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翻译中陌生化效果的保留

第28卷第2期

2009年4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SocialScienceEdition)Vol.28No.22009.4

谈翻译中陌生化效果的保留

陆珊珊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摘 要:陌生化这个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主要探讨陌生化在文学领域

内的概念所指,将其与陌生性进行区分;进而研究陌生化在翻译领域内的应用,排除人们将陌生化视为异化的误解,重点研究翻译时如何在不扭曲源语文化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效果。关键词:翻译;陌生化;陌生化手法;陌生化效果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0112-04

,”仅看什老对陌生化的描述似乎有些抽象,只能对陌生化产生模糊的认识,而不能形成直观的印象。因此,本文试图从中外学者对陌生化的描述中归纳文学领域陌生化的外延,希望能帮助人们对陌生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什克洛夫斯基在提出陌生化理论时就指出,托尔斯泰小说中存在大量陌生化的例子,不用事物原有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例如,《战争与和平》称圣餐为“一小片白面包”。什克洛夫斯基在这里提到的陌生化手法实际上类似于一种修辞手法,中文叫做“折绕”,英文叫做“periphrasis”,就是“有话不直说,却故意绕个弯子,用迂回曲折的话来代替”。例如,在Ididn’tclosemyeyesforthewholenight中,用closemyeyes来代替sleep,就用了“periphrasis”的修辞手段,是典型的陌生化手法。从这里可以看出,陌生化和修辞手段有着微妙的联系。后来,什克洛夫斯基又指出,文学语言是陌生化了的日常语言,其中,诗歌的陌生化程度最高,散文的陌生化程度最低。这使陌生化在一定程度上又成了修辞手段的代名词。一般而言,文学语言与日常用语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而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段最丰富,而散文运用得最少。什老所提到的例子中大多都是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实现陌生化效果的。谭学纯也曾指出,修辞话语建构有两种看似相反的建构方式:熟知化和陌生化,点出了陌生化与修辞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郑海凌教授更

一、引 言

陌生化由20斯基提出。,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仅学界对这一理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人们更是将其用来解释和指导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和活动。人们还提出了与此相对的另一个理论———“熟知化”,将熟知化和陌生化称作修辞话语“两种看似相反的建构方式”。甚至有人更进一步,用陌生化与熟知化来解释人类的认知过程,将此二者称之为“两种认知方式”。可见,尽管后人对于陌生化的诸多理解已与什老的初衷大相径庭,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诸多理解和运用丰富了陌生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赋予这一概念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五色令人目盲,对于陌生化的诸多解释容易乱人耳目,使人忽视其在文学乃至文学翻译领域的意义。本文旨在澄清文学领域中陌生化的概念,并探讨这一手法在翻译中如何保留。

二、陌生化简析1.直观认识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在文艺创作中对“艺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感受活动”。形式主义者所主张的陌生化是伴随着文学性而提出的,他们认为,“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

收稿日期:2009-01-10

作者简介:陆珊珊,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翻译。

・112・

陆珊珊:谈翻译中陌生化效果的保留

是明确地将“陌生化”称之为“这种修辞手法”,但他也曾指出,中国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一些手法,“比什克洛夫斯基举托尔斯泰创作中的所谓‘陌生化’结构更为典型”,因而“‘陌生化’不只限于修辞,选材取境,亦复如是。”因此,笔者认为,什老所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修辞手段的抽象概括,而郑海凌和谭学纯等中国学者又对陌生化理论加以扩展,使之不仅包括修辞,也包含选材取境,扩大了“陌生化”理论的外延。陌生化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典型的意义,体现了中国学术界对国外文艺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这对于我们引进国外一些艰深难懂的文艺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引进现象学、阐释学等艰涩难懂的理论时,中国学者应该结合中国文艺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对引进的理论批判性地继承,切不可不知所以然地盲从。

