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才子尽读辛波斯卡-青年时报

青年时报

angzhou

书写周刊·聚焦

2014年3月23日星期日编辑/刘翔美编/钱曙晔

15

十万才子尽读辛波斯卡

今年的春天,尤其的盎然。2月,“辛波斯卡之夜”诗歌朗诵活动最先在北京老书虫书吧举办,波兰大使馆文化官员和大家一起朗诵辛波斯卡的诗,连微信公共账号“读首诗再睡觉”发起人范致行也参与。同时,轻手机电台荔枝FM携手浦睿文化公司,发起了一场在线读诗会,邀请大家以《我曾这样寂寞生活》的诗朗诵,活动获得了热烈反响。3月,“辛波斯卡之夜”继续在江南吹绿。3月15日杭州晓风书店举办辛波斯卡诗歌朗读,3月29日于上海有一场;4月13日于广州也有一场。

掀起这股读诗热的主角是位波兰女诗人,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早在1976年,诗人辛波斯卡出版的诗集《巨大的数目》,第一次印刷一万本在一周内售光,在波兰诗坛制造了奇迹。2012年她的《万物静默如谜》由浦睿文化出版,一年内畅销十万册。如今更多人加入到辛波斯卡诗歌阅读队伍里。这个女人的诗歌到底有什么魅力,跨越国界,穿越语言障碍?

□《人文杭州》记者周珺

●专访

我在德国翻译辛波斯卡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译者胡桑先生

记者:作为译者,您认为,辛波斯卡诗歌最主要的魅力是什么?

胡桑:与现代主义诗人不一样的是,辛波斯卡的诗很少进行形式实验,她的诗平易好读。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好友米沃什在诺顿讲稿《诗的见证》中为诗歌下过一个也许令人困惑的定义:“诗歌不过是一句碎语,一个迅速消失的笑声。”辛波斯卡的诗歌大概就是对这定义的完美演绎。她在《眼镜猴》中写道:“我如此轻盈。”她善于以微小的事物书写真理。那首《一粒沙看世界》就是这方面的宣言诗。在她看来,细节才是世界上最令人惊异的部分,而诗人的职责就是呈现这些细节,用语言赞美持续震撼我们的事物。

作为一名生活和平凡事物的歌者,作为向大问题提供小答案的思想者,辛波斯卡的诗歌明晰、简洁,能在顷刻之间深入人心。让她在全世界征服大量读者要归于她精湛的诗艺,她不屑让诗歌仅仅成为修辞练习或者米沃什所谓的“小小的孤独练习”。辛波斯卡不仅

以其轻盈的诗风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她坚持不懈地试图用诗歌展现对事物的好奇,探索人类生活的严峻问题,她“把诗歌当做生命的回答,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和责任的语言工作的方式”,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所说的,正是这样一种天然的融合,她的诗成为了“完美的语言客体”,这种完美的语言织体的确犹如音乐,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以音符编织的完美的诗,不同于贝多芬的宏大,莫扎特的“诗”以轻盈取胜。在这个意义上,“诗界莫扎特”这个称号对于辛波斯卡当之无愧。

米沃什评价辛波斯卡:“辛波斯卡的诗探索着私人境遇,然而有时相当具有普遍性,这样,她才能避免独白。……对于我而言,辛波斯卡首先是一名知觉诗人。这意味着她面向我们说话,与我们活在同一个时代,作为我们的一员,为她自己储存私人事务,以一定的距离经营它们,而且,涉及每个人从自己的生活中得知的一切。”这一评价十分准确,这也验证了辛波斯卡自己

的愿望。当然,辛波斯卡诗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能力就是反讽。她能够将板结的生活、话语和文字推到边界,使其流动起来。能够揭穿装扮成真理的宏大谎言。这是一种天才般的能力。就是诺贝尔授奖词中也突显了她的反讽能力。阅读时,既能享受她对生活感受的精确把握,同时又带到一个新的处境。她让读者的内心和生活流动起来。

记者:请回忆下您与辛波斯卡第一次相遇。

胡桑:最早接触她应该是2000年或2001年,我在西安上大学,我买到了一册非常厚的《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歌金库》(人民日报出版社),将近1200页。这本砖头一样的诗选收录的最后一个诗人就是辛波斯卡。当然,那时候,她被译作“希姆博尔斯卡”,只有18首,译者是波兰文学专家林洪亮先生,以及当代诗人和翻译家黄灿然先生,这些是很不错的译本,觉得容易阅读,但结构感似乎不是很强,先锋性也不够。过了不久,我就在西安钟楼旁的万邦书城找到了

辛波斯卡的单行本诗集《呼唤雪人》,译者林洪亮,几乎收录了辛波斯卡全部重要的诗歌,使我对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又过了一两年,万邦书城里又出现了一本《诗人与世界》,译者张振辉,是辛波斯卡自选集,这本诗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为中

诗歌只有一文版的题词:“

个职责:把自己和人们沟通起来。”这三本诗集从西安跟随我到上海,不过,我一直没有像米沃什的诗集那样反复阅读。直到网上流传台湾诗人和翻译家夫妇陈黎、张芬龄的译本电子版,我才重新发现了辛波斯卡,被她对生活的精微感受力所吸引了。我个人生活的变化,经验的拓展也是一个原因,逐渐接受辛波斯卡这样的书写日常生活的诗人。

记者:您最早是哪一年开始翻译辛波斯卡诗歌?

