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笔记整理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沿着的那条对折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3)平移: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

(4)旋转:物体都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一个固定的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5)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6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6)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非0的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如果a 能被b 整除,那么b 是a 的因数,a 是b 的倍数 1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2、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 偶数

奇数:不能被

2整除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

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最小的偶数是0

连续的奇数,如1、3、5等,连续偶数如、12、14、16、等,连续的奇数或连续的偶数前后相差2。用字母表示连续的奇数或偶数(a-2)、a 、(a+2)

3、2、3、5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两位数是3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4、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最小的质数是2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最小的合数是4

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

在自然数中,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只有2。20以内即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如9、15等)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1)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棱长是1cm 的正方体,体积是1cm 3(大约是一个手指尖的体积)

棱长是1dm 的正方体,体积是1dm 3(大约是粉笔盒的体积)

棱长是1m 的正方体,体积是1m 3,也叫1方,1方=1m3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宽、高。

(3)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4)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7)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及公式:(一般用C 字母代表长,用S 代表面积,用V 代表体积)

9、a 3读作“a 的立方”表示3个a 相乘,(即a ·a ·a )例如 0.13=0.1×0.1×0.1=0.001

【体积单位换算】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进率 ÷进率

10、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a 倍,表面积扩大a 的平方倍,体积扩大a 的立方倍。正方体的棱长扩大a ,表面积扩大a 的平方倍,体积扩大a 的立方倍。

如、一个长方体长宽高都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9倍,体积扩大27倍。

11、两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2个面(棱长×棱长×2),体积不变。 一个大长方体切成两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增加2个面(棱长×棱长×2),体积不变。

12、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 或 体积=长×宽×上升的高

知道上升的高用第2个公式,反之用第1个。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产生:在进行测量时、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数叫做分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或一个图形。

1(3)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都写作(n ≠0) n

(4)分数表示两个含义:

具体的数(带单位):总数÷份数

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通常不带任何单位):即一个数是(或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前一个数÷后一个数,再写成分数

16 例如: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每段长( )米。 77

1 把10克糖溶解在10010÷(10+100)= 11

(5)分数与除法

区别:分数可以看成两个数相除,除法只是一个算式。

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商相当于分数值。

被除数÷除数= a 被除数 a ÷b= (b 不为0) b 除数

(6)分数的分类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假分数≥1

整数带着一个真分数。

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换:①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要用分子除以分母,能整除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②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整数部分乘以分母,再加上分子,作为新分子,分母不变。

(7)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公因数,叫做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求法:例如8和12

①列举法: ②分解质因数:

8的因数:1、8、2 ×22

12的因数:1、12、2 ×23 公有的质因数相乘2×2=4 ③短除法: 公有 独有

4 8 12 最大公因数是除数:4

2 3

(9)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互质关系。

(10)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2和所有奇数互质;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11)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12)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求法:例如8和12

①列举法: ②分解质因数:

8的倍数:8、32… ×22

12的倍数:12… ×23 2×22×3=24 ③短除法: 公有 独有

4 8 12 最大公因数是除数×商:4×2×3=24

2 3

(13)分数比较大小: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越小,反而分数越大。

(14)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15)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在化简。

分母是2、4、5、8、25、125的数很好化成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2×5=10 4×25=100 125×8=1000

(16)分母不是10、100、1000、----或者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那么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

(17)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

(18)当两个数是互质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他们的乘积。

(19)常见的分数与小数的互换:

1131234 =0.5 =0.25 =0.75 =0.2 =0.4 =0.6 =0.8 2445555

135711 =0.125 =0.375 =0.625 =0.875 =0.05 =0.04。 88882025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进行计算。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交换两个分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分数加法交换律。

(5)三个分数相加,先算前两个分数,再加上第三个分数;或者先算后两个分数,再加上第一个分数,这叫做分数的结合律。

(6)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第六单元 统 计

(1)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当一组数据相差不是很大时,可以用平均数来表示;

(3)如果有偏大偏小数据出现,而中间的数比较集中,可以用中位数来表示;

(4) 如果有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超过一半或一半以上的时候,用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比较好。

(5)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比较

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预测。

特点:很容易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情况。

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先描点,再连线,最后标数据。

(7)打电话:(方法:逐个法,分组法,

① 时间 ② ③ ④ ⑤ ⑥

通知人数 1——3——7——15——31——63……

方法:尽量平均分成3份,使份数之间最多相差1. (例如:8(3,3,2)) 如10个物品,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点。

平衡2(1,1) 共3次 平衡,42 不平衡 共2次 10(3,3,4

不平衡3(1,1,1) 共2次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沿着的那条对折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3)平移: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

(4)旋转:物体都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一个固定的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5)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6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6)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非0的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如果a 能被b 整除,那么b 是a 的因数,a 是b 的倍数 1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2、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 偶数

奇数:不能被

2整除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

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最小的偶数是0

连续的奇数,如1、3、5等,连续偶数如、12、14、16、等,连续的奇数或连续的偶数前后相差2。用字母表示连续的奇数或偶数(a-2)、a 、(a+2)

3、2、3、5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两位数是3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4、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最小的质数是2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最小的合数是4

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

在自然数中,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只有2。20以内即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如9、15等)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1)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棱长是1cm 的正方体,体积是1cm 3(大约是一个手指尖的体积)

棱长是1dm 的正方体,体积是1dm 3(大约是粉笔盒的体积)

