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表演体系概述与应用

斯氏表演体系概述与应用

苏泽伊

文学与传媒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学号:110134064 指导老师:张红军讲师

摘要: 斯氏体系原创于前苏联,与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和中国梅兰芳表演体系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斯氏体系的核心内容为“七力四感”,“七力”即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表现力、创造力。“四感”指真实感、形象感、幽默感、节奏感。尽管表演这种艺术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巫医祭祀,但时至今日,关于表演的理论建树并不多,在话剧和现代的影视拍摄中,应用的最多的还是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理论。由于受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因的影响,斯氏体系的理论首先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和兴盛起来,在斯氏体系的影响下,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例如赵丹、于是之等。时至今日,中国所有开设表演专业的高等院校,所用的理论仍然是斯氏体系的体验派理论,但是在现代的影视拍摄中,导演的一声“cut”会严重干涉演员的创作,演员通常是将斯氏理论和布莱希特理论并用。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影视表演;布莱希特;间离效应

斯氏体系诞生的背景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 Сергеевич 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1863年1月5日--1938年8月7日)共和国功勋艺术演员勋章获得者,俄国著名戏剧和表演理论家,杰出的的导演,代表作有《演员的自我修养》(An Actor Prepares)、《我的艺术生活》。 1937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病重,开始出版了《演员自我修养》第一卷。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斯氏体验派理论的正式形成,并为广大戏剧界熟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体验派的集大成者,但是早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前,俄国就已经有了关于体验表演的探索。前苏联列宁的扮演者史楚金发表过一篇文章为《论演员的自我感觉》,论述了演员在表演时的心理活动,后来苏俄其他著名的演员都发过类似的论文,这便是早起关于体验派的探索,但是这几位演员在论述演员在表演时的感觉时,都没有说清楚演员在表演时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说的要么模糊不清,要么带有唯心的色彩。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把演员在表演时的感觉进行元素化的分解,将这种感觉具体化,形象化。他将这种感觉归纳为七力四感,并创造了一整套训练演员的方法,认为演员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同时强调了演员的有机天性不可或缺。

斯氏体系的美学思想具有四个特征,即真实性、思想性、人民性、科学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受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朴素唯物主义影响,并融合了巴甫洛夫学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样描述真实性:没有真实的美,没有美的真实,都不可能存在;没有真实的美,没有美的真实都不能算作艺术。这个观点基本上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谈到思想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他经常讲,戏剧不能单纯为了娱乐消遣,戏剧应该告诉人们有益的东西,让人们的思想变得崇高、高尚起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非常器重梅耶荷德,梅耶荷德很有才华,他对艺术形式的实验比较重视,对思想性不那么重视。1905年,俄国革命时,梅耶荷德还在搞艺术形式实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在全国力量觉醒的今天,剧院不应该也没有权利为纯艺术服务,它应该响应社会的情绪,向社会说明这种情绪,成为革命的教师。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番讲话后,梅耶荷德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分手了。所谓的人民性与当时的文艺思潮分不开,当时俄国有一个流动画展派,以列宾为主。画家搞画展,不在展览馆里,而是去民间,音乐家也有类似的团体,以穆索尔斯基为代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受同时期的思潮影响,在1898年,莫斯科艺术剧院成立时,他讲到,我们的剧院要为贫苦阶级服务,给他们幸福美感的片刻,我们要建立一个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剧院,而且要为这个目标奋斗一生。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前期,全名不叫莫斯科艺术剧院,而叫做莫斯科大众艺术剧院或者莫斯科艺术通俗剧院。1905年到1915年间,好多艺术家都在搞象征主义、颓废主义,高尔基在1909年也迷恋过“造神运动” 。高尔基后来说,这十年是俄国知识界最屈辱,最可耻的十年。就在1911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帮助高尔基在工人区建立了工人剧院。至于科学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先发现表演艺术的独特特征规律,并融合了巴甫洛夫的学说,使他的理论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带有一定的科学性。

