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只做"周文王"

  煮酒论英雄   一日,曹操与刘备边喝酒边评论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意即连圣人对迅雷烈风都会失态,我怎能不怕呢?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曹操于是不疑刘备。      飞鹰走狗,少时多不羁      少年时的曹操,由于出身官宦家庭,没有受过传统儒学教育,加之母亲不幸早逝,缺少亲人管教,因此形成了放荡不羁的品性,与袁绍等“高干子弟”整天飞鹰走狗,耍枪弄棒。但曹操的机智与胆略,在这时便初见端倪。   《三国志》注引吴人《曹瞒传》说:太祖(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曹操父)。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 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 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 ?”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 耳。”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显然,曹操这种“栽赃”的做法打击了“对头”,使之失去了信誉,从而使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自己的变化,这已明显带有“恶作剧”的色彩了。他略施小伎,便把叔父在父亲面前的信誉摧垮了,从而为自己过去的、“叔父数言之嵩”的一切恶行作了辩解,同时为自己今后更加放荡扫除了一大障碍。   南朝人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讲述了不少魏晋时人的故事,其中《假谲篇》讲到曹操:在洛阳都城的伙伴中,他同袁绍最要好,并常在一起闹恶作剧。有一次他们听说有户人家娶新媳妇,便乘夜潜入该家的花园中,大喊“有偷儿贼!”正在交拜的新郎及满屋亲友,赶忙拥出门来四处寻找,阿瞒便乘机持刀冲进屋,劫出了新妇。出门后迷了路,误入枳棘中,袁绍怕刺,不敢动弹。眼见主人们很快就会追来,阿瞒急中生智,遂大叫,“偷儿在这里!”袁绍惊惧,奋不顾身地冲出来,身上留下一道道血痕,跟着阿瞒逃了回去。   事后,袁绍埋怨曹操“不够义气”,曹操却表示,“若不这样,你又怎能脱身?”可见,少年时期的曹操,便将日后的敌手“玩弄”于股掌,已具备成为一名超级政治家的先决条件――心机与胆略。      获“奸雄”鉴定,五色棒扬威      东汉末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要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鉴赏家给其写一个鉴定,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许劭是当时著名的鉴赏家,他在每个月的初一,要对当时的人物发表一次评论。“出身不好”的曹操为打入上层社会,决定去找许劭。最初,许劭拒绝发表意见,但架不住曹操五次三番“叨扰”,许劭逼得没有办法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听闻此言,曹操仰天大笑。   曹操20岁的时候,举孝廉为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北部尉是个小官,但曹操却很看重这个仕途的第一站。他要在这初入仕途之际把自己的抱负展示于众。   当时京城地区的治安情况很不好,经常有突发事变。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当时朝廷规定了京城地区严格的治安条例。曹操上任后,为了把治安工作搞好,忠于职守,将自己管辖的四道城门修缮完好,并制作了若干五色大棒,挂在城门的两边。然后申明禁令,凡是违反治安条例的,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豪绅权贵,一律用五色棒打死,无人敢违犯。   几个月之后,一件棘手事件发生了。宦官蹇硕的叔父,仗着侄儿的权势,根本没把曹操放在眼里,而整个宦官集团这时正处于“炙手可热”的时期。   曹操为建立自己的威望,弘扬自己的名声,决定从这个“硬骨头”啃起,杀一儆百,扩大影响。机会终于来了。一天,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手下的人把他拿住。曹操命人将其押到城上,当着众百姓的面,宣布罪行后,毫不留情地用五色棒把他活活打死。“杀一儆百”后,洛阳城的治安情况大有好转。史书记载,“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洛阳北部尉是曹操政治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五色棒不仅打掉了宦官集团的专横气焰,也打出了曹操“不畏权势、执法必严”的名头,“奸雄”从此走上历史舞台,独领风骚数十载。据说,曹操做了魏王后,对他在任洛阳北部尉时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和初登仕途所取得的成功,亦不能忘怀。      挟天子令不臣,占领政治制高点      董卓之乱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对各地州郡失去了控制。以袁绍兄弟为代表的各路诸侯趁机争夺地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公元195年,董卓旧部李� 和郭汜发生火并,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带着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洛阳的宫殿,早已被董卓的部队烧光了,到处是残垣断壁,野草丛生。