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商业银行流动性头寸业务与贷款业务

第七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头寸业务与贷款业务

第一节 流动性头寸业务(现金资产业务)

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头寸业务在资产形态上的具体表现。

一、现金资产概述

现金资产是指现金或与现金等同,随时可以用于流动性支付的银行资产。具有高流动性和低盈利性的特点。

(一形式

1、库存现金

2、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3、存放同业款项

4、在途资金(托收中现金)

(二)经营原则

1、适度控制存量原则

2、适时调节流量原则

3、加强库存现金的安全防范

二、头寸的构成及预测

现金头寸:在现金资产中,可供商业银行直接、自主运用的资金。头寸既是一个时点数,又是一个时期数。

(一)头寸构成

1、可用头寸=现金资产—法定准备金

可用头寸也称为可用资金。

2、基础头寸=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余额

基础头寸是商业银行一切资金清算的最终支付手段。

3、可贷头寸:指商业银行在某一时期内可直接用于贷款发放和投资的资金,它是形成盈利性资产的基础。可贷头寸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般性存款。

(二)头寸的预测

含义:指匡算未来某一时间的可用头寸数量,并制定头寸调度的计划方案,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意义:为银行提供资金营运的依据,可以提高银行的资金清偿能力,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短期头寸的预测

(1)存款周转金的预测

存款预测的对象主要是易变性存款。

(2)贷款周转金的预测

2、中长期头寸的预测

资金头寸需要量=预计的贷款增量+应缴存款准备金增量—预计的存款增量

三、头寸的调度

头寸调度的主要渠道:

1、同业拆借

2、短期证券回购及商业票据交易

3、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的资金调度

4、通过中央银行融通资金

5、出售中长期证券

6、出售贷款和固定资产

第二节 贷款的种类及程序

一、贷款种类

1、按贷款的期限分类。商业银行贷款按期限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三类。

定期贷款是指具有固定偿还期限的贷款。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短期贷款是指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各项贷款;中期贷款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5年(含5年)以下的各项贷款;长期贷款是指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的各项贷款。 意义:以贷款期限为标准划分贷款种类,一方面有利于监控贷款的流动性和资金周转状况,使银行长短期贷款保持适当比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银行按资金偿还期限的长短安排贷款顺序,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2、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分类

信用贷款是指银行完全凭借客户的信誉而无须提供抵押物或第三者保证而发放的贷款。

担保贷款是指以一定财产或信用作为还款保证的贷款。根据还款保证的不同,具体分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保证贷款。

票据贴现是一种特殊的贷款方式。 意义:依据提供的保障程度划分贷款种类,可以使银行依据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发展业绩选择不同的贷款方式,提高贷款的安全系数。

3、按贷款的用途分类。

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按用途来划分,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贷款对象的部门来分类,分为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科技贷款和消费贷款;二是按照贷款的具体用途来划分,一般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 意义:按照贷款的用途或目的划分贷款种类,一是有利于银行根据资金的不同使用性质安排贷款顺序;二是有利于银行监控贷款的部门分布结构,以使银行合理安排贷款结构,防范贷款风险。

4、按贷款的质量(或风险程度)分类。银行贷款可以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五类 。 意义:按照贷款的质量或风险程度划分贷款的种类,有利于加强贷款的风险管理,提高贷款质量;有助于发现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最终有利于银行的稳健运行,使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

5、按银行发放贷款的自主程度分类。银行贷款可以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三种。 意义:按照银行发放贷款的自主程度划分贷款种类,有利于银行根据不同的贷款性质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同时,也有利于考核银行信贷人员的工作质量,加强信贷人员的责任心。

6、按贷款的偿还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一次性偿还和分期偿还两种。 意义:按贷款偿还方式划分贷款种类,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监测贷款到期和贷款收回情况,准确测算银行头寸的变动趋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银行考核收息率,加强对应收利息的管理。

二、贷款程序

阅读:贷款通则

1、贷款申请。

(1)借款人的条件。借款人应当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借款人申请贷款,应当具备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不挤占挪用信贷资金、恪守信用等基本条件,并且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有按期还本付息能力,原应付贷款利息和到期贷款已经清偿,没有清偿的已经做了贷款人认可的还款计划。

2)除自然人和不需要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的事业法人外,应当经过工商部门办理年检手续。

3)已开立基本结算户或一般存款账户。

4)除国务院规定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外股本权益性投资累计额不能超过其净

产总额的50%。

5)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率符合贷款人的要求。

6)申请中、长期贷款的新建项目的企业法人所有者权益与项目所需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

(2)对借款人的限制。

1)不得在同一贷款人同一辖区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级分支机构取得贷款。

2)不得向贷款人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

3)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

4)不得用贷款在有价证券、期货等方面从事投机活动。

5)除依法取得经营房地产资格的借款人外,不得用贷款经营房地产业务,依法有权经营房地产的,不得用贷款从事房地产投机。

6)不得套取贷款用于借款牟取非法收入。

7)不得违反国家外汇管理规定使用外币贷款。

8)不得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

(3)填写《借款申请书》,并提交有关材料。填写《借款申请书》时,提交有关材料为:

1)借款人及保证人基本情况。

2)财政部门或会计(审计)事务所核准的上年度财务报告,以及申请借款前一期的财务报告。

3)原有不合理占用的贷款的纠正情况。

4)抵押物、质物清单和有处分权人的同意抵押、质押的证明及保证人拟同意保证的有关证明文件。

5)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

6)贷款人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有材料。

2、信用评级

应当根据借款人的领导者素质、经济实力、资金结构、履约情况、经营效益和发展前景等因素,评定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既可由银行自己进行,也可由有权部门批准的评估机构进行。

3、贷款调查

贷款人受理借款人申请后,应当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抵押物、质物、保证人情况,测定贷款的风险度。

4、贷款审批

在贷款调查基础上,审批人员对借款申请进行审批,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期限长短,利率高低,条件宽严。审查人员应对调查人员提供的材料进行核实、评定,复测贷款风险度,提出意见,按规定权限报批。

我国实行的是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贷款管理制度。所谓审贷分离是指贷款业务中不同阶段的工作由不同人员负责,各司其职。

5、签订借款合同。

所有贷款应当按合同法的规定由贷款人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约定借款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借贷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和双方认为需要载明的其他事项。

6、贷款发放

贷款人要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期发放贷款,贷款人不按合同约定按期发放贷款的,应偿付违约金。借款人不按合同约定用款的,应付违约金。

7、贷后检查

贷后检查是确保贷款本金和利息安全性的重要环节。贷款发放后,贷款人应当对借款人执

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查。其中重点检查借款人是否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有无挪用或套用银行贷款的现象,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是否出现管理不善、环境恶化、效益不佳等导致贷款安全下降的情况。

8、贷款归还

借款人应当按借款合同规定按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贷款人在短期贷款到期一个星期之前,中长期贷款到期一个月之前,应当向借款人发送还本付息通知单,借款人应及时筹措资金,按时还本付息。

第三节 贷款政策与贷款定价

一、贷款政策

贷款政策是指商业银行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管理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各项方针、措施和程序的总和。

(一)制定贷款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1、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

2、资本充足率状况和负债结构 。

3、商业银行的风险态度和业务偏好。

4、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周期。

5、地区经济环境。

(二)贷款政策的主要内容

1、贷款目标

2、贷款金额

3、贷款权限

4、贷款用途

5、贷款期限

6、贷款地区

7、贷款价格

8、抵押品

9、贷款回存

10、贷款审批

11、贷后管理

12、贷款清偿

13、贷款违约的处理

(三)保证贷款政策的时效性

二、贷款定价

(一)影响贷款定价的因素

在一个竞争的贷款市场,供求是影响贷款定价的最根本因素,除此之外,对不同时期、不同的贷款定价,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

1、存款及其他资金来源的成本 。

2、非利息手续费收入 。

1)开户费。即银行对借款人开立账户收取的费用 。

2)承诺费。在循环信贷方式中,银行对借款人最高借款限额内可使用而没有使用的贷款额度要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称为承诺费,它并不是贷款利息 。

3)补偿余额。即银行要求借款人在贷款前或贷款后,存入一定的资金,作为取得贷款的前提条件。

4)利润分享。即银行对借款人由于使用贷款而增加的利润或增值(如住房抵押贷款的房价增值)进行分享。这是西方国家中长期贷款合同的条文之一,经常运用。

5)其他费用。如信用评估、抵押物评估、保管、收贷等费用。

(3)业务费用。业务费用也就是银行为贷款而筹集资金,以及贷款本身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消耗进行的补偿,包括开展业务有关的所有开支,如员工工资、办公用品、交通、通信等费用。

(4)管理政策。

(5)借款人的信用等级。

(6)贷款期限、方式。

(7)通货膨胀。

(8)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二)贷款价格的构成

1、贷款利息

2、手续费

3、隐性价格(贷款回存或补偿性余额) (三)贷款定价方法

1、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法(The Cost—Plus Loan—Pricing Method)。

这是根据银行贷款的成本来确定贷款价格的方法。任何商业性贷款均应包括四个部分:(1)银行筹集可贷资金的成本;(2)银行的非资金性经营成本(包括贷款人员的工资以及发放和管理贷款时使用的设备、工具等成本);(3)对银行由于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做出的必要补偿;(4)为银行股东提供一定的资本收益率所必需的每一贷款项目的预期利润水平。

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法的公式如下:

贷款利率=筹集放贷资金的边际成本十非资金性银行经营成本十预计补偿违约风险的边际成本+银行预计利润水平(公式中的每部分可以用贷款总额的年度百分比表示)

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法是假设银行能够精确地计算其成本,并将其分摊到各项业务中去,而且这种定价方法以银行为核心,未考虑竞争因素。事实上,这种可能性较小,于是价格领导模型定价法便产生了。

