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_的音乐美学浅析

第20卷 第1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1月 Vol.20No.1JOURNALOFSICHUANCOLLEGEOFEDUCATION Jan.2004

《琵琶行》的音乐美学浅析

高拂晓

(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摘 要:白居易的《琵琶行》不仅以其精美的语言成为现实主义叙事诗的典范,更因其对音乐美的深入洞察、理解和描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使得此诗超出了本身的文学价值而具有了更为广阔的美

学研究意义。

关键词:琵琶行;音乐美

AnAnalysisofMusicalAestheticsonSongofPipa

Abstract:ThepoemSongofPipawrittenbyBaijuyiisthemodelforrealisticpoetrywithitselegantlanguage.More-over,itarisetheextensiveconcernbecauseofdeeplyinsightintomusicalesthetics.Thisisalsomakethepoemoutrunningthevalueinliterature,andatthesametimehasthemorevastperspectiveinestheticsstudy.

Keywords:TheSongofPipa;musicalesthetics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04)01-0027-02

  一、音乐美学的客观现实基础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客观现实基础,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直接影响着艺术形态,从音乐美学的发展来看,产生于先秦的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在唐代进一步繁荣,一方面乐受制于礼,强调音乐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儒家),另一方面,重“意”轻“声”,强调“天人合一”(道家),而其审美准则都是遵循“淡”、“和”。作者白居易正是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这一黄金时代,音乐“百花齐放”,民族歌舞盛行,器乐繁荣,尤以琵琶流行,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中下层知识分子和官吏者,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有深刻的现实基础,而且隶属于大的唐代文化范畴。他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出发,主张儒家流传的思想“乐与政通”,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而更重要的是他进一步指出音乐不仅能为政治服务,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而且具有社会功能,能体察民情,反映百姓生活和思想感情。他认为国泰民安,人民感情和睦,表现的音乐就优美和谐;政局不稳,民不聊生,音乐就哀怨凄楚。感情成为了政治与音乐的关系纽带。这种思想奠定了《琵琶行》通过音乐的描写揭示的深刻社会历史意义:作者怀才不遇、遭到流放的境地与琵琶女被玩弄抛弃,沦落街头的命运同唱一曲悲剧之歌,从而对于残酷的封建统治的控诉便淋漓尽致。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维系“情”这条线索,突出了声、情、政之间的关系的来由。因而音乐美学思想使音乐美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之中,把要抒发的情感描绘在历史

的真实性之中,为音乐美的描写铺垫了现实反映的层面,感情自然才能引起共鸣。

二、音乐表现的形式

音乐有特定的表达方式,从声音到情感,融合了物质性的材料与精神性的内涵。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永远是统一起来相互作用的,任何割裂内容的形式主义与不考虑形式的情感论都是片面的对音乐美的理解。虽然音乐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具有其抽象性与不明确的指代意义,但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如艺术化的声音组合、结构原则等)可以从直觉的感受入手,体现音乐自身声音美的感性特点勾起人的听觉体验。《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弹奏技艺的精湛时,用“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象声词的运用,把抽象的难以领悟的音乐语言具体为音响效果。这些声音的组合形成了一定的节奏感、起伏感,旋律感,或抑或扬,或慢或快,时而雄浑奔放、高亢激越,时而轻盈优雅、低沉呜咽。“急雨”(迅速的)、“私语”(轻柔的)、“莺语”(美妙的)、“泉流”(透明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清晰的)、“银瓶乍破水浆迸”(急骤的),“铁骑突出刀枪鸣”(雄健的)等等具体事物的比喻,表现出了与音色、力度、节奏、旋律等等音乐的表现手法对应的各种感官感受。从音乐的组织结构来看,《琵琶行》描写的音乐应该归属于自由奏鸣曲式,既强调了段落的层次对比,属于戏剧性发展的构思体系,又是以感情为主的发展方式,并不强调曲式平衡。如“弦凝绝”,“声渐歇”时,余音依然萦绕耳际,经久不散,使听众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收稿日期:2003-05-20