2.分。,却大不相同。首先,“化”与“性”之异在于动与静之分。“化”体现的是一种过程,“性”体现的是一种状态。两者分别对应英文单词“defamiliarization”和“unfamiliarity”,从这两个单词的后缀(-ization和-ity)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差别。简单地说,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而陌生性意为“是陌生的”。其次,陌生性指的是一种性质,侧重于内容的陌生,而无论形式是否陌生。而陌生化是形式主义的一个概念,侧重于形式上的陌生,其内容对于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所谓陌生化,就是将熟悉的事物用一种陌生而新鲜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延长其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过程。

三、翻译中陌生化手法的保留

尽管陌生化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对其在翻译领域内所做的研究却十分罕见。笔者在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做过统计,将“陌生化”作为主题关键词搜索1994~2008年的论文,共找到2389篇,再将“陌生化翻译”作为主题关键词搜索,仅剩58篇论文,而经笔者分析,其中真正将两者联系起来的仅有17篇,可见陌生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仅有的17篇论文中,又有好几篇未弄清陌生化的概念,将其直接看做一种翻译策略,并与异化混为一谈。陌生化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文学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在翻译时如何将其保留,是译者必

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翻译与陌生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扫除认识上的混乱局面。

1.陌生化与异化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的关于陌生化与翻译的为数不多的文章中,不少都将陌生化与异化混为一谈。有些认为陌生化在翻译中即是“保留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实质就是将其等同于异化,有些没有完全将陌生化等同于异化,却称“异化应该是一种更广泛意义的陌生化”。这些误解大都是因为没有认清陌生化的概念,将陌生化与陌生性混为一谈,关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前面已经做了说明。事实上,陌生化与异化看似相似,却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而一种螺旋,,成为一种常规,,这时就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陌生化处理,以继续延长读者的审美感受。而异化则指翻译时尽量去适应、照顾源语的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词用字习惯,保留源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其次,陌生化是就同一个语言和文化背景提出的,而异化则发生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陌生化侧重形式的陌生,而异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可能是陌生的。陌生化的效果是延长审美过程,而异化的效果是译入语读者对源语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因此,陌生化与异化并无多大联系,陌生化理论并不能用来声援异化这种翻译方法。

2.陌生化与翻译的联系

郑海凌教授曾指出,陌生化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是否可用于文学翻译这一问题“还有争议”。目前看来,学者对这一问题讨论得并不多,偶有学者对翻译中的陌生化下定义,也没有得到热烈的回应。在笔者搜索到的文章中,仅有一篇出现了“陌生化翻译”的说法,也是作为异化的另一种说法引人注意而已。据笔者所知,目前只有陈琳和张春柏尝试对翻译中的陌生化概念下定义,他们认为,翻译中的陌生化概念,就是“将源语文本的陌生化表现手法保留,或把文学样式、文学手段、文学主题、文化信息陌生化”。这个概念自提出至现在,无人做出回应。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陌生化与翻译并无天然的联系,陌生化是同一种语言在内在修辞和选材取境上出奇出新,而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陌生化理论对于翻译的影响只是让译者注意到了原作异常的修辞手

・113・

 第2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8卷 

段和写作手法,而如何在翻译的语言转换中保留这种陌生化,则体现了“译者的再创造”。

3.陌生化效果的保留

翻译中对于陌生化效果的处理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源语文本的陌生化表现手法在译入语中也属陌生化,翻译时直接将这种手法保留;二是源语文本的陌生化表现手法在译入语中不属于陌生化或无法表现,翻译时应将源语中的陌生化手法替换为译语中的另一种陌生化手法,从而保留陌生化效果;三是由于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源语文本的陌生化效果在译文中无法保留。下面就分这三种情况来看陌生化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处理的。

(1)直接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手法。前面已经讲过,折绕是一种典型的陌生化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在中英文中都有,“一般都采用直译的方法。”此,Ididn’tclosemyeyesfornight,为“果,”。其他修辞在译文中直接保留也同样可以达到原文中的陌生化效果。但译者需在采用归化还是异化上做出分析,在保留陌生化的同时不能扭曲源语文化。以《苔丝》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Letmeputonelittlekissonthoseholmberrylips,Tess,orevenofthatwarmedcheek,andI′llstop—onmyhonor,Iwill!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TUNE:TIANJINGSHA

