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自孔子以后,中国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一种适应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民主社会.

说到儒家思想,很多人会有一些疑问,或者说是疑虑,归纳起来大概有两个:

第一,儒家思想,或者说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将人分为不同层级的,就像前面说,儒家思想是针对最低一等的士构建起来的,但是终究还是一种针对贵族,针对统治阶级的思想,与我们这些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第二,儒家思想,或者说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在强调对人性的束缚,是在帮助统治阶层,来愚弄劳苦大众的。怎么会让我们这些普通劳动者,打工者感到轻松与快乐呢?

其实,这些疑问是长期的错误宣传造成的,是当年一些对儒学一知半解,甚至半知不解的人,为了赶上崇尚西学的时髦,而放出来的厥词。这种言论,对于学问而言,是可耻的;对于对公众的影响,对文化与公理的传承而言,更可谓罪莫大焉。

因为,在孔子眼中,的确有君子小人之分,而且君子是劳心者,小人是劳力者,君子是管理者,小人是被管理者。

但是孔子用来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与当时的传统观念,是有着本质性的不同的。换句话说,君子与小人这两个名词并不是孔子发明的,而是当时的社会中,早已存在的了。所谓君子,就是君的儿子,君的孩子,也就是贵族的后裔。所以此时的君子小人之分,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

然而,这也仅仅是一个表象,因为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之所以能够稳定,其背后必然要有其合理性。

这种以血缘关系划分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中国的历史上至少存在了上千年,它背后的合理性,就是当时只有这些君的孩子,才有机会学习,才有机会掌握各种管理国家,保卫国家的技能。

所以是血缘决定了知识的归属权,而知识决定了这种关系的合理性。即谁掌握知识,谁就应当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反之没有知识的人,就只能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

这一点,直到今天也是正确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一些君的孩子们,虽然拥有知识,却也不去为国家,为小人服务;另一方面,一些小人,或者再经济上已经沦为小人的边缘型君子们,却因为拥有知识,而产生了参与到国家管理中来的志愿。

这样,实际上就在原有的君子小人之间,出现了一个以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意愿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一个新的阶层。孔子口中的君子,孔子关注的君子,实际上就是这个阶层中的人。

他们的基本特征有两个,第一是他们有获取知识的愿望;第二他们有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的管理中去的志向。所以,孔子的君子定义,实际上一个道德概念。

根据这个定义,

一方面,为普通劳动者,或者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赚取生活资料的人,提供了一条合理地提升自己人生格局的路径;

另一方面,也对原有的以血缘关系定义的君子,进行了区分,即只有将其拥有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对社会的管理中去,他才是一个君子,否则就是一个混饭吃的小人,与靠耕种获食的农民唯一区别,不过是劳动的方式不同罢了。

这就在实际上,将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从先天的血缘关系,推进到了后天的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关系上。也就是,只要接受过教育的人,都有机会变成一个君子,而且原则上也应当去成为一个君子。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儒家的思想才能够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才能够指导我们今天的思想与行为,而且意义越来越重大,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有越来越多的人,比如,如今的你我,就有机会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有志于道的士,有机会摆脱作为一个小人的苦恼了。

所以,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非但不是对人性的束缚,而且还是对人性的大解放。其基本原理,与两千多年以后,以文艺复兴为起点的西方民主革命,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自孔子以后,中国的社会实际上是一种,适应于当时的生产力关系的民主社会,与西方的以人人平等为表象的民主不同,它的基本特征,或者说构建原理,就是把国家的管理权,交给那些君子,那些有志于道的士。

而国家的职责,就是培养和选拔这种有志于道的士,也就是君子。

说到儒家思想,很多人会有一些疑问,或者说是疑虑,归纳起来大概有两个:

第一,儒家思想,或者说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将人分为不同层级的,就像前面说,儒家思想是针对最低一等的士构建起来的,但是终究还是一种针对贵族,针对统治阶级的思想,与我们这些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第二,儒家思想,或者说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在强调对人性的束缚,是在帮助统治阶层,来愚弄劳苦大众的。怎么会让我们这些普通劳动者,打工者感到轻松与快乐呢?

