡,总觉得自己所言所行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于是,不分轻重,不看对象,结果为32

此反而授人以把柄,这种人就犯了太相信人的不足。但防人是有前提的,对坏人,小人、俗人,是非防不可。如果人人防,事事防,人便成为“套中人”了。同样忍让也是有前提的忍让,小事忍,自己利益忍,决非事事处处忍。防之太甚不好,没有人生经验同样不适于社会。

你怎样理解“亲善防谗除恶守密”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要想结交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必急着跟他亲近,也不必事先来宣扬他,避免引起坏人的嫉妒而在背后诬蔑诽谤;假如一个心地险恶的坏人不易摆脱,绝对不可以草率行事随便把他打发走,尤其不可以打草惊蛇,以免遭受报复陷害等灾祸。

君子之交是道义之交,君之交淡如水,靠爱好、情趣、学识为纽带来建立感情这个过程,是个渐进的相互观察了解的过程。和善人交,与君子游是人所愿也。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小人与善人,奸滑之辈与君子从各个方面部格格不入。显出想与君子善人急于交往而过分亲密,小人很可能因为被冷落而忌恨生出破坏的念头。与君子交,做君子难,远小人不易。人们讨厌小人,但小人由于擅长逢迎,往往可以得到有权势者的赏识而很有市场;如果当权者是好邪之辈,得罪了就更加困难,想送瘟神非得等待时机。如果你是个企业家,

33

手下有小之辈要解雇,同样要周详考虑其生存的市场,要一举中的才不会有后遗症。不论是亲贤亲善远小远奸,首先是自己须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这样才不惧奸诈小人的恶意报复。这是交游做事的基础。

你怎样理解“不夸妍洁谁能丑辱”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事物有美好就有丑陋来对比,假如我不自夸美好,又有谁会讽刺我丑陋呢?世上的东西有洁净就有肮脏,假如我不自好洁净,有谁能脏污我呢?

事物是相对的,从发展变化的观点看,相对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美与丑,洁与污以及善恶、邪正、阴阳、长短等等是相互转化并相互制约的,有善就有恶,有美就有丑。假如没有恶与丑可能就没有善与美,因为美丑善恶是比较衬托才看出来的。明白这样一种现象的内在变化条件,那么人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就要用超然的态度,把事物看成一个相联系的整体而不要就事论事,对任何事情采取一种极端看法做法都是有害的。要在精神上能超越美丑洁污之上,对此无所偏好,人们也就难于有所毁誉。人固然会有许多癖好,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自省其所好的道德水准,看看和志向一致否。

34

你怎样理解“富多炎凉亲多妒忌”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世态炎凉冷暖的变化,在富贵之家比贫穷人家显得更鲜明:嫉恨、猜忌的心理,骨肉至亲之间比陌生人显得更厉害。一个人处在这种场合假如不能用冷静态度来应付这种人情上的变化,用理智来压抑自己不平的情绪,那就很少有人不陷于如日坐愁城中的烦恼状态了。 人在没有得到一种东西以前便会以这种东西作为奋斗目标,而有了这种东西便有了利益之争。“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富贵之家往往为了争权夺利而父子交兵或兄弟阋墙。汉武帝、武则天、唐太宗等等无不为了权力而曾骨肉相残,二十四史中这样的事例随处可见。残暴的隋炀帝,已经被册立为太子,可是为了早日当皇帝竟谋杀亲父隋文帝而即位。人往往是有了钱还要更多些,有了权还要更大些;以至生活中终日钻营处处投机的小人,像苍蝇一样四处飞舞,个人的私欲总处于成比例的膨胀状态。如此现实,的确需要人们提高修养水平,用理智来战胜私欲物欲。否则亲情何在,富贵不保。

35

你怎样理解“阴恶祸深阳善功小”这句话?

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做了坏事最担心的是不容易被人发觉,做了好事最不宜的是自己宣扬出去。所以坏事如果能及早被发现那灾祸就会相对小些,如果不容易被人发现那灾祸就会更大;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而自己宣扬出去那功劳就会变小,只有在暗中默默行善才会功德圆满。

人不能做坏事,做坏事而损人利己,会让人憎恶,有的事不论对他人或自己都会造成极大灾祸。一般来讲,做在明处的坏事人们看得见或许还可以预防弥补,做在暗处的坏事更讨厌,让人防不胜防,这种阴坏的危害更大。一个人从哪个方面讲都不应做坏事,而是应该抱着为善不求名的态度。行一点善而做好事不是为了宣扬吹捧,至于别人宣扬是为了推广这种精神,自己宣扬则失去了做好事的目的。这种好事方客观上是有益的,在主观上过分宣扬则表明是动机不纯;从做人角度看,等于伤害了受惠者自尊心,反而表现出一种沽名钓誉的卑鄙心理。帮助别人应是全身心投入,默默地奉献。

