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十四阿哥与四阿哥传位之谜

杨清筠 时拾史事

蟹蟹读者朋友们对我上期灵魂性插图的不嫌弃!看了大家的鼓励筠蛋暖死了呢~~虽然正值期中考,怕负读者期待依然莫敢停笔。大家提的意见我会尽量注意,其中如果有问题希望咱萌可以一起讨论~~下面,讲故事——(这是九子夺嫡的第7篇文章)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雍正王朝电视剧开播,我觉得雍正皇帝应该是至高无上无人敢犯的大boss,可是里面他的弟弟十四阿哥却十分嚣张,背后还敢叫他“老四”,年幼无知的我就问大人为什么这个老十四这么厉害,奶奶告诉我因为雍正是抢了老十四的皇位,他把诏书上“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心虚,所以老十四不怕他。时隔二十年了,我依然记得自己当时机智的反应:“以前的字不是和现在不一样,很难写的吗?是咋改的?”

可见我幼年就显示出了对传闻史料不可靠性的怀疑,然而乳齿好的机会并未被发掘炒作鼓吹宣传,我遗憾地与成为神童失之交臂。其实这一个被民间广泛流传的传说,在当时就一直是雍正继位后压不下去的一块心病。康熙晚年,胤禵刚刚长成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小伙子,体力和精力都略胜他的哥哥们一筹,加之康熙末年,十四阿哥因受皇命带兵出征,康熙给他的待遇也有如天子御挂,胤禵以卓越的表现平西北定西藏,有多少人几乎认定,这未来的太子爷就是胤禵了。在旁人的鼓吹之下,胤禵也是喜不自禁,跃跃欲试活跃在九子夺嫡的镜头前。

那么把握实权的关键人物——康熙皇阿玛对胤禵是怎么看的呢?

雍正继位以后,史料对于胤禵的解释难免就很不客观了,毕竟这曾是威胁到今上地位的人,雍正说康熙厌恶胤禵,之所以派他去西北平叛,是因为看见这货在眼前晃悠实在是闹心,所以想把他赶得远远儿的,直接送到青藏高原。正好那边需要皇子坐镇,十四就去当大头蒜了。但是这样的说法显然对“西北大将军王”胤禵太有恶意了,因为胤禵的出征绝对不是因为康熙瞅他碍眼,而确实是因为他非凡的能力得到康熙的赏识,康熙喜爱他,培养他,需要让他去前线发挥统帅的作用。而胤禵也以出色的表现证明了康熙皇阿玛的眼光没有错。西藏的胜利使他的威望大大提升,康熙六十年,十四阿哥胤禵率师回京,百官郊迎,阿布兰出班跪接,表示俯首终身投靠。一时间胤禵的西行似乎成了他登临九五的阶梯,胤禩集团也因为这一新的竞争者后来居上的光耀再次兴奋得两眼放光。

胤禵是八阿哥集团的人物,这是不能忽视的,所以他身上无法抹去的有着胤禩等人的处事风格。胤禩之所以离皇位一直是咫尺天涯,就是因为这些人太得瑟,结党结得遮天蔽日,直接抢太子的风头,老人们常说“低调求生存”,他们从头到尾也没学会。胤禵刚刚在军功上有一点成绩,便骄傲了,膨胀了。他初期去西北的时候名声还很好,后来便开门纳贿,敲诈勒索,从西北回来以后,胤禵就赠给他的八哥二十万两银子,九哥六万两银子,这些钱肯定不是西北的大风一夜刮来的。这势必会给胤禵带来不好的影响。

那么胤禵身为八爷党的成员,会不会因为有胤禩派的支持而更容易上位呢?有研究者确实表明过这样的观点,但是结合我们之前分析过的,康熙对于结党营私深恶痛绝,如果胤禩不是表现的那么明显,也许他还有救。胤禵和这些人混在一起,尽管他并不是胤禩派的首脑核心,却也因此只会给康熙带来反感,成为他争储的桎梏罢了。而胤禩派的成员也是一帮猪一样的队友,他们太急于了解康熙的态度,四处找人打听康熙的动向和心理,我想作为君王的康熙不可能对此丝毫无感,这只会让他们的十四阿哥离皇位越来越远。不过话说回来,胤禵是不是康熙看好的准备立储的对象呢?十四阿哥在出征之前被皇帝授予“大将军王”的称号,但是这个“王”就是个说法而已,他根本就没有封到亲王的爵位,他的爵位是“贝子”,这一点在康熙五十八年胤禵女儿出嫁的封爵上也可以看出来,他的女儿受封“郡君”,这就是贝子之女出嫁的标准。而亲王女儿,比如封为雍亲王的四阿哥胤禛,女儿出嫁封爵就是郡主。胤禵显然没有亲王的优待。而贝子离亲王还有贝勒、郡王三个等级,离太子更是遥遥无期,八阿哥曾经心怀天下了一下还被康熙斥责“你就是个贝勒”,胤禵连贝勒都不是,应该也没有内定太子这样骇人的VIP身份。

