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性_产业性_转型期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解读

博导论坛

一个全国性会议——“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研究和部署报业经营与管理问题。根据会议提出的报纸经营要实行“企业化”的要求,各地报纸都开始按照企业方式组织生产和经营,通过广告、发行及其它方式改善报纸的收益状况。195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曾专门发过一个《关于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通报》,总结全国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明确指出报纸实行“企业经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可以实现的”。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扶持下,全国报业经营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951年,全国省级以上报纸已基本实现自给自养。

但随后,政府便开始将私营报纸进行公私合营,后来又完全实行公有制,取消了所有的私营报纸。当时虽然私营报纸被取消,但一些公营报纸还在进行有限的经营活动。然而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报纸的意识形态属性被过分强化,新闻传媒的经营活动全部停止,计划因素取代了市场因素,传媒的经营活动就此完全中断。

我国传媒业等到重新启动企业化经营的车轮,已是20多年后的事情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带来了国家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市场和经济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重新被肯定,新闻界也萌生了借助市场和经济的因素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单纯靠国家财政维持生计的状况,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欲望。于是,在1978年底,便出现了人民日报社等首都8家报社联名向财政部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的报告。这个报告成了中国传媒业由单一的事业性属性向兼有事业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报告的核心内容在于希望政府能够

允许传媒按照企业的运作方式,实行企业式的经营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传媒业作为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变,但可以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

财政部很快对报告做出了批复。财政部的批复,不仅为这几家报纸启动了开始企业经营的车轮,而且实际上是向全国打开了媒介企业化经营的一道门缝。随后,一些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先后开始刊播广告,搞自办发行,尝试多种经营,在企业经营的道路上慢慢起步,并且逐渐尝到了甜头——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一些媒体的经营不但获得了利润,而且还上缴了税收,经营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解决单位内部职工的福利,另一部分则用于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中国传媒业的经营实现真正意义的企业化,从而获得快速发展,则是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才逐步开始的。1996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把报刊经营管理列入第三产业,成为我国报刊进入产业化改革阶段的一个标志。传媒业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运作的大门就此敞开了。

作为中国媒体进入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重要标志的报业集团的酝酿与建立,和成为报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者的都市报的出现与发展都是在1992年以后的这段时期,这应当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可以说,正是市场经济的催生,使它们得以诞生,并且很快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供求关系,促进产品流通,实现经济效益的企业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经费由政府统一划拨,生产

事业性、产业性:

转型期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解读

郑保卫

一、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形成的背景及条件

中国的传媒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现社会转型之前是单一的事业属性,基本上按国家事业单位的规定和要求,承担党和政府赋予的宣传报道任务。这时的传媒业习惯上被称为“新闻事业”。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社会开始实现转型,中国传媒业的功能和属性才逐步发生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其产业属性日渐明显,双重属性的格局得以形成。

中国传媒业由单一事业属性向兼有产业属性的双重属性之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一方面它是转型期中国传媒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转型期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一些私营报业曾经作为企业经营,有过一段引人注目的经营发展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像《申报》、《大公报》和成舍我的《世界报》系列这样有影响的报业经营实体,积累过一些有益的报业经营与管理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国家承认报纸的这种企业属性,实行允许守法的私营报业存在的政策,而且对公营报业也鼓励开展经营,以谋求自身发展。1949年12月,国家新闻总署召开了成立后的第

今传媒2006.08

 博导论坛

物资由有关部门统一配给,工作人员由有关部门统一分配,新闻产品(报纸、杂志)也由党政部门统一派订的事业管理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需要。政府的拨款逐年减少,最终“断奶”的时间已给出期限,这就等于把传媒业推向了市场,逼得传媒业不得不面向市场,考虑如何顺应市场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中国传媒业的产业属性及特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转型期中国传媒业由单一属性向双重属性的转变,同社会转型后传媒社会功能的转变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传媒业一直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特征。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媒业从诞生起就是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存在的,毛泽东称之为拿笔的“文化军队”。在这种理念和指导思想下,传媒业始终把自己看做是党和政府实现其政治理想、历史使命和当前任务的舆论工具,强调其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这也正是转型前中国传媒业始终是单一的事业性属性的根本原因。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对外要开放,对内要搞活,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相互间的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社会与公众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些都促使传媒业必须考虑如何充分满足社会与公众的各种信息需求,如何实现自己作为信息媒介的生存价值,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以及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于是,中国传媒业逐步调整原先主要担负政治宣传和思想指导功能的做法,开始重视发挥自己在信息传播、文化娱乐,以及经济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中国传媒业在社会功能上的这些变化,逐渐凸现出传媒业作为一种新闻与信息媒介的性质,也显示出传媒业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的属性,同时还逐渐衍生出了传媒业的产业属性。因为正是这些多样化功能的形成,使得传媒业有了适应市场需要,作为产业经营,实现社会化生产,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与条件。

