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侵占别人的财产与战争中的攻伐兼并是两回事

【原文】今天下之诸侯,将犹皆侵凌攻伐兼并,此为杀一不辜人者,数千万矣;此为踰人之墙垣,格人之子女者,与角人府库,窃人金玉蚤絫者,数千万矣;踰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与入人之场园,窃人之桃李瓜姜者,数千万矣,而自曰义也。故子墨子言曰:“是蕡1我者,则岂有以异是蕡黑白甘苦之辩者哉!今有人于此,少而示之黑谓之黑,多示之黑谓白,必曰吾目乱,不知黑白之别.今有人于此,能少尝之甘谓甘,多尝谓苦,必曰吾口乱,不知其甘苦之味。今王公大人之政也,或杀人,其国家禁之,此蚤越2有能多杀其邻国之人,因以为文义,此岂有异蕡白黑、甘苦之别者哉?”

故子墨子置天之,以为仪法。非独子墨子以天之志为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3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诰4文王之以天志为法也,而顺帝之则也。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天之志者,义之经5也。

【译文】如今天下的诸侯,大概还全都在相互侵犯、攻伐、兼并,这与杀死一个无辜的人相比,要严重几千万倍了。这与翻越别人的围墙,而抓取别人的子女相比,与凿穿人家的府库而窃取金玉布帛相比,要严重几千万倍了。与翻越别人的牛栏马圈,偷窃别人的牛马相比,与进入人家的果场菜园,窃取人家的桃、李、瓜、姜相比,要严重几千万倍了!然而他们自己却说:这是义呀!所以墨子说道:“这是混乱我的说法。它和把黑白甘苦混淆在一起有什么区别呢!如今这里有一个人,少许给他看一点黑色,他说是黑的,多给他看些黑色,他却说白的,结果他必然会说:我的眼睛昏乱,不知道黑白的分别。如今这里有一个人,少许给他尝点甜味,他说是甜的;多多给他尝些甜味,他说是苦的。结果他必然会说:我的口味乱了,我不知道甜和苦的味道。如今王公大人施政,若有人杀人,他的国家必然禁止。如果有人拿兵器多多杀掉邻国的人,却说这是文明的义。这难道与混淆黑白、甘苦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吗!”

所以墨子设立天志,作为法度标准。不仅墨子以天志为法度,就是先王的书《大雅》中这样说过:“上天告诉周文王,赞许心怀明规律。不迷音乐不迷色,不建大屋不变革。不去识别不去知,顺从上天来效仿。”这是告诫周文王以天志为法度,顺从天帝的法则。所以当今天下的士君子,如果心中确实希望实行仁义,追求做上层的读书人,上希望符合圣王之道,下希望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对天志就不可不详察。天的意志,就是义的原则。

【说明】侵占别人的财产与战争中的攻伐兼并是两回事,战争有正义的与非正义的区别,以侵夺财产资源为目的的战争,就是非正义的战争。但以推翻残暴君主为目的的战争则是正义的战争,尽管推翻残暴君主后会获得很多财产,会达到兼并的效果,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财产。而侵占别人的财产则没有所谓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从《大雅》所有诗歌中可以看出,周国开国的几个领导人并不是想自己当君王而发动战争,而是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而担负起领导职责,他们是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的,所以他们率领的迁居、战争,人民都愿意为之赴汤蹈火。这就是后来儒家推崇的“王道”!

《天志》,分上、中、下三篇,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对墨子言行的记录,这三篇内容大致一致,文字有繁简的差异,例子也有所不同,这或许是由于各人所记不同,或许墨子说话的时间、地点、对象各有不同,故有上、中、下三篇之分。

所谓“天志”,就是说天有意志,那么天的意志是通过什么显现表达出来的呢?按墨子的说法,天的意志是通过天子传达出来的。天子得到天的意志,于是传达给三公、诸侯,三公、诸侯得到天的意志然后传达给将军、大夫,将军、大夫得到天的意志然后传达给读书人(士),读书人得到天的意志然后传达给庶民百姓。也就是说,没有如此系列的传达,庶民百姓就是愚昧的。因为庶民百姓的一切言行都要靠这个自上而下的系列进行匡正。因此人民一定要效法学习上级,不能有自己的意志、思想和行为。因为上天的旨意就像人世间的规矩,凡是符合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错的。所以人民一定要遵守顺从上天的意志,才不会犯错,才不会违法。

墨子在《天志》中反复强调了“义”,这个“义”到底是什么?墨子的说法有好几种,在《兼爱》、《尚贤》、《尚同》等篇中,这个“义”可以解释为最佳行为方式,或最适宜的行为方式,但在《天志》篇中,“义”就成了公正,就成了“兼爱”,就成了“非攻”。其实墨子只是笼统懂得一点正义与非正义,在他的思想中,所谓“正义”,就是真善美的,所谓“非正义”,就是假恶丑的。他根本没有弄懂“义”作为最佳行为方式的含意,什么是最佳行为方式呢?就是不违背事实的、不违背人类共同认可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就是最佳行为方式。最佳行为方式要靠智慧的充盈才能选择得到,最佳行为方式要靠人们共同的认可才是。因为只有选择了最佳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和谐仁爱。人与人之间做到了和谐仁爱,人们才能够互相“兼爱”,才能够“尚贤”、“尚同”、“非攻”。