2、价格领导模型定价法(The Price Leadership Model)。

这种方法是以若干大银行统一的优惠利率为基础,考虑违约风险补偿和期限风险补偿所制定的利率。对于某个特定的顾客来说,其贷款的利率公式为:

贷款利率=优惠利率(包括各种成本和银行预期利润)+加成部分

=优惠利率+违约风险溢价+期限风险溢价

公式中优惠利率是对信用等级最高的大公司提供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最低利率,违约风险溢价是对非基准利率借款人收取的费用,期限风险溢价则是对长期贷款的借款人所收取的费用。 在利率自由化之后,优惠利率(或基准利率)定价法就产生了两个公式:优惠利率加数法和优惠利率乘数法。

到了20世纪70年代,优惠利率(或基准利率)作为商业贷款基准利率的统治地位受到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LIBOR)的挑战。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为国内和国外的所有银行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并为顾客对各种银行的贷款利率进行比较提供了准则。

3)成本一收益定价法(Cost±Benefit +Loan Pricing)。

在成本一收益定价法下,需考虑的因素有三个:(1)贷款产生的总收入;(2)借款人实际使用的资金额;(3)贷款总收入与借款人实际使用的资金额之间的比率(即银行贷款的税前收益率)。

4)客户盈利性分析定价法(Customer Profitability Analysis,CPA)。

成本一收益定价法实际上是客户盈利性分析定价法的一个简化形式。客户盈利性分析定价法首先假设银行在对每笔贷款申请定价时考虑银行与客户的整体关系,具体来说,客户盈利性分析

定价法注重银行从与客户的整体关系中获得收益率,其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银行从整个客户关系中获得的净税前收益率=(对某一客户提供贷款和其他服务的收入 — 对该客户提供贷款和其他服务的费用 ) /可用于超出该客户存款的净贷放资金

客户付给银行的收入包括贷款利息、承诺费、现金管理服务费用和数据处理费用等。

银行为客户服务所引起的费用包括银行雇员的工资和报酬、信用调查费用、存款利息、账户调整和处理费用(包括支付的支票、贷款和存款记录保持和收集费用、保险箱服务等)、筹集可贷放款资金成本。

可贷资金净额是客户使用的信用额度减去该客户存入该银行所有存款的平均数(经过法定准备金调整)的资金额。

实际上,客户盈利性分析方法就是银行对每位客户所使用的超过其向该行所供资金的那部分银行资金的定价。如果从客户的所有关系中得到的净收益为正,那么这项贷款就有可能被批准,因为银行在所有费用支出之后仍有盈余;如果算出的净收益为负数,则银行可能否决该笔贷款申请,或者可能提高贷款利率,或者提高该客户所要求的其他服务收费价格以便能在盈利的基础上继续与该客户维持往来。

客户盈利性分析定价法近年来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应用中变得越来越复杂且包罗万象。银行业已推出了表明对每一客户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情况的明细账户说明书。

这种综合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说明对某一账户服务的损失是否可由银行和客户关系中的另一账户所抵补。还可以用来判定盈利最大的贷款和客户种类,以及哪位信贷客户做得最好。

第四节 贷款风险分类

一、贷款风险分类的含义

贷款的风险分类是指商业银行的信贷分析和管理人员,或者是金融监管部门的检查人员,综合所能够获得到的全部信息并运用最佳的判断,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作出评价。 1998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分类办法基本是沿袭财政部1988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四种类型,后三者合称为不良贷款(简称“一逾双呆”)。

199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在比较了各国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该原则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将正式采用新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是将贷款的质量、风险、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市场环境、抵押品、信用记录等多种因素紧密联系起来,能客观地评价借款人清偿能力的高低和贷款的风险程度,并据以评定贷款等级,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技术性和专业性。

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能使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的风险分类,及时发现借款人存在的问题,并在贷款风险出现之前就进行监测与控制,而不仅仅是在事后对贷款风险和质量进行统计,是一种非常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管理,自我防范、化解风险的好办法。

二、贷款风险分类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

2、有助于银行会计部门全面、真实地反映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3、有助于呆账准备金制度的建立。

4、有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以及中央银行的监管。

三、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程序

(一)阅读信贷档案,并填写“信贷状况报告表”

(二)审查贷款的基本情况

该程序主要了解贷款目的、还款来源、资产转换周期和还款记录等。

(三)确定还款的可能性

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中有一条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贷款归还的可能性。它要求考虑的因素有四个:

1、财务分析。

贷款风险分类中的财务分析是指银行对借款人财务报表中有关数据资料所进行的确认、比较、研究和分析,借此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预测借款人未来发展趋势,为作出正确的贷款分类提供依据。

(1)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资产项目的分析

负债与净值的分析

损益表的分析

(2)财务报表的比率分析:

A、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是测量一个企业仅靠变现其短期流动性资产来满足其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流动性不足是促使企业破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B、杠杆比率。杠杆比率测量的是一个企业的负债占其自有资本的程度。当企业通过举债提高其股权收益或总资产收益时,就意味着银行要承担风险,即企业有可能无法支付银行的利息。

C、效率比率。效率比率是指通过企业资产周转的有关指标反映出来的资产利用的效率,它反映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和运用资产的能力。

D、盈利能力比率。盈利能力比率是衡量企业盈利水平或经营成果的一系列的指标。

2、现金流量分析

还款能力的主要标志是借款人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足。

某些具有高增长率、按照通用会计准则衡量表现甚佳的企业常常存在严重的现金流量问题。从金融角度出发,分析和理解现金流量是判断企业优劣的关键因素。最好的办法是把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来源于营运的现金流量、来源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和来源于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并据此进行分析。因此,信贷分析人员首先要根据借款人的即期现金流量,并与同期要偿还的对外债务进行比较,看当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偿还到期债务。

3、评估抵押品和担保。当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出现恶化,借款人不能按照贷款合同履行义务时,借款人的信用支持就为贷款的偿还提供了第二还款来源。因此,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银行应要求借款人提供贷款的担保抵押品或相应的保证。

4、非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分析是贷款分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更全面、动态地分析影响贷款的风险程度,它与财务分析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增强定量分析的可靠性,为贷款分类结果提供充分和必要的依据。所以,有时这些定性的分析甚至比定量的分析更为重要。

5、综合分析。在进行上述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之后,还要对影响还款可能性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借款人现在的财务状况、过去的经营业绩、现实和潜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经营状况进行归纳汇总,作为检查人员对贷款质量进行判断的依据。

(四)确定贷款分类结果

根据对贷款还款可能性的分析,对照各类贷款的核心定义和主要特征,信贷检查人员应在“信贷状况报告表”上填写“风险的评级理由”,最后确定分类的结果,并填写在“信贷状况报告表”的“贷款风险评级”栏中。

(五)信贷讨论并采取相应措施。

由于检查单位和被检查单位对贷款的情况存在信息不对称或信贷档案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商业银行信贷检查人员有必要与中央银行的检查人员就贷款分类情况进行会谈。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获得有用信息,并将贷款分类的评级结果进行比较,以便更加准确地掌握贷款风险分类标准,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第五节 几种主要的贷款业务

一、工商企业贷款

(一)建立信贷关系

(二)贷款的三查

二、消费者贷款

三、抵押贷款

(一)抵押物品的选择

(二)抵押物品的审查鉴定

(三)抵押物品的估价

(四)确定抵押率

第五节 几种主要的贷款业务

(五)抵押贷款合同的签定与履行

(六)抵押物品的保管与处理

四、票据贴现贷款

(一)票据贴现的申请与审查

(二)贴现利率与贴现期的确定

(三)贴现实付金额的计算

(四)贴现票款的回收

第六节 问题贷款的处理

所谓问题贷款是指不能按合同规定的日期或其他可按受的方式归还的贷款。贷款一旦出现问题,贷款损失就有可能发生。问题贷款的存在从而贷款损失的存在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因为它从根本上源于借款人所固有的信用风险,即偿还全部债务的意愿和能力。

一、问题贷款的界定

目前,国际上通行五级贷款分类法,但不同的国家也有些微的差别,以下仅以美国和我国为例。美国国民银行检查官通常采取下列统一标准来界定问题贷款。

(1)不正常贷款(Substandard Loan),指那些存在流动性和偿还能力缺陷,或担保晶的担保能力稍有不足的贷款。对于此类贷款,若不采取有效措施,贷款者将会遭受损失,而这种损失可能或已经发生在利息部分,但本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不大。

(2)可疑贷款(Doubtful Loan),指那些无法确定借款人能否偿还本金和利息,且预计一部分损失将不可避免的贷款。此类贷款除了具有不正常贷款的所有特征外,还存在一些信用缺陷,使整个贷款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很大。

(3)损失贷款(Loss Loan),指最终无法收回的贷款,以至于被作为无保证的银行资产存在。此类贷款并不一定没有残值,但即使将来可能收回部分贷款,推迟冲销该项基本无价值的贷款是不现实或不必要的。

(4)需要特别提及的贷款(SpecialMention),指那些具有潜在缺陷、但风险比不正常贷款小的贷

款。当银行不能准确监测贷款、没有充足的文件(如文件丢失)或偏离可接受和谨慎的贷款惯例时,贷款将被评列为需要特别提及的资产,这类资产反映的是管理、服务或回收上的缺陷,而不是信用缺陷。

在我国,问题贷款也称为不良贷款。《贷款通则》(1996年6月)将其分成三类:(1)逾期贷款,指逾期(含展期后到期)不能归还的贷款(不含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2)呆滞贷款,指逾期(含展期后到期)2年(含2年)以上仍不能归还的贷款和贷款虽然未到期或逾期不到2年但生产已停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不含呆账贷款)。(3)呆账贷款,指根据借款人的清偿能力或国家有关规定,认定无法清偿的贷款。

