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一、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亦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和交际范围的扩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而非心理疾病。这些问题在中学生中尤其多,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和解决,有的会发展为心理障碍性问题。目前我国少年儿童身上确实存在着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并且现在孩子们所面对的问题有许多是从前的孩子不会遇到的,而适应这种变化,不仅是他们面临的任务,同样也是成年人面临的任务,因此我们应当客观地、历史地认识到科学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预防胜于治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应当划分出几个层次,以此我们可以将学校的任务明确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二是心理咨询,是被咨询者的心理需要,是有一定心理问题人的一种自我要求;三是心理治疗,即具有较严重心理疾患的人所需要的专门心理治疗。而第三种情况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较少。因此,心理治疗不应当是学校的主要任务。“预防胜于治疗”,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比矫正学生心理问题重要得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而不是问题矫正。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一种消极目的,预防和发展才是积极目的。学校心理辅导不只是防治学生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而是要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个性性格的完善发展、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3、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务之急是转变教育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坚持学生心理各要素的协同发展。当前,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在一些学校尚存在模糊认识,一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一种手段,一切围绕提高学习成绩,只偏重于学习心理教育。比如,进行智商测试、学习焦虑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试前心理调适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抗挫折耐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是,第一,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第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第三,开发学生心理潜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二、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人类能够改造世界,创造新事物,主要是因为人们能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缘故。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就必须不断去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心理学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更重视研究并揭示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规律,使其直接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指导。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Paul Ausubel,1918~ )在1957年做过的一次“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的实验发现,学生在阅读之前有准备长时记忆的意向比阅读之后才出现这种意向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一旦明白这一规律,教学中就会提示学生,不要只为当前的考试而学习材料,应为长远的学习或应用而去掌握材料,只有这样,知识保持的才长久。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是对学与教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质和量上进行描述和测量并揭示其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既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就动机包含回避失败倾向、趋向成功倾向、克服困难倾向和社会竞争倾向,这四种倾向的组合就表现为成就动机的质的特点;而表示每种倾向强弱的分数则表现为成就动机量的特点。质的和量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效果就会不同。研究进一步表明,当趋向成功的倾向占优势时,学生就会选择更有价值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些知识可以使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行为就会有较准确的了解。另外,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心理学可采用多种方法,帮助教师来了解困难的原因。教师可以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还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

动。例如,根据学习动机的规律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编、教学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迁移。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心理学家们往往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以及学生现在或过去的行为,来预测他将做什么。比如,一个心理学家如果知道一个学生的一般智力、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就能更准确地预测这个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业成绩。行为预测必然伴随着行为的干预。如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为智力落后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或行之有效的具体的矫正措施,使其达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三、心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1.素质与素质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素质指的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指可以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个体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和淀积,它标志着个体或群体的总体质量水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以下四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四种基本素质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素质,也可以说是基本素质的核心,因为个体自然遗传素质与潜能的开发、社会文化经验的内化,都必须通过个体的身心综合反映出来。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个体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所实施的教育。个体的健康及理想、信念、兴趣、能力等身心特征不仅是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根本。因此,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强健的体魄。2、心理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们之所以可以提倡素质教育,是因为素质本身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素质的先天基础和后天习得性。即教育和环境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个体或群体的素质状况;二是素质形成的“内化”机制,即特定的社会需求、道德规范、准则、知识文化技术等外部因素,可以转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结构及其质量。素质的先天性,要求人类讲究生育质量,而素质的后天习得性和可"内化"性告诉我们,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外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个体的内在结构。那么,外部因素怎样才能转化为内部结构和质量呢?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要影响或干预个体的身心发展,外因必须与内部发展规律相匹配,凡是跨越或与发展规律不适应的教育,往往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3、心理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方法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热点问题。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试制度、进行课程教材改革、提高教育者素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但应当提及注意的是也要强调塑造人的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个性特征,在这方面,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学中有关认识能力、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的知识,具体地展现了个体身心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指明身心发展的一个个关键时期,提示教育者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使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在谈到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时,心理学有关道德发展规律告诉我们:道德品质的塑造关键在于成人的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道德形成的取向不同。10岁前的孩子,因为怕被惩罚或希望得到奖励而服从规范;大约10一15岁的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心目中逐渐树立起是非观念、群体的引导和对权威的顺从,使他们能较为自觉地服从规范,思想品性初步建立;15岁以后的青少年,开始建立法制观念取向和价值观念取向,认识到人性的尊严,会凭自己的良知去判断是非,道德品质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因为道德品质发展受到自身道德取向的制约,所以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就要有针对性,小年龄的孩子要有强化措施,而大年龄的孩子则要强调以理服人,注重情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的方面是成人的榜样和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家长素质的高低、净化社会风气和文化媒介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个体和群体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比如认识活动中的学习问题,现代心理学有关知识对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如何增强记忆、如何组织和加工知识、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等都作了详细的阐述,掌握了这些知识,对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很有帮助。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从国外的资料和国内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扮演四种角色: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学习的辅助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首先是当学生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不论是测量性评价,学校心理咨询,还是进行行为矫正和开展各种辅导,都是为了当好学生心理的保健医。其次是德育工作的辅导者。学校心理学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学校里,不仅有正面的德育工作,还有对品德不良的矫正工作。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各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第三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这种辅导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向全体学生,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方面的工作现在通常是由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在第二个层面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针对学习障碍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与矫正,学习障碍是中小学学生常见的一类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严重的阻碍,通常家长和教师常会认为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或者认为这些学生的智力发育有问题,而对他们采用说教、强制、甚至是奚落的措施,其结果越发雪上加霜,使这些学生学习兴趣全无,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也应该发挥自己职业专长的一个辅导领域。最后是选择职业的指导者。当学生在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时,在我国将会有70%以上的学生要进入社会,参加职前技术训练或直接投入社会劳动,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对于这部分青少年来说就非常重要。然而限于自我认识和社会阅历的欠缺,这些青少年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职业兴趣,掌握选择职业的技巧,应是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我国这种特殊的国情中,这方面的工作就显得更加突出。 注:你可以砍掉第1和第4大段,因为我觉得这跟你要求的无关吧。

