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蒋介石的本来面貌

郭岱君教授《蒋介石日记揭秘》讲座抗日战争部分简单笔记 冰冷的手26   喜欢生活、读书、旅游、运动、思考。历史学学生。

一、 究竟抗不抗日?

1928年五三济南惨案以后,蒋介石每天在日记右上角一定写上“耻”或“雪耻”,48年未改。称日本为“倭”“日倭”。

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天才知道消息。

1931-09-19“昨晚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内乱不止,天灾匪祸,相逼而来,速我危亡乎”

1931-09-20“不收回东北,永无人格矣”

1931-09-2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一不测,当见危授命,特书此为遗嘱”

二、如何抗日?

当时中国状况:

1、 军阀割据,分崩离析,各有所谋;

2、 国贫民弱;

3、 正规军队都没有。

汪精卫、孔祥熙、于右任、居正、胡适、蔡元培、傅斯年,主和

主和的人比主战的人多得多,大家深知中日力量之悬殊。

汪精卫觉得中国有“亡族亡种”的危险,主和。

蒋介石

“这仗怎么打?”

“中国不是日本对手,日可三日亡中国”

“中国军队有败无胜,自在意中”

“中日必有一战,因为倭做要我者,为土地、军事、经济、与民族之生命。中日实力悬殊,仓促应战,必是自取败亡”

“不求战斗之胜负,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与夫国家人格之存亡。徒与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韧,与国无益,而反求速亡”

蒋介石的抗战政策:

1、争取时间备战

2、长期抗战

3、期待国际情势变化(日俄开战)

1933-04-12“孤注一掷,一败之后将永无复兴之望了,因此,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做长期不断的抵抗……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预料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死中求生的一线希望”

1941-12-08日本偷袭珍珠港,蒋介石很高兴,因为美国来了。

三、为什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1934年:空间换取时间,以西南(四川)为根据地。

但是当时四川被军阀占领,蒋介石的中央军无法进入四川。

为了进川,“当思一计”

“借剿共以收复西南”蒋介石没有把共党的2万人当回事,把共党往西南方向轰,然后以剿共为借口,把国民党的军军队插入西南。

“要以剿匪为掩护,建立西南根据地”

“以和日掩护外交,以交通掩护军事,以实业掩护经济,以教育掩护国防,韬光养晦乃为国家唯一自处之道乎”

“韬光养晦,争取时间备战”

1933-06-03塘沽事件后“我屈则国伸,我伸则国屈,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但求中国有益,于心无愧而已”

1935-11-06“茹苦负屈。含冤忍辱,对外犹可,对内犹难,何党国之不幸,使我独当此任也!”

派宋子文、孔祥熙、蒋廷黻分赴美、英、苏等国,争取外交支持。

派孔祥熙与德国签订密约。

因为当时希特勒想拉拢中国做军事联盟,所以中德关系不错。

德国从中国得到制枪用的钨,中国从德国得到武器和军事顾问。

最著名是德国派法肯豪森帮助中国训练军队。

计划以6年时间,训练80个德械师。

四、为什么不和平解决七七事变?

蒋日记:阻止华北在日本支持下脱离中央,

牺牲忍让已到最后关头,委屈不能求全,

中国只有全面抗战,才能免于亡国。

五、为什么七七事变后不久,在上海主动求战,挑起八一三淞沪会战?

因为已然将四川作为根据地了,那么就要尽量拖延时间将物资运往四川,并保护四川的安全。

古来入川有三条:从甘肃入北川、冲武汉沿长江而上、从云贵入南川。

北平失陷以后,日军分兵两路A五万人沿平绥铁路进攻山西大同;

B另五万人沿平汉铁路南下河北,进攻河南(危险,直接南下,目标为攻下武汉)

1、 拖延时间。淞沪会战拖住数十万日军,延缓日军进攻武汉的时间。

当时的淞沪会战对于日本应该是出乎意料的,日本迅速从各地调军进入上海。

日本在淞沪集结了37万大军,拖到十二月南京失守,华北已是严寒。

从七七到武汉失守,15个月,争取到大量时间,大量人力、物力、军力得以西进四川,奠定长久抗战的基础。

2、 改变战争轴线。淞沪会战逼得日军改变战略:沿长江向西侧攻武汉,而非原来由北平沿平汉路迅速向南占领武汉。

日本投降时的外相 重光葵 在回忆录《昭和之动乱》写到:

