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与作文写作

园 林 艺  术 与 作 文 写 作 

◎ 徐  平 

中国园林艺术运用 “ 造景”法 ,曲径通幽,引人人胜。记叙文要写得耐  看,也可以参考园林艺术,在体式完备的基础上设计波澜。 “ 文似看山不喜  平”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此 ,可采用如下四对策略来使文章跌宕多姿。  

悬 与决 

障景,是在游览路径上或景点上设置山石 、照壁和花木等 ,挡住视线 ,  

从而吸引游人游兴的造景手法。  《 红楼梦》 里,大观园的布置:  “ 开门前 

去 ,只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贾政道 : “ 非此一山,一进园 中所有之  景悉入目中 ,更有何趣? ”障景使 园林增添 “ 藏”的韵味,造成掩 映的效 

果。  

“ 障景”产生悬念,用到记叙文 中,可形成 “ 悬 与决”的效果。悬 ,   是悬念 。决,是答案的揭晓。有了悬念 ,会引发后文悬念的揭晓。在记叙  文开篇设置 “ 悬”与 “ 决” ,能够将读者的阅读注意力集中于某情节或某人  某物,能够引发读者希望探得结果的阅读心理,引发强烈的阅读期待。  

2 0 1 3 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 《 对不起 ,我前桌的女孩》,开篇对女孩做外 

貌描写之后 ,紧接着写道:  “ 她的左手永远插在 口袋里 ,或是伸在课桌下 ,   或是压在大腿下 。她从不用左手传递课本讲义,从不用左手梳理发髻 ,从  不举左手回答问题 。 ”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这个女孩的行为为什么异于  常人?引导读者去探寻女孩这一奇怪表现的原因,从而成功地在记叙文开  篇情节设计中以悬念掀起了文章的波澜。  

二. 困和解 

框景 ,是在人的观景视线前 ,设置左右夹框或 四方围框 ,限定赏景范  围,或从大环境中摘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 ,以有限向无限延伸 ,从而使全  景产生深远层次的美感。   写记叙文亦可按 “ 框景法”来制造 “ 困和解” 。困,是危机 ,进退维  解 ,是危 机 的化解 ,是 困局 的改变 。情 节设 计 中 的 “ 困”会 引 发读 者 

的紧张 、不安,甚至恐惧 ,为读者平添强烈的感官体验;而 “ 解”使情节  转危为安,或者转 “ 危机”为 “ 平淡” ,通过似乎 “ 无解”的 “ 解”给文章 

留下余韵,形成有限与无限的美感 ,给读者带来深沉的思考。  

有一篇题为 “ 给弟弟的一封信”的高考优秀作文,写弟弟二年级时向  

我提出一个问题 :  “ 我讨厌我的同桌,那个女的老是打我” ,我随口回答了   句:  “ 男孩子嘛,忍一忍就好了。 ” “ 哪知时隔两年,你撅着嘴,一言不 

发地塞给我一张小纸条 :忍无可忍 ,无需再忍!我

先是觉得你可爱 ,后来 

则是心惊。不想一句无心之言,竟让你践行了两年!惭愧的同时有些害怕 ,  

你会犯错吗?这个孩子忘却天真的笑容了 ,他会变得暴力恣睢吗?此时的  

弟弟已经不再相信忍耐,开始学习许多什么道 、什么拳 ,也会和男孩子打 

架 ,我 开始担 心 了。 ”   不再相信忍耐的弟弟面临着心理的困惑、与同学相处的困境 ,有可能因  

作  文   路妻 嚣 一 i l  

此走上歧路 。这个危机不仅引发姐  遏抑之势 ,通过女儿的反思感悟 ,   蓄已久的定势,又会使读者在感情  姐的担忧 ,也牵动着读者的神经,   表达出对父母的歉疚之情,形成内  上像 坐过山车一样感受 到大的变  引导着读者去关注一个孩子的痛苦。   容上由抑到扬的转变。   化 ,经 受刺激 。   而后写在江边的谈话又引发了第三  第二个生活片段 ,在叙述 “ 我  以 “ 一件小事”为题的一篇优 

