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研究

摘,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其意义多次发生变化。自黑格尔开始,,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市场经济社会日益。可以说,马克思对旧市民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有着深入的研究,那么,马克思是否认为社会主义也存在着市民社会?回答是肯定的。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国家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市民社会一直是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其意义多次发生变化。自20世纪末以来,“市民社会”的讨论再次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这说明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市民社会理论仍然是我们理解历史、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同时我们也发现,市民社会是一个充满歧义的概念,特别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以及对待市民社会的态度今天仍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重点,它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市民社会”一词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在《政治学》一书中,他使用了“PoltikeKoinonia”这个概念,后来这一概念转译为拉丁文“CivilisSocie2

tas”,指的是政治社会或政治共同体,它是指和野蛮

当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尽管这段时期被称为“黑暗时期”,但它在政治与经济上却为近代西方市民社会的产生作了一个铺垫。

首先,政治上出现了世俗组织与宗教组织的抗衡。随着罗马帝国的成形,共和体制的式微,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并非生活在一个理想的政治环境中。特别是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人们对古典时代的“政治共同体”提出质疑。基督教(特别是早期的基督教)因为具有强烈的末世论期待与平民意识,其反贵族政治的倾向相当浓厚。从这种心态出发,基督教一反古典时期推崇政治生活的倾向,拒绝赋予国家以道德上的价值认可,反而认定国家乃是一种压迫性的权力组织。作为一种抗衡,教会开始以神权为基础将自身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这就从客观上确立了这样的思想:社会并非完全根据其政治组织与特性来界定,从而表明社会成员同样可以被组合进另一个世界———教会世界中去,于是一种以权力抗衡权力的观点便出现了。这种给政治国家划定边界的做法对其后的市民社会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欧兴起一些城市。到了12世纪,欧洲的经济得以缓慢复兴,贸易逐渐恢复。城市的兴起使得庄园式的农业经济在整体经济结构中作用日益减小。并且,城市的兴起给政治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城市希望国家为它们提供保护以便免除封建主的盘剥,而君主则适应这种形式的发展,站在城市一边,打击封建主的势力,加强王权。君主们由于颁布保护臣民的私有财产的法律而大受市民阶层的拥护,而国家的权威也得到市民的承认。

社会相区别的文明社会。当然,它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只有在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下才能称之为文明社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的出现尽管要晚于家庭和村落,但在道德上要高于后两者。城邦实行民主制,其政治主权属于它的公民,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的治理。在城邦法律指导下,公民享受自由和平等,过着美好的生活。这与城邦外的野蛮民族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后来随着古希腊城邦国家的逐一衰落,市民社会概念失去了它的实体依托,不过市民社会“作为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

①律体系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这一层含义却

一直延续了下来,这样它就成为市民社会在政治上自由、民主、平等的一种历史性的理论资源。

新疆社科论坛2009(2)

47

这样,中央集权建立起来,国家权力也逐步制度化、程序化。

第三,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封建体制内部孕育了一批和新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市民”

(bourgeois)。市民社会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但它

又同时被归入宪法之内。国家与社会在立法、执法、行政权力中得以各司其职、相互监督。

这个时期的政治哲学家仍然将道德意义赋予市民社会,坚持文明社会与野蛮社会的二分法。认为只有进入市民社会,人们才会过上有道德的生活。他们一般都将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civilsociety)作同义词使用,重要特征,、商业,(law)的基本精神来捍卫社、民主、人权,从而成为启蒙运动的旗帜。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成熟,市民社会概念逐渐走出历史的迷雾,显示出它的真实内容,黑格尔是窥见现代市民社会面貌的第一人。黑格尔所处的时代,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也已经形成,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区分也逐渐清晰,为黑格尔颠覆市民社会的传统观念提供了时代条件。再加上黑格尔深受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他一反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透过政治来谈经济的做法,对市民社会经济本性进行了透彻论述。同时,黑格尔又批判了契约论者的社会国家观,指出从社会中的个人利益出发,结合成国家,将国家理解为保护个人利益的工具,必将导致国家存在的偶然性。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又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代表作,在其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市民社会观。