康熙喜欢胤禵,这是毋庸置疑的,也看中他的才华、培养他,甚至说可能将他作为储君的候选人之一,但是绝对没有将其作为理想的暗定者,传位书上的传闻也就仅仅是传闻了。

那关于矫诏具体是怎么传出来的呢?还有人说雍正为了篡位把胤禵的名字都强行改了,又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改诏这个事,说法又多又混乱,有说是四阿哥把诏书中“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还有说康熙把遗诏写在隆科多掌心,隆科多是四阿哥的人,把那个“十”字抹去了,更有说雍正豢养了一批侠士把诏书篡改了,这就太扯了,纯粹因为当时盛行的侠客小说的产物。而根据圣祖实录,凡提到阿哥,都会称为“皇XX子”,不然说“十四子”那是谁的十四子呢?这样看来,改诏就不可能了。传闻中的“传位十四阿哥”完全不符合清代皇子称谓和书写制度,所以只能说是人臆想出来的。加之,就像我小时候发现的,传位诏书这么重要的文件,怎么会用“于”这种别字?应该用“於”才像话,何况满清重要文件都会有满文版,怎么想都不通。

还有改名一说,说十四原名“胤祯”,因为和“胤禛”读音相近,雍正利用这一便利篡位,事后心虚给十四改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名儿“胤禵”。这个问题查阅一下清代的宗室文件便可一览,皇子改名的事在清代确实不是稀罕事,每隔十年上下会有一次新编皇室成员的工作,加入新成员,记载改名事。首先,在康熙朝一共有编纂了四次大的宗室名录,汉满文均有,分藏皇史、宗人府、礼部,每修纂一次都是浩大工程,因而被改换的可能性很小,史料可信度较高。在这四次修的《宗室玉牒》中,四阿哥的名字始终没有变过,所以没有自己改名蹭热度的嫌疑。而十四阿哥的名字确实前后有不一。十四皇子生于康熙二十七年,最早关于他名字的记载出现在三十六年修的玉牒中,这时候十四子的名字就为“胤禵”,对应的满文读音与汉字相符,所以“胤禵”并不是后来雍正为了篡位掩人耳目给他改了的。而在下一次的玉牒中,却出现了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阿哥的名字里面有两个“胤禛”,一个是四子雍正,另一个就是十四子,虽然我们发现满清起名字很吊诡,但也不至于两个人名字一样吧!所以根据相对应的满文注释,这是四子的名字,十四的名儿应该是被抄录错了,正确的是“祯”,所以这时候他就叫成了“胤祯”。另有文献《皇清通志纲要》也证实了这一情况,它里面对于十四阿哥的记载名字也是“胤祯”。至于为什么改名我就不知道了,也许康熙觉得原来那个字太难写。而到了雍正继位以后,因为犯讳,除了十三阿哥被特许外,其他兄弟名字中的“胤”都被改成“允”,与胤禛读音非常相近的“胤祯”自然也犯了御讳要换,十四子便恢复幼时本名,称“允禵”。

这样看来,雍正并没有改诏换名来夺取本该属于十四的皇位,他本人必有过人之处能在九子夺嫡中最后胜出。想来雍正勒令兄弟改名的举动确实霸道——不过我喜欢!嘿嘿!筠蛋我是铁铁的四爷党,雍正的霸气和沉稳在史料中都让我欲罢不能!所以——!

前方高能大家注意!下次终极boss四阿哥就要出场了!hiahia,作为一只将四爷当作老公的迷妹,我将以“冷王的宠妃”的口吻下笔!就这么强势!颤抖不?害怕不?