轮危机 ,弟弟一直以来在与我的高  低比较 中感到压抑,这才是导致弟  虽然知道父母的生 日,但每到父母  生 日这一 天 ,总会粗 心 忘记 而 ‘ 没  秀作文 ,就是典型的运用破立关系  设置文章波澜的佳作。作者描述的 

弟 身上出现越来越多问题的根源,  

良心 ” ’之 后 ,写 道 : “ 今 年 我买  是 自己在紧张的高考答卷过程中突  弟弟是 比较教育的牺牲品。作者在  了一盒卡片,在母亲生 日这天召集  然发现前面考生肩膀上有一只蜘蛛  层一层的危机设置与解答中将情  所有 好友 为母 亲写祝 福 。我挑 了最  的情形。借助想象 ,小作者调用一  节写得跌宕起伏 ,而最终教育问题  漂亮的,给母亲和父亲一人写 了一  系列描写手法表现这只蜘蛛骇人之 

的无解 ,则形成了最大的波澜 ,将  文章的立意推向了高远层面。  

三. 抑与 扬 

张 ‘ 礼物兑换券 ’ ,承诺要用第一 

姿的同时 ,写出了 自己受到惊吓并 

份薪水给父母买什么什么 ,父亲激  纠结要不要将这件事告诉前面的考  动地差点哭出来 ,母亲也是一宿未  生的心态。考场的特殊性使 “ 我”  

眠。 ”没良心是 “ 抑” ,开始有 良心  引起父 母 强烈 的反应 是 “ 扬” 。   第三个生活片段 ,我对母亲一  大早挂在床头的糕和粽视而不见并 

避 之 不 及 ,这 是 “ 抑” ,母亲 抓 我 

抑景 ,在园林中起着抑制游人  视线的作用 ,引导游人转变游踪 。  

这 样的 造景 ,能欲 扬先 抑 ,增强 空 

的内心在要不要拯救一个竞争对手 

这 个 问 题 上 纠 结 不 已 。 而 就 在  “ 我 ”决定 视 而不见 ,从 而 “

除掉 ”  

间景物的感染力。如颐和园人 口处  的一组 大殿 “ 迫使”游人绕一圈 ,   而后,秀美无 比的万寿山和烟波粼  粼的昆明湖方才尽收眼底 。   “ 抑景法”用到记叙文中即可  起到“ 抑与扬” 的作用。抑, 是压低 、   限制; 扬, 是振发 、 显扬。扬抑相互 

考试的竞争对手之后 ,  “ 我”惊恐 

回来 ,非要我头撞 “ 高 中” 。撞 了   之后呢?作者的笔触扬起 :  “ 就这  么一撞 ,原有的紧张不安竞一下子  被撞走。这么灵!妈妈 ,女儿真的  很感谢 ! , ’叙述看似轻松随意 、娓 

地发现蜘蛛竟然朝我来了,  “ 蜘蛛  还在逼近 ,这一刻,我感觉不到考 

场 ,也感觉不到周 围的老师和考 

生,仿佛天地间只剩下我与这只蜘 

蛛” 。作者就在特定 的环境中不断 

积蓄对于一只蜘蛛的恐惧 :  “ 我感  生发, 使文章呈现互为映照的变化。   娓道来 ,却由 “ 抑”到 “ 扬”掀起  觉 到 由衷 的恐 惧 ,我 想尖 叫 ,嗓子  或欲扬先抑, 或欲抑先扬 , 在文中实  了波澜 。   却堵得我发慌,干得我发疼 ;我想  现陡转,使文中人物形象呈现前后  四. 立与 破  狂跳 ,四脚却不接受大脑的指示 ;   变化而更为立体丰满。“ 抑” 会让读  者心情沉重 、黯然 , “ 扬”又使读者  添景 ,增加景 物的景深 和层  次 。为了增加空间的深远感 ,一方  面 运用 对 比的手法创造最 大的景  深 ,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 