中国传媒业事业性和产业性这两个属性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

关系。事业属性决定着传媒业基本的存在形式、行为方式和根本的利益方向、工作原则,产业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长远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潜力。它们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又制约着对方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状况。我们要注意全面和正确地体现这两个属性所内涵的积极功能,发挥它们的有效作用,以使新闻事业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

应当看到,在社会转型期传媒业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传媒业的产业属性,有助于更好地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来搞好媒介经营,争取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这对于传媒业增强经济实力,扩大事业规模,争取更大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如果只是把传媒业作为一般的产业和企业来经营也容易带来一些弊端。过分强调它的产业和企业特征和属性,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会损害它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特征和属性,使它不顾公众利益和社会效果,背弃它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导致新闻传播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在认识传媒业的产业属性的时候,一定要认清它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单位,不是一般的经济实体,它是生产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精神产品的文化产业,它的生产和经营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切媒体和传媒从业者能够时时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努力向社会与公众提供有益、有用和健康、有趣的各种新闻与信息。要使自己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功能和作用。要防止在新闻与信息传播中出现那些有损公共利益,有伤社会风化,有害媒体形象的东西。要时时把新闻与信息传播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绝不能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经济利益去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当前在新闻传播领域存在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这样一些严重违背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和问题应当坚决加以遏制。

2、遵循市场规律,根据现代产业制度要求,实行市场运作,实现传媒作为经营性信息与文化产业的功能和任务作为经营性产业,传媒业应当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用市场手段,实行科学的经营与管理,尽可能增加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成为有强大竞争力的信息与文化产业。

作为一种经营性信息与文化产业,重要的在于要有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要强化受众观念和服务观念,要按照市场规律和现代产业制度的要求来进行传媒业的经营和管理,要坚决防止排斥市场、无视市场规律的做法。

3、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强调传媒业作为一种信息文化产业的属性,绝不是忽略传媒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公益事业的属性。在迈向市场的时候,新闻媒介应当牢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去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就需要传媒业在工作中注意把遵循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与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结合起来,要做到既考虑和尊重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又考虑和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4、政府通过科学管理和法治管理的手段实现对传媒业的管理目标

政府对传媒业要注意遵循新闻规律、宣传规律和市场规律,实行科学管理,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同时,政府对传媒业要坚持依靠法律法规来实行对传媒业的法治管理。

今传媒 2006.08

二、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实现的途径及原则

中国传媒业要实现双重属性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要按照双重属性所形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发展自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需要按照一定的途径和办法。

1、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好传媒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作为公益性事业,传媒业应当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发挥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的功能和作用。既然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传媒业的主要任务是承担生产、复制和传播符合社会与公众需求,以及符合公益性要求的新闻与信息内容的任务。这就需要

  前沿观察

“投诉热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适用度

袁志红    周为筠

广播电台热线栏目的发展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到1996年,“热线”作为一档双向交流、人际互动的舆论监督栏目,成为电台参与媒体竞争的一大优势。“热线”这一节目形式起源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1986年底珠江经济台开创“主持人——直播”模式,此后“直播”被视为中国广播争取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1990年6月,深圳电台在全国率先推出新闻时政类热线节目“深圳事大家议”,广播电台新闻时政节目开始纷纷引进“热线”。1992年10月2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设立了“东方传呼”栏目, 1993年2月10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990听众热线”节目开播。“热线”开始的时候是录播:首先把所有听众来电录音,然后进行筛选,选出有报道价值的题目派记者进行深入采访,再进行编辑合成在节目中播出,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但是也有例外,如南宁广播电台自1991年开设的“投诉热线”节目就是直播形式。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今,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行风热线”与行政执法机关形成联动机制,成为政府抓文明、