199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在比较了各国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该原则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将正式采用新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问题贷款的成因

基本上可以从贷款人和借款人两个方面来考察。

(1)贷款人方面的原因

从商业银行内部来看,可能导致问题贷款的因素有:

1)贷款程序不完善。例如,信用分析不完整,或者资料收集不充分;对于那些与商业银行

有私人关系的借款人,忽略其真实条件。

2)贷款条件有缺陷。例如,没有在合同中制定明确、积极的偿还条款。

3)过分强调商业银行的利润和增长。

4)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例如,对新客户采取过于宽松的贷款政策;对购买证券和商品等投机性活动发放贷款;发放担保品不足的贷款;对品质有问题的借款人发放贷款。

5)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监督不力。

(2)借款人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即借款人不愿偿还贷款。

2)客观原因,即借款人没有能力偿还贷款。这是导致问题贷款的主要原因,而影响偿还能力的因素包括:

A、管理质量。

B、缺乏创业资本。

C、财务杠率和经营杠率过高。

D、销售增长过快。

E、激烈竞争。

F、经济不景气。

三、问题贷款的防范

贷款要坚持的原则:

1、商业银行应集中对其擅长的领域提供贷款,商业银行的贷款不应超过其相关业务范围。

2、贷款规模的增加应以贷款质量的提高为基础。

3、贷款三查的落实。

4、贷款管理责任制。

四、问题贷款的处理方法

1、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

2、借贷双方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清偿抵押品。

4、申请法律裁决,依法收贷

5、 破产索赔。

6、银行坏账核销。

第十二章 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第一节 银行资本及其构成

一、银行资本的概念和意义

银行资本:商业银行自身拥有的或者能永久支配使用的资金。

银行资本区别于产权资本

银行股东为赚取利润而投入银行的货币和保留在银行中的收益。

银行资本的用途(功能):

一般认为银行资本有以下四方面的主要用途:

(1)当银行破产时,银行资本首先被用于赔偿非保险性存款,因此,银行资本起到了增强公众信心、防止银行倒闭的作用。

(2)当银行出现非预期性或意外损失时,银行资本可用于消化这些亏损,从而恢复公众信心,使银行得以继续正常经营。

(3)银行资本还用于购置日常金融服务所需的各种装备与设施。

(4)在当局关于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下,银行资本构成对银行资产无节制膨胀的内在限制。

二、银行资本的构成

1、优先股

2、普通股股权

3、长期资本性票据和资本性债券

4、补偿性准备金(资本准备金、损失准备金)

第二节 《巴塞尔协议(1988)及其补充协议

一、《巴塞尔协议》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西方各国关于银行资本定义的不统一,资本充足率也没有规范标准,这使得国际范围内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和业务经营都十分混乱 20世纪80年代初爆发的国际债务危机,严重困扰着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大银行,迫使各大银行不得不忍痛将大量资金移作呆账准备,以应付坏账和债务国违约的潜在威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新的金融工具和融资形式层出不穷,但利率、汇率风险乃至国际风险也越来越大。

《巴塞尔协议》的制定及其目的

通过制定银行资本和资产间的比例关系,确定统一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达到加强国际银行体系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同时消除各国银行间的不平等竞争。

二、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1.关于资本的定义及构成

《巴塞尔协议》把银行资本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核心资本,又称第一级资本;另一类是附属资本,又称第二级资本。

核心资本的构成:永久性的股东权益、公开储备、对于综合列账的银行控股公司,核心资本还包括其不完全拥有的子公司中的少数股东权益。

附属资本包括:非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次级长期债务。

《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对一级资本的比例最高可达1:1,并明确规定一级资本不得低于50%,二级资本不得高于50%。

2.关于风险资产权数的规定

《巴塞尔协议》对风险的阐述分三部分,一是资产负债表表内不同资产种类的风险;二是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的风险;三是国家风险。资产风险的计算采取加权的方法,并根据各类资产的相对风险进行加权而计算出的风险加权比率(即风险权数)来衡量各类资产风险权数。

3.标准化比率及日期的安排

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在统一银行资本定义和对银行各类资产实行风险加权的基础上,《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国际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并要求在1990年底之前,签约各国初具规模的银行都应按统一标准计算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将该比率至少提高到7.25%;在1992年底再提高到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至少为4%。

三、1995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结合市场风险的资本协议修正案》

修正案主要针对国际金融市场中越来越活跃的金融创新工具所带来的市场风险而制定,与原协议在以下三方面有所不同:

1.原协议主要针对信用风险,修正案着重市场风险 。测量市场风险的办法

2.引入了三级资本金概念

成为三级资本金的条件是:到期日至少为2年的次级债务,且必须在需要时能成为银行的部分永久性资本;必须是无担保的、不得提前偿还的债务,并且有条款保证,当银行偿还该债务使其资本充足率降至最低要求以下时,即使债务到期,银行也不必偿还本金或支付利息。三级资本金只用于防范市场风险,在不违反1988年协议的前提下,可替代250%的二级资本。

3.银行最低资本金要求包括协议规定的信用风险资本金和按修正案中规定方式计算出的市场风险资本金。

四、《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业的影响

1.创造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2.维护银行业的稳定

3.促进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

4.促进商业银行提高资本比率

5.对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加强

思考: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对策?

第三节 资本充足度

一、资本充足性的意义

资本适度的含义

资本充足性又资本适宜度,通常指商业银行的资本应保持在既能承受风险损失,以保护存款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又能保障银行正常运营、获取盈利的水平上。

理论上的银行最适度资本量

资本充足的含义:资本适度、结构合理

二、资本充足性衡量标准的演变

1.标准之一:资本/存款比

2.标准之二:资本/总资产比

3.标准之三:资本/风险资产比

4.标准之四:资本/不同类型风险资产比

5.标准之五:综合分析法

6.标准之六:《巴塞尔协议》法——国际统一资本充足性标准

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因素

2.竞争环境因素

3.银行经营因素

4.法律制度因素

四、资本充足性与资产增长的关系

资产增长率、资产盈利率、股息发放率、资本资产比率等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银行资本规模与资本筹措

一、资本需要量的确定

确定适度的资本量及融资程序:

1、对其经营状况及外部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预测,估算出资本需要量。

2、银行高管确定如何融通所需资本。

3、将融资方案交董事会审定,合理修改后交股东大会表决。

4、按照股东大会的决议,进行资本筹集。

二、内源资本筹措

增加内源资本是商业银行获取资本金最经济、最便捷的方法。

增加内源资本的方法:(1)留存收益,即指银行将税后利润扣除优先股股息、普通股股息之后的余额,是商业银行普通股股东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2)增加各种准备金。

留存收益是银行充实资本最方便、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但内源资本支持银行资产增长受相关因素制约,或者受银行分红政策的影响,而影响银行分红政策的因素有(在税后利润固定的条件下):

1、应充分考虑股东的愿望。

2、重点考虑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要求。

3、要考虑各种契约对股息红利发放的限制。

4、要考虑其他上市银行的股息水准。

5、要考虑其他资金来源的难易。

三、外源资本的筹措

外源资本筹措是指银行通过发行股票、长期性资本债券等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以扩充其资本的业务活动。

1、在内源资本筹集决策后再进行外源资本筹措决策。

2、在确定了外源资本需要量后,考察不同方式的筹资方式的优劣(成本、可靠性、稀释作用等)。

3、应当考虑今后进一步扩大资本总额,进行外源资本筹集的灵活性。

4、应当把握好最佳的发行时机。

5、应当确定合理的证券发行价格。

第五节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新发展

一、《巴塞尔协议》(1988)的局限性

1.国家风险问题。

2.风险权重的灵活度问题。

3.对金融形势的适应性问题 。

4.风险管理手段问题。

5.全面风险管理问题。

6.主动避险问题。

二、《新资本协议》的诞生与五大原则

公认的五大原则包括:

1.《新资本协议》要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商业银行真实的风险状况,更加突出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新框架应该提高对风险的敏感性,应该使银行资本金要求与其真实风险暴露水平相一致。

2.《新资本协议》要充分考虑金融创新的因素。

3.《新资本协议》要对商业银行在风险计量和控制方面的进步予以认可和奖励,鼓励商业银行使用避险手段 。

4.《新资本协议》应该覆盖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

5.《新资本协议》应该更加重视市场约束的作用。

三、《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

1.《新资本协议》的目标及范围

目标至少要满足以下四项要求:一是继续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至少维持金融体系目前的资本总体水平;二是促进公平竞争;三是提供更全面的处理风险的方案;四是使处理资本充足率的各种方法更为敏感地反映银行头寸及其业务的风险程序。

《新资本协议》的适用范围在全面并表基础上扩大到以银行业务为主的银行集团的持股公司,侧重点放在国际活跃银行上,但其基本原则将适用于复杂程度各异的银行。

2.《新资本协议》的结构

《新资本协议》包括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试图通过三大支柱建设强化银行风险管理。

四、《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的适用性问题

中小银行和发展中国家银行由于面临着资源缺乏、成本过高或其他特殊性的困难,将处于相对不利的竞争地位。

1.对银行风险管理系统要求过高

2.操作风险处理的问题

3.追加资本的压力

第十三章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第一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一、商业银行风险

(一)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事前无法预料的内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蒙受经济损失和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商业银行风险的含义:

1、风险性是商业银行的内在属性

2、银行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

3、风险可以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交互作用,使经济系统形成一种自我调节和平衡机制

4、银行风险有可计量的风险,还有不可计量的风险

(二)风险因素

1、商业银行风险的客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因素

微观经济因素

2、商业银行的内部因素

(三)银行风险的种类

根据银行风险的性质,可以将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依据《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二、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和目标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

(二)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三)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