景 物的层 次 。如在 江南 园林 中 ,往 

我想大声哭泣,可泪腺似乎停止 了   运作……”而在 “ 我”恐惧到几乎  无法承受的时候,  “ 忽然 ,这只蜘 

情绪陡转 , 顿生激动、 欣慰之情 。抑 

扬之 间 , 波澜顿 生 。  

蛛一个翻身 ,竟然掉下了桌子 ,监 

考老师从我身旁走过 ,竟然踩了过  去。我瞪大眼睛望着地上泥糊糊一 

《 这么小这么大》一文就巧妙  地运用了情节设计的抑与扬。开篇  就写父母的苍老,在高三一年 中为 

往 在水 流的两面布置石林 木或建 

筑 ,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增加景  般 的尸体 ,深深地呼 了一 口气 ” 。   自己付出太多 ,而 自己总是在不经  深。又借助水面闪烁无定 、远近难   蜘蛛一个忽然的翻身,终于打破文  意间 以小事 影响着父母一天 的心  测的特征 ,从流水两端对望 ,无形  章的惊恐情节 ,回复常态。读者也  情 。末段则 写道 : “ 女儿 日渐 长  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在 一颗 心被 吊到嗓 子 眼之后 ,终 于 

大 ,愈加懂 这小 非小 。勿 以善 小而 

“ 添景法”

采用 的就是 “ 立与 

破 ”的策 略 。写记叙 文 ,立 ,是 竭 

不为,女儿将会在小大之间找到一  个平衡点 ,不会再伤害到你们 。 ”   首段抑,尾段扬 ,色调也 由开端的  阴沉转到收尾时的晴朗。文章主体  部分的三个生活片段也是 由抑到扬  波折 不断 。   第一个生活片段 ,写母亲希望  我考离家近的大学,所以在平时的   言谈中多次谈到这个话题 ,而我坚 

得 以将 心放 回到肚子里 。这样 的  “ 立” 、 “ 破 ”之 间设置 波澜 ,无 疑 

是 优 秀的 。  

力蓄势,是营造氛围 、累积情感 ,   积 聚行文 的力 量 。破 ,是 在积 蓄 到 

在构思记叙文情节时,参照中 

国的 园林 艺 术调 用 以 上 四对 关 系 .  

定状态 ,足以 “ 立”之后 ,使人 

物 的情感 、行为或事情的结果 突   变,从而折向完全不同方 向的一种  构思方法。 “ 蓄势在前 ” 、 “ 逆转  在后” ,  “ 蓄势在前 ”会让读者享  受 、感慨 ,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被 

可以将超出常轨的行为用真实可感  的方法设计并表达出来 ,从而使叙  述变平铺直说为波澜跌宕。  

徐 平 ,语 文教 师 ,现 居 江 苏南  

决拒绝 。女儿对母亲单方面形成的 

蒙在鼓里 ;然后逆转 ,突然打破积  京 。责任 编校 :左 晓光 

园 林 艺  术 与 作 文 写 作 

◎ 徐  平 

中国园林艺术运用 “ 造景”法 ,曲径通幽,引人人胜。记叙文要写得耐  看,也可以参考园林艺术,在体式完备的基础上设计波澜。 “ 文似看山不喜  平”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此 ,可采用如下四对策略来使文章跌宕多姿。  

悬 与决 

障景,是在游览路径上或景点上设置山石 、照壁和花木等 ,挡住视线 ,  

从而吸引游人游兴的造景手法。  《 红楼梦》 里,大观园的布置:  “ 开门前 

去 ,只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贾政道 : “ 非此一山,一进园 中所有之  景悉入目中 ,更有何趣? ”障景使 园林增添 “ 藏”的韵味,造成掩 映的效 