历史和实践都说明,一个国家要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最终还是要靠法律的规范和治理。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而依法治(新闻)业则是我国新闻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正确的新闻政策和完善严格的新闻法律法规相结合的管理(治理)方式将会促进我国新闻业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依法治国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新闻传播法律法规的建设一定会有新的进展和突破,我国新闻事业也一定会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下更加有序、高效地运行,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5、深化体制改革,理顺产权关系,规

纠行风的一大举措,并由录播改为直播。因为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热线”投诉类栏目像雨后春笋般猛长,特别是最近两年,“投诉热线”类节目内容更加贴近百姓,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例如,200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990听众热线”节目在网站上开通了“投诉网页”,听众可

以在网上提交投诉信件,引起了许多电台的效仿。

不管是“百姓热线”、“市民热线”、“监督热线”、“阳光热线”、“新闻110”、“今日热线”,还是直接冠之以“行风热线”、“投诉现场”、“关心热线”等,都奉“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为节目宗旨,邀请行政执法机关领导到直播间,现场接受投诉,现场受理。“热线”成了“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解决社会矛盾的减压阀,行风建设的监督台,政府形象的展示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现社会变迁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民主政治落实的一种具体形式。公民只有通过对话式的交往,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政治共同体中具有责任感的主体,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在现实生活

中,因为人们不能完全共享信息,造成了社会交往的破裂或障碍,导致利益结构失衡、社会秩序失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法治为保障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体现在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在信任基础上的和谐共处。投诉“热线”接听投诉方的请求,同时给予被投诉方申诉的机会,把民众的意见、呼声传达给有关部门,让有关部门对事情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双方搭建了意见交流、公开对话的平台,使许多社会矛盾可以避开尖锐的冲突找到合理解决的途径。当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或利益受到侵害,或看到、听到违反党和政府的政策的现象时,策、管理办法和管理法规,忽略传媒业作为信息与文化产业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

今后应当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理顺产权关系,规范运行机制,来使其事业性体制和产业化运行能够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同时,要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在体制、机制、政策及经营管理的观念、形式和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从而为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条件,促进传媒业的更大发展。今(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投诉热线”是对公民意识觉醒的回应

公民通过新闻媒介批判性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状况并表达其利益诉求,要求政府决策体现其合理需要,这是政府发范运行机制,促进产业发展

目前中国传媒业实行双重属性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产权不够明晰,机制不够灵活,行政干预过多 ;市场化程度不够高,运行规则不够规范,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够强 ;集团化建设遇到困难,国际竞争力水平低等等。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忽视成本控制、过度依赖广告、缺乏激励机制、大搞恶性竞争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

一些管理部门依然习惯于按照计划经济的思路和方式来制定传媒业管理政

10

今传媒2006.08

博导论坛

一个全国性会议——“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研究和部署报业经营与管理问题。根据会议提出的报纸经营要实行“企业化”的要求,各地报纸都开始按照企业方式组织生产和经营,通过广告、发行及其它方式改善报纸的收益状况。195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曾专门发过一个《关于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通报》,总结全国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肯定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明确指出报纸实行“企业经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可以实现的”。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扶持下,全国报业经营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951年,全国省级以上报纸已基本实现自给自养。

但随后,政府便开始将私营报纸进行公私合营,后来又完全实行公有制,取消了所有的私营报纸。当时虽然私营报纸被取消,但一些公营报纸还在进行有限的经营活动。然而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报纸的意识形态属性被过分强化,新闻传媒的经营活动全部停止,计划因素取代了市场因素,传媒的经营活动就此完全中断。

我国传媒业等到重新启动企业化经营的车轮,已是20多年后的事情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带来了国家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市场和经济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重新被肯定,新闻界也萌生了借助市场和经济的因素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单纯靠国家财政维持生计的状况,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欲望。于是,在1978年底,便出现了人民日报社等首都8家报社联名向财政部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的报告。这个报告成了中国传媒业由单一的事业性属性向兼有事业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报告的核心内容在于希望政府能够

允许传媒按照企业的运作方式,实行企业式的经营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传媒业作为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变,但可以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

