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西北政法大学:谢斌 霍亚琴 杜国强

构建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最新的执政理念和崇高的治国理想,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价值体系的统一。事实上,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制度改革和保障。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在汉语辞典中,对和谐的解释为“配合的适当和匀称”。它是指社会不同领域人和事物的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协调、融洽、有序的动态平衡状态。它是把和谐看作是人类的理想追求和美好的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基本的思想。关于和谐社会的涵义,有不少学者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张康之教授认为“和谐社会既是一种具有总体性的社会形态,又是一个总体化的过程。”赵宝煦教授认为“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命题,是一个不断克服对抗、摆平矛盾的过程。它是运动着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张教授和赵教授都是从哲学角度对和谐社会进行了解释,不同的是张教授是一种高度概括,赵教授是从物质运动角度对和谐社会进行了阐释。

其实,和谐就是“和+谐”,我们从字面上解释,可以看出,所谓“和”就是每个人都能有温饱保障,“谐”就是人人都能有发言权,这也就是说经济上要和谐、政治上也要和谐。那么,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从以上和谐社会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是指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相处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它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人伦和谐,还包括天人和谐,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都能和睦相处、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其次,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与冲突的存在、运行是一个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最后,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机制,但只有竞争机制就可能造成一系列的问题、矛盾,如经济盲目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等,因此在不断完善

竞争机制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和谐机制,使全体劳动者在自主劳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走向共同富裕。

二、当代中国社会不和谐问题及其危害性

1、就业压力过大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就业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从城镇居民方面看,目前城镇新增劳动力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到2400万人,但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只有900万个左右,因此每年还有1000多万人无法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从农民方面看,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目前全国有约有4000万失地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在现有1000多万个的基础上,每年还将增加至少200万个,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我国农业需要的合理劳动力在1.5亿人左右,未来至少还有1.9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从学生方面看,高校如果不继续扩招,大批高中毕业生将失去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而流向社会,如果高校继续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几百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2、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造成经济的不和谐。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已攀升至0.45左右,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收入分配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教育差距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等方面。如城乡收入差距方面,2004年中国农民的收入在8年徘徊之后虽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这并没有改变总体上城乡收入拉大的趋势。根据2004年全国5万户城镇住户抽样调查结果,上半年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32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而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高低收入组人均收入之比为9.5:1,比上年同期9.1:1有所扩大。也就是说,不同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

3、社会失衡现象严重造成政治上的不和谐。在一个失衡的社会里,社会中各个角落的资源都会以极快的速度向有限的大城市、效益好的行业、消费高的群体积聚。在这样的社会中,若干个特大的城市、较好的行业、收入高的群体集中了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学术、人才、财富等各方面资源,甚至也集中了生活中最主要的机会。人们在讨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经常指责他们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去,更不要说农村了。但这与其说是他们的意愿问题,不如说是失衡的社会缩小了他们选择的空间。其中原因不仅是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学术资源、话语权和机会都高度集中在有限的人群和几个地方,使大多数的人缺少利益表达的渠道。

此外,环境与资源破坏、信心与诚信缺失、司法不公、机会不平等诸多不和谐因素。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必须从和谐社会的系统性、过程性及其市场性方面来考虑。首先,要认识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会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很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彼此牵制的,因此要综合考虑、全面推进,不可顾此失彼;其次,要认识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逐渐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以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它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实现;最后,要认识到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同时还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机制,规范经济主体责任、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使全社会都能均衡发展,从而实现竞争中的和谐。