果。  

“ 障景”产生悬念,用到记叙文 中,可形成 “ 悬 与决”的效果。悬 ,   是悬念 。决,是答案的揭晓。有了悬念 ,会引发后文悬念的揭晓。在记叙  文开篇设置 “ 悬”与 “ 决” ,能够将读者的阅读注意力集中于某情节或某人  某物,能够引发读者希望探得结果的阅读心理,引发强烈的阅读期待。  

2 0 1 3 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 《 对不起 ,我前桌的女孩》,开篇对女孩做外 

貌描写之后 ,紧接着写道:  “ 她的左手永远插在 口袋里 ,或是伸在课桌下 ,   或是压在大腿下 。她从不用左手传递课本讲义,从不用左手梳理发髻 ,从  不举左手回答问题 。 ”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这个女孩的行为为什么异于  常人?引导读者去探寻女孩这一奇怪表现的原因,从而成功地在记叙文开  篇情节设计中以悬念掀起了文章的波澜。  

二. 困和解 

框景 ,是在人的观景视线前 ,设置左右夹框或 四方围框 ,限定赏景范  围,或从大环境中摘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 ,以有限向无限延伸 ,从而使全  景产生深远层次的美感。   写记叙文亦可按 “ 框景法”来制造 “ 困和解” 。困,是危机 ,进退维  解 ,是危 机 的化解 ,是 困局 的改变 。情 节设 计 中 的 “ 困”会 引 发读 者 

的紧张 、不安,甚至恐惧 ,为读者平添强烈的感官体验;而 “ 解”使情节  转危为安,或者转 “ 危机”为 “ 平淡” ,通过似乎 “ 无解”的 “ 解”给文章 

留下余韵,形成有限与无限的美感 ,给读者带来深沉的思考。  

有一篇题为 “ 给弟弟的一封信”的高考优秀作文,写弟弟二年级时向  

我提出一个问题 :  “ 我讨厌我的同桌,那个女的老是打我” ,我随口回答了   句:  “ 男孩子嘛,忍一忍就好了。 ” “ 哪知时隔两年,你撅着嘴,一言不 

发地塞给我一张小纸条 :忍无可忍 ,无需再忍!我

先是觉得你可爱 ,后来 

则是心惊。不想一句无心之言,竟让你践行了两年!惭愧的同时有些害怕 ,  

你会犯错吗?这个孩子忘却天真的笑容了 ,他会变得暴力恣睢吗?此时的  

弟弟已经不再相信忍耐,开始学习许多什么道 、什么拳 ,也会和男孩子打 

架 ,我 开始担 心 了。 ”   不再相信忍耐的弟弟面临着心理的困惑、与同学相处的困境 ,有可能因  

作  文   路妻 嚣 一 i l  

此走上歧路 。这个危机不仅引发姐  遏抑之势 ,通过女儿的反思感悟 ,   蓄已久的定势,又会使读者在感情  姐的担忧 ,也牵动着读者的神经,   表达出对父母的歉疚之情,形成内  上像 坐过山车一样感受 到大的变  引导着读者去关注一个孩子的痛苦。   容上由抑到扬的转变。   化 ,经 受刺激 。   而后写在江边的谈话又引发了第三  第二个生活片段 ,在叙述 “ 我  以 “ 一件小事”为题的一篇优 

轮危机 ,弟弟一直以来在与我的高  低比较 中感到压抑,这才是导致弟  虽然知道父母的生 日,但每到父母  生 日这一 天 ,总会粗 心 忘记 而 ‘ 没  秀作文 ,就是典型的运用破立关系  设置文章波澜的佳作。作者描述的 

弟 身上出现越来越多问题的根源,  

良心 ” ’之 后 ,写 道 : “ 今 年 我买  是 自己在紧张的高考答卷过程中突  弟弟是 比较教育的牺牲品。作者在  了一盒卡片,在母亲生 日这天召集  然发现前面考生肩膀上有一只蜘蛛  层一层的危机设置与解答中将情  所有 好友 为母 亲写祝 福 。我挑 了最  的情形。借助想象 ,小作者调用一  节写得跌宕起伏 ,而最终教育问题  漂亮的,给母亲和父亲一人写 了一  系列描写手法表现这只蜘蛛骇人之 

