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弃疾[清平乐_村居]中的美

浅谈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美

罗谢安

定西市岷县闾井镇中心小学,甘肃 定西 748407

[摘要]辛弃疾用乡村闲居的美丽生活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开拓了新的领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词的美学多样性、多元性特征。乡村生活中的环境之美、人们的风俗之美以及乡村中人性之美在《清平乐·村居》获得了完美的诠释,构成了一个整体上的自然和谐之美,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环境之美 风俗之美 人性之美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后期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意为“农村闲居的人家”。 《清平乐·村居》以它独特的视角,生动如画的风景、美丽的人情和善良的人性吸引了无数读者,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栖息,令人陶醉于它所表达的美学境界中。《清平乐·村居》中所展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词这一领域中的美,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开拓了一片新土,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 环境之美

“茅檐低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农家生活的环境之美:虽然这家人很穷,住着茅草屋,而且茅屋很低小,比不上官宦人家的白墙绿院气派、大方,但是“溪上青青草”,这家人门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绿的小草。家境虽然不好,但是他家周围的环境却是很好的,而且从一个“青”字可以看出是那么的生机勃勃,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如诗如画的美丽境界之中。

这低小的茅屋、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青青的小草,一切都显得自然而又清丽,美丽而又平淡,丝毫没有雕饰,优美的让人如入梦境一般。正是有着陶渊明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间仙境般的美景,才令读者为之倾倒。

二、 风情之美

《清平乐·村居》中的风情之美也并不是辛弃疾凭空捏造的,而是在亲眼目睹了国家饱受战乱的残酷现实之后,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众所周知,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词作多豪放之风,有以身报国之愿,又有只身袭入敌营擒回汉奸之“义举”,但当时的朝廷昏庸无能,官僚腐败成风,作者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①,基本上都是在无所遇合、无所作为的处境中度过了一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将自己终生的追求、探索、苦闷、愤慨抒发于词中,于是才有了名作《清平乐·村居》,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倦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表达的正是作者向往的这种美好生活中“老者有人侍,幼者有人养”的美好社会风情。从上面句子可以看出:在低小的茅屋檐下,不知谁家的两位白发老翁老妇在借助酒兴用家乡的方言相互逗乐,说着悄悄话?看来老俩口的感情非常的好,对于眼下的生活非常的满意。那么,大热天的,他俩又说又笑的在谈些什么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原来老俩口在谈论自己的家事呢!你看,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面顶着烈日忙着帮二老锄豆子呢;二儿子呢?他见大哥大热天的帮父母锄豆子,自己也要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他想编几个鸡笼以便把鸡装起来带到墟上换点钱来以添家用,于是他坐到树下编起鸡笼来了,看,他编的多带劲!最可爱、最顽皮的要数小儿子了,他正在小溪边爬在地上剥莲蓬呢!

三个儿子的表现是多么令老俩口高兴、满意呀?人到老年有什么还能比得上儿女听话、孝顺更令人兴喜的呢?在本词的氛围里生活的人们是多么的质朴而又善良,生活是多么的和谐,是多么的自然,任何人性的丑恶在词的这种环境中都没有生存的土壤,而这也就是作者所追求、所向往的。

只有善良、纯朴的人们才能配得上享受“溪上青青草”的美景,也正是因为这样,《清平乐·村居》中的社会风情比美丽的风景更显美丽。

三、 人性之美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我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最好写照,而《清平乐·村居》中二老三个儿子的表现也正是对这一写照的最好诠释。

