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展望

推进农村城镇化之展望

一、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

(一)、农村城镇化的当前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是我们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工作要求,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把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并要做到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纵览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农村城镇化这一工作,始终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坚决要发展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且每年都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也继续坚持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二)、农村城镇化的概念和重要意义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的需要, 也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奔小康的一项战略措施。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性

1、通过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在经济处于全面过剩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创造经济的最大增长空间,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聚集效应可以推动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聚集效应使得本地区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扩大了本地市场,有利于进行规模生产,产生了市场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还带来信息与人才,有利于乡镇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

3、农村城镇化对市场和劳动力转移起助推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城镇化降低了农村工农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和壁垒,有助于启动我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帮助实现了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规律过程。我国是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4、农村城镇化推动乡镇工业的集聚和结构升级,成为乡镇企业集约化发展、农村非农化及其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延长了农业产业的链条,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孕育和培植大批的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另外小城镇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变了农民的生育观念,有利于使农村人口控制由被动的强制行为日益转变为农民自觉主动的行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建设打破了原有城乡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又实现异地转移,使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农村城镇化还有利于节约耕地,农村人口进城居住将节约更多的农村建房用地,从总量上减少住宅占地。

二、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展望

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才能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健康科学发展呢?就此我粗浅地谈几点看法和意见:

(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

“以农为本”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推动“三农”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要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调研论证、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现实状况和优势特色,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才能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要有前瞻性,要具有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融性,同时又要考虑区域内的协调性。可融性就是要对未来发展的空间留有余地,区域协调性,就是要考虑一定半径之内区域的优势互补,

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可融性和协调性将决定今后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未来农村城镇化道路能走多远的问题。

(三)、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工业化前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贡献工业和城市,导致几十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和城市支持农村阶段,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势在必行。近几年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西南地区的大旱,再一次暴露了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足。2004年至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并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既需要投入切实到位,也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和完善,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四) 、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民生之本

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很好满足城镇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了“需求人才短缺与现有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贯彻落实好已经实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外,还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

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还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五)、要着力破解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提高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土地分散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极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又一因素。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资金短缺问题,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六)、要协调做好产业间的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但产业的发展要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为前提,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合并重组,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申请规划工业产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要积极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

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所以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要解决和落实好城乡政策的衔接工作,保障城乡人员能够有保障的流动,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养老水平等,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有效促进民生发展。

(八)、要科学的处理农村城镇化与环境和与历史文化的矛盾,协调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

越好,同时,要实施城镇“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整治城市“六害”(污水、垃圾、废气、噪声、粉尘、医疗垃圾),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

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兼顾对历史文化事物的保护,使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虽然城镇化建设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盲目的发展建设,可能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化景观、人文景观等造成破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甚至可能会决定当地文化产业的兴衰,所以城镇化建设要兼顾当地文化特色和传统,权衡利弊,进行科学调研、科学规划、科学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跟上时代的要求,不断攻克城镇化中新问题,钻研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着重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农村城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始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够破解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促进农村城镇化健康科学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农村城镇化之展望

一、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

(一)、农村城镇化的当前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是我们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工作要求,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把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并要做到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纵览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农村城镇化这一工作,始终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坚决要发展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且每年都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也继续坚持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二)、农村城镇化的概念和重要意义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的需要, 也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奔小康的一项战略措施。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性

1、通过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在经济处于全面过剩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创造经济的最大增长空间,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聚集效应可以推动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聚集效应使得本地区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扩大了本地市场,有利于进行规模生产,产生了市场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还带来信息与人才,有利于乡镇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

3、农村城镇化对市场和劳动力转移起助推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城镇化降低了农村工农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和壁垒,有助于启动我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帮助实现了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规律过程。我国是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4、农村城镇化推动乡镇工业的集聚和结构升级,成为乡镇企业集约化发展、农村非农化及其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延长了农业产业的链条,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孕育和培植大批的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另外小城镇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变了农民的生育观念,有利于使农村人口控制由被动的强制行为日益转变为农民自觉主动的行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建设打破了原有城乡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又实现异地转移,使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农村城镇化还有利于节约耕地,农村人口进城居住将节约更多的农村建房用地,从总量上减少住宅占地。

二、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展望

农村城镇介于乡村和大中城市之间,既有别于农村和大中城市,又具有农村和大中城市的某些特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中间媒介作用,能够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才能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健康科学发展呢?就此我粗浅地谈几点看法和意见:

(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

“以农为本”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推动“三农”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要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空间。调研论证、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区位、文化等现实状况和优势特色,充分发掘未来发展的潜在能力,才能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科学规划要有前瞻性,要具有对未来农村发展的可融性,同时又要考虑区域内的协调性。可融性就是要对未来发展的空间留有余地,区域协调性,就是要考虑一定半径之内区域的优势互补,

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可融性和协调性将决定今后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决定未来农村城镇化道路能走多远的问题。

(三)、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夯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工业化前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农业贡献工业和城市,导致几十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和城市支持农村阶段,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已经势在必行。近几年农业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西南地区的大旱,再一次暴露了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足。2004年至2010年,中共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并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这既需要投入切实到位,也需要我们在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对基础设施进行科学改造和完善,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四) 、要有效解决农业人口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这是民生之本

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造成现有劳动力素质不能很好满足城镇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现了“需求人才短缺与现有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就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贯彻落实好已经实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外,还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

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还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教育和科研优势,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五)、要着力破解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的制约因素,提高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土地分散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极大限制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和应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资金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又一因素。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资金短缺问题,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也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六)、要协调做好产业间的发展,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但产业的发展要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为前提,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要对现有的乡镇企业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合并重组,鼓励科技创新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申请规划工业产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聚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做到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七)、要积极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

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所以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要解决和落实好城乡政策的衔接工作,保障城乡人员能够有保障的流动,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养老水平等,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有效促进民生发展。

(八)、要科学的处理农村城镇化与环境和与历史文化的矛盾,协调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

越好,同时,要实施城镇“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整治城市“六害”(污水、垃圾、废气、噪声、粉尘、医疗垃圾),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

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兼顾对历史文化事物的保护,使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虽然城镇化建设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盲目的发展建设,可能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化景观、人文景观等造成破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甚至可能会决定当地文化产业的兴衰,所以城镇化建设要兼顾当地文化特色和传统,权衡利弊,进行科学调研、科学规划、科学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跟上时代的要求,不断攻克城镇化中新问题,钻研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着重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农村城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始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够破解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促进农村城镇化健康科学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内容

  •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摘要: 我们即将告别"十一五",迈进"十二五"的门槛.刚刚过去的5年,我们遭受并抵御了国际金融风暴的严峻挑战,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 ...

  •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摘要)
  •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摘要)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enan.gov.cn 2011年01月19日 来源: 河南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回眸"十一五"加快发展谱写辉煌篇章 展望"十二五"信心百倍绘就美好蓝图 -- & ...

  • 展望"十二五"报告
  • 展望"十二五"的报告 "十一五"时期是XX镇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各种环境的复杂变化,镇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创新思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 ...

  •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_成就与展望
  • ●本刊特稿<财政研究>2010年第8期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成就与展望 王军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农民基本生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

  • 对我国城市化的阶段分析和转型展望
  • 摘 要:迄今为止,我国的城市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殖民地为特征的城市化启蒙阶段:共和国建立以后以城乡分割为特征的城市化布局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以城乡分治为特征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在未来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到改革相关的阻碍性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好城市户籍.城市福利和农村土地流转等问题,真正实 ...

  • 内蒙古以工代赈扶贫工作回顾与展望
  • 一.内蒙古扶贫工作回顾 回顾内蒙古自治区的扶贫工作,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撑下,经历了四个阶段,得到了三项扶贫资金支持和六大投向建设. 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工作阶段(1978-1983年).这一时期主要是依靠农村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推动了农村 ...

  • 农业部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种啥养啥,统统有预测!
  • 2016年4月22-23日,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在京举办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对未来十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形势进行展望预测.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在开幕式作书面讲话,屈冬玉副部长作主旨讲话,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及有关部委代表.专家代表.国际组 ...

  • 经济形势与未来经济的展望
  • 经济形势与未来经济的展望 (一) 经济基本形势的判断 2013年,在面对换届.政策宽松.四季度经济回升态势明显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并没有出现社会普遍预期的明显回升趋势,原因值得反思.就像我们长期坚持认为的那样,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进入到新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导致经济由高增长阶段转向次高增长阶段,不再 ...

  •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摘要: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趋势,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及趋势,并指导和推动城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对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the trend of the certain s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