Witheredvineshangingonoldbranches,Rerurningcrowscroakingatdusk,AfewhousehiddenpastanarrowbridgeAndbelowthebridgeaquietcreekrunning.Downawornpath,inthewestwind,Aleanhorsecomesplodding.Thesundipsdowninthewest

Andthelovesicktravelerisstillattheendoftheworld.(丁祖馨,BurtonRafflel译本)

AUTUMNTHOUGHT

Dryvine,oldtree,crowsatdusk.Lowbreakingheartatthesky’sedge.(CyrilBirch译本)

AUTUMN

Crowshoveringoverol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thedayisaboutdone.Yonderisatinybridgeovera

sparklingstream,andonthefarbank,aprettylittlevillage.

Butthetravelerhastogoondownthisancientroad,theweatwindmoaning,hisbonyhorsegroaning,Trudgingtowardsthesinkingsun,

Fartherandfartherawayfromhome.(翁显良译本)

苔丝,你要是让我吻一吻你那副小红樱桃嘴唇儿,再不就让我亲一亲你那片热乎乎的小脸蛋儿,我就叫马停下来。我要撒谎,就不是人。(张谷若译本)

让我轻轻吻你那冬草莓一样的嘴唇,苔丝,我就慢下来,要不就亲亲你那发热的脸蛋也可以—我以荣誉保证。

(附脚注:冬草莓—此处指圣诞节作装饰用的一种冬青果)(孙法理译本)子,呈鲜红色。

这三个译本中,只有CyrilBirch保留了原诗的

特点,用几个词组构成的简单意象成诗,其余两个译本都没有保留这种陌生化的表现形式。Birch的译本符合原诗简练的特点,其长度与原诗大致相符,而其余两个译本都较长,读起来像是译者从这首诗的白话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失去了中国古诗的韵味。意象派领袖人物庞德正是通过翻译中国古代诗歌,在其译作中直接保留意象并列的陌生化表现形式,从而开创了意象派,引领了英美诗歌的革新。反过来,英美现代派诗歌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翻译成中文时也应直接保留,丰富我国的现代诗歌表现形式。

(2)灵活变换,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效果。并不是所有原作中达到陌生化效果的修辞和选材取境直接转移到译入语中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当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或表现形式在译入语中不属于陌生化或无法表现时,译者就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在不扭曲源语文化的前提下适当变换陌生化手法或表现形式,从而保留陌

原文中holmberrylips用了隐喻,在两种译本中都得到保留,保留了原文的陌生化效果。不同的是,张译本用了归化的方法,将“嘴唇”比作“小红樱桃”,容易使人产生文化上的误读,认为英美文化中也以樱桃小嘴为美。而孙译本则避免了这种误读,同时,“冬草莓”的比喻也使读者感到新奇,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陌生化效果。

不止修辞上的陌生化效果可以直接保留,原文新奇的文学表现形式同样可以直接保留。中国古诗中的一些表现形式,在翻译时直接保留,可以达到与原文相同的陌生化效果。以元曲《天净沙・秋思》的三个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14・

陆珊珊:谈翻译中陌生化效果的保留

生化效果。“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在原作所指向的艺术空间里创新。所以,翻译修辞的出奇出新与‘陌生化’的艺术主张是一致的。”下面以《江雪》的两个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江 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FishinginSnowLiuZongyuan

Fromhilltohillnobirdinflight;Frompathtopathnomaninsight.AlonelyfishermanafloatIsfishinginlonelyboat.(许渊冲译文)