控制型技术和财务型技术的两大类。

1、风险抑制

2、风险转嫁

3、风险组合

4、风险自留

5、保险

第二节 利率风险管理

一、利率风险概述

二、利率风险的衡量和管理

国际上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衡量模型已经从最初的定性评估发展到定量控制,并在金融工程技术的支持下日趋精确。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二)有效持续期缺口管理

三、利率风险的管理

1、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必须重视对利率风险的分析和管理

2、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调整和监控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关键

3、利率衍生工具是控制利率风险发生和蔓延的有力武器

第三节 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

一、信用风险的内涵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指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即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债务造成违约,而给经济主体经营带来的风险。它既包括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还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

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通常状况下,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

二、信用风险的度量

1、传统的度量方法

比较常见的包括5C、5W、5P要素分析法等,虽然称谓不同,但是共同的特征都是利用信贷专家从不同的侧面对借款人的综合状况进行分析。

2、多变量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为了克服单一变量分析的缺陷,多变量信用风险分析模型应运而生。在数理统计方法指导下,通过对特定财务比率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预测信用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及时作出合适的信贷决策。比较常用的模型是建立在多元判别分析方法上的Z评分模型和ZETA模型。

3、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1)期权定价型的风险计量模型

(2)资产组合层次的计量模型

4、巴塞尔协议中的信用风险衡量方法

新协议提出了衡量信用风险的两种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其中IRB法分为基础IRB法和高级IRB 法。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

1、授信限额

2、增强行业分析水平,重视信贷资产组合管理。

3、资产证券化、信贷保险是减少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

4、采用信用衍生产品,加强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第四节 操作风险度量与管理

一、操作风险概述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控制、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的影响,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损失类型的方式进一步细化了操作风险,以利于数据收集和风险计量工作的开展。

1、内部欺诈(Internal Fraud):

2、外部欺诈(External Fraud):

3、雇佣实践和工作安全性(Employ Practices & Workspace Safety):

4、客户、产品和业务实践(Client,Products & Business Practices):

5、有形资产的损害(Damage to Physical Assets):

6、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Business Disruption & System Failure):

7、执行、交付和过程管理(Execution Delivery & Process Management)

二、操作风险的资本分配

计量操作风险对应的资本金,主要包括三种方法,即基本指标法(Basic Indicator Approach)、标准法(Standardised Approach)和高级测量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

三、操作风险管理

1、合适的风险管理环境是成功实现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

2、风险管理过程的缜密和流畅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

3、内部控制是管理操作风险最主要的工具

4、市场约束和外部监管

第五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流动性风险的概念

银行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流动性

银行保持流动性的途径

流动性风险的概念:

狭义、广义流动性风险的概念:

二、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

(一)比率分析

(二)流动性缺口分析

(三)流动性指数

三、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流动性计划

(二)流动性预测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

第六节 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

一、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特点

1、强调全面风险管理

2、强调全球风险管理

3、强调全新风险管理方法

4、强调重视表外业务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方向

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来看,要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风险管理范围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

第二,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 第三,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

第四,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内部评级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

第十五章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

第一节 财务管理概述

一、财务管理的作用

1、是银行实现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目标的根本途径

2、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是银行股东利益的要求

3、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有助于国家的宏观管理

二、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

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步骤

四、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内容

1、成本管理

2、收入与利润管理

3、财产管理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

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主要有三大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与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商业银行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它是一种静态报表。

二、损益表(利润表)与利润分配表

1.利润表

利润表又叫损益表,它是反映商业银行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是一种动态报表。通过利润表可以反映商业银行一定期间的收入实现情况,以及为取得收入而支付的费用情况;可以提供商业银行在该会计期间创造利润(或亏损)的信息。

2.利润分配表

利润分配表是反映商业银行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分配情况的报表。它反映了商业银行在该会计期间所取得经营成果的最终分配结果。

三、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商业银行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信息的会计报表,它是一种动态报表。通过现金流量表能够说明商业银行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能够分析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能够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经营特征;预测商业银行未来的现金流量、经营走势和潜在的发展能力。

现金流量表结构包括主表与补充资料。其中主表内容包括:一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及净流量;二是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及净流量;三是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及净流量;四是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五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补充资料包括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减额。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收入管理

一、商业银行收入的构成

广义上讲,商业银行的收入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

营业收入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业务中由于提供贷款、资金、劳务、办理证券交易、外汇买卖等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汇兑收益、其他营业收入等。

二、营业收入的管理原则

1.准确计算各项收入

2.划清各种收入的界限

3.保证收入和成本相互配比

三、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途径

1.扩大贷款量,合理确定贷款利率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经营收益多元化

3.改善资产结构,增加投资收益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成本费用管理

一、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的构成

1.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成本是指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各项支出,是银行为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垫付的款项。它必须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营业收入中获得补偿。

银行的成本主要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手续费支出等,那些与业务经营活动无关的支出如各种罚款、捐赠等均不得计入成本。

商业银行的费用则是指银行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如业务经营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及各项费用等

2.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的构成

(1)利息支出:

(2)金融企业往来支出:

(3)手续费支出:

(4)固定资产折旧:

(5)业务宣传费:

(6)业务招待费:

(7)各种准备金:

(8)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

(9)业务管理费:

二、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

1.商业银行成本控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2)成本效益分析原则。 (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4)按目标管理的原则。 (5)按“例外”管理的原则。

2.商业银行成本控制程序

(1)事前控制。事前控制是指在经营活动之前,为保证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的实现,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所进行的控制。

(2)事中控制。成本控制制度建立及责任成本确定后,关键在于成本的日常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就是商业银行内部对负有成本经营责任的各级单位,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前制定的成本目标和制度进行控制,并通过责任会计的建立,保证成本中心各项成本指标的实现。

(3)事后控制。银行管理部门根据各责任单位业绩报告中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进行详细分析,查明原因和责任归属,对各成本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保证责权利相结合,以利于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3.商业银行成本控制方法

(1)定额控制。即对银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和支出按照定额标准进行控制。

(2)弹性成本控制。是指运用弹性预算控制成本的一种方法,弹性预算是根据量本利之间有规律的数量关系,按照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有伸缩性的预算。

(3)相对成本控制

相对成本控制是把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用以控制成本的一种方法,又叫盈亏平衡点分析或保本点分析。

4、商业银行的成本分析方法

商业银行的主要成本分析方法如下:

(1)趋势分析法。它是根据连续数期的财务报表,比较各期的有关成本费用的增减方向和幅度,从而揭示当期成本费用的增减变化及发展趋势。

(2)因素分析法。在影响成本指标的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中,分别测定各因素对成本预算指标完成结果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3)比率分析法。它是以同一会计期间的相关的成本数据相互比较,求出它们之间的比率,以分析财务报表上所列的成本费用与成本项目之间相互关系,从而做出恰当评价。

第五节 商业银行利润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一、商业银行利润的组成与计算

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经营期限内提供货币金或劳务而获得的收入超过所发生的成本的差额部分。

2.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减去营业税金及附加,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

3.资产损失

4.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

5.所得税

6.净利润

净利润是指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

二、商业银行利润分配的管理

1.商业银行利润分配顺序

根据我国财务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在正确核算实现的利润,正确缴纳所得税后,必须遵循以下顺序对税后利润进行分配:

(1)抵补商业银行已缴纳的在成本和营业外支出中无法列支的有关惩罚性或赞助性支出。

(2)弥补商业银行以前年度亏损。

(3)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4)提取公益金。

(5)提取各项准备金和基金。

(6)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7)未分配利润。

2.股份制银行的股利政策

(1)影响银行股利政策的因素

一是法律因素。二是公司因素。三是股东因素。四是债务因素。

(2)股份制银行的股利政策

在实际操作中,股份制银行采取的股利政策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稳定的股利政策。

二是剩余股利政策。

三是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四是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第六 节 商业银行财务分析

一、财务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就是将同一期会计报表上的若干重要项目之间的相关数字进行比较,用一个数据除以另一个数据求出比率,以说明会计报表上所列各有关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评价其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财务比率指标分类:

1、盈利能力比率

2、营业支出比例

3、流动性比例

4、风险比率

二、商业银行财务的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根据银行连续几期的会计报表,通过比较各期相同项目的金额,分析各期有关项目金额及百分比的增减变化及其趋势,评价银行财务状况及发展前景。在实际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绝对数进行比较,也可以利用相对数进行比较。

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法

商业银行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是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程序所得出的个别结果,运用一个简洁的综合系统予以判断、融合、分析并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借以分析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各方面活动的综合绩效,判断其财务状况。

第七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头寸业务与贷款业务

第一节 流动性头寸业务(现金资产业务)

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头寸业务在资产形态上的具体表现。

一、现金资产概述

现金资产是指现金或与现金等同,随时可以用于流动性支付的银行资产。具有高流动性和低盈利性的特点。

(一形式

1、库存现金

2、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3、存放同业款项

4、在途资金(托收中现金)

(二)经营原则

1、适度控制存量原则

2、适时调节流量原则

3、加强库存现金的安全防范

二、头寸的构成及预测

现金头寸:在现金资产中,可供商业银行直接、自主运用的资金。头寸既是一个时点数,又是一个时期数。

(一)头寸构成

1、可用头寸=现金资产—法定准备金

可用头寸也称为可用资金。

2、基础头寸=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余额

基础头寸是商业银行一切资金清算的最终支付手段。

3、可贷头寸:指商业银行在某一时期内可直接用于贷款发放和投资的资金,它是形成盈利性资产的基础。可贷头寸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般性存款。

(二)头寸的预测

含义:指匡算未来某一时间的可用头寸数量,并制定头寸调度的计划方案,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意义:为银行提供资金营运的依据,可以提高银行的资金清偿能力,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短期头寸的预测

