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张祜观猎诗比较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总第66期)

王维\张祜观猎诗比较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王维的《观猎》和张祜的《观魏博何相公猎》两诗存在不少共同点,然而前人也指出了它们在深层

次上的差别。分析两诗不同的“丰采”和“气象”,把二者加以比较,可以清晰地揭示前人所谓二诗

“丰采迥然不同”和“气象全别”的内涵。

关键词:观猎诗;丰采;王维;张祜

在众多描写观猎的诗歌中,盛唐诗人王维的《观猎》和中晚唐诗人张祜的《观魏博何相公猎》①是其中优秀的篇章,两诗对射猎者的技艺都有巧妙而传神的表现,历来为人传诵: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封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者“气象全别”则有更精确的分析。两诗同曲而异趣,貌合而神离。

所谓“同曲”“貌合”,无非是题裁、体材相同,两诗均以五律的形式来描写所观之猎者高超的技艺,并流露出诗人的惊叹与赞赏。同时,两诗又都非常符合五律典型的章法,起、承、转、合分别对应了首、颔、颈、末四联。且对仗工整,又十分讲究炼字、炼句。就炼字而言,王诗中的

——王维《观猎》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

“疾”、“轻”等一字传神,张诗中的“寒”一语双

关。就炼句而言,除对仗工整外,“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两句用典自然,体物精微,内容丰富:“背手抽金簇,翻身控角弓”两旬视角敏锐,选材精当,刻画准确。

此外,在这两首诗中都融入了人物画的技法。作者在描绘人物时,吸取绘画之长,从动作

马骤迎风。背首抽金簇,翻身控角弓。万人齐

指处,一雁落寒空。

——张祜《观魏博何相公猎》

对于这两首诗,前人有很多评价。《云溪友

议》:“白公(居易)日:张三作猎诗,以较王右丞,予未敢优劣也。”《围炉诗话》:“张祜《观猎》诗,

精神不下王右丞,而丰采迥不同。”清施闰章则

日:“白尚书以祜《观猎》诗,谓张三较王右丞未

情节的发展过程中选取某一顷刻,集中刻画人

物在这一顷刻的动作、姿态和神情;同时再利用诗歌长于描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的特长,把几个这样的顷刻片断折叠连贯成诗。如王诗中就有纵马驰驱(“雪尽马蹄轻”)和忽然勒

敢优劣,似尚非笃论。祜诗日……细读之,与右

丞气象全别。”②看来,两诗并提由来已久。白居易“未敢优劣”并非毫无道理,而施氏指出二

・收稿日期:2003一05—07

万方数据 

51

马回望(“回看射雕处”)两个片断。张诗中也明显有两个特写镜头:背手抽金簇,翻身控角弓。这些都可看成是不同画面的叠加。“宣物莫大

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

画之源流》),言、画结合后,形与神,客观与主观,他人与自我,再现与表现等也逐步融合。诗人有意无意地以形写神,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创造了形神兼备、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所谓“异趣”、“神离”则首先体现在两诗所传达的人物形象的精神风貌不同,即“丰采”上的差异,其次是两诗的场景不同,境界不同及其所造成的“气象”上的差异。’

首先来看看“丰采”。王维《观猎》诗起得很突兀,它首先不写射猎的人,而写“风”和“角弓”,风声疾呼,弓弦和呜,使人们想象在疾风中射猎的场面,暗示猎者技艺非凡。“将军猎渭城”引出射猎的人,并点明了射猎的地点。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虽然首句渲染了激烈紧张的气氛,但随后的射猎过程却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颔联上承首联。起得突兀,此处收得平缓,特写了“猎”的两个片断,概括了“猎”的过程。“草枯”则猎物无藏身之所,“鹰眼”便更“疾”;“雪尽”则地面无阻滞之感,“马蹄”便更“轻”。这个过程,诗人只作轻轻的点染,“鹰眼疾”和“马蹄轻”所暗示的发现、追逐、射击、叼获猎物的敏锐、轻捷和快速的过程,全部由读者的想象来连贯。猎获的场面作者并未明确点明,一是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将军策马从远处飞奔而来,到近处后又变得飘逸轻快,一句“马蹄轻”显出将军的轻松之态。随着马的兴冲冲而来,潇洒飘忽而去,将军完成了射猎,足见其技艺之

