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型人格

≡心理知识≡

◇人格障碍

¤ 自恋型人格障碍

¤ 表演型人格障碍

¤ 回避型人格障碍

¤ 依赖型人格障碍

¤ 分裂样人格障碍

¤ 攻击型人格障碍

¤ 偏执型人格障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人,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怨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e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可见,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哀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一、表现特征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l5.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有性顺应障碍。

16.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进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在做出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方面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特别重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也无反应。

临床心理学家还发现,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加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积习不改、流浪和对…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犯规违法;30岁以后,大约有30%一4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二、治疗方法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又毫无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  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人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心理知识≡

◇人格障碍

¤ 自恋型人格障碍

¤ 表演型人格障碍

¤ 回避型人格障碍

¤ 依赖型人格障碍

¤ 分裂样人格障碍

¤ 攻击型人格障碍

¤ 偏执型人格障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人,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怨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e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可见,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哀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一、表现特征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l5.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有性顺应障碍。

16.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进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在做出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方面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在上述特征中,无责任感和无羞耻心特别重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数人通常会感到可耻和罪恶的事后,在情感上也无反应。

临床心理学家还发现,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加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积习不改、流浪和对…切权威的反抗行为;少年时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犯规违法;30岁以后,大约有30%一40%的患者有缓解或明显的改善。

二、治疗方法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又毫无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  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人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相关内容

  • 论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 理论研究<犯罪研究>2005年第1期 论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陈和华 内容提要:反社会人格有很强的致罪倾向.在违法犯罪人群中反社会人格者可达30%以上,且屡次犯罪以及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现象非常严重.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原因,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但在早期经验和家庭因 ...

  • 健康人格教育的理论透视_陈建文
  • 2010年3月高等教育研究M a r . , 2010 第31卷 第3期Jour nal of H ig he r Educatio n V ol . 31 N o . 3 ·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 健康人格教育的理论透视 陈 建 文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健 ...

  • 大学塑造人格与增加知识哪个重要
  • 大学塑造人格与增加知识哪个重要 我方观点认 塑造指定形的过程.人格指个人显著的思想,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 以下陈述我方观点之所以正确的理由 1. 在大学阶级,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青年期,这期间不仅身心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也将由分化 ...

  • 人格心理学论文
  • 当代教育中对学生人格心理培养的思考 姓名:张小虎 二零一二年三月 前言:"人格"是一个普遍使用的概念,但是,人们关于人格的认识既存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存在不同学科的差异.尤其是当代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形成和学生人格心理存在着血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考虑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 ...

  • 公司人格否定
  • 公司人格否定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作 者 姓 名: 学科.专业 : 学 号 : 指 导 教 师: 完 成 日 期: 摘要 关于公司人格否定制度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个问题,从2005年我国制定这一制度以来,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更好的规范公司经营行为,促进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不 ...

  • 辩论:大学阶段知识积累比人格塑造更重要
  • 大学阶段知识积累比人格塑造更重要我方的一点论据 1.大学期间是我们积累专业知识最主要的时期,也是一个人钻研学术和积累知识的黄金阶段:而人格是一个长期内外因素综合的结果,是从小进行的,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塑造的,在大学阶段改变一个人的人格显然是不现实. 2.好的人格是坐那就有的?啥是好的品格,评判的标准从 ...

  • 抑郁症和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 抑郁症和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抑郁症的人是不会伤害他人或社会的,抑郁症的表现是: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也称为心境障碍.抑郁症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状,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时间持续在2周以上,常伴有焦虑不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病情严重时患者悲观厌世,绝望而产生自杀企图和 ...

  • 人格理论小结
  • 人格理论小结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这也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奥尔波特认为所谓人格,即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他所定义的人格是指"在个体内心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就我们而 ...

  • 健全人格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 健全人格是整个社会的需要.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求我们首先学会做一个好人,做人是基础,连人都做不好,其他事情就是空谈. 健全人格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如果是一个人人格健全,那他的各个方面都会趋向健全.有着良好的心态,学习起来也会思路开拓,聚精会神,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没 ...

  • 人格心理学试题
  • 人格心理学 论述题 1. 论述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①理论意义人格心理学家要发展或提出人格理论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本性是什么②实践意义人格心理学家要运用有关的人格理论与研究方法于某个实践领域解决该领域中的具体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