下周四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参考文献

《雍正继位新探》《清圣祖实录》《清史稿》清《宗室玉牒》《皇清通志纲要》

杨清筠 时拾史事

蟹蟹读者朋友们对我上期灵魂性插图的不嫌弃!看了大家的鼓励筠蛋暖死了呢~~虽然正值期中考,怕负读者期待依然莫敢停笔。大家提的意见我会尽量注意,其中如果有问题希望咱萌可以一起讨论~~下面,讲故事——(这是九子夺嫡的第7篇文章)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雍正王朝电视剧开播,我觉得雍正皇帝应该是至高无上无人敢犯的大boss,可是里面他的弟弟十四阿哥却十分嚣张,背后还敢叫他“老四”,年幼无知的我就问大人为什么这个老十四这么厉害,奶奶告诉我因为雍正是抢了老十四的皇位,他把诏书上“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心虚,所以老十四不怕他。时隔二十年了,我依然记得自己当时机智的反应:“以前的字不是和现在不一样,很难写的吗?是咋改的?”

可见我幼年就显示出了对传闻史料不可靠性的怀疑,然而乳齿好的机会并未被发掘炒作鼓吹宣传,我遗憾地与成为神童失之交臂。其实这一个被民间广泛流传的传说,在当时就一直是雍正继位后压不下去的一块心病。康熙晚年,胤禵刚刚长成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小伙子,体力和精力都略胜他的哥哥们一筹,加之康熙末年,十四阿哥因受皇命带兵出征,康熙给他的待遇也有如天子御挂,胤禵以卓越的表现平西北定西藏,有多少人几乎认定,这未来的太子爷就是胤禵了。在旁人的鼓吹之下,胤禵也是喜不自禁,跃跃欲试活跃在九子夺嫡的镜头前。

那么把握实权的关键人物——康熙皇阿玛对胤禵是怎么看的呢?

雍正继位以后,史料对于胤禵的解释难免就很不客观了,毕竟这曾是威胁到今上地位的人,雍正说康熙厌恶胤禵,之所以派他去西北平叛,是因为看见这货在眼前晃悠实在是闹心,所以想把他赶得远远儿的,直接送到青藏高原。正好那边需要皇子坐镇,十四就去当大头蒜了。但是这样的说法显然对“西北大将军王”胤禵太有恶意了,因为胤禵的出征绝对不是因为康熙瞅他碍眼,而确实是因为他非凡的能力得到康熙的赏识,康熙喜爱他,培养他,需要让他去前线发挥统帅的作用。而胤禵也以出色的表现证明了康熙皇阿玛的眼光没有错。西藏的胜利使他的威望大大提升,康熙六十年,十四阿哥胤禵率师回京,百官郊迎,阿布兰出班跪接,表示俯首终身投靠。一时间胤禵的西行似乎成了他登临九五的阶梯,胤禩集团也因为这一新的竞争者后来居上的光耀再次兴奋得两眼放光。

胤禵是八阿哥集团的人物,这是不能忽视的,所以他身上无法抹去的有着胤禩等人的处事风格。胤禩之所以离皇位一直是咫尺天涯,就是因为这些人太得瑟,结党结得遮天蔽日,直接抢太子的风头,老人们常说“低调求生存”,他们从头到尾也没学会。胤禵刚刚在军功上有一点成绩,便骄傲了,膨胀了。他初期去西北的时候名声还很好,后来便开门纳贿,敲诈勒索,从西北回来以后,胤禵就赠给他的八哥二十万两银子,九哥六万两银子,这些钱肯定不是西北的大风一夜刮来的。这势必会给胤禵带来不好的影响。