 作者简介:高拂晓:(1977———),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1级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1月一缕忧愁怨恨油然而生。可就在听众迷恋于变幻迅捷的曲调,获得片刻余暇以咀嚼回味时,琴声却像暴风骤雨,金戈铁马,骤然而至。“银瓶”二句用巧妙的比拟,高昂的旋律使演奏达到高潮。这一段写琵琶声运用了纷繁多变的表现手法,但这一声和那一声既区别明显,又曲折有致,表现了音乐主题的对比发展原则,不同的主题表现了不同的情绪,塑造了不同的形象。在演奏的过程中,首先,“大珠小珠落玉盘”,色彩缤纷;紧接着声音渐渐幽细以至完全消失;继而又以刚劲雄健的“银瓶”二句,使得气势磅礴,有奇峰突起之感,最后“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曲终。当然,所有这些文学的描绘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表现特征,是基于一个大的前提:人们在文字理解基础上的想象和感受经验。对于一个无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莺语”或是“泉流”联系起来的人来说,这种美的传达就根本无法进行了。同时接受者要能够把文学描述所传达的形象感和意义与具体音响联系起来,即具备通感(或联觉)的能力。虽然个人的感受能力呈现较大差异性,但是我们一般都能够很明确地感受到音乐的美,这正是因为白居易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和音乐造诣,他找到了两种表达方式(文学的和音乐的)惊人的相似性,使音乐的表现方式流露在字里行间,传达着音乐特有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三、音乐表现的内涵

音乐表现是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的统一。如果说上面所谈到的是指纯音乐的形式,那么音乐的精神内容就是在对人的心灵———情感活动的表现中显示出来的。《琵琶行》中把人情美融入音乐美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以情动人,其音乐美的情感内涵不仅丰富、细腻,而且多层次、多侧面,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1、演奏者的情感体验与音乐描写。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切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都围绕主人公内心世界来展开,压抑和痛苦是情感的基调,所以“冰泉冷涩”,“别有幽愁”。音乐在表现悲剧性冲突的具体情节方面受到很大的局限,然而它却能以特别强大的力量表现悲剧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再现最深沉、最激越、最动人的悲剧性情感。更何况《琵琶行》已经巧妙的融合了文学的形象性和音乐的抒情性。琵琶女“门前冷落车马稀”,因而琵琶声“凝绝不通声渐歇”;“铁骑突出刀枪鸣”,试图与命运抗争;然而“四弦一声如裂帛”,终究被摧残迫害。音乐美的这个层次使音乐创作走向表演实践,既体现了音乐结构形式与音乐传达的情感内容的高度一致性,又证明了音乐美是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

2、欣赏者的情感投入和情感共鸣。作为音乐的欣赏者的白居易之所以能将音乐描写得那样扣人心弦,极富有感染力,不仅仅因为他本身对音乐、对琵琶演奏是个行家,更是因为他的主观感受和切身的遭遇正和琵琶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诗人对身世飘零的歌女无限同情,惺惺惜惺惺,叹息又叹息,实际上也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感叹。如“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正是这样一种典型感情的自我写照,使得美妙的琴声沟通了作者和歌女之间的感情渠道,在他们的心灵

深处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诗人从繁华的京都到偏僻的江州,自然再也难以听到“京都声”了。虽然有时出来听到“山歌与村笛”,但对诗人来说却是“呕哑嘲哳难为听”的,“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抖落了作者对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因此,音乐欣赏从感情体验的角度显示出音乐内涵与意义的开放性,正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意义的巨大差异,因为意义的多样性受到了音乐形式的制约,音乐表现的感性样式总要与欣赏者的感性体验相吻合。3、现实动态美中的综合审美交流。首先,《琵琶行》艺术描写手法中最为高明之处,就在于在琵琶女、诗人和读者之间铺设了一条审美交流的感情渠道。在这一审美交流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与描写对象(琵琶、琵琶声、琵琶女、外物等)高度地融为一体。在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音乐与情感二者在动态上的契合和同构关系。像“弦弦掩仰声声思”,“沉吟放拨插弦中”,“却坐促弦弦转急”,都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在主客体的交融汇合中,诗人抓住作为器乐的琵琶声的特征,与诗歌语言相融,以开篇到结尾,不管是序曲、第一次演奏还是第二次演奏,都选取了多个情感共鸣点,并注意设置高峰共鸣区,从低到高,从高至深。琵琶女的演奏之音、诗人的悲世之痛,读者的审美之思,在综合的审美交流中,达到情感波澜的顶点。其次,动态的情感交流与音乐带来的想象空间展现的静态图画结为一体,共同表现音乐的内容。“唯见江心秋月白”把悲凉的心境与音乐的休止停顿表现的意境描写得准确而生动,“绕船月明江水寒”,仿佛唱出一首人生晚秋的悲歌。这种意境是和现实生活中的琵琶女、诗人切身感受到的凄凉的心境相符合的,这也是音乐美的最高层次:意境的展现。这时候任何感官感受都会被音乐接纳,视觉、听觉、触觉已经分辨不清了。所有这些现实中自然与社会的动态美的概括和集中,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音乐图画,音乐美最终便具有了超越一切形式的高度感受性和综合性。

