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任 文献综述

对人际信任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对人际信任有关理论的探讨

由于目前对信任的研究尚无权威性的公论,论文从现有的零碎的理论研究中借鉴一些来探讨人们信任这种特有的经济社会活动心理及行为。

1.1 人际信任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信任的定义很多,而且各有强调的侧重点。 Gambetta 把信任定义为相信对方即使有机可乘也不大可能做出伤害己方的事情。 Mayer 等认为信任是尽管一方有能力监控另一方,但它却愿意放弃这种机会而相信对方会自觉地做出对己方有利的事情。 Rotter 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方的言词、承诺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的可靠性的一般性预期。郑也夫则把信任看作一种相信别人的行为或周围秩序符合自己愿望的态度。

根据这些定义,可以认为:第一,信任是个体间的一种心理预期和情感倾注,而这种预期和倾注会以某种(些)行动的选择反映出来;第二,信任是在面临不确定性事件而需要规避风险时才会产生;更重要的第三点是,信任是一个有限理性的行为,是在自己不能把握的事态面前进行的主观判断和行动选择。

因此,笔者认为,信任是指行为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面对不确定问题时,基于历史信息的累积和判断而对另一方持有的一种正的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心理预期或信念,即愿意相信对方能够胜任某事或不会利用己方提供的机会,做出牺牲己方利益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

1.2 人际信任的产生机 理

对于信任的产生机理,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Luhmann 认为,信任必须在熟悉的世界中获取。 Gambetta 则认为,信任是伴随熟悉和友谊的人际交往的产品,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在 Zucker 看来,信任主要产生于:声誉、彼此的社会相似性和法制。 Kramer 则认为,组织中的信任可以通过第三方介绍、社会范畴、角色和组织规则等途径来产生。

Whitley 认为,在中国社会中,人们主要根据由个人诚信所累积的声誉和既定关系来发展信任,而较少通过制度化手段形成。陈介玄、高承恕认为信任是由人际关系衍生出来的,针对与特定个体的亲近及其熟悉程度而衍生出来。

彭泗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信任的建立可以通过关系运作和法制规范两种方式,而关系运作是人们建立和发展信任的主要方法。

从以上研究可知,信任的产生与信息的来源有直接的关系,社会法律、制度、个人声誉、口碑、既定关系、价值观念都是信任产生的源泉,而社会制度构成了普遍信任的基础,而在信息不发达的地方,彼此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1.3 人际信任的属性

一些学者对信任的属性进行了研究归纳。 Noorderhaven 认为信任具有互动效应。 Shaw 认为信任具有风险性和脆弱性。郑也夫则认为信任存在时间差与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贺小刚认为信任具有风险性、脆弱性等属性。

在对比研究以上论述基础上,笔者认为,信任心理的形成,是受社会文化熏陶和行为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心理预期,具有广泛的社会复杂性。具体说来,由以下属性:

① 不对称性。由于主体人格特质、交往经验等差异性的存在,信任关系具有不对称性。而且因为言与行之间存在的时间滞差而使彼此的信任并不同步;

② 不确定性。由于信任是对不确定性的预期,受到社会环境、组织环境、行为主体等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较重,这种不确定性预示着信任的脆弱性;

③ 互动性。信任作为交往中的阶段性结果,既是对先验事件的理性总结,又是对后续事件的预期情感投资,因而信息的不断反馈及对既有可信度的修正,决定了信任存在着较强的关系互动性。

④ 风险性。信任关系是建立在关系主体对现有信息的判断基础上的,并没有足够的客观依据。因而在主观寻求一定的风险规避的同时,也增大了易受攻击的可能性及其程度。

1.4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于影响信任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Shaw 认为,信任建立在获得成效、正直和表示关切等基础之上。 Butler 在对美国人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影响信任的因素包括能力、一贯性、坦诚、忠实、开放性、守信等内容。 Whitener 等人的研究表明影响信任的因素包括交流、正直、一致性、控制权谈判及分享以及利益关注等 6 个方面。 Akinyele 研究发现,正直、交流、责任感、保密能力和情感等要素对信任产生起着主要作用。

Jacobs 在研究台湾华人问题时提出,关系基础与感情是影响信任的重要因素。台湾学者郑伯 壎 的研究表明,华人企业里影响信任的因素体现在忠诚、力能和关系三方面。香港学者孙文彬等对大陆 14 省市的家族企业调查发现,非亲属成员获得信任的条件依次为能力、愿意长期留下工作、日常表现和学历等。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信任的产生与信任对象的品德、能力和彼此间信息沟通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品德因素是最基础的方面,包括了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等内容。离开了信任对象的个人因素,信任的建立无从谈起。

