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案

《沁园春

【教学目标】 长沙》教案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3、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更是一位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长沙》。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一生著述很多,著名的论文有《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别了,司徒雷登》等;他创作了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其中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三、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四、介绍词的有关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题材,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每一首都有词牌。不同词牌规定着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按字数分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等。

五、题目解说: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颂其事,这个词牌由此而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 四:朗读课文:(注意一下几字的注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点明《沁园春长沙》是一篇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性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眼前的景象使作者感慨万千,想到了往昔战斗的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作者所思索的问题。

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可得知:词的上阕重写眼前之景,下阕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

明确:四幅图: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六: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学生朗读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 让学生调整好语序,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这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2)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呢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还可以让读者想象作者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 学生朗读“看”字所控的7句

(2) 提问:作者是怎样变换视觉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板书

俯视:鱼翔浅底(动)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 近观:满山碧透、百舸争流(静 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提问:诗词讲究炼字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 “闹”字写尽

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僧推月下门”一句引出了推敲这一词语。在这首词的上阕中,锤炼的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明确:万、遍、染、漫、争、击、翔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写出了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染成的一样十分壮美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2)提问:同为秋景,作者同其他一些文人所流露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古来一些文人墨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之意,

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中描绘出暮秋山川的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于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感。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写秋风所破茅屋,体现了作者痛苦的心情。这与作者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反响,充满豪情壮志。 作者通过充满生机的秋景的描写,流露出一种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写出了对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

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3、品读上阕后三句。作者问什么 “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

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 “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具体分析峥嵘岁月图:

(1)提问:下阕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作者由上阕的眼前写景的描写转

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记”

(2)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 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般的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非常自然。

(3) 下阕的领字是哪个字?

明确:“恰”是正直之意,一直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作者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者都豪情。

5、分析中流击水图:

明确:最后一句采用象征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历史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6、总结:这首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老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会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七、布置作业:

比较《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的写作特点

《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

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思考:《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 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沁园春

【教学目标】 长沙》教案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3、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更是一位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长沙》。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一生著述很多,著名的论文有《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别了,司徒雷登》等;他创作了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其中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三、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四、介绍词的有关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题材,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每一首都有词牌。不同词牌规定着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按字数分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等。

五、题目解说: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颂其事,这个词牌由此而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 四:朗读课文:(注意一下几字的注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点明《沁园春长沙》是一篇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性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眼前的景象使作者感慨万千,想到了往昔战斗的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作者所思索的问题。

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可得知:词的上阕重写眼前之景,下阕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

明确:四幅图: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六: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学生朗读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 让学生调整好语序,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这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2)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呢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还可以让读者想象作者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 学生朗读“看”字所控的7句

(2) 提问:作者是怎样变换视觉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板书

俯视:鱼翔浅底(动)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 近观:满山碧透、百舸争流(静 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提问:诗词讲究炼字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 “闹”字写尽

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僧推月下门”一句引出了推敲这一词语。在这首词的上阕中,锤炼的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明确:万、遍、染、漫、争、击、翔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写出了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染成的一样十分壮美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2)提问:同为秋景,作者同其他一些文人所流露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古来一些文人墨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之意,

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中描绘出暮秋山川的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于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感。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写秋风所破茅屋,体现了作者痛苦的心情。这与作者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反响,充满豪情壮志。 作者通过充满生机的秋景的描写,流露出一种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写出了对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

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3、品读上阕后三句。作者问什么 “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

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 “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具体分析峥嵘岁月图:

(1)提问:下阕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作者由上阕的眼前写景的描写转

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记”

(2)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 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般的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非常自然。

(3) 下阕的领字是哪个字?

明确:“恰”是正直之意,一直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作者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者都豪情。

5、分析中流击水图:

明确:最后一句采用象征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历史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6、总结:这首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老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会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七、布置作业:

比较《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的写作特点

《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

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思考:《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 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相关内容

  •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 1.沁园春·长沙·教案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 ...

  •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 ...

  •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沁园春·长沙]模板2
  •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沁园春·长沙>模板2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 一.毛泽东及其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 ...

  • [教案]沁园春长沙
  • [教案]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 ...

  •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在我国最早 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 ...

  •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沁园春·长沙]模板1
  •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沁园春·长沙>模板1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 一.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过程(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国 ...

  • 沁园春教案(优秀实用)
  • 第二周 星期二 第___节 2016.9.6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2. 学习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感 ...

  • 沁园春长沙教案上
  • 授课 时间 课题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沁园春·长沙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 了解什么叫做意象, 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 ...

  • 2013年教学实习报告
  • 一.实习时间:xx年11月09日至xx年11月20日 二.实习地点:xxxx 三.实习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通过实践获得相关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四.实习内容:代课,教学<沁园春 长沙>. 五.实习过程: 1.实习前的准备 起初是本专业的老师对我们的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