总之,《琵琶行》中音乐艺术魅力的显现、审美感受的形成、都是与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描写紧紧相关的,其音乐艺术的美正是诗人的独创和《琵琶行》经久不衰的美学生命力所在。而且,音乐美的这种构成不仅仅是简单音乐形态和单纯情感的叠加,而是在一种历史的动态现实中展现的一系列诸如音乐思想、音乐形态、感情体验的融合,是主客体情感交流的完美结合。参考文献:

[1] 李捷主编,梁海明译.唐诗三百首[M].山西:山西古

籍出版社.1999.[2] 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

版社.1992.[4]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郝丹立 责任校对:李 舒)

第20卷 第1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1月 Vol.20No.1JOURNALOFSICHUANCOLLEGEOFEDUCATION Jan.2004

《琵琶行》的音乐美学浅析

高拂晓

(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摘 要:白居易的《琵琶行》不仅以其精美的语言成为现实主义叙事诗的典范,更因其对音乐美的深入洞察、理解和描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使得此诗超出了本身的文学价值而具有了更为广阔的美

学研究意义。

关键词:琵琶行;音乐美

AnAnalysisofMusicalAestheticsonSongofPipa

Abstract:ThepoemSongofPipawrittenbyBaijuyiisthemodelforrealisticpoetrywithitselegantlanguage.More-over,itarisetheextensiveconcernbecauseofdeeplyinsightintomusicalesthetics.Thisisalsomakethepoemoutrunningthevalueinliterature,andatthesametimehasthemorevastperspectiveinestheticsstudy.

Keywords:TheSongofPipa;musicalesthetics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04)01-0027-02

  一、音乐美学的客观现实基础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客观现实基础,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直接影响着艺术形态,从音乐美学的发展来看,产生于先秦的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在唐代进一步繁荣,一方面乐受制于礼,强调音乐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儒家),另一方面,重“意”轻“声”,强调“天人合一”(道家),而其审美准则都是遵循“淡”、“和”。作者白居易正是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这一黄金时代,音乐“百花齐放”,民族歌舞盛行,器乐繁荣,尤以琵琶流行,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中下层知识分子和官吏者,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有深刻的现实基础,而且隶属于大的唐代文化范畴。他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出发,主张儒家流传的思想“乐与政通”,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而更重要的是他进一步指出音乐不仅能为政治服务,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而且具有社会功能,能体察民情,反映百姓生活和思想感情。他认为国泰民安,人民感情和睦,表现的音乐就优美和谐;政局不稳,民不聊生,音乐就哀怨凄楚。感情成为了政治与音乐的关系纽带。这种思想奠定了《琵琶行》通过音乐的描写揭示的深刻社会历史意义:作者怀才不遇、遭到流放的境地与琵琶女被玩弄抛弃,沦落街头的命运同唱一曲悲剧之歌,从而对于残酷的封建统治的控诉便淋漓尽致。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维系“情”这条线索,突出了声、情、政之间的关系的来由。因而音乐美学思想使音乐美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之中,把要抒发的情感描绘在历史

的真实性之中,为音乐美的描写铺垫了现实反映的层面,感情自然才能引起共鸣。

二、音乐表现的形式

音乐有特定的表达方式,从声音到情感,融合了物质性的材料与精神性的内涵。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永远是统一起来相互作用的,任何割裂内容的形式主义与不考虑形式的情感论都是片面的对音乐美的理解。虽然音乐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具有其抽象性与不明确的指代意义,但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如艺术化的声音组合、结构原则等)可以从直觉的感受入手,体现音乐自身声音美的感性特点勾起人的听觉体验。《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弹奏技艺的精湛时,用“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象声词的运用,把抽象的难以领悟的音乐语言具体为音响效果。这些声音的组合形成了一定的节奏感、起伏感,旋律感,或抑或扬,或慢或快,时而雄浑奔放、高亢激越,时而轻盈优雅、低沉呜咽。“急雨”(迅速的)、“私语”(轻柔的)、“莺语”(美妙的)、“泉流”(透明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清晰的)、“银瓶乍破水浆迸”(急骤的),“铁骑突出刀枪鸣”(雄健的)等等具体事物的比喻,表现出了与音色、力度、节奏、旋律等等音乐的表现手法对应的各种感官感受。从音乐的组织结构来看,《琵琶行》描写的音乐应该归属于自由奏鸣曲式,既强调了段落的层次对比,属于戏剧性发展的构思体系,又是以感情为主的发展方式,并不强调曲式平衡。如“弦凝绝”,“声渐歇”时,余音依然萦绕耳际,经久不散,使听众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收稿日期:2003-05-20

