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案例

甘肃省南部某乡镇企业与八十年代初,为适应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需要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开办一个向城市居民提供高质奶粉为主要产品的奶牛厂,由于该厂地处畜牧区,当时该地区牧场较少,奶粉市场供不应求,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奶牛数量从开始的20头发展到50头。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皮革业发展迅速,皮革原料紧缺,皮革原料价格高速上涨,各地的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大幅上涨,该厂厂长决定将原有奶牛全部宰杀,用原奶牛厂所获全部积累利润和50万元贷款,于两年内将原工厂改建为当地较大规模的皮革加工厂。但进入九十年代后,轻工业日益疲软,企业财务入不敷出,开工率从原来最高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资拖欠达一年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率不到60%。为尽快扭转企业亏损面貌,厂长决定以购价30%的价格(设备折旧率累计达40%)出售制革设备,重新兴办奶牛厂。

(一)试选择以下题目之一,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1)从供需均衡角度看,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2)以边际分析方法,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有何值得借鉴之处?为什么?

(3)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如果你是该厂厂长,如何从事上述决策?

一、机会成本的定义

经济学中对"机会成本"是指由于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的收益,又称择机代价或替换成本。它反映不选择最佳方案或机会的"成本",或者说是因选择某一经营项目所牺牲的另一机会可获得的利益。他不同于会计成本,即使你所作的决定表面上能取得收益,但由于你所放弃的另一个机会可获得更大收益,所以实际上你还是亏损。

二、结合案例分析

1.第一个决策不妥

从本例来看,八十年代初,随着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需求量不断增加,结合当地牧场较少,奶粉市场供不应求,兴办奶牛厂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应该是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事实上,如文中所描述“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奶牛数量从开始的20头发展到50头”,可见奶牛厂的确是有利可图的。“八十年代中后期,皮革业发展迅速,皮革原料紧缺,皮革原料价格高速上涨,各地的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大幅上涨”。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小型企业生产灵活,易于转行,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GE传奇CEO杰克·韦尔其,在其担任通用电器的CEO期间,就努力使象通用电器这样的大企业能够象中小企业一样,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通用电器成为世界企业20强之一。所以像牛奶厂这样的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是必要的,也正是其长处所在。该厂长看到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好,考虑是否转行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可以说明智之举。但是在作出卖掉奶牛厂,新建皮革厂之前,有必要搞清楚下面这个问题:奶牛厂和皮革厂谁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当地发展奶牛场是有优势的,一来牛奶需求日益增长,二来当地处于畜牧区而牧场又较少,市场是供不应求的,远未达到饱和。相关材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对牛奶市场的需求量将大增。中国奶业协会2005年6月发表的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与人均GDP增长速度呈正相关,关系达到0.93,乳制品是城镇居民收入需求弹性最大的动物性消费品,需求弹性系数达到了0.674,也就是说,收入增长1%,乳制品消费增长0.674%。国际乳业联合会主席吉姆·贝格近日在上海表示,中国乳品的消费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今后的市场潜力足以使产品更加多元化。解决奶源问题、提升消费者能力、生产新鲜乳制品将是中国乳业未来的方向。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仅21.7千克,是世

界平均水平的20%左右。据规划,中国计划到2010年把人均占有的奶量提升至28千克,到2020年再提升至42千克以上。

乳品在二十一世纪初依然还有如此巨大的上升空间。更何况,在八十年代末,中国乳品市场正处在方兴未艾,蓬勃发展阶段,兴办乳品生产加工企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80年代中期,中国皮革业迅速发展,皮革原料紧缺,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皮革原料的价格高涨。由于当时皮革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将导致大量的投资者投资该市场。由于更多的生产者争夺这一市场份额,随着工厂的增加和产量的扩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牛皮原料的市场供给开始出现供给大于需求,超过了供需平衡点,发生了生产过剩,导致牛皮原料市场开始出现疲软,利润开始下滑,部分小企业开始亏损。皮革制品对于当时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并非生活必需品,相当一部分高档的皮革制品还属于奢侈品,市场需求有限。而作为皮革工业的上游企业,皮革原材料生产的准入门槛低,必将导致大量的中小投资者涌入这个行业,必将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供大于求,从而导致整个行业平均利润下降,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遭到淘汰。

从本案例来看,该厂并无资金技术上的优势,领导者也缺乏在该行业从事经营的相关经验。宰杀全部奶牛,用原奶牛厂所获全部积累利润和50万元贷款,于两年内将原工厂改建为当地较大规模的皮革加工厂,经营风险太大,即使取得利润也不及奶牛场所得利润丰厚,更无长期发展的潜力。所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分析,该厂长的第一个决策,改建皮革厂是错误的。

当皮革厂效益低下,企业财务入不敷出,开工率从原来最高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资拖欠达一年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率不到60%时,厂长决定以购价30%的价格(设备折旧率累计达40%)出售制革设备,重新兴办奶牛厂。结合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我们不能判断他的这次决策是否妥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卖掉皮革厂,及时转行,避免更大的损失乃明智之举。至于兴办什么样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