三、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

1、树立和谐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和社会自身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首先,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与自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人与自然处于交互的关系之中,不仅仅是人会向自然索取,自然会向人奉献,同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过度活动而破坏自然的平衡,否则厄运将会降临到人的头上;其次,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必须树立平等的观念。人生而平等观念已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普遍接受,人生来平等,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生长环境和条件的差异。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和自由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社会流动机制来实现和保证的。社会流动的重要功能在于,可以为社会弱势群体成员处境的改善提供平等的机会,同时,又可以为优秀者通过努力而胜出提供有效的途径。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社会的社会流动程度越高,就越意味着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希望,也就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同主张之间的矛盾,应当通过商谈和对话的方式来处理,而不能诉诸于武力。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文明之间,同样适用于国内人们之间矛盾的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在我们国家内部,树立起平等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对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要坚持协商对话的方式;第三,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应坚持人与社会互为对方奉献的观念。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整体,人应当为社会多做贡献,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应当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结构,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多提供条件,促进个人朝着全面自由的方向发展;第四,社会自身的和谐方面,应坚持统筹兼顾的观念。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妥善处理发展中出现的大量矛盾和不和谐现象,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从而使社会发展沿着健康的轨道向既定目标迈进;第五,人的身心和谐方面,应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教育,大力普及人文精

神,引导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个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们获得越来越平等的发展自身能力的社会条件和机会。人们兴趣爱好的差异并不影响彼此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人们将变得更加自主,也更加宽容。

2、通过民主政治、法律制度等手段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法律是对社会资源、权利、利益等进行的制度性分配,是执法的基础和依据。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成败。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民主是人们意志和利益最集中的表达和体现方式,通过民主政治可以弥补统治阶层和社会大众之间的裂痕,避免各种利益冲突的不断扩大,最终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的利益冲突,而不至于出现诸如一个专制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矛盾的过度激化而最终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利益的调整。民主体制是一种较为平衡的社会权力体系,没有它,社会的权力——义务链条中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隙。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只是经济的发展,总体国力的富足,还表现在各种团体以及个体在社会中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在利益分配上体现公平,存在利益冲突的不同利益群体,只有经过平等的反复博弈才能达到相互的妥协和实现利益的相对均衡,而民主正是平衡各种不同利益的妙方。民主政治是解决各种不同利益群体冲突和实现利益均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民主是一种为权力竞争设计的制度,没有竞争和冲突,就没有民主政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阶层和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新的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也不断出现。民主需要冲突,但不能太多;竞争是必要的,但必须在严格限定和一致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分歧也必须通过认同来节制。因此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与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在现代法治国家,民主政治更是化解社会矛盾,防止利益格局失衡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法律平衡精神可靠的制度保证。

3、建立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公民自治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中机构臃肿、效率下降、思想僵化、创造力缺乏等弊端逐渐出现,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新的公共行政管理浪潮正在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涉及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体育、城市管理、文化娱乐等公共生活领域日益发育,安居乐业的公益精神、社区意识与日俱增,公民社会凸显眼前,公共信息、公共资源、公共物品、公共秩序、公共政策等公共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内,公民对许多事务享有法定的自治权利,意味着不可用行政权力的手段去干预某些社会事务。同时就是要创造各类市场活动主体和开放、平等、宽容、多元的、有利于人们平等竞争、全面发展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消除各种人为制造的制度性障碍,给社会公众以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市场权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

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可以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政府的行政权力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主要不是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而是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变城乡之间和不同阶层之间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公共服务产品分配的不公平现象,逐步提高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覆盖率,为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让多数人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总之,要建立市场规则,完善市场秩序,引入市场机制,市场经济越是完善,现代公民社会自治程度越高。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呼唤新的社会治理结构,政府职能转换意味着由社会的直接“管理者”逐步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同时社会人口频繁流动,群体组合多变,需要构建起有效的沟通联系网络。这就要与工作环境、与变化频繁的社会组织、与民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人群保持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这对于执政者来讲是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因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建立起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