1.5 人际信任在组织中的作用

对于信任的作用,专家们有不少讨论。 Luhmann 认为信任具有简化复杂性的作用。 Williamson 以及一些新制度经济学家将大量的交易成本归结为双方的不信任。 Allow 则认为信任是组织形成并维持下去的润滑剂。吕春晓等人认为信任与组织的绩效和有效性密切相关,是组织凝聚力的基础。 Barney 等人则把信任看作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有助于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结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组织管理中,信任可以起到提供精神激励和约束、降低制度制订成本、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简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维持组织效能等作用,将复杂过程简化处理。如果相互缺乏信任,自然会增大组织运作的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因而,有些家族企业宁愿采用家族信任标准作为人才重用的条件,一方面是为了节约代理成本考虑,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通过精神激励和约束,提高目标一致性。

2. 国内外对企业中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信任问题的早期研究,比较少见,而且集中在社会学领域。上世纪初,社会学家 Simmel 才开始对一般意义上的信任进行了考察,并从信任的视角对金钱进行了透视。心理学家 Deutsch 第一个将囚徒困境引入实验研究,从探讨冲突的解决中思考信任问题。但直到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后,信任才真正得到广泛研究。社会学家 Luhmann 提出了信任是一种简化复杂性的机制。 Mcknight 和 Cummings 等人在批判信任定义过于泛滥的基础上,对信任的产生机理、动态过程以及情感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人际信任具有脆弱性和依赖性的观点。目前,社会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信任

往往来自于志愿性社团内部个体间的行为互动,是这些团体推动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并促使合作的形成和强化。

在经济学家中,亚当〃斯密最早系统研究信任与经济行为的关系。他认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对社会习惯和道德情操的信任的基础上的。 K.Arrow 认为信任是社会系统运行和组织存在并保持效率的润滑剂。 F.Hirsch 则认为信任是经济交易活动所必须的公共品。社会学家福山通过比较文化研究,将信任状况和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研究,把信任归结为经济繁荣的原因之一。

博弈论研究者们从信任主体博弈的角度对信任行为进行了研究。 Axelrod 注意到了信任博弈中的“囚徒困境”现象,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即使在有限次博弈中,因信任而合作的行为也频繁出现。 Kreps 、 Milgrom 、 Roberts 和 Wilson 等人将不完全信息引入重复博弈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声誉模型。 Kreps 、 Fudenberg 、 Tirole 等人则得出了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结论。 Gauthier 、 Binmore 等人利用博弈论从经济学和伦理学角度讨论了互惠信任行为。

近年来,对组织信任问题的研究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对信任的讨论成为了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伦理学、博弈论、战略联盟等领域研究的重要部分。

Manigart 等人在对 144 位企业家和投资人之间信任问题的研究基础上,发现两者之间的信任有助于克服监督问题,尤其是存在严峻的代理人风险和契约不完全时更是如此,因此信任对控制起着重要补充作用。 Sacco 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讨论了业务合作伙伴在考虑内生交易费用时的自我管理和信任问题。

Whitener 及其合作者在对经营者与雇员信任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者对员工的信任对于改善两者关系具有重要作

用。 Akinyele 在对一个拥有 300 多个组成机构的跨国组织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影响信任关系的一些主要因素,并讨论了这些影响因素以及组织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

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信任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学者们注意。最早研究信任问题的当代学者当推费孝通。他早在 1934 年就对我国的市民信任结构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内外有别的“差序结构”观点。杨中芳等人对中国人人际信任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概念化界定。童士清区分了特殊主义信任和普遍主义信任,提出了拓展特殊主义信任结构为普遍主义信任结构的观点。杨宜音就“自家人”信任构建过程问题分别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进行了个案研究,并通过“应信”和“当信”把家人、亲戚、朋友、陌生人四种信任类型。郑也夫对生活中的“杀熟”现象进行了系统研讨。张维迎等人通过跨省调查发现,信任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关系,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信任问题看得越重,人际信任度也较高。

彭泗清在调查中国人信任的建立过程中发现:人们往往将关系运作当作建立和发展信任的主要方法。山传海等人从人际信任角度分析了我国的企业规模状况,认为就目前的信任状况来说,国内不易培养规模大的企业。

