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上

授课 时间 课题

星期

沁园春·长沙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 了解什么叫做意象, 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教学环节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 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 生动手、动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第一册的第一课,属于古典诗词。这一课担负着 目标,本课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 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兴趣的重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 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师生互 习兴趣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再者,在这一课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初步了 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 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教学 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动态 本课则是授人以渔的最佳时机; 同时,本课的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 过程。 特别强调的是:诵读必须贯 的相关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古典诗词鉴赏作准备。总之 ,《沁园春〃长沙》是 穿整个教学过程。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基础和门槛。

2.教学思路与方法: 3.教学准备

(1)诗词是诗人寄托情感抒发内心感慨的载体,要想深刻体会诗人在作 品中寄寓的思想感情,首先必须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 在教授这一课时,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 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 之上。因此,首先要采用诵读的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 ,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 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4)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 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缭绕的。 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 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从而了解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 于本词的秋景赏析, 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引

导学生体察 词情、词境。 (5)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可以考虑设计开 放性的训练,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 (6)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 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如:《沁园春〃雪》), 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 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 以强化。 (7)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 的。 师生共同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文字 与视频资料。 例如:文章的写作背 景资料 ,毛泽东的生平及思想资 料, 毛泽东游泳的历史资料,中国 古典诗词中写秋的名篇名句, 关 于湘江的地理资料等等。教师准 备 《沁园春〃 长沙》 和 《沁园春〃 雪》 的朗读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知道里面主要讲的是谁的故 事呢?那你们认为唐僧师徒四人中谁最厉害?(学生各抒己见)师 徒四人中,身为师傅的唐僧,虽然没有过人的本领,但他却是这次 取经活动的领导者,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身为领袖应该具备的特质: 1、坚定的信 念。2、吃苦的决心。3、自我牺牲的精神。4、宽广的胸怀。 在20世纪的中国就有这么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伟 大领袖 ——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 位思想深刻的哲人,笔挟风雷的诗人。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在各个不 同的历史时期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 生活,记载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他的诗词,既是他 革命人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又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 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他的《沁园春·雪》 ,同学们能不能背诵一 遍? ﹡生齐背《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 《沁园春·长沙》毛泽 东一九二五年 ﹡认定本课学习目标。 ﹡ 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 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从这首词作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 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三页。 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 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1、解题

《沁园春》是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创 始于初唐。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永平三年 (60 年) ,封第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婚配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孙高密侯邓 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万氏词律》云: “《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 名最显。”双调一百十四字。亦名《寿星明》 。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 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 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 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 乐歌唱, 句式不齐, 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 “曲词” 或 “曲子词” , 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 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 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 余” 。 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 的。58 字以内为小令;59 至 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乾,并为其修建园林一座,名为沁园,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 词的分类: 词分为小令、中调、

2、背景 现在,让我们重温历史的画面,来了解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 写的? 1925 年 2 月, 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 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 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

三、诵读感悟。 大家边看课文边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 思想感情。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放范读录音,听范读正音: ﹡出示原词,欣赏手迹。 舸(gě)寥廓(liáokuò)峥嵘(zhēngróng) 稠(chóu)遒(qíu)遏(è)

﹡ 学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 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 感情。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 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 用标准的范读规范学生的朗 读节奏以及感情把握。

2,朗读全诗,进一步熟悉全诗内容 ⑴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 ⑵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 的把握) 。

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 反复朗

读,深入领会本词意 境和词人胸襟。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 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 品评、鉴赏。 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 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 洲头”就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 顺畅地说一下? 生:寒秋, (诗人)独立(于)

橘子洲头, (望)湘江北去。

这里将“独立”置前, “独立”这个词增强了表现力。 师: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生:不行。 “独立 ”不仅表明 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 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当时,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 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一个“独”字再现 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身处险境的诗人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 ﹡ 学生齐背诵:千山鸟飞绝, 容。这个“独”字让我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 ,还记得吗?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

钓寒江雪。

师:背得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 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 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 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 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 见个性。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而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是要 表达砥柱中流的气概。这种环境,正是一位思想者最喜欢的,朱自 清不也选择了“路上只我一个人”的晚上么? 师:再接着往下欣赏,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看”字,它包 生: “看万山红遍 „„万类霜 括哪些内容? 天竟自由”7 句。 师:对,共 7 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 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沁园春·雪》 生:望。 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师:对。也是控制 7 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诗人都 生读。 看到了哪些秋景?找同学来读一下。 师: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 ﹡师范读此 7 句。 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现在大家再齐读这 7 句。

