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学

一.选择、填空

1.华枝睾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门(吸虫纲)纲。

2. 鸟类皮肤的特点是(薄、松而且缺乏腺体), 鸟类唯一的皮肤腺是(尾脂腺)。

3. 鸟类的皮肤外面具有由表皮所衍生的角质物有(羽毛),(角质喙), 爪和鳞片等。

4. 根据羽毛的构造和功能,可分以(正羽), (绒羽)和纤羽。

5. 鸟类消化生理方面的特点是消化力(强)、消化过程(十分迅速)。

6. 鸟类的循环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完全的) 双循环,心脏(容量) 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迅速。

7. 海鸟盐腺的功能是(能分泌出比尿的浓度大得多的氯化钠), 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8. 羽衣的主要功能是:1)(①保持体温,形成隔热层。通过附着于羽基的皮肤肌,可改变羽毛的位置,从而调节体温)、2)(②构成飞翔器官的一部分——飞羽及尾羽)等. ③使外廓更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④保护皮肤不受损伤。羽色还可成为一些鸟类(如地栖性鸟类及大多数孵卵雌乌)的保护色。

9. 鸟分为两个亚纲, 即(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

10. 古鸟亚纲的代表化石种类有(始祖鸟), 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过渡)形态。

11. 哺乳类的胎盘分为(无蜕膜胎盘)和(蜕膜胎盘)。

12. 哺乳类四肢的着生与爬行类不同,其特点是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

13. 哺乳类的皮肤特点是(表皮和真皮均加厚),被毛和(皮肤腺特别发达)。

14. 哺乳类具有特殊的(膈肌),构成分隔胸腔与腹腔的(隔)。

15. 食草哺乳动物中的反刍类则具有复杂的复胃(反刍胃)。反刍胃一般由4室组成,即(瘤胃、网胃(蜂巢胃)、瓣胃和皱胃)。

16. 现存硬骨鱼系共分2个亚纲,即(总鳍亚纲(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

17. 鸟类繁殖行为包括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

18. 根据鸟类迁徒活动的特点,可把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

19. 圆口纲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

20. 七鳃鳗属于(圆口)纲,七鳃的涵义是指(体侧有鳃孔七对(或体侧各有七个鳃孔))。

21. 鱼纲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22. 鱼类出现于古生代的(志留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四大类:棘鱼类、盾皮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到(新生代)达到全盛时代,成为脊椎动物中的最大类群。

23. 鱼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24. 鱼类的偶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等。

25. 鱼鳞分3种,即(骨鳞)、(盾鳞)和硬鳞

26鱼类的骨骼系统由(软骨或硬骨)组成。附肢骨骼包括(带骨和鳍骨)。

27. 鱼类头骨可分为包藏脑及视、听、嗅等感觉器官的(脑颅)和左右两边包合消化管前段的(咽颅)二部分

28. 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低,分为(躯椎)和(尾椎)两部分。

29. 鱼类头部肌肉 主要包括由脑神经控制活动的(眼肌)和(鳃节肌)。

30. 一个神经细胞可有一到多个(树突),但(轴突)只有一个,在机能上(树突)是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到胞体,(轴突)则传导冲动离开胞体。

31. 在某水体中观察到数量很多的绿眼虫,这是国为水体(有机物)重度污染所致,这些眼虫可以做为监测(水质(水体污染))的生物指标。

32. 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和(孢子)生殖。

33. 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主要阶段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与体腔形成)、(胚层分化)阶段。

34. (水沟系)是海绵动物适应水中固着所特有的结构,其基本类型为三种:(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由此可反映出海绵的(进化)过程由简单到复杂。

35. 海蜇属于(腔肠动物门)门(钵水母纲)纲

36. 海葵为雌雄 (异)体,生殖腺长在(隔膜)上,这是由(内)胚层形成的。它的受精卵经过或不经(浮浪)幼虫而发育为海葵。

37. 环节动物门可分为(多毛纲)纲、(寡毛纲)纲和(蛭纲)纲。

38. 猪带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它的生殖系统(发达),在每个成熟节片内,具有(成套的雌雄生殖器官),消化系统 (完全退化),没有(口)及(肠)通过(皮层)直接吸收食物。

39. (腔肠)动物具有动物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称为(神经网),扁形动物为(梯形)的神经系统,环节动物为(索式)神经系统。

40. 线虫动物的生殖器官为 (细长管状),雄性生殖器官 (单个),雌性生殖器官(成对)。

41. 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与(肠)系膜,原体腔中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的物质和(间质)细胞。

42. 胚层分化时,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及其衍生物(神经组织)、(感觉器官)和(消化管)。

43. 原体腔(假体腔)见于(原腔)动物,次生体腔(真体腔)是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的,混合体腔见(节肢)动物;它们分别来源于胚胎的(囊胚腔)、(中胚层之间)和(原体腔与真体腔混合)。

44. 蛭类与寡毛类比较,其共同点是具(环带),雌雄(同体)和(直接)发育;不同点是蛭类体节数目(固定),一般无(刚毛)具(吸盘),真体腔缩小形成(血窦)和具(体环)。

45.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体分(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具有(外套)膜,体一般具贝壳,出现了(呼吸)器官,循环系统多为(开管式),排泄器官为(后肾管),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

46. 圆田螺的(侧脏)神经连索扭曲成(8)形。各神经节多集中在身体的(前)部,环绕在(食道)的周围。

47. 蛛形纲的主要特征是: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或(头胸部)和(腹部),完全愈合成一体,无触角,(头胸)部有6对附肢,其中(4对)步足,呼吸器官为(基节腺)和(马式管)。

48.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约占动物总数的4/5。常分为6个纲:(有爪纲(原气

管纲))纲,如(栉蚕);(肢口纲)纲,如(鲎);(蛛形纲)纲,如(蜘蛛);(甲壳纲)纲,如(对虾)。(多足纲)纲,如(蜈蚣);(昆虫纲)纲,如(蚊(或其它));

49. 昆虫躯体可分为(头)、(胸)和(腹)三个体部。(头)部是昆虫的感觉中心,着生有(触角)和(眼)等多种感觉器官;(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着生(翅)和(足);(腹)部是昆虫的营养和(生殖)中心,内有(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等。

50. 原腔动物共同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原体腔),体表具(角质膜)膜,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并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即由(外胚层)内褶而成的(前肠)和(后肠);多为雌雄(异体)。

51. 节肢动物(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如果(呼吸)系统局部在身体的某一部分(如虾。蜘蛛),则(循环)系统比较复杂;如果(呼吸)系统分散在身体各部(如昆虫的气管),(循环)系统的构造及(血液)流程均较(复杂)。

52. 蟋蟀属于(直翅)目,臭虫属于(半翅)目,蚜虫属于(同翅)目,瓢虫属于(鞘翅)目,家蝇属于(双翅)目,菜粉蝶属于(鳞翅)目,蜜蜂属于(膜翅)目,蜉蝣属于(蜉蝣)目。

53. 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和帚虫动物的共同特征主要是:具(触手冠)、(真)体腔,一般为(U 形)消化管;头部(神经感官)退化,(运动器官)退化,幼虫似(担轮)幼虫。

54. 腕足动物具有(背、腹)两瓣壳,软体动物瓣鳃类具有(左、右)两瓣壳,前者还具有(触手冠),而后者无;前者无(足)和(鳃),而后者有。

55. 棘皮动物特有结构是(水管系)和(管足),这是(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有开口与外界相通。

二、解释

1、鸟类: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2、双重呼吸:鸟类具有气囊与气管和肺相通, 使鸟在呼吸时呼气和吸气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这种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

3、完全的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动心脏四腔,心房与心室已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 使动脉和静脉血液完全分开, 提高了血液循环的效率。

5、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推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6、鸟类的迁徒: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的迁居。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鸟类的迁徒大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方向之间。

7、鱼类的盾鳞:盾鳞为软骨鱼所特有,平铺于体表互成对角线排列,可使流经表面的水流流态平顺,涡游减少,有助于提高游泳速度。盾鳞由菱形的基板和附生在基板上的鳞棘组成,棘外覆有釉质,其构造与牙齿相似,血管、神经可穿过基板孔进入鳞棘的髓腔内。属于真皮鳞。

8、一块脊椎骨的基本结构:脊椎骨由椎体、椎弓、髓棘、椎体横突、前关节突和后关节突等各部构成。

9、鱼鳔: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鳔的内壁为粕膜层,中间是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膜层。是鱼体比重的调节器官,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

10、动物:由于动物组织细胞中物质的氧化效率不高,新陈代射甚为缓慢,产生的热量少,不足以抵消所丧失的热量,加上没有良好的保温条件,也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因而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在很大程度上随环境温度而变化,所以称为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也叫外温动物。

11 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的运动器官,由上臂、前臂、腕、掌和指等五部分构成。 12 口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故称口咽式呼吸

13 洄游: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征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由海入河的溯河洄游,自河至海的降河洄游。

14 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

生理上的刺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徒称为生殖洄游。生殖泅游具有集群大、肥育程度高、游速快、停止进食和目的地远等特点。 15 双循环:两栖纲的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构成,体循环回心脏的静脉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动脉血进入心室后没有完全分开,由心室发出的血液是混合血,即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16 羊膜动物:陆生脊椎动物胚胎在发育期间, 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是羊膜动物共有特性,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羊膜腔内, 腔内充满羊水, 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发育, 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使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 保证了在陆地上进行繁殖。这类动物叫羊膜动物。

17、爬行纲动物: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18、蜕皮:爬行动物的鳞及昆虫的表皮被有定期更换规律,称为蜕皮。

19、新脑皮:位于大脑皮层,在爬行动物中开始出现锥体细胞,并聚集成神经细胞层,处在系统发生的早期阶段。哺乳类高度发达,神经细胞所聚集的皮层加厚和表面出现了皱褶(沟和回)。它接受来于全身的各种感觉器传来的冲动,通过分析综合,并根据已建立的神经联系而产生合适的反应。