斯氏体系的主要内容

《演员自我修养》一书详细讲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训练演员的理论和方法,这本书本身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教学笔记。由于早期受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影响,斯氏体系理论对中国的影响较大,时至今日,中国大陆所有开设表演专业的高等院校,它们所采用的理论仍是斯氏体系的体验派理论。这种理论强调演员和角色要统一,演员要真实的生活在舞台所规定的情景之中,即真听、真看、真感觉。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与斯氏体系则是相反,他强调演员要用理性驾驭角色的情感,演员和角色是不统一的,

演员要和角色陌生化,产生“间离效应”。这种理论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强烈反对的。

布莱希特让演员通过训练有素的肌肉和固定的表情来表现角色,有很大的程式化色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理论反对的是程式化的表演,程式化的表演每次的演出都一样,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每一次的演出都是对角色的再体验,由于演员对角色所处的时代、环境体验深入,那么每一次的表演就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与中国的京剧也是相反的,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是相当严重的,它对演员的步伐和装束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使演员能准确体验角色,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包括:动作、假使、规定情景、舞台注意、肌肉松弛、单位与任务、真实感与信念、情绪记忆、交流、体操、轻捷武术、造型、速度节奏、逻辑与顺序、性格化、控制与修饰等。这一整套的训练方法是体验派的精髓,使演员训练有规律可循。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动作放在了首位,意思是说演员要在舞台上行动起来。为使演员和角色统一,斯氏要求演员要在舞台上不断行动起来,才能逐渐体验到角色的内心深处。而这个行动又分为外在的行动和心理行动。外在的行动即演员的形体活动,演员要真实地生活在舞台上,演员的行动必须是真实的,必须要找到行动的依据。例如:在表演的时候,一个演员在舞台的左侧走到了舞台的右侧,他的目的是什么?在剧中,这个演员走到这里是要拿什么东西?还是要见什么人?心理行动也称为心理活动,是外在形体行动的依据。角色从舞台上的左侧走到了右侧,角色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角色到了那里要干什么,这些在舞台上演员必须要亲自去想,才能和角色统一,演员的表演也就成功了。肌肉松弛和注意力集中是演员进行表演的前提。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是辩证统一的。演员要和角色统一,必须要打败自己,才能化身角色,演员要打败自己就要全身放松,使自己的肌肉处于一种松弛状态,才能灵活忘我的表现角色。那种故意做作、过火的表演都是斯氏所排斥的。肌肉松弛并不是松懈,相反要求演员在舞台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舞台上,集中在剧中的故事情节上以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身上,这样就为演员在舞台上的行动找到依据提供了保证。假使、规定情景和信念感则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必须说服自己,要坚信舞台就是角色所处的环境,要坚信自己就是角色本人,信念感同时又为注意力集中提供了保障。台词和形体是演员飞跃的两个翅膀,斯氏对演员形体的训练也非常重视,因为斯氏体验的核心理论在于行动。

可见,斯氏理论的每个章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联系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也正是斯氏理论的伟大之处。

斯氏的表演理论重点是指导话剧和电影当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理论。话剧演员和京剧演员也有很大的差别,京剧演员从小就要学习程式,尽管京剧演员在小的时候,对嘴里说的念白或唱的段子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扎实,京剧的程式之美也就出来了。但是话剧绝不能这样,演员想要演好角色必须有一定的人生感悟能力,因为话剧当中的人物是高度个性的,从精神品格到言谈举止,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无法将其纳入某些固定的行当,即使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境遇中,也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和不同的表现方式,更不可能用一套固定的程式来表现。敏于观察,善于理解,长于模仿,是对话剧演员的基本要求。

斯氏理论的应用

斯氏的理论重点是指导话剧,但是随着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斯氏的理论也开始指导电影和电视的创作。在话剧中,演员的表演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表演是不可重复的,这就为演员进入角色提供了时间保证。然而在电影中,演员所面对的是摄像机,拍摄现场是极其嘈杂的,这对演员的表演是非常不利的,电影是由一个个小片段构成的,在拍摄的时候,导演“cut”一声对于演员来说是有非常大的破坏性的。斯氏表演理论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并且为了体验角色的生活,演员需要长时间的体验,这对于影片的拍摄来说会大大增加预算。