汉献帝到了洛阳,没有宫殿安身,只能住在一个官员的破旧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员,没有地方住,只好在断墙残壁旁边搭个草棚,遮避风雨。   值得讽刺的是,身为“一国之君”,汉献帝此时最大的难处竟是粮食。汉献帝派人到处奔走,要各地官员给朝廷输送粮食,但诸侯们正在忙着抢地盘,根本不把这个“光杆”皇帝放在眼里,无人肯送粮来。大臣们没有办法,都只好自己去挖野菜充饥。   此时,正驻兵在许城的曹操,听到“汉献帝断粮”的消息,就召集部下的谋士,商讨对策。起初,众人皆表示反对,但谋士荀�说:“从前晋文公发兵把周襄王送回洛邑,成为霸主;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人都向着他。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是不少的。现在皇上到了洛阳,困苦不堪。将军如果能把皇上迎来,这正是顺从人们的愿望。要是现在不及时去接,一旦让别人抢先迎去。我们就错过机会了。”   其实,曹操刚做兖州牧时,治中从事毛�就提出了两条重要建议:一是要奉天子以令不臣,二是要修耕植以蓄军资。对这两条建议,曹操极表赞赏。荀�的意见,正中曹操下怀。曹操立刻派曹洪带领一支人马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   董承等大臣被董卓“吓得不轻”,认为“来者不善”,便派兵阻拦曹洪的人马。曹操随即亲自到了洛阳,在对汉献帝报以“帝王应有的尊重”后,以洛阳少粮、许城的粮食运输不便等理由,“请汉献帝和百官到许城去”。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了许城,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即许都。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一项政治杰作。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曹操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站在了“诚不可与争锋”的政治制高点。      重民生,推屯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一统天下的先决条件,粮食问题一直是曹操尤为关注的。汉末以来粮田的荒芜已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由于人民的大量死亡,加之人民流落四方,大量地出现了地广人稀的局面。由于战乱连年,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一些已经耕种的土地,也往往颗粒无收,或者收之不多。这样,就发生了全局性的缺粮问题,粮价飞涨。面对严峻的粮荒,不仅百姓身受其害,甚至连统治者及其军队也深受其威胁。   当年,他第一次东征陶谦,就因粮食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兵。粮食问题已严重到如此地步,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然而,单靠一般的手段,或采用通常的一套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是不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曹操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非常手段,将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起来,以尽快获得大的效益。面临如此残酷的现实,曹操又甚知历史的经验,因而约在初平、兴平年间把屯田作为定国之术提了出来,即“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并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与前代实行军屯的方式不同,曹操最初实行的是民屯,他那支规模不大的军队还要留着去对付那些虎视耽耽的诸侯们。当他的军事实力强大起来后,屯田才扩展到军屯。曹操虽然实行民屯,但却对屯田民实行军事编制。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约有五六十户,配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耕牛和农具等。为了加强对屯田农民的管理,自下而上建立了堪称严密的组织系统。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根据司马懿的建议,在建立民屯并成功的基础上,又在一些军事驻地建立军屯,组织士兵生产,建立了“且耕且守”即一面戍守、一面务农的体制。兵屯保持着原有的军事体制,以营为生产单位,其屯田事务最初由典农中郎将或典农都尉代管,后来由大司农委派的司农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专管。军屯的建立,对于开垦荒地,减轻农民养兵运粮的负担,起了积极的作用。   曹操推行屯田政策的成功,把在长期战乱中被弄得凋敝不堪的农业经济重新复苏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功劳。而实行屯田给曹操带来的直接和最大的收获,则是解决了长期为之担忧的十分紧迫的军粮问题。实行屯田后不过几年,各地收获到的谷物每年总量即达数千万斛之多,基本上满足了曹操进行统一战争的需要。   曹操屯田的成功,在客观上消融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造就出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从而稳定了整个社会秩序。