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

第一时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教学目标:

1. 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肿的变化。

2. 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师备:调好的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生备:五个透明的杯子、水槽、食盐、面粉、沙、高锰酸钾、砂糖、漏斗、滤纸、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师:" 老师这里有两杯饮料,你猜猜是什么饮料呢?想尝尝味道吗?"

" 说一说,品尝到了什么味道?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什么东西制作的?"

"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和盐了吗?"

"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糖和盐等物质在水中会有哪些变化。"

二、探究内容:

1.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松搅拌一分钟。观察比较

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观察比较搅拌成的两杯混合物。

师:"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吗?"

" 沙在水里溶解了吗?"

(3)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 盐在水里溶解了" ?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 沙在水里没有溶

解" ?

2.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师:" 食盐在水里很快就被溶解了,形成了盐的水溶液;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面粉在水中会

怎样呢?"

(2)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轻搅拌一分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比较面粉和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4)混合在水中的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5)讨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3. 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

(1)在两个玻璃杯里各装半杯水,分别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和砂糖。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

砂糖的变化。

(2)用筷子轻轻搅动一下水,继续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和砂糖的变化。

(3)想像糖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4. 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1)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3)小结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

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了解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或不能溶解在水里。

教学后记: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有些液体能溶于水, 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科学探究:观察和描述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猜测醋、酒精、食用油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经历胶水等液体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实验过程;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

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溶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容器架1个,盛水试管3支,滴管1支,盛水玻璃杯2个,小匙1把,筷子1支,胶水、

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少许,记录单。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洗涤剂,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些固体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

预设:它们在水里慢慢扩散,颗粒化的很小,肉眼看不见,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会沉淀,形成稳

定的溶液。

2. 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些固体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能像

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

3. 谈谈你们的经验。

二、观察和描述胶水和洗发液的溶解过程

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

今天我们来探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先来研究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 那我们研究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要怎么做?

2. 师:请同学打开科学书第七页,认真地读一读文字,看一看图片,然后再来交流分几步做?注意

什么?

3. 边交流边整理出实验提示:

(1)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

(2)观察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漂浮?下沉?)

(3)观察在水中是怎么扩散得。

(轻轻搅拌一下怎么样?充分搅拌后怎么样?)

(4)注意从杯子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

(5)做好观察记录。

4.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5. 描述实验过程

预设:我们观察到胶水的溶解过程是,一小匙胶水倒入水中,像一条透明的线缓缓地沉入水底,并蜷缩在杯底,起先不扩散,轻轻搅拌一下,一条条透明的丝分散到水中。充分搅拌后,透明的丝不见了,

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预设:洗发液倒入水中,沉入水底,聚在水底,不扩散,轻搅拌,洗发液小片的向水中扩散,一些浮到水面,充分搅拌,洗发液像云雾在水中翻滚,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慢慢地形成稳定的溶液。

生描述师适当引导。

6. 讨论胶水、洗发液能否溶于水。

师: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

预设:下沉在杯底,充分搅拌,慢慢地扩散,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师:我们可以认为胶水和洗发液能否溶于水。

三、观察和描述醋、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过程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知道了胶水和洗发液充分搅拌后,能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也就是能溶解在水里。老师再给同学们带来三种液体醋、酒精、和食用油,它们在水中会

怎么样?

1. 学生预测

你猜测在水中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这么想?

2. 分组实验

出示提示:(1)分别往三个试管中加入少量醋、酒精、食用油。

(2)充分振荡后, 静置一会再观察。

(3)注意从试管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

(4)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自学提示,师演示,如怎么反复使用滴管,如何振荡。

3. 描述实验过程

学生描述, 师适当引导:

围绕怎么进入水中, 怎么扩散, 是否形成了稳定的溶液。

4. 讨论醋、酒精、食用油是否溶于水

(1)比较它们的溶解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a 醋、酒精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相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不同:醋、酒精轻轻振荡就会慢慢地扩散。

相同:都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b 食用油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它在水中有什么特点?

特点:漂浮在水面,振荡后不能均匀稳定的分布在水中。

(2)得出结论

5. 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

(1) 生回答液体间的溶解或不溶解

(哪些现象说明溶解或不溶解?)

(2) 归纳:a 像胶水等液体在水中慢慢地扩散, 并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形成溶液的过程称之为液

体之间的溶解。

b 像食用油一样在水中扩散后, 不能均匀稳定分地布在水中, 称之为液体之间的不溶解 。

四、课外延伸

五、整理材料

请材料员把试管和杯子中的液体倒入边上的水桶里,然后放回原处。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

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

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 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

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 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 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 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 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

吗?

3. 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 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

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 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 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第五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

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

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

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 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 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 ),观察比较哪一杯

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 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 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 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 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 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 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 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

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

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 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 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课时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问题讨论,并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2.使学生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能认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4.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

5.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大包、小包)食盐、玻璃棒、(大、小)烧杯、水

小组观察实验用:食盐(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盛50毫升水的烧杯、水槽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把一小包盐倒入杯中并搅拌)大家猜猜我用筷子搅拌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盐会溶解了。)

·教师:(再往杯中倒入一小包盐并搅拌)那再放入这包盐搅拌后会有什么现象? (生:盐还会溶解

了。)

·教师:那我不停地往里面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生:不会吧。)

·教师: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出示课题)

2.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请学生说说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学生猜测:10包、12包------(有学生反驳)

·师生讨论:

①这杯子是大杯还是小杯?