财政部很快对报告做出了批复。财政部的批复,不仅为这几家报纸启动了开始企业经营的车轮,而且实际上是向全国打开了媒介企业化经营的一道门缝。随后,一些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先后开始刊播广告,搞自办发行,尝试多种经营,在企业经营的道路上慢慢起步,并且逐渐尝到了甜头——取得了一些经济效益。一些媒体的经营不但获得了利润,而且还上缴了税收,经营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解决单位内部职工的福利,另一部分则用于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中国传媒业的经营实现真正意义的企业化,从而获得快速发展,则是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才逐步开始的。1996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把报刊经营管理列入第三产业,成为我国报刊进入产业化改革阶段的一个标志。传媒业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运作的大门就此敞开了。

作为中国媒体进入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重要标志的报业集团的酝酿与建立,和成为报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者的都市报的出现与发展都是在1992年以后的这段时期,这应当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可以说,正是市场经济的催生,使它们得以诞生,并且很快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供求关系,促进产品流通,实现经济效益的企业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经费由政府统一划拨,生产

事业性、产业性:

转型期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解读

郑保卫

一、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形成的背景及条件

中国的传媒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现社会转型之前是单一的事业属性,基本上按国家事业单位的规定和要求,承担党和政府赋予的宣传报道任务。这时的传媒业习惯上被称为“新闻事业”。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社会开始实现转型,中国传媒业的功能和属性才逐步发生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其产业属性日渐明显,双重属性的格局得以形成。

中国传媒业由单一事业属性向兼有产业属性的双重属性之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一方面它是转型期中国传媒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转型期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一些私营报业曾经作为企业经营,有过一段引人注目的经营发展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像《申报》、《大公报》和成舍我的《世界报》系列这样有影响的报业经营实体,积累过一些有益的报业经营与管理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国家承认报纸的这种企业属性,实行允许守法的私营报业存在的政策,而且对公营报业也鼓励开展经营,以谋求自身发展。1949年12月,国家新闻总署召开了成立后的第

今传媒2006.08

 博导论坛

物资由有关部门统一配给,工作人员由有关部门统一分配,新闻产品(报纸、杂志)也由党政部门统一派订的事业管理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需要。政府的拨款逐年减少,最终“断奶”的时间已给出期限,这就等于把传媒业推向了市场,逼得传媒业不得不面向市场,考虑如何顺应市场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中国传媒业的产业属性及特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转型期中国传媒业由单一属性向双重属性的转变,同社会转型后传媒社会功能的转变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传媒业一直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特征。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媒业从诞生起就是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存在的,毛泽东称之为拿笔的“文化军队”。在这种理念和指导思想下,传媒业始终把自己看做是党和政府实现其政治理想、历史使命和当前任务的舆论工具,强调其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这也正是转型前中国传媒业始终是单一的事业性属性的根本原因。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对外要开放,对内要搞活,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相互间的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社会与公众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些都促使传媒业必须考虑如何充分满足社会与公众的各种信息需求,如何实现自己作为信息媒介的生存价值,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以及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于是,中国传媒业逐步调整原先主要担负政治宣传和思想指导功能的做法,开始重视发挥自己在信息传播、文化娱乐,以及经济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中国传媒业在社会功能上的这些变化,逐渐凸现出传媒业作为一种新闻与信息媒介的性质,也显示出传媒业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的属性,同时还逐渐衍生出了传媒业的产业属性。因为正是这些多样化功能的形成,使得传媒业有了适应市场需要,作为产业经营,实现社会化生产,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与条件。

中国传媒业事业性和产业性这两个属性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

关系。事业属性决定着传媒业基本的存在形式、行为方式和根本的利益方向、工作原则,产业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长远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潜力。它们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又制约着对方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状况。我们要注意全面和正确地体现这两个属性所内涵的积极功能,发挥它们的有效作用,以使新闻事业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

应当看到,在社会转型期传媒业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传媒业的产业属性,有助于更好地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来搞好媒介经营,争取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这对于传媒业增强经济实力,扩大事业规模,争取更大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如果只是把传媒业作为一般的产业和企业来经营也容易带来一些弊端。过分强调它的产业和企业特征和属性,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会损害它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特征和属性,使它不顾公众利益和社会效果,背弃它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导致新闻传播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在认识传媒业的产业属性的时候,一定要认清它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单位,不是一般的经济实体,它是生产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精神产品的文化产业,它的生产和经营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切媒体和传媒从业者能够时时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努力向社会与公众提供有益、有用和健康、有趣的各种新闻与信息。要使自己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功能和作用。要防止在新闻与信息传播中出现那些有损公共利益,有伤社会风化,有害媒体形象的东西。要时时把新闻与信息传播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绝不能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的经济利益去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当前在新闻传播领域存在的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这样一些严重违背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和问题应当坚决加以遏制。

