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测试题必修三456

高一必修三四五六章生物测试题 (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2.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3.右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增长

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4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程度由强→弱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5.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6

鱼类种群密度 鱼类种群密度 鱼类种群密度 鱼类种群密度

7.已知物种A捕食B的关系,下图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①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图②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图③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图④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8. 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

同。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图所示。据图分

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为窄

B.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为广

C.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为窄

D.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9.下图表示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内的部分生物,对图中各生物关系的分析合理的是

A.若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鹰种群密度可能增大B.该食物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鹰获取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是草→虫→蛙→蛇→鹰 D.图中虫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10.根据以下在野外观察到的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表(活动时间以%表示),推论正确的

A.材料中生态系统形成一条食物链是植物种子→小鼠→大鼠→浣熊→北美郊猿

B.大鼠和浣熊都属于初级消费者

C.毒杀北美郊猿,导致其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小鼠的种群数量也会减少

D.表中生物都会出现“S”型增长曲线

11.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

最大

12.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

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13.关于右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

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

增长速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

应变化

14.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m,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cm× D.若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初生演替

a

15.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块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 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 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 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16.图5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 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 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 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17.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

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18.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

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

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 绿藻上升 B. 白鲢下降 C. 水溞下降 D.乌鱼上

19.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牧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2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

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23.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 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

2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经过反硝化细菌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下面的左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右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且已知种群Ⅰ为自养生物,三个种群间存在捕食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生态系统中,右图中种群Ⅰ、Ⅱ、Ⅲ依次属于左图中甲、乙、丙表示的生态系统成分

B. 右图中三个种群的增长方式都是“S”型,5至7年间的种群Ⅱ属于衰退型种群

C. 调查右图中Ⅰ、Ⅱ、Ⅲ种群密度的方法都用标志重捕法

D. 大气中的CO2只有通过左图中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26.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27.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B.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

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28.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

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

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9.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A.莴苣在适宜波长光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0.右图是某生态农庄能量流动模

式图,①~⑥表示能量值。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农庄稳态的维持主要取

决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与人

无关

B.增大输入能量①可增加食草动

物的环境容纳量,以提高该系统输

出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与第二

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⑤/

②X100%

D.C代表该农庄中最高营养级的生

物,所有C构成一个种群

3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

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

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

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

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

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32.下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情况,甲、乙曲线分别代表哪两个生态系统( )

A.热带雨林、温带森林

B.温带草原、寒带针叶林

C.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

D.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33.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B.图中表示出了两个食物链

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

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34.(1分)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的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湖泊、沼泽、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等都属于湿地范畴。湿地的保护与维持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

②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

③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鱼类及软体动物、鸟类等形成食物链

④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5.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36.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3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予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38.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流动。随营养级升高,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量形式散失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少

39.2007年11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海水酸性已达数千万年最高,将加剧全球变暖;海水酸化导致海洋生物不断灭绝,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即便CO2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不断酸化的海水逐渐吞噬珊瑚,使营养级较低的浮游生物丧失栖息地而破坏食物链

C.海洋吸收了人类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减缓了气候变暖

D.人类工业生产排出的大量CO2多数被海洋和森林吸收了,尽管造成了温室效应,但是对物种的多样性没有影响

40.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卷(42题第五小题和43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一分)

41.(8分)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种之一,生态学家发现田野菟丝子

能够有

效防除薇甘菊,

(1)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它植物上,抑制了植物的

__________,从而导致其它植物死亡。从长期看,薇甘菊入侵之后种群数量变化符合_______ ___曲线模型。

(2)科研人员对薇甘菊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在__ ____点时,薇甘菊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 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3)田野菟丝子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

养物

质。研究证实外源细胞分裂素能诱导菟丝子形成吸器。其实验过程是用含细胞分裂

素的羊

毛脂处理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同时用 处理的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作为对

照。

几天后,观察到经 处理的菟丝子茎形成了吸器。

(4)田野菟丝子不含叶绿体,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从而抑制其生长。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关系被称为______________。在清除了薇甘菊后,当地群落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量会发生改变,这个过程被称为_____ _______。

42.(7分)种群特征中研究较多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最造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其生活过程产生酸性物质,常被用作生物实验的材料。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在一定营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步骤Ⅰ: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

步骤Ⅱ: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步骤Ⅲ: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

步骤Ⅳ: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步骤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及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在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前,往往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在取样计数时,如果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那么在用显微镜计数前,应对所取的样品进行怎样处理?