(二)如果我是该厂长,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应当继续把奶牛场做大做强,并向乳制品深加工方向发展。首先,乳制品行业如上文所述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乳制品行业与皮革产业不同,地域上的优势很明显。皮革产业依托的是全国的市场,企业要参与的与全国众多的同类产业的激烈竞争,不利于地方中小型企业生存。而乳制品特别是液体鲜乳品,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地域准入门槛高。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完全可以依靠本地市场,获得原始的资本积累,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支持。虽然未来充满不确定因数,但选择在乳品行业继续发展无疑是当前最好的选择。至于,企业今后的经营管理,不再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以上既是我结合管理经济课上所学对该案例分析的结果,不妥之处,望老师斧正。

甘肃省南部某乡镇企业与八十年代初,为适应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需要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开办一个向城市居民提供高质奶粉为主要产品的奶牛厂,由于该厂地处畜牧区,当时该地区牧场较少,奶粉市场供不应求,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奶牛数量从开始的20头发展到50头。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皮革业发展迅速,皮革原料紧缺,皮革原料价格高速上涨,各地的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大幅上涨,该厂厂长决定将原有奶牛全部宰杀,用原奶牛厂所获全部积累利润和50万元贷款,于两年内将原工厂改建为当地较大规模的皮革加工厂。但进入九十年代后,轻工业日益疲软,企业财务入不敷出,开工率从原来最高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资拖欠达一年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率不到60%。为尽快扭转企业亏损面貌,厂长决定以购价30%的价格(设备折旧率累计达40%)出售制革设备,重新兴办奶牛厂。

(一)试选择以下题目之一,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1)从供需均衡角度看,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2)以边际分析方法,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有何值得借鉴之处?为什么?

(3)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该厂长的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如果你是该厂厂长,如何从事上述决策?

一、机会成本的定义

经济学中对"机会成本"是指由于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的收益,又称择机代价或替换成本。它反映不选择最佳方案或机会的"成本",或者说是因选择某一经营项目所牺牲的另一机会可获得的利益。他不同于会计成本,即使你所作的决定表面上能取得收益,但由于你所放弃的另一个机会可获得更大收益,所以实际上你还是亏损。

二、结合案例分析

1.第一个决策不妥

从本例来看,八十年代初,随着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对牛奶需求量不断增加,结合当地牧场较少,奶粉市场供不应求,兴办奶牛厂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应该是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事实上,如文中所描述“该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奶牛数量从开始的20头发展到50头”,可见奶牛厂的确是有利可图的。“八十年代中后期,皮革业发展迅速,皮革原料紧缺,皮革原料价格高速上涨,各地的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大幅上涨”。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小型企业生产灵活,易于转行,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GE传奇CEO杰克·韦尔其,在其担任通用电器的CEO期间,就努力使象通用电器这样的大企业能够象中小企业一样,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通用电器成为世界企业20强之一。所以像牛奶厂这样的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是必要的,也正是其长处所在。该厂长看到皮革工厂经济效益好,考虑是否转行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可以说明智之举。但是在作出卖掉奶牛厂,新建皮革厂之前,有必要搞清楚下面这个问题:奶牛厂和皮革厂谁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当地发展奶牛场是有优势的,一来牛奶需求日益增长,二来当地处于畜牧区而牧场又较少,市场是供不应求的,远未达到饱和。相关材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对牛奶市场的需求量将大增。中国奶业协会2005年6月发表的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与人均GDP增长速度呈正相关,关系达到0.93,乳制品是城镇居民收入需求弹性最大的动物性消费品,需求弹性系数达到了0.674,也就是说,收入增长1%,乳制品消费增长0.674%。国际乳业联合会主席吉姆·贝格近日在上海表示,中国乳品的消费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今后的市场潜力足以使产品更加多元化。解决奶源问题、提升消费者能力、生产新鲜乳制品将是中国乳业未来的方向。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仅21.7千克,是世

界平均水平的20%左右。据规划,中国计划到2010年把人均占有的奶量提升至28千克,到2020年再提升至42千克以上。

乳品在二十一世纪初依然还有如此巨大的上升空间。更何况,在八十年代末,中国乳品市场正处在方兴未艾,蓬勃发展阶段,兴办乳品生产加工企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80年代中期,中国皮革业迅速发展,皮革原料紧缺,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皮革原料的价格高涨。由于当时皮革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将导致大量的投资者投资该市场。由于更多的生产者争夺这一市场份额,随着工厂的增加和产量的扩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牛皮原料的市场供给开始出现供给大于需求,超过了供需平衡点,发生了生产过剩,导致牛皮原料市场开始出现疲软,利润开始下滑,部分小企业开始亏损。皮革制品对于当时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并非生活必需品,相当一部分高档的皮革制品还属于奢侈品,市场需求有限。而作为皮革工业的上游企业,皮革原材料生产的准入门槛低,必将导致大量的中小投资者涌入这个行业,必将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供大于求,从而导致整个行业平均利润下降,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遭到淘汰。