2、遵循市场规律,根据现代产业制度要求,实行市场运作,实现传媒作为经营性信息与文化产业的功能和任务作为经营性产业,传媒业应当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用市场手段,实行科学的经营与管理,尽可能增加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成为有强大竞争力的信息与文化产业。

作为一种经营性信息与文化产业,重要的在于要有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要强化受众观念和服务观念,要按照市场规律和现代产业制度的要求来进行传媒业的经营和管理,要坚决防止排斥市场、无视市场规律的做法。

3、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强调传媒业作为一种信息文化产业的属性,绝不是忽略传媒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公益事业的属性。在迈向市场的时候,新闻媒介应当牢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去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就需要传媒业在工作中注意把遵循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与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结合起来,要做到既考虑和尊重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又考虑和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4、政府通过科学管理和法治管理的手段实现对传媒业的管理目标

政府对传媒业要注意遵循新闻规律、宣传规律和市场规律,实行科学管理,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同时,政府对传媒业要坚持依靠法律法规来实行对传媒业的法治管理。

今传媒 2006.08

二、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实现的途径及原则

中国传媒业要实现双重属性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要按照双重属性所形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发展自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需要按照一定的途径和办法。

1、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好传媒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作为公益性事业,传媒业应当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发挥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的功能和作用。既然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传媒业的主要任务是承担生产、复制和传播符合社会与公众需求,以及符合公益性要求的新闻与信息内容的任务。这就需要

  前沿观察

“投诉热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适用度

袁志红    周为筠

广播电台热线栏目的发展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到1996年,“热线”作为一档双向交流、人际互动的舆论监督栏目,成为电台参与媒体竞争的一大优势。“热线”这一节目形式起源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1986年底珠江经济台开创“主持人——直播”模式,此后“直播”被视为中国广播争取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1990年6月,深圳电台在全国率先推出新闻时政类热线节目“深圳事大家议”,广播电台新闻时政节目开始纷纷引进“热线”。1992年10月2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设立了“东方传呼”栏目, 1993年2月10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990听众热线”节目开播。“热线”开始的时候是录播:首先把所有听众来电录音,然后进行筛选,选出有报道价值的题目派记者进行深入采访,再进行编辑合成在节目中播出,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但是也有例外,如南宁广播电台自1991年开设的“投诉热线”节目就是直播形式。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今,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行风热线”与行政执法机关形成联动机制,成为政府抓文明、

历史和实践都说明,一个国家要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最终还是要靠法律的规范和治理。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而依法治(新闻)业则是我国新闻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正确的新闻政策和完善严格的新闻法律法规相结合的管理(治理)方式将会促进我国新闻业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依法治国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新闻传播法律法规的建设一定会有新的进展和突破,我国新闻事业也一定会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下更加有序、高效地运行,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5、深化体制改革,理顺产权关系,规

纠行风的一大举措,并由录播改为直播。因为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热线”投诉类栏目像雨后春笋般猛长,特别是最近两年,“投诉热线”类节目内容更加贴近百姓,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例如,200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990听众热线”节目在网站上开通了“投诉网页”,听众可

以在网上提交投诉信件,引起了许多电台的效仿。

不管是“百姓热线”、“市民热线”、“监督热线”、“阳光热线”、“新闻110”、“今日热线”,还是直接冠之以“行风热线”、“投诉现场”、“关心热线”等,都奉“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为节目宗旨,邀请行政执法机关领导到直播间,现场接受投诉,现场受理。“热线”成了“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解决社会矛盾的减压阀,行风建设的监督台,政府形象的展示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现社会变迁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民主政治落实的一种具体形式。公民只有通过对话式的交往,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政治共同体中具有责任感的主体,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在现实生活