36

你怎样理解“警世救人功德无量”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明理达义的人,虽说家贫不能用财物来救助他人,可是当遇到有人感到迷惑而不知如何解决时,能从旁边指点一番使他有所领悟,或者遇到急难事故能从旁边说儿句公道话来解救他的危难,也算是一种很大的善行。

人们有一种传统的习惯,仿佛救助别人要么做事,要么助钱,要么出力,很重视有的形东西。对于出个点子,指点迷津,用道理劝诫一番等等无形的东西往往忽视。仿佛只在读书层中才,重视常识广、境界高的人出的点子和讲的道理的价值。古代社会,文武重巨往往有自己的幕僚等等为自己出谋划策。随着社会的发展,给人帮助的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无形的东西如知识、智慧和经验日益受到重视,出点子服务逐步走向一般民众,走向有序、有偿、有效的轨道。知识和经济金钱挂勾,可以按照时间计量,如请律师为你分析一个案情,让能者为自己的公司出一个促销策略。尤其在商品经济下市场竞争中,更需要的是人的智慧,有用的点子、即人才被越来越重视。

37

你怎样理解“趋炎附势人情之常”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穷困饥饿时就投靠人家,吃饱了就远走高飞;富贵了的就巴结,贫困了的就鄙弃,这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毛病。

从古而今,嫌贫爱富附势趋炎,人之常情、世之通病。好像经济杠杆也成了人际交往的法则,以至在《史记》中有“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清乃见”的感慨,俗谚有“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叹息。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但这并不说明人们对此的认可。这一现实和人们的交往需要、感情交流是相悖的,因为在金钱驱动下的人际关系是难有真清流露无遗的。人们在无奈中盼望一种真诚,首先要求君子能甘于淡泊,以使社会不全处在一片感情的沙漠中。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社会上择友交人是必须的,古语“君子之交谈如水”,正和上述语录相对应,而成为人际交往的警语。

你怎样理解“冷眼观物轻动刚肠”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注意保持冷静态度细心观察,切忌随便表现自己耿趋势性格以免坏事。

38

正派人一般部待人热诚,所谓古道热肠;遇事正直,所谓胸怀坦荡。但为人处事要讲究方法,待人热诚当然是对的,但热情过度,往往造成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悖,因为太热情往往就过于主观,为此可能招致人家怨尤;因一时的热情而轻举妄动,或许还会筹成大错。遇事坦诚直率当然没错,但要看对象能否接受,不能因为自己直率是优点伤了人就可以求得别人的谅解。有时直率的出发点是好的,办事的设想也是可行的,但很可能由于性格不和而难以成事。坦诚直率往往伴随着教化、固执、生硬。而遇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摆事办好,决不只为表现一下直率的观点。

你怎样理解“一念一行都宜慎重”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有一句话破坏了人间祥和之气,或者做了一件事成为后代,子孙祸根,所有这些行为都必须特别加以警惕加以警戒。

立身处世,小心谨慎,每做一事,要为自己着想,要为别人着想;要看眼前,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多为自己的儿孙积阴德。否则如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图自己一时之欢,做伤天害理的事,赚不仁不义的钱,就等于给子孙酿祸,给自己的前程伏下败笔,到那时真是悔不当初噬脐莫及了,古兵法中也有所谓“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

39

的箴言。人做事不可以胡作非为引来祸患,宜谨言慎行明辩善恶。尤其是新出世的年青人,不要以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就可以原谅自己,不要觉得“初生牛犊不怕虎”,做事眼高手低,盛气凌人。有时过失成祸井非闯祸人的本意,而是由于经验不足,言行不慎,诚为可惜。

你怎样理解“谨慎至微恩施不报”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谨言慎行必须从最小的地方做起,一个人助人应该帮助那些无法回报你的人。

品德修养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生活。中可以常见一些人在行事上喜以老粗自居,言行大事者不拘细节,以引来掩饰自己的粗鲁无知,或者自己做的事往往都是粗欲不堪见利忘义之举,却以粗豪作掩饰。一个修养好的人,就是在细微的小事情上同样谨言慎行,不因其小就有违道义,凡是和自己的理想追求不一致的,再小的事也不做。以助人而言,从思想上就不能存有让对方感恩图报的小人之念,如果这样就是一种毫无诚意的伪善,必须为善而不报,多做些雪中送炭的事,少来些锦上添花。