中日战争,日本军方并无全盘规划,反而被中国军队牵着鼻子走。

(日军一夜之间拿下东北,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河北,本以为三月之内拿下整个中国)

3、在上海打,吸引英美的注意力,期盼国际力量的援助。

淞沪会战死伤惨烈

三个月之久,中国投入九十多个师,共七十五万人,日军投入三十七万人。

国军死伤二十五万人,日军死伤五万多人。

国军:草鞋,三人一把枪,一天十几发子弹。

日军:机械化部队

蒋介石抗日战争的两大指导原则:

1、诱导日军由西向东打,而不是由北向南打;

2、打持久战,败而不降(就是不与日本媾和),拖垮日本,并期待国际形势的变化。

1938-11-02“制倭之道在我以毅力与信心坚持到底,即坚忍不拔之志必取得最后胜利”

1938-11-02“倭寇民族性急而短,而其军事学术非德式即法式,皆以短兵白刃速战速决为性能……我应以坚韧、忍耐、延缓、持久之道,致其死命也”

六、是否与日本媾和?

日本方面是非常想和谈,因为它想让中国政府成为傀儡政府,三个月占领中国,派兵去东南亚占领印尼、马来西亚夺取橡胶资源。

蒋介石:坚持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和行政完整、日方必须全面撤军,否则无法和谈。

“国民革命精神与三民主义,只有为中国求自由与平等,而不能降服于敌。定力各种不堪忍受之条件,以增加我国家民族永远之束缚”

1937-12-29“抗战方针,不可变更。此中大难大节所关,必须以主义与本党立场为前提”

1938-01-02“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之为愈”

七、与史迪威的争执谁是谁非?

抗战的压力除了来自国内,更多来自盟国英美。

1944衡阳会战

“夜不成眠,依靠祷告”

“余已尽一切可能力量,如今只能靠上帝了,倘此役不幸失败,余只有自杀以对国人”

1944年春,美国曾经试图换掉蒋介石

1944年9月:罗斯福要蒋介石把中国战区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

蒋介石:“余实已心碎筋疲,几不能久持。此种横逆与耻辱之来,实为有生以来未有之窘困”

之后蒋介石与宋子文商议决定要求罗斯福换掉史迪威。

中国可以脱离美国的援助独立抗战,在美国援助之前,中国也在坚持抗战。

美国当然想让中国继续作战,拖着日军,不然日军就会到太平洋战场,所以美国最后召回了史迪威。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重庆听到信息后并没有高兴:

1945-08-10“心但有忧惧与耻辱,毫无快乐之感”预期“未来艰巨,十倍于抗战”

这里整理的仅仅是小小的部分。

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在此提到,例如:

关于蒋介石青年:

郭 岱君:蒋介石青年时代没有料到自己后来会当上国家元首,所以在日记里对自己干过的“坏事”毫不掩饰。比如,他写自己跟其他军官流连秦楼楚馆(妓院),写他 喜欢哪个小姐。有一次他看上一名青楼女子,却一连三天没有机会一亲芳泽,他欲火难耐,干脆用手自己解决。还有一次他去香港,去前告诫自己,香港女子年轻貌 美,不能去找小姐。但去香港后,他还是忍不住找了小姐。事后他在日记里严厉责备自己好色,要求自己改掉恶习。这样的内容,在雷锋日记里是看不到的,它从侧 面证实了蒋介石日记的真实性。手淫在现代道德观念里,早就不是丢人的事;而找过小姐的领导干部,光是曝了光的都不知凡几。我认为蒋介石日记的这些内容非常 真实、可信,它们丝毫无损蒋委员长率我军民坚持抗战的光辉形象。

关于蒋介石对共产党的看法:

一直都很少骂共产党,也没有将战败归咎于共产党。

1949年时也都是在反思国民党哪里做的不好,而没有骂共产党。

他还一直反思:本党组织宣传为什么共产党?本党深入群众为什么不如共产党?妇女为什么跟着共产党走?共产党为什么掌握着青年?