(3)某小组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酵母菌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

B.酵母菌种群在第4天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

C.第5天至第6天中,酵母菌种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

D.该瓶内酵母菌种群的K值大约为1100左右

(4)某同学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

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值,结果如右表。表中样品的取

样先后次序为 。(2分)若第

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立方毫米,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2分)

(5)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某类型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其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右图表示一个中方格。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120个,则1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约 个(2分)。

43、(8分)下图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从性质上看,能量流动不同于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顺利完成必不可少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3)若在该生态系统中喷施DDT,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填字母)

(4)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时CO239.60 mg·h-1;充足光照下释放O25.1×10-3mol·h-1。则相同温度下连续充足光照10小时,生产者产生葡萄糖________ g。

44.(10分)下表是生物学工作者收集到的我市某湖区几种生物的食物网关系(“√

“表示存在食物关系)。请据下表和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有 个营养级。

(2)若由于某种原因螺蛳全部死亡,轮虫的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将 ,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1

将 。

(3)假如鲫鱼的食物有1/5来自轮虫,1/5来自螺蛳,1/5来自水草,2/5来自绿藻,能量流动效率按10%计算,该鲫鱼增重2 kg需消耗绿色植物 kg。

(4)上面右图是对某引进经济鱼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调查该经济鱼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在t2时期该鱼的种群数量是该河流对该鱼的 。

(5)鸡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的投入可以给鱼提供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鸡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 形式流向鱼。向河流中少量投入鸡粪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 ;如果投入鸡粪过多,将导致浮游植物大量增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是鸡粪分解产生的 。

45.(7分)下图是某一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及能量金字塔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2能量金字塔中各营养级对应于图1的名称:① ;③ ;

如果大量捕杀丙,则甲的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过程 。

(2)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a~b段种数量下降

的原因有:① ;② 。

(3)图1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

12 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物答案

一、选择

1—5DCBBC 6—10BBCAD 11—15CDBCB 16—20 BBBCB

21—25DCCBB 26—30CBDCB 31—35BCCBB 36—40ACDDC

二、简答(42题第五小题和43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一分)

41.(8分) (1)光合作用;S型增长 (2) B D (3)不含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含细胞分裂素羊毛脂 (4) 寄生;群落演替

42.(7分)(1)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

(2)加适量的蒸馏水稀释;

(3)B (2分)

(4)2 → 4 → 1 → 3;(2分)

培养液中营养被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积累; (,答出营养被大量消耗即可)

6 (5)6.0×10(2分)

43、( 8 分) (1)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 (2)A、C (3)B (4)1.8 44(10分)

(1)5 2

(2)减少 降低

(3)92

(4)标志重捕法 最大容纳量

(5)有机物 自我调节能力 N、P等元素

45.(7分)(1)丁 甲 先增加再减少最后稳定

(2)增长型 ①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 ②甲的天敌丙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3)能调节生物间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3

高一必修三四五六章生物测试题 (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2.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3.右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增长

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4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程度由强→弱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5.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6

鱼类种群密度 鱼类种群密度 鱼类种群密度 鱼类种群密度

7.已知物种A捕食B的关系,下图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①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图②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图③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图④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8. 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

同。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图所示。据图分

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为窄

B.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为广

C.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为窄

D.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

9.下图表示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内的部分生物,对图中各生物关系的分析合理的是

A.若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鹰种群密度可能增大B.该食物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鹰获取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是草→虫→蛙→蛇→鹰 D.图中虫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10.根据以下在野外观察到的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表(活动时间以%表示),推论正确的

A.材料中生态系统形成一条食物链是植物种子→小鼠→大鼠→浣熊→北美郊猿

B.大鼠和浣熊都属于初级消费者

C.毒杀北美郊猿,导致其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小鼠的种群数量也会减少

D.表中生物都会出现“S”型增长曲线

11.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

最大

12.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

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13.关于右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

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

增长速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

应变化

14.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m,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cm× D.若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初生演替

a

15.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块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 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 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 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16.图5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 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 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 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17.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

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18.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