TheseofftheflightofbirdsOnallthetrails,humantracksaregoneAsingleboatcoathatanoldman!Alonefishingchillriversnow.(美国诗人GarySnyder译文)

l(aleaffalls)oneliness

这首诗用词十分简单。细细分析才会发现,它是将每个单词的字母竖向排列了,正常的形式应是

l(aleaffalls)oneliness,括号前后的字母合起来构成loneliness这个单词。这首诗将孤独比作落叶,这一比喻并不陌生,,让人联想,,而这样一种效果。

四、结 语

我们在讨论陌生化效果如何保留时,并没有限定用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因为,译作中的陌生化效果并不是翻译时运用某一种或两种翻译策略就可以实现的。无论用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译者都要在不扭曲源语文化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译者首先要弄清陌生化的概念,认清陌生化与翻译的联系,避免将之与异化混为一谈。翻译时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效果,反映原作的“原汁原味”,同时也体现译者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江雪》是一首五言绝句,一二句形成了明显

的对仗,每句末尾虽无明显的韵脚,但平仄节奏合乎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许渊冲在翻译这首诗时,注意到了原文中“绝”、“灭”、“翁”、“雪”的平仄在英语中无法显示,因此,在其英译文中换用了两个英文韵脚“-ight”和“-oat”来表现,将诗歌的文学样式进行改动,从而保留了原诗整齐有节奏的陌生化效果。他还注意到了一二句的对仗,因其在英文中也是一种陌生化的文学表现手法,于是直接将其保留。而Snyder的译文只传达出了原诗的意思,保留了许译文省略的“蓑衣”和“寒江”等形象,却没有保留原诗的陌生化效果,完全失去了原作诗歌的韵味。我们知道,诗歌中有些词是为了满足诗歌的形式填进去的,诗歌形式的重要性要比诗歌意义的重要性大,为了保留原诗的陌生化效果,“蓑衣”和“寒江”的形象在译作中是可以省去的。

(3)原文的陌生化效果无法保留。由于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文化,因此,有些陌生化效果在译文中无法保留。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语系,其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有时,诗人会利用一种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巧妙地造诗,这种陌生化效果在另一种结构完全不同的语言中是无法保留的。以Cummings的一首诗为例进行分析:

社,2002.

[2]陈 琳,张春柏.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J].清华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93-95.

[3]黄若妤.论现代翻译文学的陌生化取向[J].山东文学,

2007,(10):70-73.

[4]李 静.传统、陌生化的反叛与异化翻译[J].常州工学

院学报,2007,(1):87-88.

[5]谭学纯.修辞话语建构双重运作:陌生化和熟知化[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31

-34.

[6]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1):63-65.[7]郑海凌.“陌生化”与文学翻译[J].中国俄语教学,

2003,(2):44-46.

责任编辑:孙咏梅

・115・

第28卷第2期

2009年4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SocialScienceEdition)Vol.28No.22009.4

谈翻译中陌生化效果的保留

陆珊珊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摘 要:陌生化这个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主要探讨陌生化在文学领域

内的概念所指,将其与陌生性进行区分;进而研究陌生化在翻译领域内的应用,排除人们将陌生化视为异化的误解,重点研究翻译时如何在不扭曲源语文化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效果。关键词:翻译;陌生化;陌生化手法;陌生化效果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0112-04

,”仅看什老对陌生化的描述似乎有些抽象,只能对陌生化产生模糊的认识,而不能形成直观的印象。因此,本文试图从中外学者对陌生化的描述中归纳文学领域陌生化的外延,希望能帮助人们对陌生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什克洛夫斯基在提出陌生化理论时就指出,托尔斯泰小说中存在大量陌生化的例子,不用事物原有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例如,《战争与和平》称圣餐为“一小片白面包”。什克洛夫斯基在这里提到的陌生化手法实际上类似于一种修辞手法,中文叫做“折绕”,英文叫做“periphrasis”,就是“有话不直说,却故意绕个弯子,用迂回曲折的话来代替”。例如,在Ididn’tclosemyeyesforthewholenight中,用closemyeyes来代替sleep,就用了“periphrasis”的修辞手段,是典型的陌生化手法。从这里可以看出,陌生化和修辞手段有着微妙的联系。后来,什克洛夫斯基又指出,文学语言是陌生化了的日常语言,其中,诗歌的陌生化程度最高,散文的陌生化程度最低。这使陌生化在一定程度上又成了修辞手段的代名词。一般而言,文学语言与日常用语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而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段最丰富,而散文运用得最少。什老所提到的例子中大多都是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实现陌生化效果的。谭学纯也曾指出,修辞话语建构有两种看似相反的建构方式:熟知化和陌生化,点出了陌生化与修辞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郑海凌教授更