20、双名法:为种的命名方法, 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文字组成。前面为该动物的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字为其种名,用形容词或名词,第一字母不需大写;在学名之后还可加上定名人的姓氏。

三命名法:种名之后再加亚种名

21、物种: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22、辐射对称: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为辐射对称。是一种原始的、低等的对称形式,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适应水中营固着或漂浮生活。

23、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 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 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为左右相

等的两部分。称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

24、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这种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无论在系统发展或个体发育上看,比原体腔出现的迟,所以称为次生体腔。

25、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由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腔—即原肠腔,具消化的功能,可以行细胞外消化,这种消化腔兼有循环的作用,称为消化循环腔。

26、皮肤肌肉囊:扁形动物中胚层形成的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

27、原肾管:低等三胚层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组成。

28、后肾管:某些无脊椎动物排泄器官;两端开口, 由肾口\细肾管\排泄管和肾孔组成;肾口开口于体腔, 肾孔开口于体外。

29、原体腔(或假体腔):原体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形成的空腔, 仅有体壁中胚层,无体腔膜。存在于原腔动物。

30、闭管式循环:血液始终不流入组织间隙中,而是从这条血管流到另一条血管,中间由微血管网相连。

31、开管式循环:血液不总是在血管内流动,而是要进入血腔、血窦或组织间隙,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

32、外套膜:软体动物等身体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壁延伸而成的膜状物。

33、马氏管:节肢动物如蜈蚣、昆虫、蜘蛛等的排泄器官。为着生于中、后肠界处的盲管。马氏管的盲端游离于血腔中,并从血液中吸取代谢废物,把它送入直肠中,由肛门排出体外。

34、混合体腔:节肢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代表次生体腔的围心腔壁消失,消 化管与体壁之间很大的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相混合,称为混合体腔。由于这个混合体腔内常充满血液,所以又称血腔。

35、后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原口封闭在相反的一端由外胚层内陷而形成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36、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37、伪足: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是变形虫的临时运动器。

38、食物泡:是动物进行细胞内消化的胞器。细胞质膜将食物包围起来,形成小囊泡,内包食物;由融酶体供给消化酶进行消化。存在于肉足纲、纤毛纲等原生动物。

39同律分节:除体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

异律体节:各体节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体节完成不同功能

意义:致使动物体生理分工更为显著,身体分化更为复杂,各部分分工更为精细,躯体向更高发展并逐渐分化出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使运动加快。

40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包括一切单细胞和单细胞群体。细胞内有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胞器,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机体。

三、简答

1.鸟类同爬行类比较,其进步性特征:

①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一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②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徒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③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④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① 且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② 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③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一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④ 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⑤ 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3. 简述脊椎动物椎体的类型。

① 双凹型椎体:椎体的两端凹入,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椎体,见于鱼类和两栖类。

② 前凹型椎体或后凹型椎体:椎体的前端或后端凹入,见于爬行类。

③ 异凹型椎骨:鸟类颈椎椎骨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异凹型椎骨。

④ 双平型椎体:哺乳类的脊椎骨的椎体两的端均为平面,椎体的接触面宽大,称双平型椎体

4. 鱼类渗透压的调节

淡水和海水的含盐度相差极大,分别栖息于2种不同水域中的鱼类,其体液所含盐分浓度却并无显著差异,这就表明鱼类具有调节渗透压的机能。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一高渗溶液。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4分)。

海洋鱼类体液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一低渗性溶液。为维持体内、外的水分平衡,鱼类除了从食物内获取水分外,尚须吞饮海水,然而吞饮海水的结果又造成了盐分浓度在鱼体内的增高。为减少盐分的积聚,海鱼把吞下的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而把水分截留下来,使体液维持正常的低浓度。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软骨鱼类用另…种方式调节渗透压以适应海水生活,它们的血液中因含有2%左右的尿素而浓度高十海水,不致产生失水过多现象。当血液内尿素含量偏高时,从鳃区进入的水分就多。进水量增多后稀释了血液的浓度,排尿量随之相应增加,因而尿素流失也多。当血液内尿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进水就会自动减少,排尿量相应递减,于是尿素含量又开始逐渐升高(4分)。

5. 区别软骨鱼系和硬骨鱼系主要特征(4点)。

软骨鱼绝大多数生活在海里。主要特征是:

①终生无硬骨,内骨骼由软骨构成。②体表大都被盾鳞。③鳃间隔发达,无鳃盖。 ④歪型尾鳍。本系共分两个亚纲,即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

硬骨鱼主要特征是:

①骨骼不同程度地硬化为硬骨。②体表被硬鳞、圆鳞或栉鳞,皮肤的粘液腺发达, ③鳃间隔部分或全部退化,鳃不直接开口于体外,有骨质的鳃盖遮护,多数有鳔。 ④鱼尾常呈正型尾,亦有原尾或歪尾。

6. 动物从水生转变到陆生必须克服的新矛盾。

陆地和水域是生存条件具有显著差异的不同环境。

① 水域是由含巨大热能的介质构成, 水温变动幅度不大, 一般不超过25℃-30℃, 使它能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② 水又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千倍的物体,因而尽管它对于动物运动所产生的阻力要比在空气中大得多,但是水具有浮力,能轻而易举地把沉重的动物体承托起来,使动物能在水中邀游。

③ 首当其冲的主要矛盾,就是呼吸器官和陆上运动器官的问题。需要用强健的四肢抵抗重力影响和支撑身体,还必须能推动动物体沿着地面移动。在这种机能要求的前题下,陆生动物形成了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④ 陆生动物形成了肺,呼吸空气,同时形成了一系列保水结构和适应陆地生活的感官和繁殖方式。

7、五界分类系统内容和意义?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系统反映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生物阶段的三个分支,即原核生物代表了细胞的初级阶段,进化到原生生物代表真核生物的单细胞阶段,再进化到真核多细胞阶段,即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植物、真菌和动物代表了进化的三个方向,即自养、腐生和异养。五界系统没有反映出非细胞生物阶段。

8、猪带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

身体扁长如带适于肠内寄生;头节具吸盘、小沟等附器器官、以附着寄生肠壁;体表

纤毛消失;体表具微毛,增加吸收面积;消化系统全部消失;神经系统不发达;感觉器官完全退化;生殖器官高度发达,繁殖力强。

9、中胚层的形成及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从而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中胚层的形成不仅促进了动物的新陈代谢,并为各器官系统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10、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何意义

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为中胚层裂开形成。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加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

11、简述蛭纲的主要特征

体节数目固定,具体环;一般具前、后吸盘;体腔退化缩小形成血窦,开管式循环系统;具环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12、昆虫的呼吸系统为什么说是动物界最高级的呼吸系统。

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气管是体壁的内陷物,不会使体内水分大量蒸发,其外端有气门和外界相通,内端则在动物体内延伸,并一再分支,布满全身,最细小的分支一直伸入组织内直接与细胞接触。一般动物的呼吸器官,无论是腮还是肺,都只起到交换气体的作用,对动物身体内部提供氧气和排放碳酸气体都要通过血液的输送,唯独节肢动物的气管却可直接供应氧气给组织,也可只直接从组织排放碳酸气,因此昆虫的呼吸器官---气管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器官。

13、寡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头部较退化,感官退化;刚毛直接着生在体壁上,无疣足;具环带;雌雄同体,具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器官;直接发育。

14、贝壳的结构及珍珠的形成?

结构可分为三层:角质层:薄、透明、有光泽。由贝壳素构成,耐酸碱,可保护贝壳。 壳中层:较厚、占贝壳的大部分,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

珍珠层:富光泽,由叶状霰石构成。

珍珠的形成:由珍珠层形成。是珍珠贝、河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进入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15、开管式循环对节肢动物具有适应意义

开管式循环由于血液在血腔或血窦中运行,压力是比较低的,流速也比较慢。因而可避免由于附肢容易折断而引起大量失血,这对节肢动物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16、为什么说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和帚虫动物是介于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动物

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及帚虫三类动物身体不分节,次生体腔;它们的胚胎发育比较特殊,间有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的特点。在胚胎发育中,胚孔形成口,这是原口动物的特征;腕足类以体腔囊发形成中胚层及体腔,这又是后口动物的特征。因此这三类动物可能介于具有次生体腔的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一类动物。。

17、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的类型。

咀嚼式口器,如直翅目;刺吸式口器,如蚊子;虹吸式口器,如鳞翅目蝶和蛾的成虫; 舔吸式口器,如蝇类; 锉吸式口器,如蓟马;嚼吸式口器,如膜翅目蜂类。

18、多孔动物的骨骼是指什么?它们主要由何种物质构成?研究他们有何意义? 骨骼是指骨针和海绵质纤维。

骨针主要由钙质或硅质构成,海绵质纤维主要由蛋白质构成。

意义:骨针和海绵质纤维是多孔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19、环节动物分几个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高等种类的开始?

分三个纲: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

多毛纲: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雌雄异体,螺旋型卵裂,有担轮幼虫。

寡毛纲: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无疣足;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蛭 纲:体背腹扁平,无疣足和刚毛,前后端各有一吸盘,暂时性体外寄生,体节数固定。 因为环节动物是身体分节的高等蠕虫,在蠕虫类中它的有机结构和生理功能都达到完善和高度发展的程度,环节动物出现身体分层,真体腔、原始附肢、后肾系统、闭管式循环系统和链状神经系统。发育经担轮幼虫,在动物演化时尚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是高等无脊椎动物。

20、环毛蚓有哪些适应土内穴居生活的特点。

头部退化;具有口前叶,饱胀时可摄食、掘土;疣足退化而代之以支持力强的刚毛;具背孔,可释放体腔液,湿润身体表面,使蚯蚓易于在土壤中钻洞和保护体表;具环带,分泌卵茧,保证在陆地上受精,和发育。

21、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是什么?

