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和材料题汇总

1 、以下是关于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的材料。

材料l

“凡是毛王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2 . 07) 材料2

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3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1 ,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态度。

( 2 )根据材料2 ,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另一种态度。

( 3 )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 4 )根据材料3 ,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1 、答案要点:

(1)材料 1 是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认为凡是毛泽东讲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肯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 (2 )材料 2 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是错误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是不同的。毛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

(3 )上述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加以区别,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4 )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一要恢复、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那些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二要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反面吸取教训;三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 、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表反映的是我国 2000 年农业现状及 2020 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具体数字。(表格略)

( 1 )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 2 )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的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的比重?

2 、答案要点:

(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50% 的劳动力仅创造 15.9% 的 GDP ,城镇化水平低,只有 36.2%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 2253 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

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注:回答第 2 个问题,考生若列举出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其他合理措施,也可酌情给分。

3 、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占世界的7% ,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 ,长江以北占20% ,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 。1999 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惩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 2001 年 5 月 21 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 38 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 1 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关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 《中国化工报》 2001 年 3 月 10 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 100 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 2001 年 5 月 22 日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1 、2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②根据材料3 ,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 ③结合材料4 ,分析人类在应对从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3 、答案要点

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②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 3 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③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下面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材料:

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 772.4亿元,其中公有经济实现56 676.2亿元,非公有经济实现18 096.2亿元,分别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8%和24.2%。在公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 295.6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380.6 亿元,分别占国民经济的41.9% 和33.9%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51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其中国有成分4 860.2亿元,集体成分1656.9 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 和2.2%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经济比1996年增加了 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分别增加了1.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测算资料表明,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8.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 ,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请根据材料回答:

( 1 )概要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 2 )说明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

( 3 )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

( 4 )说明国有经济地位的变化。

4 、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不但没有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主体地位未变。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比重较大增长,因而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经济中;

(3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4)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四、分析题(34-36,每小题9分,37小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的。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实际,阐述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复杂关系问题上的经验。

2、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为什么还必须要牢记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

3、试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阐述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4、试述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必要性。

1、[答案要点] (1)中国资产阶级包括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主要表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上。

(2)在大革命时期,党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但在后期,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妥协退让,统一战线最终破裂。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工农大众同大地

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武装斗争。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将民族资产阶级看成中国革命的最危险的敌人,革命遭受挫折。

(3)1935年后,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再次建立了统一战线,而且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党及时纠正了王明在抗战初期的右倾错误,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党领导人民同发动内战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展开了两种命运的决战,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综上所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党内容易出现右的错误,在分裂时容易出现“左”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所谓联合,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同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另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破裂时,要注意团结、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所谓斗争,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指在分裂时,同大资产阶级展开武装斗争。

2、[答案要点](1)毛泽东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就是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当时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由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转向掌握全国政权,领导人民建设国家,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面对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党中央和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如何使全党同志在伟大的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面临的全新的历史性课题。毛泽东在讲话中不但提出了要用极大努力去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各项工作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为进行,他还特别强调: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讲过这个问题,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

(2)我们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决不能自满、懈怠、停滞,而且必须看到,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3)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保持和发扬。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

我们更要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

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牢固地树立为党和人民事业长期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思想。

3、[答案要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但它不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而是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一经渗透到生产力的务实体性要素中去,就会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先导和基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根据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4、[答案要点]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分离,是由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个民族感情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美国等外国反华势力长期插手台湾问题,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企业达到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离出去的险恶目的。因此,邓小平多次指出,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

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台湾人民没有任何损失。而且台湾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发展潜力有限;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两岸统一后,利用广阔的大陆市场空间,台湾经济将得到更大发展。近20年来,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增强,祖国大陆成为台湾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趋势,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中国人民完全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分裂势力阻挠祖国和平统一的图谋必将遭到最终失败。

四、分析题(34-36,每小题9分,37小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下面是一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处理国内矛盾问题的材料。

材料1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摘自毛泽东:《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材料2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3

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除了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外,私营工商业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也在1956年完成了。这件事所以做得这样迅速和顺利,是跟我们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密切相关的。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当时提出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为什么?