 作者简介:高拂晓:(1977———),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1级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1月一缕忧愁怨恨油然而生。可就在听众迷恋于变幻迅捷的曲调,获得片刻余暇以咀嚼回味时,琴声却像暴风骤雨,金戈铁马,骤然而至。“银瓶”二句用巧妙的比拟,高昂的旋律使演奏达到高潮。这一段写琵琶声运用了纷繁多变的表现手法,但这一声和那一声既区别明显,又曲折有致,表现了音乐主题的对比发展原则,不同的主题表现了不同的情绪,塑造了不同的形象。在演奏的过程中,首先,“大珠小珠落玉盘”,色彩缤纷;紧接着声音渐渐幽细以至完全消失;继而又以刚劲雄健的“银瓶”二句,使得气势磅礴,有奇峰突起之感,最后“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曲终。当然,所有这些文学的描绘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表现特征,是基于一个大的前提:人们在文字理解基础上的想象和感受经验。对于一个无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莺语”或是“泉流”联系起来的人来说,这种美的传达就根本无法进行了。同时接受者要能够把文学描述所传达的形象感和意义与具体音响联系起来,即具备通感(或联觉)的能力。虽然个人的感受能力呈现较大差异性,但是我们一般都能够很明确地感受到音乐的美,这正是因为白居易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和音乐造诣,他找到了两种表达方式(文学的和音乐的)惊人的相似性,使音乐的表现方式流露在字里行间,传达着音乐特有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三、音乐表现的内涵

音乐表现是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的统一。如果说上面所谈到的是指纯音乐的形式,那么音乐的精神内容就是在对人的心灵———情感活动的表现中显示出来的。《琵琶行》中把人情美融入音乐美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以情动人,其音乐美的情感内涵不仅丰富、细腻,而且多层次、多侧面,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1、演奏者的情感体验与音乐描写。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切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都围绕主人公内心世界来展开,压抑和痛苦是情感的基调,所以“冰泉冷涩”,“别有幽愁”。音乐在表现悲剧性冲突的具体情节方面受到很大的局限,然而它却能以特别强大的力量表现悲剧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再现最深沉、最激越、最动人的悲剧性情感。更何况《琵琶行》已经巧妙的融合了文学的形象性和音乐的抒情性。琵琶女“门前冷落车马稀”,因而琵琶声“凝绝不通声渐歇”;“铁骑突出刀枪鸣”,试图与命运抗争;然而“四弦一声如裂帛”,终究被摧残迫害。音乐美的这个层次使音乐创作走向表演实践,既体现了音乐结构形式与音乐传达的情感内容的高度一致性,又证明了音乐美是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

2、欣赏者的情感投入和情感共鸣。作为音乐的欣赏者的白居易之所以能将音乐描写得那样扣人心弦,极富有感染力,不仅仅因为他本身对音乐、对琵琶演奏是个行家,更是因为他的主观感受和切身的遭遇正和琵琶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诗人对身世飘零的歌女无限同情,惺惺惜惺惺,叹息又叹息,实际上也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感叹。如“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正是这样一种典型感情的自我写照,使得美妙的琴声沟通了作者和歌女之间的感情渠道,在他们的心灵