②一杯水是多少?

③这杯水是冷水还是热水?

④怎样计算食盐?

⑤怎样算溶解到底了?

·师生小结: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

·教师:我们怎样来研究呢?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根据讨论情况修正计划。

·教师出示较标准的研究计划,请学生填写。实物投影仪反馈。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研究结果。

3.思考与讨论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其他发现吗?

·教师:怎样来回答课题?

·教师:我们知道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那么100毫升的水呢?

·教师:你怎样解释研究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

·教师:在进行了"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的研究后,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

研究计划

班级---------- 小组-----------

·研究的问题

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

·研究的准备

杯里装50毫升的水

2克一包的食盐12包

筷子、水槽、记录纸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我们小组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包食盐,即( )克食盐。

·注意事项

4.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减少水分,可以使被溶解的物质重新沉降出来。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和原理。

3.能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 盐的沉降" 的探究实验。

4.能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结晶盐。

5.培养探究性思维能力。

6.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 增加溶液中的水分,想办法溶解浓盐水。

教学难点:知道减少溶液中的水分,进行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饱和盐水、玻璃棒、水、盐,有关海水晒盐的资料

小组观察实验用:饱和盐水、筷子、蒸发皿等蒸发器材、放大镜、食盐等

教学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出示放置在教室内的饱和溶液,小组观察现在的溶液与几天前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到:从水在玻璃杯壁上留下的痕迹,推测出水分减少了;看到了有一些白色颗粒沉淀出来。

·提出问题:沉淀的白色颗粒是怎样来的,水分到那里去了?

·小组讨论分析两个问题:沉淀的盐是原先被溶解的盐,而不是后来加入的;水分是被蒸发了,而不

是人为倒掉了。

·进一步提问: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有关吗?

·有些学生认为:水分蒸发是阳光照射的结果,盐的沉降是由于盐粒本身的重量,慢慢沉降出来。这

种认识可以用继续搅拌的方法来检验,不同继续溶解了,说明:

2.提出假设: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的减少有关。

3.小组设计实验。

4.交流指导。

·在玻璃杯中加入水,使水面回到原来的位置,搅拌使盐完全溶解。

·为有效地实验,做一刻度。

·有哪些办法可以使水分减少,其中哪些方法是合理的,哪些方法是快速的。

·选择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进行实验。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器材的操作。

5.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6.讨论:

·在水蒸发的过程中,盐会随着水一起蒸发吗?

·白色颗粒是什么?

·有哪些证据来证明它就是盐?

·观察的方法:观察白色沉降颗粒与原先的盐有什么不同?

·尝味道:这种方法是否合适?

·都可以溶解。

·……

7.怎样从海水中得到盐

·生活中的盐是怎样得到的?

·想象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了解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教学后记:

声音

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认识各种声音的探究活动。

2、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

3、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4、通过探活动,培养学生的初步判断和听辩声音的能力,感受探究的乐趣。

【活动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周围的声音有是各种各样的,并且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或声音是由固体、

液体、气体发出的),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活动难点】如何让学生有生趣有层次的展开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木鱼、碰铃、鼓、三角铁各10件;矿泉水瓶1个、响板1个、大鼓一只、小鼓一只、小号一支、单簧管一支、电子琴一架、酒瓶子30个、杯子10只、声学实验盒、各种盒子和小碎石、课件一个、实物投

影一台。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播放青蛙群鸣声音,引导谈话。

导问: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这是春季,因为春天的时候青蛙最多了。

学生:是春季,青蛙冬眠之后到了春天都醒了,都钻出来了。

2、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经常注意倾过哪些声音?

学生:汽车喇叭声、电子琴声、手机铃声、狗叫声、打球声……

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回答进行适当板书)这些同学很棒!他们对自己的周围环境十分关注,这也

是一种科学观察活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声音,研究研究声音。

3、课件出示课题:听听声音

(板书课题)

二、展开活动:

1、声音模仿秀:

形式:每组抽一位者上台,分别选择一种刚才板书的物体的

声音进行模仿秀,要求能把该声音形象逼真的表现出来,全班同学用掌声的热烈程度来表示自己的

拥护,教师再据“分贝仪”上显示的数据来判定胜组。

2、倾听认识一些声音,说说对这些声音对人们产生的感受和

自己对它们喜好。

教师活动:播放几种常听到的、典型的声音---敲击金属的声音、玻璃碎声、打字声、刹车声、汽笛声、狗叫声、人哭声、蟋蟀声、刮风声、雷声、下雨声、流水声、唱歌声音、狼嚎声、吹号声、口哨声等。

学生活动:进行听辩,要求各组在纸上写下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教师:课件显示答案,比一比、看一看哪个组知道的声音最多。

教师:“对我们周围发出的各种声音,你都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抽部分学生回答。)

教师:“对,有些声音优美、舒服,好听;而有些声音尖锐、刺耳、烦噪,不好听,还有一些直接用

耳朵还听不到呢!”