一、引 言

陌生化由20斯基提出。,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仅学界对这一理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人们更是将其用来解释和指导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和活动。人们还提出了与此相对的另一个理论———“熟知化”,将熟知化和陌生化称作修辞话语“两种看似相反的建构方式”。甚至有人更进一步,用陌生化与熟知化来解释人类的认知过程,将此二者称之为“两种认知方式”。可见,尽管后人对于陌生化的诸多理解已与什老的初衷大相径庭,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诸多理解和运用丰富了陌生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赋予这一概念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五色令人目盲,对于陌生化的诸多解释容易乱人耳目,使人忽视其在文学乃至文学翻译领域的意义。本文旨在澄清文学领域中陌生化的概念,并探讨这一手法在翻译中如何保留。

二、陌生化简析1.直观认识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在文艺创作中对“艺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感受活动”。形式主义者所主张的陌生化是伴随着文学性而提出的,他们认为,“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

收稿日期:2009-01-10

作者简介:陆珊珊,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翻译。

・112・

陆珊珊:谈翻译中陌生化效果的保留

是明确地将“陌生化”称之为“这种修辞手法”,但他也曾指出,中国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一些手法,“比什克洛夫斯基举托尔斯泰创作中的所谓‘陌生化’结构更为典型”,因而“‘陌生化’不只限于修辞,选材取境,亦复如是。”因此,笔者认为,什老所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修辞手段的抽象概括,而郑海凌和谭学纯等中国学者又对陌生化理论加以扩展,使之不仅包括修辞,也包含选材取境,扩大了“陌生化”理论的外延。陌生化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典型的意义,体现了中国学术界对国外文艺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这对于我们引进国外一些艰深难懂的文艺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引进现象学、阐释学等艰涩难懂的理论时,中国学者应该结合中国文艺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对引进的理论批判性地继承,切不可不知所以然地盲从。

2.分。,却大不相同。首先,“化”与“性”之异在于动与静之分。“化”体现的是一种过程,“性”体现的是一种状态。两者分别对应英文单词“defamiliarization”和“unfamiliarity”,从这两个单词的后缀(-ization和-ity)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差别。简单地说,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而陌生性意为“是陌生的”。其次,陌生性指的是一种性质,侧重于内容的陌生,而无论形式是否陌生。而陌生化是形式主义的一个概念,侧重于形式上的陌生,其内容对于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所谓陌生化,就是将熟悉的事物用一种陌生而新鲜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延长其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过程。

三、翻译中陌生化手法的保留

尽管陌生化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对其在翻译领域内所做的研究却十分罕见。笔者在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做过统计,将“陌生化”作为主题关键词搜索1994~2008年的论文,共找到2389篇,再将“陌生化翻译”作为主题关键词搜索,仅剩58篇论文,而经笔者分析,其中真正将两者联系起来的仅有17篇,可见陌生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仅有的17篇论文中,又有好几篇未弄清陌生化的概念,将其直接看做一种翻译策略,并与异化混为一谈。陌生化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文学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在翻译时如何将其保留,是译者必

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翻译与陌生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扫除认识上的混乱局面。