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

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 绿藻上升 B. 白鲢下降 C. 水溞下降 D.乌鱼上

19.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牧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2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

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23.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 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

2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经过反硝化细菌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下面的左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右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且已知种群Ⅰ为自养生物,三个种群间存在捕食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生态系统中,右图中种群Ⅰ、Ⅱ、Ⅲ依次属于左图中甲、乙、丙表示的生态系统成分

B. 右图中三个种群的增长方式都是“S”型,5至7年间的种群Ⅱ属于衰退型种群

C. 调查右图中Ⅰ、Ⅱ、Ⅲ种群密度的方法都用标志重捕法

D. 大气中的CO2只有通过左图中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26.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27.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B.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

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28.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

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

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9.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A.莴苣在适宜波长光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0.右图是某生态农庄能量流动模

式图,①~⑥表示能量值。下列有

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生态农庄稳态的维持主要取

决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与人

无关

B.增大输入能量①可增加食草动

物的环境容纳量,以提高该系统输

出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与第二

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⑤/

②X100%

D.C代表该农庄中最高营养级的生

物,所有C构成一个种群

3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

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

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

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

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

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32.下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总量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情况,甲、乙曲线分别代表哪两个生态系统( )

A.热带雨林、温带森林

B.温带草原、寒带针叶林

C.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

D.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33.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B.图中表示出了两个食物链

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

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34.(1分)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的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湖泊、沼泽、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等都属于湿地范畴。湿地的保护与维持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

②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

③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鱼类及软体动物、鸟类等形成食物链

④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5.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36.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3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予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38.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流动。随营养级升高,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量形式散失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少

39.2007年11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海水酸性已达数千万年最高,将加剧全球变暖;海水酸化导致海洋生物不断灭绝,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即便CO2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不断酸化的海水逐渐吞噬珊瑚,使营养级较低的浮游生物丧失栖息地而破坏食物链

C.海洋吸收了人类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减缓了气候变暖

D.人类工业生产排出的大量CO2多数被海洋和森林吸收了,尽管造成了温室效应,但是对物种的多样性没有影响

40.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卷(42题第五小题和43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一分)

41.(8分)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种之一,生态学家发现田野菟丝子

能够有

效防除薇甘菊,

(1)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它植物上,抑制了植物的

__________,从而导致其它植物死亡。从长期看,薇甘菊入侵之后种群数量变化符合_______ ___曲线模型。

(2)科研人员对薇甘菊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在__ ____点时,薇甘菊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_ ___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3)田野菟丝子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

养物

质。研究证实外源细胞分裂素能诱导菟丝子形成吸器。其实验过程是用含细胞分裂

素的羊

毛脂处理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同时用 处理的未经缠绕的菟丝子茎作为对

照。

几天后,观察到经 处理的菟丝子茎形成了吸器。

(4)田野菟丝子不含叶绿体,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从而抑制其生长。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关系被称为______________。在清除了薇甘菊后,当地群落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量会发生改变,这个过程被称为_____ _______。

42.(7分)种群特征中研究较多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最造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其生活过程产生酸性物质,常被用作生物实验的材料。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在一定营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步骤Ⅰ: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

步骤Ⅱ: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步骤Ⅲ: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

步骤Ⅳ: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步骤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及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在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前,往往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在取样计数时,如果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那么在用显微镜计数前,应对所取的样品进行怎样处理?

(3)某小组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酵母菌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

B.酵母菌种群在第4天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

C.第5天至第6天中,酵母菌种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

D.该瓶内酵母菌种群的K值大约为1100左右

(4)某同学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

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值,结果如右表。表中样品的取

样先后次序为 。(2分)若第

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立方毫米,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2分)

(5)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某类型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其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右图表示一个中方格。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120个,则1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约 个(2分)。

43、(8分)下图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从性质上看,能量流动不同于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顺利完成必不可少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3)若在该生态系统中喷施DDT,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填字母)

(4)据测定,生产者在黑暗时CO239.60 mg·h-1;充足光照下释放O25.1×10-3mol·h-1。则相同温度下连续充足光照10小时,生产者产生葡萄糖________ g。

44.(10分)下表是生物学工作者收集到的我市某湖区几种生物的食物网关系(“√

“表示存在食物关系)。请据下表和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有 个营养级。

(2)若由于某种原因螺蛳全部死亡,轮虫的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将 ,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1