中,因为人们不能完全共享信息,造成了社会交往的破裂或障碍,导致利益结构失衡、社会秩序失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法治为保障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体现在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在信任基础上的和谐共处。投诉“热线”接听投诉方的请求,同时给予被投诉方申诉的机会,把民众的意见、呼声传达给有关部门,让有关部门对事情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双方搭建了意见交流、公开对话的平台,使许多社会矛盾可以避开尖锐的冲突找到合理解决的途径。当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或利益受到侵害,或看到、听到违反党和政府的政策的现象时,策、管理办法和管理法规,忽略传媒业作为信息与文化产业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

今后应当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理顺产权关系,规范运行机制,来使其事业性体制和产业化运行能够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同时,要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在体制、机制、政策及经营管理的观念、形式和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从而为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条件,促进传媒业的更大发展。今(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投诉热线”是对公民意识觉醒的回应

公民通过新闻媒介批判性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状况并表达其利益诉求,要求政府决策体现其合理需要,这是政府发范运行机制,促进产业发展

目前中国传媒业实行双重属性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产权不够明晰,机制不够灵活,行政干预过多 ;市场化程度不够高,运行规则不够规范,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够强 ;集团化建设遇到困难,国际竞争力水平低等等。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忽视成本控制、过度依赖广告、缺乏激励机制、大搞恶性竞争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

一些管理部门依然习惯于按照计划经济的思路和方式来制定传媒业管理政

10

今传媒2006.08


相关内容

  • 中国传媒产业政策的解读与未来转型
  •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和消费有力促动着中国大众传媒体制变 革,传媒政策在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的开放领域屡有突破,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大众传媒体 制的变动总体上看来仍以原有体制内变革为主.文章通过对政府传媒产业政策的解读,试图 找出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条件,并对政府传媒政策的调整方 ...

  • 问题意识学术创新
  • 2007年5月19日至20日,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新闻传播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南京海陵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各高校.研究机构和新闻单位的专家学者对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中热点问题.前沿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1.新闻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 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丁柏铨教授对中国共 ...

  •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
  • 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1. 上层建筑--事业属性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社会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运行规律,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 ...

  • 中国男性杂志的文化解读
  • 中国男性杂志的文化解读 作者:谭琼 来源:<编辑之友>2011年第12期 男性杂志是相对于女性杂志而言的媒介术语,主要是指以"男性为目标受众群的生活.时尚类杂志,它是集消费.娱乐和休闲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性读物,内容往往包括时尚信息.生活指南.两性讨论等方面,也包括一部分对于政治经 ...

  • 14--新闻改革30年:三次学术讨论引发三次思想解放
  • 在新闻改革的30年中,中国新闻界有过三次学术大讨论.这三次大讨论并非由领导机构有 意识地组织,而是自发的,是在新闻改革的探索中.在新闻的实践中因遇到难以逾越的思想障碍 而必然产生的.三次大讨论,都是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一系列的创新理 论,从而带来观念的革新,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新 ...

  • 中国媒介规制的发展_问题与未来方向
  • 传媒观察 喻国明 苏林森:中国媒介规制的发展.问题与未来方向 中国媒介规制的发展.问题与未来方向 ■ 喻国明 苏林森 [内容摘要] 媒介规制是指针对媒介的各种限制.禁止.鼓励和促进的政策.伴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媒介规制的构建是一个总体上不断放松管制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中媒介规制也出现了媒介规制的机构 ...

  • 风云际会潮涌起城头变幻大王旗
  • 作者:朱剑飞 南方电视学刊 2010年12期 题引 --"中国社会的自我转型和全球化趋势的浪潮把中国媒体推入了一个巨大角色冲突场,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力量对抗中,中国媒体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引发了其自我认同和身份的危机"①. 一.曾几何,风云际会潮涌起 中国广电集团化的实践历程从 ...

  • 新闻评论员贺斌:浅议中国媒体的管理与市场化
  • 新闻评论员贺斌:浅议中国媒体的管理与市 场化 [摘要]媒体从诞生到现在已演变为一个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特殊行业.纵观改革开放后,中国媒体发展的数十年,不断与国际接轨,汲取国际媒体管理与运营经验,消化吸收实践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跨入互联网时代后,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和市场运营方式遭遇前所未 ...

  •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
  • 内容领域的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合作的案例已不胜枚举.今年4月10日,浙江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公布了收购盛大集团旗下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两家公司的方案,其中杭州边锋估价31.8亿元,上海浩方估价3.1亿元,合计约34.9亿元. 易观智库分析师孙梦子认为,此次浙报传媒收购休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