古生物学方面:最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也是最简单的。而在晚近的地层中动物的化石种类也较复杂,并且能看出生物由低等到高等发展的顺序。

形态学方面:从现有动物来看,有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并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序列。

胚胎学方面: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上是相似的。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简短的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四、论述

1、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① 鸟类与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这与无脊椎动物以及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有着本质的区别,

②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③ 在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④ 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而不像变温动物那样,一般在夜间处于不活动状态)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 ⑤ 恒温是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产热与散热相当,动物体温即可保持相对稳定;失去平衡就会引起体温波动,甚至导致死亡。鸟类与哺乳类之所以能迅速地调整产热和散热,是与具有高度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体温调节中枢(丘脑下部)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腺的活动来完成协调。由此可见,恒温的出现促进了动物其它器官系统的进步。

2、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不少于10个)

1)鸟类身体呈纺锤形,体外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型的外廓,从而减少了飞行中的阻力。

2)前肢变为翼,着生羽毛成为飞翔器官。

3)薄而松的皮肤,便于肌肉剧烈运动。

4)羽毛着生在体表的一定区域内称为羽区。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裸区, 羽毛的这种着生方式,有利于剧烈的飞翔运动。

5)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有利于减轻体重.

6)颈椎椎骨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异凹型椎骨。这种特殊形式的关节面使椎骨间的运动十分灵活。第一枚颈椎呈环状,称为寰椎;第二枚颈椎称为枢椎。与头骨相联结的襄椎,

可与头骨一起在抠椎上转动。这就大大提高了头部的活动范围。鸟类头部运动灵活.

7)胸椎借硬骨质的肋骨与胸骨联结。构成牢固的胸廓。保证胸肌的剧烈运动和完成呼吸,

8)尾骨退化,最后几枚尾骨愈合成——块尾综骨,以支撑扇形的尾羽。鸟类脊椎骨骼的愈合以及尾骨退化,就使躯体重心集中在中央,有助于在飞行中保持平衡。

9)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鸟喙外具角质鞘,构成锐利的切缘或钩,是鸟类的取食器官.

10)左右锁骨以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成“V”形,称为叉骨。叉骨具有弹性,在鸟翼剧烈煽动时可避免左右肩带(主要是乌喙骨)碰撞。

11)手部骨骼(腕骨、掌骨和指骨)的愈合和消失现象,使翼的骨骼构成一个整体,扇翅才能有力。

12)后肢骨骨块愈合减少且延长,能增加起飞时的弹力

13)使翼扬起(胸小肌)及下损(胸大肌)的肌肉十分发达。此外,不论是支配前肢及后肢运动的肌肉,其肌体部分均集中于躯干身体的中心部位, 其它肌肉退化以减轻体重.

14)鸟类的直肠极短,不贮存粪便,且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失水以及飞行时的负荷。

15)具有非常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连。气囊广布于内脏、骨腔以及某些运动肌肉之间。有助于减轻身体的比重,减少肌肉间以及内脏间的磨擦,

16)排泄尿酸减少失水, 鸟类不具膀胱, 所产的尿连同粪便随时排出体外, 通常认为这也是减轻体重的一种适应

17)视觉最为发达, 视力调节双重调节能力, 能在一瞬间把扁平的“远视眼”调整为“近视眼”.

3. 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答对8点即可得满分)

① 四肢强健有力,前后肢均为五指(趾),末端具爪,善于攀爬、疾驰和挖掘活动; ② 爬行动物的皮肤特点是表皮高度角质化, 且外被角质鳞, 构成完整的鳞被, 可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③ 脊柱已分化成陆栖脊椎动物共有的颞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等5个区域。出现了2枚荐椎, 颞椎分别特化为寰椎和枢椎。寰椎前部与颅骨枕髁关连, 枢椎齿突伸人寰椎, 构成可

动联结, 使头部获得更大的灵活性, 从而使头部既能上下运动, 又能转动。荐椎数目的增多及其与腰带的牢固连接, 加强了后肢承受体重负荷。

④ 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附生发达的肋骨,爬行动物前面一部分胸椎的肋骨均与腹中线的胸骨连接成胸廓。是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为前肢肌肉提供了附着点;肋骨附有肋间肌,它们的收缩可造成胸廓有节奏性的扩展和缩小,协同呼吸运动的完成。

⑤ 出现肋间肌 是营胸腹式呼吸的陆栖脊椎动物的特有肌肉。肋问肌位于胸部表层肋上肌下方的相邻两枚肋骨之间,用于调节肋骨升降,控制胸腹腔的体积变化,完成呼吸作用。 ⑥ 四肢上部的肌肉粗大,将动物体抬离地面并往前爬动

⑦ 口腔与咽有明显分界, 有发达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等口腔腺, 分泌物有助于湿润食物和吞咽动作完成。

⑧ 肺脏形似囊状,内部具有复杂的间隔,使之分隔成无数蜂窝状小室,并分布着极其丰富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微血管,能更有效地扩大与空气接触及交换气体的表面积。

⑨ 大多数爬行动物泌排的尿液中,其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和尿酸盐,它们比尿素)难溶于水,通过泄殖腔随粪便排出,而水分在这些物质沉淀时,又被输尿导管、大肠和膀胱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内,对于干旱地区生活的爬行动物减少体液丧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适应意义。 ⑩ 爬行动物在胚胎发育期间,羊膜卵的结构不但能保护胚体和有效地阻止卵内的失水,而且还能以较小的体积来盛纳通过尿囊所排出的尿酸盐等代谢废物。能够在陆地繁殖。 行动物都有活动性的上、下眼脸和瞬膜,在龟鳖类、鳄类和蜥蜴中出现了泪腺,其分泌物经鼻泪管由鼻腔排出。蛇眼表面盖有一层透明的薄膜,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4、两栖纲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及不完善性。

① 皮肤的表皮层,含有多层细胞,最内层由柱状细胞构成生发层,能不断地产生新细胞向上推移,由此向外,最外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轻微角质化,称为角质层,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但角质化程度较低,表皮中含有丰富的粘掖腺。粘液腺的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不完善性是呼吸的同时必然有水分的散失。

② 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椎体大多为前凹型和后凹型,可增大椎体问的接触面,提高支持体重的效能;两栖动物具有五趾型附肢。具有在陆地上支撑身体和运动的能力。但是骨化程度较低,功能尚不完善。

③ 身体和四肢的运动从单一的游泳变得更加复杂,出现了屈背、扩胸、爬行及跳跃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因此,与这些运动有关的肌肉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由于四肢分节出现了前肢的肘关节、腕关节和后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因此又分化出许多起点和止点都在附肢骨路上的肌肉,用以加强爬行和跳跃能力。

④ 成体肺呼吸这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肺的结构还比较简单,需要辅助呼吸器官以弥补肺脏摄氧的不足。幼体和鱼类一样,营鳃呼吸。

⑤ 两栖动物由于不完全的双循环,动脉血液中的含氧量不充分,造成组织细胞中物质的氧化效率不高,新陈代射甚为缓慢, 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在很大程度上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需要休眠。

⑥ 两栖类的膀胱重吸收水分的机能使体内水份的保持得到了加强,这种节水作用仅不足以抵偿由于体表蒸发所造成的大量失水。这就决定了两栖动物虽能上陆生活,却不能长时间地远离水源。

⑦ 视觉器官已初步具有与陆栖相适应的特点。半陆生的蛙蟾类的眼高踞头的背侧,也可深陷至眼眶内,有能活动的眼睑和瞬膜,还有泪腺和哈氏腺,这些结构及腺体分泌物都能使眼球润滑,免遭伤害和干燥有利于陆地生活。视觉调节能力不强,视觉调节方式也不同于改变晶体形状的陆生脊椎动物,所以它们在陆地上还只能说是近视动物。内耳球状囊的后壁已开始分化出雏型的瓶状囊,有感受音波的作用。出现了听觉机能。适应在陆地上感受声波而产了中耳,中耳腔内有一枚耳柱骨,两端分别紧贴内耳外壁的椭圆窗和鼓膜内面的中央,将鼓膜所感受的声波传人内耳,通过听神经传导到达脑,产生听觉。

⑧ 繁殖在水中进行,幼体在水中发育。

5、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体制(体型)进化的途径与适应环境的关系。

多孔动物的体型多不对称,适应水中固着生活;

腔肠动物辐射对称,适应水中固着或漂浮;

扁形、原腔、环节、软体、节肢动物两侧对称,适应与爬行、游泳或飞翔。

棘皮动物五辐射对称,适应与不活跃的生活方式,海参又发展成两侧对称。

6、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羊膜卵,胚胎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 即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在胚体周围发生向上隆起的环状皱褶—羊膜绒毛膜褶,不断生长的环状皱褶由四周逐渐往中间聚拢,彼此愈合和打通后成为围绕着整个胚胎的2层膜,即内层的羊膜和外层的绒毛膜,两者之间是一个宽大的胚外体腔。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绒毛膜紧贴于壳膜内面。胚胎在形成羊膜和绒毛膜的同时,还自消化道后部发生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称为尿囊。尿囊位于胚外体腔内,外壁紧贴绒毛膜,因其表 面和绒毛膜内壁上富有毛细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壳膜和卵壳,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此外, 尿囊还作为一个容器盛纳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动物获得产羊膜卵的特性后,毋需到水中繁殖,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是脊椎动物从水到陆的漫长进化历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飞跃进步。确保脊椎动物在陆地上进行繁殖。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3亿年前,当具有高等和进步特征的新兴爬行动物在地球上出现后,很快就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在地球上各种生态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动物。

7、综述华枝睾吸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体扁平,无纤毛和杆状体;体表为角质层所覆盖,以抵抗宿主分泌的消化酶;吸盘发达;消化系统趋退化;神经系统不发达,感官退化;生殖系统发达,行幼体生殖,出现高繁殖率;厌氧呼吸;生活史复杂,要更换寄主,从而减轻对寄主危害使分布更多寄主中,有利于生存。