关于蒋介石的生育问题:

宋美龄是曾经怀孕的,但因受惊流产。

1928-08-24有刺客进入家中

1928-08-25“妻病小产”

关于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爱情:

1927年12月的一篇日记,他唯一一次难得“浪漫”:“见余爱姗姗而去,如云飘露荷,平生未有之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置余身是何处矣”。他也多次在日记中赞妻子“才华德容,恋恋难忘”。

等等等等……

大家可以去看更多的资料。

蒋介石“矛盾挣扎,一如常人”,“自律甚严,个性坚毅,多疑犹豫”。

此文感谢武汉大学讲座网,钟珊,刘冰妹,王浩然,百度。

更感谢郭岱君老师的和蔼。

王董业整理

2012/4/7

郭岱君教授《蒋介石日记揭秘》讲座抗日战争部分简单笔记 冰冷的手26   喜欢生活、读书、旅游、运动、思考。历史学学生。

一、 究竟抗不抗日?

1928年五三济南惨案以后,蒋介石每天在日记右上角一定写上“耻”或“雪耻”,48年未改。称日本为“倭”“日倭”。

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天才知道消息。

1931-09-19“昨晚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内乱不止,天灾匪祸,相逼而来,速我危亡乎”

1931-09-20“不收回东北,永无人格矣”

1931-09-2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一不测,当见危授命,特书此为遗嘱”

二、如何抗日?

当时中国状况:

1、 军阀割据,分崩离析,各有所谋;

2、 国贫民弱;

3、 正规军队都没有。

汪精卫、孔祥熙、于右任、居正、胡适、蔡元培、傅斯年,主和

主和的人比主战的人多得多,大家深知中日力量之悬殊。

汪精卫觉得中国有“亡族亡种”的危险,主和。

蒋介石

“这仗怎么打?”

“中国不是日本对手,日可三日亡中国”

“中国军队有败无胜,自在意中”

“中日必有一战,因为倭做要我者,为土地、军事、经济、与民族之生命。中日实力悬殊,仓促应战,必是自取败亡”

“不求战斗之胜负,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与夫国家人格之存亡。徒与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韧,与国无益,而反求速亡”

蒋介石的抗战政策:

1、争取时间备战

2、长期抗战

3、期待国际情势变化(日俄开战)

1933-04-12“孤注一掷,一败之后将永无复兴之望了,因此,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做长期不断的抵抗……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预料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死中求生的一线希望”

1941-12-08日本偷袭珍珠港,蒋介石很高兴,因为美国来了。

三、为什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1934年:空间换取时间,以西南(四川)为根据地。

但是当时四川被军阀占领,蒋介石的中央军无法进入四川。

为了进川,“当思一计”

“借剿共以收复西南”蒋介石没有把共党的2万人当回事,把共党往西南方向轰,然后以剿共为借口,把国民党的军军队插入西南。

“要以剿匪为掩护,建立西南根据地”

“以和日掩护外交,以交通掩护军事,以实业掩护经济,以教育掩护国防,韬光养晦乃为国家唯一自处之道乎”

“韬光养晦,争取时间备战”

1933-06-03塘沽事件后“我屈则国伸,我伸则国屈,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但求中国有益,于心无愧而已”

1935-11-06“茹苦负屈。含冤忍辱,对外犹可,对内犹难,何党国之不幸,使我独当此任也!”

派宋子文、孔祥熙、蒋廷黻分赴美、英、苏等国,争取外交支持。

派孔祥熙与德国签订密约。

因为当时希特勒想拉拢中国做军事联盟,所以中德关系不错。

德国从中国得到制枪用的钨,中国从德国得到武器和军事顾问。

最著名是德国派法肯豪森帮助中国训练军队。

计划以6年时间,训练80个德械师。

四、为什么不和平解决七七事变?

蒋日记:阻止华北在日本支持下脱离中央,

牺牲忍让已到最后关头,委屈不能求全,

中国只有全面抗战,才能免于亡国。

五、为什么七七事变后不久,在上海主动求战,挑起八一三淞沪会战?

