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知识点 打印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汉代刘向编订,共

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

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论述观点,巧譬善喻。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狡兔三窟”等成语故事,

劝谏君王,取得了说服的效果。

2、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文学家。著有

《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

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3、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

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

直接陈述出来。

4、史书体例:

(1) 编年体——按年代顺序叙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同一年里可以叙述很多国家发生的事件。(《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载历史事实。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

(3)国别体——是先分国家,然后按年代叙述历史事件。(《战国策》《国语》)

二.重点字词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一字多义

(1)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e.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h.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i.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j.臣之妻私臣(的) k.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l.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m.数月之后(无意义)n.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5)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6)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三)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 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 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 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 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左右:古:近臣 今:方位名词

9.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 古:即使 今:虽然

(四)通假字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倒装句:

1、忌不自信(即“信自”) (宾语前置)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状语后置)

(3)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4)省略句:与坐谈

三.理解背默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问妻、妾、客发出的“三问”是:

(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复问其妾曰:“吾与徐公孰美?”

(3)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4、妻、妾、客所做出的“三答”是: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3)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

7、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3)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语句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8、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四、内容梳理

1、你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段内容吗?邹忌比美、邹忌讽谏、齐王纳谏、除蔽结果。

第一段: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由。

2、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与徐公比美

3、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

(1)外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形体面貌光艳美丽;

(2)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窥镜见貌,自觉其美,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的心理。

4、邹忌如何与徐公比美的?

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以及妻、妾、客的三答。

5、妻、妾、客为什么异口同声肯定邹忌比徐公美呢?相同的语意,感情色彩有何不同?

(1)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用的是反问句,表达一种十分肯定,不容怀疑的口气;

(2)妾:口气比妻稍微冷淡点,但彡的仍是反问句,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3)客:用的是陈述句,语气更加平淡,只表示一种阿谀奉承的态度。

6、邹忌思考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这一推断表现了邹忌什么性格特征?

(2)明智、精细。

7、你能用自己的话谈谈邹忌由比美想到了什么(即悟出的道理)吗?

他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

2、这段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

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家事 国事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3、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这样有什么好处?

(1)以家事喻国事的方法。邹忌没有从正面提出要齐威王纳谏,而是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叙述了他们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家庭小事推至齐王的治国大事,说明齐威王处于最高最有权势的统治地位,“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因而受蒙蔽最深。邹忌没有对齐威王进行公开的的批评,而是以事设喻,运用委婉的说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2)这种采用设喻、暗示来讲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语言往往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4、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运用类比的手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复杂变简明,把逆耳变顺耳,委婉、含蓄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四段:

1、说说这两段的内容。——写齐威王虚心纳谏及其取得的巨大效果。

2、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威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3、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1)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赏群臣吏民„„

(2)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

(3)结果是„„广开言路,悬赏求谏,效果可喜。

4、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1)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2)意味着齐王虚心纳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有振兴国家的决心。

5、文中三写进谏的效果,告别是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通过列举人数的变化,暗示弊端已经彻底根除,齐国政治日益清明。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出齐王纳谏除弊的深远意义。

6、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纳谏后不同时期段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2)“门庭若市”一方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进谏者逐渐稀少,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7、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等。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8、邹忌为什么时候么会劝谏成功? 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他是一位责任感强,远见卓识,能言善辩的贤臣,可见邹忌大胆含蓄的进谏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另外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位头脑清醒的明君,这是成功的次要因素。

9、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细致求实,精于思考,能言善辩,巧于讽谏,远见卓识,尽忠尽职,关心国家大事,是个贤臣。

10、你认为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英明果断,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11、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1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

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含蓄地指出了国家问题所在——建筑君主售受蒙蔽;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势强大,使四方畏服。这样就做到了战胜于朝廷。

13、这个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1)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

(2)要多实践,多观察,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3)要多角度看待问题。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

14、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与别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如果都能像邹忌那样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5、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历史意义:邹忌敢于善于进谏,使齐王能够从谏如流,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大,齐国大治。

(2)现实意义: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以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的接

受、采纳,以提高建议的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介质清醒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杀菌剂和缺点。

五、拓展延伸

1、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也有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你还能举出这样的正面和反面例子吗?

(1)正面:唐朝的魏征和李世民,春秋时期鲁国的曹刿和鲁庄公„„

(2)反面:商朝的比干和商纣王,春秋时期吴国的伍子胥和吴王夫差,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和楚怀王„„

2、劝谏名言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⑤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⑦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创作与本文有关的对联。

(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

(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汉代刘向编订,共

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

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论述观点,巧譬善喻。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狡兔三窟”等成语故事,

劝谏君王,取得了说服的效果。

2、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文学家。著有

《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

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3、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

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

直接陈述出来。

4、史书体例:

(1) 编年体——按年代顺序叙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同一年里可以叙述很多国家发生的事件。(《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载历史事实。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

(3)国别体——是先分国家,然后按年代叙述历史事件。(《战国策》《国语》)

二.重点字词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一字多义

(1)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d.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e.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h.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i.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j.臣之妻私臣(的) k.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l.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m.数月之后(无意义)n.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5)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6)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三)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 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 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 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 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左右:古:近臣 今:方位名词

9.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 古:即使 今:虽然

(四)通假字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倒装句:

1、忌不自信(即“信自”) (宾语前置)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状语后置)

(3)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4)省略句:与坐谈

三.理解背默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问妻、妾、客发出的“三问”是:

(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复问其妾曰:“吾与徐公孰美?”