9、论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

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较复杂,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在人体内疟原虫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 红血细胞前期:雌按蚊叮人,唾液中的疟原虫孢子进入人体随血液至肝脏,侵入肝细胞内—滋养体——裂殖子——破肝细胞而出。裂殖子三个去向:被吞噬细胞吞噬; 侵入红细胞—红血细胞内期;侵入其他肝细胞—红血细胞外期。

② 红血细胞外期:此时红血细胞内已有疟原虫病原体故称红血细胞外期。疟疾复发原因的两种观点:外期的存在;子孢子有两种类型:连发型和迟发型。

③ 红血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产生裂殖子—侵入其他红细胞。裂体生殖周期所需要的时间为疟疾发作的间隔时间。

几次裂体生殖后, 机体内环境对疟原虫不利时, 进入红细胞的裂殖子不再发育成裂殖体, 而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

在按蚊体内:大小配子母细胞被按蚊吸去在胃腔中, 大小配子—结合后形成合子—穿入胃壁在胃壁基膜上皮细胞间发育为圆形的卵囊, 多次分裂—子孢子—成熟后破囊而出—入体腔穿过各种组织—唾液中—叮人后进入人体。

危害:大量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损伤脑组织等,影响健康,甚至死亡。 防治原则:治病与灭蚊。

10、扁形动物门分几个纲?各纲适应于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分三纲: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

涡虫纲:① 自由生活,极少数过度为寄生。

② 体表具纤毛,皮肤肌肉囊,杆状体。

③ 神经系统和感官发达。

④ 具消化系统:有口无肠。消化管复杂程度不同。

⑤ 体表呼吸,具焰细胞的原肾管排泄系统。

⑥ 生殖系统复杂,多雌雄同体,再生力强。

⑦ 海产种类的个体发育经过螺旋式卵裂和牟勒式幼虫。

吸虫纲:① 全寄生,少数外寄生,多数内寄生。

② 适应寄生生活:运动机能退化, 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 无上皮细胞, 具皮层吸附器(吸盘、小钩)

③ 神经系统不发达,感官消失。

④ 消化系统趋于退化,较简单。

⑤ 呼吸:外寄生--有氧呼吸,内寄生--厌氧呼吸。

⑥ 生殖系统趋于复杂,生活史复杂:外寄生:1寄主,1幼虫期;内寄生:2寄主,多个幼虫期。

绦虫纲:① 全寄生人或脊椎动物体内(即全为内寄生)。

② 体形扁长如带,分节片。头节上有附着器官。

③ 体壁的皮层表面形成微毛,增加吸收面积。

④ 体表纤毛消失,感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全部消失。

⑤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生殖力极强。

12、试述软体动物外套膜的结构和功能?

由三层结构组成,内、外层是表皮细胞,中层为结缔

组织,外套膜包围着的腔为外套腔,腔内有鳃,还有消化、排泄、生殖等器官的开口; 借外套膜的进出水管进入外套腔和鳃的水流,从而滤取食物,进行呼吸、排泄、排遗等功能; 外套膜还能分泌贝壳以保护身体;

有些种类(头足类)外套膜富有肌肉,收缩时能使水流从漏斗喷出推动其体作反向运动。 13 何为真体腔? 真体腔是如何形成的?与假体腔有何区别?发达的真体腔有何生物学意义?

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中胚层发育的肌肉层和体腔膜的体腔,由中胚层细胞形成,又叫真体腔。真体腔是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通过裂腔法或肠腔法形成,假体腔位于中内胚层间,由胚胎期的囊胚腔一直持续到成体形成的。

意义: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发展。

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肠道蠕动,提高了消化能力。

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促使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如: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促使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真体腔被分隔为许多小室,各室彼此有孔相通,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不仅能辅助物质的运输,也与体节的伸缩有密切关系。

1. 原生动物门主要特征:

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

身体微小

细胞内包含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细胞器,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机体

具有各种营养类型:光合自养性营养 吞噬性营养 腐生性营养

含基本的酶系

出现水中行动的运动器

具有无性生殖核有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

有些种类有特有的外壳

分为:鞭毛虫纲(绿眼虫)肉足纲(变形虫)孢子纲(间日疟原虫)纤毛刚(草履虫)

2. 海绵动物门特点:营固着生活,没有消化腔,只有细胞内消化,没有细胞外消化,感受刺激和对刺激的反应极为缓慢,并且感受刺激和对刺激的反应只局限在身体的一部分。 分为:1)钙质海绵纲:骨针由钙质组成(如白枝海绵、毛壶).2)六放海绵纲:骨针六放,硅质(如拂子介、偕老同穴)3)寻常海绵纲: 海绵丝,硅质(如浴海绵、淡水海绵)

3. 腔肠动物门主要特征:能自由运动;体壁有刺细胞;体壁围绕身体纵轴成为一个只有一个开口的消化循环腔;除细胞内消化外,还具有细胞外消化,出现了神经细胞,感觉细胞

和网状神经系统。身体出现了固定的辐射对称或两侧辐射对称的体制,能够自由生活运动;具有两个胚层,腔肠动物身体具有2层细胞,体壁的外层来自胚胎发育时刻的外胚层,体壁的 内层来自胚胎发育时期的内胚层;出现了吧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

腔肠动物门分为:水螅纲:单体或群体生活;大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多数生活史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形成世代交替,水螅型的无口道,水母型绝大多数具缘膜,生殖细胞由外胚层细胞产生。代表动物有水螅,僧毛、帽水母,桃花水母和钩手水母等。

鉢水母纲:全部海产,大型水母类动物,水螅型退化或没有。有触手囊,无缘膜,生殖细胞由胃层产生。代表动物有海月水母,海蜇,霞水母等。

珊瑚虫纲:全部海产,为水螅型格个体,无水母型,口道发达,具有骨骼,多群体生活。无世代交替现象。代表动物为海葵。

4. 扁形动物门特征:①两侧对称;②三胚层;③无体腔;④具皮肌囊无完全的消化系统(有口无肛);⑤原肾管的排泄系统;⑥梯形神经系统;⑦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及附属腺。

5 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有假体腔,螺旋卵裂,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具有完整的消化道,排泄系统为原肾型,无循环系统与呼吸器官,多数为寄生种类

6. 环节动物门, 如蚯蚓, 沙蚕, 蚂蟥

特征:①身体分成体节;②具有真体腔;③开始出现疣足形式的附肢;④大多数具刚毛,着生在体壁或疣足上;⑤有按节排列的后肾管;⑥闭管式的循环系统;⑦神经系统集中,前端有脑,每节各有一神经节形成一连锁状的神经索。

7. 软体动物门, 如田螺, 乌贼;

特征: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

单板纲:贝壳大,帽状,足广阔宽平。如新蝶贝。 无板纲:无贝壳,足退化。如龙女簪。 多板纲:贝壳8板着生背部,覆瓦状排列;足肥大,块状。如毛肤石鳖。

腹足纲:贝壳一枚,螺旋状,足块状。如圆田螺。 掘足纲:贝壳牛角状。如角贝。 瓣鳃纲:贝壳两半,左右合抱,足斧状。如河蚌。 头足纲:多具内壳。如乌贼。

8. 节肢动物门, 如虾, 蟹, 昆虫;

9。棘皮动物门, 如海参, 海星;

主要特征:次生性的五辐射对称;体表具棘和皮鳃;体腔发达,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以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壁,为后口动物

10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① 具有脊神经索,其最前端变为内部有空腔的管状神经索,一般认为这是脊神经管的雏形。

② 消化管的前端有鳃裂,如进行呼吸的器官。

③ 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称为“口索”,这是半索动物特有的。

1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在背部出现起支撑作用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支柱;在脊索的背面出现中空呈管状,由外胚层在胚体背面中央下卷褶而成的背神经管;在消化道前段的咽部两侧形成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咽腮裂。

12圆口纲的特化特征:具有漏斗状的口吸盘,不能启闭;腮位于特殊的鳃囊中,鳃囊中附有由内胚层起源的鳃丝;皮肤无鳞,体表黏滑富有黏液腺;嗅囊为单个,开口在头顶中线上

一.选择、填空

1.华枝睾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门(吸虫纲)纲。

2. 鸟类皮肤的特点是(薄、松而且缺乏腺体), 鸟类唯一的皮肤腺是(尾脂腺)。

3. 鸟类的皮肤外面具有由表皮所衍生的角质物有(羽毛),(角质喙), 爪和鳞片等。

4. 根据羽毛的构造和功能,可分以(正羽), (绒羽)和纤羽。

5. 鸟类消化生理方面的特点是消化力(强)、消化过程(十分迅速)。

6. 鸟类的循环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完全的) 双循环,心脏(容量) 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迅速。

7. 海鸟盐腺的功能是(能分泌出比尿的浓度大得多的氯化钠), 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8. 羽衣的主要功能是:1)(①保持体温,形成隔热层。通过附着于羽基的皮肤肌,可改变羽毛的位置,从而调节体温)、2)(②构成飞翔器官的一部分——飞羽及尾羽)等. ③使外廓更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④保护皮肤不受损伤。羽色还可成为一些鸟类(如地栖性鸟类及大多数孵卵雌乌)的保护色。

9. 鸟分为两个亚纲, 即(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

10. 古鸟亚纲的代表化石种类有(始祖鸟), 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过渡)形态。