3、制造并听听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出的声音,研究认识到固体、液体和气体也能发出声音。

(1)固体能产生声音:

①引导谈话:

教师:研究声音光听现有的声音多没意思,你能用这些物体制造出声音吗?(出示:木鱼、碰铃、

鼓、三角铁)

学生:能!(高兴地)

教师:这样吧?教师来用电子琴弹奏一首歌曲,你们用它们给我进行伴奏,能行吗?

学生:行!(兴奋地)

②教师先弹奏一遍,后以组为单位跟琴声伴奏交并倾听自己奏出的声音。

③引导分析:

教师:这些发声物体安物体分类法,它们都属于什么类物体?

学生:固体。

教师:这些固体能发出声音,其它固体也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能!

学生:抽同位学生例举说说日常观察或经验。

(板书:固体能发出声音)

(2)研究认识液体也能发出声音。

①设问引导:

教师:固体能发出声音,液体是不是可以发出声音呢?

学生:能。

②教师出示实验器材:一盘水,一只杯子、一个小口瓶子。

③课件出示研究目的:运用这些实验器材,让液体水发出声音,试看能几种办法可以让液体水发出

声音?

④小组开展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⑤小组交流汇报。

⑥引导分析,得出结论:水等液体也能发也能发出声音。

(板书:液体)

(3)研究认识气体也能发出声音。

①引导谈话:

教师:物体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形态,那么气体能不能发出声音呢?

学生:能。

教师:像空气这样无色、透明的气体,摸不着,又看不见的物体,我们又怎么才能知道它能否发出

声音呢?你能设计个实验证明一下吗?

① 学生分小组进设计。

② 小组汇报交流。

③ 公选一种简易办法,教师提供相关器材,分小组开展探究。

④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小结得出:空气也可以发出声音。

(板书:空气)

4、相同器材多种发声实验的探究(此部分可视课堂时间有选择展开)。

活动内容及形式:教师下发实验器材---一个装了一半水的酒瓶。要求学生在这个器材上想办法实现固体、液体、气体均能发声音的尝试。后让成功的小组介绍下自己的方法,并作演示。

(既是:敲、摇或倒、吹)

5、分辨声音的游戏。

(1)引导交流。

教师:前面听过声音之后,有声音好听,有的不好听,那除了这些,你认为不同的声音还有哪些方

面不同呢?

学生:(抽部分学生描述,略作交流。)

教师:是这样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听辨声音的游戏,看谁能快速分辨出它之间有什么不同?比

一比、看一看谁的耳朵最灵敏。

(2)开展听辨声音的游戏

①高低声音的听辨:

a. 分小组击打内盛水位高低不同的酒瓶子,听一听两个酒瓶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b. 抽几组介绍自己的听辨结果;

c. 教师弹奏钢琴引导学生分析听辨声音有高有低的不同。

d. 让各小组自行再进行一次听辨比较三个酒瓶子高低声音的活动。

②对声音大小(强弱)的听辨:

a. 教师分别演奏大军鼓和小军鼓,学生倾听比较两种乐器发出声音之间的不同点。

b. 让学生描述听觉上的感受,说出两种物体声音的不同特点。引导得知:大鼓声音大,小鼓声音小,

声音有大小(强弱)的不同。

③对声音方向的听辨:

a. 四个不同方位的同学分别在暗箱中击碰铃、打气、摇矿泉水、三角铁、响板(同学的站位为:前、

后、中、左、右五个方位)全体学生闭眼听辨;

b. 学生辨说听到的不同声音及来自己的方向,让学生感受声音可以从不同方向发出。(注意:发声要循序渐进,先单一发声听辨—--两个同时发声听辨----三个同时发声听辨----四个同时发声听辨五个同时发声听辨等。每进行一次后,要让五位站位同学就交换一次发声物,增添听辨的趣味和难度。具体到哪个徎度

可视学生的听辨能力而定。)

三、归纳小结,启发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教师:今天的研究活动好玩吗?通过研究你对声音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收获。

教师:固体、液体、气体都产生声音,如果我们周围没有这些物体,还会有声音吗?

学生:不会。

教师:对声音的你还有些什么问题?

学生: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想法非常好,请有兴趣的同学们课后一起研究研究。(如果学生提不出,教师再启问:那声音还有哪些不同特点? 不同材料的物体产生的声音又会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固体、液体、气体都会产生

声音?)

板书:

听听声音

固体

液体 都可以发出声音

气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对声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会记录、学会与同伴合作。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发展他们的实验能力。

3、通过本课的教学,需要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各种声音之间都是有共同的规律。

教学准备:橡筋、钢尺、小队鼓、音叉、水、录音机、录音带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种动物的声音让大家来听

一听,听的时候请你想一想,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教师课件演示蝉和蚊子的声音,请学生判断哪种声音是蝉发出的、哪种声音是蚊子发出的,提问:

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经过引导,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件出示要研究的问题)

小结:看来大家对声音这种现象的研究兴趣很浓,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

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分组实验一:

谈话:研究声音,必须让物体发声,我们用什么方法使锣、鼓发出声音?