“人若不知恩,不知其可兮”,更何况面对的是自己头发花白的父母?那么词中的三个儿子都有些什么表现呢?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子他是知道自己的父母年事已高,两个弟弟都又很小,于是自己一个人顶着烈日去小溪东边锄豆子。他不仅是孝顺父母,而且还很关心年幼的两个弟弟,不忍心让他们也来顶着烈日锄豆子,这其中的孝与怜都是不言而语的;二儿子他看见大哥一个人顶着烈日去锄豆子,心想:自己也不能闲坐呀?看见自家的鸡在乱蹿,于是他坐在树下织起鸡笼来,以便把鸡带到墟上换点钱来以添家用或是孝敬二老;最顽皮、最可爱的小儿子,他正爬在溪边的草地上剥着莲蓬。也不能说他是光顾自己玩,而是他看见两位哥哥锄豆子的锄豆子,织鸡笼的织鸡笼,自己也不能闲着呀?所以他才爬在溪边的草地上剥起莲蓬来,以便剥出一些莲子来为父母煮莲子羹或是也拿到墟上换点钱以添家用替父母分担。

至此,人性中的真、善、美在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了,他们每个人身上焕发出的人性美所营造的这个词境,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令人激动、震撼和向往„„

总之,《清平乐·村居》以其美丽的风景、美好的风情和皆真皆善的人性,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平淡、娴静和自由的画卷,寄托着作者的美好愿望,它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文学艺术中美的享受,更是对我们心灵的滋养与疗补及灵魂的净化。

注释:

① 谢枋得《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祭辛稼轩先生墓记〉》马积高 黄 钧 主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马积高 黄 钧 主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浅谈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美

罗谢安

定西市岷县闾井镇中心小学,甘肃 定西 748407

[摘要]辛弃疾用乡村闲居的美丽生活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开拓了新的领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词的美学多样性、多元性特征。乡村生活中的环境之美、人们的风俗之美以及乡村中人性之美在《清平乐·村居》获得了完美的诠释,构成了一个整体上的自然和谐之美,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环境之美 风俗之美 人性之美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后期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意为“农村闲居的人家”。 《清平乐·村居》以它独特的视角,生动如画的风景、美丽的人情和善良的人性吸引了无数读者,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栖息,令人陶醉于它所表达的美学境界中。《清平乐·村居》中所展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词这一领域中的美,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开拓了一片新土,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 环境之美

“茅檐低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农家生活的环境之美:虽然这家人很穷,住着茅草屋,而且茅屋很低小,比不上官宦人家的白墙绿院气派、大方,但是“溪上青青草”,这家人门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绿的小草。家境虽然不好,但是他家周围的环境却是很好的,而且从一个“青”字可以看出是那么的生机勃勃,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如诗如画的美丽境界之中。

这低小的茅屋、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青青的小草,一切都显得自然而又清丽,美丽而又平淡,丝毫没有雕饰,优美的让人如入梦境一般。正是有着陶渊明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间仙境般的美景,才令读者为之倾倒。

二、 风情之美

《清平乐·村居》中的风情之美也并不是辛弃疾凭空捏造的,而是在亲眼目睹了国家饱受战乱的残酷现实之后,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众所周知,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词作多豪放之风,有以身报国之愿,又有只身袭入敌营擒回汉奸之“义举”,但当时的朝廷昏庸无能,官僚腐败成风,作者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①,基本上都是在无所遇合、无所作为的处境中度过了一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将自己终生的追求、探索、苦闷、愤慨抒发于词中,于是才有了名作《清平乐·村居》,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倦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表达的正是作者向往的这种美好生活中“老者有人侍,幼者有人养”的美好社会风情。从上面句子可以看出:在低小的茅屋檐下,不知谁家的两位白发老翁老妇在借助酒兴用家乡的方言相互逗乐,说着悄悄话?看来老俩口的感情非常的好,对于眼下的生活非常的满意。那么,大热天的,他俩又说又笑的在谈些什么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原来老俩口在谈论自己的家事呢!你看,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面顶着烈日忙着帮二老锄豆子呢;二儿子呢?他见大哥大热天的帮父母锄豆子,自己也要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他想编几个鸡笼以便把鸡装起来带到墟上换点钱来以添家用,于是他坐到树下编起鸡笼来了,看,他编的多带劲!最可爱、最顽皮的要数小儿子了,他正在小溪边爬在地上剥莲蓬呢!