首先,具体的、独立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是黑格尔考察市民社会的出发点。“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作为各种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的混合体来说,它是市民社会的一

个原则。”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的成员本身都

又只限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市。“市民”最早产生于中世纪欧洲的自治城市。在这些自治城市中,市民权利受城市自治机构的保护,市议会选举城市管理人,自治城市的议会制度以及其他自治机构为西欧现代民主体制的起源奠定了历史性的习惯传统。荣的社会。,,,近代一些自由主义思想家为了反对为君主专制辩护的君权神授思想,发掘了此前被冷落的市民社会理论。首先是洛克发展出了一种社会理论,来讨论有限政府和人民主权。传统观点认为社会组织应该由政治组织来予以领导,国家权力对社会而言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洛克并不这样认为。他的讨论是从人类史前所谓的“自然状态”开始的。他认为,人类建构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自然状态的不足,因为自然状态虽然平和、宁静,但缺少明确的法律,财产得不到保障,为了解决财产纷争,人们就订立契约,大家都让渡一部分权利给代理人,这个公共代理人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委托人的财产。因而,组建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自然状态的不足。作为政治组织的国家只是人们自发地建构并用来处理其内部事务的一个外在性的工具。这样,通过对自然状态的假定以及社会契约论的手段而赋予了社会以前政府或国家的生命。这就意味着在洛克那里已经隐含了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某种认识,社会与国家的界限得到了明确,政治社会的权力不再来自神授,相反它只是来自民意。洛克提出了社会先于、高于国家而存在的观点,从而奠定了一种重要的市民社会理论架构。

在洛克之后,市民社会理论进一步发展。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为洛克提出的社会先于或外在于国家的观点注入了实质的内容。具体而言,洛克提出的自然状态中的自由和平等,在斯密这里通过市民社会的经济平等和契约自由获得了实现。孟德斯鸠则承袭了中世纪发展出来的以权力制衡权力的观点,并将其发展为三权分立的模式。孟德斯鸠主张这个政府应被监督从而避免专制主义。他认为,国家是法律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市民社会则是捍卫法律的实体,而社会与国家

是相互独立的,都是以自己为目的,每个人的市民社会是一个纯粹私利的领域。

其次,“特殊的人在本质上是同另一些这种特殊性相关的,所以每一个特殊的人都是通过他人的中介,同时也无条件地通过普遍性的形式的中介,而肯定自己并得到满足。这一普遍性的形式是市民社

③会的另一个原则。”这就是说,在市民社会中,利己

主义的个人在追求自己目的和需要的满足中,必须凭借他人,以他人为中介,相互合作,彼此互利。“我既从别人那里得到满足的手段,我就得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同时我也不得不生产满足别人的手段。”

黑格尔认为,这种个人既作为目的,又是手段,既

48

新疆社科论坛2009(2)

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的状态就是市民社会。

很显然,黑格尔描绘的市民社会是一个全部市场化了的社会,它是现代世界的产物。黑格尔认为,现代世界造就了一种受其自身规律调整的经济领域,为市民社会中的人们自由追求私利提供基础。在一个自由市场社会里,私利从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考虑中解放出来而获得了合法性。因此,市民社会是一个私利得以充分自由表现的社会。在黑格尔看来,在市场上人们虽只关心私利,但其结果却满足了彼此相互的需求,并由此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纽带。黑格尔的这种见解,不仅如此,,市民社会的出现还标志着人类进入现代世界(当然,这里的市民社会指的是黑格尔所描述的),市民社会是一个市场化了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的关系,蕴含着自由、权利、自立、自足、多元化、世俗化等现代价值。市民社会的出现作为现代性的一个方面,同当时社会上发生的其他革命性变化一起标志着现代世界的来临,如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进步历史观等。

由于黑格尔是通过个人需要和市场而达致其市民社会观,这决定了市民社会在伦理上是不自足、有缺失的。黑格尔指出,在以利己主义和契约性为标识的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

