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文献综述

1.关于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

(1)空巢老人的界定及分类

4“空巢”(empty nest)这一术语最早源于自然界,是指雏鸟逐渐长大展翅飞翔,并开始独立筑建自己的幼巢,母巢里只剩下年迈老鸟的现象。随着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理论的提出,空巢这一概念便逐渐在社会人口学领域活跃起来,它代表着人类家庭生命周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完成了学业开始步入社会,而父母却已离退休,独自留在家里“空巢” (empty nest),这一术语最早源于自然界,原意指雏鸟飞走,老鸟独守空巢。人口学上指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 段时,家庭中子女均已长大成人另立门户或离家独立生活,只剩老年夫妻生活的一种家庭现象[1]。“空巢老人”[2]指在进入老年阶段的老人群体中,子女与其分开居住,且离其距离较远,在生活上不能给予照顾,精神上也不能时常得到关爱的老年人

“空巢老人”是个偏正关系的词组,“老人”是中心语,其含义很明确。按国际惯例,“老人”通常指60或65岁以上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第2条则明确指出“老人”是60周岁以上的公民。而学界对“空巢”家庭的定义尚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n 0|,赵芳、许芸即持这种观点;熊汉富认为“空巢家庭,一般指子女离开后,留下老年夫妇独立居住的家庭。⋯⋯。(但如果)子女与父母住在同一社区或住在同一城市,两代人的来往可以比较频繁,子女也可以尽到照顾老人的责任。这种家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空巢家庭。”【11】这种观点强调子女因空间上远离而无法照顾父母。梁艳则把“空巢”家庭界定为子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由留下的中年或老年夫妇所组成的家庭【12】。此种观点没有把丁克家庭归人“空巢”家庭的范围。关于“空巢”家庭的分类,穆光宗认为可以按两种标准来分类。标准1: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标准2:一种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是年轻的空巢家庭——譬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从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13】。而王武林、安和平则将空巢家庭分为原发性空巢,即终身无子女的老年人(包括单身和有配偶的),和次生性空巢(包括子女外出不在老人身边和子女在本地居住却不与老人同吃同住)【14】。

(2)关于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研究

赵芳、李爱芹、陈建兰分别选择南京、徐州、苏州为调查点,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对城市“空巢老人”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赵芳指出,现阶段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还是以子女、配偶、亲友为主的非正式照顾体系,而以社区、养老机构等为主的正式照顾体系却显得力量微弱,发展也相对不完善[15】。李爱芹则认为在经济方面,多数城市空巢老人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但对大笔医疗支出费用担心;在生活照料方面,看病就医和生病照料问题是空巢老人生活的困扰;在精神慰藉方面,多数空巢老人有孤单、无助的感觉【16】。陈建兰则希望通过加快建设社区照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需要【17】。此外,一些学者专门研究了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状况。中国人民大学穆光宗教授《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将精神赡养分为三个维度,即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分别对应于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is】。梁艳则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指出精神赡养就是指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尽量给予慰藉和满足。她通过深入访谈得到三个结论:第一,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血缘距离)越远子女越孝顺;第二,

儿女是否更孝顺与其是否对父母承担主要的养老责任密切相关;第三,空巢老人的再婚问题实际上仍“躲”在子女精神赡养的背后。同时,她还认为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也不过是父母希望得到的精神慰藉的体现方式【l 9】。张秀萍、柳中权、赵维良在《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20】。

(3)关于空巢老人成因的研究

在对空巢老人成因的研究中,大多学者从微观层面来分析。肖汉仕分别从老人和子女的角度来探讨:从老人的角度来说,有人追求独立自愿空巢,也有人因不想增加子女的负担而被迫选择空巢,还有人因子女的嫌弃而不得不独守空巢;从子女的角度来看,为谋生或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因婚嫁而离开家乡异地成家是子女离巢的两个主要原因【21】。李克将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总结为六点: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对自由空间和平静时间的向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和文化思想的变化【22】。 当然,也有学者从宏观局面来研究空巢老人的成因。例如:徐宪在《空巢家庭成因及其调适》中指出“目前城市核心家庭比重逐步增大之势非常明显,在这种不可逆转的情势下,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核心家庭趋势不仅表明已婚子女的分离,而且在老年夫妻方面也由此面临了空巢局面,这基本上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并进点,在少子女家庭中尤其如此。实际上可以说空巢己不是临时性现象,而是已经构成核心家庭发展趋势的一个组成部分”[23】。郭志刚也在《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中指出,“空巢阶段是核心家庭生命周期中特有的阶段,在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是核心家庭的代表性特征”[241。很显然,他们是从社会变迁,尤其是核心家庭 的角度来研究空巢老人的成因的。