毛泽东对曹操的屯田政策极为重视,多次从肯定的角度谈及,对《三国志》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多处画了着重线,有的地方在书的天头上还画着三个大圆圈。可见毛泽东对曹操的屯田政策十分赞赏。      不肯被“火烧”,“甘当”周文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后汉书献帝记》   这便是汉献帝不堪被控制,密谋除掉曹操的衣带诏。事情败露后,曹操灭了董承三族、逼死伏皇后,将汉献帝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地清除掉,从此独揽大权。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献帝诏令曹操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时像皇帝那样,左右严密警戒,不让行人通行。五月,曹操修建了诸侯有权享受的学宫沣宫。六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十月,献帝诏令曹操可如天子搬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同时,封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赤壁之战后,曹操放缓了南征的速度,着力恢复北方经济、民生。通过兴修水利、屯田等一系列手段,中国北方出现了难得的“繁荣景象”。   曹操大权在握,汉献帝只不过是个傀儡,但曹操对于“称帝”这个问题,却是异常地谨慎。孙权曾假惺惺地劝说曹操称帝,曹操讥笑孙权“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百官劝曹操称帝,曹操却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对于曹操至死不称帝,历史上众说纷纭。拥帝权而不称帝,想必曹操有着自己的原因。也许,我们只能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中,妄自揣摩吧?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逢乱世,总有那么几个“出身卑微”的小角色,成为了驾驭时代的风云人物。曹操,便是个中翘楚。      毛泽东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的一方”   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的一方的,汉是没落的。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难道不该肯定?不是了不起?      翦伯赞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   “曹操是有点鸵鸟思想的”   人们明知不管是谁的胜利都是地主阶级的胜利,但仍然把曹操的失败,当作自己的胜利,这不是为了别的,就是因为曹操玩弄了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曹操是有点鸵鸟思想的,他以为把头埋在沙漠里,别人就看不见他的身体。因此他总是抓住汉献帝不放手,企图躲在汉献帝的背后完成做皇帝的一切准备。在这一点上曹操曾经借重过汉献帝,这是事实,但如果说他的天下是从姓刘的手里“篡”过来的,那就有些不符合事实。因为当曹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起义的农民军已经粉碎了东汉王朝的天下,在这残破的疆土上出现的是大大小小的地主武装集团的营垒。当时的汉献帝除了保有一件褴褛的皇袍以外什么也没有了,像这样一个皇帝还能从他手中“篡”到什么。      李凭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二十四史研究中心主任。   “曹操的功远大于过”   每个人都有缺点,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曹操的功远大于过。曹操的优点很多,最主要的是关心民众疾苦。他写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诗句,饱含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而这正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基本品德。   曹操善于招纳人才,每次军事行动后,他都招降纳叛、笼络人才,许攸、荀�、许褚、典韦等都是他招纳的文臣武将。建安年间,曹操还曾三次下令征贤,唯才是举。曹操还善于用人,由衷地关心人才。在征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和侄子相继战死,他没掉泪,但大将典韦战死,他竟嚎啕大哭。尽管这样,张绣投降后,曹操并没报复他,很有政治家的气度。   曹操提倡节俭,他不仅要求子女、妃嫔和部下节俭,而且严于律己。他遗令身后选瘠薄之地薄葬,而且不封不树,与汉代帝王形成了鲜明对比,统治者能做到这样的,不多。   更重要的是,曹操的作为和政策顺应了历史潮流。作为历史人物,曹操是值得肯定的。后世关注他的人很多,唐太宗李世民路过曹操墓时专门祭奠他,毛泽东对他评价也很高。      汉末,曹操设计欲刺杀董卓。他向司徒王允借得宝刀,“佩刀”直入相府,趁董卓不备欲拔刀行刺。岂料,董卓从衣镜里看到曹操拔刀,问:“你想干什么?”曹操见势立即跪下,把刀举过头顶,对董卓说:“我是来向丞相献宝刀的。”(左图|李铁生)      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至中牟县被擒。县令陈宫被曹操忠心打动,将其释放,弃官同行。行至成皋,曹操因疑心误杀吕伯全家,并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见曹如此心毒手狠,枉杀无辜,十分懊悔,趁曹熟睡后独自离去。(右图|徐正平)      曹操患有头风病,召名医华佗医治。华佗应召前来,在曹操鬲俞穴进针,疼痛立止。曹操十分高兴,希望留华佗于府中,专门为其医治。华佗不愿受其驱使,便托故归乡。曹操屡召进京,华佗都以妻病为由不从。曹操疑心华佗没有真心为他治病,而是养操病以自重,于是将华佗押解许昌,不顾谋士的劝阻,将其在狱中处决。(左图|陈履平)