三个儿子的表现是多么令老俩口高兴、满意呀?人到老年有什么还能比得上儿女听话、孝顺更令人兴喜的呢?在本词的氛围里生活的人们是多么的质朴而又善良,生活是多么的和谐,是多么的自然,任何人性的丑恶在词的这种环境中都没有生存的土壤,而这也就是作者所追求、所向往的。

只有善良、纯朴的人们才能配得上享受“溪上青青草”的美景,也正是因为这样,《清平乐·村居》中的社会风情比美丽的风景更显美丽。

三、 人性之美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我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最好写照,而《清平乐·村居》中二老三个儿子的表现也正是对这一写照的最好诠释。

“人若不知恩,不知其可兮”,更何况面对的是自己头发花白的父母?那么词中的三个儿子都有些什么表现呢?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子他是知道自己的父母年事已高,两个弟弟都又很小,于是自己一个人顶着烈日去小溪东边锄豆子。他不仅是孝顺父母,而且还很关心年幼的两个弟弟,不忍心让他们也来顶着烈日锄豆子,这其中的孝与怜都是不言而语的;二儿子他看见大哥一个人顶着烈日去锄豆子,心想:自己也不能闲坐呀?看见自家的鸡在乱蹿,于是他坐在树下织起鸡笼来,以便把鸡带到墟上换点钱来以添家用或是孝敬二老;最顽皮、最可爱的小儿子,他正爬在溪边的草地上剥着莲蓬。也不能说他是光顾自己玩,而是他看见两位哥哥锄豆子的锄豆子,织鸡笼的织鸡笼,自己也不能闲着呀?所以他才爬在溪边的草地上剥起莲蓬来,以便剥出一些莲子来为父母煮莲子羹或是也拿到墟上换点钱以添家用替父母分担。

至此,人性中的真、善、美在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了,他们每个人身上焕发出的人性美所营造的这个词境,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令人激动、震撼和向往„„

总之,《清平乐·村居》以其美丽的风景、美好的风情和皆真皆善的人性,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平淡、娴静和自由的画卷,寄托着作者的美好愿望,它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文学艺术中美的享受,更是对我们心灵的滋养与疗补及灵魂的净化。

注释:

① 谢枋得《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祭辛稼轩先生墓记〉》马积高 黄 钧 主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马积高 黄 钧 主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相关内容

  • 我的清平乐.村居教案(杨以军)
  • 清平乐 村居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 江苏省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杨以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醉"."相媚好". "无赖"."卧剥"等词 ...

  • 我的清平乐.村居教案
  • 清平乐·村居 惠阳区淡水第二小学 吴姬红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 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醉"."相媚好". "无赖"."卧剥"等 词语,深入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

  •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 一村居导入 1.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高鼎写过的村居吗?背一背 2.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写村居的古诗词,<清平乐村居>. 二预习检查 1. 课前我们通过电子书包已经布置了预习要求,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课文和学习资源包.这是老师发的学习资源包括了(图片截图)这是我们的预习要求.大家都看了吧? ...

  • 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 5.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组名: 年级 课题 五 学科 语文 姓名: 教师 王娟 使用时间: 课型 综合课 课时 1 5. <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学 ...

  •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 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 ...

  • 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
  •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海安县西场镇中心小学 丁雅静 [教材简解]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 ...

  • [清平乐村居]教案
  •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 ...

  • 以紫开头的诗句 1至100
  • 以紫开头的诗句 1.紫府仙人号宝灯(唐·李商隐·<无题>) 2.紫盖独不朝(唐·杜甫·<望岳>) 3.紫陌闲随金轹辘(宋·欧阳修·<蝶恋花>) 4.紫菊初生朱槿坠(宋·晏殊·<蝶恋花>) 5.紫府群仙名籍秘(宋·晏殊·<蝶恋花>) 6.紫绮 ...

  • 宋词中最美.最有用.最常考的60句经典!
  • 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柳永<曲玉管>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是如雨.-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