深处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诗人从繁华的京都到偏僻的江州,自然再也难以听到“京都声”了。虽然有时出来听到“山歌与村笛”,但对诗人来说却是“呕哑嘲哳难为听”的,“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抖落了作者对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因此,音乐欣赏从感情体验的角度显示出音乐内涵与意义的开放性,正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意义的巨大差异,因为意义的多样性受到了音乐形式的制约,音乐表现的感性样式总要与欣赏者的感性体验相吻合。3、现实动态美中的综合审美交流。首先,《琵琶行》艺术描写手法中最为高明之处,就在于在琵琶女、诗人和读者之间铺设了一条审美交流的感情渠道。在这一审美交流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与描写对象(琵琶、琵琶声、琵琶女、外物等)高度地融为一体。在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音乐与情感二者在动态上的契合和同构关系。像“弦弦掩仰声声思”,“沉吟放拨插弦中”,“却坐促弦弦转急”,都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在主客体的交融汇合中,诗人抓住作为器乐的琵琶声的特征,与诗歌语言相融,以开篇到结尾,不管是序曲、第一次演奏还是第二次演奏,都选取了多个情感共鸣点,并注意设置高峰共鸣区,从低到高,从高至深。琵琶女的演奏之音、诗人的悲世之痛,读者的审美之思,在综合的审美交流中,达到情感波澜的顶点。其次,动态的情感交流与音乐带来的想象空间展现的静态图画结为一体,共同表现音乐的内容。“唯见江心秋月白”把悲凉的心境与音乐的休止停顿表现的意境描写得准确而生动,“绕船月明江水寒”,仿佛唱出一首人生晚秋的悲歌。这种意境是和现实生活中的琵琶女、诗人切身感受到的凄凉的心境相符合的,这也是音乐美的最高层次:意境的展现。这时候任何感官感受都会被音乐接纳,视觉、听觉、触觉已经分辨不清了。所有这些现实中自然与社会的动态美的概括和集中,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音乐图画,音乐美最终便具有了超越一切形式的高度感受性和综合性。

总之,《琵琶行》中音乐艺术魅力的显现、审美感受的形成、都是与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描写紧紧相关的,其音乐艺术的美正是诗人的独创和《琵琶行》经久不衰的美学生命力所在。而且,音乐美的这种构成不仅仅是简单音乐形态和单纯情感的叠加,而是在一种历史的动态现实中展现的一系列诸如音乐思想、音乐形态、感情体验的融合,是主客体情感交流的完美结合。参考文献:

[1] 李捷主编,梁海明译.唐诗三百首[M].山西:山西古

籍出版社.1999.[2] 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

版社.1992.[4]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郝丹立 责任校对:李 舒)


相关内容

  • [琵琶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与音乐美学思想
  • 摘 要: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描述了琵琶绝妙演奏的作品.讲述了作者白居易被贬谪到潮州时的情景,琵琶演奏的凄怨哀婉之情,与作者的经历不谋而合.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琵琶音,换起了弹者和听者的情感.本文主要阐释的就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美 ...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

  •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浅析
  • 摘要:<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近现代新创作的优秀琵琶曲.作曲家吴厚元先生,生动地为我们再现了<琵琶行>这首诗中的意韵.本曲有着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将传统的中国音乐审美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术相融合,使得它深受演奏者和听众的喜爱.今天,笔者将通过音乐与诗歌的角度,浅析一下这首作品 ...

  • 从[夕阳箫鼓]谈我国钢琴曲的美学诠释
  • 摘要:本文以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黎英海先生演奏的钢琴曲目<夕阳箫鼓>为例,通过对作品演奏的逐层分析,探讨了我国钢琴曲的美学价值以及其丰富且深厚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夕阳箫鼓>:钢琴曲:美学价值 一.江楼钟鼓 江楼钟鼓是钢琴曲的引子部分,在开始时,节奏是自由的散拍子.从中我们可 ...

  • 谈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音乐特色
  •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从萌芽到蓬勃发展,逐步走向繁荣,呈现出创作风格多元化,音乐内容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作曲家不断融汇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在西方的乐器��钢琴上创作与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中,根据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气质确立了其在中国钢琴音乐 ...

  • 毕业论文 昭君出塞
  • 山东农业大学 毕 业 论 文 题目:浅析艺术歌曲<昭君出塞>艺术特色及演唱处理 学 院: 专业班级: 届 次: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目 录 摘要 ............................................................... ...

  • 中国艺术研究院历届著名导师
  • 梅兰芳 : ( 1894 年 10 月 22 日 -- 1961 年 8 月 8 日 )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 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梨园世家,主攻旦行.民国初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在旦角的表演.服饰.头饰等方面作了大胆改革,形成了雍容华贵, 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 -- 梅派.此外,在 ...

  • 中国音乐史
  • 中国古代音乐史--先秦部分 音乐的起源问题(不一定考,着重看书理解) 主要有几种说法:异性求爱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武术起源说.性本能说.表情达意说. 弹歌 记载于<吴越春秋>中,远古时期的一首古歌谣,歌词为:"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词大 ...

  • 浅析华彦钧[二泉映月]永恒的艺术魅力
  • 浅析阿炳<二泉映月>永恒的艺术魅力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王红蕾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无锡民间音乐家阿炳创造演奏的传世之作,曲中阿炳以琴抒情,乐曲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宁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流露出饱尝人间心酸和痛苦的盲艺人是思绪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