⑤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

特殊性,这种社会状态缺乏一种内在必然的一致性。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相对于作为伦理性整体的家庭和国家来说,只能是一个异质性的存在,它极大地偏离了伦理生活的理想,丧失了伦理生活的真正意义。因此,作为市民社会中的人只是暂时的、不完善的,达不到自己存在的真理性。只有通过作为整体的国家概念,,才⑦

”。

,———、特殊性而达到

一种普遍性,并以此支配市民社会成员的行为道德规范。黑格尔认为,只有国家才能有效地解决市民社会的缺陷。在黑格尔的心中,市民社会只有在实行了君主立宪制的普鲁士王国才得到扬弃。

自黑格尔开始,市民社会观念准确地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市场经济社会日益凸现出来的内在矛盾的焦虑。这正如亚当・赛里格曼所说的,“对于所有试图清楚表达市民社会观念的人来说,这样的问题是共同的:私人和公共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公共伦理与个人利益之间、个人激情与公共考虑之间的相

⑨互关系。”无疑,黑格尔在这个领域有相当的建树。

他不仅深刻把握了时代的主题,而且还看到了市民社会的局限和矛盾。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原子式的分裂状态应在伦理化的君主立宪国家重新得到扬弃。但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把超越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根据看作存在于国家之中,又把国家规定为体现了伦理精神的抽象精神实体,因而他所说的超越便只能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超越,不过是“市民社会在自己内部建立起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

⑩系”。马克思看到市民社会不仅是传统社会解体

“各个社会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因而是在抽象普遍性中的联合。这种联合是基于成员的需要,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权利的法律制度,和维护他们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来

的。”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既然是由独立的个

人组成的联合体,因此它是对家庭这样的血缘共同体的否定。这种否定,使得市民社会具有了一种普遍性(university)。但是由于独立个人之间只是由利益驱动的工具性契约关系,彼此之间缺乏必然的关联,因而这种普遍性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普遍性,市民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关联还只是一个抽象的联结。这种关联性,黑格尔认为,它必将导致自然必然性与任性。也就是说市民社会中的个体所具有的只是自然的意志,即以欲望和需求为基础的意志,以这种自然必然性为基础的非自为的联结,是一种机械的联结,如此形成的市民社会只是一个“私人需要的体系”,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既然市民社会是一个由个人私利欲望驱动所导致的社会状态,天生就有不自足性,即市民社会中人的利己性、差异性、

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但是,它不仅使社会上的个人之间处于相互分离的原子状态,而且使社会陷入阶级之间的对抗。由此,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分析,揭示出政治解放的限度,从而把克服市民社会的矛盾与超越政治解放紧紧地联系起来。

马克思的思想转折是通过批判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开始的。毫无疑问,马克思的这种批判,受到了洛克、卢梭、康德等自由主义哲学家的深刻影响,

瑡瑏

●马克思主义研究

摘,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其意义多次发生变化。自黑格尔开始,,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市场经济社会日益。可以说,马克思对旧市民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有着深入的研究,那么,马克思是否认为社会主义也存在着市民社会?回答是肯定的。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国家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市民社会一直是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其意义多次发生变化。自20世纪末以来,“市民社会”的讨论再次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这说明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市民社会理论仍然是我们理解历史、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同时我们也发现,市民社会是一个充满歧义的概念,特别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观以及对待市民社会的态度今天仍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重点,它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市民社会”一词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在《政治学》一书中,他使用了“PoltikeKoinonia”这个概念,后来这一概念转译为拉丁文“CivilisSocie2

tas”,指的是政治社会或政治共同体,它是指和野蛮

当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尽管这段时期被称为“黑暗时期”,但它在政治与经济上却为近代西方市民社会的产生作了一个铺垫。