11. 哺乳类的胎盘分为(无蜕膜胎盘)和(蜕膜胎盘)。

12. 哺乳类四肢的着生与爬行类不同,其特点是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

13. 哺乳类的皮肤特点是(表皮和真皮均加厚),被毛和(皮肤腺特别发达)。

14. 哺乳类具有特殊的(膈肌),构成分隔胸腔与腹腔的(隔)。

15. 食草哺乳动物中的反刍类则具有复杂的复胃(反刍胃)。反刍胃一般由4室组成,即(瘤胃、网胃(蜂巢胃)、瓣胃和皱胃)。

16. 现存硬骨鱼系共分2个亚纲,即(总鳍亚纲(内鼻孔亚纲))和(辐鳍亚纲)。

17. 鸟类繁殖行为包括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

18. 根据鸟类迁徒活动的特点,可把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

19. 圆口纲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

20. 七鳃鳗属于(圆口)纲,七鳃的涵义是指(体侧有鳃孔七对(或体侧各有七个鳃孔))。

21. 鱼纲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22. 鱼类出现于古生代的(志留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四大类:棘鱼类、盾皮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到(新生代)达到全盛时代,成为脊椎动物中的最大类群。

23. 鱼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24. 鱼类的偶鳍包括(胸鳍和腹鳍),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等。

25. 鱼鳞分3种,即(骨鳞)、(盾鳞)和硬鳞

26鱼类的骨骼系统由(软骨或硬骨)组成。附肢骨骼包括(带骨和鳍骨)。

27. 鱼类头骨可分为包藏脑及视、听、嗅等感觉器官的(脑颅)和左右两边包合消化管前段的(咽颅)二部分

28. 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低,分为(躯椎)和(尾椎)两部分。

29. 鱼类头部肌肉 主要包括由脑神经控制活动的(眼肌)和(鳃节肌)。

30. 一个神经细胞可有一到多个(树突),但(轴突)只有一个,在机能上(树突)是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到胞体,(轴突)则传导冲动离开胞体。

31. 在某水体中观察到数量很多的绿眼虫,这是国为水体(有机物)重度污染所致,这些眼虫可以做为监测(水质(水体污染))的生物指标。

32. 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和(孢子)生殖。

33. 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主要阶段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与体腔形成)、(胚层分化)阶段。

34. (水沟系)是海绵动物适应水中固着所特有的结构,其基本类型为三种:(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由此可反映出海绵的(进化)过程由简单到复杂。

35. 海蜇属于(腔肠动物门)门(钵水母纲)纲

36. 海葵为雌雄 (异)体,生殖腺长在(隔膜)上,这是由(内)胚层形成的。它的受精卵经过或不经(浮浪)幼虫而发育为海葵。

37. 环节动物门可分为(多毛纲)纲、(寡毛纲)纲和(蛭纲)纲。

38. 猪带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它的生殖系统(发达),在每个成熟节片内,具有(成套的雌雄生殖器官),消化系统 (完全退化),没有(口)及(肠)通过(皮层)直接吸收食物。

39. (腔肠)动物具有动物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称为(神经网),扁形动物为(梯形)的神经系统,环节动物为(索式)神经系统。

40. 线虫动物的生殖器官为 (细长管状),雄性生殖器官 (单个),雌性生殖器官(成对)。

41. 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与(肠)系膜,原体腔中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的物质和(间质)细胞。

42. 胚层分化时,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及其衍生物(神经组织)、(感觉器官)和(消化管)。

43. 原体腔(假体腔)见于(原腔)动物,次生体腔(真体腔)是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的,混合体腔见(节肢)动物;它们分别来源于胚胎的(囊胚腔)、(中胚层之间)和(原体腔与真体腔混合)。

44. 蛭类与寡毛类比较,其共同点是具(环带),雌雄(同体)和(直接)发育;不同点是蛭类体节数目(固定),一般无(刚毛)具(吸盘),真体腔缩小形成(血窦)和具(体环)。

45.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体分(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具有(外套)膜,体一般具贝壳,出现了(呼吸)器官,循环系统多为(开管式),排泄器官为(后肾管),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

46. 圆田螺的(侧脏)神经连索扭曲成(8)形。各神经节多集中在身体的(前)部,环绕在(食道)的周围。

47. 蛛形纲的主要特征是: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或(头胸部)和(腹部),完全愈合成一体,无触角,(头胸)部有6对附肢,其中(4对)步足,呼吸器官为(基节腺)和(马式管)。

48.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约占动物总数的4/5。常分为6个纲:(有爪纲(原气

管纲))纲,如(栉蚕);(肢口纲)纲,如(鲎);(蛛形纲)纲,如(蜘蛛);(甲壳纲)纲,如(对虾)。(多足纲)纲,如(蜈蚣);(昆虫纲)纲,如(蚊(或其它));

49. 昆虫躯体可分为(头)、(胸)和(腹)三个体部。(头)部是昆虫的感觉中心,着生有(触角)和(眼)等多种感觉器官;(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着生(翅)和(足);(腹)部是昆虫的营养和(生殖)中心,内有(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等。

50. 原腔动物共同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原体腔),体表具(角质膜)膜,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并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即由(外胚层)内褶而成的(前肠)和(后肠);多为雌雄(异体)。

51. 节肢动物(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如果(呼吸)系统局部在身体的某一部分(如虾。蜘蛛),则(循环)系统比较复杂;如果(呼吸)系统分散在身体各部(如昆虫的气管),(循环)系统的构造及(血液)流程均较(复杂)。

52. 蟋蟀属于(直翅)目,臭虫属于(半翅)目,蚜虫属于(同翅)目,瓢虫属于(鞘翅)目,家蝇属于(双翅)目,菜粉蝶属于(鳞翅)目,蜜蜂属于(膜翅)目,蜉蝣属于(蜉蝣)目。

53. 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和帚虫动物的共同特征主要是:具(触手冠)、(真)体腔,一般为(U 形)消化管;头部(神经感官)退化,(运动器官)退化,幼虫似(担轮)幼虫。

54. 腕足动物具有(背、腹)两瓣壳,软体动物瓣鳃类具有(左、右)两瓣壳,前者还具有(触手冠),而后者无;前者无(足)和(鳃),而后者有。

55. 棘皮动物特有结构是(水管系)和(管足),这是(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有开口与外界相通。

二、解释

1、鸟类: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2、双重呼吸:鸟类具有气囊与气管和肺相通, 使鸟在呼吸时呼气和吸气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这种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

3、完全的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动心脏四腔,心房与心室已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 使动脉和静脉血液完全分开, 提高了血液循环的效率。

5、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推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6、鸟类的迁徒: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的迁居。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鸟类的迁徒大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方向之间。

7、鱼类的盾鳞:盾鳞为软骨鱼所特有,平铺于体表互成对角线排列,可使流经表面的水流流态平顺,涡游减少,有助于提高游泳速度。盾鳞由菱形的基板和附生在基板上的鳞棘组成,棘外覆有釉质,其构造与牙齿相似,血管、神经可穿过基板孔进入鳞棘的髓腔内。属于真皮鳞。

8、一块脊椎骨的基本结构:脊椎骨由椎体、椎弓、髓棘、椎体横突、前关节突和后关节突等各部构成。

9、鱼鳔: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鳔的内壁为粕膜层,中间是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膜层。是鱼体比重的调节器官,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

10、动物:由于动物组织细胞中物质的氧化效率不高,新陈代射甚为缓慢,产生的热量少,不足以抵消所丧失的热量,加上没有良好的保温条件,也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因而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在很大程度上随环境温度而变化,所以称为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也叫外温动物。

11 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的运动器官,由上臂、前臂、腕、掌和指等五部分构成。 12 口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故称口咽式呼吸

13 洄游: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征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由海入河的溯河洄游,自河至海的降河洄游。

14 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

生理上的刺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徒称为生殖洄游。生殖泅游具有集群大、肥育程度高、游速快、停止进食和目的地远等特点。 15 双循环:两栖纲的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构成,体循环回心脏的静脉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动脉血进入心室后没有完全分开,由心室发出的血液是混合血,即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16 羊膜动物:陆生脊椎动物胚胎在发育期间, 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是羊膜动物共有特性,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羊膜腔内, 腔内充满羊水, 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发育, 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使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 保证了在陆地上进行繁殖。这类动物叫羊膜动物。

17、爬行纲动物: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18、蜕皮:爬行动物的鳞及昆虫的表皮被有定期更换规律,称为蜕皮。

19、新脑皮:位于大脑皮层,在爬行动物中开始出现锥体细胞,并聚集成神经细胞层,处在系统发生的早期阶段。哺乳类高度发达,神经细胞所聚集的皮层加厚和表面出现了皱褶(沟和回)。它接受来于全身的各种感觉器传来的冲动,通过分析综合,并根据已建立的神经联系而产生合适的反应。

20、双名法:为种的命名方法, 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文字组成。前面为该动物的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字为其种名,用形容词或名词,第一字母不需大写;在学名之后还可加上定名人的姓氏。

三命名法:种名之后再加亚种名

21、物种: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22、辐射对称: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为辐射对称。是一种原始的、低等的对称形式,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适应水中营固着或漂浮生活。

23、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 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 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为左右相

等的两部分。称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

24、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这种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无论在系统发展或个体发育上看,比原体腔出现的迟,所以称为次生体腔。

25、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由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腔—即原肠腔,具消化的功能,可以行细胞外消化,这种消化腔兼有循环的作用,称为消化循环腔。

26、皮肤肌肉囊:扁形动物中胚层形成的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

27、原肾管:低等三胚层动物的排泄器官,是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组成。

28、后肾管:某些无脊椎动物排泄器官;两端开口, 由肾口\细肾管\排泄管和肾孔组成;肾口开口于体腔, 肾孔开口于体外。

29、原体腔(或假体腔):原体腔是由胚胎期的囊胚腔形成的空腔, 仅有体壁中胚层,无体腔膜。存在于原腔动物。

30、闭管式循环:血液始终不流入组织间隙中,而是从这条血管流到另一条血管,中间由微血管网相连。

31、开管式循环:血液不总是在血管内流动,而是要进入血腔、血窦或组织间隙,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