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验。

分析:哪些情况下能够发出声音?―――――敲击、拍打等。

哪些情况不能发出声音?――――――按、压等。

讨论:用力按压锣、鼓,锣、鼓并不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分组实验二:

谈话:我们用什么方法使钢尺发出声音?

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钢尺发出声音。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验。

分析:哪些情况下能够发出声音?―――――拨动、拍打等。

哪些情况不能发出声音?――――――用力弯曲等。

讨论:用力弯曲钢尺并不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分组实验三:

谈话:我们用什么方法使橡筋发出声音?

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橡筋发出声音。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验。

分析:哪些情况下能够发出声音?―――――轻轻拨动等。

哪些情况不能发出声音?――――――用力拉等。

讨论:用力拉橡筋并不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观察发声的物体。

请学生对比观察:

(1)、观察发声的锣鼓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锣鼓和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可以提示将粉笔或泡沫等放在鼓上敲击)

将发现记录下来:

发声的锣、鼓 不发声的锣、鼓

特点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2)、观察发声的尺子。

观察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尺子和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将发现记录下来:

发声的钢尺 不发声的钢尺

特点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3)、观察发声的橡筋。

观察发声的橡筋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橡筋和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将发现记录下来:

发声的橡筋 不发声的橡筋

特点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4)学生讨论感知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发声振动。

(5)、反推法验证:

我们观察到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如果当他们发声时,我们马上让它们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够

发出声音吗?

小组实验:想办法让锣、鼓、尺子、橡筋等发声后,马上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否还能够发出声音?

讨论:从中你们有哪些发现?

3、观察音叉的振动。

(没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演示实验)

(1)、比较不同大小的音叉,振动的时候是怎么样子的。

相同的地方:可以让每个学生摸摸,都有手都有发麻的感觉。

不同的地方:声音有高低。

(2)、同一个音叉分别用轻而短促的力和用较大的力击打,观察音叉的振动。

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

(3)将音叉击打后快速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现象。(可以在投影上演示)观察音叉是怎样把振动

传入水面的。

(4)请学生用手轻轻地放在喉咙处,感觉自己讲话时声带的振动。

从而重复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延伸:

1、听听钢琴、风琴、吉他的声音,观察它们什么地方在振动?(课件)

2、为什么蝉、蜜蜂、蚊子会发出声音?(解决前面的问题)

3、课件出示人的耳朵的构造。(将知识进行提升)

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

分析人能听到声音的原因,是由于鼓膜的振动。

4、讨论共享: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课后作业

分析录音机等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收集各种声音传播的资料。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四个活动了解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

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且速度不一样。

教学准备:

土电话、漏斗、胶管、钥匙、水槽、石头、铃、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地听听,看你能听到什么?(利用多媒体播放剪接的

音乐)

2、提问: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这些有趣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边的?

3、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学生实验、观察,得出气体能传播声音的结论

1、活动“简易听诊器”

(1)用普通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2)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胶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听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讨论:以及跳动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的?

(4)教师小结并介绍:心跳的声音是经过漏斗和胶管中的空气传过来的,漏斗有扩大声音的功能。

医生用的听诊器也是这样的道理。

2、离开了空气听诊器能听到声音吗?观看录像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1、提问:你打算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2、“听听写字的声音”

(1)四人一组,一人在桌面纸上写字,其余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听声音。

(2)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过来的?

(3)然后用别人的方法再次听听声音,讨论: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全班交流后得出: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本领强。

3、“土电话”

(1)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土电话”。

(2)四人一组,两个同学手拿土电话的“听筒”,一个同学轻轻敲击小勺,另一同学也仔细聆听。

(3)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来的?

(4)讨论: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四、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提问:气体能传播声音,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法证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3、交流实验方案。

4、各组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

5、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

1、出示提问:小狗为什么总是把耳朵贴近地面休息?有什么办法能更快的知道远方是否有火车正在

驶过来?等

2、出示课文P61页的资料,说说从这些材料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归纳总结:液体、气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

六、课后调查: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声音你觉得舒服?哪些声音你觉得不舒服?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气体

声音能在 液体 中传播

固体

第一时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教学目标:

1. 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肿的变化。

2. 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师备:调好的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生备:五个透明的杯子、水槽、食盐、面粉、沙、高锰酸钾、砂糖、漏斗、滤纸、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师:" 老师这里有两杯饮料,你猜猜是什么饮料呢?想尝尝味道吗?"

" 说一说,品尝到了什么味道?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什么东西制作的?"

"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和盐了吗?"

"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糖和盐等物质在水中会有哪些变化。"

二、探究内容:

1.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松搅拌一分钟。观察比较

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观察比较搅拌成的两杯混合物。

师:"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吗?"

" 沙在水里溶解了吗?"

(3)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 盐在水里溶解了" ?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 沙在水里没有溶

解" ?

2.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师:" 食盐在水里很快就被溶解了,形成了盐的水溶液;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面粉在水中会

怎样呢?"