1.陌生化与异化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的关于陌生化与翻译的为数不多的文章中,不少都将陌生化与异化混为一谈。有些认为陌生化在翻译中即是“保留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实质就是将其等同于异化,有些没有完全将陌生化等同于异化,却称“异化应该是一种更广泛意义的陌生化”。这些误解大都是因为没有认清陌生化的概念,将陌生化与陌生性混为一谈,关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前面已经做了说明。事实上,陌生化与异化看似相似,却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而一种螺旋,,成为一种常规,,这时就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陌生化处理,以继续延长读者的审美感受。而异化则指翻译时尽量去适应、照顾源语的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词用字习惯,保留源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其次,陌生化是就同一个语言和文化背景提出的,而异化则发生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陌生化侧重形式的陌生,而异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可能是陌生的。陌生化的效果是延长审美过程,而异化的效果是译入语读者对源语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因此,陌生化与异化并无多大联系,陌生化理论并不能用来声援异化这种翻译方法。

2.陌生化与翻译的联系

郑海凌教授曾指出,陌生化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是否可用于文学翻译这一问题“还有争议”。目前看来,学者对这一问题讨论得并不多,偶有学者对翻译中的陌生化下定义,也没有得到热烈的回应。在笔者搜索到的文章中,仅有一篇出现了“陌生化翻译”的说法,也是作为异化的另一种说法引人注意而已。据笔者所知,目前只有陈琳和张春柏尝试对翻译中的陌生化概念下定义,他们认为,翻译中的陌生化概念,就是“将源语文本的陌生化表现手法保留,或把文学样式、文学手段、文学主题、文化信息陌生化”。这个概念自提出至现在,无人做出回应。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陌生化与翻译并无天然的联系,陌生化是同一种语言在内在修辞和选材取境上出奇出新,而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陌生化理论对于翻译的影响只是让译者注意到了原作异常的修辞手

・113・

 第2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8卷 

段和写作手法,而如何在翻译的语言转换中保留这种陌生化,则体现了“译者的再创造”。

3.陌生化效果的保留

翻译中对于陌生化效果的处理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源语文本的陌生化表现手法在译入语中也属陌生化,翻译时直接将这种手法保留;二是源语文本的陌生化表现手法在译入语中不属于陌生化或无法表现,翻译时应将源语中的陌生化手法替换为译语中的另一种陌生化手法,从而保留陌生化效果;三是由于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源语文本的陌生化效果在译文中无法保留。下面就分这三种情况来看陌生化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处理的。

(1)直接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手法。前面已经讲过,折绕是一种典型的陌生化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在中英文中都有,“一般都采用直译的方法。”此,Ididn’tclosemyeyesfornight,为“果,”。其他修辞在译文中直接保留也同样可以达到原文中的陌生化效果。但译者需在采用归化还是异化上做出分析,在保留陌生化的同时不能扭曲源语文化。以《苔丝》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Letmeputonelittlekissonthoseholmberrylips,Tess,orevenofthatwarmedcheek,andI′llstop—onmyhonor,Iwill!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TUNE:TIANJINGSHA

Witheredvineshangingonoldbranches,Rerurningcrowscroakingatdusk,AfewhousehiddenpastanarrowbridgeAndbelowthebridgeaquietcreekrunning.Downawornpath,inthewestwind,Aleanhorsecomesplodding.Thesundipsdowninthewest

Andthelovesicktravelerisstillattheendoftheworld.(丁祖馨,BurtonRafflel译本)

AUTUMNTHOUGHT

Dryvine,oldtree,crowsatdusk.Lowbreakingheartatthesky’sedge.(CyrilBirch译本)

AUTUMN

Crowshoveringoverol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thedayisaboutdone.Yonderisatinybridgeovera

sparklingstream,andonthefarbank,aprettylittlevillage.