  煮酒论英雄   一日,曹操与刘备边喝酒边评论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意即连圣人对迅雷烈风都会失态,我怎能不怕呢?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曹操于是不疑刘备。      飞鹰走狗,少时多不羁      少年时的曹操,由于出身官宦家庭,没有受过传统儒学教育,加之母亲不幸早逝,缺少亲人管教,因此形成了放荡不羁的品性,与袁绍等“高干子弟”整天飞鹰走狗,耍枪弄棒。但曹操的机智与胆略,在这时便初见端倪。   《三国志》注引吴人《曹瞒传》说:太祖(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曹操父)。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 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 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 ?”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 耳。”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显然,曹操这种“栽赃”的做法打击了“对头”,使之失去了信誉,从而使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自己的变化,这已明显带有“恶作剧”的色彩了。他略施小伎,便把叔父在父亲面前的信誉摧垮了,从而为自己过去的、“叔父数言之嵩”的一切恶行作了辩解,同时为自己今后更加放荡扫除了一大障碍。   南朝人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讲述了不少魏晋时人的故事,其中《假谲篇》讲到曹操:在洛阳都城的伙伴中,他同袁绍最要好,并常在一起闹恶作剧。有一次他们听说有户人家娶新媳妇,便乘夜潜入该家的花园中,大喊“有偷儿贼!”正在交拜的新郎及满屋亲友,赶忙拥出门来四处寻找,阿瞒便乘机持刀冲进屋,劫出了新妇。出门后迷了路,误入枳棘中,袁绍怕刺,不敢动弹。眼见主人们很快就会追来,阿瞒急中生智,遂大叫,“偷儿在这里!”袁绍惊惧,奋不顾身地冲出来,身上留下一道道血痕,跟着阿瞒逃了回去。   事后,袁绍埋怨曹操“不够义气”,曹操却表示,“若不这样,你又怎能脱身?”可见,少年时期的曹操,便将日后的敌手“玩弄”于股掌,已具备成为一名超级政治家的先决条件――心机与胆略。      获“奸雄”鉴定,五色棒扬威      东汉末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物,要出人头地,要进入上流社会,必须有著名的人物鉴赏家给其写一个鉴定,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许劭是当时著名的鉴赏家,他在每个月的初一,要对当时的人物发表一次评论。“出身不好”的曹操为打入上层社会,决定去找许劭。最初,许劭拒绝发表意见,但架不住曹操五次三番“叨扰”,许劭逼得没有办法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听闻此言,曹操仰天大笑。   曹操20岁的时候,举孝廉为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北部尉是个小官,但曹操却很看重这个仕途的第一站。他要在这初入仕途之际把自己的抱负展示于众。   当时京城地区的治安情况很不好,经常有突发事变。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当时朝廷规定了京城地区严格的治安条例。曹操上任后,为了把治安工作搞好,忠于职守,将自己管辖的四道城门修缮完好,并制作了若干五色大棒,挂在城门的两边。然后申明禁令,凡是违反治安条例的,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豪绅权贵,一律用五色棒打死,无人敢违犯。   几个月之后,一件棘手事件发生了。宦官蹇硕的叔父,仗着侄儿的权势,根本没把曹操放在眼里,而整个宦官集团这时正处于“炙手可热”的时期。   曹操为建立自己的威望,弘扬自己的名声,决定从这个“硬骨头”啃起,杀一儆百,扩大影响。机会终于来了。一天,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手下的人把他拿住。曹操命人将其押到城上,当着众百姓的面,宣布罪行后,毫不留情地用五色棒把他活活打死。“杀一儆百”后,洛阳城的治安情况大有好转。史书记载,“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洛阳北部尉是曹操政治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五色棒不仅打掉了宦官集团的专横气焰,也打出了曹操“不畏权势、执法必严”的名头,“奸雄”从此走上历史舞台,独领风骚数十载。据说,曹操做了魏王后,对他在任洛阳北部尉时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和初登仕途所取得的成功,亦不能忘怀。      挟天子令不臣,占领政治制高点      董卓之乱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对各地州郡失去了控制。