(2)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轻搅拌一分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比较面粉和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4)混合在水中的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5)讨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3. 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

(1)在两个玻璃杯里各装半杯水,分别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和砂糖。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

砂糖的变化。

(2)用筷子轻轻搅动一下水,继续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和砂糖的变化。

(3)想像糖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4. 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1)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3)小结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

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了解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或不能溶解在水里。

教学后记: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有些液体能溶于水, 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科学探究:观察和描述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猜测醋、酒精、食用油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经历胶水等液体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实验过程;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

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溶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容器架1个,盛水试管3支,滴管1支,盛水玻璃杯2个,小匙1把,筷子1支,胶水、

洗发液、醋、酒精、食用油少许,记录单。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洗涤剂,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些固体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

预设:它们在水里慢慢扩散,颗粒化的很小,肉眼看不见,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会沉淀,形成稳

定的溶液。

2. 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些固体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能像

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

3. 谈谈你们的经验。

二、观察和描述胶水和洗发液的溶解过程

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

今天我们来探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先来研究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 那我们研究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要怎么做?

2. 师:请同学打开科学书第七页,认真地读一读文字,看一看图片,然后再来交流分几步做?注意

什么?

3. 边交流边整理出实验提示:

(1)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

(2)观察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漂浮?下沉?)

(3)观察在水中是怎么扩散得。

(轻轻搅拌一下怎么样?充分搅拌后怎么样?)

(4)注意从杯子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

(5)做好观察记录。

4.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5. 描述实验过程

预设:我们观察到胶水的溶解过程是,一小匙胶水倒入水中,像一条透明的线缓缓地沉入水底,并蜷缩在杯底,起先不扩散,轻轻搅拌一下,一条条透明的丝分散到水中。充分搅拌后,透明的丝不见了,

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预设:洗发液倒入水中,沉入水底,聚在水底,不扩散,轻搅拌,洗发液小片的向水中扩散,一些浮到水面,充分搅拌,洗发液像云雾在水中翻滚,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慢慢地形成稳定的溶液。

生描述师适当引导。

6. 讨论胶水、洗发液能否溶于水。

师: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

预设:下沉在杯底,充分搅拌,慢慢地扩散,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师:我们可以认为胶水和洗发液能否溶于水。

三、观察和描述醋、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过程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知道了胶水和洗发液充分搅拌后,能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也就是能溶解在水里。老师再给同学们带来三种液体醋、酒精、和食用油,它们在水中会

怎么样?

1. 学生预测

你猜测在水中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这么想?

2. 分组实验

出示提示:(1)分别往三个试管中加入少量醋、酒精、食用油。

(2)充分振荡后, 静置一会再观察。

(3)注意从试管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

(4)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自学提示,师演示,如怎么反复使用滴管,如何振荡。

3. 描述实验过程

学生描述, 师适当引导:

围绕怎么进入水中, 怎么扩散, 是否形成了稳定的溶液。

4. 讨论醋、酒精、食用油是否溶于水

(1)比较它们的溶解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a 醋、酒精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相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不同:醋、酒精轻轻振荡就会慢慢地扩散。

相同:都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b 食用油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它在水中有什么特点?

特点:漂浮在水面,振荡后不能均匀稳定的分布在水中。

(2)得出结论

5. 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

(1) 生回答液体间的溶解或不溶解

(哪些现象说明溶解或不溶解?)

(2) 归纳:a 像胶水等液体在水中慢慢地扩散, 并能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形成溶液的过程称之为液

体之间的溶解。

b 像食用油一样在水中扩散后, 不能均匀稳定分地布在水中, 称之为液体之间的不溶解 。

四、课外延伸

五、整理材料

请材料员把试管和杯子中的液体倒入边上的水桶里,然后放回原处。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

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

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 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

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 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 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 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 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

吗?

3. 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 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

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 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 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第五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

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

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

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 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 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 ),观察比较哪一杯

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 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 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 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 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 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 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 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

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

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 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 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课时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问题讨论,并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2.使学生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能认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4.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

5.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大包、小包)食盐、玻璃棒、(大、小)烧杯、水

小组观察实验用:食盐(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盛50毫升水的烧杯、水槽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把一小包盐倒入杯中并搅拌)大家猜猜我用筷子搅拌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盐会溶解了。)

·教师:(再往杯中倒入一小包盐并搅拌)那再放入这包盐搅拌后会有什么现象? (生:盐还会溶解

了。)

·教师:那我不停地往里面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生:不会吧。)

·教师: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出示课题)

2.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请学生说说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学生猜测:10包、12包------(有学生反驳)

·师生讨论:

①这杯子是大杯还是小杯?

②一杯水是多少?

③这杯水是冷水还是热水?

④怎样计算食盐?

⑤怎样算溶解到底了?

·师生小结: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

·教师:我们怎样来研究呢?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根据讨论情况修正计划。

·教师出示较标准的研究计划,请学生填写。实物投影仪反馈。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研究结果。

3.思考与讨论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其他发现吗?

·教师:怎样来回答课题?

·教师:我们知道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那么100毫升的水呢?

·教师:你怎样解释研究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

·教师:在进行了"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的研究后,你还想进一步研究什么?