(2)在此之前,为什么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3)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是谁作的?材料2中所规定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

(4)参照材料3说明党是如何“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1、[答案要点] 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已经被打倒,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2因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治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虽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有着反对它们的一面,革命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应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所以称为中间阶级。

3刘少奇所作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对“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因为此时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4即把私营工商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改造,依据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2、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2、[答案要点]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绝对不能丢的,丢了就会丧失根本,就会走到邪路上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尽管创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于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从本质上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首先,它们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它们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都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邓小平理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再次,在根本任务的认识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邓小平一贯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告诫全党:“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邓小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拘泥于个别过时的结论;既珍惜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又不断地有所创新和发展,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试述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坚持党的先进性。

2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实现民富国强,关键在发展。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3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

4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5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

4、下面是有关农业发展的材料:

材料1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年均发展速度达到6.7%,远远超出同期世界农业的平均发展水平。1991年以来,在世界粮食增产总量中,我国占32%;在世界肉类增产总量中,我国占80%以上。我国粮、油、棉、糖的产量1997年分别比1978年增长0.62倍、1.1倍、3.1倍、2.9倍。其中,粮产量年均增速达到2.7%,远远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材料2

据统计,改革2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与1978年相比,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34元上升到1997年的2 090元,增加1 956元,增长了近15倍,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1%,比同期农业发展速度高出1.4个百分点。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7年的4 000多万。

材料3

我国农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很低。第一,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种为主。全国机耕面积占57%,机播面积占21%,机收面积只有12%,田间管理的机械化程度更低。12亿人口有7亿人在搞饭吃。第二,农业的科技含量低。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也就是说,农业增长主要还是靠劳动、资金投入。第三,农产品的商品率低。目前,我国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只有30%。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中,自给性消费仍占30%以上。第四,农村经济结构比较简单滞后。农民基本上是卖原料,他们生产的农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不经过加工就出卖了。第五,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有较大差距。农民收入,1997年东部地区是2 549元,西部地区是1 286元,相差一倍多。少数地区农民富起来了,多数地区只是解决了温饱,还有4 000多万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第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差。

材料4

尽管近年来农业连续丰收,但农民收入增幅却反而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因此,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46.4%降到1997年的43.3%。近年来国民经济中出现的工业品需求不旺、积压严重,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份额下降关系很大。

请回答:

(1)材料l、2说明了什么?

(2)材料3说明我国农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3)根据材料4,说明当前启动农村市场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作用。

4、[答案要点]1改革开放20年,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2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就是说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农业转变的阶段;由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农工商综合发展转变的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的阶段;农民生活由温饱向比较富裕转变的阶段;文化教育由比较落后向比较发达转变的阶段;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向逐步缩小差距转变的阶段。

3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不利于农民,小康的实现和农村市场的开拓。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潜力在农村。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则在于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四、分析题(34-36,每小题9分,37小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失败的原因与教训是什么?

2、如何理解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3、如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试述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要内容。

1、[答案要点](1)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第一,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具有比较完整纲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近代中国的一次比较更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第二,辛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

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为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第四,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也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进程。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第一,客观上是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强大。第二,主观上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缺乏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勇气和力量;也未能制定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能力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第三,中国同盟会组织的涣散,没有形成为一个坚强有力、集中统一领导的革命政党。这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

(3)辛亥革命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地,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答案要点](1)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探索者,从1956年《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伟大任务算起,他整整经过了20年曲折发展的历程。集中的探索是在1956年全年和1957年上半年,以后,他出现了“左”的失误,但仍没有放弃这一探索工作。应当肯定,探索的起步是正确的,在探索中提出了许多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后来,探索向着正确和错误两个趋向发展,最终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因此,应当承认这种探索没有取得成功。

(2)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我们党逐步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党的十四大确认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开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强之路,也是保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较能经受风险、立于不败之地的胜利之路。在新时期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对这一理论的形成,薄一波所作的“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的概括,恰当地评价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对这项伟业所做出的历史性功绩。

3、[答案要点]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2)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3)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4)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答案要点](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人权事业的发展。今天中国所焕发出的蓬勃活力,是我国人民拥有广泛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生动写照。

(2)我们尊重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但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3)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我国有13亿人口,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努力,必须从这个环节入手,否则其他一切权利都无从谈起。

(4)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把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统一起来加以推进

四、分析题(34-36,每小题9分,37小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述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2、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及其理论基础。

