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

作者:董青霞

祁连论丛 2003年01期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严格地以事实为根据,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适应形势的新发展、情况的新变化、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而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作出了许多新决策,采取了许多新措施。

  一、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中国现代化

  江泽民在继承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当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指出:“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因此,“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80页。)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不仅要“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而且“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同时还规定了社会发展必须“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地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的总体要求。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和1996年版,第2072页。)1997年9月,江总书记又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以上述指导思想为主题,进一步阐明了“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江泽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第2页。)并且强调“确定这样的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注:江泽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第2页。)这就将全面协调发展纳入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总体考虑之中,使得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物的现代化为基础,以制度的现代化为标志的,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等在内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得到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应该说,这是江泽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用市场经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相结合的基础上,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在1992年6月9日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想法。同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解决了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未能解决好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作了进一步的阐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大报告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了许多新的理论突破,提出了许多新的战略举措。比如:“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这些理论上的新观点,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和特征的新概括,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新总结,它为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在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上,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即从主要依据增加投入、铺摊子、追求数量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21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个态势,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着手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明确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并且指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方向:走经济和科技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地制订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坚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同时,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时代提出的课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资源需求量增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因此,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这显然是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又一新的丰富和发展。

  四、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将“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作为90年代改革和建设必须努力实现的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认识又有了新的飞跃。江泽民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又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新论断,并且要求“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他说:“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所强调的“法”就是人民依照宪法管理国家事务,是治国的主体;他所强调的“德”,其基本内涵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为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一座崭新的里程碑,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与发展,而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又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深沉的历史感和清醒的使命意识全力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重要的战略,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探索、回答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的重大问题和新的矛盾,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在实践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机地构成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决策体系,进一步指明了21世纪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方向和道路,必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介绍: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班

作者:董青霞

祁连论丛 2003年01期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严格地以事实为根据,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适应形势的新发展、情况的新变化、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而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作出了许多新决策,采取了许多新措施。

  一、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中国现代化

  江泽民在继承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当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指出:“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因此,“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80页。)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不仅要“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而且“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同时还规定了社会发展必须“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地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的总体要求。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和1996年版,第2072页。)1997年9月,江总书记又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以上述指导思想为主题,进一步阐明了“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江泽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第2页。)并且强调“确定这样的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注:江泽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第2页。)这就将全面协调发展纳入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总体考虑之中,使得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物的现代化为基础,以制度的现代化为标志的,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等在内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得到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应该说,这是江泽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用市场经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相结合的基础上,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在1992年6月9日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想法。同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解决了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未能解决好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作了进一步的阐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大报告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了许多新的理论突破,提出了许多新的战略举措。比如:“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这些理论上的新观点,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和特征的新概括,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新总结,它为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在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上,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即从主要依据增加投入、铺摊子、追求数量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21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个态势,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着手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明确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并且指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方向:走经济和科技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地制订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坚持实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同时,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时代提出的课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2、1486、1485、1502、1385、1463—1464页。)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资源需求量增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因此,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这显然是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又一新的丰富和发展。

  四、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将“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作为90年代改革和建设必须努力实现的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认识又有了新的飞跃。江泽民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来。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又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新论断,并且要求“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他说:“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所强调的“法”就是人民依照宪法管理国家事务,是治国的主体;他所强调的“德”,其基本内涵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为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一座崭新的里程碑,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与发展,而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又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深沉的历史感和清醒的使命意识全力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重要的战略,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探索、回答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的重大问题和新的矛盾,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在实践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机地构成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决策体系,进一步指明了21世纪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方向和道路,必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介绍: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班


相关内容

  • "三个代表":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三个代表":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发展 ...

  • 建国以来党的民族理论特点分析
  • [摘 要]建国以来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形成的民族理论,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独特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统一.坚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等共同特点,对这些特点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建国以来:民族理论:特点 建国以来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

  • 当前统一战线宣传的几项重要工作
  • 作者:朱维群 中国统一战线 2002年10期 统战宣传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部分,对于贯彻党对统战工作的总体部署,动员更多 的人关心和支持统一战线具有重大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讲到全党 全社会都要支持统战工作时,强调"党的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 策" ...

  • 三个代三个代表三个代表三个代表个代表
  • ! ! 三个代表"" 宋贵伦 !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论述对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它从根本上进一步我们要建设一个什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 ...

  •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 ...

  • 论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2011年5月第3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May,2011 No.3 论中国特色全球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张晓忠 摘要:全球化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给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年来面对全球 ...

  • 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三个代表
  •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全面把握它 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与发展, ...

  • 含羞草为什么"害羞"
  •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推进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于不同时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 "一篇大文章&quo ...

  • 科学发展观理论探源
  • 作者:卓晓宁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05期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09)06-0043-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