40

你怎样理解“春风育物朔雪杀生”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一个胸怀宽宠忠厚的人,好比温暖的春风可以化育万物,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生机;一个胸襟狭隘刻薄的人,好比阴冷凝固的白雪,能给一切具有生命的东西带来杀气。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仅说话如此,为人处世的胸怀、性格也应这样,温暖的夫风人人欢迎,寒冷的冰雪人人讨厌。一个心胸狭隘尖酸刻薄的人,任何人都不愿意接近他,反之一个气度恢宏待人宽厚的人,任何人见了都愿意接近他;尤其在言谈方面更是如此,刻薄成性的人,有时一句活都让你育苦终生。待人宽厚首先要自己的习惯、个性,一个宽厚的人就应当容得了事,这不是无原则,而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表现。一个胸襟狭隘手手计较的人是不可能品味其中乐趣的,反之这也表现了同种人生的不成熟和人生历练的缺乏。

你怎样理解“律已宜严待人宜宽”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多加宽恕,可是自己有过失错误却不可心宽恕;自己受到屈辱应该尽量忍受,可是别人受到屈辱就要设法替他消解。

41

恕以待人,忍以制怒;待人要宽,律已要严,是一种规范的待人之道。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强调自悟。待人所以必须要宽的原因,为的是给人自新的机会。待已所以要严,因为不严会使自己一错再错。一般人都是“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这种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跟别人合作。假如我们能以责人之心责已,就会减少自己很多过失;以恕已之心恕人,就可以维护住人际之间的良好关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已及人的恕道,是一个人修养品德的根本要诀,遇事应该设为处地为别人着想。这里讲恕人、忍让,是对个人的修德养性而言,因为恕忍不是无原则,过分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提高个人的修养就容易走向事物的反而。

你怎样理解“君子无祸勿罪冥冥”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要想表面没有过错,必须先从看不到的细微处下功夫。

讲修身主要是对自我道德的完善,俗话说问心无愧,正是说明人欲无错、无祸于世,不能只是外表的完善,关键是内心不能有犯罪的原因。不要以为黑暗中可以成为罪恶的温床,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恢恢,谁可漏脱呢?所以儒家教人修养品德,必须要从慎独功夫作起。所谓慎独,就是指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也绝对不作任42

何见不得人的坏事。其实这才是君子的聪明处。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修省如果只是为了让自己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岂不成了伪道学?从本心就已具备了优良的品质,又怎么会去担心“祸”“罪”呢?

在人的交往中会遇到使你讨厌的人,谈谈你如何对待?

参考答案:世上的人千人千面,千变万化,每个人都面临适应人生,适应社会的问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大千世界,抱定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的态度来适应人们个性的不同。即就是对冥顽不化的人,也要以诚相待使他受到感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我之德化,来启人之良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即使是真顽之人朝闻道而夕死的事也不少,这也算是临终而悟,而达到德化的目的;何况对于一般人,坚持我之美德与之相处,终可德化落后之人,保持真诚平和的人际交往。

遇到狡猾诈欺的人,要用赤诚之心来感动他;遇到性情狂暴乖戾的人,要用温和态度来感化他;遇到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大义气节来激砺他。假如能做这这几点,那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我的美德感化了。

43

“欲望”是是每个人要面对的,谈谈你的态度?

参考答案:人的欲望是一个客观存在,刻意去压抑是和社会进步不相符的,但是过分去放纵情欲物欲就容易迷失本性,不加断限,会贪图非分享乐,坠人欲念深渊。处在享乐中的人们很难克制欲望,这就需要修身养性。但是,追求理性是和很枯燥的,佛家所说:“一寸道九寸魔”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都证明了修练品德是一件很艰苦的事,就像登山一样得奋力前进,否则躇跎一生将会落得一事无成的后果,所谓“莫待老来方不道,孤坟尽是少年人”,人不能纵欲胡来,而应从小刻苦磨炼,不俱艰难,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

欲念绝对不要贪图便宜,而就不正当地占为己有,一但贪图非分的享乐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你怎样理解“伏魔自心驭横平气”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要想制服邪恶之神,首先必须制服自己内心的邪念,自己内心的邪念平息了,其他邪恶之神也自然不起作用而退却。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自己容易浮动的情绪,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以后自然不会心浮气躁,到那时所有外来的强横事物就不能侵入。 44