高超,可用一个词来形容其射猎——潇洒。

颈联转得别开一境。射猎过程结束,此处写猎归,当然,这也是射猎过程的延续。于“忽过”“还归”之间,不但见其快速,还透露着一种猎人的轻快之感和愉悦之J隋。“细柳营”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所,诗中用此来暗寓这位“将军”是一位德高望重、不同凡响的人物。也正因如此,他的射猎不是为了观者,不是为了显山露水,更不是为了

52

万 方数据有所获。对他而言,射猎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有获无获都是一件快事。尾联以景作结,勒马回看时已是风定云平,更显出平和的气氛,又烘托了人物

的心情:猎归的踌躇容与。这也符合人物形象在

前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总之,主人公是一位有古风,又有大将风度,乐观自信、射猎技艺高超的将军。然而技艺

高超并不是“将军”唯一的闪光点,在他身上有

着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而正是这些精神内涵才使得这位“将军”有更加令人倾倒的风神。他射猎没有兴师动众,也非为了功利目的;射猎完成后,他不是沉湎于对成功的回味之中,也没有自满和狂喜,只是感到轻松和愉快而已,然后旋即猎归。正所谓兴至而来,兴尽而归。可以说,无论是否猎有所得,他始终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大家风范。另外,在他身上还体现了历史积淀的厚重感,如所用周亚夫及北齐斛律光射雕的典故,使“将军”身上笼罩着神秘、久远和深不可测的氛围,因而显得老练浑成。所以,“将军”首要不是以技艺胜,而是以精神胜。

张祜的《观魏博何相公猎》与王《观猎》诗不同,它写的是一次围猎,而在这次围猎中突现了一位技艺超群的个人英雄。首联“晓出禁城东”点明了围猎时间,“分围浅草”交代了射猎队伍的庞大和场面的壮阔。这两句既为全诗铺写了

背景,又点明了射猎的准备活动。颔联“红旗开

向日”,色彩鲜丽,“白马骤迎风”,主人公方气宇轩昂地亮相。与王诗首句蓄势,次句主人公便出场不同,这里用三句来为他的出场渲染环境,铺垫场景,然后才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的射猎上。颈联选取两个特写镜头正面描写骑士的射猎动作,“背首抽金簇”,一“抽”字尽显手势之利落,加之“背首”,又更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进一步展现了猎者臂力之强劲。这一招一式的动作实写已将骑士的技艺尽现眼艺: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的鸿雁,正从高空垂直向地面坠落下来。一

前。而末联从射猎结果的角度印证了猎手的技欢呼,人们一齐指向高远的天空:原来一只带箭

“寒”字不仅点出时令,又可见雁飞之高,箭射之高。由此足见猎者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射雁成功而引起的欢声雷动的场面,完全留给读者去想象。

从全诗的描写来看,这位猎手的技艺不仅

不亚于王诗中的“将军”,反而较之更加具体可

感:有敏捷矫健的动作,有具体的猎物做印证,再加上观者的烘托。作者有意从这三个方面来多角度地展现猎者的高超技艺和飒爽英姿。王诗对整个射猎过程却只作轻轻点染,不突出说明猎有所得,不提观者的赞叹,而重在点染猎者猎归后的心情及其在整个射猎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风度。所以,如果说王诗用的是淋漓泼墨的大笔渲染,那么张诗用的则是工笔的细节刻画。这些差别使得两诗猎手虽在惊人的射猎绝技方面伯仲之间,但在精神面貌上却迥然不同。

在张诗中,首二句是射猎的准备活动,准备如此充分、谨慎,场面如此壮阔,可见猎者的重视,也暗示了这是一次比较正式的;有准备、有组织的射猎,这表明猎者是带有目的去射猎的,其射猎的功利性太强,他当众摆出多种架势,尤其是“翻身”这个高难度动作并不是射雁所必需的,这在说明他自负的同时,也反映了他急于表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他的射猎总有几分显山露显示不出超然猎外的飘逸神态;然而不可否认他的技艺,其动作和动作的结果都可证明。他