新中国成立后,在斯氏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作品。例如83版的《西游记》和《红楼梦》。无论今天的影视特效怎么先进,仍然演不出老版作品的那种韵味来了,今天的表演艺术圈和当年是无法比拟的。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时效性,布莱希特的理论似乎更受青睐。对于戏剧影视的创作来说,无论信奉哪种理论,都以获得最佳的效果为目的。“黑猫、白猫,能捉老鼠才是好猫”。

参考文献

【1】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郑雪来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

【2】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翟白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3】 王淑琰 林通:《影视表演技巧入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

【4】 周星:《影视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 董健 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斯氏表演体系概述与应用

苏泽伊

文学与传媒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学号:110134064 指导老师:张红军讲师

摘要: 斯氏体系原创于前苏联,与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和中国梅兰芳表演体系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斯氏体系的核心内容为“七力四感”,“七力”即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表现力、创造力。“四感”指真实感、形象感、幽默感、节奏感。尽管表演这种艺术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巫医祭祀,但时至今日,关于表演的理论建树并不多,在话剧和现代的影视拍摄中,应用的最多的还是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理论。由于受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因的影响,斯氏体系的理论首先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发展和兴盛起来,在斯氏体系的影响下,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例如赵丹、于是之等。时至今日,中国所有开设表演专业的高等院校,所用的理论仍然是斯氏体系的体验派理论,但是在现代的影视拍摄中,导演的一声“cut”会严重干涉演员的创作,演员通常是将斯氏理论和布莱希特理论并用。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影视表演;布莱希特;间离效应

斯氏体系诞生的背景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 Сергеевич 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1863年1月5日--1938年8月7日)共和国功勋艺术演员勋章获得者,俄国著名戏剧和表演理论家,杰出的的导演,代表作有《演员的自我修养》(An Actor Prepares)、《我的艺术生活》。 1937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病重,开始出版了《演员自我修养》第一卷。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斯氏体验派理论的正式形成,并为广大戏剧界熟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体验派的集大成者,但是早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前,俄国就已经有了关于体验表演的探索。前苏联列宁的扮演者史楚金发表过一篇文章为《论演员的自我感觉》,论述了演员在表演时的心理活动,后来苏俄其他著名的演员都发过类似的论文,这便是早起关于体验派的探索,但是这几位演员在论述演员在表演时的感觉时,都没有说清楚演员在表演时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说的要么模糊不清,要么带有唯心的色彩。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把演员在表演时的感觉进行元素化的分解,将这种感觉具体化,形象化。他将这种感觉归纳为七力四感,并创造了一整套训练演员的方法,认为演员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同时强调了演员的有机天性不可或缺。

斯氏体系的美学思想具有四个特征,即真实性、思想性、人民性、科学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受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朴素唯物主义影响,并融合了巴甫洛夫学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样描述真实性:没有真实的美,没有美的真实,都不可能存在;没有真实的美,没有美的真实都不能算作艺术。这个观点基本上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谈到思想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他经常讲,戏剧不能单纯为了娱乐消遣,戏剧应该告诉人们有益的东西,让人们的思想变得崇高、高尚起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非常器重梅耶荷德,梅耶荷德很有才华,他对艺术形式的实验比较重视,对思想性不那么重视。1905年,俄国革命时,梅耶荷德还在搞艺术形式实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在全国力量觉醒的今天,剧院不应该也没有权利为纯艺术服务,它应该响应社会的情绪,向社会说明这种情绪,成为革命的教师。 ”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番讲话后,梅耶荷德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分手了。所谓的人民性与当时的文艺思潮分不开,当时俄国有一个流动画展派,以列宾为主。画家搞画展,不在展览馆里,而是去民间,音乐家也有类似的团体,以穆索尔斯基为代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受同时期的思潮影响,在1898年,莫斯科艺术剧院成立时,他讲到,我们的剧院要为贫苦阶级服务,给他们幸福美感的片刻,我们要建立一个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剧院,而且要为这个目标奋斗一生。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前期,全名不叫莫斯科艺术剧院,而叫做莫斯科大众艺术剧院或者莫斯科艺术通俗剧院。1905年到1915年间,好多艺术家都在搞象征主义、颓废主义,高尔基在1909年也迷恋过“造神运动” 。高尔基后来说,这十年是俄国知识界最屈辱,最可耻的十年。就在1911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帮助高尔基在工人区建立了工人剧院。至于科学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先发现表演艺术的独特特征规律,并融合了巴甫洛夫的学说,使他的理论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带有一定的科学性。