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讲,外在的邪恶容易看到、克服,内在的难点会成为自己修养中无形的障碍。所谓“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必须先制服内心邪念才能踏上进德修业的坦途。《六祖经》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强调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做人必须在自我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想控制外来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自身的邪念,因为外力毕竟要通过内心的作用才能左右自己,假如自己陷于迷惑,就容易受到外来邪念的干扰。古人讲修养,就是改造内心世界,强调只有内心静如止水,就可收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的效果。应当说,强调自我完善和心性修养,达到精神境界升华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你怎样理解“金须百炼矢不轻发”这句话?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磨砺身心要像炼钢一般反复陶冶,急着希望成功的人就不会有高深修养;做事应像拉开千钧的大弓一般,假如随便发射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人们一般都明白“若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这个道理。人生经历,求知问道,身心修养等,须经百炼才能成钢,勤苦方能见效。凡是走小路抄捷径投机取巧的,只有收一时之

45

效绝不能成大功立大业,吃亏的只是自己,而且害怕艰苦、浅尝则上的人,终不能力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厚实的基础。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就有这种厚实的历炼做基础,这样,遇事待人,言语行动才不会轻浮,进而做到“矢不轻发。”

46


相关内容

  • 2016国家公务员面试哲理题目巧应对
  • 面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入围面试的考生 员考试的面试形式为考生整理了大量结构化面试与无领导小组面试技巧.最新热点. 面试案还有疑问?点击这里>>>一对一在线咨询. 哲理类题目一直是公务员面试考试中的重点题型之一,主要考察学生提炼观点和分析论证的 ...

  • 2011山东公务员考试面试[1]
  • 2011山东公务员考试面试已经结束,经考生回忆,整理2011面试题如下. 6月17日上午题一.爱因斯坦是犹太人,20世纪30年代,他收到一封以色列当局的信,请他任总统,但他拒绝了.他说:我一生只适合同客观物质打交道,不适合担当此重任.你如何看爱因斯坦拒绝当总统这件事.对你有何启示?[基本思路]本题是 ...

  • 福建公务员面试热点:"文艺"录取通知书
  • 通过历年福建公务员考试资讯 约X考试.同时,根据考情大纲,福建中公教育整理了福建省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热点链接]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招生办在其官方微博上晒出今年的录取通知书,因采用植物标本特种纸及树叶手绘图案(见下图).据说,这是由该校一校友设计并手 ...

  • 2014年国家公务员面试辅导:哲理性问题是重中之重
  • http://fuyang.offcn.com 2014年国家公务员面试辅导:哲理性问题是重中之重 推荐阅读: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http://fuyang.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 国家公务员面试专业专项辅导课程 http://kc.offcn.com/gen ...

  • 教师结构化面试技巧套路
  • 教师招聘考试结构化面试两大答题技巧 1.面试内容准备: (1)掌握报考的职位信息 考生在笔试结束前,大部分的经历都应该放在了申论和行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极 少对自己所报的职位有详细的了解.结构化面试非常注重职位的匹配度,所以考生在面试准 备阶段,一定要尽可能的了解自己报考的部门和职位的信息.包括 ...

  • 2012湖北公务员面试十大热点问题及答案
  • 2012 湖北公务员面试十大热点问题及答案 @湖北人事考试 湖北人事考试 2012 年湖北公务员考试已经进入备考阶段,为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备考 2012 年湖北公务员考试,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2012 年湖北公务员面试十大热点问题及答案>系列汇总,敬请阅读! ★湖北公务员考试交流群 q ...

  • 中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 答题技巧 版权所有:沈阳办证 首先,拿到题目之后,认真审题,可能一时会没思路,不要紧,可以边想边写,写的过程就形成答题思路了:如果是那种没有给准备时间,那就在准备的几秒内想到的先答,如果没有思路,那就略停顿,想到一点答一点,边想边答. 在这方面,在想思路时,可以先讲这样的一些屁话来调整时间.比如把题 ...

  • 结构化面试的学习框架
  • 结构化面试学习其核心目的就是要进行一场有效对话.而这场对话,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方(考官)问,一方(考生)答,从形式上来讲并非双向互动交流,而是考生单方进行阐述,考官无应答,无评价,属于向交谈.然而在"单一交流"的背后其实在进行一场深度的"有效对话", ...

  • 最新权威全国各省2015年公务员面试真题
  • 2015年5月16日下午河北省直机关面试真题 1.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也有人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用默守陈规,应该灵活点.在机关工作,变通才能成功,你怎么看 2.网络上一些人以娱乐的心态.猎奇的心理,消遣和恶搞如黄继光.邱少云等抗日英雄抹黑历史事实.对此.你怎么看? 3.要果实鲜花就凋零了,要果实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