(4)关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

赵芳、许芸认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社区的老年人服务体系应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第一,社区照顾的服务模式应是一种混合经济的模式,让老人有一个真正选择的权利,以便更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和护老者的需要。第二,将老年人服务与其他不同年龄和类型的服务分别开来,独立发展。第三,加强家庭支持网络,成立家居照顾支持中心。第四,社区照顾服务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共同完成的。第五,政府应在社区照顾中起主导作用。第六,家庭照顾与社区照顾结合起来,相辅相成”。㈤陈建兰则总结为:“第一,加强养老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第二,积极发展机构养老。第三,切实发展社区照顾体系,支持居家养老。第四,鼓励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和老有所成。第五,加快完善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制度”。【26】肖结红提出应该促进传统养老模式的转变,建立由家庭、亲属、邻里、居委会和单位四大资源构成的社会系统。实现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融为一体,构建一条社区养老的最佳途径【27】。__

在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由于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大,空巢家庭现象普遍存在,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通过对空巢老人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养老现状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解决奠定了基础。赵芳认为空巢家庭的形成主要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直接导致的空巢老人现象发生。她还指出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

化的过程中,家庭依然是老年人最理想的养老场所,居家养老模式为这一想法提供了可能,将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为全面的为老服务系统,有利于适应发展过程中的空巢老人养老问题。⑧陈晓敏将空巢现象归因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并认为空巢家庭的出现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⑨王静珊将城市空巢家庭成因归结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居住条件的改善、个人及家庭观念的变迁、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等。⑩

另外,也有一些学者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对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袁继红提出了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方法在老年人服务中的一些应用,如提升老年人的认识、促进老年人的自助及互助能力、培养义工等。⑪李红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从社区照顾、社区活动、社会医疗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服务,并尽量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社区照顾模式。⑫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从老年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了怎样为普通老年人及特殊老年人(如受虐老人、临终老人)提供服务的内容与方法,并形成了一定体系。吴丽月则在社会工作视角的基础上强调以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为指向,提供具体的服务资源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的梳理等专业社区照顾策略。⑬杨明月、李洪君在《社会工作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进》一文中也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并对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提出了呼吁政策支持、增大宣传力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议

制度设计层面探析如何有效地提供老年服务,从社会支持体系角度提出家庭成员是空巢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但家庭的照顾功能正逐渐弱化,因此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形成空巢老人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

【1O】赵芳,许云.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03,(3).

互济养老模式是在农村社区组织相对成熟的条件下,以居家养老为基本方式,利用社区力量组织、协调、监管养老过程并进行部分社区养老资源的配置,在60岁及以上空巢老人中按照实际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安排老人进行一对一互帮互助的一种用以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慰籍两大难题的养老模式。

据预计,202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与比例将首次超过0—14岁少儿人口。⋯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时空巢化也将日益严重,预计到本世纪30—40年代城市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70%左右,同时也将有70%的家庭为独生子女组建的家 庭o[21在未来的百年中,老龄化和空巢家庭是我国人I:1年龄结构及家庭组合模式的主要特征。

[1]陈卫.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的人12转变[J].人口研究,2008(11):28.

[2]谢玲丽.长三角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208.