斯氏体系的主要内容

《演员自我修养》一书详细讲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训练演员的理论和方法,这本书本身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教学笔记。由于早期受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影响,斯氏体系理论对中国的影响较大,时至今日,中国大陆所有开设表演专业的高等院校,它们所采用的理论仍是斯氏体系的体验派理论。这种理论强调演员和角色要统一,演员要真实的生活在舞台所规定的情景之中,即真听、真看、真感觉。而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与斯氏体系则是相反,他强调演员要用理性驾驭角色的情感,演员和角色是不统一的,

演员要和角色陌生化,产生“间离效应”。这种理论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强烈反对的。

布莱希特让演员通过训练有素的肌肉和固定的表情来表现角色,有很大的程式化色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理论反对的是程式化的表演,程式化的表演每次的演出都一样,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每一次的演出都是对角色的再体验,由于演员对角色所处的时代、环境体验深入,那么每一次的表演就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与中国的京剧也是相反的,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是相当严重的,它对演员的步伐和装束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使演员能准确体验角色,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包括:动作、假使、规定情景、舞台注意、肌肉松弛、单位与任务、真实感与信念、情绪记忆、交流、体操、轻捷武术、造型、速度节奏、逻辑与顺序、性格化、控制与修饰等。这一整套的训练方法是体验派的精髓,使演员训练有规律可循。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动作放在了首位,意思是说演员要在舞台上行动起来。为使演员和角色统一,斯氏要求演员要在舞台上不断行动起来,才能逐渐体验到角色的内心深处。而这个行动又分为外在的行动和心理行动。外在的行动即演员的形体活动,演员要真实地生活在舞台上,演员的行动必须是真实的,必须要找到行动的依据。例如:在表演的时候,一个演员在舞台的左侧走到了舞台的右侧,他的目的是什么?在剧中,这个演员走到这里是要拿什么东西?还是要见什么人?心理行动也称为心理活动,是外在形体行动的依据。角色从舞台上的左侧走到了右侧,角色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角色到了那里要干什么,这些在舞台上演员必须要亲自去想,才能和角色统一,演员的表演也就成功了。肌肉松弛和注意力集中是演员进行表演的前提。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是辩证统一的。演员要和角色统一,必须要打败自己,才能化身角色,演员要打败自己就要全身放松,使自己的肌肉处于一种松弛状态,才能灵活忘我的表现角色。那种故意做作、过火的表演都是斯氏所排斥的。肌肉松弛并不是松懈,相反要求演员在舞台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舞台上,集中在剧中的故事情节上以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身上,这样就为演员在舞台上的行动找到依据提供了保证。假使、规定情景和信念感则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必须说服自己,要坚信舞台就是角色所处的环境,要坚信自己就是角色本人,信念感同时又为注意力集中提供了保障。台词和形体是演员飞跃的两个翅膀,斯氏对演员形体的训练也非常重视,因为斯氏体验的核心理论在于行动。

可见,斯氏理论的每个章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联系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也正是斯氏理论的伟大之处。