(3)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4、妻、妾、客所做出的“三答”是: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3)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

7、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3)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语句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8、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四、内容梳理

1、你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段内容吗?邹忌比美、邹忌讽谏、齐王纳谏、除蔽结果。

第一段: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由。

2、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与徐公比美

3、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

(1)外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形体面貌光艳美丽;

(2)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窥镜见貌,自觉其美,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的心理。

4、邹忌如何与徐公比美的?

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以及妻、妾、客的三答。

5、妻、妾、客为什么异口同声肯定邹忌比徐公美呢?相同的语意,感情色彩有何不同?

(1)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用的是反问句,表达一种十分肯定,不容怀疑的口气;

(2)妾:口气比妻稍微冷淡点,但彡的仍是反问句,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3)客:用的是陈述句,语气更加平淡,只表示一种阿谀奉承的态度。

6、邹忌思考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这一推断表现了邹忌什么性格特征?

(2)明智、精细。

7、你能用自己的话谈谈邹忌由比美想到了什么(即悟出的道理)吗?

他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

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

2、这段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

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家事 国事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3、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这样有什么好处?

(1)以家事喻国事的方法。邹忌没有从正面提出要齐威王纳谏,而是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叙述了他们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家庭小事推至齐王的治国大事,说明齐威王处于最高最有权势的统治地位,“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因而受蒙蔽最深。邹忌没有对齐威王进行公开的的批评,而是以事设喻,运用委婉的说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2)这种采用设喻、暗示来讲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语言往往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4、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运用类比的手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复杂变简明,把逆耳变顺耳,委婉、含蓄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四段:

1、说说这两段的内容。——写齐威王虚心纳谏及其取得的巨大效果。

2、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威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3、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1)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赏群臣吏民„„

(2)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

(3)结果是„„广开言路,悬赏求谏,效果可喜。

4、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1)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2)意味着齐王虚心纳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有振兴国家的决心。

5、文中三写进谏的效果,告别是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通过列举人数的变化,暗示弊端已经彻底根除,齐国政治日益清明。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出齐王纳谏除弊的深远意义。

6、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纳谏后不同时期段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2)“门庭若市”一方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进谏者逐渐稀少,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7、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等。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8、邹忌为什么时候么会劝谏成功? 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他是一位责任感强,远见卓识,能言善辩的贤臣,可见邹忌大胆含蓄的进谏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另外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位头脑清醒的明君,这是成功的次要因素。

9、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细致求实,精于思考,能言善辩,巧于讽谏,远见卓识,尽忠尽职,关心国家大事,是个贤臣。

10、你认为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英明果断,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11、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1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

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含蓄地指出了国家问题所在——建筑君主售受蒙蔽;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势强大,使四方畏服。这样就做到了战胜于朝廷。

13、这个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1)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

(2)要多实践,多观察,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3)要多角度看待问题。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

14、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与别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如果都能像邹忌那样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5、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历史意义:邹忌敢于善于进谏,使齐王能够从谏如流,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大,齐国大治。

(2)现实意义: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以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的接

受、采纳,以提高建议的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介质清醒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杀菌剂和缺点。

五、拓展延伸

1、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也有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你还能举出这样的正面和反面例子吗?

(1)正面:唐朝的魏征和李世民,春秋时期鲁国的曹刿和鲁庄公„„

(2)反面:商朝的比干和商纣王,春秋时期吴国的伍子胥和吴王夫差,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和楚怀王„„

2、劝谏名言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⑤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⑦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创作与本文有关的对联。

(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

(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相关内容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整理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知识整理 一.理解重点词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 ...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从教材出发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本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本文是中考十九 ...

  • 说课稿(邹忌讽齐王纳谏)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写邹忌规劝齐威王纳谏除弊的故事,揭示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这种见解是有积极意义的.文章用了较多的笔墨写邹忌之妻.妾.客夸邹忌漂亮,邹忌自省,看似与主题无关,实际上正是为突出主题作了极为有力的铺垫.邹忌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 ...

  •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
  •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 (一)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A.君美[甚]. 君最美. B.皆以美[于徐公].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C.谤议[于市朝].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错误).2.判断句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美丽的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状语后置句) 这 ...

  •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1
  • 邹忌讽齐王纳谏 年级:九年级 班级 : 4班 姓名 学习目标 : 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究从本课中学到的一些 ...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 ...

  •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 <邹忌讽齐王纳谏>补充练习题 1.邹忌既然要和齐王谈论国家大事,为什么却从"与徐公比美"的家庭琐事入手而不直接切入主题? 因为"与徐公比美"是生活中较为生动的事例,很容易让人理解:吸引了齐王之后再谈国家大事就顺理成章,容易让人接受. 1.第二自然段 ...

  •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词语积累 1.语 ...

  •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例反思
  • [ 威7 r 镜鉴 ] [ 才・ 智] < 战国策 ・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例反思 福建 南安 ●陈 建 全 笔者 听 了< 战 国策 ・ 邹 忌讽 齐 王纳谏 > 一课, 留给 自己 纳谏 > , 尊重 原文 , 不 丢字 . 不加字 , 不倒读 , 不 回读 .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