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一、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亦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和交际范围的扩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而非心理疾病。这些问题在中学生中尤其多,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和解决,有的会发展为心理障碍性问题。目前我国少年儿童身上确实存在着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并且现在孩子们所面对的问题有许多是从前的孩子不会遇到的,而适应这种变化,不仅是他们面临的任务,同样也是成年人面临的任务,因此我们应当客观地、历史地认识到科学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预防胜于治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应当划分出几个层次,以此我们可以将学校的任务明确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二是心理咨询,是被咨询者的心理需要,是有一定心理问题人的一种自我要求;三是心理治疗,即具有较严重心理疾患的人所需要的专门心理治疗。而第三种情况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较少。因此,心理治疗不应当是学校的主要任务。“预防胜于治疗”,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比矫正学生心理问题重要得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而不是问题矫正。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一种消极目的,预防和发展才是积极目的。学校心理辅导不只是防治学生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而是要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个性性格的完善发展、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3、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务之急是转变教育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坚持学生心理各要素的协同发展。当前,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在一些学校尚存在模糊认识,一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一种手段,一切围绕提高学习成绩,只偏重于学习心理教育。比如,进行智商测试、学习焦虑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试前心理调适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抗挫折耐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是,第一,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第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第三,开发学生心理潜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二、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人类能够改造世界,创造新事物,主要是因为人们能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缘故。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想使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有成效,就必须不断去发现、把握和正确运用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心理学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更重视研究并揭示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规律,使其直接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指导。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avid Paul Ausubel,1918~ )在1957年做过的一次“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的实验发现,学生在阅读之前有准备长时记忆的意向比阅读之后才出现这种意向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一旦明白这一规律,教学中就会提示学生,不要只为当前的考试而学习材料,应为长远的学习或应用而去掌握材料,只有这样,知识保持的才长久。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是对学与教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质和量上进行描述和测量并揭示其存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既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就动机包含回避失败倾向、趋向成功倾向、克服困难倾向和社会竞争倾向,这四种倾向的组合就表现为成就动机的质的特点;而表示每种倾向强弱的分数则表现为成就动机量的特点。质的和量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效果就会不同。研究进一步表明,当趋向成功的倾向占优势时,学生就会选择更有价值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些知识可以使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行为就会有较准确的了解。另外,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心理学可采用多种方法,帮助教师来了解困难的原因。教师可以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困难或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学生,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还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