将 。

(3)假如鲫鱼的食物有1/5来自轮虫,1/5来自螺蛳,1/5来自水草,2/5来自绿藻,能量流动效率按10%计算,该鲫鱼增重2 kg需消耗绿色植物 kg。

(4)上面右图是对某引进经济鱼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调查该经济鱼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在t2时期该鱼的种群数量是该河流对该鱼的 。

(5)鸡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的投入可以给鱼提供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鸡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 形式流向鱼。向河流中少量投入鸡粪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 ;如果投入鸡粪过多,将导致浮游植物大量增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是鸡粪分解产生的 。

45.(7分)下图是某一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及能量金字塔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2能量金字塔中各营养级对应于图1的名称:① ;③ ;

如果大量捕杀丙,则甲的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过程 。

(2)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a~b段种数量下降

的原因有:① ;② 。

(3)图1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

12 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物答案

一、选择

1—5DCBBC 6—10BBCAD 11—15CDBCB 16—20 BBBCB

21—25DCCBB 26—30CBDCB 31—35BCCBB 36—40ACDDC

二、简答(42题第五小题和43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一分)

41.(8分) (1)光合作用;S型增长 (2) B D (3)不含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含细胞分裂素羊毛脂 (4) 寄生;群落演替

42.(7分)(1)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

(2)加适量的蒸馏水稀释;

(3)B (2分)

(4)2 → 4 → 1 → 3;(2分)

培养液中营养被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积累; (,答出营养被大量消耗即可)

6 (5)6.0×10(2分)

43、( 8 分) (1)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 (2)A、C (3)B (4)1.8 44(10分)

(1)5 2

(2)减少 降低

(3)92

(4)标志重捕法 最大容纳量

(5)有机物 自我调节能力 N、P等元素

45.(7分)(1)丁 甲 先增加再减少最后稳定

(2)增长型 ①甲捕食的乙的数量下降,食物不足 ②甲的天敌丙的数量上升,被捕食量增加

(3)能调节生物间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3


相关内容

  • 高考生物全国卷的学习总结(生物+任培勇)
  • 高考生物全国卷的学习总结及备考建议 任培勇 2016年广东高考将使用全国卷,对于现在的准高三来说,既是难题也是机遇.备战高考全国卷,就得先对全国卷的考点进行了解,深入分析全国卷命题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2016年高考备考.现将个人对全国卷学习心得以及今后备考方法总结如下: 1 二.全国卷的命题 ...

  • 近三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 近三年云南使用的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一.201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生物试题分析 2014-2015年,云南使用全国卷Ⅱ:2016年高考全国理综试卷共三套[全国卷I (乙卷).全国卷Ⅱ(甲卷).全国卷III (丙卷)],其中,使用全国卷III 的省区有:广西.贵州.云南等,全国卷 ...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总体来看,以高中必修模块为主,成绩呈现方式倾向于等级制赋分 从各省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内容来看,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 第一类是全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代表性的省市有安徽.天津.山东.黑龙江等. 如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设语文.数学. ...

  • 中高考政策
  • 二○一一年苏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方案 2010年我市中考将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落实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09 ...

  •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高二生物备课组 新的学期我们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快更好落实教学进度,以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大课堂.大容量.低难度.主动参与.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 ...

  • 高一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 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我们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快更好落实教学进度,以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大课堂.大容量.低难度.主动参与.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 ...

  • 部分省区部分省区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 . . . . . . . 部分省区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率先于2004年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广东.山东.海南及宁夏将于2007年迎来第一次课改后的高考.目前几个省区的2007年新高考方案的修改稿或定稿已纷纷出炉.分文理,考综合能力,成为已有方案的省区的共同选择. 2007年海南 会考成绩进总分综合评价作 ...

  • 生物必修二试题
  •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补考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狗的卷毛和长毛 B.猫的黑色与白色 C.豌豆花的红与白 D.小麦的有芒与无芒 2.遗传学中表示杂交符号的是 ( ) A .F 1或F 2 B.× C.♀或♂ D.P 3.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的 ...

  • 新课程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特色比较
  • 新课程省份 高考改革方案特色比较 高考研究 2009-02-20 1250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拉开了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帷幕.到2014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本轮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