其实,这些疑问是长期的错误宣传造成的,是当年一些对儒学一知半解,甚至半知不解的人,为了赶上崇尚西学的时髦,而放出来的厥词。这种言论,对于学问而言,是可耻的;对于对公众的影响,对文化与公理的传承而言,更可谓罪莫大焉。

因为,在孔子眼中,的确有君子小人之分,而且君子是劳心者,小人是劳力者,君子是管理者,小人是被管理者。

但是孔子用来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与当时的传统观念,是有着本质性的不同的。换句话说,君子与小人这两个名词并不是孔子发明的,而是当时的社会中,早已存在的了。所谓君子,就是君的儿子,君的孩子,也就是贵族的后裔。所以此时的君子小人之分,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

然而,这也仅仅是一个表象,因为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之所以能够稳定,其背后必然要有其合理性。

这种以血缘关系划分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中国的历史上至少存在了上千年,它背后的合理性,就是当时只有这些君的孩子,才有机会学习,才有机会掌握各种管理国家,保卫国家的技能。

所以是血缘决定了知识的归属权,而知识决定了这种关系的合理性。即谁掌握知识,谁就应当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反之没有知识的人,就只能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

这一点,直到今天也是正确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一些君的孩子们,虽然拥有知识,却也不去为国家,为小人服务;另一方面,一些小人,或者再经济上已经沦为小人的边缘型君子们,却因为拥有知识,而产生了参与到国家管理中来的志愿。

这样,实际上就在原有的君子小人之间,出现了一个以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意愿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一个新的阶层。孔子口中的君子,孔子关注的君子,实际上就是这个阶层中的人。

他们的基本特征有两个,第一是他们有获取知识的愿望;第二他们有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的管理中去的志向。所以,孔子的君子定义,实际上一个道德概念。

根据这个定义,

一方面,为普通劳动者,或者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赚取生活资料的人,提供了一条合理地提升自己人生格局的路径;

另一方面,也对原有的以血缘关系定义的君子,进行了区分,即只有将其拥有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对社会的管理中去,他才是一个君子,否则就是一个混饭吃的小人,与靠耕种获食的农民唯一区别,不过是劳动的方式不同罢了。

这就在实际上,将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从先天的血缘关系,推进到了后天的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关系上。也就是,只要接受过教育的人,都有机会变成一个君子,而且原则上也应当去成为一个君子。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儒家的思想才能够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才能够指导我们今天的思想与行为,而且意义越来越重大,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有越来越多的人,比如,如今的你我,就有机会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有志于道的士,有机会摆脱作为一个小人的苦恼了。

所以,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非但不是对人性的束缚,而且还是对人性的大解放。其基本原理,与两千多年以后,以文艺复兴为起点的西方民主革命,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自孔子以后,中国的社会实际上是一种,适应于当时的生产力关系的民主社会,与西方的以人人平等为表象的民主不同,它的基本特征,或者说构建原理,就是把国家的管理权,交给那些君子,那些有志于道的士。

而国家的职责,就是培养和选拔这种有志于道的士,也就是君子。


相关内容

  •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 1 成均:在部落联盟时期,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都必有音乐,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贵族显贵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乐师主管音乐事务,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为成均.成均不是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劳动生产为内容的教育,而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的活动. ...

  •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

  • [高二历史分层作业]参考答案(全一册)
  • 参考答案(高二历史全一册)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 1. B解析:由题干中"战国"."稷下学宫中各地文学游说之士,学士云集"两处提示, 2. B 3.B 4.C 5.B 6. C 7.C 8.A 9. B解析:道 ...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线索
  • 历史必修3知识线索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

  •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 ...

  • 中国哲学史论文正
  • 中国哲学史论文 论 文 题 目:以孔子和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哲学 姓 名: 郝纳 学 院: 法律与政治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年 级 . 学 号: 12031041 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印制 一.儒家哲学的概述 ........................................... ...

  • 中国教育思想史
  • 中国教育思想史 一.孔丘的教育思想 1. 重视教育作用 孔丘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教育对人的作用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问题.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庶.富.教 孔子阐述了他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他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以下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 ...

  • 中国近现代史
  • 1.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 ...

  • 马克思与孔子
  • 在孔子述而不作的时光里,自孔子的学生们起,孔子的思想.学说便得以负载于孔子言论所富有的精致.华彩.哲理.智慧与魅力,迅速.广泛的超越.突破时空与种种磨难的阻碍,随人瞻转.顺声自行.口口相传.字流页落.入目入脑.入耳入心.无胫而走.无助宣扬,绵延于两千五百年,跨越山川.草原.湖河.海洋,传遍了当时四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