Butthetravelerhastogoondownthisancientroad,theweatwindmoaning,hisbonyhorsegroaning,Trudgingtowardsthesinkingsun,

Fartherandfartherawayfromhome.(翁显良译本)

苔丝,你要是让我吻一吻你那副小红樱桃嘴唇儿,再不就让我亲一亲你那片热乎乎的小脸蛋儿,我就叫马停下来。我要撒谎,就不是人。(张谷若译本)

让我轻轻吻你那冬草莓一样的嘴唇,苔丝,我就慢下来,要不就亲亲你那发热的脸蛋也可以—我以荣誉保证。

(附脚注:冬草莓—此处指圣诞节作装饰用的一种冬青果)(孙法理译本)子,呈鲜红色。

这三个译本中,只有CyrilBirch保留了原诗的

特点,用几个词组构成的简单意象成诗,其余两个译本都没有保留这种陌生化的表现形式。Birch的译本符合原诗简练的特点,其长度与原诗大致相符,而其余两个译本都较长,读起来像是译者从这首诗的白话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失去了中国古诗的韵味。意象派领袖人物庞德正是通过翻译中国古代诗歌,在其译作中直接保留意象并列的陌生化表现形式,从而开创了意象派,引领了英美诗歌的革新。反过来,英美现代派诗歌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翻译成中文时也应直接保留,丰富我国的现代诗歌表现形式。

(2)灵活变换,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效果。并不是所有原作中达到陌生化效果的修辞和选材取境直接转移到译入语中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当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或表现形式在译入语中不属于陌生化或无法表现时,译者就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在不扭曲源语文化的前提下适当变换陌生化手法或表现形式,从而保留陌

原文中holmberrylips用了隐喻,在两种译本中都得到保留,保留了原文的陌生化效果。不同的是,张译本用了归化的方法,将“嘴唇”比作“小红樱桃”,容易使人产生文化上的误读,认为英美文化中也以樱桃小嘴为美。而孙译本则避免了这种误读,同时,“冬草莓”的比喻也使读者感到新奇,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陌生化效果。

不止修辞上的陌生化效果可以直接保留,原文新奇的文学表现形式同样可以直接保留。中国古诗中的一些表现形式,在翻译时直接保留,可以达到与原文相同的陌生化效果。以元曲《天净沙・秋思》的三个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14・

陆珊珊:谈翻译中陌生化效果的保留

生化效果。“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在原作所指向的艺术空间里创新。所以,翻译修辞的出奇出新与‘陌生化’的艺术主张是一致的。”下面以《江雪》的两个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

江 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FishinginSnowLiuZongyuan

Fromhilltohillnobirdinflight;Frompathtopathnomaninsight.AlonelyfishermanafloatIsfishinginlonelyboat.(许渊冲译文)

TheseofftheflightofbirdsOnallthetrails,humantracksaregoneAsingleboatcoathatanoldman!Alonefishingchillriversnow.(美国诗人GarySnyder译文)

l(aleaffalls)oneliness

这首诗用词十分简单。细细分析才会发现,它是将每个单词的字母竖向排列了,正常的形式应是

l(aleaffalls)oneliness,括号前后的字母合起来构成loneliness这个单词。这首诗将孤独比作落叶,这一比喻并不陌生,,让人联想,,而这样一种效果。

四、结 语

我们在讨论陌生化效果如何保留时,并没有限定用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因为,译作中的陌生化效果并不是翻译时运用某一种或两种翻译策略就可以实现的。无论用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译者都要在不扭曲源语文化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译者首先要弄清陌生化的概念,认清陌生化与翻译的联系,避免将之与异化混为一谈。翻译时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效果,反映原作的“原汁原味”,同时也体现译者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江雪》是一首五言绝句,一二句形成了明显

的对仗,每句末尾虽无明显的韵脚,但平仄节奏合乎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许渊冲在翻译这首诗时,注意到了原文中“绝”、“灭”、“翁”、“雪”的平仄在英语中无法显示,因此,在其英译文中换用了两个英文韵脚“-ight”和“-oat”来表现,将诗歌的文学样式进行改动,从而保留了原诗整齐有节奏的陌生化效果。他还注意到了一二句的对仗,因其在英文中也是一种陌生化的文学表现手法,于是直接将其保留。而Snyder的译文只传达出了原诗的意思,保留了许译文省略的“蓑衣”和“寒江”等形象,却没有保留原诗的陌生化效果,完全失去了原作诗歌的韵味。我们知道,诗歌中有些词是为了满足诗歌的形式填进去的,诗歌形式的重要性要比诗歌意义的重要性大,为了保留原诗的陌生化效果,“蓑衣”和“寒江”的形象在译作中是可以省去的。