的无解 ,则形成了最大的波澜 ,将  文章的立意推向了高远层面。  

三. 抑与 扬 

张 ‘ 礼物兑换券 ’ ,承诺要用第一 

姿的同时 ,写出了 自己受到惊吓并 

份薪水给父母买什么什么 ,父亲激  纠结要不要将这件事告诉前面的考  动地差点哭出来 ,母亲也是一宿未  生的心态。考场的特殊性使 “ 我”  

眠。 ”没良心是 “ 抑” ,开始有 良心  引起父 母 强烈 的反应 是 “ 扬” 。   第三个生活片段 ,我对母亲一  大早挂在床头的糕和粽视而不见并 

避 之 不 及 ,这 是 “ 抑” ,母亲 抓 我 

抑景 ,在园林中起着抑制游人  视线的作用 ,引导游人转变游踪 。  

这 样的 造景 ,能欲 扬先 抑 ,增强 空 

的内心在要不要拯救一个竞争对手 

这 个 问 题 上 纠 结 不 已 。 而 就 在  “ 我 ”决定 视 而不见 ,从 而 “

除掉 ”  

间景物的感染力。如颐和园人 口处  的一组 大殿 “ 迫使”游人绕一圈 ,   而后,秀美无 比的万寿山和烟波粼  粼的昆明湖方才尽收眼底 。   “ 抑景法”用到记叙文中即可  起到“ 抑与扬” 的作用。抑, 是压低 、   限制; 扬, 是振发 、 显扬。扬抑相互 

考试的竞争对手之后 ,  “ 我”惊恐 

回来 ,非要我头撞 “ 高 中” 。撞 了   之后呢?作者的笔触扬起 :  “ 就这  么一撞 ,原有的紧张不安竞一下子  被撞走。这么灵!妈妈 ,女儿真的  很感谢 ! , ’叙述看似轻松随意 、娓 

地发现蜘蛛竟然朝我来了,  “ 蜘蛛  还在逼近 ,这一刻,我感觉不到考 

场 ,也感觉不到周 围的老师和考 

生,仿佛天地间只剩下我与这只蜘 

蛛” 。作者就在特定 的环境中不断 

积蓄对于一只蜘蛛的恐惧 :  “ 我感  生发, 使文章呈现互为映照的变化。   娓道来 ,却由 “ 抑”到 “ 扬”掀起  觉 到 由衷 的恐 惧 ,我 想尖 叫 ,嗓子  或欲扬先抑, 或欲抑先扬 , 在文中实  了波澜 。   却堵得我发慌,干得我发疼 ;我想  现陡转,使文中人物形象呈现前后  四. 立与 破  狂跳 ,四脚却不接受大脑的指示 ;   变化而更为立体丰满。“ 抑” 会让读  者心情沉重 、黯然 , “ 扬”又使读者  添景 ,增加景 物的景深 和层  次 。为了增加空间的深远感 ,一方  面 运用 对 比的手法创造最 大的景  深 ,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 

景 物的层 次 。如在 江南 园林 中 ,往 

我想大声哭泣,可泪腺似乎停止 了   运作……”而在 “ 我”恐惧到几乎  无法承受的时候,  “ 忽然 ,这只蜘 

情绪陡转 , 顿生激动、 欣慰之情 。抑 

扬之 间 , 波澜顿 生 。  

蛛一个翻身 ,竟然掉下了桌子 ,监 

考老师从我身旁走过 ,竟然踩了过  去。我瞪大眼睛望着地上泥糊糊一 

《 这么小这么大》一文就巧妙  地运用了情节设计的抑与扬。开篇  就写父母的苍老,在高三一年 中为 

往 在水 流的两面布置石林 木或建 

筑 ,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增加景  般 的尸体 ,深深地呼 了一 口气 ” 。   自己付出太多 ,而 自己总是在不经  深。又借助水面闪烁无定 、远近难   蜘蛛一个忽然的翻身,终于打破文  意间 以小事 影响着父母一天 的心  测的特征 ,从流水两端对望 ,无形  章的惊恐情节 ,回复常态。读者也  情 。末段则 写道 : “ 女儿 日渐 长  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在 一颗 心被 吊到嗓 子 眼之后 ,终 于 