研究计划

班级---------- 小组-----------

·研究的问题

50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2克一包的食盐?

·研究的准备

杯里装50毫升的水

2克一包的食盐12包

筷子、水槽、记录纸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我们小组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包食盐,即( )克食盐。

·注意事项

4.全课小结。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减少水分,可以使被溶解的物质重新沉降出来。

2.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和原理。

3.能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 盐的沉降" 的探究实验。

4.能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结晶盐。

5.培养探究性思维能力。

6.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 增加溶液中的水分,想办法溶解浓盐水。

教学难点:知道减少溶液中的水分,进行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饱和盐水、玻璃棒、水、盐,有关海水晒盐的资料

小组观察实验用:饱和盐水、筷子、蒸发皿等蒸发器材、放大镜、食盐等

教学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出示放置在教室内的饱和溶液,小组观察现在的溶液与几天前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到:从水在玻璃杯壁上留下的痕迹,推测出水分减少了;看到了有一些白色颗粒沉淀出来。

·提出问题:沉淀的白色颗粒是怎样来的,水分到那里去了?

·小组讨论分析两个问题:沉淀的盐是原先被溶解的盐,而不是后来加入的;水分是被蒸发了,而不

是人为倒掉了。

·进一步提问: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有关吗?

·有些学生认为:水分蒸发是阳光照射的结果,盐的沉降是由于盐粒本身的重量,慢慢沉降出来。这

种认识可以用继续搅拌的方法来检验,不同继续溶解了,说明:

2.提出假设:白色颗粒的沉降与水分的减少有关。

3.小组设计实验。

4.交流指导。

·在玻璃杯中加入水,使水面回到原来的位置,搅拌使盐完全溶解。

·为有效地实验,做一刻度。

·有哪些办法可以使水分减少,其中哪些方法是合理的,哪些方法是快速的。

·选择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进行实验。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器材的操作。

5.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6.讨论:

·在水蒸发的过程中,盐会随着水一起蒸发吗?

·白色颗粒是什么?

·有哪些证据来证明它就是盐?

·观察的方法:观察白色沉降颗粒与原先的盐有什么不同?

·尝味道:这种方法是否合适?

·都可以溶解。

·……

7.怎样从海水中得到盐

·生活中的盐是怎样得到的?

·想象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了解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

教学后记:

声音

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认识各种声音的探究活动。

2、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

3、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

4、通过探活动,培养学生的初步判断和听辩声音的能力,感受探究的乐趣。

【活动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周围的声音有是各种各样的,并且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或声音是由固体、

液体、气体发出的),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活动难点】如何让学生有生趣有层次的展开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木鱼、碰铃、鼓、三角铁各10件;矿泉水瓶1个、响板1个、大鼓一只、小鼓一只、小号一支、单簧管一支、电子琴一架、酒瓶子30个、杯子10只、声学实验盒、各种盒子和小碎石、课件一个、实物投

影一台。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播放青蛙群鸣声音,引导谈话。

导问: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这是春季,因为春天的时候青蛙最多了。

学生:是春季,青蛙冬眠之后到了春天都醒了,都钻出来了。

2、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经常注意倾过哪些声音?

学生:汽车喇叭声、电子琴声、手机铃声、狗叫声、打球声……

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回答进行适当板书)这些同学很棒!他们对自己的周围环境十分关注,这也

是一种科学观察活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声音,研究研究声音。

3、课件出示课题:听听声音

(板书课题)

二、展开活动:

1、声音模仿秀:

形式:每组抽一位者上台,分别选择一种刚才板书的物体的

声音进行模仿秀,要求能把该声音形象逼真的表现出来,全班同学用掌声的热烈程度来表示自己的

拥护,教师再据“分贝仪”上显示的数据来判定胜组。

2、倾听认识一些声音,说说对这些声音对人们产生的感受和

自己对它们喜好。

教师活动:播放几种常听到的、典型的声音---敲击金属的声音、玻璃碎声、打字声、刹车声、汽笛声、狗叫声、人哭声、蟋蟀声、刮风声、雷声、下雨声、流水声、唱歌声音、狼嚎声、吹号声、口哨声等。

学生活动:进行听辩,要求各组在纸上写下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教师:课件显示答案,比一比、看一看哪个组知道的声音最多。

教师:“对我们周围发出的各种声音,你都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抽部分学生回答。)

教师:“对,有些声音优美、舒服,好听;而有些声音尖锐、刺耳、烦噪,不好听,还有一些直接用

耳朵还听不到呢!”

3、制造并听听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出的声音,研究认识到固体、液体和气体也能发出声音。

(1)固体能产生声音:

①引导谈话:

教师:研究声音光听现有的声音多没意思,你能用这些物体制造出声音吗?(出示:木鱼、碰铃、

鼓、三角铁)

学生:能!(高兴地)

教师:这样吧?教师来用电子琴弹奏一首歌曲,你们用它们给我进行伴奏,能行吗?

学生:行!(兴奋地)

②教师先弹奏一遍,后以组为单位跟琴声伴奏交并倾听自己奏出的声音。

③引导分析:

教师:这些发声物体安物体分类法,它们都属于什么类物体?