赵纹纹 劳动力流动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危机及其化解[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除了具有一般“空巢”家庭的特点外,与城市“空巢”家庭相比,农村的“空巢”家庭更具有以下独特的特点:1.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生活质量低于农村人口平均水平,劳动力“空洞化”问题突出,老人劳动强度普遍较大。(#Jl生JI妹,2006;李明顺,2009)2.所获得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少,生活照料“真空化”。(陈玉光,2009;袁金霞,2009)3.农村“空巢”家庭抗风险能力差。农村“空巢”老人对经济支持、大病照料等需求的优先程度明显高于精神慰藉需求。(张大勇等,2007)4.精神生活孤寂。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和关心的状态,很可能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 农村“空巢”家庭的新特征“空巢”现象由来已久,然而它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在农村更是如此。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农村“空巢”家庭不仅不再是个别现象,而且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①农村“分居”之风日盛,“空巢”老人逐增。②“空巢”家庭的主体年轻化,“空巢”期相应延长。③低龄、高龄两代老人同守“空巢

研究初期,空巢老人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西方国家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也成为空巢老 人研究的理论基础。徐宪认为“空巢期一般是指婚姻家庭生活中继所谓的蜜月期、抚育期之后的

子女成婚离家而家庭只剩下一对老年夫妇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老人就叫空巢老人。众多 学者包括肖汉仕(1995)、熊汉富(1998)、穆光宗(2002)、陈晓敏(2004)、张大勇(2007)、黄佳豪 (2011)、聂志平(2012)等都采用这种命名方式。家庭结构理论则从家庭人员组成结构上分析。赵 芳(zoo3)等认为西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在中国家庭,经历了第一(新生 期)、二(核心期)阶段后,到第三阶段(空巢期)有部分家庭会走向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再进 一

入解体期。徐晓军(2003)、张大勇(2007)等也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由于农村特殊的村落结构, 子女与父母在同一村落也属于广义上的“同居一屋”。部分研究者认为空巢家庭是指有子女的家 庭,其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者无子女家庭,只剩下老人独守空巢的家庭,而这种家庭的老人就是空巢老人。其实,两种理论背景所反映的都是同一事物。家庭进入了“空巢阶段”, 是空巢老人产生的客观前提;而家庭结构变化继而导致中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是现实结果,两种 理论实质上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矛盾和背离的关系。郭永芳(2009)、周祝平(2009)、 叶敬忠(2009)等则采用留守老人来命名农村空巢老人。这种命名方式类似于留守儿童的命名方 式,主要由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所致。虽然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命名方式,但是两种命名所指 对象相似或一致。笔者认为,“农村空巢老人”的提法更加的恰当。大量劳动力外出只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结果,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呈现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及城乡二元化等。研究者关于农村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主要争论焦点在于父母与子女居住距离的界定、农村空巢老人的年龄界定、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因素的界定等。黄羿友(2009)认为,农村空巢老人不能包括无子女的已经进入敬老院养老的老人,且年龄界定为65岁以上的老人。申秋红(2010)认为农村空巢老人需满足:有子女且子女1年之内只能回来1~2次的,至少有大半年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且这种状况具有持续性。邵德兴(2011)则认为应将农村空巢老人定义为无子女

1.关于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

(1)空巢老人的界定及分类

4“空巢”(empty nest)这一术语最早源于自然界,是指雏鸟逐渐长大展翅飞翔,并开始独立筑建自己的幼巢,母巢里只剩下年迈老鸟的现象。随着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理论的提出,空巢这一概念便逐渐在社会人口学领域活跃起来,它代表着人类家庭生命周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完成了学业开始步入社会,而父母却已离退休,独自留在家里“空巢” (empty nest),这一术语最早源于自然界,原意指雏鸟飞走,老鸟独守空巢。人口学上指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 段时,家庭中子女均已长大成人另立门户或离家独立生活,只剩老年夫妻生活的一种家庭现象[1]。“空巢老人”[2]指在进入老年阶段的老人群体中,子女与其分开居住,且离其距离较远,在生活上不能给予照顾,精神上也不能时常得到关爱的老年人