(1)存款周转金的预测

存款预测的对象主要是易变性存款。

(2)贷款周转金的预测

2、中长期头寸的预测

资金头寸需要量=预计的贷款增量+应缴存款准备金增量—预计的存款增量

三、头寸的调度

头寸调度的主要渠道:

1、同业拆借

2、短期证券回购及商业票据交易

3、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的资金调度

4、通过中央银行融通资金

5、出售中长期证券

6、出售贷款和固定资产

第二节 贷款的种类及程序

一、贷款种类

1、按贷款的期限分类。商业银行贷款按期限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三类。

定期贷款是指具有固定偿还期限的贷款。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短期贷款是指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各项贷款;中期贷款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5年(含5年)以下的各项贷款;长期贷款是指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的各项贷款。 意义:以贷款期限为标准划分贷款种类,一方面有利于监控贷款的流动性和资金周转状况,使银行长短期贷款保持适当比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银行按资金偿还期限的长短安排贷款顺序,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2、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分类

信用贷款是指银行完全凭借客户的信誉而无须提供抵押物或第三者保证而发放的贷款。

担保贷款是指以一定财产或信用作为还款保证的贷款。根据还款保证的不同,具体分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保证贷款。

票据贴现是一种特殊的贷款方式。 意义:依据提供的保障程度划分贷款种类,可以使银行依据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发展业绩选择不同的贷款方式,提高贷款的安全系数。

3、按贷款的用途分类。

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按用途来划分,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贷款对象的部门来分类,分为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科技贷款和消费贷款;二是按照贷款的具体用途来划分,一般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 意义:按照贷款的用途或目的划分贷款种类,一是有利于银行根据资金的不同使用性质安排贷款顺序;二是有利于银行监控贷款的部门分布结构,以使银行合理安排贷款结构,防范贷款风险。

4、按贷款的质量(或风险程度)分类。银行贷款可以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五类 。 意义:按照贷款的质量或风险程度划分贷款的种类,有利于加强贷款的风险管理,提高贷款质量;有助于发现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最终有利于银行的稳健运行,使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

5、按银行发放贷款的自主程度分类。银行贷款可以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三种。 意义:按照银行发放贷款的自主程度划分贷款种类,有利于银行根据不同的贷款性质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同时,也有利于考核银行信贷人员的工作质量,加强信贷人员的责任心。

6、按贷款的偿还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一次性偿还和分期偿还两种。 意义:按贷款偿还方式划分贷款种类,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监测贷款到期和贷款收回情况,准确测算银行头寸的变动趋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银行考核收息率,加强对应收利息的管理。

二、贷款程序

阅读:贷款通则

1、贷款申请。

(1)借款人的条件。借款人应当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借款人申请贷款,应当具备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不挤占挪用信贷资金、恪守信用等基本条件,并且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有按期还本付息能力,原应付贷款利息和到期贷款已经清偿,没有清偿的已经做了贷款人认可的还款计划。

2)除自然人和不需要经工商部门核准登记的事业法人外,应当经过工商部门办理年检手续。

3)已开立基本结算户或一般存款账户。

4)除国务院规定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外股本权益性投资累计额不能超过其净

产总额的50%。

5)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率符合贷款人的要求。

6)申请中、长期贷款的新建项目的企业法人所有者权益与项目所需总投资的比例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

(2)对借款人的限制。

1)不得在同一贷款人同一辖区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级分支机构取得贷款。

2)不得向贷款人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

3)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

4)不得用贷款在有价证券、期货等方面从事投机活动。

5)除依法取得经营房地产资格的借款人外,不得用贷款经营房地产业务,依法有权经营房地产的,不得用贷款从事房地产投机。

6)不得套取贷款用于借款牟取非法收入。

7)不得违反国家外汇管理规定使用外币贷款。

8)不得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

(3)填写《借款申请书》,并提交有关材料。填写《借款申请书》时,提交有关材料为:

1)借款人及保证人基本情况。

2)财政部门或会计(审计)事务所核准的上年度财务报告,以及申请借款前一期的财务报告。

3)原有不合理占用的贷款的纠正情况。

4)抵押物、质物清单和有处分权人的同意抵押、质押的证明及保证人拟同意保证的有关证明文件。

5)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

6)贷款人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有材料。

2、信用评级

应当根据借款人的领导者素质、经济实力、资金结构、履约情况、经营效益和发展前景等因素,评定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既可由银行自己进行,也可由有权部门批准的评估机构进行。

3、贷款调查

贷款人受理借款人申请后,应当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抵押物、质物、保证人情况,测定贷款的风险度。

4、贷款审批

在贷款调查基础上,审批人员对借款申请进行审批,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期限长短,利率高低,条件宽严。审查人员应对调查人员提供的材料进行核实、评定,复测贷款风险度,提出意见,按规定权限报批。

我国实行的是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贷款管理制度。所谓审贷分离是指贷款业务中不同阶段的工作由不同人员负责,各司其职。

5、签订借款合同。

所有贷款应当按合同法的规定由贷款人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约定借款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借贷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和双方认为需要载明的其他事项。

6、贷款发放

贷款人要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期发放贷款,贷款人不按合同约定按期发放贷款的,应偿付违约金。借款人不按合同约定用款的,应付违约金。

7、贷后检查

贷后检查是确保贷款本金和利息安全性的重要环节。贷款发放后,贷款人应当对借款人执

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查。其中重点检查借款人是否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有无挪用或套用银行贷款的现象,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是否出现管理不善、环境恶化、效益不佳等导致贷款安全下降的情况。

8、贷款归还

借款人应当按借款合同规定按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贷款人在短期贷款到期一个星期之前,中长期贷款到期一个月之前,应当向借款人发送还本付息通知单,借款人应及时筹措资金,按时还本付息。

第三节 贷款政策与贷款定价

一、贷款政策

贷款政策是指商业银行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管理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各项方针、措施和程序的总和。

(一)制定贷款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1、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

2、资本充足率状况和负债结构 。

3、商业银行的风险态度和业务偏好。

4、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周期。

5、地区经济环境。

(二)贷款政策的主要内容

1、贷款目标

2、贷款金额

3、贷款权限

4、贷款用途

5、贷款期限

6、贷款地区

7、贷款价格

8、抵押品

9、贷款回存

10、贷款审批

11、贷后管理

12、贷款清偿

13、贷款违约的处理

(三)保证贷款政策的时效性

二、贷款定价

(一)影响贷款定价的因素

在一个竞争的贷款市场,供求是影响贷款定价的最根本因素,除此之外,对不同时期、不同的贷款定价,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

1、存款及其他资金来源的成本 。

2、非利息手续费收入 。

1)开户费。即银行对借款人开立账户收取的费用 。

2)承诺费。在循环信贷方式中,银行对借款人最高借款限额内可使用而没有使用的贷款额度要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称为承诺费,它并不是贷款利息 。

3)补偿余额。即银行要求借款人在贷款前或贷款后,存入一定的资金,作为取得贷款的前提条件。

4)利润分享。即银行对借款人由于使用贷款而增加的利润或增值(如住房抵押贷款的房价增值)进行分享。这是西方国家中长期贷款合同的条文之一,经常运用。

5)其他费用。如信用评估、抵押物评估、保管、收贷等费用。

(3)业务费用。业务费用也就是银行为贷款而筹集资金,以及贷款本身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消耗进行的补偿,包括开展业务有关的所有开支,如员工工资、办公用品、交通、通信等费用。

(4)管理政策。

(5)借款人的信用等级。

(6)贷款期限、方式。

(7)通货膨胀。

(8)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二)贷款价格的构成

1、贷款利息

2、手续费

3、隐性价格(贷款回存或补偿性余额) (三)贷款定价方法

1、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法(The Cost—Plus Loan—Pricing Method)。

这是根据银行贷款的成本来确定贷款价格的方法。任何商业性贷款均应包括四个部分:(1)银行筹集可贷资金的成本;(2)银行的非资金性经营成本(包括贷款人员的工资以及发放和管理贷款时使用的设备、工具等成本);(3)对银行由于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做出的必要补偿;(4)为银行股东提供一定的资本收益率所必需的每一贷款项目的预期利润水平。

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法的公式如下:

贷款利率=筹集放贷资金的边际成本十非资金性银行经营成本十预计补偿违约风险的边际成本+银行预计利润水平(公式中的每部分可以用贷款总额的年度百分比表示)

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法是假设银行能够精确地计算其成本,并将其分摊到各项业务中去,而且这种定价方法以银行为核心,未考虑竞争因素。事实上,这种可能性较小,于是价格领导模型定价法便产生了。

2、价格领导模型定价法(The Price Leadership Model)。

这种方法是以若干大银行统一的优惠利率为基础,考虑违约风险补偿和期限风险补偿所制定的利率。对于某个特定的顾客来说,其贷款的利率公式为:

贷款利率=优惠利率(包括各种成本和银行预期利润)+加成部分

=优惠利率+违约风险溢价+期限风险溢价

公式中优惠利率是对信用等级最高的大公司提供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最低利率,违约风险溢价是对非基准利率借款人收取的费用,期限风险溢价则是对长期贷款的借款人所收取的费用。 在利率自由化之后,优惠利率(或基准利率)定价法就产生了两个公式:优惠利率加数法和优惠利率乘数法。

到了20世纪70年代,优惠利率(或基准利率)作为商业贷款基准利率的统治地位受到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LIBOR)的挑战。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为国内和国外的所有银行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并为顾客对各种银行的贷款利率进行比较提供了准则。

3)成本一收益定价法(Cost±Benefit +Loan Pricing)。

在成本一收益定价法下,需考虑的因素有三个:(1)贷款产生的总收入;(2)借款人实际使用的资金额;(3)贷款总收入与借款人实际使用的资金额之间的比率(即银行贷款的税前收益率)。