大 ,愈加懂 这小 非小 。勿 以善 小而 

“ 添景法”

采用 的就是 “ 立与 

破 ”的策 略 。写记叙 文 ,立 ,是 竭 

不为,女儿将会在小大之间找到一  个平衡点 ,不会再伤害到你们 。 ”   首段抑,尾段扬 ,色调也 由开端的  阴沉转到收尾时的晴朗。文章主体  部分的三个生活片段也是 由抑到扬  波折 不断 。   第一个生活片段 ,写母亲希望  我考离家近的大学,所以在平时的   言谈中多次谈到这个话题 ,而我坚 

得 以将 心放 回到肚子里 。这样 的  “ 立” 、 “ 破 ”之 间设置 波澜 ,无 疑 

是 优 秀的 。  

力蓄势,是营造氛围 、累积情感 ,   积 聚行文 的力 量 。破 ,是 在积 蓄 到 

在构思记叙文情节时,参照中 

国的 园林 艺 术调 用 以 上 四对 关 系 .  

定状态 ,足以 “ 立”之后 ,使人 

物 的情感 、行为或事情的结果 突   变,从而折向完全不同方 向的一种  构思方法。 “ 蓄势在前 ” 、 “ 逆转  在后” ,  “ 蓄势在前 ”会让读者享  受 、感慨 ,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被 

可以将超出常轨的行为用真实可感  的方法设计并表达出来 ,从而使叙  述变平铺直说为波澜跌宕。  

徐 平 ,语 文教 师 ,现 居 江 苏南  

决拒绝 。女儿对母亲单方面形成的 

蒙在鼓里 ;然后逆转 ,突然打破积  京 。责任 编校 :左 晓光 


相关内容

  •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500字400字300字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我如怒火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圆明园有着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建筑宏伟,闻名于世,与其它园林相比,别具一格.里面有蓬莱仙境,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身临其境,犹如到了仙 ...

  • 苏州园林之说明方法
  • 苏州园林之说明方法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

  • 人教版五上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 第 七 单元 <勿忘国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选文别具匠心,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 ...

  •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
  •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我把本课共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一. 说教材 课文主要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无 ...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1)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棋盘井中学 屈弘毅 为了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特将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做一整体安排,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 ...

  • 基础班课程总结
  • 基础班课程总结 文学文化常识. 应用文写作. 材料话题作文的议论文写法-- 15+30+70=115 分 文学文化常识.应用文写作: 背: 1 死背(模型.句法.对应) : 2 理解之后的记忆. 材料话题作文的议论文: 练: 1 不需要整篇写 2 写出行文构思 文学文化常识(四分法与历史发展) 1 ...

  • 湖南中考语文考试大纲
  • 湖南省初中语文毕业学业考试标准 一.考试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

  • 五年级上第七单元作文--读后感
  • 五年级上第七单元作文--读后感 一本好书,一篇好的文章,读过之后那动人的情节.优美的文辞会让我们激动不已,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甚至终身难忘,把这些感受.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二.师生讨论,表达共识: 1.我们在四年级就曾经接触过读后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和写作实际,说说应该怎样写读后感. 2. ...

  •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易错读音及阅读写作练习
  • 期末串讲 一.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后词语解释 1 鄂â : 湖北简称 豫y ù : 河南简称 绥su í 靖j ìn ɡ: 安抚,平定. 阻z ǔ 遏â : 阻止 锐ru ì 不b ù 可k ě 当d ān ɡ : 锋利无比,不可阻挡. 2 尖ji ān 利l ì: 尖锐,锋利 能n ã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