学生:固体。

教师:这些固体能发出声音,其它固体也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能!

学生:抽同位学生例举说说日常观察或经验。

(板书:固体能发出声音)

(2)研究认识液体也能发出声音。

①设问引导:

教师:固体能发出声音,液体是不是可以发出声音呢?

学生:能。

②教师出示实验器材:一盘水,一只杯子、一个小口瓶子。

③课件出示研究目的:运用这些实验器材,让液体水发出声音,试看能几种办法可以让液体水发出

声音?

④小组开展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⑤小组交流汇报。

⑥引导分析,得出结论:水等液体也能发也能发出声音。

(板书:液体)

(3)研究认识气体也能发出声音。

①引导谈话:

教师:物体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形态,那么气体能不能发出声音呢?

学生:能。

教师:像空气这样无色、透明的气体,摸不着,又看不见的物体,我们又怎么才能知道它能否发出

声音呢?你能设计个实验证明一下吗?

① 学生分小组进设计。

② 小组汇报交流。

③ 公选一种简易办法,教师提供相关器材,分小组开展探究。

④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小结得出:空气也可以发出声音。

(板书:空气)

4、相同器材多种发声实验的探究(此部分可视课堂时间有选择展开)。

活动内容及形式:教师下发实验器材---一个装了一半水的酒瓶。要求学生在这个器材上想办法实现固体、液体、气体均能发声音的尝试。后让成功的小组介绍下自己的方法,并作演示。

(既是:敲、摇或倒、吹)

5、分辨声音的游戏。

(1)引导交流。

教师:前面听过声音之后,有声音好听,有的不好听,那除了这些,你认为不同的声音还有哪些方

面不同呢?

学生:(抽部分学生描述,略作交流。)

教师:是这样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听辨声音的游戏,看谁能快速分辨出它之间有什么不同?比

一比、看一看谁的耳朵最灵敏。

(2)开展听辨声音的游戏

①高低声音的听辨:

a. 分小组击打内盛水位高低不同的酒瓶子,听一听两个酒瓶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b. 抽几组介绍自己的听辨结果;

c. 教师弹奏钢琴引导学生分析听辨声音有高有低的不同。

d. 让各小组自行再进行一次听辨比较三个酒瓶子高低声音的活动。

②对声音大小(强弱)的听辨:

a. 教师分别演奏大军鼓和小军鼓,学生倾听比较两种乐器发出声音之间的不同点。

b. 让学生描述听觉上的感受,说出两种物体声音的不同特点。引导得知:大鼓声音大,小鼓声音小,

声音有大小(强弱)的不同。

③对声音方向的听辨:

a. 四个不同方位的同学分别在暗箱中击碰铃、打气、摇矿泉水、三角铁、响板(同学的站位为:前、

后、中、左、右五个方位)全体学生闭眼听辨;

b. 学生辨说听到的不同声音及来自己的方向,让学生感受声音可以从不同方向发出。(注意:发声要循序渐进,先单一发声听辨—--两个同时发声听辨----三个同时发声听辨----四个同时发声听辨五个同时发声听辨等。每进行一次后,要让五位站位同学就交换一次发声物,增添听辨的趣味和难度。具体到哪个徎度

可视学生的听辨能力而定。)

三、归纳小结,启发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教师:今天的研究活动好玩吗?通过研究你对声音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收获。

教师:固体、液体、气体都产生声音,如果我们周围没有这些物体,还会有声音吗?

学生:不会。

教师:对声音的你还有些什么问题?

学生: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想法非常好,请有兴趣的同学们课后一起研究研究。(如果学生提不出,教师再启问:那声音还有哪些不同特点? 不同材料的物体产生的声音又会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固体、液体、气体都会产生

声音?)

板书:

听听声音

固体

液体 都可以发出声音

气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对声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会记录、学会与同伴合作。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发展他们的实验能力。

3、通过本课的教学,需要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各种声音之间都是有共同的规律。

教学准备:橡筋、钢尺、小队鼓、音叉、水、录音机、录音带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种动物的声音让大家来听

一听,听的时候请你想一想,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教师课件演示蝉和蚊子的声音,请学生判断哪种声音是蝉发出的、哪种声音是蚊子发出的,提问:

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经过引导,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件出示要研究的问题)

小结:看来大家对声音这种现象的研究兴趣很浓,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

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使物体发出声音

分组实验一:

谈话:研究声音,必须让物体发声,我们用什么方法使锣、鼓发出声音?

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锣鼓发出声音。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验。

分析:哪些情况下能够发出声音?―――――敲击、拍打等。

哪些情况不能发出声音?――――――按、压等。

讨论:用力按压锣、鼓,锣、鼓并不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分组实验二:

谈话:我们用什么方法使钢尺发出声音?

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钢尺发出声音。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验。

分析:哪些情况下能够发出声音?―――――拨动、拍打等。

哪些情况不能发出声音?――――――用力弯曲等。

讨论:用力弯曲钢尺并不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分组实验三:

谈话:我们用什么方法使橡筋发出声音?