那么胤禵身为八爷党的成员,会不会因为有胤禩派的支持而更容易上位呢?有研究者确实表明过这样的观点,但是结合我们之前分析过的,康熙对于结党营私深恶痛绝,如果胤禩不是表现的那么明显,也许他还有救。胤禵和这些人混在一起,尽管他并不是胤禩派的首脑核心,却也因此只会给康熙带来反感,成为他争储的桎梏罢了。而胤禩派的成员也是一帮猪一样的队友,他们太急于了解康熙的态度,四处找人打听康熙的动向和心理,我想作为君王的康熙不可能对此丝毫无感,这只会让他们的十四阿哥离皇位越来越远。不过话说回来,胤禵是不是康熙看好的准备立储的对象呢?十四阿哥在出征之前被皇帝授予“大将军王”的称号,但是这个“王”就是个说法而已,他根本就没有封到亲王的爵位,他的爵位是“贝子”,这一点在康熙五十八年胤禵女儿出嫁的封爵上也可以看出来,他的女儿受封“郡君”,这就是贝子之女出嫁的标准。而亲王女儿,比如封为雍亲王的四阿哥胤禛,女儿出嫁封爵就是郡主。胤禵显然没有亲王的优待。而贝子离亲王还有贝勒、郡王三个等级,离太子更是遥遥无期,八阿哥曾经心怀天下了一下还被康熙斥责“你就是个贝勒”,胤禵连贝勒都不是,应该也没有内定太子这样骇人的VIP身份。

康熙喜欢胤禵,这是毋庸置疑的,也看中他的才华、培养他,甚至说可能将他作为储君的候选人之一,但是绝对没有将其作为理想的暗定者,传位书上的传闻也就仅仅是传闻了。

那关于矫诏具体是怎么传出来的呢?还有人说雍正为了篡位把胤禵的名字都强行改了,又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改诏这个事,说法又多又混乱,有说是四阿哥把诏书中“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还有说康熙把遗诏写在隆科多掌心,隆科多是四阿哥的人,把那个“十”字抹去了,更有说雍正豢养了一批侠士把诏书篡改了,这就太扯了,纯粹因为当时盛行的侠客小说的产物。而根据圣祖实录,凡提到阿哥,都会称为“皇XX子”,不然说“十四子”那是谁的十四子呢?这样看来,改诏就不可能了。传闻中的“传位十四阿哥”完全不符合清代皇子称谓和书写制度,所以只能说是人臆想出来的。加之,就像我小时候发现的,传位诏书这么重要的文件,怎么会用“于”这种别字?应该用“於”才像话,何况满清重要文件都会有满文版,怎么想都不通。

还有改名一说,说十四原名“胤祯”,因为和“胤禛”读音相近,雍正利用这一便利篡位,事后心虚给十四改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名儿“胤禵”。这个问题查阅一下清代的宗室文件便可一览,皇子改名的事在清代确实不是稀罕事,每隔十年上下会有一次新编皇室成员的工作,加入新成员,记载改名事。首先,在康熙朝一共有编纂了四次大的宗室名录,汉满文均有,分藏皇史、宗人府、礼部,每修纂一次都是浩大工程,因而被改换的可能性很小,史料可信度较高。在这四次修的《宗室玉牒》中,四阿哥的名字始终没有变过,所以没有自己改名蹭热度的嫌疑。而十四阿哥的名字确实前后有不一。十四皇子生于康熙二十七年,最早关于他名字的记载出现在三十六年修的玉牒中,这时候十四子的名字就为“胤禵”,对应的满文读音与汉字相符,所以“胤禵”并不是后来雍正为了篡位掩人耳目给他改了的。而在下一次的玉牒中,却出现了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阿哥的名字里面有两个“胤禛”,一个是四子雍正,另一个就是十四子,虽然我们发现满清起名字很吊诡,但也不至于两个人名字一样吧!所以根据相对应的满文注释,这是四子的名字,十四的名儿应该是被抄录错了,正确的是“祯”,所以这时候他就叫成了“胤祯”。另有文献《皇清通志纲要》也证实了这一情况,它里面对于十四阿哥的记载名字也是“胤祯”。至于为什么改名我就不知道了,也许康熙觉得原来那个字太难写。而到了雍正继位以后,因为犯讳,除了十三阿哥被特许外,其他兄弟名字中的“胤”都被改成“允”,与胤禛读音非常相近的“胤祯”自然也犯了御讳要换,十四子便恢复幼时本名,称“允禵”。

这样看来,雍正并没有改诏换名来夺取本该属于十四的皇位,他本人必有过人之处能在九子夺嫡中最后胜出。想来雍正勒令兄弟改名的举动确实霸道——不过我喜欢!嘿嘿!筠蛋我是铁铁的四爷党,雍正的霸气和沉稳在史料中都让我欲罢不能!所以——!