的射猎过程也可用一个词来形容——漂亮。因

为对他而言,射猎是在当众表现自己,不容有误。就这个目的而言,他达到了,并且完成得干净利落,相当漂亮。在他眼里是时时刻刻有观者的,诗一开始就是在观者的视线下发生的,仿者都像是面对观众在表演。可以说在他身上体

现的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一种对成功的渴望,一种对名利的在意和追求,这与“将军”的超然物外格格不入,而他也没有历史名将的丰韵。他给读者印象最深的还是超凡卓越的技艺(这与作者多角度刻画,多方面渲染有关),而非令

万 

方数据人折服的精神内涵。

同样是射猎,一个是胸有成竹的将军,一个

是跃跃欲试的武臣;一个恬淡,达到了理性约束下的自由,一个重名利,时时迸发出对生活的热

情;一个更加理想化,囊括了千百年来名将的丰

韵,一个更加世俗化,贴近现实生活中的大众人物。所以,前者形象厚重,后者形象活力四射。这源于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时的心态不同,,从而笔下人物所体现的精神风貌、思想情趣才不同,形成了人物丰采迥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至于“气象”,是指诗中表现出来的气势、景象、境界。在这方面,两诗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正如施氏所说的“气象全别”。

从场景范围来看。王诗中,将军的射猎地点在“渭城”,这是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猎罢还归时,他“忽过新封市,还归细柳营”,“新封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距七十余里。将军在三地问往返穿梭,一日千里。虽然没有必要把地名一一坐实,但三地间的距离无疑从空间上扩大了射猎的场景范围,使其无比广阔。最后以景作结,但勒马回望时写的不是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境界开阔,结意深远,这无意中也扩大了射猎的空间范围。张诗中的射猎场面是壮阔的,这由“分围浅草中”可见一斑,然而它一眼就可望穿,与王诗的混茫无限相比,就显得狭小得多了。

从时间厚度来看。“新封市”“细柳营”都是古地名,俱见《汉书》,二者连用,给全诗塑造了深沉的历史氛围。“细柳营”还暗用了汉代名将周亚夫的典故,明白了这一点,读者就很容易把将军与周亚夫联系起来,使将军身上多了一重历史名将的风度。结尾“回看射雕处”亦语出有典:《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

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

处”,在暗示将军臂力强、箭法高的同时,又赋予了将军历史名人的丰采。所以将军身上兼有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风貌,给人一种时代累积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相比之下,,张诗就没有这

53

水的味道。因而不能做得洒脱,动作很到位,却佛观者早在等待观猎,而结尾又突出了观者的存在:“万人齐指”。从出场亮相到射猎结束,猎

种历尽古往今来的历史纵深感。它写的事件很更见博人,再加上层层渲染,气象格外宏伟。工

单纯:某一天清晨某一个人的一次活动,没有涉

及到具体的人名地名,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更没有浓重的历史气氛。

可见,王诗纵横捭阖,穿越东西南北上百里,历尽古往今来近千年,气象阔大,境界深远。而张诗中的宇宙世界要单纯得多,没有广阔的

笔细刻则是从实处着笔,每一个画面都精确具体,而且步步推近,范围逐渐缩小。“分围浅草

中”是全诗最壮阔的景象,写的是射猎的人马和广阔场地,接下来是红旗向日,已经接近人物了。白马迎风,人物亮相,此时还有“白马”在画面之中,到颈联就完全是人物动作特写,而结尾

场景,没有久远的历史,有的只是“分围浅草中”

这样一块土地和“晓出禁城东”点名的这一时间。正是因为时空景象上的巨大差异,我们才说二诗“气象”全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二诗这样的差异呢?

前文说过,王诗运用的是大笔渲染,张诗运用的是工笔细刻。王诗中没有鲜明的色彩,而张诗中“红旗向日”,色彩何其耀目,再加上“白马”、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的“金簇”,鲜明耀眼。众所周知,淡墨勾勒的画面容易显得深远,而色彩鲜丽的画面一般都取自近观,不容易见得深远。既是大笔勾勒,就是从虚处着笔,而这些“虚处”都可以由读者的想象来补充加工。如开头未及写入,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在疾