4、调整社会政策和社会结构,提高中等收入阶层在全社会人口结构中的比重。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个第一要务。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各阶层社会公众才能和谐相处,深层次矛盾才能有效缓解。总之,要把财富这块“蛋糕”做大,才是保证社会和谐的根本路径。同时,要根据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理顺分配关系,因为和谐出自公平,和谐有赖正义。不公平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在把蛋糕做大同时,着力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并弱化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马太效应”现象。从经济学讲,这意味着社会交易成本会增大,边际效益会受损,社会风险也会随之加大。我国28年的改革开放,GDP总量增长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失衡,城乡差距拉大。所以要不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造就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合理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这是一个重要的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同时还必须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对进城农民工实行同等国民待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还必须不断扩大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科教兴国”战略中,进一步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些当然都需要艰苦的积累,只有到中等收入阶层达到社会总人口的40%左右,才算是真正具备了和谐社会的坚实经济基础。

5、建立和完善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公平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社会是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更加公平的社会。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确实还存在某些不公平的方面和不公平的现象。据调查,把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在6倍以上。所以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提升社会公平程度,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还要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问题,如果不予正确解决,就会危及社会的稳定。所以,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接受教育,都能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西北政法大学:谢斌 霍亚琴 杜国强

构建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最新的执政理念和崇高的治国理想,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价值体系的统一。事实上,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制度改革和保障。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在汉语辞典中,对和谐的解释为“配合的适当和匀称”。它是指社会不同领域人和事物的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相一致、协调、融洽、有序的动态平衡状态。它是把和谐看作是人类的理想追求和美好的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基本的思想。关于和谐社会的涵义,有不少学者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解,张康之教授认为“和谐社会既是一种具有总体性的社会形态,又是一个总体化的过程。”赵宝煦教授认为“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命题,是一个不断克服对抗、摆平矛盾的过程。它是运动着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张教授和赵教授都是从哲学角度对和谐社会进行了解释,不同的是张教授是一种高度概括,赵教授是从物质运动角度对和谐社会进行了阐释。

其实,和谐就是“和+谐”,我们从字面上解释,可以看出,所谓“和”就是每个人都能有温饱保障,“谐”就是人人都能有发言权,这也就是说经济上要和谐、政治上也要和谐。那么,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从以上和谐社会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是指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相处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它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人伦和谐,还包括天人和谐,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都能和睦相处、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其次,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与冲突的存在、运行是一个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最后,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机制,但只有竞争机制就可能造成一系列的问题、矛盾,如经济盲目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等,因此在不断完善

竞争机制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和谐机制,使全体劳动者在自主劳动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走向共同富裕。

二、当代中国社会不和谐问题及其危害性

1、就业压力过大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就业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从城镇居民方面看,目前城镇新增劳动力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到2400万人,但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只有900万个左右,因此每年还有1000多万人无法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从农民方面看,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目前全国有约有4000万失地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在现有1000多万个的基础上,每年还将增加至少200万个,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我国农业需要的合理劳动力在1.5亿人左右,未来至少还有1.9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从学生方面看,高校如果不继续扩招,大批高中毕业生将失去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而流向社会,如果高校继续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几百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2、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造成经济的不和谐。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已攀升至0.45左右,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收入分配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教育差距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等方面。如城乡收入差距方面,2004年中国农民的收入在8年徘徊之后虽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这并没有改变总体上城乡收入拉大的趋势。根据2004年全国5万户城镇住户抽样调查结果,上半年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32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而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高低收入组人均收入之比为9.5:1,比上年同期9.1:1有所扩大。也就是说,不同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

3、社会失衡现象严重造成政治上的不和谐。在一个失衡的社会里,社会中各个角落的资源都会以极快的速度向有限的大城市、效益好的行业、消费高的群体积聚。在这样的社会中,若干个特大的城市、较好的行业、收入高的群体集中了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学术、人才、财富等各方面资源,甚至也集中了生活中最主要的机会。人们在讨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经常指责他们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去,更不要说农村了。但这与其说是他们的意愿问题,不如说是失衡的社会缩小了他们选择的空间。其中原因不仅是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学术资源、话语权和机会都高度集中在有限的人群和几个地方,使大多数的人缺少利益表达的渠道。