32、外套膜:软体动物等身体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壁延伸而成的膜状物。

33、马氏管:节肢动物如蜈蚣、昆虫、蜘蛛等的排泄器官。为着生于中、后肠界处的盲管。马氏管的盲端游离于血腔中,并从血液中吸取代谢废物,把它送入直肠中,由肛门排出体外。

34、混合体腔:节肢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代表次生体腔的围心腔壁消失,消 化管与体壁之间很大的初生体腔与次生体腔相混合,称为混合体腔。由于这个混合体腔内常充满血液,所以又称血腔。

35、后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原口封闭在相反的一端由外胚层内陷而形成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36、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37、伪足: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是变形虫的临时运动器。

38、食物泡:是动物进行细胞内消化的胞器。细胞质膜将食物包围起来,形成小囊泡,内包食物;由融酶体供给消化酶进行消化。存在于肉足纲、纤毛纲等原生动物。

39同律分节:除体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相同

异律体节:各体节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分体节完成不同功能

意义:致使动物体生理分工更为显著,身体分化更为复杂,各部分分工更为精细,躯体向更高发展并逐渐分化出胸,腹各部分有了可能,使运动加快。

40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包括一切单细胞和单细胞群体。细胞内有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胞器,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机体。

三、简答

1.鸟类同爬行类比较,其进步性特征:

①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一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②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徒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③ 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④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① 且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② 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③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一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④ 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⑤ 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3. 简述脊椎动物椎体的类型。

① 双凹型椎体:椎体的两端凹入,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椎体,见于鱼类和两栖类。

② 前凹型椎体或后凹型椎体:椎体的前端或后端凹入,见于爬行类。

③ 异凹型椎骨:鸟类颈椎椎骨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异凹型椎骨。

④ 双平型椎体:哺乳类的脊椎骨的椎体两的端均为平面,椎体的接触面宽大,称双平型椎体

4. 鱼类渗透压的调节

淡水和海水的含盐度相差极大,分别栖息于2种不同水域中的鱼类,其体液所含盐分浓度却并无显著差异,这就表明鱼类具有调节渗透压的机能。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一高渗溶液。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4分)。

海洋鱼类体液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一低渗性溶液。为维持体内、外的水分平衡,鱼类除了从食物内获取水分外,尚须吞饮海水,然而吞饮海水的结果又造成了盐分浓度在鱼体内的增高。为减少盐分的积聚,海鱼把吞下的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而把水分截留下来,使体液维持正常的低浓度。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软骨鱼类用另…种方式调节渗透压以适应海水生活,它们的血液中因含有2%左右的尿素而浓度高十海水,不致产生失水过多现象。当血液内尿素含量偏高时,从鳃区进入的水分就多。进水量增多后稀释了血液的浓度,排尿量随之相应增加,因而尿素流失也多。当血液内尿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进水就会自动减少,排尿量相应递减,于是尿素含量又开始逐渐升高(4分)。

5. 区别软骨鱼系和硬骨鱼系主要特征(4点)。

软骨鱼绝大多数生活在海里。主要特征是:

①终生无硬骨,内骨骼由软骨构成。②体表大都被盾鳞。③鳃间隔发达,无鳃盖。 ④歪型尾鳍。本系共分两个亚纲,即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

硬骨鱼主要特征是:

①骨骼不同程度地硬化为硬骨。②体表被硬鳞、圆鳞或栉鳞,皮肤的粘液腺发达, ③鳃间隔部分或全部退化,鳃不直接开口于体外,有骨质的鳃盖遮护,多数有鳔。 ④鱼尾常呈正型尾,亦有原尾或歪尾。

6. 动物从水生转变到陆生必须克服的新矛盾。

陆地和水域是生存条件具有显著差异的不同环境。

① 水域是由含巨大热能的介质构成, 水温变动幅度不大, 一般不超过25℃-30℃, 使它能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② 水又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千倍的物体,因而尽管它对于动物运动所产生的阻力要比在空气中大得多,但是水具有浮力,能轻而易举地把沉重的动物体承托起来,使动物能在水中邀游。

③ 首当其冲的主要矛盾,就是呼吸器官和陆上运动器官的问题。需要用强健的四肢抵抗重力影响和支撑身体,还必须能推动动物体沿着地面移动。在这种机能要求的前题下,陆生动物形成了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④ 陆生动物形成了肺,呼吸空气,同时形成了一系列保水结构和适应陆地生活的感官和繁殖方式。

7、五界分类系统内容和意义?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系统反映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生物阶段的三个分支,即原核生物代表了细胞的初级阶段,进化到原生生物代表真核生物的单细胞阶段,再进化到真核多细胞阶段,即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植物、真菌和动物代表了进化的三个方向,即自养、腐生和异养。五界系统没有反映出非细胞生物阶段。

8、猪带绦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

身体扁长如带适于肠内寄生;头节具吸盘、小沟等附器器官、以附着寄生肠壁;体表

纤毛消失;体表具微毛,增加吸收面积;消化系统全部消失;神经系统不发达;感觉器官完全退化;生殖器官高度发达,繁殖力强。

9、中胚层的形成及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从而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中胚层的形成不仅促进了动物的新陈代谢,并为各器官系统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10、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何意义

次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为中胚层裂开形成。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加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

11、简述蛭纲的主要特征

体节数目固定,具体环;一般具前、后吸盘;体腔退化缩小形成血窦,开管式循环系统;具环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12、昆虫的呼吸系统为什么说是动物界最高级的呼吸系统。

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气管是体壁的内陷物,不会使体内水分大量蒸发,其外端有气门和外界相通,内端则在动物体内延伸,并一再分支,布满全身,最细小的分支一直伸入组织内直接与细胞接触。一般动物的呼吸器官,无论是腮还是肺,都只起到交换气体的作用,对动物身体内部提供氧气和排放碳酸气体都要通过血液的输送,唯独节肢动物的气管却可直接供应氧气给组织,也可只直接从组织排放碳酸气,因此昆虫的呼吸器官---气管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器官。

13、寡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头部较退化,感官退化;刚毛直接着生在体壁上,无疣足;具环带;雌雄同体,具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器官;直接发育。

14、贝壳的结构及珍珠的形成?

结构可分为三层:角质层:薄、透明、有光泽。由贝壳素构成,耐酸碱,可保护贝壳。 壳中层:较厚、占贝壳的大部分,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

珍珠层:富光泽,由叶状霰石构成。

珍珠的形成:由珍珠层形成。是珍珠贝、河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进入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15、开管式循环对节肢动物具有适应意义

开管式循环由于血液在血腔或血窦中运行,压力是比较低的,流速也比较慢。因而可避免由于附肢容易折断而引起大量失血,这对节肢动物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16、为什么说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和帚虫动物是介于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动物

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及帚虫三类动物身体不分节,次生体腔;它们的胚胎发育比较特殊,间有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的特点。在胚胎发育中,胚孔形成口,这是原口动物的特征;腕足类以体腔囊发形成中胚层及体腔,这又是后口动物的特征。因此这三类动物可能介于具有次生体腔的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一类动物。。

17、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的类型。

咀嚼式口器,如直翅目;刺吸式口器,如蚊子;虹吸式口器,如鳞翅目蝶和蛾的成虫; 舔吸式口器,如蝇类; 锉吸式口器,如蓟马;嚼吸式口器,如膜翅目蜂类。

18、多孔动物的骨骼是指什么?它们主要由何种物质构成?研究他们有何意义? 骨骼是指骨针和海绵质纤维。

骨针主要由钙质或硅质构成,海绵质纤维主要由蛋白质构成。

意义:骨针和海绵质纤维是多孔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19、环节动物分几个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高等种类的开始?

分三个纲: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

多毛纲: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具疣足,其上有成束的刚毛;雌雄异体,螺旋型卵裂,有担轮幼虫。

寡毛纲:头部不明显,感官不发达,无疣足;有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蛭 纲:体背腹扁平,无疣足和刚毛,前后端各有一吸盘,暂时性体外寄生,体节数固定。 因为环节动物是身体分节的高等蠕虫,在蠕虫类中它的有机结构和生理功能都达到完善和高度发展的程度,环节动物出现身体分层,真体腔、原始附肢、后肾系统、闭管式循环系统和链状神经系统。发育经担轮幼虫,在动物演化时尚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是高等无脊椎动物。

20、环毛蚓有哪些适应土内穴居生活的特点。

头部退化;具有口前叶,饱胀时可摄食、掘土;疣足退化而代之以支持力强的刚毛;具背孔,可释放体腔液,湿润身体表面,使蚯蚓易于在土壤中钻洞和保护体表;具环带,分泌卵茧,保证在陆地上受精,和发育。

21、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是什么?

古生物学方面:最古老的地层中,化石种类也是最简单的。而在晚近的地层中动物的化石种类也较复杂,并且能看出生物由低等到高等发展的顺序。

形态学方面:从现有动物来看,有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并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序列。

胚胎学方面: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上是相似的。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简短的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四、论述

1、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① 鸟类与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这与无脊椎动物以及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有着本质的区别,

②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③ 在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④ 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而不像变温动物那样,一般在夜间处于不活动状态)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 ⑤ 恒温是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产热与散热相当,动物体温即可保持相对稳定;失去平衡就会引起体温波动,甚至导致死亡。鸟类与哺乳类之所以能迅速地调整产热和散热,是与具有高度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体温调节中枢(丘脑下部)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腺的活动来完成协调。由此可见,恒温的出现促进了动物其它器官系统的进步。

2、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不少于10个)

1)鸟类身体呈纺锤形,体外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型的外廓,从而减少了飞行中的阻力。

2)前肢变为翼,着生羽毛成为飞翔器官。

3)薄而松的皮肤,便于肌肉剧烈运动。

4)羽毛着生在体表的一定区域内称为羽区。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裸区, 羽毛的这种着生方式,有利于剧烈的飞翔运动。

5)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有利于减轻体重.