4)客户盈利性分析定价法(Customer Profitability Analysis,CPA)。

成本一收益定价法实际上是客户盈利性分析定价法的一个简化形式。客户盈利性分析定价法首先假设银行在对每笔贷款申请定价时考虑银行与客户的整体关系,具体来说,客户盈利性分析

定价法注重银行从与客户的整体关系中获得收益率,其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银行从整个客户关系中获得的净税前收益率=(对某一客户提供贷款和其他服务的收入 — 对该客户提供贷款和其他服务的费用 ) /可用于超出该客户存款的净贷放资金

客户付给银行的收入包括贷款利息、承诺费、现金管理服务费用和数据处理费用等。

银行为客户服务所引起的费用包括银行雇员的工资和报酬、信用调查费用、存款利息、账户调整和处理费用(包括支付的支票、贷款和存款记录保持和收集费用、保险箱服务等)、筹集可贷放款资金成本。

可贷资金净额是客户使用的信用额度减去该客户存入该银行所有存款的平均数(经过法定准备金调整)的资金额。

实际上,客户盈利性分析方法就是银行对每位客户所使用的超过其向该行所供资金的那部分银行资金的定价。如果从客户的所有关系中得到的净收益为正,那么这项贷款就有可能被批准,因为银行在所有费用支出之后仍有盈余;如果算出的净收益为负数,则银行可能否决该笔贷款申请,或者可能提高贷款利率,或者提高该客户所要求的其他服务收费价格以便能在盈利的基础上继续与该客户维持往来。

客户盈利性分析定价法近年来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应用中变得越来越复杂且包罗万象。银行业已推出了表明对每一客户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情况的明细账户说明书。

这种综合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说明对某一账户服务的损失是否可由银行和客户关系中的另一账户所抵补。还可以用来判定盈利最大的贷款和客户种类,以及哪位信贷客户做得最好。

第四节 贷款风险分类

一、贷款风险分类的含义

贷款的风险分类是指商业银行的信贷分析和管理人员,或者是金融监管部门的检查人员,综合所能够获得到的全部信息并运用最佳的判断,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作出评价。 1998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分类办法基本是沿袭财政部1988年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规定把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四种类型,后三者合称为不良贷款(简称“一逾双呆”)。

199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在比较了各国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该原则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将正式采用新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是将贷款的质量、风险、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市场环境、抵押品、信用记录等多种因素紧密联系起来,能客观地评价借款人清偿能力的高低和贷款的风险程度,并据以评定贷款等级,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技术性和专业性。

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能使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的风险分类,及时发现借款人存在的问题,并在贷款风险出现之前就进行监测与控制,而不仅仅是在事后对贷款风险和质量进行统计,是一种非常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管理,自我防范、化解风险的好办法。

二、贷款风险分类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

2、有助于银行会计部门全面、真实地反映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3、有助于呆账准备金制度的建立。

4、有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以及中央银行的监管。

三、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程序

(一)阅读信贷档案,并填写“信贷状况报告表”

(二)审查贷款的基本情况

该程序主要了解贷款目的、还款来源、资产转换周期和还款记录等。

(三)确定还款的可能性

贷款风险分类的标准中有一条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贷款归还的可能性。它要求考虑的因素有四个:

1、财务分析。

贷款风险分类中的财务分析是指银行对借款人财务报表中有关数据资料所进行的确认、比较、研究和分析,借此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分析借款人的偿债能力,预测借款人未来发展趋势,为作出正确的贷款分类提供依据。

(1)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资产项目的分析

负债与净值的分析

损益表的分析

(2)财务报表的比率分析:

A、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是测量一个企业仅靠变现其短期流动性资产来满足其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流动性不足是促使企业破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B、杠杆比率。杠杆比率测量的是一个企业的负债占其自有资本的程度。当企业通过举债提高其股权收益或总资产收益时,就意味着银行要承担风险,即企业有可能无法支付银行的利息。

C、效率比率。效率比率是指通过企业资产周转的有关指标反映出来的资产利用的效率,它反映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和运用资产的能力。

D、盈利能力比率。盈利能力比率是衡量企业盈利水平或经营成果的一系列的指标。

2、现金流量分析

还款能力的主要标志是借款人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足。

某些具有高增长率、按照通用会计准则衡量表现甚佳的企业常常存在严重的现金流量问题。从金融角度出发,分析和理解现金流量是判断企业优劣的关键因素。最好的办法是把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来源于营运的现金流量、来源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和来源于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并据此进行分析。因此,信贷分析人员首先要根据借款人的即期现金流量,并与同期要偿还的对外债务进行比较,看当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偿还到期债务。

3、评估抵押品和担保。当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出现恶化,借款人不能按照贷款合同履行义务时,借款人的信用支持就为贷款的偿还提供了第二还款来源。因此,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银行应要求借款人提供贷款的担保抵押品或相应的保证。

4、非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分析是贷款分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更全面、动态地分析影响贷款的风险程度,它与财务分析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增强定量分析的可靠性,为贷款分类结果提供充分和必要的依据。所以,有时这些定性的分析甚至比定量的分析更为重要。

5、综合分析。在进行上述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之后,还要对影响还款可能性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借款人现在的财务状况、过去的经营业绩、现实和潜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经营状况进行归纳汇总,作为检查人员对贷款质量进行判断的依据。

(四)确定贷款分类结果

根据对贷款还款可能性的分析,对照各类贷款的核心定义和主要特征,信贷检查人员应在“信贷状况报告表”上填写“风险的评级理由”,最后确定分类的结果,并填写在“信贷状况报告表”的“贷款风险评级”栏中。

(五)信贷讨论并采取相应措施。

由于检查单位和被检查单位对贷款的情况存在信息不对称或信贷档案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商业银行信贷检查人员有必要与中央银行的检查人员就贷款分类情况进行会谈。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获得有用信息,并将贷款分类的评级结果进行比较,以便更加准确地掌握贷款风险分类标准,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第五节 几种主要的贷款业务

一、工商企业贷款

(一)建立信贷关系

(二)贷款的三查

二、消费者贷款

三、抵押贷款

(一)抵押物品的选择

(二)抵押物品的审查鉴定

(三)抵押物品的估价

(四)确定抵押率

第五节 几种主要的贷款业务

(五)抵押贷款合同的签定与履行

(六)抵押物品的保管与处理

四、票据贴现贷款

(一)票据贴现的申请与审查

(二)贴现利率与贴现期的确定

(三)贴现实付金额的计算

(四)贴现票款的回收

第六节 问题贷款的处理

所谓问题贷款是指不能按合同规定的日期或其他可按受的方式归还的贷款。贷款一旦出现问题,贷款损失就有可能发生。问题贷款的存在从而贷款损失的存在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因为它从根本上源于借款人所固有的信用风险,即偿还全部债务的意愿和能力。

一、问题贷款的界定

目前,国际上通行五级贷款分类法,但不同的国家也有些微的差别,以下仅以美国和我国为例。美国国民银行检查官通常采取下列统一标准来界定问题贷款。

(1)不正常贷款(Substandard Loan),指那些存在流动性和偿还能力缺陷,或担保晶的担保能力稍有不足的贷款。对于此类贷款,若不采取有效措施,贷款者将会遭受损失,而这种损失可能或已经发生在利息部分,但本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不大。

(2)可疑贷款(Doubtful Loan),指那些无法确定借款人能否偿还本金和利息,且预计一部分损失将不可避免的贷款。此类贷款除了具有不正常贷款的所有特征外,还存在一些信用缺陷,使整个贷款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很大。

(3)损失贷款(Loss Loan),指最终无法收回的贷款,以至于被作为无保证的银行资产存在。此类贷款并不一定没有残值,但即使将来可能收回部分贷款,推迟冲销该项基本无价值的贷款是不现实或不必要的。

(4)需要特别提及的贷款(SpecialMention),指那些具有潜在缺陷、但风险比不正常贷款小的贷

款。当银行不能准确监测贷款、没有充足的文件(如文件丢失)或偏离可接受和谨慎的贷款惯例时,贷款将被评列为需要特别提及的资产,这类资产反映的是管理、服务或回收上的缺陷,而不是信用缺陷。

在我国,问题贷款也称为不良贷款。《贷款通则》(1996年6月)将其分成三类:(1)逾期贷款,指逾期(含展期后到期)不能归还的贷款(不含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2)呆滞贷款,指逾期(含展期后到期)2年(含2年)以上仍不能归还的贷款和贷款虽然未到期或逾期不到2年但生产已停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不含呆账贷款)。(3)呆账贷款,指根据借款人的清偿能力或国家有关规定,认定无法清偿的贷款。

199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在比较了各国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该原则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将正式采用新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问题贷款的成因

基本上可以从贷款人和借款人两个方面来考察。

(1)贷款人方面的原因

从商业银行内部来看,可能导致问题贷款的因素有:

1)贷款程序不完善。例如,信用分析不完整,或者资料收集不充分;对于那些与商业银行

有私人关系的借款人,忽略其真实条件。

2)贷款条件有缺陷。例如,没有在合同中制定明确、积极的偿还条款。

3)过分强调商业银行的利润和增长。

4)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例如,对新客户采取过于宽松的贷款政策;对购买证券和商品等投机性活动发放贷款;发放担保品不足的贷款;对品质有问题的借款人发放贷款。

5)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监督不力。

(2)借款人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即借款人不愿偿还贷款。

2)客观原因,即借款人没有能力偿还贷款。这是导致问题贷款的主要原因,而影响偿还能力的因素包括:

A、管理质量。

B、缺乏创业资本。

C、财务杠率和经营杠率过高。

D、销售增长过快。

E、激烈竞争。

F、经济不景气。

三、问题贷款的防范

贷款要坚持的原则:

1、商业银行应集中对其擅长的领域提供贷款,商业银行的贷款不应超过其相关业务范围。

2、贷款规模的增加应以贷款质量的提高为基础。

3、贷款三查的落实。

4、贷款管理责任制。

四、问题贷款的处理方法

1、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

2、借贷双方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清偿抵押品。

4、申请法律裁决,依法收贷

5、 破产索赔。

6、银行坏账核销。

第十二章 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第一节 银行资本及其构成

一、银行资本的概念和意义

银行资本:商业银行自身拥有的或者能永久支配使用的资金。

银行资本区别于产权资本

银行股东为赚取利润而投入银行的货币和保留在银行中的收益。

银行资本的用途(功能):

一般认为银行资本有以下四方面的主要用途:

(1)当银行破产时,银行资本首先被用于赔偿非保险性存款,因此,银行资本起到了增强公众信心、防止银行倒闭的作用。

(2)当银行出现非预期性或意外损失时,银行资本可用于消化这些亏损,从而恢复公众信心,使银行得以继续正常经营。

(3)银行资本还用于购置日常金融服务所需的各种装备与设施。

(4)在当局关于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下,银行资本构成对银行资产无节制膨胀的内在限制。

二、银行资本的构成

1、优先股

2、普通股股权

3、长期资本性票据和资本性债券

4、补偿性准备金(资本准备金、损失准备金)

第二节 《巴塞尔协议(1988)及其补充协议

一、《巴塞尔协议》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西方各国关于银行资本定义的不统一,资本充足率也没有规范标准,这使得国际范围内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和业务经营都十分混乱 20世纪80年代初爆发的国际债务危机,严重困扰着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大银行,迫使各大银行不得不忍痛将大量资金移作呆账准备,以应付坏账和债务国违约的潜在威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新的金融工具和融资形式层出不穷,但利率、汇率风险乃至国际风险也越来越大。

《巴塞尔协议》的制定及其目的

通过制定银行资本和资产间的比例关系,确定统一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达到加强国际银行体系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同时消除各国银行间的不平等竞争。

二、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1.关于资本的定义及构成

《巴塞尔协议》把银行资本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核心资本,又称第一级资本;另一类是附属资本,又称第二级资本。

核心资本的构成:永久性的股东权益、公开储备、对于综合列账的银行控股公司,核心资本还包括其不完全拥有的子公司中的少数股东权益。

附属资本包括:非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次级长期债务。

《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对一级资本的比例最高可达1:1,并明确规定一级资本不得低于50%,二级资本不得高于50%。

2.关于风险资产权数的规定

《巴塞尔协议》对风险的阐述分三部分,一是资产负债表表内不同资产种类的风险;二是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的风险;三是国家风险。资产风险的计算采取加权的方法,并根据各类资产的相对风险进行加权而计算出的风险加权比率(即风险权数)来衡量各类资产风险权数。

3.标准化比率及日期的安排

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在统一银行资本定义和对银行各类资产实行风险加权的基础上,《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国际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并要求在1990年底之前,签约各国初具规模的银行都应按统一标准计算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将该比率至少提高到7.25%;在1992年底再提高到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至少为4%。

三、1995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结合市场风险的资本协议修正案》

修正案主要针对国际金融市场中越来越活跃的金融创新工具所带来的市场风险而制定,与原协议在以下三方面有所不同:

1.原协议主要针对信用风险,修正案着重市场风险 。测量市场风险的办法

2.引入了三级资本金概念

成为三级资本金的条件是:到期日至少为2年的次级债务,且必须在需要时能成为银行的部分永久性资本;必须是无担保的、不得提前偿还的债务,并且有条款保证,当银行偿还该债务使其资本充足率降至最低要求以下时,即使债务到期,银行也不必偿还本金或支付利息。三级资本金只用于防范市场风险,在不违反1988年协议的前提下,可替代250%的二级资本。

3.银行最低资本金要求包括协议规定的信用风险资本金和按修正案中规定方式计算出的市场风险资本金。

四、《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业的影响

1.创造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2.维护银行业的稳定

3.促进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

4.促进商业银行提高资本比率

5.对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加强

思考: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对策?

第三节 资本充足度

一、资本充足性的意义

资本适度的含义

资本充足性又资本适宜度,通常指商业银行的资本应保持在既能承受风险损失,以保护存款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又能保障银行正常运营、获取盈利的水平上。

理论上的银行最适度资本量

资本充足的含义:资本适度、结构合理

二、资本充足性衡量标准的演变

1.标准之一:资本/存款比

2.标准之二:资本/总资产比

3.标准之三:资本/风险资产比

4.标准之四:资本/不同类型风险资产比

5.标准之五:综合分析法

6.标准之六:《巴塞尔协议》法——国际统一资本充足性标准

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因素

2.竞争环境因素

3.银行经营因素

4.法律制度因素

四、资本充足性与资产增长的关系

资产增长率、资产盈利率、股息发放率、资本资产比率等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银行资本规模与资本筹措

一、资本需要量的确定

确定适度的资本量及融资程序:

1、对其经营状况及外部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预测,估算出资本需要量。

2、银行高管确定如何融通所需资本。

3、将融资方案交董事会审定,合理修改后交股东大会表决。

4、按照股东大会的决议,进行资本筹集。

二、内源资本筹措

增加内源资本是商业银行获取资本金最经济、最便捷的方法。

增加内源资本的方法:(1)留存收益,即指银行将税后利润扣除优先股股息、普通股股息之后的余额,是商业银行普通股股东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2)增加各种准备金。

留存收益是银行充实资本最方便、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但内源资本支持银行资产增长受相关因素制约,或者受银行分红政策的影响,而影响银行分红政策的因素有(在税后利润固定的条件下):

1、应充分考虑股东的愿望。

2、重点考虑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要求。

3、要考虑各种契约对股息红利发放的限制。

4、要考虑其他上市银行的股息水准。

5、要考虑其他资金来源的难易。

三、外源资本的筹措

外源资本筹措是指银行通过发行股票、长期性资本债券等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以扩充其资本的业务活动。

1、在内源资本筹集决策后再进行外源资本筹措决策。

2、在确定了外源资本需要量后,考察不同方式的筹资方式的优劣(成本、可靠性、稀释作用等)。

3、应当考虑今后进一步扩大资本总额,进行外源资本筹集的灵活性。

4、应当把握好最佳的发行时机。

5、应当确定合理的证券发行价格。

第五节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新发展

一、《巴塞尔协议》(1988)的局限性

1.国家风险问题。

2.风险权重的灵活度问题。

3.对金融形势的适应性问题 。

4.风险管理手段问题。

5.全面风险管理问题。

6.主动避险问题。

二、《新资本协议》的诞生与五大原则

公认的五大原则包括:

1.《新资本协议》要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商业银行真实的风险状况,更加突出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新框架应该提高对风险的敏感性,应该使银行资本金要求与其真实风险暴露水平相一致。

2.《新资本协议》要充分考虑金融创新的因素。

3.《新资本协议》要对商业银行在风险计量和控制方面的进步予以认可和奖励,鼓励商业银行使用避险手段 。

4.《新资本协议》应该覆盖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

5.《新资本协议》应该更加重视市场约束的作用。

三、《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

1.《新资本协议》的目标及范围

目标至少要满足以下四项要求:一是继续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至少维持金融体系目前的资本总体水平;二是促进公平竞争;三是提供更全面的处理风险的方案;四是使处理资本充足率的各种方法更为敏感地反映银行头寸及其业务的风险程序。

《新资本协议》的适用范围在全面并表基础上扩大到以银行业务为主的银行集团的持股公司,侧重点放在国际活跃银行上,但其基本原则将适用于复杂程度各异的银行。

2.《新资本协议》的结构

《新资本协议》包括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试图通过三大支柱建设强化银行风险管理。

四、《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的适用性问题

中小银行和发展中国家银行由于面临着资源缺乏、成本过高或其他特殊性的困难,将处于相对不利的竞争地位。

1.对银行风险管理系统要求过高

2.操作风险处理的问题

3.追加资本的压力

第十三章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第一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一、商业银行风险

(一)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事前无法预料的内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蒙受经济损失和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商业银行风险的含义:

1、风险性是商业银行的内在属性

2、银行风险和收益是对称的

3、风险可以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交互作用,使经济系统形成一种自我调节和平衡机制

4、银行风险有可计量的风险,还有不可计量的风险

(二)风险因素

1、商业银行风险的客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因素

微观经济因素

2、商业银行的内部因素

(三)银行风险的种类

根据银行风险的性质,可以将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依据《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二、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和目标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

(二)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三)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

控制型技术和财务型技术的两大类。

1、风险抑制

2、风险转嫁

3、风险组合

4、风险自留

5、保险

第二节 利率风险管理

一、利率风险概述

二、利率风险的衡量和管理

国际上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衡量模型已经从最初的定性评估发展到定量控制,并在金融工程技术的支持下日趋精确。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二)有效持续期缺口管理

三、利率风险的管理

1、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必须重视对利率风险的分析和管理

2、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调整和监控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关键

3、利率衍生工具是控制利率风险发生和蔓延的有力武器

第三节 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

一、信用风险的内涵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指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即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债务造成违约,而给经济主体经营带来的风险。它既包括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还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

场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通常状况下,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

二、信用风险的度量

1、传统的度量方法

比较常见的包括5C、5W、5P要素分析法等,虽然称谓不同,但是共同的特征都是利用信贷专家从不同的侧面对借款人的综合状况进行分析。

2、多变量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为了克服单一变量分析的缺陷,多变量信用风险分析模型应运而生。在数理统计方法指导下,通过对特定财务比率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预测信用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及时作出合适的信贷决策。比较常用的模型是建立在多元判别分析方法上的Z评分模型和ZETA模型。