以袁绍兄弟为代表的各路诸侯趁机争夺地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公元195年,董卓旧部李� 和郭汜发生火并,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带着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洛阳的宫殿,早已被董卓的部队烧光了,到处是残垣断壁,野草丛生。汉献帝到了洛阳,没有宫殿安身,只能住在一个官员的破旧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员,没有地方住,只好在断墙残壁旁边搭个草棚,遮避风雨。   值得讽刺的是,身为“一国之君”,汉献帝此时最大的难处竟是粮食。汉献帝派人到处奔走,要各地官员给朝廷输送粮食,但诸侯们正在忙着抢地盘,根本不把这个“光杆”皇帝放在眼里,无人肯送粮来。大臣们没有办法,都只好自己去挖野菜充饥。   此时,正驻兵在许城的曹操,听到“汉献帝断粮”的消息,就召集部下的谋士,商讨对策。起初,众人皆表示反对,但谋士荀�说:“从前晋文公发兵把周襄王送回洛邑,成为霸主;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人都向着他。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是不少的。现在皇上到了洛阳,困苦不堪。将军如果能把皇上迎来,这正是顺从人们的愿望。要是现在不及时去接,一旦让别人抢先迎去。我们就错过机会了。”   其实,曹操刚做兖州牧时,治中从事毛�就提出了两条重要建议:一是要奉天子以令不臣,二是要修耕植以蓄军资。对这两条建议,曹操极表赞赏。荀�的意见,正中曹操下怀。曹操立刻派曹洪带领一支人马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   董承等大臣被董卓“吓得不轻”,认为“来者不善”,便派兵阻拦曹洪的人马。曹操随即亲自到了洛阳,在对汉献帝报以“帝王应有的尊重”后,以洛阳少粮、许城的粮食运输不便等理由,“请汉献帝和百官到许城去”。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了许城,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即许都。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一项政治杰作。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曹操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站在了“诚不可与争锋”的政治制高点。      重民生,推屯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一统天下的先决条件,粮食问题一直是曹操尤为关注的。汉末以来粮田的荒芜已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由于人民的大量死亡,加之人民流落四方,大量地出现了地广人稀的局面。由于战乱连年,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一些已经耕种的土地,也往往颗粒无收,或者收之不多。这样,就发生了全局性的缺粮问题,粮价飞涨。面对严峻的粮荒,不仅百姓身受其害,甚至连统治者及其军队也深受其威胁。   当年,他第一次东征陶谦,就因粮食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兵。粮食问题已严重到如此地步,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然而,单靠一般的手段,或采用通常的一套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是不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曹操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非常手段,将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起来,以尽快获得大的效益。面临如此残酷的现实,曹操又甚知历史的经验,因而约在初平、兴平年间把屯田作为定国之术提了出来,即“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并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与前代实行军屯的方式不同,曹操最初实行的是民屯,他那支规模不大的军队还要留着去对付那些虎视耽耽的诸侯们。当他的军事实力强大起来后,屯田才扩展到军屯。曹操虽然实行民屯,但却对屯田民实行军事编制。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约有五六十户,配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耕牛和农具等。为了加强对屯田农民的管理,自下而上建立了堪称严密的组织系统。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根据司马懿的建议,在建立民屯并成功的基础上,又在一些军事驻地建立军屯,组织士兵生产,建立了“且耕且守”即一面戍守、一面务农的体制。兵屯保持着原有的军事体制,以营为生产单位,其屯田事务最初由典农中郎将或典农都尉代管,后来由大司农委派的司农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专管。军屯的建立,对于开垦荒地,减轻农民养兵运粮的负担,起了积极的作用。   曹操推行屯田政策的成功,把在长期战乱中被弄得凋敝不堪的农业经济重新复苏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功劳。而实行屯田给曹操带来的直接和最大的收获,则是解决了长期为之担忧的十分紧迫的军粮问题。实行屯田后不过几年,各地收获到的谷物每年总量即达数千万斛之多,基本上满足了曹操进行统一战争的需要。   