首先,政治上出现了世俗组织与宗教组织的抗衡。随着罗马帝国的成形,共和体制的式微,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并非生活在一个理想的政治环境中。特别是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人们对古典时代的“政治共同体”提出质疑。基督教(特别是早期的基督教)因为具有强烈的末世论期待与平民意识,其反贵族政治的倾向相当浓厚。从这种心态出发,基督教一反古典时期推崇政治生活的倾向,拒绝赋予国家以道德上的价值认可,反而认定国家乃是一种压迫性的权力组织。作为一种抗衡,教会开始以神权为基础将自身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这就从客观上确立了这样的思想:社会并非完全根据其政治组织与特性来界定,从而表明社会成员同样可以被组合进另一个世界———教会世界中去,于是一种以权力抗衡权力的观点便出现了。这种给政治国家划定边界的做法对其后的市民社会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欧兴起一些城市。到了12世纪,欧洲的经济得以缓慢复兴,贸易逐渐恢复。城市的兴起使得庄园式的农业经济在整体经济结构中作用日益减小。并且,城市的兴起给政治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城市希望国家为它们提供保护以便免除封建主的盘剥,而君主则适应这种形式的发展,站在城市一边,打击封建主的势力,加强王权。君主们由于颁布保护臣民的私有财产的法律而大受市民阶层的拥护,而国家的权威也得到市民的承认。

社会相区别的文明社会。当然,它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只有在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下才能称之为文明社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的出现尽管要晚于家庭和村落,但在道德上要高于后两者。城邦实行民主制,其政治主权属于它的公民,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的治理。在城邦法律指导下,公民享受自由和平等,过着美好的生活。这与城邦外的野蛮民族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后来随着古希腊城邦国家的逐一衰落,市民社会概念失去了它的实体依托,不过市民社会“作为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

①律体系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这一层含义却

一直延续了下来,这样它就成为市民社会在政治上自由、民主、平等的一种历史性的理论资源。

新疆社科论坛2009(2)

47

这样,中央集权建立起来,国家权力也逐步制度化、程序化。

第三,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封建体制内部孕育了一批和新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市民”

(bourgeois)。市民社会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但它

又同时被归入宪法之内。国家与社会在立法、执法、行政权力中得以各司其职、相互监督。

这个时期的政治哲学家仍然将道德意义赋予市民社会,坚持文明社会与野蛮社会的二分法。认为只有进入市民社会,人们才会过上有道德的生活。他们一般都将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civilsociety)作同义词使用,重要特征,、商业,(law)的基本精神来捍卫社、民主、人权,从而成为启蒙运动的旗帜。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成熟,市民社会概念逐渐走出历史的迷雾,显示出它的真实内容,黑格尔是窥见现代市民社会面貌的第一人。黑格尔所处的时代,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也已经形成,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区分也逐渐清晰,为黑格尔颠覆市民社会的传统观念提供了时代条件。再加上黑格尔深受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他一反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透过政治来谈经济的做法,对市民社会经济本性进行了透彻论述。同时,黑格尔又批判了契约论者的社会国家观,指出从社会中的个人利益出发,结合成国家,将国家理解为保护个人利益的工具,必将导致国家存在的偶然性。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又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代表作,在其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市民社会观。

首先,具体的、独立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是黑格尔考察市民社会的出发点。“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作为各种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的混合体来说,它是市民社会的一

个原则。”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的成员本身都

又只限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市。“市民”最早产生于中世纪欧洲的自治城市。在这些自治城市中,市民权利受城市自治机构的保护,市议会选举城市管理人,自治城市的议会制度以及其他自治机构为西欧现代民主体制的起源奠定了历史性的习惯传统。荣的社会。,,,近代一些自由主义思想家为了反对为君主专制辩护的君权神授思想,发掘了此前被冷落的市民社会理论。首先是洛克发展出了一种社会理论,来讨论有限政府和人民主权。传统观点认为社会组织应该由政治组织来予以领导,国家权力对社会而言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洛克并不这样认为。他的讨论是从人类史前所谓的“自然状态”开始的。他认为,人类建构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自然状态的不足,因为自然状态虽然平和、宁静,但缺少明确的法律,财产得不到保障,为了解决财产纷争,人们就订立契约,大家都让渡一部分权利给代理人,这个公共代理人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委托人的财产。因而,组建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自然状态的不足。作为政治组织的国家只是人们自发地建构并用来处理其内部事务的一个外在性的工具。这样,通过对自然状态的假定以及社会契约论的手段而赋予了社会以前政府或国家的生命。这就意味着在洛克那里已经隐含了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某种认识,社会与国家的界限得到了明确,政治社会的权力不再来自神授,相反它只是来自民意。洛克提出了社会先于、高于国家而存在的观点,从而奠定了一种重要的市民社会理论架构。