更是聚焦到一点上,即“万人齐指”之处。总的来说,这些画面都单纯、明朗、具体,人或物都比

较单一,也没有了想象的余地,所以境界就显得比较狭小。

从上文的比较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张诗运用的是如收网式的手法,逐渐缩小画面范围。与此相对,王诗却是以某一点为圆心,然后向四周逐渐扩散开去:首联是将军在纵马驰驱,只见将军一人,颔联有了射猎当时的场面,颈联又对猎场的范围、景象进行夸张渲染,末联把此前所历之处尽收眼底,同时又放眼无限。这是撒网式的写法,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和张力,因而境界显得无比壮阔。正是这些手法上的差异,形成了二诗迥异的“气象”。

综上所述,这两首诗虽有不少共同点,历来被许多人并提,但在人物丰采和气象上存在许多差异。可见,即使是相近素材,由于作者主体的差别,其描写的角度、手法和着重点也就不同,从而笔下人物的个性也就不同,诗歌呈现出来的气象境界也不同。正因如此,唐代的诗歌才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特征鲜明的形象以及多样的艺术风格。

风中奔驰的场景就可以想见;颔联内部并不连

贯,但射猎的过程可以想象。既有了想象,就有了再创造的成分,境界也就随之增加,而最大的境界一般也都存在于想象当中。另外,“新封市”“细柳营”“射雕处”也都非实指,它们和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也任凭读者去想象,因而才有了时空的交错。结尾“千里暮云平”更是“篇终接混茫”,寓情于无限。所以王诗下笔虚深,虚中

注释

①据《唐诗鉴赏辞典》。《全唐诗>作《观徐州李司空猎》。②转引自《王维集校注》第609页,陈铁民著,中华书局,1997。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朱鉴民.律诗正体整密可法——嗽王维《观猎》的章法、句法和字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4).

[3]尹占华.论张祜的诗[J].文学遗产,1994,(3).

[4]陶文鹏.传神肖貌诗面交融——论唐诗对唐代人物画的借鉴吸收[J].文学评论,1994,(6).

[5]陈广宏.中晚唐著名诗人张祜[J].文史知识,1984,(6).

[责任编辑苗健青]

万方数据 

王维、张祜观猎诗比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卢娇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DE TEACHERS'COLLEG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3,(3)0次

参考文献(7条)

1.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1983

2.朱鉴民 律诗正体整密可法-谈王雏的章法、句法和字法 1988(4)3.尹占华 论张祜的诗 1994(3)

4.陶文鹏 传神肖貌诗面交融--论唐诗对唐代人物画的借鉴吸收 1994(6)5.陈广宏 中晚唐著名诗人张祜 1984(6)6.全唐诗

7.陈铁民 王维集校注 1997

相似文献(0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dszxb-zxshkxb20030301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总第66期)

王维\张祜观猎诗比较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王维的《观猎》和张祜的《观魏博何相公猎》两诗存在不少共同点,然而前人也指出了它们在深层

次上的差别。分析两诗不同的“丰采”和“气象”,把二者加以比较,可以清晰地揭示前人所谓二诗

“丰采迥然不同”和“气象全别”的内涵。

关键词:观猎诗;丰采;王维;张祜

在众多描写观猎的诗歌中,盛唐诗人王维的《观猎》和中晚唐诗人张祜的《观魏博何相公猎》①是其中优秀的篇章,两诗对射猎者的技艺都有巧妙而传神的表现,历来为人传诵: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封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者“气象全别”则有更精确的分析。两诗同曲而异趣,貌合而神离。

所谓“同曲”“貌合”,无非是题裁、体材相同,两诗均以五律的形式来描写所观之猎者高超的技艺,并流露出诗人的惊叹与赞赏。同时,两诗又都非常符合五律典型的章法,起、承、转、合分别对应了首、颔、颈、末四联。且对仗工整,又十分讲究炼字、炼句。就炼字而言,王诗中的

——王维《观猎》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

“疾”、“轻”等一字传神,张诗中的“寒”一语双

关。就炼句而言,除对仗工整外,“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两句用典自然,体物精微,内容丰富:“背手抽金簇,翻身控角弓”两旬视角敏锐,选材精当,刻画准确。