曹操屯田的成功,在客观上消融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造就出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从而稳定了整个社会秩序。毛泽东对曹操的屯田政策极为重视,多次从肯定的角度谈及,对《三国志》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多处画了着重线,有的地方在书的天头上还画着三个大圆圈。可见毛泽东对曹操的屯田政策十分赞赏。      不肯被“火烧”,“甘当”周文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后汉书献帝记》   这便是汉献帝不堪被控制,密谋除掉曹操的衣带诏。事情败露后,曹操灭了董承三族、逼死伏皇后,将汉献帝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地清除掉,从此独揽大权。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献帝诏令曹操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时像皇帝那样,左右严密警戒,不让行人通行。五月,曹操修建了诸侯有权享受的学宫沣宫。六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十月,献帝诏令曹操可如天子搬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同时,封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赤壁之战后,曹操放缓了南征的速度,着力恢复北方经济、民生。通过兴修水利、屯田等一系列手段,中国北方出现了难得的“繁荣景象”。   曹操大权在握,汉献帝只不过是个傀儡,但曹操对于“称帝”这个问题,却是异常地谨慎。孙权曾假惺惺地劝说曹操称帝,曹操讥笑孙权“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百官劝曹操称帝,曹操却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对于曹操至死不称帝,历史上众说纷纭。拥帝权而不称帝,想必曹操有着自己的原因。也许,我们只能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中,妄自揣摩吧?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逢乱世,总有那么几个“出身卑微”的小角色,成为了驾驭时代的风云人物。曹操,便是个中翘楚。      毛泽东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的一方”   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的一方的,汉是没落的。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难道不该肯定?不是了不起?      翦伯赞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历史系主任。   “曹操是有点鸵鸟思想的”   人们明知不管是谁的胜利都是地主阶级的胜利,但仍然把曹操的失败,当作自己的胜利,这不是为了别的,就是因为曹操玩弄了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曹操是有点鸵鸟思想的,他以为把头埋在沙漠里,别人就看不见他的身体。因此他总是抓住汉献帝不放手,企图躲在汉献帝的背后完成做皇帝的一切准备。在这一点上曹操曾经借重过汉献帝,这是事实,但如果说他的天下是从姓刘的手里“篡”过来的,那就有些不符合事实。因为当曹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起义的农民军已经粉碎了东汉王朝的天下,在这残破的疆土上出现的是大大小小的地主武装集团的营垒。当时的汉献帝除了保有一件褴褛的皇袍以外什么也没有了,像这样一个皇帝还能从他手中“篡”到什么。      李凭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二十四史研究中心主任。   “曹操的功远大于过”   每个人都有缺点,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曹操的功远大于过。曹操的优点很多,最主要的是关心民众疾苦。他写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诗句,饱含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而这正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基本品德。   曹操善于招纳人才,每次军事行动后,他都招降纳叛、笼络人才,许攸、荀�、许褚、典韦等都是他招纳的文臣武将。建安年间,曹操还曾三次下令征贤,唯才是举。曹操还善于用人,由衷地关心人才。在征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和侄子相继战死,他没掉泪,但大将典韦战死,他竟嚎啕大哭。尽管这样,张绣投降后,曹操并没报复他,很有政治家的气度。   曹操提倡节俭,他不仅要求子女、妃嫔和部下节俭,而且严于律己。他遗令身后选瘠薄之地薄葬,而且不封不树,与汉代帝王形成了鲜明对比,统治者能做到这样的,不多。   更重要的是,曹操的作为和政策顺应了历史潮流。作为历史人物,曹操是值得肯定的。后世关注他的人很多,唐太宗李世民路过曹操墓时专门祭奠他,毛泽东对他评价也很高。      汉末,曹操设计欲刺杀董卓。他向司徒王允借得宝刀,“佩刀”直入相府,趁董卓不备欲拔刀行刺。岂料,董卓从衣镜里看到曹操拔刀,问:“你想干什么?”曹操见势立即跪下,把刀举过头顶,对董卓说:“我是来向丞相献宝刀的。”(左图|李铁生)      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至中牟县被擒。县令陈宫被曹操忠心打动,将其释放,弃官同行。行至成皋,曹操因疑心误杀吕伯全家,并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见曹如此心毒手狠,枉杀无辜,十分懊悔,趁曹熟睡后独自离去。(右图|徐正平)      曹操患有头风病,召名医华佗医治。华佗应召前来,在曹操鬲俞穴进针,疼痛立止。曹操十分高兴,希望留华佗于府中,专门为其医治。华佗不愿受其驱使,便托故归乡。曹操屡召进京,华佗都以妻病为由不从。曹操疑心华佗没有真心为他治病,而是养操病以自重,于是将华佗押解许昌,不顾谋士的劝阻,将其在狱中处决。(左图|陈履平)