3、如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答案要点] (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国家积贫积弱。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最后都失败了。正是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以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中国的先进分子迫切需要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2)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特别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积累,也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具体来说,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第一,时代条件。毛泽东思想的本源或主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

2、[答案要点] (1)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决议指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

(2)“两个先锋队”的提法,首先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思想,是运用这一思想分析党的性质和使命得出的科学结论。“两个先锋队”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但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

(3)“两个先锋队”思想的提出,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增强阶级基础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样就能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共同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3、[答案要点](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第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第四,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1、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试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方式。

4、下面是有关农业发展的材料:

材料1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年均发展速度达到6.7%,远远超出同期世界农业的平均发展水平。1991年以来,在世界粮食增产总量中,我国占32%;在世界肉类增产总量中,我国占80%以上。我国粮、油、棉、糖的产量1997年分别比1978年增长0.62倍、1.1倍、3.1倍、2.9倍。其中,粮产量年均增速达到2.7%,远远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材料2

据统计,改革2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与1978年相比,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34元上升到1997年的2 090元,增加1 956元,增长了近15倍,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1%,比同期农业发展速度高出1.4个百分点。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7年的4 000多万。

材料3

我国农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很低。第一,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种为主。全国机耕面积占57%,机播面积占21%,机收面积只有12%,田间管理的机械化程度更低。12亿人口有7亿人在搞饭吃。第二,农业的科技含量低。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也就是说,农业增长主要还是靠劳动、资金投入。第三,农产品的商品率低。目前,我国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只有30%。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中,自给性消费仍占30%以上。第四,农村经济结构比较简单滞后。农民基本上是卖原料,他们生产的农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不经过加工就出卖了。第五,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有较大差距。农民收入,1997年东部地区是2 549元,西部地区是1 286元,相差一倍多。少数地区农民富起来了,多数地区只是解决了温饱,还有4 000多万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第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差。

材料4

尽管近年来农业连续丰收,但农民收入增幅却反而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因此,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46.4%降到1997年的43.3%。近年来国民经济中出现的工业品需求不旺、积压严重,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份额下降关系很大。

请回答:

(1)材料l、2说明了什么?

(2)材料3说明我国农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3)根据材料4,说明当前启动农村市场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作用。

1、[答案要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

(1)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2)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

(4)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2、(1)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宿愿。但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近代中国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同样没有能力担负起领导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重任。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个体农民尤其是缺少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下中农,为避免重新出现两极分化,为了兴修水利,抵制自然灾害,为了采用农业机械,确实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主要的阶级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3、[答案要点]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消费资料分配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

有制的体现和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是因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的效结合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必然多样化,这就决定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就不可避免地要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机制,就不可能进一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不利于这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所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否认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营单位中,就存在着按劳分配和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来源,随着改革的深入,有多样化趋势。

4、[答案要点]1改革开放20年,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2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就是说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农业转变的阶段;由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农工商综合发展转变的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的阶段;农民生活由温饱向比较富裕转变的阶段;文化教育由比较落后向比较发达转变的阶段;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向逐步缩小差距转变的阶段。

3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不利于农民,小康的实现和农村市场的开拓。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潜力在农村。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则在于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四、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2、请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1、(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分)。

2、(1)、在经济上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2分)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2分)文化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资产阶级和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及小生产习惯势力还存在(2分)。

(2)、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特点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的艰巨性所决定的(1分)。

五、材料题(10分)

材料:

在伊春市,有一片郁郁葱葱的“马永顺林”,这是一位“伐木英雄”在垂暮之年栽下的。林业工人马永顺一生伐木3万多棵,获得奖状和勋章无数,这曾是他最大的骄傲。可是,到了晚年,望着门前的荒山秃岭,他涌起了一种负疚感。于是,他开始偿还“绿债”,成为新时期的“植树英雄”。如今,我国大多数林业工人都与马永顺一样,放下油锯和斧头,走进了造林护林的行列。从“乱砍乱伐”到“封山育林”,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这不仅是我国林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跨越,也是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见证,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解振华代表说,在过去相当长的