在洛克之后,市民社会理论进一步发展。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为洛克提出的社会先于或外在于国家的观点注入了实质的内容。具体而言,洛克提出的自然状态中的自由和平等,在斯密这里通过市民社会的经济平等和契约自由获得了实现。孟德斯鸠则承袭了中世纪发展出来的以权力制衡权力的观点,并将其发展为三权分立的模式。孟德斯鸠主张这个政府应被监督从而避免专制主义。他认为,国家是法律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市民社会则是捍卫法律的实体,而社会与国家

是相互独立的,都是以自己为目的,每个人的市民社会是一个纯粹私利的领域。

其次,“特殊的人在本质上是同另一些这种特殊性相关的,所以每一个特殊的人都是通过他人的中介,同时也无条件地通过普遍性的形式的中介,而肯定自己并得到满足。这一普遍性的形式是市民社

③会的另一个原则。”这就是说,在市民社会中,利己

主义的个人在追求自己目的和需要的满足中,必须凭借他人,以他人为中介,相互合作,彼此互利。“我既从别人那里得到满足的手段,我就得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同时我也不得不生产满足别人的手段。”

黑格尔认为,这种个人既作为目的,又是手段,既

48

新疆社科论坛2009(2)

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的状态就是市民社会。

很显然,黑格尔描绘的市民社会是一个全部市场化了的社会,它是现代世界的产物。黑格尔认为,现代世界造就了一种受其自身规律调整的经济领域,为市民社会中的人们自由追求私利提供基础。在一个自由市场社会里,私利从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考虑中解放出来而获得了合法性。因此,市民社会是一个私利得以充分自由表现的社会。在黑格尔看来,在市场上人们虽只关心私利,但其结果却满足了彼此相互的需求,并由此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纽带。黑格尔的这种见解,不仅如此,,市民社会的出现还标志着人类进入现代世界(当然,这里的市民社会指的是黑格尔所描述的),市民社会是一个市场化了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的关系,蕴含着自由、权利、自立、自足、多元化、世俗化等现代价值。市民社会的出现作为现代性的一个方面,同当时社会上发生的其他革命性变化一起标志着现代世界的来临,如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进步历史观等。

由于黑格尔是通过个人需要和市场而达致其市民社会观,这决定了市民社会在伦理上是不自足、有缺失的。黑格尔指出,在以利己主义和契约性为标识的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

⑤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

特殊性,这种社会状态缺乏一种内在必然的一致性。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相对于作为伦理性整体的家庭和国家来说,只能是一个异质性的存在,它极大地偏离了伦理生活的理想,丧失了伦理生活的真正意义。因此,作为市民社会中的人只是暂时的、不完善的,达不到自己存在的真理性。只有通过作为整体的国家概念,,才⑦

”。

,———、特殊性而达到

一种普遍性,并以此支配市民社会成员的行为道德规范。黑格尔认为,只有国家才能有效地解决市民社会的缺陷。在黑格尔的心中,市民社会只有在实行了君主立宪制的普鲁士王国才得到扬弃。

自黑格尔开始,市民社会观念准确地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市场经济社会日益凸现出来的内在矛盾的焦虑。这正如亚当・赛里格曼所说的,“对于所有试图清楚表达市民社会观念的人来说,这样的问题是共同的:私人和公共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公共伦理与个人利益之间、个人激情与公共考虑之间的相