(3)原文的陌生化效果无法保留。由于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文化,因此,有些陌生化效果在译文中无法保留。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语系,其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有时,诗人会利用一种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巧妙地造诗,这种陌生化效果在另一种结构完全不同的语言中是无法保留的。以Cummings的一首诗为例进行分析:

社,2002.

[2]陈 琳,张春柏.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J].清华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93-95.

[3]黄若妤.论现代翻译文学的陌生化取向[J].山东文学,

2007,(10):70-73.

[4]李 静.传统、陌生化的反叛与异化翻译[J].常州工学

院学报,2007,(1):87-88.

[5]谭学纯.修辞话语建构双重运作:陌生化和熟知化[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31

-34.

[6]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1):63-65.[7]郑海凌.“陌生化”与文学翻译[J].中国俄语教学,

2003,(2):44-46.

责任编辑:孙咏梅

・115・


相关内容

  • 毕业论文之[水浒传]音译
  • <水浒传>英译版本比较研究 作者:查韬 指导老师:吴伊琼 内容摘要<水浒传>作为一部流传甚广,极具民族风格的作品,以其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力,人物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极具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国外已经被翻译为诸多版本,其中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译本影响最大.本文通过对两个译本中 ...

  • 直译_意译与归化_异化之比较_赵静
  • 学术研究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比较 郑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赵静 要:本文从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这两对术语的含义入手,论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使用.同时,通过比较两组概念的异同让 . 关键词:翻译:直译:意译:归化:异化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LawrenceVenuti)提出了 ...

  • 模因论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研究的启示
  • 2007年第2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12, 2007(总第102期) J OU 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 TION Serial No 1102 模因论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研究的启示 王 建 辉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41012 ...

  • "陌生化"理论与文学翻译
  • 摘要: 本文研究了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及陌生化理论的要义,旨在对翻译研究中与陌生化理论的运用相关的某些误区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陌生化技巧在文学翻译中可应用限度.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归化还原增色―减色 陌生化技巧 国内翻译界借用西方文论研究翻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已取得瞩目的成果 ...

  • 特征看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典型性
  • 2005年9月四,.1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of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 Sept.,2005V01.21 No.5 第21卷第5期 论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 --从译者主体思维特征看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典型性 曾利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 ...

  • 公示语翻译的错误分析及汉英翻译原则
  • 2007年4月第28卷第2期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JiangxiInstituteofEducation(SocialSciences) Apr.2007Vol.28No.2 公示语翻译的错误分析及汉英翻译原则 陈 摘 要: 宏,李燕 (江西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9 ...

  • 从功能对等论看京剧术语及剧名的英译
  • 外语语言研究大 众 文 艺 从功能对等论看京剧术语及剧名的英译 周 琰 (北京林业大学 100083) 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强调的是信息的对等,而不是形式的对应.本文根据"功能对等"理论, 结合京剧术语及剧名的语言特点, 探讨其翻译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功能对 ...

  • 古典诗歌的语内语际翻译 - 社科网
  • 古典诗歌的语内/语际翻译 陈历明 (四川外语学院研 究生部,沙坪坝区区400031,重庆市)市) 提要:古典汉诗的翻译有语内翻译(今译)和语际翻译(外译)两种,无论是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还是从汉语到英语,其语言本体意义上的不可通约处都使得这两种翻译举步维艰,而又疑窦丛生:而学界仅关注其中的一种,却 ...

  • 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归化和异化这两组翻译中术语的定义和起源,同时也阐明了另一组翻译术语直译和意译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归化和异化的发展前景作了分析.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直译 意译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积累的日益增加,翻译已不再被看做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更多地涉及包含在语言中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