此外,在这两首诗中都融入了人物画的技法。作者在描绘人物时,吸取绘画之长,从动作

马骤迎风。背首抽金簇,翻身控角弓。万人齐

指处,一雁落寒空。

——张祜《观魏博何相公猎》

对于这两首诗,前人有很多评价。《云溪友

议》:“白公(居易)日:张三作猎诗,以较王右丞,予未敢优劣也。”《围炉诗话》:“张祜《观猎》诗,

精神不下王右丞,而丰采迥不同。”清施闰章则

日:“白尚书以祜《观猎》诗,谓张三较王右丞未

情节的发展过程中选取某一顷刻,集中刻画人

物在这一顷刻的动作、姿态和神情;同时再利用诗歌长于描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的特长,把几个这样的顷刻片断折叠连贯成诗。如王诗中就有纵马驰驱(“雪尽马蹄轻”)和忽然勒

敢优劣,似尚非笃论。祜诗日……细读之,与右

丞气象全别。”②看来,两诗并提由来已久。白居易“未敢优劣”并非毫无道理,而施氏指出二

・收稿日期:2003一05—07

万方数据 

51

马回望(“回看射雕处”)两个片断。张诗中也明显有两个特写镜头:背手抽金簇,翻身控角弓。这些都可看成是不同画面的叠加。“宣物莫大

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

画之源流》),言、画结合后,形与神,客观与主观,他人与自我,再现与表现等也逐步融合。诗人有意无意地以形写神,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创造了形神兼备、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所谓“异趣”、“神离”则首先体现在两诗所传达的人物形象的精神风貌不同,即“丰采”上的差异,其次是两诗的场景不同,境界不同及其所造成的“气象”上的差异。’

首先来看看“丰采”。王维《观猎》诗起得很突兀,它首先不写射猎的人,而写“风”和“角弓”,风声疾呼,弓弦和呜,使人们想象在疾风中射猎的场面,暗示猎者技艺非凡。“将军猎渭城”引出射猎的人,并点明了射猎的地点。这是一种先声夺人的写法。虽然首句渲染了激烈紧张的气氛,但随后的射猎过程却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颔联上承首联。起得突兀,此处收得平缓,特写了“猎”的两个片断,概括了“猎”的过程。“草枯”则猎物无藏身之所,“鹰眼”便更“疾”;“雪尽”则地面无阻滞之感,“马蹄”便更“轻”。这个过程,诗人只作轻轻的点染,“鹰眼疾”和“马蹄轻”所暗示的发现、追逐、射击、叼获猎物的敏锐、轻捷和快速的过程,全部由读者的想象来连贯。猎获的场面作者并未明确点明,一是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将军策马从远处飞奔而来,到近处后又变得飘逸轻快,一句“马蹄轻”显出将军的轻松之态。随着马的兴冲冲而来,潇洒飘忽而去,将军完成了射猎,足见其技艺之

高超,可用一个词来形容其射猎——潇洒。

颈联转得别开一境。射猎过程结束,此处写猎归,当然,这也是射猎过程的延续。于“忽过”“还归”之间,不但见其快速,还透露着一种猎人的轻快之感和愉悦之J隋。“细柳营”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所,诗中用此来暗寓这位“将军”是一位德高望重、不同凡响的人物。也正因如此,他的射猎不是为了观者,不是为了显山露水,更不是为了

52

万 方数据有所获。对他而言,射猎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有获无获都是一件快事。尾联以景作结,勒马回看时已是风定云平,更显出平和的气氛,又烘托了人物

的心情:猎归的踌躇容与。这也符合人物形象在

前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总之,主人公是一位有古风,又有大将风度,乐观自信、射猎技艺高超的将军。然而技艺

高超并不是“将军”唯一的闪光点,在他身上有

着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而正是这些精神内涵才使得这位“将军”有更加令人倾倒的风神。他射猎没有兴师动众,也非为了功利目的;射猎完成后,他不是沉湎于对成功的回味之中,也没有自满和狂喜,只是感到轻松和愉快而已,然后旋即猎归。正所谓兴至而来,兴尽而归。可以说,无论是否猎有所得,他始终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大家风范。另外,在他身上还体现了历史积淀的厚重感,如所用周亚夫及北齐斛律光射雕的典故,使“将军”身上笼罩着神秘、久远和深不可测的氛围,因而显得老练浑成。所以,“将军”首要不是以技艺胜,而是以精神胜。