台湾学者郑伯 壎 对企业组织中的上下属信任关系进行考察时认为,华人社会上下关系中存在较大权力差距与角色规范问题。

2.3 对家族企业人际信任研究 的现状

目前,理论界从信任关系角度出发对家族企业进行系统研究并不多见。福山认为,美国的家族企业对家族外的员工存在普遍信任,因而信任问题不太明显,而日本比较推崇大家庭式的企业,把企业当作家族,并不强调血缘意义上的家族概念,因此彼此信任关系比较融洽。

而对于法国和意大利南部的家族企业,福山则归结为地区信任度太低,企业内信任问题突出。 Ouchi 在提出著名的 Z 理论时,也认为日本大家族式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美国企业史专家钱德勒详细研究了美国家族企业向现代经理式企业的发展历程,认为美国早期的家族企业仍然存在对经营者信任的问题。但钱德勒对这一过程中如何解决信任这一问题却探讨很少。 Zucker 对此做出了极有价值的研究。 Zucker 认为,专业资格制度的推广、规章和立法的加强、理性化科层组织的发展等,使由法制产生的信任得到广泛的应用。美国学者盖尔西克在研究美国家族企业时也发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信任扩展的问题。

在看待华人家族企业问题上,福山认为,华人家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模式由家族制管理向专业型转化时困难重重,其原因在于企业主对家族以外的人普遍缺乏信任。而早在 100 年以前,美国传教士 Smith 就认为不诚实和相互不信任是中国人性格的两大特点。而华人问题研究专家 G.Redding 也指出,华人家族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家族以外的人存在极度不信任。

Weber 也认为,中国人之间存在明显不信任,这与基督教文化中人们的普遍信任和诚实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人的信任行为属于特殊主义信任,其特点是只信赖和自己有私人关系的他人,而不信任外人。

在对福山的观点提出质疑基础上,陆小娅、彭泗清也认为,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社会由于普遍面临的诚信问题,的确昭示着社会的信任危机。

郑伯 壎 对台湾家族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在企业内部普遍存在内外有别的管理模式,对家族成员信任感很强,而对外人有一种自发

的排斥感。杨国枢曾提出泛家族化历程的概念,认为家族企业可以将家族中的伦理关系基础上的信任,类化到家族以外的个体或组织。

李新春在分析家族企业产生背景基础上,提出了家族主义信任的概念,并从企业家族主义困境的角度对不同机制下的信任协调博弈进行了探讨。周殿昆也对家族企业中的家族信任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卢福财等人对华人家族企业产生的基本逻辑和文化背景进行了讨论,并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剖析了家族企业家族主义信任的文化基础。

就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信任关系上,张维迎、储小平等人认为,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市场的不完善,经营者职业道德有待提高是家族企业慎用外人的原因。同时,集权情结、忠诚和关系亲疏等因素,也将影响对外人的信任。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从以上文献看来,近年来,目前已有不少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就信任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然侧重于讨论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虽然已有学者对企业尤其是战略联盟企业、供应链企业、虚拟企业间的信任进行了讨论,但都倾向于泛泛而谈,有些仅仅是在套用概念,都没有研究具体信任机制的建立方式,甚至连严格定义也没有。而探讨具体研究个体间的信任机制的文献更比较缺乏。

另外,国内外也有不少有关家族企业信任问题的研究,但这部分研究要么从社会文化角度进行定性的现象描述,要么从宏观的角度讨论家族企业应该扩展信任,对复杂的信任关系面前的信任机制的探讨还非常少见。特别是在产权相对国有企业比较明晰、关系主体明确的家族企业,探析信任关系的平衡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见。

(2003.03.24)

对人际信任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对人际信任有关理论的探讨

由于目前对信任的研究尚无权威性的公论,论文从现有的零碎的理论研究中借鉴一些来探讨人们信任这种特有的经济社会活动心理及行为。

1.1 人际信任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信任的定义很多,而且各有强调的侧重点。 Gambetta 把信任定义为相信对方即使有机可乘也不大可能做出伤害己方的事情。 Mayer 等认为信任是尽管一方有能力监控另一方,但它却愿意放弃这种机会而相信对方会自觉地做出对己方有利的事情。 Rotter 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方的言词、承诺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的可靠性的一般性预期。郑也夫则把信任看作一种相信别人的行为或周围秩序符合自己愿望的态度。