“空巢老人”是个偏正关系的词组,“老人”是中心语,其含义很明确。按国际惯例,“老人”通常指60或65岁以上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第2条则明确指出“老人”是60周岁以上的公民。而学界对“空巢”家庭的定义尚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n 0|,赵芳、许芸即持这种观点;熊汉富认为“空巢家庭,一般指子女离开后,留下老年夫妇独立居住的家庭。⋯⋯。(但如果)子女与父母住在同一社区或住在同一城市,两代人的来往可以比较频繁,子女也可以尽到照顾老人的责任。这种家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空巢家庭。”【11】这种观点强调子女因空间上远离而无法照顾父母。梁艳则把“空巢”家庭界定为子女长大离开家庭独立居住谋生之后,由留下的中年或老年夫妇所组成的家庭【12】。此种观点没有把丁克家庭归人“空巢”家庭的范围。关于“空巢”家庭的分类,穆光宗认为可以按两种标准来分类。标准1: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标准2:一种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是年轻的空巢家庭——譬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从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13】。而王武林、安和平则将空巢家庭分为原发性空巢,即终身无子女的老年人(包括单身和有配偶的),和次生性空巢(包括子女外出不在老人身边和子女在本地居住却不与老人同吃同住)【14】。

(2)关于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研究

赵芳、李爱芹、陈建兰分别选择南京、徐州、苏州为调查点,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从经济状况、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对城市“空巢老人”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赵芳指出,现阶段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还是以子女、配偶、亲友为主的非正式照顾体系,而以社区、养老机构等为主的正式照顾体系却显得力量微弱,发展也相对不完善[15】。李爱芹则认为在经济方面,多数城市空巢老人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但对大笔医疗支出费用担心;在生活照料方面,看病就医和生病照料问题是空巢老人生活的困扰;在精神慰藉方面,多数空巢老人有孤单、无助的感觉【16】。陈建兰则希望通过加快建设社区照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需要【17】。此外,一些学者专门研究了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状况。中国人民大学穆光宗教授《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将精神赡养分为三个维度,即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分别对应于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is】。梁艳则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指出精神赡养就是指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尽量给予慰藉和满足。她通过深入访谈得到三个结论:第一,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血缘距离)越远子女越孝顺;第二,

儿女是否更孝顺与其是否对父母承担主要的养老责任密切相关;第三,空巢老人的再婚问题实际上仍“躲”在子女精神赡养的背后。同时,她还认为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也不过是父母希望得到的精神慰藉的体现方式【l 9】。张秀萍、柳中权、赵维良在《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20】。

(3)关于空巢老人成因的研究

在对空巢老人成因的研究中,大多学者从微观层面来分析。肖汉仕分别从老人和子女的角度来探讨:从老人的角度来说,有人追求独立自愿空巢,也有人因不想增加子女的负担而被迫选择空巢,还有人因子女的嫌弃而不得不独守空巢;从子女的角度来看,为谋生或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因婚嫁而离开家乡异地成家是子女离巢的两个主要原因【21】。李克将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总结为六点: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对自由空间和平静时间的向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模式的小型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和文化思想的变化【22】。 当然,也有学者从宏观局面来研究空巢老人的成因。例如:徐宪在《空巢家庭成因及其调适》中指出“目前城市核心家庭比重逐步增大之势非常明显,在这种不可逆转的情势下,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核心家庭趋势不仅表明已婚子女的分离,而且在老年夫妻方面也由此面临了空巢局面,这基本上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并进点,在少子女家庭中尤其如此。实际上可以说空巢己不是临时性现象,而是已经构成核心家庭发展趋势的一个组成部分”[23】。郭志刚也在《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庭户的变迁》中指出,“空巢阶段是核心家庭生命周期中特有的阶段,在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是核心家庭的代表性特征”[241。很显然,他们是从社会变迁,尤其是核心家庭 的角度来研究空巢老人的成因的。

(4)关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研究

赵芳、许芸认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社区的老年人服务体系应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第一,社区照顾的服务模式应是一种混合经济的模式,让老人有一个真正选择的权利,以便更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和护老者的需要。第二,将老年人服务与其他不同年龄和类型的服务分别开来,独立发展。第三,加强家庭支持网络,成立家居照顾支持中心。第四,社区照顾服务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共同完成的。第五,政府应在社区照顾中起主导作用。第六,家庭照顾与社区照顾结合起来,相辅相成”。㈤陈建兰则总结为:“第一,加强养老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第二,积极发展机构养老。第三,切实发展社区照顾体系,支持居家养老。第四,鼓励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和老有所成。第五,加快完善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制度”。【26】肖结红提出应该促进传统养老模式的转变,建立由家庭、亲属、邻里、居委会和单位四大资源构成的社会系统。实现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融为一体,构建一条社区养老的最佳途径【27】。__