张祜的《观魏博何相公猎》与王《观猎》诗不同,它写的是一次围猎,而在这次围猎中突现了一位技艺超群的个人英雄。首联“晓出禁城东”点明了围猎时间,“分围浅草”交代了射猎队伍的庞大和场面的壮阔。这两句既为全诗铺写了

背景,又点明了射猎的准备活动。颔联“红旗开

向日”,色彩鲜丽,“白马骤迎风”,主人公方气宇轩昂地亮相。与王诗首句蓄势,次句主人公便出场不同,这里用三句来为他的出场渲染环境,铺垫场景,然后才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的射猎上。颈联选取两个特写镜头正面描写骑士的射猎动作,“背首抽金簇”,一“抽”字尽显手势之利落,加之“背首”,又更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进一步展现了猎者臂力之强劲。这一招一式的动作实写已将骑士的技艺尽现眼艺: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的鸿雁,正从高空垂直向地面坠落下来。一

前。而末联从射猎结果的角度印证了猎手的技欢呼,人们一齐指向高远的天空:原来一只带箭

“寒”字不仅点出时令,又可见雁飞之高,箭射之高。由此足见猎者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射雁成功而引起的欢声雷动的场面,完全留给读者去想象。

从全诗的描写来看,这位猎手的技艺不仅

不亚于王诗中的“将军”,反而较之更加具体可

感:有敏捷矫健的动作,有具体的猎物做印证,再加上观者的烘托。作者有意从这三个方面来多角度地展现猎者的高超技艺和飒爽英姿。王诗对整个射猎过程却只作轻轻点染,不突出说明猎有所得,不提观者的赞叹,而重在点染猎者猎归后的心情及其在整个射猎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风度。所以,如果说王诗用的是淋漓泼墨的大笔渲染,那么张诗用的则是工笔的细节刻画。这些差别使得两诗猎手虽在惊人的射猎绝技方面伯仲之间,但在精神面貌上却迥然不同。

在张诗中,首二句是射猎的准备活动,准备如此充分、谨慎,场面如此壮阔,可见猎者的重视,也暗示了这是一次比较正式的;有准备、有组织的射猎,这表明猎者是带有目的去射猎的,其射猎的功利性太强,他当众摆出多种架势,尤其是“翻身”这个高难度动作并不是射雁所必需的,这在说明他自负的同时,也反映了他急于表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他的射猎总有几分显山露显示不出超然猎外的飘逸神态;然而不可否认他的技艺,其动作和动作的结果都可证明。他

的射猎过程也可用一个词来形容——漂亮。因

为对他而言,射猎是在当众表现自己,不容有误。就这个目的而言,他达到了,并且完成得干净利落,相当漂亮。在他眼里是时时刻刻有观者的,诗一开始就是在观者的视线下发生的,仿者都像是面对观众在表演。可以说在他身上体

现的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一种对成功的渴望,一种对名利的在意和追求,这与“将军”的超然物外格格不入,而他也没有历史名将的丰韵。他给读者印象最深的还是超凡卓越的技艺(这与作者多角度刻画,多方面渲染有关),而非令

万 

方数据人折服的精神内涵。

同样是射猎,一个是胸有成竹的将军,一个

是跃跃欲试的武臣;一个恬淡,达到了理性约束下的自由,一个重名利,时时迸发出对生活的热

情;一个更加理想化,囊括了千百年来名将的丰

韵,一个更加世俗化,贴近现实生活中的大众人物。所以,前者形象厚重,后者形象活力四射。这源于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时的心态不同,,从而笔下人物所体现的精神风貌、思想情趣才不同,形成了人物丰采迥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至于“气象”,是指诗中表现出来的气势、景象、境界。在这方面,两诗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正如施氏所说的“气象全别”。

从场景范围来看。王诗中,将军的射猎地点在“渭城”,这是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猎罢还归时,他“忽过新封市,还归细柳营”,“新封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距七十余里。将军在三地问往返穿梭,一日千里。虽然没有必要把地名一一坐实,但三地间的距离无疑从空间上扩大了射猎的场景范围,使其无比广阔。最后以景作结,但勒马回望时写的不是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境界开阔,结意深远,这无意中也扩大了射猎的空间范围。张诗中的射猎场面是壮阔的,这由“分围浅草中”可见一斑,然而它一眼就可望穿,与王诗的混茫无限相比,就显得狭小得多了。