因为已然将四川作为根据地了,那么就要尽量拖延时间将物资运往四川,并保护四川的安全。

古来入川有三条:从甘肃入北川、冲武汉沿长江而上、从云贵入南川。

北平失陷以后,日军分兵两路A五万人沿平绥铁路进攻山西大同;

B另五万人沿平汉铁路南下河北,进攻河南(危险,直接南下,目标为攻下武汉)

1、 拖延时间。淞沪会战拖住数十万日军,延缓日军进攻武汉的时间。

当时的淞沪会战对于日本应该是出乎意料的,日本迅速从各地调军进入上海。

日本在淞沪集结了37万大军,拖到十二月南京失守,华北已是严寒。

从七七到武汉失守,15个月,争取到大量时间,大量人力、物力、军力得以西进四川,奠定长久抗战的基础。

2、 改变战争轴线。淞沪会战逼得日军改变战略:沿长江向西侧攻武汉,而非原来由北平沿平汉路迅速向南占领武汉。

日本投降时的外相 重光葵 在回忆录《昭和之动乱》写到:

中日战争,日本军方并无全盘规划,反而被中国军队牵着鼻子走。

(日军一夜之间拿下东北,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河北,本以为三月之内拿下整个中国)

3、在上海打,吸引英美的注意力,期盼国际力量的援助。

淞沪会战死伤惨烈

三个月之久,中国投入九十多个师,共七十五万人,日军投入三十七万人。

国军死伤二十五万人,日军死伤五万多人。

国军:草鞋,三人一把枪,一天十几发子弹。

日军:机械化部队

蒋介石抗日战争的两大指导原则:

1、诱导日军由西向东打,而不是由北向南打;

2、打持久战,败而不降(就是不与日本媾和),拖垮日本,并期待国际形势的变化。

1938-11-02“制倭之道在我以毅力与信心坚持到底,即坚忍不拔之志必取得最后胜利”

1938-11-02“倭寇民族性急而短,而其军事学术非德式即法式,皆以短兵白刃速战速决为性能……我应以坚韧、忍耐、延缓、持久之道,致其死命也”

六、是否与日本媾和?

日本方面是非常想和谈,因为它想让中国政府成为傀儡政府,三个月占领中国,派兵去东南亚占领印尼、马来西亚夺取橡胶资源。

蒋介石:坚持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和行政完整、日方必须全面撤军,否则无法和谈。

“国民革命精神与三民主义,只有为中国求自由与平等,而不能降服于敌。定力各种不堪忍受之条件,以增加我国家民族永远之束缚”

1937-12-29“抗战方针,不可变更。此中大难大节所关,必须以主义与本党立场为前提”

1938-01-02“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之为愈”

七、与史迪威的争执谁是谁非?

抗战的压力除了来自国内,更多来自盟国英美。

1944衡阳会战

“夜不成眠,依靠祷告”

“余已尽一切可能力量,如今只能靠上帝了,倘此役不幸失败,余只有自杀以对国人”

1944年春,美国曾经试图换掉蒋介石

1944年9月:罗斯福要蒋介石把中国战区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

蒋介石:“余实已心碎筋疲,几不能久持。此种横逆与耻辱之来,实为有生以来未有之窘困”

之后蒋介石与宋子文商议决定要求罗斯福换掉史迪威。

中国可以脱离美国的援助独立抗战,在美国援助之前,中国也在坚持抗战。

美国当然想让中国继续作战,拖着日军,不然日军就会到太平洋战场,所以美国最后召回了史迪威。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重庆听到信息后并没有高兴:

1945-08-10“心但有忧惧与耻辱,毫无快乐之感”预期“未来艰巨,十倍于抗战”

这里整理的仅仅是小小的部分。

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在此提到,例如:

关于蒋介石青年:

郭 岱君:蒋介石青年时代没有料到自己后来会当上国家元首,所以在日记里对自己干过的“坏事”毫不掩饰。比如,他写自己跟其他军官流连秦楼楚馆(妓院),写他 喜欢哪个小姐。有一次他看上一名青楼女子,却一连三天没有机会一亲芳泽,他欲火难耐,干脆用手自己解决。还有一次他去香港,去前告诫自己,香港女子年轻貌 美,不能去找小姐。但去香港后,他还是忍不住找了小姐。事后他在日记里严厉责备自己好色,要求自己改掉恶习。这样的内容,在雷锋日记里是看不到的,它从侧 面证实了蒋介石日记的真实性。手淫在现代道德观念里,早就不是丢人的事;而找过小姐的领导干部,光是曝了光的都不知凡几。我认为蒋介石日记的这些内容非常 真实、可信,它们丝毫无损蒋委员长率我军民坚持抗战的光辉形象。

关于蒋介石对共产党的看法:

一直都很少骂共产党,也没有将战败归咎于共产党。

1949年时也都是在反思国民党哪里做的不好,而没有骂共产党。

他还一直反思:本党组织宣传为什么共产党?本党深入群众为什么不如共产党?妇女为什么跟着共产党走?共产党为什么掌握着青年?