斯氏的表演理论重点是指导话剧和电影当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理论。话剧演员和京剧演员也有很大的差别,京剧演员从小就要学习程式,尽管京剧演员在小的时候,对嘴里说的念白或唱的段子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扎实,京剧的程式之美也就出来了。但是话剧绝不能这样,演员想要演好角色必须有一定的人生感悟能力,因为话剧当中的人物是高度个性的,从精神品格到言谈举止,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无法将其纳入某些固定的行当,即使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境遇中,也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和不同的表现方式,更不可能用一套固定的程式来表现。敏于观察,善于理解,长于模仿,是对话剧演员的基本要求。

斯氏理论的应用

斯氏的理论重点是指导话剧,但是随着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斯氏的理论也开始指导电影和电视的创作。在话剧中,演员的表演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表演是不可重复的,这就为演员进入角色提供了时间保证。然而在电影中,演员所面对的是摄像机,拍摄现场是极其嘈杂的,这对演员的表演是非常不利的,电影是由一个个小片段构成的,在拍摄的时候,导演“cut”一声对于演员来说是有非常大的破坏性的。斯氏表演理论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并且为了体验角色的生活,演员需要长时间的体验,这对于影片的拍摄来说会大大增加预算。

新中国成立后,在斯氏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作品。例如83版的《西游记》和《红楼梦》。无论今天的影视特效怎么先进,仍然演不出老版作品的那种韵味来了,今天的表演艺术圈和当年是无法比拟的。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时效性,布莱希特的理论似乎更受青睐。对于戏剧影视的创作来说,无论信奉哪种理论,都以获得最佳的效果为目的。“黑猫、白猫,能捉老鼠才是好猫”。

参考文献

【1】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郑雪来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

【2】 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翟白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3】 王淑琰 林通:《影视表演技巧入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

【4】 周星:《影视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 董健 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相关内容

  • 服装表演专业统考评分系统(正文)
  • 摘要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 信息网络化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推动着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新的历史高度.网络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成就, 在以其巨大的力量在改变着世界, 改变着人类社会.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 ...

  • 外语教学与心理学 外语教学的心理学问题概述-- 外语教学的心理学问题概述
  • 外语教学与心理学 外语教学的心理学问题概述 外语教学除涉及本族语教学要涉及的某些心理学问题外,还要涉及另一些心理学问题,如:已掌握的本族语言对外语学习的正负迁移问题,学习外语的环境条件问题,学生开始学习外语的较好时期问题,个别差异问题,等等. 本族语对学习外语的影响 学生学习外语一般是在本族语已掌握 ...

  • 幼儿语言教育教学大纲
  • <幼儿语言教育> 说明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相关理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学前儿童语言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语言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指导,引导学生能初步对学前儿 ...

  • 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
  • 目录 概述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布莱希特体系 梅兰芳体系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简介 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Stanislavsky,苏联戏剧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德国戏剧家),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茶馆话剧 二十世纪以来 ...

  • 14法学类
  • 2016年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大纲 法学类专业 本考试大纲是以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法律事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以中等职业教育法律事务专业教材<刑法基本理论与实务>(王启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版).<民法基本理论与实务>(马永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

  • 2014专升本大纲
  • 辽宁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2014年专升本入学考试大纲 (专业综合课部分) 考试科目: 旅游学(70分)旅游经济学(70分)饭店管理(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总分:200分 第一部分:<旅游学>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了解旅游的产生过程. 第二节 旅游 ...

  • 体育管理学复习资料等等
  • 体育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 体育管理就是指体育管理行为的实施者,通过采取管理和体育的方法, 以实现体育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职能,创造 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各种体育资源的合力作用,实现既定体育目标的 过程. 2. 人本原理(管理中以人为根本):体育管理中的人本原理 ...

  • 身韵的手眼身法步在古典舞当中的运用
  • 本科毕业论文封面式样 分类号 UDC 单位代码 10644 密 级 公 开 学 号 本科毕业论文 身韵的手眼身法步在古典舞当中的运用 学生姓名: 二级学院: 专 业:班 级:学 号: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月日 中 国  达 州 20 年 月 目 录 摘 要..................... ...

  •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 沈丽君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学 [摘 要] 本文根据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且依据<课标>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结合支架 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阐述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高中生写作水平提高的作用.[关键词] 高中英语: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