根据这些定义,可以认为:第一,信任是个体间的一种心理预期和情感倾注,而这种预期和倾注会以某种(些)行动的选择反映出来;第二,信任是在面临不确定性事件而需要规避风险时才会产生;更重要的第三点是,信任是一个有限理性的行为,是在自己不能把握的事态面前进行的主观判断和行动选择。

因此,笔者认为,信任是指行为个体在交往过程中面对不确定问题时,基于历史信息的累积和判断而对另一方持有的一种正的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心理预期或信念,即愿意相信对方能够胜任某事或不会利用己方提供的机会,做出牺牲己方利益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

1.2 人际信任的产生机 理

对于信任的产生机理,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Luhmann 认为,信任必须在熟悉的世界中获取。 Gambetta 则认为,信任是伴随熟悉和友谊的人际交往的产品,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在 Zucker 看来,信任主要产生于:声誉、彼此的社会相似性和法制。 Kramer 则认为,组织中的信任可以通过第三方介绍、社会范畴、角色和组织规则等途径来产生。

Whitley 认为,在中国社会中,人们主要根据由个人诚信所累积的声誉和既定关系来发展信任,而较少通过制度化手段形成。陈介玄、高承恕认为信任是由人际关系衍生出来的,针对与特定个体的亲近及其熟悉程度而衍生出来。

彭泗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信任的建立可以通过关系运作和法制规范两种方式,而关系运作是人们建立和发展信任的主要方法。

从以上研究可知,信任的产生与信息的来源有直接的关系,社会法律、制度、个人声誉、口碑、既定关系、价值观念都是信任产生的源泉,而社会制度构成了普遍信任的基础,而在信息不发达的地方,彼此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1.3 人际信任的属性

一些学者对信任的属性进行了研究归纳。 Noorderhaven 认为信任具有互动效应。 Shaw 认为信任具有风险性和脆弱性。郑也夫则认为信任存在时间差与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贺小刚认为信任具有风险性、脆弱性等属性。

在对比研究以上论述基础上,笔者认为,信任心理的形成,是受社会文化熏陶和行为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心理预期,具有广泛的社会复杂性。具体说来,由以下属性:

① 不对称性。由于主体人格特质、交往经验等差异性的存在,信任关系具有不对称性。而且因为言与行之间存在的时间滞差而使彼此的信任并不同步;

② 不确定性。由于信任是对不确定性的预期,受到社会环境、组织环境、行为主体等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较重,这种不确定性预示着信任的脆弱性;

③ 互动性。信任作为交往中的阶段性结果,既是对先验事件的理性总结,又是对后续事件的预期情感投资,因而信息的不断反馈及对既有可信度的修正,决定了信任存在着较强的关系互动性。

④ 风险性。信任关系是建立在关系主体对现有信息的判断基础上的,并没有足够的客观依据。因而在主观寻求一定的风险规避的同时,也增大了易受攻击的可能性及其程度。

1.4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于影响信任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Shaw 认为,信任建立在获得成效、正直和表示关切等基础之上。 Butler 在对美国人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影响信任的因素包括能力、一贯性、坦诚、忠实、开放性、守信等内容。 Whitener 等人的研究表明影响信任的因素包括交流、正直、一致性、控制权谈判及分享以及利益关注等 6 个方面。 Akinyele 研究发现,正直、交流、责任感、保密能力和情感等要素对信任产生起着主要作用。

Jacobs 在研究台湾华人问题时提出,关系基础与感情是影响信任的重要因素。台湾学者郑伯 壎 的研究表明,华人企业里影响信任的因素体现在忠诚、力能和关系三方面。香港学者孙文彬等对大陆 14 省市的家族企业调查发现,非亲属成员获得信任的条件依次为能力、愿意长期留下工作、日常表现和学历等。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信任的产生与信任对象的品德、能力和彼此间信息沟通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品德因素是最基础的方面,包括了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等内容。离开了信任对象的个人因素,信任的建立无从谈起。

1.5 人际信任在组织中的作用

对于信任的作用,专家们有不少讨论。 Luhmann 认为信任具有简化复杂性的作用。 Williamson 以及一些新制度经济学家将大量的交易成本归结为双方的不信任。 Allow 则认为信任是组织形成并维持下去的润滑剂。吕春晓等人认为信任与组织的绩效和有效性密切相关,是组织凝聚力的基础。 Barney 等人则把信任看作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有助于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结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在组织管理中,信任可以起到提供精神激励和约束、降低制度制订成本、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简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维持组织效能等作用,将复杂过程简化处理。如果相互缺乏信任,自然会增大组织运作的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因而,有些家族企业宁愿采用家族信任标准作为人才重用的条件,一方面是为了节约代理成本考虑,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通过精神激励和约束,提高目标一致性。