胡桑:我是从2012年下半年才开始译她的诗。这之前一两年我在北京的叶壹堂外文书店买到一本辛波斯卡英文诗选《Poems:New

青年时报

angzhou

书写周刊·聚焦

2014年3月23日星期日编辑/刘翔美编/钱曙晔

15

十万才子尽读辛波斯卡

今年的春天,尤其的盎然。2月,“辛波斯卡之夜”诗歌朗诵活动最先在北京老书虫书吧举办,波兰大使馆文化官员和大家一起朗诵辛波斯卡的诗,连微信公共账号“读首诗再睡觉”发起人范致行也参与。同时,轻手机电台荔枝FM携手浦睿文化公司,发起了一场在线读诗会,邀请大家以《我曾这样寂寞生活》的诗朗诵,活动获得了热烈反响。3月,“辛波斯卡之夜”继续在江南吹绿。3月15日杭州晓风书店举办辛波斯卡诗歌朗读,3月29日于上海有一场;4月13日于广州也有一场。

掀起这股读诗热的主角是位波兰女诗人,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早在1976年,诗人辛波斯卡出版的诗集《巨大的数目》,第一次印刷一万本在一周内售光,在波兰诗坛制造了奇迹。2012年她的《万物静默如谜》由浦睿文化出版,一年内畅销十万册。如今更多人加入到辛波斯卡诗歌阅读队伍里。这个女人的诗歌到底有什么魅力,跨越国界,穿越语言障碍?

□《人文杭州》记者周珺

●专访

我在德国翻译辛波斯卡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译者胡桑先生

记者:作为译者,您认为,辛波斯卡诗歌最主要的魅力是什么?

胡桑:与现代主义诗人不一样的是,辛波斯卡的诗很少进行形式实验,她的诗平易好读。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好友米沃什在诺顿讲稿《诗的见证》中为诗歌下过一个也许令人困惑的定义:“诗歌不过是一句碎语,一个迅速消失的笑声。”辛波斯卡的诗歌大概就是对这定义的完美演绎。她在《眼镜猴》中写道:“我如此轻盈。”她善于以微小的事物书写真理。那首《一粒沙看世界》就是这方面的宣言诗。在她看来,细节才是世界上最令人惊异的部分,而诗人的职责就是呈现这些细节,用语言赞美持续震撼我们的事物。

作为一名生活和平凡事物的歌者,作为向大问题提供小答案的思想者,辛波斯卡的诗歌明晰、简洁,能在顷刻之间深入人心。让她在全世界征服大量读者要归于她精湛的诗艺,她不屑让诗歌仅仅成为修辞练习或者米沃什所谓的“小小的孤独练习”。辛波斯卡不仅

以其轻盈的诗风独树一帜,更重要的是,她坚持不懈地试图用诗歌展现对事物的好奇,探索人类生活的严峻问题,她“把诗歌当做生命的回答,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和责任的语言工作的方式”,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所说的,正是这样一种天然的融合,她的诗成为了“完美的语言客体”,这种完美的语言织体的确犹如音乐,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以音符编织的完美的诗,不同于贝多芬的宏大,莫扎特的“诗”以轻盈取胜。在这个意义上,“诗界莫扎特”这个称号对于辛波斯卡当之无愧。

米沃什评价辛波斯卡:“辛波斯卡的诗探索着私人境遇,然而有时相当具有普遍性,这样,她才能避免独白。……对于我而言,辛波斯卡首先是一名知觉诗人。这意味着她面向我们说话,与我们活在同一个时代,作为我们的一员,为她自己储存私人事务,以一定的距离经营它们,而且,涉及每个人从自己的生活中得知的一切。”这一评价十分准确,这也验证了辛波斯卡自己

的愿望。当然,辛波斯卡诗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能力就是反讽。她能够将板结的生活、话语和文字推到边界,使其流动起来。能够揭穿装扮成真理的宏大谎言。这是一种天才般的能力。就是诺贝尔授奖词中也突显了她的反讽能力。阅读时,既能享受她对生活感受的精确把握,同时又带到一个新的处境。她让读者的内心和生活流动起来。

记者:请回忆下您与辛波斯卡第一次相遇。

胡桑:最早接触她应该是2000年或2001年,我在西安上大学,我买到了一册非常厚的《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歌金库》(人民日报出版社),将近1200页。这本砖头一样的诗选收录的最后一个诗人就是辛波斯卡。当然,那时候,她被译作“希姆博尔斯卡”,只有18首,译者是波兰文学专家林洪亮先生,以及当代诗人和翻译家黄灿然先生,这些是很不错的译本,觉得容易阅读,但结构感似乎不是很强,先锋性也不够。过了不久,我就在西安钟楼旁的万邦书城找到了