从时间厚度来看。“新封市”“细柳营”都是古地名,俱见《汉书》,二者连用,给全诗塑造了深沉的历史氛围。“细柳营”还暗用了汉代名将周亚夫的典故,明白了这一点,读者就很容易把将军与周亚夫联系起来,使将军身上多了一重历史名将的风度。结尾“回看射雕处”亦语出有典:《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

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

处”,在暗示将军臂力强、箭法高的同时,又赋予了将军历史名人的丰采。所以将军身上兼有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风貌,给人一种时代累积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相比之下,,张诗就没有这

53

水的味道。因而不能做得洒脱,动作很到位,却佛观者早在等待观猎,而结尾又突出了观者的存在:“万人齐指”。从出场亮相到射猎结束,猎

种历尽古往今来的历史纵深感。它写的事件很更见博人,再加上层层渲染,气象格外宏伟。工

单纯:某一天清晨某一个人的一次活动,没有涉

及到具体的人名地名,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更没有浓重的历史气氛。

可见,王诗纵横捭阖,穿越东西南北上百里,历尽古往今来近千年,气象阔大,境界深远。而张诗中的宇宙世界要单纯得多,没有广阔的

笔细刻则是从实处着笔,每一个画面都精确具体,而且步步推近,范围逐渐缩小。“分围浅草

中”是全诗最壮阔的景象,写的是射猎的人马和广阔场地,接下来是红旗向日,已经接近人物了。白马迎风,人物亮相,此时还有“白马”在画面之中,到颈联就完全是人物动作特写,而结尾

场景,没有久远的历史,有的只是“分围浅草中”

这样一块土地和“晓出禁城东”点名的这一时间。正是因为时空景象上的巨大差异,我们才说二诗“气象”全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二诗这样的差异呢?

前文说过,王诗运用的是大笔渲染,张诗运用的是工笔细刻。王诗中没有鲜明的色彩,而张诗中“红旗向日”,色彩何其耀目,再加上“白马”、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的“金簇”,鲜明耀眼。众所周知,淡墨勾勒的画面容易显得深远,而色彩鲜丽的画面一般都取自近观,不容易见得深远。既是大笔勾勒,就是从虚处着笔,而这些“虚处”都可以由读者的想象来补充加工。如开头未及写入,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在疾

更是聚焦到一点上,即“万人齐指”之处。总的来说,这些画面都单纯、明朗、具体,人或物都比

较单一,也没有了想象的余地,所以境界就显得比较狭小。

从上文的比较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张诗运用的是如收网式的手法,逐渐缩小画面范围。与此相对,王诗却是以某一点为圆心,然后向四周逐渐扩散开去:首联是将军在纵马驰驱,只见将军一人,颔联有了射猎当时的场面,颈联又对猎场的范围、景象进行夸张渲染,末联把此前所历之处尽收眼底,同时又放眼无限。这是撒网式的写法,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和张力,因而境界显得无比壮阔。正是这些手法上的差异,形成了二诗迥异的“气象”。

综上所述,这两首诗虽有不少共同点,历来被许多人并提,但在人物丰采和气象上存在许多差异。可见,即使是相近素材,由于作者主体的差别,其描写的角度、手法和着重点也就不同,从而笔下人物的个性也就不同,诗歌呈现出来的气象境界也不同。正因如此,唐代的诗歌才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特征鲜明的形象以及多样的艺术风格。

风中奔驰的场景就可以想见;颔联内部并不连

贯,但射猎的过程可以想象。既有了想象,就有了再创造的成分,境界也就随之增加,而最大的境界一般也都存在于想象当中。另外,“新封市”“细柳营”“射雕处”也都非实指,它们和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也任凭读者去想象,因而才有了时空的交错。结尾“千里暮云平”更是“篇终接混茫”,寓情于无限。所以王诗下笔虚深,虚中

注释

①据《唐诗鉴赏辞典》。《全唐诗>作《观徐州李司空猎》。②转引自《王维集校注》第609页,陈铁民著,中华书局,1997。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朱鉴民.律诗正体整密可法——嗽王维《观猎》的章法、句法和字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4).