前方高能大家注意!下次终极boss四阿哥就要出场了!hiahia,作为一只将四爷当作老公的迷妹,我将以“冷王的宠妃”的口吻下笔!就这么强势!颤抖不?害怕不?

下周四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参考文献

《雍正继位新探》《清圣祖实录》《清史稿》清《宗室玉牒》《皇清通志纲要》


相关内容

  • 康熙的皇子们谁笑到最后?二十三阿哥允祁比雍正多活50年!
  • 康熙一生子嗣众多,不算早年夭折的,光排上序的阿哥就有二十四个. 除了"九王夺嫡"的那些明星阿哥外,在康熙末年才二十出头的十六阿哥允禄.十七阿哥允礼等也在雍正朝受到重用,并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一笔. 不过,还有几个阿哥不太为人所知,这就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之后所生的阿哥,也就 ...

  • 清朝九龙夺嫡之概述
  • 清朝九龙夺嫡之概述 目的和意义: 关于康熙朝几位阿哥争夺皇储的经过.雍正的品行与其继位的原因均流传有许多说法,对此段历史的文艺改编也十分多,使得许多人认为雍正并没有什么出挑的实力与才华,对待兄弟与臣属也十分残忍暴虐,没有什么原因使得康熙传位与他:并且各类书籍中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其中的内在原因也不是 ...

  • 四爷党的胜利
  • 2012-01-29 09:14:31http://www.gmw.cn/ 来源:解放日报 0 发送给好友 去年堪称是清宫剧的巅峰之年,<步步惊心><宫>等轮番上演,让康熙皇帝的家事家喻户晓,更让几个帅气潇洒的皇子获得拥趸无数.其中,四爷八爷是竞争皇位的热门人选,粉丝中自然也 ...

  • 她14岁入宫,从康熙身边的侍女变成妃子,又变成太后
  • 来源网络 乌雅氏,康熙妃嫔,雍正生母,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威武的女儿,本是内务府包衣,出身微贱.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乌雅氏通入内务府选拔入宫,时年十四岁.进宫后,只是康熙帝身边的一个待女,后来被康熙召幸,得以改变人生. 图电视剧<步步惊心>康熙剧照 乌雅氏,生性温和,待人处 ...

  • 太子胤礽被废,四阿哥胤禛做了件什么事令康熙大赞!绝逼演技派啊
  •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夺嫡之争正式开打! 皇长子胤禔,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以及老十.老十四群起逐鹿,一时间剑拔弩张,康熙皇帝始料未及,大病一场. [皇子结党谋位,康熙也是被逼到墙角,日夜担心自己不得好死] 皇八子胤禩积蓄实力多年,太子一倒,这哥们立马暴露在康熙面前,令老爸震惊不已.以老八的人 ...

  • 众阿哥历史
  • 皇长子允禔 大阿哥 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母惠妃纳拉氏.据传教士白晋说:"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由于他在皇子中年龄居长,替乃父作事最多.征讨葛尔丹时,康熙任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19岁的允禔从征,任副将军 ...

  • 浅议"九子夺嫡"
  • 浅议"九子夺嫡" 课题组编号:201113406 姓名:刘梦圆 提要: 针对目前清朝穿越小说繁杂多样.众说纷纭的现状,我组成员明确分工,分头调查了清朝九子夺嫡的真实历史进程,其中包括大阿哥胤禔("大千岁党"之首).二阿哥胤礽(原太子,"太子党&quo ...

  • 美国人对[红楼梦]的解读:大话红楼
  • 作者:[美]阿特        分类:外国小说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定价:29.8元    状态:全本 新浪独家连载,不得转载 一个少年因为一场机缘进入时光隧道,一口气跌进大观园,周遭立刻围满陌生又亲切的脸,可亲可爱的少女巧笑嫣然,各具神态.<红楼梦>中那些广为人知的情节 ...

  • 雍正疼爱的十七弟,进封亲王,被受命宣读乾隆即位诏书
  • 康熙晚期,各大阿哥展开夺嫡大战,被人熟知的"九王夺嫡"中的各大皇子各显神通,忙的不亦乐乎.而此时无心帝位的康熙第十七子胤礼,却在纵情诗画,俨然是一位面容清秀,气质卓然的翩翩世家公子. 十七阿哥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原名胤礼,雍正皇帝即位以后为避皇讳改为允礼.他的生母陈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