3、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1)期权定价型的风险计量模型

(2)资产组合层次的计量模型

4、巴塞尔协议中的信用风险衡量方法

新协议提出了衡量信用风险的两种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其中IRB法分为基础IRB法和高级IRB 法。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

1、授信限额

2、增强行业分析水平,重视信贷资产组合管理。

3、资产证券化、信贷保险是减少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

4、采用信用衍生产品,加强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第四节 操作风险度量与管理

一、操作风险概述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控制、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的影响,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损失类型的方式进一步细化了操作风险,以利于数据收集和风险计量工作的开展。

1、内部欺诈(Internal Fraud):

2、外部欺诈(External Fraud):

3、雇佣实践和工作安全性(Employ Practices & Workspace Safety):

4、客户、产品和业务实践(Client,Products & Business Practices):

5、有形资产的损害(Damage to Physical Assets):

6、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Business Disruption & System Failure):

7、执行、交付和过程管理(Execution Delivery & Process Management)

二、操作风险的资本分配

计量操作风险对应的资本金,主要包括三种方法,即基本指标法(Basic Indicator Approach)、标准法(Standardised Approach)和高级测量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

三、操作风险管理

1、合适的风险管理环境是成功实现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

2、风险管理过程的缜密和流畅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

3、内部控制是管理操作风险最主要的工具

4、市场约束和外部监管

第五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流动性风险的概念

银行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流动性

银行保持流动性的途径

流动性风险的概念:

狭义、广义流动性风险的概念:

二、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

(一)比率分析

(二)流动性缺口分析

(三)流动性指数

三、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流动性计划

(二)流动性预测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

第六节 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

一、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新特点

1、强调全面风险管理

2、强调全球风险管理

3、强调全新风险管理方法

4、强调重视表外业务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方向

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来看,要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风险管理范围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

第二,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 第三,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

第四,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内部评级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

第十五章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

第一节 财务管理概述

一、财务管理的作用

1、是银行实现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目标的根本途径

2、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是银行股东利益的要求

3、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有助于国家的宏观管理

二、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

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步骤

四、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内容

1、成本管理

2、收入与利润管理

3、财产管理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

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主要有三大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与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商业银行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它是一种静态报表。

二、损益表(利润表)与利润分配表

1.利润表

利润表又叫损益表,它是反映商业银行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是一种动态报表。通过利润表可以反映商业银行一定期间的收入实现情况,以及为取得收入而支付的费用情况;可以提供商业银行在该会计期间创造利润(或亏损)的信息。

2.利润分配表

利润分配表是反映商业银行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分配情况的报表。它反映了商业银行在该会计期间所取得经营成果的最终分配结果。

三、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商业银行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信息的会计报表,它是一种动态报表。通过现金流量表能够说明商业银行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能够分析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能够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经营特征;预测商业银行未来的现金流量、经营走势和潜在的发展能力。

现金流量表结构包括主表与补充资料。其中主表内容包括:一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及净流量;二是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及净流量;三是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及净流量;四是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五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补充资料包括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减额。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收入管理

一、商业银行收入的构成

广义上讲,商业银行的收入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

营业收入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业务中由于提供贷款、资金、劳务、办理证券交易、外汇买卖等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汇兑收益、其他营业收入等。

二、营业收入的管理原则

1.准确计算各项收入

2.划清各种收入的界限

3.保证收入和成本相互配比

三、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途径

1.扩大贷款量,合理确定贷款利率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经营收益多元化

3.改善资产结构,增加投资收益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成本费用管理

一、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的构成

1.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成本是指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各项支出,是银行为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垫付的款项。它必须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营业收入中获得补偿。

银行的成本主要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手续费支出等,那些与业务经营活动无关的支出如各种罚款、捐赠等均不得计入成本。

商业银行的费用则是指银行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如业务经营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及各项费用等

2.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的构成

(1)利息支出:

(2)金融企业往来支出:

(3)手续费支出:

(4)固定资产折旧:

(5)业务宣传费:

(6)业务招待费:

(7)各种准备金:

(8)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

(9)业务管理费:

二、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

1.商业银行成本控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2)成本效益分析原则。 (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4)按目标管理的原则。 (5)按“例外”管理的原则。

2.商业银行成本控制程序

(1)事前控制。事前控制是指在经营活动之前,为保证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的实现,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所进行的控制。

(2)事中控制。成本控制制度建立及责任成本确定后,关键在于成本的日常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就是商业银行内部对负有成本经营责任的各级单位,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前制定的成本目标和制度进行控制,并通过责任会计的建立,保证成本中心各项成本指标的实现。

(3)事后控制。银行管理部门根据各责任单位业绩报告中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进行详细分析,查明原因和责任归属,对各成本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保证责权利相结合,以利于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3.商业银行成本控制方法

(1)定额控制。即对银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和支出按照定额标准进行控制。

(2)弹性成本控制。是指运用弹性预算控制成本的一种方法,弹性预算是根据量本利之间有规律的数量关系,按照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有伸缩性的预算。

(3)相对成本控制

相对成本控制是把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用以控制成本的一种方法,又叫盈亏平衡点分析或保本点分析。

4、商业银行的成本分析方法

商业银行的主要成本分析方法如下:

(1)趋势分析法。它是根据连续数期的财务报表,比较各期的有关成本费用的增减方向和幅度,从而揭示当期成本费用的增减变化及发展趋势。

(2)因素分析法。在影响成本指标的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中,分别测定各因素对成本预算指标完成结果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3)比率分析法。它是以同一会计期间的相关的成本数据相互比较,求出它们之间的比率,以分析财务报表上所列的成本费用与成本项目之间相互关系,从而做出恰当评价。

第五节 商业银行利润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一、商业银行利润的组成与计算

1.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经营期限内提供货币金或劳务而获得的收入超过所发生的成本的差额部分。

2.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减去营业税金及附加,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

3.资产损失

4.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

5.所得税

6.净利润

净利润是指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

二、商业银行利润分配的管理

1.商业银行利润分配顺序

根据我国财务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在正确核算实现的利润,正确缴纳所得税后,必须遵循以下顺序对税后利润进行分配:

(1)抵补商业银行已缴纳的在成本和营业外支出中无法列支的有关惩罚性或赞助性支出。

(2)弥补商业银行以前年度亏损。

(3)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4)提取公益金。

(5)提取各项准备金和基金。

(6)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7)未分配利润。

2.股份制银行的股利政策

(1)影响银行股利政策的因素

一是法律因素。二是公司因素。三是股东因素。四是债务因素。

(2)股份制银行的股利政策

在实际操作中,股份制银行采取的股利政策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稳定的股利政策。

二是剩余股利政策。

三是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四是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第六 节 商业银行财务分析

一、财务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就是将同一期会计报表上的若干重要项目之间的相关数字进行比较,用一个数据除以另一个数据求出比率,以说明会计报表上所列各有关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评价其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财务比率指标分类:

1、盈利能力比率

2、营业支出比例

3、流动性比例

4、风险比率

二、商业银行财务的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根据银行连续几期的会计报表,通过比较各期相同项目的金额,分析各期有关项目金额及百分比的增减变化及其趋势,评价银行财务状况及发展前景。在实际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绝对数进行比较,也可以利用相对数进行比较。

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法

商业银行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是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程序所得出的个别结果,运用一个简洁的综合系统予以判断、融合、分析并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借以分析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各方面活动的综合绩效,判断其财务状况。


相关内容

  • 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资金头寸管理制度
  • ***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人民币资金头寸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人民币 资金头寸管理,保证支付,防范风险,确保资金头寸安全,根据银监会<商业银 行内部控制指引>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g ...

  •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 [时效性]:已失效 [发文字号]:银发[1994]37号 [颁布日期]:1994-02-15 [生效日期]:1994-02-01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颁布机构]:中国人民银行 目录 * 1 href="#heading_1" class="txt"> ...

  • 金融企业的资产与其他业务
  • 第一节 金融企业的现金资产 一.现金资产的概念及构成(掌握) 现金资产是指金融企业持有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资产,是金融资产中最富有流动性的部分,是维护金融业支付能力的第一道防线,也称一级准备. (一) 库存现金 (二) 在中央银行存款 (三) 存放同业款项 (四) 托收中现金 二 ...

  • 中国建设银行个人账户贵金属双向交易业务客户须知
  • 中国建设银行个人账户贵金属双向交易业务客户须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个人账户贵金属双向交易业务(以下简称"本业务")是指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设银行")依托建设银行双向交易系统,供客户以保证金方式双向买卖贵金属头寸的交易产品.客户可以按照建设银行双向交 ...

  • 商业银行的产生
  • 商业银行的产生→货币经营业 现代商业银行的形成 1.旧式高利贷性质的银行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威尼斯银行 2.根据资本主义原则组建股份制银行,这是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英格兰银行  从历史上看,近代银行起源于意大利. 1272年意大利弗罗伦萨出现了巴尔迪银行,1310年设立佩鲁齐银行,1397年麦 ...

  • 2012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真题呈现
  • 2012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90题,每小题0.5分,共45分)以下各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相应选项,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担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B ...

  • 名词解释整理后
  • 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狭义的表外业务指有风险的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和无风险的中间业务. 备用信用证 是开证行应开证申请人的要求,向受益人开出的.以自身的银行信用担保 ...

  • XX农商行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划分管理办法
  • 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划分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本行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划分管理,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

  • 2012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模拟题库及答案(3)
  • 二.多选题 1.如果出现流动性危机,商业银行采取的下列措施正确的有[ABCDE]. A.同业拆入一笔款项 B.减少非核心贷款 C.加强与长期存款客户的关系 D.寻求央行的紧急支援 E.维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答案解析]:以上每一项措施都可以缓解流动性危机.A同业拆入款项,即从别的银行借入一笔资金,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