此外,环境与资源破坏、信心与诚信缺失、司法不公、机会不平等诸多不和谐因素。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必须从和谐社会的系统性、过程性及其市场性方面来考虑。首先,要认识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会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很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彼此牵制的,因此要综合考虑、全面推进,不可顾此失彼;其次,要认识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逐渐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以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它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实现;最后,要认识到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同时还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机制,规范经济主体责任、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使全社会都能均衡发展,从而实现竞争中的和谐。

三、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

1、树立和谐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和社会自身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首先,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与自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人与自然处于交互的关系之中,不仅仅是人会向自然索取,自然会向人奉献,同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过度活动而破坏自然的平衡,否则厄运将会降临到人的头上;其次,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必须树立平等的观念。人生而平等观念已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普遍接受,人生来平等,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生长环境和条件的差异。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和自由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社会流动机制来实现和保证的。社会流动的重要功能在于,可以为社会弱势群体成员处境的改善提供平等的机会,同时,又可以为优秀者通过努力而胜出提供有效的途径。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社会的社会流动程度越高,就越意味着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希望,也就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不同主张之间的矛盾,应当通过商谈和对话的方式来处理,而不能诉诸于武力。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文明之间,同样适用于国内人们之间矛盾的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在我们国家内部,树立起平等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对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要坚持协商对话的方式;第三,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应坚持人与社会互为对方奉献的观念。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整体,人应当为社会多做贡献,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应当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结构,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多提供条件,促进个人朝着全面自由的方向发展;第四,社会自身的和谐方面,应坚持统筹兼顾的观念。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妥善处理发展中出现的大量矛盾和不和谐现象,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从而使社会发展沿着健康的轨道向既定目标迈进;第五,人的身心和谐方面,应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教育,大力普及人文精

神,引导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个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们获得越来越平等的发展自身能力的社会条件和机会。人们兴趣爱好的差异并不影响彼此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人们将变得更加自主,也更加宽容。

2、通过民主政治、法律制度等手段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法律是对社会资源、权利、利益等进行的制度性分配,是执法的基础和依据。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成败。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民主是人们意志和利益最集中的表达和体现方式,通过民主政治可以弥补统治阶层和社会大众之间的裂痕,避免各种利益冲突的不断扩大,最终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的利益冲突,而不至于出现诸如一个专制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矛盾的过度激化而最终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利益的调整。民主体制是一种较为平衡的社会权力体系,没有它,社会的权力——义务链条中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隙。一个和谐的社会,不只是经济的发展,总体国力的富足,还表现在各种团体以及个体在社会中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在利益分配上体现公平,存在利益冲突的不同利益群体,只有经过平等的反复博弈才能达到相互的妥协和实现利益的相对均衡,而民主正是平衡各种不同利益的妙方。民主政治是解决各种不同利益群体冲突和实现利益均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民主是一种为权力竞争设计的制度,没有竞争和冲突,就没有民主政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阶层和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新的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也不断出现。民主需要冲突,但不能太多;竞争是必要的,但必须在严格限定和一致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分歧也必须通过认同来节制。因此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与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在现代法治国家,民主政治更是化解社会矛盾,防止利益格局失衡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法律平衡精神可靠的制度保证。

3、建立社会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公民自治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中机构臃肿、效率下降、思想僵化、创造力缺乏等弊端逐渐出现,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新的公共行政管理浪潮正在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涉及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体育、城市管理、文化娱乐等公共生活领域日益发育,安居乐业的公益精神、社区意识与日俱增,公民社会凸显眼前,公共信息、公共资源、公共物品、公共秩序、公共政策等公共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内,公民对许多事务享有法定的自治权利,意味着不可用行政权力的手段去干预某些社会事务。同时就是要创造各类市场活动主体和开放、平等、宽容、多元的、有利于人们平等竞争、全面发展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消除各种人为制造的制度性障碍,给社会公众以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市场权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