在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由于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大,空巢家庭现象普遍存在,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通过对空巢老人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养老现状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解决奠定了基础。赵芳认为空巢家庭的形成主要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直接导致的空巢老人现象发生。她还指出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

化的过程中,家庭依然是老年人最理想的养老场所,居家养老模式为这一想法提供了可能,将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为全面的为老服务系统,有利于适应发展过程中的空巢老人养老问题。⑧陈晓敏将空巢现象归因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并认为空巢家庭的出现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⑨王静珊将城市空巢家庭成因归结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居住条件的改善、个人及家庭观念的变迁、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等。⑩

另外,也有一些学者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对空巢老人居家养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袁继红提出了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方法在老年人服务中的一些应用,如提升老年人的认识、促进老年人的自助及互助能力、培养义工等。⑪李红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从社区照顾、社区活动、社会医疗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服务,并尽量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社区照顾模式。⑫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从老年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了怎样为普通老年人及特殊老年人(如受虐老人、临终老人)提供服务的内容与方法,并形成了一定体系。吴丽月则在社会工作视角的基础上强调以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为指向,提供具体的服务资源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的梳理等专业社区照顾策略。⑬杨明月、李洪君在《社会工作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进》一文中也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并对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提出了呼吁政策支持、增大宣传力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议

制度设计层面探析如何有效地提供老年服务,从社会支持体系角度提出家庭成员是空巢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但家庭的照顾功能正逐渐弱化,因此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形成空巢老人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

【1O】赵芳,许云.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03,(3).

互济养老模式是在农村社区组织相对成熟的条件下,以居家养老为基本方式,利用社区力量组织、协调、监管养老过程并进行部分社区养老资源的配置,在60岁及以上空巢老人中按照实际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安排老人进行一对一互帮互助的一种用以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慰籍两大难题的养老模式。

据预计,202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与比例将首次超过0—14岁少儿人口。⋯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时空巢化也将日益严重,预计到本世纪30—40年代城市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70%左右,同时也将有70%的家庭为独生子女组建的家 庭o[21在未来的百年中,老龄化和空巢家庭是我国人I:1年龄结构及家庭组合模式的主要特征。

[1]陈卫.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的人12转变[J].人口研究,2008(11):28.

[2]谢玲丽.长三角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208.

赵纹纹 劳动力流动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危机及其化解[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除了具有一般“空巢”家庭的特点外,与城市“空巢”家庭相比,农村的“空巢”家庭更具有以下独特的特点:1.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生活质量低于农村人口平均水平,劳动力“空洞化”问题突出,老人劳动强度普遍较大。(#Jl生JI妹,2006;李明顺,2009)2.所获得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少,生活照料“真空化”。(陈玉光,2009;袁金霞,2009)3.农村“空巢”家庭抗风险能力差。农村“空巢”老人对经济支持、大病照料等需求的优先程度明显高于精神慰藉需求。(张大勇等,2007)4.精神生活孤寂。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和关心的状态,很可能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 农村“空巢”家庭的新特征“空巢”现象由来已久,然而它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在农村更是如此。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农村“空巢”家庭不仅不再是个别现象,而且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①农村“分居”之风日盛,“空巢”老人逐增。②“空巢”家庭的主体年轻化,“空巢”期相应延长。③低龄、高龄两代老人同守“空巢

研究初期,空巢老人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西方国家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也成为空巢老 人研究的理论基础。徐宪认为“空巢期一般是指婚姻家庭生活中继所谓的蜜月期、抚育期之后的