辛波斯卡的单行本诗集《呼唤雪人》,译者林洪亮,几乎收录了辛波斯卡全部重要的诗歌,使我对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又过了一两年,万邦书城里又出现了一本《诗人与世界》,译者张振辉,是辛波斯卡自选集,这本诗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为中

诗歌只有一文版的题词:“

个职责:把自己和人们沟通起来。”这三本诗集从西安跟随我到上海,不过,我一直没有像米沃什的诗集那样反复阅读。直到网上流传台湾诗人和翻译家夫妇陈黎、张芬龄的译本电子版,我才重新发现了辛波斯卡,被她对生活的精微感受力所吸引了。我个人生活的变化,经验的拓展也是一个原因,逐渐接受辛波斯卡这样的书写日常生活的诗人。

记者:您最早是哪一年开始翻译辛波斯卡诗歌?

胡桑:我是从2012年下半年才开始译她的诗。这之前一两年我在北京的叶壹堂外文书店买到一本辛波斯卡英文诗选《Poems:New

相关内容

  • 我很平凡,是人生一课
  • 美国教师高中毕业典礼致辞广受认同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教授 李君 < 生命时报 >( 2012年06月19日   第 06 版) 高考刚过,又有一批年轻人即将踏上自己的人生征程.长辈.老师们纷纷希望以"过来人"的经验,给他们一些劝诫和忠告.这些新时代 ...

  • 用青春书写精彩--访资深青年媒体人吴祝南
  • 用青春书写精彩 记80后青年企业媒体人吴祝南 [人物档案]安徽望江人,生于1987年,80后作家,青年企业媒体人,曾为吉林省团省委学院记者站站长,现任中国城投建设集团企划总监.曾于2013-2015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建筑行业优秀主编"称号.主要专注研究企业文艺研究和企业时事评论 ...

  • 中国评论新闻波斯文化为何在中东形单影只?
  • 波斯文化为何在中东形单影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20 伊朗贝希斯敦的古代石碑,上面用波斯文.埃兰文和巴比伦文记述了波斯帝王大流士一世的功绩. 伊朗在中东地区总显得有点孤单,历史上曾经光辉灿烂的波斯文化也形单影只.窥探其缘由不但有趣,而且有益. ...

  • 萨拉热窝,不再是瓦尔特的城市
  • 我记得曾在BBC的一部纪录长片里,看到过一段1990年的南斯拉夫旅游局的宣传广告片.镜头一一精心扫过克罗地亚的蔚蓝海岸,杜布罗夫尼克的老城.莫斯塔尔的老桥以及黑塞哥维那的葡萄园,女播音员进行着听上去不带感情色彩的旁白:"这里有六个共和国,五种官方语言,拥抱东正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这不是一 ...

  • 15隋唐时期的文化
  •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文化 一.文学上的成就 1.诗歌 清朝康熙年间彭定求等人编辑的<全唐诗>收录士人2300家,作品48900多首. 唐诗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是指从唐高祖到唐中宗时期,以初唐四杰和沈宋为主要代表. 唐初诗坛上流行齐梁以来的宫体诗,注重辞藻 ...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_萨拉热窝事件
  • 时 间和 时 机题 问. 参 议 院 共 党 领袖 多和尔 明也 确 示表 , "战 争 很能可 爆, , 制造紧 张 后果 难卜 . 发 ". 然当现 在布 什的 当 务 之 是急大选. 军 行 事动可 能放 一 放 处 在大 严选峻 势形 中 布的 几什 制次造紧 张事 虽然 ...

  • 被恐怖组织囚禁的日子
  • 大卫・斯蒂芬森・罗德终于和妻子克莉丝汀在迪拜汇合,相拥的一刹那,克莉丝汀甚至有点恍惚. 她上次见到丈夫是七个半月前,那时他们刚结婚两个月.好不容易有个假期,他却想去阿富汗采访塔利班指挥官阿布・图耶伯,并调研美国人在阿富汗的生活. 罗德对要去的地方非常熟悉,2002年到2004年分管美国<纽约时 ...

  • 金融危机 波斯湾国家担心受拖累
  • 文章提供 于 2008-10-25 23:39:41 (北京时间: 2008-10-26 11:39:41) 阅读时出现乱码? 解决办法 [ 新闻热评 首页 ] [ 加入博客 ] [ 回 顶顶华闻 主页 ] 在环球金融海啸袭击下,海湾地区国家担心外国投资者可能抛售在波斯湾国家的资产,以便应付国内的情 ...

  • 才子沈元惨遭群妒
  • 当年的北京大学才子沈元,1957年被打成"右派",劳动教养,后虽摘帽,但已被取消学籍,不能回北大完成学业.他一头钻进北京图书馆自学,充分利用那里的藏书,苦心孤诣,埋头研究.时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黎澍爱才,正在寻觅一位称职的助手,当他读到由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刘导生推荐的沈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