6)颈椎椎骨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异凹型椎骨。这种特殊形式的关节面使椎骨间的运动十分灵活。第一枚颈椎呈环状,称为寰椎;第二枚颈椎称为枢椎。与头骨相联结的襄椎,

可与头骨一起在抠椎上转动。这就大大提高了头部的活动范围。鸟类头部运动灵活.

7)胸椎借硬骨质的肋骨与胸骨联结。构成牢固的胸廓。保证胸肌的剧烈运动和完成呼吸,

8)尾骨退化,最后几枚尾骨愈合成——块尾综骨,以支撑扇形的尾羽。鸟类脊椎骨骼的愈合以及尾骨退化,就使躯体重心集中在中央,有助于在飞行中保持平衡。

9)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鸟喙外具角质鞘,构成锐利的切缘或钩,是鸟类的取食器官.

10)左右锁骨以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成“V”形,称为叉骨。叉骨具有弹性,在鸟翼剧烈煽动时可避免左右肩带(主要是乌喙骨)碰撞。

11)手部骨骼(腕骨、掌骨和指骨)的愈合和消失现象,使翼的骨骼构成一个整体,扇翅才能有力。

12)后肢骨骨块愈合减少且延长,能增加起飞时的弹力

13)使翼扬起(胸小肌)及下损(胸大肌)的肌肉十分发达。此外,不论是支配前肢及后肢运动的肌肉,其肌体部分均集中于躯干身体的中心部位, 其它肌肉退化以减轻体重.

14)鸟类的直肠极短,不贮存粪便,且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失水以及飞行时的负荷。

15)具有非常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连。气囊广布于内脏、骨腔以及某些运动肌肉之间。有助于减轻身体的比重,减少肌肉间以及内脏间的磨擦,

16)排泄尿酸减少失水, 鸟类不具膀胱, 所产的尿连同粪便随时排出体外, 通常认为这也是减轻体重的一种适应

17)视觉最为发达, 视力调节双重调节能力, 能在一瞬间把扁平的“远视眼”调整为“近视眼”.

3. 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答对8点即可得满分)

① 四肢强健有力,前后肢均为五指(趾),末端具爪,善于攀爬、疾驰和挖掘活动; ② 爬行动物的皮肤特点是表皮高度角质化, 且外被角质鳞, 构成完整的鳞被, 可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③ 脊柱已分化成陆栖脊椎动物共有的颞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等5个区域。出现了2枚荐椎, 颞椎分别特化为寰椎和枢椎。寰椎前部与颅骨枕髁关连, 枢椎齿突伸人寰椎, 构成可

动联结, 使头部获得更大的灵活性, 从而使头部既能上下运动, 又能转动。荐椎数目的增多及其与腰带的牢固连接, 加强了后肢承受体重负荷。

④ 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附生发达的肋骨,爬行动物前面一部分胸椎的肋骨均与腹中线的胸骨连接成胸廓。是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为前肢肌肉提供了附着点;肋骨附有肋间肌,它们的收缩可造成胸廓有节奏性的扩展和缩小,协同呼吸运动的完成。

⑤ 出现肋间肌 是营胸腹式呼吸的陆栖脊椎动物的特有肌肉。肋问肌位于胸部表层肋上肌下方的相邻两枚肋骨之间,用于调节肋骨升降,控制胸腹腔的体积变化,完成呼吸作用。 ⑥ 四肢上部的肌肉粗大,将动物体抬离地面并往前爬动

⑦ 口腔与咽有明显分界, 有发达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等口腔腺, 分泌物有助于湿润食物和吞咽动作完成。

⑧ 肺脏形似囊状,内部具有复杂的间隔,使之分隔成无数蜂窝状小室,并分布着极其丰富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微血管,能更有效地扩大与空气接触及交换气体的表面积。

⑨ 大多数爬行动物泌排的尿液中,其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和尿酸盐,它们比尿素)难溶于水,通过泄殖腔随粪便排出,而水分在这些物质沉淀时,又被输尿导管、大肠和膀胱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内,对于干旱地区生活的爬行动物减少体液丧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适应意义。 ⑩ 爬行动物在胚胎发育期间,羊膜卵的结构不但能保护胚体和有效地阻止卵内的失水,而且还能以较小的体积来盛纳通过尿囊所排出的尿酸盐等代谢废物。能够在陆地繁殖。 行动物都有活动性的上、下眼脸和瞬膜,在龟鳖类、鳄类和蜥蜴中出现了泪腺,其分泌物经鼻泪管由鼻腔排出。蛇眼表面盖有一层透明的薄膜,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4、两栖纲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及不完善性。

① 皮肤的表皮层,含有多层细胞,最内层由柱状细胞构成生发层,能不断地产生新细胞向上推移,由此向外,最外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轻微角质化,称为角质层,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但角质化程度较低,表皮中含有丰富的粘掖腺。粘液腺的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不完善性是呼吸的同时必然有水分的散失。

② 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椎体大多为前凹型和后凹型,可增大椎体问的接触面,提高支持体重的效能;两栖动物具有五趾型附肢。具有在陆地上支撑身体和运动的能力。但是骨化程度较低,功能尚不完善。

③ 身体和四肢的运动从单一的游泳变得更加复杂,出现了屈背、扩胸、爬行及跳跃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因此,与这些运动有关的肌肉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由于四肢分节出现了前肢的肘关节、腕关节和后肢的膝关节、踝关节,因此又分化出许多起点和止点都在附肢骨路上的肌肉,用以加强爬行和跳跃能力。

④ 成体肺呼吸这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肺的结构还比较简单,需要辅助呼吸器官以弥补肺脏摄氧的不足。幼体和鱼类一样,营鳃呼吸。

⑤ 两栖动物由于不完全的双循环,动脉血液中的含氧量不充分,造成组织细胞中物质的氧化效率不高,新陈代射甚为缓慢, 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在很大程度上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需要休眠。

⑥ 两栖类的膀胱重吸收水分的机能使体内水份的保持得到了加强,这种节水作用仅不足以抵偿由于体表蒸发所造成的大量失水。这就决定了两栖动物虽能上陆生活,却不能长时间地远离水源。

⑦ 视觉器官已初步具有与陆栖相适应的特点。半陆生的蛙蟾类的眼高踞头的背侧,也可深陷至眼眶内,有能活动的眼睑和瞬膜,还有泪腺和哈氏腺,这些结构及腺体分泌物都能使眼球润滑,免遭伤害和干燥有利于陆地生活。视觉调节能力不强,视觉调节方式也不同于改变晶体形状的陆生脊椎动物,所以它们在陆地上还只能说是近视动物。内耳球状囊的后壁已开始分化出雏型的瓶状囊,有感受音波的作用。出现了听觉机能。适应在陆地上感受声波而产了中耳,中耳腔内有一枚耳柱骨,两端分别紧贴内耳外壁的椭圆窗和鼓膜内面的中央,将鼓膜所感受的声波传人内耳,通过听神经传导到达脑,产生听觉。

⑧ 繁殖在水中进行,幼体在水中发育。

5、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体制(体型)进化的途径与适应环境的关系。

多孔动物的体型多不对称,适应水中固着生活;

腔肠动物辐射对称,适应水中固着或漂浮;

扁形、原腔、环节、软体、节肢动物两侧对称,适应与爬行、游泳或飞翔。

棘皮动物五辐射对称,适应与不活跃的生活方式,海参又发展成两侧对称。

6、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羊膜卵,胚胎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 即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在胚体周围发生向上隆起的环状皱褶—羊膜绒毛膜褶,不断生长的环状皱褶由四周逐渐往中间聚拢,彼此愈合和打通后成为围绕着整个胚胎的2层膜,即内层的羊膜和外层的绒毛膜,两者之间是一个宽大的胚外体腔。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绒毛膜紧贴于壳膜内面。胚胎在形成羊膜和绒毛膜的同时,还自消化道后部发生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称为尿囊。尿囊位于胚外体腔内,外壁紧贴绒毛膜,因其表 面和绒毛膜内壁上富有毛细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壳膜和卵壳,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此外, 尿囊还作为一个容器盛纳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动物获得产羊膜卵的特性后,毋需到水中繁殖,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是脊椎动物从水到陆的漫长进化历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飞跃进步。确保脊椎动物在陆地上进行繁殖。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3亿年前,当具有高等和进步特征的新兴爬行动物在地球上出现后,很快就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在地球上各种生态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动物。

7、综述华枝睾吸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体扁平,无纤毛和杆状体;体表为角质层所覆盖,以抵抗宿主分泌的消化酶;吸盘发达;消化系统趋退化;神经系统不发达,感官退化;生殖系统发达,行幼体生殖,出现高繁殖率;厌氧呼吸;生活史复杂,要更换寄主,从而减轻对寄主危害使分布更多寄主中,有利于生存。

9、论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

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较复杂,在人体内进行裂体生殖,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在人体内疟原虫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 红血细胞前期:雌按蚊叮人,唾液中的疟原虫孢子进入人体随血液至肝脏,侵入肝细胞内—滋养体——裂殖子——破肝细胞而出。裂殖子三个去向:被吞噬细胞吞噬; 侵入红细胞—红血细胞内期;侵入其他肝细胞—红血细胞外期。

② 红血细胞外期:此时红血细胞内已有疟原虫病原体故称红血细胞外期。疟疾复发原因的两种观点:外期的存在;子孢子有两种类型:连发型和迟发型。

③ 红血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产生裂殖子—侵入其他红细胞。裂体生殖周期所需要的时间为疟疾发作的间隔时间。

几次裂体生殖后, 机体内环境对疟原虫不利时, 进入红细胞的裂殖子不再发育成裂殖体, 而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