2. 国内外对企业中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信任问题的早期研究,比较少见,而且集中在社会学领域。上世纪初,社会学家 Simmel 才开始对一般意义上的信任进行了考察,并从信任的视角对金钱进行了透视。心理学家 Deutsch 第一个将囚徒困境引入实验研究,从探讨冲突的解决中思考信任问题。但直到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后,信任才真正得到广泛研究。社会学家 Luhmann 提出了信任是一种简化复杂性的机制。 Mcknight 和 Cummings 等人在批判信任定义过于泛滥的基础上,对信任的产生机理、动态过程以及情感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人际信任具有脆弱性和依赖性的观点。目前,社会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信任

往往来自于志愿性社团内部个体间的行为互动,是这些团体推动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并促使合作的形成和强化。

在经济学家中,亚当〃斯密最早系统研究信任与经济行为的关系。他认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对社会习惯和道德情操的信任的基础上的。 K.Arrow 认为信任是社会系统运行和组织存在并保持效率的润滑剂。 F.Hirsch 则认为信任是经济交易活动所必须的公共品。社会学家福山通过比较文化研究,将信任状况和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研究,把信任归结为经济繁荣的原因之一。

博弈论研究者们从信任主体博弈的角度对信任行为进行了研究。 Axelrod 注意到了信任博弈中的“囚徒困境”现象,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即使在有限次博弈中,因信任而合作的行为也频繁出现。 Kreps 、 Milgrom 、 Roberts 和 Wilson 等人将不完全信息引入重复博弈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声誉模型。 Kreps 、 Fudenberg 、 Tirole 等人则得出了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结论。 Gauthier 、 Binmore 等人利用博弈论从经济学和伦理学角度讨论了互惠信任行为。

近年来,对组织信任问题的研究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对信任的讨论成为了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伦理学、博弈论、战略联盟等领域研究的重要部分。

Manigart 等人在对 144 位企业家和投资人之间信任问题的研究基础上,发现两者之间的信任有助于克服监督问题,尤其是存在严峻的代理人风险和契约不完全时更是如此,因此信任对控制起着重要补充作用。 Sacco 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讨论了业务合作伙伴在考虑内生交易费用时的自我管理和信任问题。

Whitener 及其合作者在对经营者与雇员信任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营者对员工的信任对于改善两者关系具有重要作

用。 Akinyele 在对一个拥有 300 多个组成机构的跨国组织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影响信任关系的一些主要因素,并讨论了这些影响因素以及组织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

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信任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学者们注意。最早研究信任问题的当代学者当推费孝通。他早在 1934 年就对我国的市民信任结构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内外有别的“差序结构”观点。杨中芳等人对中国人人际信任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概念化界定。童士清区分了特殊主义信任和普遍主义信任,提出了拓展特殊主义信任结构为普遍主义信任结构的观点。杨宜音就“自家人”信任构建过程问题分别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进行了个案研究,并通过“应信”和“当信”把家人、亲戚、朋友、陌生人四种信任类型。郑也夫对生活中的“杀熟”现象进行了系统研讨。张维迎等人通过跨省调查发现,信任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关系,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信任问题看得越重,人际信任度也较高。

彭泗清在调查中国人信任的建立过程中发现:人们往往将关系运作当作建立和发展信任的主要方法。山传海等人从人际信任角度分析了我国的企业规模状况,认为就目前的信任状况来说,国内不易培养规模大的企业。

台湾学者郑伯 壎 对企业组织中的上下属信任关系进行考察时认为,华人社会上下关系中存在较大权力差距与角色规范问题。

2.3 对家族企业人际信任研究 的现状

目前,理论界从信任关系角度出发对家族企业进行系统研究并不多见。福山认为,美国的家族企业对家族外的员工存在普遍信任,因而信任问题不太明显,而日本比较推崇大家庭式的企业,把企业当作家族,并不强调血缘意义上的家族概念,因此彼此信任关系比较融洽。

而对于法国和意大利南部的家族企业,福山则归结为地区信任度太低,企业内信任问题突出。 Ouchi 在提出著名的 Z 理论时,也认为日本大家族式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美国企业史专家钱德勒详细研究了美国家族企业向现代经理式企业的发展历程,认为美国早期的家族企业仍然存在对经营者信任的问题。但钱德勒对这一过程中如何解决信任这一问题却探讨很少。 Zucker 对此做出了极有价值的研究。 Zucker 认为,专业资格制度的推广、规章和立法的加强、理性化科层组织的发展等,使由法制产生的信任得到广泛的应用。美国学者盖尔西克在研究美国家族企业时也发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信任扩展的问题。