相关内容

  • 姜子牙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 有 姜子牙的祖先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这个地方,所以他又叫吕尚或吕望. 姜子牙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胸怀济世之志,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一直怀才不遇,大半生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他曾经在朝歌宰过牛,又在孟津卖过面,岁月蹉跎,转眼已到了垂生暮年,两鬓白发苍苍,他听说当朝贤主周文王的圣名后,便来到渭水河 ...

  • 西周的建立
  • 西周于公元前1046建立.它的标志就是牧野之战.是指周武王带领联合军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的事件.这个时间点,在过去,有各种书籍记载和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时间点共计44种.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 经过<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名专家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共同研究得出的结论,目前学界 ...

  •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曹操800字作文
  • 小编导语:这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曹操800字作文,古今天下,我最喜欢的是曹操,在我看来曹操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更多关于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曹操的作文尽在百度攻略.古今以来,天下出现了数之不胜,但在我认为,最突出的还要非曹操莫属了,他是<三国演义>中争议比较多的一个人物,曹操在性 ...

  • 周文化简介
  • 周文化概述: 周文化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和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态结构,并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3000多年的中华文明 ...

  • 芈月的原型秦宣太后是"中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吗
  • 芈月的原型秦宣太后是"中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吗 炒了近一年的<芈月传>终于在11月30日晚开播了,显然,观众对于这部剧的期待值已经蓄满,这一方面是来自于"娘娘"孙俪的"宫斗"之路再出发,另一方面也和片方对于芈月原型--战国秦宣太后 ...

  • (39)喜悲商君(下)
  • 喜悲商君(下) 等到散朝后,卫鞅由孝公指派的卫士们簇拥着从大堂里走了出来.他踱步大院边站了一下,凭栏远望,但见渭河如练委婉,一衣带水,夹裹着两岸桃花,如霞云翻涌,似彩虹飞渡,一天的春光,一地的春色,他万分感慨,自语道:"是啊,一个划时代的春天来了,这'春天的故事'一定精彩无限!" ...

  • 廉颇负荆请罪的相关作文
  • 廉颇负荆请罪的相关作文 读<负荆请罪>有感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负荆请罪>,让人百看不厌,受益不浅.它讲的是战国时代的事.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因为有功被赵王封为"上卿"(相当于宰相),官职比老将廉颇... 负荆请罪扩写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迎接.& ...

  • 华夏历史郑姓东迁始祖--郑武公姬掘突
  • 华夏历史 郑姓东迁始祖--郑武公姬掘突 热门作品推荐:<极品天尊> <大唐猎艳记> <逆天机器人> <异界邪神> <龙游苍穹> <天狼破军> 按<史记>记载后稷下传26世姬掘突是西周末期郑国始祖姬友之子,其世系是: ...

  • 8.侵占别人的财产与战争中的攻伐兼并是两回事
  • [原文]今天下之诸侯,将犹皆侵凌攻伐兼并,此为杀一不辜人者,数千万矣:此为踰人之墙垣,格人之子女者,与角人府库,窃人金玉蚤絫者,数千万矣:踰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与入人之场园,窃人之桃李瓜姜者,数千万矣,而自曰义也.故子墨子言曰:"是蕡1我者,则岂有以异是蕡黑白甘苦之辩者哉!今有人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