从本案例来看,该厂并无资金技术上的优势,领导者也缺乏在该行业从事经营的相关经验。宰杀全部奶牛,用原奶牛厂所获全部积累利润和50万元贷款,于两年内将原工厂改建为当地较大规模的皮革加工厂,经营风险太大,即使取得利润也不及奶牛场所得利润丰厚,更无长期发展的潜力。所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分析,该厂长的第一个决策,改建皮革厂是错误的。

当皮革厂效益低下,企业财务入不敷出,开工率从原来最高的95%下降到40%,工人工资拖欠达一年以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回收率不到60%时,厂长决定以购价30%的价格(设备折旧率累计达40%)出售制革设备,重新兴办奶牛厂。结合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我们不能判断他的这次决策是否妥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卖掉皮革厂,及时转行,避免更大的损失乃明智之举。至于兴办什么样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

(二)如果我是该厂长,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应当继续把奶牛场做大做强,并向乳制品深加工方向发展。首先,乳制品行业如上文所述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乳制品行业与皮革产业不同,地域上的优势很明显。皮革产业依托的是全国的市场,企业要参与的与全国众多的同类产业的激烈竞争,不利于地方中小型企业生存。而乳制品特别是液体鲜乳品,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地域准入门槛高。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完全可以依靠本地市场,获得原始的资本积累,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支持。虽然未来充满不确定因数,但选择在乳品行业继续发展无疑是当前最好的选择。至于,企业今后的经营管理,不再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以上既是我结合管理经济课上所学对该案例分析的结果,不妥之处,望老师斧正。


相关内容

  • 公共经济学案例
  • 本书引导部分简明扼要地以纲要形式勾勒公共经济学的框架体系,通俗易懂地解说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为学习和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供了一根非常实用的"拐杖".除第一章外,本书每章后都附有10余个案例,这些案例不仅涉及中央政府,而且涉及地放政府:不仅涉及中国,而且涉及外国. ...

  • 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 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宰 陈银娥.刘健 (中剞碰强躞蚤浮经齐学院,涮匕武汉430073] 摘要: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一般说来要经过准备.分析讨论和总结评价三个过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存在着 ...

  • [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謇曩经济簟>素倒教学中 蓐囊的阀题及对策研究 口何劲 祁春节 (二)案例教材内容不适应 一.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同时它也是通过 ...

  • 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整合
  • 摘要: 计量经济学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与案例教学法是一致的,本文基于案例分析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分析了当前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在内容.方式.支持资源和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必须对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模型进行精致化和精细化的处理,必须选取恰当案例保证案例分析效果,而提升 ...

  • 2015-2016(1)流通经济学试卷
  • 2015-2016年第一学期<流通经济学> 结课案例分析选题与要求 题目一:运用流通经济学与经济学理论对我国流通产业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题目二: 1. 八里桥农产品批发市场案例分析 2. 新发地批发市场经营状况的案例分析 3. 南京(北京)商业街发展案例分析 4. 北京零售业发展现状与发展 ...

  • 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经济学本科特色教学改革与创新
  • 摘 要:公共经济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成效如何,对培养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及提高其解决现实公共经济与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将产生直接影响.针对<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及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和考核方 ...

  • 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 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摘 要 目前物流业已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奇缺,物流专业的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中的设计与运用,对深化案例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有一 ...

  • 案例分析--经济补偿金的分段计算
  • [案例分析] 经济补偿金的分段计算 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计算离职员工的经济补偿金是日常必需的工作之一.由于<劳动合同法>扩大了经济补偿金的支付范围并改变了它的计算标准,经济补偿金的分段计算成为了一个难题.本文将结合案例,围绕经济补偿金的分段计算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详细总结各种情况 ...

  • 大学生案例分析大赛活动策划方案
  • 是什么 已经悄悄走近 聆听 花萼与花瓣缠绵着破裂 这是炙热的青春在渴望成长 细看 新叶携枝条逆春风共舞 这是初生的翅膀在向往飞翔 原来 我们已经在经济学院的怀抱里逐渐成长 原来 已经是时候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蓝图下的梦想 我们活跃于课内课外 用新的思想尝试新的案例 我们在前行着的脚步中学习 用知识点 ...

  • 管理经济学案例复习
  • 案例分析题1(配套教材第六章案例6-3) 案例内容:预收5年水费,遭质疑? 问题类型? 1. 判断案例中的市场接近何种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有和特点? 答:完全垄断市场:一个行业只存在一家生产企业,企业与行业完全重合.企业的产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即需求交叉弹性等于零.由于某些原因,其他企业进入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