时期里,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为了吃饭,人们围湖造田、盲目垦荒,破坏了生态平衡;为了工业化,人们把“机器轰鸣”、“烟囱林立”视为繁荣的象征,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然而,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环境污染趋势加剧,生态不断恶化,制约着经济发展,威胁着群众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这是全世界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后得出的深刻认识。1994年3月,我国在世界上率先颁布了国家级《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并陆续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2001年,江泽民同志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生存发展大计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从绿色奥运到南水北调,从西部大开发到绿色青藏铁路,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生态状况、遏制环境污染做出了不懈努力。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环保”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绿色”正成为五彩缤纷的现代中国最时尚的色彩。“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十六大报告确定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摘自《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1日

根据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及意义。

(3)结合身边事例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2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式(1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2分)。

3、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1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1分);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1分);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1分)。

1 、以下是关于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的材料。

材料l

“凡是毛王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2 . 07) 材料2

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3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1 ,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态度。

( 2 )根据材料2 ,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另一种态度。

( 3 )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 4 )根据材料3 ,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1 、答案要点:

(1)材料 1 是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认为凡是毛泽东讲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肯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 (2 )材料 2 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是错误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是不同的。毛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

(3 )上述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加以区别,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4 )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一要恢复、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那些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二要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反面吸取教训;三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 、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表反映的是我国 2000 年农业现状及 2020 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具体数字。(表格略)

( 1 )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 2 )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的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的比重?

2 、答案要点:

(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50% 的劳动力仅创造 15.9% 的 GDP ,城镇化水平低,只有 36.2%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 2253 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

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注:回答第 2 个问题,考生若列举出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其他合理措施,也可酌情给分。

3 、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占世界的7% ,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 ,长江以北占20% ,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 。1999 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惩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 2001 年 5 月 21 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 38 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 1 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关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 《中国化工报》 2001 年 3 月 10 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 100 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 2001 年 5 月 22 日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1 、2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②根据材料3 ,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 ③结合材料4 ,分析人类在应对从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3 、答案要点

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②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 3 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③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下面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材料:

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 772.4亿元,其中公有经济实现56 676.2亿元,非公有经济实现18 096.2亿元,分别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8%和24.2%。在公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 295.6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380.6 亿元,分别占国民经济的41.9% 和33.9%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51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其中国有成分4 860.2亿元,集体成分1656.9 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 和2.2%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经济比1996年增加了 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分别增加了1.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测算资料表明,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8.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 ,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请根据材料回答:

( 1 )概要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 2 )说明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

( 3 )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

( 4 )说明国有经济地位的变化。

4 、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不但没有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主体地位未变。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比重较大增长,因而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经济中;

(3 )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4)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四、分析题(34-36,每小题9分,37小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的。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实际,阐述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复杂关系问题上的经验。

2、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为什么还必须要牢记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

3、试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阐述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4、试述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必要性。

1、[答案要点] (1)中国资产阶级包括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主要表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上。

(2)在大革命时期,党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但在后期,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妥协退让,统一战线最终破裂。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工农大众同大地

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武装斗争。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将民族资产阶级看成中国革命的最危险的敌人,革命遭受挫折。

(3)1935年后,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再次建立了统一战线,而且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党及时纠正了王明在抗战初期的右倾错误,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党领导人民同发动内战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展开了两种命运的决战,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综上所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党内容易出现右的错误,在分裂时容易出现“左”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所谓联合,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同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另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破裂时,要注意团结、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所谓斗争,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指在分裂时,同大资产阶级展开武装斗争。

2、[答案要点](1)毛泽东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就是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当时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由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转向掌握全国政权,领导人民建设国家,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面对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党中央和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如何使全党同志在伟大的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面临的全新的历史性课题。毛泽东在讲话中不但提出了要用极大努力去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各项工作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为进行,他还特别强调: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讲过这个问题,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

(2)我们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决不能自满、懈怠、停滞,而且必须看到,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3)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保持和发扬。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

我们更要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

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牢固地树立为党和人民事业长期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思想。

3、[答案要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但它不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而是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一经渗透到生产力的务实体性要素中去,就会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先导和基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根据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4、[答案要点]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分离,是由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个民族感情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美国等外国反华势力长期插手台湾问题,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企业达到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离出去的险恶目的。因此,邓小平多次指出,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

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台湾人民没有任何损失。而且台湾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发展潜力有限;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两岸统一后,利用广阔的大陆市场空间,台湾经济将得到更大发展。近20年来,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增强,祖国大陆成为台湾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趋势,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中国人民完全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分裂势力阻挠祖国和平统一的图谋必将遭到最终失败。

四、分析题(34-36,每小题9分,37小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下面是一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处理国内矛盾问题的材料。

材料1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摘自毛泽东:《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材料2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3

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除了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外,私营工商业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也在1956年完成了。这件事所以做得这样迅速和顺利,是跟我们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密切相关的。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当时提出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为什么?