动。例如,根据学习动机的规律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编、教学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迁移。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心理学家们往往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以及学生现在或过去的行为,来预测他将做什么。比如,一个心理学家如果知道一个学生的一般智力、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就能更准确地预测这个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业成绩。行为预测必然伴随着行为的干预。如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为智力落后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或行之有效的具体的矫正措施,使其达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三、心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1.素质与素质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素质指的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指可以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个体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和淀积,它标志着个体或群体的总体质量水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以下四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四种基本素质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素质,也可以说是基本素质的核心,因为个体自然遗传素质与潜能的开发、社会文化经验的内化,都必须通过个体的身心综合反映出来。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个体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所实施的教育。个体的健康及理想、信念、兴趣、能力等身心特征不仅是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根本。因此,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强健的体魄。2、心理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们之所以可以提倡素质教育,是因为素质本身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素质的先天基础和后天习得性。即教育和环境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个体或群体的素质状况;二是素质形成的“内化”机制,即特定的社会需求、道德规范、准则、知识文化技术等外部因素,可以转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结构及其质量。素质的先天性,要求人类讲究生育质量,而素质的后天习得性和可"内化"性告诉我们,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外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个体的内在结构。那么,外部因素怎样才能转化为内部结构和质量呢?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要影响或干预个体的身心发展,外因必须与内部发展规律相匹配,凡是跨越或与发展规律不适应的教育,往往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3、心理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方法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热点问题。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考试制度、进行课程教材改革、提高教育者素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但应当提及注意的是也要强调塑造人的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个性特征,在这方面,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学中有关认识能力、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的知识,具体地展现了个体身心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指明身心发展的一个个关键时期,提示教育者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使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在谈到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时,心理学有关道德发展规律告诉我们:道德品质的塑造关键在于成人的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道德形成的取向不同。10岁前的孩子,因为怕被惩罚或希望得到奖励而服从规范;大约10一15岁的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心目中逐渐树立起是非观念、群体的引导和对权威的顺从,使他们能较为自觉地服从规范,思想品性初步建立;15岁以后的青少年,开始建立法制观念取向和价值观念取向,认识到人性的尊严,会凭自己的良知去判断是非,道德品质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因为道德品质发展受到自身道德取向的制约,所以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就要有针对性,小年龄的孩子要有强化措施,而大年龄的孩子则要强调以理服人,注重情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的方面是成人的榜样和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家长素质的高低、净化社会风气和文化媒介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个体和群体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比如认识活动中的学习问题,现代心理学有关知识对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如何增强记忆、如何组织和加工知识、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等都作了详细的阐述,掌握了这些知识,对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很有帮助。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从国外的资料和国内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扮演四种角色: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学习的辅助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首先是当学生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不论是测量性评价,学校心理咨询,还是进行行为矫正和开展各种辅导,都是为了当好学生心理的保健医。其次是德育工作的辅导者。学校心理学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学校里,不仅有正面的德育工作,还有对品德不良的矫正工作。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各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第三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这种辅导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向全体学生,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方面的工作现在通常是由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在第二个层面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针对学习障碍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与矫正,学习障碍是中小学学生常见的一类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严重的阻碍,通常家长和教师常会认为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或者认为这些学生的智力发育有问题,而对他们采用说教、强制、甚至是奚落的措施,其结果越发雪上加霜,使这些学生学习兴趣全无,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也应该发挥自己职业专长的一个辅导领域。最后是选择职业的指导者。当学生在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时,在我国将会有70%以上的学生要进入社会,参加职前技术训练或直接投入社会劳动,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对于这部分青少年来说就非常重要。然而限于自我认识和社会阅历的欠缺,这些青少年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职业兴趣,掌握选择职业的技巧,应是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我国这种特殊的国情中,这方面的工作就显得更加突出。 注:你可以砍掉第1和第4大段,因为我觉得这跟你要求的无关吧。


相关内容

  • 题 目 谈谈你所认识的兽医药理学
  • 题 目 谈谈你所认识的兽医药理学 系 别 动物医学系 专 业 动物药学1班 年 级 2011级 学 号 [**************] 姓 名 甘存思 指 导 教 师 魏述永 成 绩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谈谈你所认识的兽医药理学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重庆荣昌 402460 甘存思 摘要 ...

  •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提起教师这个职业,人们往往单纯的认为,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师的职业仅仅是教学生吗?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 ...

  •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5002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编写人:程会娜 审稿人: 一.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体育专业理论课,主要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以及在体育运动中,人体功能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介绍人体自身活动规律,以及体育运动对人体功能的影响,为科学的从事体育教学和训 ...

  • [朱智贤 林崇德]的心理发展观
  • 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的工作.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教育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虽也涉及很多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但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出现较晚,起步 ...

  • 2017-2018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
  • 2016版江西省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教育学与教师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分三类: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 ...

  • 一.小学语文学科
  • 小学各学科科研课题题目参考 (一)校本教研 1.语文素养与教学艺术同步提高的实践研究 2.语文教研组活动新模式的构建与运作 3.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 4.建立校内语文教学协作组的研究 5.建立校内骨干教师教学沙龙的实践 6.提高备课实效性的研究 7.备课质量评价的新探索 8.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 ...

  • [教育心理学]笔记
  • 第一章 走进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3 (1)学习的基本理论 (2)具体学习心理 (3)教学心理 (4)学生心理和教师心 ...

  •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探析
  • 普:效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 MODERNEDUCATlONSClENCE 2007年第4期 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探析 周国韬 (长春市教育局岩林长春130051) 摘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明确校园心理剧的概念.它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编演校园心理剧需要注意的问题,会使校 ...

  •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研究
  • [摘 要]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涵义及其四个主要特征入手,通过对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再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教育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