[3]尹占华.论张祜的诗[J].文学遗产,1994,(3).

[4]陶文鹏.传神肖貌诗面交融——论唐诗对唐代人物画的借鉴吸收[J].文学评论,1994,(6).

[5]陈广宏.中晚唐著名诗人张祜[J].文史知识,1984,(6).

[责任编辑苗健青]

万方数据 

王维、张祜观猎诗比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卢娇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DE TEACHERS'COLLEG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3,(3)0次

参考文献(7条)

1.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1983

2.朱鉴民 律诗正体整密可法-谈王雏的章法、句法和字法 1988(4)3.尹占华 论张祜的诗 1994(3)

4.陶文鹏 传神肖貌诗面交融--论唐诗对唐代人物画的借鉴吸收 1994(6)5.陈广宏 中晚唐著名诗人张祜 1984(6)6.全唐诗

7.陈铁民 王维集校注 1997

相似文献(0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ndszxb-zxshkxb20030301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相关内容

  •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 江西社会科学! 禅意与自然观:田园诗人王维与华兹华斯诗风之比较 !姚桂招 易 宁 姚耀飞 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王维与华兹华斯都是田园诗人的著名代表,都主张以田舍园林风光和农村耕作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田园的生活和恬淡的心境,但两位诗人诗歌作品的风格却相异,王维的诗受佛教的影响,"静" ...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新时期王维碑铭文研究之综述
  • lW en X Ue Y arl Ji U I I☆文学研究☆l 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 --新时期王维碑铭文研究之综述 潘 鸣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新时期以来.关于王维其文的研究方兴未艾,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果.从生平考辨.思想探佚.文体论析.诗化发 微.比较阐释五方面综 ...

  • 陶渊明和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比较
  • 陶渊明和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比较 摘要:陶渊明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有着相同之处,同样也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陶渊明开拓了这一新的领域,王维有所继承并发展了这一领域,并在这一领域有了极高的成就.陶诗真率自然,意深语淡: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陶诗语言精准,善用白描:王维 ...

  • 比较王维和孟浩然
  • 陈清/谈王孟诗风的异同 谈王孟诗风的异同 (作者:陈 清) 王维.孟浩然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本文就王孟诗风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别谈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谈王孟诗风的相同之处.说到王孟诗风不能不说王孟的共同生活归宿-- 隐逸.在古人的心目中,孟浩然是天生的隐士.其实不然,王维曾写:&qu ...

  • 论王维玄佛结合的人生哲学及与艺术的关系
  • 作者: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04期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14)06-0057-12 王维作为盛唐正宗的代表性诗人,其思想与艺术都具有多个层面,甚至显示出复杂与矛盾的性质.但是从诗人自身的愿望来讲,他是力求将其思想与艺术 ...

  • 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孟浩然之关系
  • 第4卷第4期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Vol.4 No.42002年10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Oct. 2002 ÃϺÆȻֹØϵ 高建新 (内蒙古大学 人文学院 陶渊明的地位是在唐代被确立的. 作为田园诗人的开创者 ...

  • 刘长卿与王维诗歌比较
  • 刘长卿与王维诗歌比较 谈到唐代的写景诗歌,我们不得不提及王维.有"诗佛"之称的他是盛唐时期深得写景之精髓且喻之于诗的名家.因此,他是盛唐写景诗歌创作的标志性人物.然而,作为盛唐过来人的刘长卿,在沉寂的诗坛也创作了许多艺术成就突出的写景诗歌.王维的诗歌,刻有盛唐诗人创作理念的烙印: ...

  • 王维山水诗_禅文化解读及其翻译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4/2006 王维山水诗:禅文化解读及其翻译 金秀敏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200444) 摘 要 受佛教禅学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在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时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意味,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为了准确传达原诗的文化,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把 ...

  • 论王维诗的"中和之美"
  • 摘 要:"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王维的诗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具体体现在他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奉行.其诗歌在情感的抒发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文辞上体现出"文质彬彬 ...

  • 转载:感悟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风貌
  • 感悟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风貌    张国军 [内容摘要]王维是有唐一代的全能作家,其诗歌中所体现出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一向为后世学者津津乐道.他以画理入诗,融画技于诗情的高妙笔法,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与诗人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造诣和人格修养是互为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