在按蚊体内:大小配子母细胞被按蚊吸去在胃腔中, 大小配子—结合后形成合子—穿入胃壁在胃壁基膜上皮细胞间发育为圆形的卵囊, 多次分裂—子孢子—成熟后破囊而出—入体腔穿过各种组织—唾液中—叮人后进入人体。

危害:大量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使肝脾肿大;损伤脑组织等,影响健康,甚至死亡。 防治原则:治病与灭蚊。

10、扁形动物门分几个纲?各纲适应于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分三纲: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

涡虫纲:① 自由生活,极少数过度为寄生。

② 体表具纤毛,皮肤肌肉囊,杆状体。

③ 神经系统和感官发达。

④ 具消化系统:有口无肠。消化管复杂程度不同。

⑤ 体表呼吸,具焰细胞的原肾管排泄系统。

⑥ 生殖系统复杂,多雌雄同体,再生力强。

⑦ 海产种类的个体发育经过螺旋式卵裂和牟勒式幼虫。

吸虫纲:① 全寄生,少数外寄生,多数内寄生。

② 适应寄生生活:运动机能退化, 体表无纤毛。无杆状体, 无上皮细胞, 具皮层吸附器(吸盘、小钩)

③ 神经系统不发达,感官消失。

④ 消化系统趋于退化,较简单。

⑤ 呼吸:外寄生--有氧呼吸,内寄生--厌氧呼吸。

⑥ 生殖系统趋于复杂,生活史复杂:外寄生:1寄主,1幼虫期;内寄生:2寄主,多个幼虫期。

绦虫纲:① 全寄生人或脊椎动物体内(即全为内寄生)。

② 体形扁长如带,分节片。头节上有附着器官。

③ 体壁的皮层表面形成微毛,增加吸收面积。

④ 体表纤毛消失,感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全部消失。

⑤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生殖力极强。

12、试述软体动物外套膜的结构和功能?

由三层结构组成,内、外层是表皮细胞,中层为结缔

组织,外套膜包围着的腔为外套腔,腔内有鳃,还有消化、排泄、生殖等器官的开口; 借外套膜的进出水管进入外套腔和鳃的水流,从而滤取食物,进行呼吸、排泄、排遗等功能; 外套膜还能分泌贝壳以保护身体;

有些种类(头足类)外套膜富有肌肉,收缩时能使水流从漏斗喷出推动其体作反向运动。 13 何为真体腔? 真体腔是如何形成的?与假体腔有何区别?发达的真体腔有何生物学意义?

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中胚层发育的肌肉层和体腔膜的体腔,由中胚层细胞形成,又叫真体腔。真体腔是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通过裂腔法或肠腔法形成,假体腔位于中内胚层间,由胚胎期的囊胚腔一直持续到成体形成的。

意义: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的一个重要发展。

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肠道蠕动,提高了消化能力。

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促使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如: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促使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真体腔被分隔为许多小室,各室彼此有孔相通,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不仅能辅助物质的运输,也与体节的伸缩有密切关系。

1. 原生动物门主要特征:

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

身体微小

细胞内包含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细胞器,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机体

具有各种营养类型:光合自养性营养 吞噬性营养 腐生性营养

含基本的酶系

出现水中行动的运动器

具有无性生殖核有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

有些种类有特有的外壳

分为:鞭毛虫纲(绿眼虫)肉足纲(变形虫)孢子纲(间日疟原虫)纤毛刚(草履虫)

2. 海绵动物门特点:营固着生活,没有消化腔,只有细胞内消化,没有细胞外消化,感受刺激和对刺激的反应极为缓慢,并且感受刺激和对刺激的反应只局限在身体的一部分。 分为:1)钙质海绵纲:骨针由钙质组成(如白枝海绵、毛壶).2)六放海绵纲:骨针六放,硅质(如拂子介、偕老同穴)3)寻常海绵纲: 海绵丝,硅质(如浴海绵、淡水海绵)

3. 腔肠动物门主要特征:能自由运动;体壁有刺细胞;体壁围绕身体纵轴成为一个只有一个开口的消化循环腔;除细胞内消化外,还具有细胞外消化,出现了神经细胞,感觉细胞

和网状神经系统。身体出现了固定的辐射对称或两侧辐射对称的体制,能够自由生活运动;具有两个胚层,腔肠动物身体具有2层细胞,体壁的外层来自胚胎发育时刻的外胚层,体壁的 内层来自胚胎发育时期的内胚层;出现了吧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

腔肠动物门分为:水螅纲:单体或群体生活;大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多数生活史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形成世代交替,水螅型的无口道,水母型绝大多数具缘膜,生殖细胞由外胚层细胞产生。代表动物有水螅,僧毛、帽水母,桃花水母和钩手水母等。

鉢水母纲:全部海产,大型水母类动物,水螅型退化或没有。有触手囊,无缘膜,生殖细胞由胃层产生。代表动物有海月水母,海蜇,霞水母等。

珊瑚虫纲:全部海产,为水螅型格个体,无水母型,口道发达,具有骨骼,多群体生活。无世代交替现象。代表动物为海葵。

4. 扁形动物门特征:①两侧对称;②三胚层;③无体腔;④具皮肌囊无完全的消化系统(有口无肛);⑤原肾管的排泄系统;⑥梯形神经系统;⑦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生殖导管及附属腺。

5 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有假体腔,螺旋卵裂,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具有完整的消化道,排泄系统为原肾型,无循环系统与呼吸器官,多数为寄生种类

6. 环节动物门, 如蚯蚓, 沙蚕, 蚂蟥

特征:①身体分成体节;②具有真体腔;③开始出现疣足形式的附肢;④大多数具刚毛,着生在体壁或疣足上;⑤有按节排列的后肾管;⑥闭管式的循环系统;⑦神经系统集中,前端有脑,每节各有一神经节形成一连锁状的神经索。

7. 软体动物门, 如田螺, 乌贼;

特征: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

单板纲:贝壳大,帽状,足广阔宽平。如新蝶贝。 无板纲:无贝壳,足退化。如龙女簪。 多板纲:贝壳8板着生背部,覆瓦状排列;足肥大,块状。如毛肤石鳖。

腹足纲:贝壳一枚,螺旋状,足块状。如圆田螺。 掘足纲:贝壳牛角状。如角贝。 瓣鳃纲:贝壳两半,左右合抱,足斧状。如河蚌。 头足纲:多具内壳。如乌贼。

8. 节肢动物门, 如虾, 蟹, 昆虫;

9。棘皮动物门, 如海参, 海星;

主要特征:次生性的五辐射对称;体表具棘和皮鳃;体腔发达,具有特殊的水管系统;以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壁,为后口动物

10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① 具有脊神经索,其最前端变为内部有空腔的管状神经索,一般认为这是脊神经管的雏形。

② 消化管的前端有鳃裂,如进行呼吸的器官。

③ 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称为“口索”,这是半索动物特有的。

1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在背部出现起支撑作用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支柱;在脊索的背面出现中空呈管状,由外胚层在胚体背面中央下卷褶而成的背神经管;在消化道前段的咽部两侧形成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咽腮裂。

12圆口纲的特化特征:具有漏斗状的口吸盘,不能启闭;腮位于特殊的鳃囊中,鳃囊中附有由内胚层起源的鳃丝;皮肤无鳞,体表黏滑富有黏液腺;嗅囊为单个,开口在头顶中线上


相关内容

  • 非法出售珍贵野生动物罪若干问题研究
  • 非法出售珍贵野生动物罪若干问题研究 --以主观明知为切入点 内容提要:野生动物是自然留给人类的资源,是维持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生命存在.随着人类文明与经济的发展,野生动物因其科研.药用.观赏等价值遭到不法分子的觊觎,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现有珍贵野生动物数量越来越少,特别是一些珍贵物种濒临灭绝.为保护野 ...

  • 野生动物保护法讲)
  • 各位领导. 同 事 战友: 各位领导 . 战友 :大家好!今天有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和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 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 年 11 月 8 日第七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 2004 年 8 月 28 ...

  • 我们该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 中国环境报记者刘晓星 "罗代表,你今年关注啥问题?" "继续关注野生动物保护." "<野生动物保护法>去年底不是进行了修订吗?" "对,但还得不断完善." 这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罗胜联.兰念瑛同 ...

  • 野生动物保护法考题
  • 野生动物保护法 单选题 第1题 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 ). A 个人 B 集体 C 国家 A B C 答案 C 解题思路:<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条 第2题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 ). A 一级和二级保护 ...

  • 打鸟捕蛇是小问题?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可以随意买卖?新[野生动物保护法]有规定啦!
  • 近来,"广西官员请吃穿山甲"一事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众多网友大呼其"没人性",@央视新闻更在微博发出呼吁:"穿山甲已濒临绝种!别吃了!" 如今,"野味"靠着传说中的"更有营养"和"口感更好& ...

  • 内蒙古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办法
  • 内蒙古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对陆生野生动物(以下简称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管理,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凡在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国家重 ...

  • 犯罪的本质是法益侵害-耍猴艺人无证运输猕猴案的思考
  • 犯罪的本质是法益侵害 --河南新野耍猴艺人无证运输猕猴案判决后的思考 作者:冯锦华(山西省森林公安局太行山分局法制科长.公职律师) 来稿选登 河南新野耍猴艺人无证运输猕猴案虽然早已尘埃落定,但此案的判决远未达到解疑释惑之效.非法运输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边界何在?森林公安机关在今后的执法当中,对无证 ...

  • 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竞赛
  • 福建 (12) 福建自然保护区有哪些? 1.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将乐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 漳江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 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 梁野山国家级自然 ...

  • 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栖息地类型多样,但由于人口.经济等多种原因,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日趋严重,造成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种类处于受胁状态.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从建国初就已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突飞猛进,濒危 ...

  • 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
  • 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 动物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开展野生动物综合保护的专类公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示范场所,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中心任务是开展野生动物综合保护和科学研究,并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和环境保护宣传.保护和利用好各类动物园,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