在看待华人家族企业问题上,福山认为,华人家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模式由家族制管理向专业型转化时困难重重,其原因在于企业主对家族以外的人普遍缺乏信任。而早在 100 年以前,美国传教士 Smith 就认为不诚实和相互不信任是中国人性格的两大特点。而华人问题研究专家 G.Redding 也指出,华人家族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家族以外的人存在极度不信任。

Weber 也认为,中国人之间存在明显不信任,这与基督教文化中人们的普遍信任和诚实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人的信任行为属于特殊主义信任,其特点是只信赖和自己有私人关系的他人,而不信任外人。

在对福山的观点提出质疑基础上,陆小娅、彭泗清也认为,大量事实表明中国社会由于普遍面临的诚信问题,的确昭示着社会的信任危机。

郑伯 壎 对台湾家族企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在企业内部普遍存在内外有别的管理模式,对家族成员信任感很强,而对外人有一种自发

的排斥感。杨国枢曾提出泛家族化历程的概念,认为家族企业可以将家族中的伦理关系基础上的信任,类化到家族以外的个体或组织。

李新春在分析家族企业产生背景基础上,提出了家族主义信任的概念,并从企业家族主义困境的角度对不同机制下的信任协调博弈进行了探讨。周殿昆也对家族企业中的家族信任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卢福财等人对华人家族企业产生的基本逻辑和文化背景进行了讨论,并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剖析了家族企业家族主义信任的文化基础。

就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信任关系上,张维迎、储小平等人认为,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市场的不完善,经营者职业道德有待提高是家族企业慎用外人的原因。同时,集权情结、忠诚和关系亲疏等因素,也将影响对外人的信任。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从以上文献看来,近年来,目前已有不少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就信任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然侧重于讨论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虽然已有学者对企业尤其是战略联盟企业、供应链企业、虚拟企业间的信任进行了讨论,但都倾向于泛泛而谈,有些仅仅是在套用概念,都没有研究具体信任机制的建立方式,甚至连严格定义也没有。而探讨具体研究个体间的信任机制的文献更比较缺乏。

另外,国内外也有不少有关家族企业信任问题的研究,但这部分研究要么从社会文化角度进行定性的现象描述,要么从宏观的角度讨论家族企业应该扩展信任,对复杂的信任关系面前的信任机制的探讨还非常少见。特别是在产权相对国有企业比较明晰、关系主体明确的家族企业,探析信任关系的平衡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见。

(2003.03.24)


相关内容

  •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献综述
  • 教学科研方法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系: 文献综述 专业班级:职 称: 2013 年12月6日 题目名称: 院 任课教师: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献综述 一.家庭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 家庭教育是一个常用的概念.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和界定.多数人把它界定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 ...

  • 心理学文献综述
  • 积极情绪与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在希腊语中,"健康"一词是指"完整"."完全",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关于健康的定义相吻合: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的协调状态".而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所做的描述也是:有充沛的精 ...

  • 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 第3期2012年6月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JournalofTianjin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 No.3Jun.2012 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徐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 ...

  • 2015论文开题报告
  • 2015论文开题报告 第1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在原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不管是一般企业还是上市公司,会计上的数字总是多少有点水分,除了计量单的?不完全精确性,会计处理方法上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

  •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 前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 ...

  • 沙盘游戏疗法对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干预研究
  • 沙盘游戏疗法对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干预研究 袁 焱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马鞍山 243000) 摘 要: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尝试用沙盘游戏疗法对集体归属感程度较低的大学生进行个体.团体干预,目的在于推动集体归属感问题在我国的科学探讨,并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 ...

  • 组织内信任的影响因素_祁顺生
  •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6):918~92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组织内信任的影响因素 祁顺生 贺宏卿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沙 410082) 摘 要 现代企业组织呈现结构扁平化趋势,组织内信任显得更加重要.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出度量组织 ...

  • 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
  • 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 摘要: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一种意图用身体或语言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攻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不利,将会使具有攻击行为的个体诱发更多的他人攻击,造成攻击行为的加剧:或使受攻击的个体因反抗而成为攻击 ...

  • (全英文论文)马太福音对话中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