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橡筋发出声音。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验。

分析:哪些情况下能够发出声音?―――――轻轻拨动等。

哪些情况不能发出声音?――――――用力拉等。

讨论:用力拉橡筋并不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2、观察发声的物体。

请学生对比观察:

(1)、观察发声的锣鼓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锣鼓和不发声的锣鼓有什么不同?(可以提示将粉笔或泡沫等放在鼓上敲击)

将发现记录下来:

发声的锣、鼓 不发声的锣、鼓

特点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2)、观察发声的尺子。

观察发声的尺子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尺子和不发声的尺子有什么不同?将发现记录下来:

发声的钢尺 不发声的钢尺

特点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3)、观察发声的橡筋。

观察发声的橡筋有什么特点?

比较发声的橡筋和不发声的橡筋有什么不同?将发现记录下来:

发声的橡筋 不发声的橡筋

特点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

(4)学生讨论感知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发声振动。

(5)、反推法验证:

我们观察到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如果当他们发声时,我们马上让它们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够

发出声音吗?

小组实验:想办法让锣、鼓、尺子、橡筋等发声后,马上停止振动,观察它们是否还能够发出声音?

讨论:从中你们有哪些发现?

3、观察音叉的振动。

(没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演示实验)

(1)、比较不同大小的音叉,振动的时候是怎么样子的。

相同的地方:可以让每个学生摸摸,都有手都有发麻的感觉。

不同的地方:声音有高低。

(2)、同一个音叉分别用轻而短促的力和用较大的力击打,观察音叉的振动。

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

(3)将音叉击打后快速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现象。(可以在投影上演示)观察音叉是怎样把振动

传入水面的。

(4)请学生用手轻轻地放在喉咙处,感觉自己讲话时声带的振动。

从而重复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延伸:

1、听听钢琴、风琴、吉他的声音,观察它们什么地方在振动?(课件)

2、为什么蝉、蜜蜂、蚊子会发出声音?(解决前面的问题)

3、课件出示人的耳朵的构造。(将知识进行提升)

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

分析人能听到声音的原因,是由于鼓膜的振动。

4、讨论共享: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课后作业

分析录音机等为什么会发出声音。收集各种声音传播的资料。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四个活动了解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

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且速度不一样。

教学准备:

土电话、漏斗、胶管、钥匙、水槽、石头、铃、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竖起你的小耳朵,认真地听听,看你能听到什么?(利用多媒体播放剪接的

音乐)

2、提问: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这些有趣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边的?

3、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学生实验、观察,得出气体能传播声音的结论

1、活动“简易听诊器”

(1)用普通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2)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胶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听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讨论:以及跳动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的?

(4)教师小结并介绍:心跳的声音是经过漏斗和胶管中的空气传过来的,漏斗有扩大声音的功能。

医生用的听诊器也是这样的道理。

2、离开了空气听诊器能听到声音吗?观看录像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1、提问:你打算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2、“听听写字的声音”

(1)四人一组,一人在桌面纸上写字,其余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听声音。

(2)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过来的?

(3)然后用别人的方法再次听听声音,讨论: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全班交流后得出: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本领强。

3、“土电话”

(1)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土电话”。

(2)四人一组,两个同学手拿土电话的“听筒”,一个同学轻轻敲击小勺,另一同学也仔细聆听。

(3)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来的?

(4)讨论: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四、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提问:气体能传播声音,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法证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3、交流实验方案。

4、各组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

5、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

1、出示提问:小狗为什么总是把耳朵贴近地面休息?有什么办法能更快的知道远方是否有火车正在

驶过来?等

2、出示课文P61页的资料,说说从这些材料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归纳总结:液体、气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

六、课后调查: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声音你觉得舒服?哪些声音你觉得不舒服?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气体

声音能在 液体 中传播

固体


相关内容

  •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 第二单元 溶解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2.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2.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 ...

  • 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溶解练习题
  • 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溶解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我们可以用( )的方法将面粉和水的混合物中的面粉分离出来.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的溶解( ).( )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 )进行呼吸的. 3.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 )中的肥皂溶解得快. ...

  •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三年级)
  •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 (三年级) 实验内容:鹦鹉站立制作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做一名小科学家 实验器材:彩色卡纸一张.剪刀.回形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 教 师 演 示 鹦 鹉 1.教师课前制作几只能站立的纸鹦鹉: 2.课堂 ...

  •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果实和种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 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 ...

  • 作文教学线路图
  •   论文关键词:作文 教学 线路图   论文摘要:为了把作文写的更好,每一个步骤都要合理地安排,每一步都设计好了,整体作文才能好。我将作文写法按步骤分成十步,叫做作文方法线路图。   一.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先学好本单元的课文。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这个单元的例文,均有启发引领本单元作文思路的作用。我们 ...

  •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执教者 绩溪县上庄中心小学/张继全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形状.减轻重量,在水中加盐.以及借助漂浮物 能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经历的 ...

  •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 ...

  • [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设计
  • 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材分析] <把液体倒进水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在学生已知液体形态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把液体倒进水里,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溶解现象,从而多侧面多角度的认识液体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在水中也 ...

  • 枣核说课稿
  • <枣核>说课稿 义门中学 师永杰 一.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