(2)在此之前,为什么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3)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是谁作的?材料2中所规定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

(4)参照材料3说明党是如何“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1、[答案要点] 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已经被打倒,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2因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治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虽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有着反对它们的一面,革命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应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所以称为中间阶级。

3刘少奇所作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对“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因为此时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4即把私营工商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改造,依据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2、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2、[答案要点]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绝对不能丢的,丢了就会丧失根本,就会走到邪路上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尽管创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于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从本质上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首先,它们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它们在基本立场上是一致的。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都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邓小平理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再次,在根本任务的认识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邓小平一贯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告诫全党:“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邓小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拘泥于个别过时的结论;既珍惜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又不断地有所创新和发展,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试述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坚持党的先进性。

2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实现民富国强,关键在发展。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3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

4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5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

4、下面是有关农业发展的材料:

材料1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年均发展速度达到6.7%,远远超出同期世界农业的平均发展水平。1991年以来,在世界粮食增产总量中,我国占32%;在世界肉类增产总量中,我国占80%以上。我国粮、油、棉、糖的产量1997年分别比1978年增长0.62倍、1.1倍、3.1倍、2.9倍。其中,粮产量年均增速达到2.7%,远远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材料2

据统计,改革2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与1978年相比,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34元上升到1997年的2 090元,增加1 956元,增长了近15倍,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1%,比同期农业发展速度高出1.4个百分点。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7年的4 000多万。

材料3

我国农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很低。第一,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种为主。全国机耕面积占57%,机播面积占21%,机收面积只有12%,田间管理的机械化程度更低。12亿人口有7亿人在搞饭吃。第二,农业的科技含量低。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也就是说,农业增长主要还是靠劳动、资金投入。第三,农产品的商品率低。目前,我国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只有30%。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中,自给性消费仍占30%以上。第四,农村经济结构比较简单滞后。农民基本上是卖原料,他们生产的农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不经过加工就出卖了。第五,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有较大差距。农民收入,1997年东部地区是2 549元,西部地区是1 286元,相差一倍多。少数地区农民富起来了,多数地区只是解决了温饱,还有4 000多万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第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差。

材料4

尽管近年来农业连续丰收,但农民收入增幅却反而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因此,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46.4%降到1997年的43.3%。近年来国民经济中出现的工业品需求不旺、积压严重,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份额下降关系很大。

请回答:

(1)材料l、2说明了什么?

(2)材料3说明我国农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3)根据材料4,说明当前启动农村市场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作用。

4、[答案要点]1改革开放20年,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2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就是说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农业转变的阶段;由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农工商综合发展转变的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的阶段;农民生活由温饱向比较富裕转变的阶段;文化教育由比较落后向比较发达转变的阶段;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向逐步缩小差距转变的阶段。

3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不利于农民,小康的实现和农村市场的开拓。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潜力在农村。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则在于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四、分析题(34-36,每小题9分,37小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失败的原因与教训是什么?

2、如何理解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3、如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试述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要内容。

1、[答案要点](1)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第一,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具有比较完整纲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近代中国的一次比较更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第二,辛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

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为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第四,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也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进程。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第一,客观上是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强大。第二,主观上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缺乏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勇气和力量;也未能制定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能力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第三,中国同盟会组织的涣散,没有形成为一个坚强有力、集中统一领导的革命政党。这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

(3)辛亥革命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地,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答案要点](1)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探索者,从1956年《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伟大任务算起,他整整经过了20年曲折发展的历程。集中的探索是在1956年全年和1957年上半年,以后,他出现了“左”的失误,但仍没有放弃这一探索工作。应当肯定,探索的起步是正确的,在探索中提出了许多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后来,探索向着正确和错误两个趋向发展,最终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因此,应当承认这种探索没有取得成功。

(2)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我们党逐步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党的十四大确认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开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强之路,也是保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较能经受风险、立于不败之地的胜利之路。在新时期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对这一理论的形成,薄一波所作的“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的概括,恰当地评价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对这项伟业所做出的历史性功绩。