关于蒋介石的生育问题:

宋美龄是曾经怀孕的,但因受惊流产。

1928-08-24有刺客进入家中

1928-08-25“妻病小产”

关于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爱情:

1927年12月的一篇日记,他唯一一次难得“浪漫”:“见余爱姗姗而去,如云飘露荷,平生未有之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置余身是何处矣”。他也多次在日记中赞妻子“才华德容,恋恋难忘”。

等等等等……

大家可以去看更多的资料。

蒋介石“矛盾挣扎,一如常人”,“自律甚严,个性坚毅,多疑犹豫”。

此文感谢武汉大学讲座网,钟珊,刘冰妹,王浩然,百度。

更感谢郭岱君老师的和蔼。

王董业整理

2012/4/7


相关内容

  • 十年砍柴:十四年抗战才是历史本来面貌
  • 十年砍柴:十四年抗战才是历史本来面貌 教育部基础二司的一份文件近日引起了网路上热议. 这份<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的函>中,教育部基础二司强调:"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 ...

  • 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 拙文<如何"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发表后,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有益的学术争鸣.巨永明先生在<探索与争鸣>?穴2003年第12期?雪撰文<能"真正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吗>提出不同看法 ...

  • 历史人物分析方法
  • 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力求客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现实和政治的需要过低的贬低每个历史人往往或过高的吹嘘每人.因此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必须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而实事求是地评价,不能被现实特别是现实政治所左右同时也不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理想化.那种将历史人物和现实政治联系起来的评价,是"一叶障 ...

  • 革命经典小故事 青少版电子书
  • 革命经典小故事 青少版 作者:李澜编著 出版日期:2011.10 出版社: 页数:150 所属分类:故事.微型小说 网页阅读阅读器阅读 阅读器阅读/下载图书需要下载超星阅览器立即下载 5.00(1人评价) 100.0% 0.0% 0.0% 0.0% 0.0% 我的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时间跨度从民国 ...

  •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力量
  • 有关中共历史的出版物,在图书市场上一直就是很受读者关注的一个方面.与此连带的,关于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图书,都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读书界·近年来的有影响的出版事件,莫过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以下简称<党史>二卷) ...

  • 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
  • 作者:李春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07年04期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6)06-0213-06 从常识角度看,文学与历史可以说相去甚远--一个是真实的记录,一个是纯粹的虚构:一个是严肃的科学,一个是审美的游戏:一实一虚,一真一假,判然而别. ...

  • 大陆逐渐还原国民党抗战功绩 有助建立两岸互信
  • 9月3日,两岸资深电影人在一起探讨抗战电影的发展及经验. 两岸在抗战史实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如今有望沟通.正视 本报记者/吴灿 今年9 月3 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 周年纪念日,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双方在抗战话题上又增添了共同语言.近日,描述国民党军奋力抗日的电影<喋血孤城>正在大 ...

  • 中日战争史
  • 抗日战争中真实的蒋介石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成王败寇,因为蒋介石败了,所以成了反面人物.我想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未读杨天石先生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此书之前,我也一度这么认为.共产党的胜利抹杀了蒋介石的真实,历史的教科书也不能全面而真实的解读蒋介石."人的本相 ...

  • 苏区中央局在龙冈领导反"围剿"刍议
  • [摘要]以往认为苏区中央局是王明路线产物,对其1931年问的革命实践活动,不太重视潜心研究,致使驻在龙冈近三个月的史实,长期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笔者历经数年调研,多方收集史料,首次披露中央局在当时的大后方龙冈,领导苏区军民进行了第二次反"围剿"的人民战争和第三次反"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