子女成婚离家而家庭只剩下一对老年夫妇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老人就叫空巢老人。众多 学者包括肖汉仕(1995)、熊汉富(1998)、穆光宗(2002)、陈晓敏(2004)、张大勇(2007)、黄佳豪 (2011)、聂志平(2012)等都采用这种命名方式。家庭结构理论则从家庭人员组成结构上分析。赵 芳(zoo3)等认为西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在中国家庭,经历了第一(新生 期)、二(核心期)阶段后,到第三阶段(空巢期)有部分家庭会走向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再进 一

入解体期。徐晓军(2003)、张大勇(2007)等也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由于农村特殊的村落结构, 子女与父母在同一村落也属于广义上的“同居一屋”。部分研究者认为空巢家庭是指有子女的家 庭,其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者无子女家庭,只剩下老人独守空巢的家庭,而这种家庭的老人就是空巢老人。其实,两种理论背景所反映的都是同一事物。家庭进入了“空巢阶段”, 是空巢老人产生的客观前提;而家庭结构变化继而导致中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是现实结果,两种 理论实质上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矛盾和背离的关系。郭永芳(2009)、周祝平(2009)、 叶敬忠(2009)等则采用留守老人来命名农村空巢老人。这种命名方式类似于留守儿童的命名方 式,主要由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所致。虽然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命名方式,但是两种命名所指 对象相似或一致。笔者认为,“农村空巢老人”的提法更加的恰当。大量劳动力外出只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结果,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呈现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及城乡二元化等。研究者关于农村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主要争论焦点在于父母与子女居住距离的界定、农村空巢老人的年龄界定、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因素的界定等。黄羿友(2009)认为,农村空巢老人不能包括无子女的已经进入敬老院养老的老人,且年龄界定为65岁以上的老人。申秋红(2010)认为农村空巢老人需满足:有子女且子女1年之内只能回来1~2次的,至少有大半年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且这种状况具有持续性。邵德兴(2011)则认为应将农村空巢老人定义为无子女


相关内容

  •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综述_聂志平
  • 第11卷第4期2012年12月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 Vol.11,No.4Dec.,2012 文章编号:1671-6523(2012)04-0117-05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综述 聂志平,温忠文 (江西农业大学 ...

  • 我国社区养老研究综述
  • 公共/财税 DOI:10.13665/j.cnki.hzjjykj.2016.03.099 <合作经济与科技>No.2s 2016 我国社区养老研究综述 □文/周瑞乐 石岩涛 (辽东学院经济学院辽宁·丹东) [提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社区养老越来越显示出其存在的必要性.本文以 ...

  • 论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相应社会.经济改进措施
  • 论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相应社会.经济政策 摘要:随着计划生育取得一定成果,我国人口总体增长局面得到缓和,但随之带来的是人口的老龄化.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较低,造成了"未富先老"的现象.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人口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 ...

  •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探析
  •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在充分认识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以及当前农村养老的现状,最后提出改进农村养老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养老模式养老保险 一.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背景 按照我国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惯例,一般称60岁以上的人口为老年人口.根据联合国的 ...

  • 空巢老人服务需求评估报告
  • 空巢老人服务需求评估报告 二.项目背景分析 1.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政策施行三十多年, 我国现代化水平与速度急剧提升,我国在政治.经济. 文化方面都方面的巨大变革推动我国的人口结构的调整,这种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达到了人口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相协调的目的.然而,这种结构的 ...

  •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分析
  •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状况 分析-以济南安家村为例 院 (部): 法政学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班 级: 社工102 姓 名: 李四 学 号: 201999999 指导教师: 柯文广 完成日期: 2014年6月17日 目 录 目 录 ........................ ...

  • 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与分析
  •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摘 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社会热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国内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结构.精神慰藉等方面.基于此种情况,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 ...

  • 空巢家庭问题
  • 第20卷第3期2006年9月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BEIJINGINSTTTUTEOFEDUCATIONVol.20No.3Sep.2006 空巢家庭问题探析* 李瑞芬1**蒋宗凤2 (北京大学人事部,北京 100871) 摘要:本文分别从空巢家庭现象.成因分析及其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对空 ...

  • 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现实意义[百家争鸣]
  • 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现实意义[百家争鸣] 付 睿 符前进 约4587字 摘要:本文从关爱农村空巢老人有利于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