棱长是1m 的正方体,体积是1m 3,也叫1方,1方=1m3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宽、高。

(3)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4)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7)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及公式:(一般用C 字母代表长,用S 代表面积,用V 代表体积)

9、a 3读作“a 的立方”表示3个a 相乘,(即a ·a ·a )例如 0.13=0.1×0.1×0.1=0.001

【体积单位换算】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进率 ÷进率

10、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a 倍,表面积扩大a 的平方倍,体积扩大a 的立方倍。正方体的棱长扩大a ,表面积扩大a 的平方倍,体积扩大a 的立方倍。

如、一个长方体长宽高都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9倍,体积扩大27倍。

11、两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2个面(棱长×棱长×2),体积不变。 一个大长方体切成两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增加2个面(棱长×棱长×2),体积不变。

12、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体积=总体积-水的体积 或 体积=长×宽×上升的高

知道上升的高用第2个公式,反之用第1个。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产生:在进行测量时、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数叫做分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或一个图形。

1(3)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都写作(n ≠0) n

(4)分数表示两个含义:

具体的数(带单位):总数÷份数

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通常不带任何单位):即一个数是(或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前一个数÷后一个数,再写成分数

16 例如: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每段长( )米。 77

1 把10克糖溶解在10010÷(10+100)= 11

(5)分数与除法

区别:分数可以看成两个数相除,除法只是一个算式。

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商相当于分数值。

被除数÷除数= a 被除数 a ÷b= (b 不为0) b 除数

(6)分数的分类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假分数≥1

整数带着一个真分数。

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换:①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要用分子除以分母,能整除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②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整数部分乘以分母,再加上分子,作为新分子,分母不变。

(7)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公因数,叫做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求法:例如8和12

①列举法: ②分解质因数:

8的因数:1、8、2 ×22

12的因数:1、12、2 ×23 公有的质因数相乘2×2=4 ③短除法: 公有 独有

4 8 12 最大公因数是除数:4

2 3

(9)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互质关系。

(10)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2和所有奇数互质;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11)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12)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求法:例如8和12

①列举法: ②分解质因数:

8的倍数:8、32… ×22

12的倍数:12… ×23 2×22×3=24 ③短除法: 公有 独有

4 8 12 最大公因数是除数×商:4×2×3=24

2 3

(13)分数比较大小: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越小,反而分数越大。

(14)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15)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在化简。

分母是2、4、5、8、25、125的数很好化成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2×5=10 4×25=100 125×8=1000

(16)分母不是10、100、1000、----或者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那么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

(17)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

(18)当两个数是互质关系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他们的乘积。

(19)常见的分数与小数的互换:

1131234 =0.5 =0.25 =0.75 =0.2 =0.4 =0.6 =0.8 2445555

135711 =0.125 =0.375 =0.625 =0.875 =0.05 =0.04。 88882025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进行计算。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交换两个分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分数加法交换律。

(5)三个分数相加,先算前两个分数,再加上第三个分数;或者先算后两个分数,再加上第一个分数,这叫做分数的结合律。

(6)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第六单元 统 计

(1)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当一组数据相差不是很大时,可以用平均数来表示;

(3)如果有偏大偏小数据出现,而中间的数比较集中,可以用中位数来表示;

(4) 如果有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超过一半或一半以上的时候,用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比较好。

(5)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比较

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预测。

特点:很容易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情况。

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先描点,再连线,最后标数据。

(7)打电话:(方法:逐个法,分组法,

① 时间 ② ③ ④ ⑤ ⑥

通知人数 1——3——7——15——31——63……

方法:尽量平均分成3份,使份数之间最多相差1. (例如:8(3,3,2)) 如10个物品,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点。

平衡2(1,1) 共3次 平衡,42 不平衡 共2次 10(3,3,4

不平衡3(1,1,1) 共2次


相关内容

  • 最新小学数学,语文英语电子课本汇编
  • 昨天唤不回,明天不确实,你把握的就是今天. (请按各专辑上的停止键`口'关停不听专辑)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李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小学数学电子课本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 ...

  • (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对比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 一年级上册 1. 生活中的数 2. 比较 3. 加减法(一) 4. 整理与复习(一) 5. 大家来锻炼 6. 分类 7. 位置与顺序 8. 认识物体 9. 加减法(二) 10. 整理与复习(二) 11. 认识钟表 12. 统计 13. 迎新年 14. 总复习 一年级下册 1 ...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实录课堂视频公开课名师授课录像优质课观摩课
  • 查看: 1422|回复: 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实录课堂视频公开课名师授课录像优质课观摩课[复制链接] admin 管理员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9:40: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享到:开心网搜狐微博网易微博新浪微博百 ...

  • 201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 学习材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课 时 数:58课时 设计教师:宋二勇 授课对象:小学一年级 一.课程目标 1. 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计算能力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特别是数学应用题的分析能力还比较欠缺,理解能力也有待加强和提高,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 ...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表会回答简单的问题.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能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 ...

  •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大社学校 张树梅 一 教材内容 本册教科书由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与复习等六个单元组成.有关各部分面的教学内容.编写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 二 本册教材特点和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的特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理念.两个部分.三个重点.四个 ...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复习计划
  •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再过三个星期,一个学期就即将结束了,回顾本学期教与学的历程,总体还算满意。现在已经完成了本学期新课教学任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还是令人满意的,这从八次的质量检测中便可略知一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段时间因为学生排练六一节目,学习状态不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模 ...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