——————————————————

【注释】1.蕡:(fen坟)“棼”的误字。棼(fén坟)古通“紊”。《书·吕刑》:“泯泯棼棼,罔中于信。”《左传·隐公四年》:“犹治丝而棼之也。”这里用为纷乱、紊乱之意。

2.蚤越:“斧钺”的误字。斧钺:古代的武器。

3.《大夏》:即《诗经·大雅》,所引诗出自《诗·大雅·皇矣》。

4.诰:(gào告)《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列子·杨朱》:“告上曰告,发下曰诰。”《荀子·大略》:“诰誓不及五帝。”《说文》:“诰,告也。”段玉裁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尚书·大序》:“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这里用为告诉之意。

5.经:(jīng京)《管子·立政》:“五事,五经也。”《管子·幼官》:“器成不守经不知,教习不著发不意。”《左传·宣公十二年》:“武之美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之大经也。”《广雅》:“经,常也。”这里用为准则之意。

【原文】今天下之诸侯,将犹皆侵凌攻伐兼并,此为杀一不辜人者,数千万矣;此为踰人之墙垣,格人之子女者,与角人府库,窃人金玉蚤絫者,数千万矣;踰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与入人之场园,窃人之桃李瓜姜者,数千万矣,而自曰义也。故子墨子言曰:“是蕡1我者,则岂有以异是蕡黑白甘苦之辩者哉!今有人于此,少而示之黑谓之黑,多示之黑谓白,必曰吾目乱,不知黑白之别.今有人于此,能少尝之甘谓甘,多尝谓苦,必曰吾口乱,不知其甘苦之味。今王公大人之政也,或杀人,其国家禁之,此蚤越2有能多杀其邻国之人,因以为文义,此岂有异蕡白黑、甘苦之别者哉?”

故子墨子置天之,以为仪法。非独子墨子以天之志为法也,于先王之书《大夏》3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诰4文王之以天志为法也,而顺帝之则也。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天之志者,义之经5也。

【译文】如今天下的诸侯,大概还全都在相互侵犯、攻伐、兼并,这与杀死一个无辜的人相比,要严重几千万倍了。这与翻越别人的围墙,而抓取别人的子女相比,与凿穿人家的府库而窃取金玉布帛相比,要严重几千万倍了。与翻越别人的牛栏马圈,偷窃别人的牛马相比,与进入人家的果场菜园,窃取人家的桃、李、瓜、姜相比,要严重几千万倍了!然而他们自己却说:这是义呀!所以墨子说道:“这是混乱我的说法。它和把黑白甘苦混淆在一起有什么区别呢!如今这里有一个人,少许给他看一点黑色,他说是黑的,多给他看些黑色,他却说白的,结果他必然会说:我的眼睛昏乱,不知道黑白的分别。如今这里有一个人,少许给他尝点甜味,他说是甜的;多多给他尝些甜味,他说是苦的。结果他必然会说:我的口味乱了,我不知道甜和苦的味道。如今王公大人施政,若有人杀人,他的国家必然禁止。如果有人拿兵器多多杀掉邻国的人,却说这是文明的义。这难道与混淆黑白、甘苦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吗!”

所以墨子设立天志,作为法度标准。不仅墨子以天志为法度,就是先王的书《大雅》中这样说过:“上天告诉周文王,赞许心怀明规律。不迷音乐不迷色,不建大屋不变革。不去识别不去知,顺从上天来效仿。”这是告诫周文王以天志为法度,顺从天帝的法则。所以当今天下的士君子,如果心中确实希望实行仁义,追求做上层的读书人,上希望符合圣王之道,下希望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对天志就不可不详察。天的意志,就是义的原则。

【说明】侵占别人的财产与战争中的攻伐兼并是两回事,战争有正义的与非正义的区别,以侵夺财产资源为目的的战争,就是非正义的战争。但以推翻残暴君主为目的的战争则是正义的战争,尽管推翻残暴君主后会获得很多财产,会达到兼并的效果,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财产。而侵占别人的财产则没有所谓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从《大雅》所有诗歌中可以看出,周国开国的几个领导人并不是想自己当君王而发动战争,而是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而担负起领导职责,他们是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的,所以他们率领的迁居、战争,人民都愿意为之赴汤蹈火。这就是后来儒家推崇的“王道”!