3、[答案要点]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2)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3)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4)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答案要点](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人权事业的发展。今天中国所焕发出的蓬勃活力,是我国人民拥有广泛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生动写照。

(2)我们尊重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但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3)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我国有13亿人口,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努力,必须从这个环节入手,否则其他一切权利都无从谈起。

(4)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把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统一起来加以推进

四、分析题(34-36,每小题9分,37小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述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2、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及其理论基础。

3、如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答案要点] (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国家积贫积弱。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最后都失败了。正是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以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中国的先进分子迫切需要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2)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特别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积累,也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具体来说,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第一,时代条件。毛泽东思想的本源或主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

2、[答案要点] (1)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决议指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

(2)“两个先锋队”的提法,首先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思想,是运用这一思想分析党的性质和使命得出的科学结论。“两个先锋队”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但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

(3)“两个先锋队”思想的提出,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增强阶级基础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样就能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共同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3、[答案要点](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第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第四,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1、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试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方式。

4、下面是有关农业发展的材料:

材料1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年均发展速度达到6.7%,远远超出同期世界农业的平均发展水平。1991年以来,在世界粮食增产总量中,我国占32%;在世界肉类增产总量中,我国占80%以上。我国粮、油、棉、糖的产量1997年分别比1978年增长0.62倍、1.1倍、3.1倍、2.9倍。其中,粮产量年均增速达到2.7%,远远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材料2

据统计,改革20年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与1978年相比,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34元上升到1997年的2 090元,增加1 956元,增长了近15倍,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1%,比同期农业发展速度高出1.4个百分点。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97年的4 000多万。

材料3

我国农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很低。第一,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种为主。全国机耕面积占57%,机播面积占21%,机收面积只有12%,田间管理的机械化程度更低。12亿人口有7亿人在搞饭吃。第二,农业的科技含量低。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也就是说,农业增长主要还是靠劳动、资金投入。第三,农产品的商品率低。目前,我国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只有30%。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中,自给性消费仍占30%以上。第四,农村经济结构比较简单滞后。农民基本上是卖原料,他们生产的农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不经过加工就出卖了。第五,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有较大差距。农民收入,1997年东部地区是2 549元,西部地区是1 286元,相差一倍多。少数地区农民富起来了,多数地区只是解决了温饱,还有4 000多万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第六,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差。

材料4

尽管近年来农业连续丰收,但农民收入增幅却反而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因此,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46.4%降到1997年的43.3%。近年来国民经济中出现的工业品需求不旺、积压严重,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份额下降关系很大。

请回答:

(1)材料l、2说明了什么?

(2)材料3说明我国农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3)根据材料4,说明当前启动农村市场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作用。

1、[答案要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

(1)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2)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

(4)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2、(1)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宿愿。但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近代中国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同样没有能力担负起领导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重任。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个体农民尤其是缺少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下中农,为避免重新出现两极分化,为了兴修水利,抵制自然灾害,为了采用农业机械,确实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主要的阶级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3、[答案要点]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消费资料分配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

有制的体现和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是因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的效结合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必然多样化,这就决定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就不可避免地要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机制,就不可能进一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不利于这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所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否认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营单位中,就存在着按劳分配和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来源,随着改革的深入,有多样化趋势。

4、[答案要点]1改革开放20年,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2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就是说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农业转变的阶段;由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农工商综合发展转变的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的阶段;农民生活由温饱向比较富裕转变的阶段;文化教育由比较落后向比较发达转变的阶段;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向逐步缩小差距转变的阶段。

3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不利于农民,小康的实现和农村市场的开拓。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潜力在农村。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则在于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四、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2、请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1、(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分)。

2、(1)、在经济上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2分)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2分)文化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资产阶级和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及小生产习惯势力还存在(2分)。

(2)、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特点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的艰巨性所决定的(1分)。

五、材料题(10分)

材料:

在伊春市,有一片郁郁葱葱的“马永顺林”,这是一位“伐木英雄”在垂暮之年栽下的。林业工人马永顺一生伐木3万多棵,获得奖状和勋章无数,这曾是他最大的骄傲。可是,到了晚年,望着门前的荒山秃岭,他涌起了一种负疚感。于是,他开始偿还“绿债”,成为新时期的“植树英雄”。如今,我国大多数林业工人都与马永顺一样,放下油锯和斧头,走进了造林护林的行列。从“乱砍乱伐”到“封山育林”,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这不仅是我国林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跨越,也是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见证,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解振华代表说,在过去相当长的

时期里,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为了吃饭,人们围湖造田、盲目垦荒,破坏了生态平衡;为了工业化,人们把“机器轰鸣”、“烟囱林立”视为繁荣的象征,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然而,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环境污染趋势加剧,生态不断恶化,制约着经济发展,威胁着群众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包括中国在内的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这是全世界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审视后得出的深刻认识。1994年3月,我国在世界上率先颁布了国家级《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并陆续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2001年,江泽民同志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生存发展大计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从绿色奥运到南水北调,从西部大开发到绿色青藏铁路,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生态状况、遏制环境污染做出了不懈努力。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环保”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绿色”正成为五彩缤纷的现代中国最时尚的色彩。“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十六大报告确定的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摘自《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1日

根据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及意义。

(3)结合身边事例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2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式(1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2分)。

3、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1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1分);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1分);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1分)。


相关内容

  • 自考[幼儿园课程]章节考点汇总
  •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念 第一节 对课程的理解 一.名词解释 1.课程形态 2.悬缺课程 3.学问中心课程 4.经验中心课程 5.活动课程 6.隐性(潜在)课程 二.填空题 1.指的是课程的存在或表现形式. 2行的课程和 . 3 4概念,是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 5.综合课程本质上属于课程 ...

  • 议论文知识点汇总
  • 议论文知识点汇总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一)论点 1.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 ...

  • 社会科学论文写作技巧
  • 社会科学论文写作技巧 论文的最后一步是精心写作.动笔写作前,应该通盘整理一下研究成果,对研究提纲进行调整和补充,进一步衍化为写作提纲,对全文的布局.观点的体系.分析的层次.材料的使用作统一的安排.写作过程不是单纯记录研究成果的过程,而是继续深入研究的过程,是把研究成果精确化和完善化的过程.在写作过程 ...

  • 成本控制-理论版
  • 成本控制 摘要 市场经济的的存在条件是优胜劣汰.成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经济指 标,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反映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资及人力等的耗 费.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尽可能的提高收益,降低成本. 关键词:成本 控制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即控制措施 简述 成本控制是以 ...

  •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国考申论五大题型特点及高分技巧
  •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国考申论五大题型特点及高分技 巧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及备考汇总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已于10月14日正式发布,同2014年相比,考试时限依旧为180分钟,其余一字未改.大纲依旧强调:"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 ...

  • 西政法理学进阶期末试卷及答案汇总
  • 2006-2007第一学期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柏拉图关于法律的主要著作包括( ) A.<理想国> B.<政治家> C.<政治学> D.<尼各马可伦理学> 2.关于"法律解释&quo ...

  • 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样本
  • 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样本 2010-06-28 一.基本概况 1.合营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宗旨,经营范围和规模: 2.合营各方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姓名.职务.国籍(中方要说明主管部门): 3.合资企业总投资,注册资本,股本额(自有资金额,合营各方出资比例,出资方式,股本缴 ...

  • 毕业论文指导进度计划
  • 附件二 武汉工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东区 2015届自考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进度计划 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有序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符合学校要求,特制定2015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进度计划. 一.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学生选择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填报<毕业设计(论文)学生 ...

  • 教育学考研2016西南大学666真题分析
  • 教育学考研2016西南大学教育综合真题总体分析 备考西南大学教育学的小伙伴看过来,勤思教育学考研网的为老师为大家分析西南大学教育学666学术2016年的真题,帮刚出考场的小伙伴回忆下真题,同时也以真题为导向为17年志向西南大学的小伙伴指点迷津. 1.书单角度分析 西南大学非统考三年,14年退出统考舞 ...

  • 2017年西安工业大学专升本
  • 一报考条件:根据文件规定,西安工业大学专升本,本次选拔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1.在校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优秀,遵守校纪校规,文明礼貌,未受到任何处分.2.学历要求:具有本科专业对口,无重考,无重修记录,身心健康.3.以综合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首先按各专业实考人数划定分数资格线,再按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