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可以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政府的行政权力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主要不是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而是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变城乡之间和不同阶层之间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公共服务产品分配的不公平现象,逐步提高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覆盖率,为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让多数人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总之,要建立市场规则,完善市场秩序,引入市场机制,市场经济越是完善,现代公民社会自治程度越高。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呼唤新的社会治理结构,政府职能转换意味着由社会的直接“管理者”逐步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同时社会人口频繁流动,群体组合多变,需要构建起有效的沟通联系网络。这就要与工作环境、与变化频繁的社会组织、与民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人群保持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这对于执政者来讲是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因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建立起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

4、调整社会政策和社会结构,提高中等收入阶层在全社会人口结构中的比重。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个第一要务。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各阶层社会公众才能和谐相处,深层次矛盾才能有效缓解。总之,要把财富这块“蛋糕”做大,才是保证社会和谐的根本路径。同时,要根据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理顺分配关系,因为和谐出自公平,和谐有赖正义。不公平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在把蛋糕做大同时,着力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并弱化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马太效应”现象。从经济学讲,这意味着社会交易成本会增大,边际效益会受损,社会风险也会随之加大。我国28年的改革开放,GDP总量增长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9.4%,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失衡,城乡差距拉大。所以要不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造就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合理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这是一个重要的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同时还必须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对进城农民工实行同等国民待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还必须不断扩大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科教兴国”战略中,进一步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些当然都需要艰苦的积累,只有到中等收入阶层达到社会总人口的40%左右,才算是真正具备了和谐社会的坚实经济基础。

5、建立和完善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公平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社会是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更加公平的社会。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确实还存在某些不公平的方面和不公平的现象。据调查,把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在6倍以上。所以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提升社会公平程度,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还要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问题,如果不予正确解决,就会危及社会的稳定。所以,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接受教育,都能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关内容

  • 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_赵群
  • ·总第477期· [文化论苑] 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赵 (中国医科大学 群 110001) 人文社科学院,辽宁沈阳 摘要: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讲话不仅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实质,而且明确指 ...

  •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 作者:李家祥陈燕 世界经济文汇 2000年09期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道路的长期性决定了这一理论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过程.就此做以回顾性的考察,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仅可以促进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还能够为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 2014年2月 第2期总第240期理论学刊TheoryJournalFeb.2014No.2Ser.No.2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李桂花,张建光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 ...

  • 论善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摘要]善治的内涵主要通过治理主体.途径与客体因素体现,要求治理主体素质现代化,途径低成本.高效与亲民化,客体可视化,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就动态过程来看,善治主要体现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面,缺乏任何一个环节的治理都无法满足善治的完整要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善治提供宏观保障,而善治本身又是表征社会治理 ...

  •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及其衡量方法研究[1]
  •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及其衡量方法研究 王春萍1,刘玉蓓2,王满仓3 (1.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72:2.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3.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要]按照传统福利理论,收入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福利水平的标准.由此,传统贫困概念将贫 ...

  • 儒家"忠恕"思想的研究综述
  •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期 末 作 业 科目:中国法制史 题目: 专业: 姓名: 学号: 儒家"忠恕"思想的研究综述 摘 要: 近年来, 学术界对孔子"忠恕"思想的探讨与研究与日俱增, 并且提出了若干有建设性的见解.这里仅就近年来学者们探讨的较为集中的 ...

  • 2015年南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 2015年南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2015年广西南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2015年广西南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与说明,大纲详情如下: 推荐:2015年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备考全攻略 推荐:2015年广西教师招聘笔试辅导课程 推荐:<广西教师招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资料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复习材料 三.简答论述题 目录: ▲1.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学习与实践的意义.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3.理想和信念的关系. 4.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及其作用及其类型. 5.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的理想信念)的特点. 6. ...

  • 红色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 摘 要 本文首先回顾了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的事件的整个过程,指出八一精神在当下的传承现状及价值所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实地.人物采访等方式对现下八一精神传承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了现下传承方式的同时提出了八一精神传承的现状中所存在的些许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红色文化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