⑨互关系。”无疑,黑格尔在这个领域有相当的建树。

他不仅深刻把握了时代的主题,而且还看到了市民社会的局限和矛盾。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原子式的分裂状态应在伦理化的君主立宪国家重新得到扬弃。但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把超越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根据看作存在于国家之中,又把国家规定为体现了伦理精神的抽象精神实体,因而他所说的超越便只能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超越,不过是“市民社会在自己内部建立起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

⑩系”。马克思看到市民社会不仅是传统社会解体

“各个社会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因而是在抽象普遍性中的联合。这种联合是基于成员的需要,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权利的法律制度,和维护他们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来

的。”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既然是由独立的个

人组成的联合体,因此它是对家庭这样的血缘共同体的否定。这种否定,使得市民社会具有了一种普遍性(university)。但是由于独立个人之间只是由利益驱动的工具性契约关系,彼此之间缺乏必然的关联,因而这种普遍性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普遍性,市民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关联还只是一个抽象的联结。这种关联性,黑格尔认为,它必将导致自然必然性与任性。也就是说市民社会中的个体所具有的只是自然的意志,即以欲望和需求为基础的意志,以这种自然必然性为基础的非自为的联结,是一种机械的联结,如此形成的市民社会只是一个“私人需要的体系”,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既然市民社会是一个由个人私利欲望驱动所导致的社会状态,天生就有不自足性,即市民社会中人的利己性、差异性、

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但是,它不仅使社会上的个人之间处于相互分离的原子状态,而且使社会陷入阶级之间的对抗。由此,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分析,揭示出政治解放的限度,从而把克服市民社会的矛盾与超越政治解放紧紧地联系起来。

马克思的思想转折是通过批判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开始的。毫无疑问,马克思的这种批判,受到了洛克、卢梭、康德等自由主义哲学家的深刻影响,

瑡瑏

相关内容

  •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意蕴
  • 2013年第4期理论探讨 No.4,2013(总第173期) THEORErICALINVESTIGATl0N General.No.173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意蕴 陈坤,仲帅 (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教研部,哈尔滨150001) 摘要:葛兰西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 ...

  •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与文化领导权理论
  • 第23卷 Vol.23第3期No.3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Guangx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2001年6月June,2001 略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与文化领导权理论 王雨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4(300 ...

  •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溯源及其对它的误读
  • 2008年6月 (第6期,总第134期)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Jl虬,2008 (No.6,GeneralNo.134)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溯源及其对它的误读 郭赫男1,刘亚斌2 (1.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 ...

  • 哈贝马斯_公共领域_思想三论_傅永军
  • 2007年第1期 总第137期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SOCIALSCIENCESNo.1GeneralNo.137 ·公共领域与公共性:多元阐释与实践应用(学术主持人:傅永军)·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三论 傅永军 汪迎东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 ...

  • 中国社会管理新格局下遭遇的问题
  • 中国社会管理新格局下遭遇的问题 --一种基于中观机制分析的视角 李友梅 2012-12-19 13:56:21 来源:<学术月刊>(沪)2012年7期 [内容提要]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这些共识基本上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理论.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的 ...

  • 马克思话语权
  • 红字需修改,绿色字体是要求.要求还是我的要求,没有变.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研究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有三大背景:"经济事实"状况.政治环境状况和"已有的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与 ...

  • 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
  • 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 本文主要从宏观结构和微观自治两个维度考察了下的当代 政治发展.这里的" 20年来 与社会关系的转型, 视角 与社会",既非特定内涵的理论框架,也非在现实生活中能 够建构的实体,而是对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常识性理解. 之界定, 是 它更符合者所处的现实情境 ...

  • 西方法治与中国法治的关系
  • 摘 要 从"关系"的哲学定义中得知研究事物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必须首先厘清事物的内涵和特征.本文通过对西方法治和中国法治的简要历史梳理阐明二者各种的内涵和特征,从排他性的特征中归纳西方法治和中国法治在传统的文化理论层面和现代的实践经验层面上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梳理探寻中国当 ...

  • _社会组织_概念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_张海军
  • 理论探讨 [文章编号]1674-1323(2012)12-0031-02 "社会组织"概念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 张海军 (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北京100721) [摘 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组织"的科学概念,并从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