《天志》,分上、中、下三篇,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对墨子言行的记录,这三篇内容大致一致,文字有繁简的差异,例子也有所不同,这或许是由于各人所记不同,或许墨子说话的时间、地点、对象各有不同,故有上、中、下三篇之分。

所谓“天志”,就是说天有意志,那么天的意志是通过什么显现表达出来的呢?按墨子的说法,天的意志是通过天子传达出来的。天子得到天的意志,于是传达给三公、诸侯,三公、诸侯得到天的意志然后传达给将军、大夫,将军、大夫得到天的意志然后传达给读书人(士),读书人得到天的意志然后传达给庶民百姓。也就是说,没有如此系列的传达,庶民百姓就是愚昧的。因为庶民百姓的一切言行都要靠这个自上而下的系列进行匡正。因此人民一定要效法学习上级,不能有自己的意志、思想和行为。因为上天的旨意就像人世间的规矩,凡是符合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错的。所以人民一定要遵守顺从上天的意志,才不会犯错,才不会违法。

墨子在《天志》中反复强调了“义”,这个“义”到底是什么?墨子的说法有好几种,在《兼爱》、《尚贤》、《尚同》等篇中,这个“义”可以解释为最佳行为方式,或最适宜的行为方式,但在《天志》篇中,“义”就成了公正,就成了“兼爱”,就成了“非攻”。其实墨子只是笼统懂得一点正义与非正义,在他的思想中,所谓“正义”,就是真善美的,所谓“非正义”,就是假恶丑的。他根本没有弄懂“义”作为最佳行为方式的含意,什么是最佳行为方式呢?就是不违背事实的、不违背人类共同认可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就是最佳行为方式。最佳行为方式要靠智慧的充盈才能选择得到,最佳行为方式要靠人们共同的认可才是。因为只有选择了最佳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和谐仁爱。人与人之间做到了和谐仁爱,人们才能够互相“兼爱”,才能够“尚贤”、“尚同”、“非攻”。

——————————————————

【注释】1.蕡:(fen坟)“棼”的误字。棼(fén坟)古通“紊”。《书·吕刑》:“泯泯棼棼,罔中于信。”《左传·隐公四年》:“犹治丝而棼之也。”这里用为纷乱、紊乱之意。

2.蚤越:“斧钺”的误字。斧钺:古代的武器。

3.《大夏》:即《诗经·大雅》,所引诗出自《诗·大雅·皇矣》。

4.诰:(gào告)《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列子·杨朱》:“告上曰告,发下曰诰。”《荀子·大略》:“诰誓不及五帝。”《说文》:“诰,告也。”段玉裁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尚书·大序》:“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这里用为告诉之意。

5.经:(jīng京)《管子·立政》:“五事,五经也。”《管子·幼官》:“器成不守经不知,教习不著发不意。”《左传·宣公十二年》:“武之美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之大经也。”《广雅》:“经,常也。”这里用为准则之意。


相关内容

  • 揭秘摧毁明朝军卫制度的根本原因:土地兼并!!
  • 揭秘摧毁明朝军卫制度的根本原因:国有资产流失的土地兼并!! 作者:tangjian 原作者:铁牛行者 军事卫所制度,是明朝一代特有的:是明军的基本编制.洪武七年,朱元璋整顿卫所编制,"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 ...

  • 2012贵州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
  • 2012年贵州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 专家命题预测试卷一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事件是( ). A. 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 B.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 C. <共产党宣言&g ...

  • 2012年高一历史教案:14古代的经济政策(新人教版必修2)
  • 2012年高一历史教案:1.4古代的经济政策(新人教版必修2) 课程标准: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点:"重农抑商"."海禁" 难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

  • 权威专家解读: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 违法入刑标准如何界定 ?
  • 来源:法制网 转自:华辩网 中央出台意见要求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界限 权威专家解读 民营经济活动违法入刑标准怎样界定 "是定心丸,更是护身符." 对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的发布,很多民营企业家如此评论. "意见&q ...

  • 论不当得利情形下侵占罪的成立
  • 论不当得利情形下侵占罪的成立 摘要:不当得利不阻却财产犯罪的成立,当然也不阻却侵占罪的成立.不当得利 是否构成侵占罪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犯罪所得的不当得利不构成侵占罪,因其 行为已经构成相应的财产犯罪;种类物的不当得利应构成侵占罪,因为设立侵占 罪的旨趣在于保护各类财产;不表现为物的不当得利不能构成 ...

  • 外交学名词解释
  • 外交学名词解释 2015.10.16 分类: 国关外交 外交学 名词解释 1.外交团:(00,02,06)外交团是各国驻同一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馆长及其外交人员的总称.外交团制度不是根据国际法的规定,而是按照国际惯例和传统而形成的,所以不行使具有法律性质的职能.主要是为了调整各国派驻同一国家的外交人员作 ...

  • "国进民退"的宪法基础
  • 浙商上书反对"被国有化"强化了各界对"国进民退"的聚焦.今年4月,山西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将全省登记在册的2840多座煤矿收归国有.10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发出了<关于 ...

  • 慕尼黑会议知识点
  • 慕尼黑会议: 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德国觊觎捷克很久,1938年,德国武装入侵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国.法国政府推 ...

  • 条例,还是斧头:保护产权的两条路径
  • <水浒传>中有一个关于权势之家强占民宅的故事:宋徽宗年间,高唐州知州高廉的妻舅殷天赐,相中了当地大户人家柴皇城的后花园,便带了二三十名奸诈不良的打手,跑到柴家,叫柴皇城三日之内搬迁出去,将柴宅让出来,否则带到官府问罪.柴皇城与他理论,却被一帮打手"推抢殴打"了一番,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