﹡生齐读。

师:这几句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描写的视角变换和写景顺 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

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生:放眼望去——远眺。 对,是远眺,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 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生:收回来——近观。 这是“近观”,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 什么景? “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 生:仰视——高景(生模仿)

生:俯瞰——低景(生模仿)

师:这几句写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 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 ﹡ 板书。 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来写,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 生上台演示。 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 生:插腰。 “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现 在我读这几句,再来表演一遍好吗? 神态要自然,要从容,有伟人的气度。 ﹡生演示。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 “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 怎样的图画。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让我们闭上 双眼,放飞思绪,给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 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 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舒展强劲的羽 ﹡放音乐。 翼,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自由地翕乎往来,游戏水中„„ 生:看到了,感觉到了,嗅到

了。

师:让我们一起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 生:染、击、翔。 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 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 生:用了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 的轮廓勾勒出来; 深。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变为彩屏,火红的枫林,湛蓝的天 空,碧绿的江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金风送爽,满山的枫叶,像烈火熊熊 燃烧,江水缓缓流淌,千百船只竞相踏浪穿波,雄鹰在蓝天翱翔, 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 如船上被风鼓紧的白帆,游鱼闪闪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师:同学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感觉到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 秋色的美

好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 师:这几句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 生: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 (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

的不同表达效果) 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 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生:不好。 “击 ”能显示出雄 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 有力。 师: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 生: “翔 ”写出鱼儿在清澈见 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只是读来让人心上 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 黯然。 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

师: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还会让人联想起哪句诗?二者有无 区别呢? 师: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意境开 朗,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 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 发展的形势,其内涵更深一层。 师: “鹰击长空”其实是说雄鹰在天空翱翔,那么,“击”改成 “飞”可以吗? 师:“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 飞翔呢?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 。从物理学上讲, “翔”比“游”受的阻 力小,当然更轻快自由了。 说得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 ﹡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 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

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 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 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 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据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 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 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

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 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 态) ;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 旺盛的生命力。

毛主席锤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值不值得学习? 生:值得学习。

﹡补充练习: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

到 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 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 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 生:号召和呼唤。 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远 望==>万山红遍(高)[群山] 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近 望==>漫江碧透(低)[江水]

师: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意象密集,但组合有序, 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 、范围(遍、 漫) ,色彩浓度(尽染、碧透) ,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 出景物特征,将一幅壮美的湘江秋色图栩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 种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仰 视==>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 视==>鱼翔浅底(低)[水面]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碧 数量之多==>万、层、百

竞争之烈 ==> 红绿争辉,船只争 师: 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 流,鹰鱼争乐

应该怎么说呢?

生:色彩斑澜,生机勃勃。

是的,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美不胜收。

﹡ 本段为全诗意象集中处,要引

师: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什么是愁?离人心上秋也。在“寒 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 、 “湘江” ,总会让人想到屈原“哀秋冬 之绪风” ,宋玉“悲哉秋之为气”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 ,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 还有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 “草本摇 落而变衰”、 “秋风秋雨愁煞人” 等等。 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 《天

导学生重点品味意象的特点及其 对诗境的营造所起的作用。这个 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人 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意象。 同时, 可以让学生比较赏析其他有关秋 的诗句,加深理解意象的选取对 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

净沙·秋思》 ,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 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 格、身份有关。 什么有关? 毛泽东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 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 家。

是的,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 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 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 他笔下的秋景一洗古代

“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 ﹡生讨论回答,师补充。 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进一个新地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 神为之振奋。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 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 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个“怅”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 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 “怅”本意是“望”,但“怅望”不 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 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种深邃的心境。自然界 的一切是这样蓬勃、 绚烂, 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 黑暗, “独 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 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 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 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 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 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 革命豪情。

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 族的前途。

生: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 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革命伟 师: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 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 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 补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 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 ﹡ 1925 年, 工农运动蓬勃兴起, 代的伟大抱负。 国共第一次合作,共产党内部 下面齐读上阕。 关于革命领导权问题的争论。 五、教师小结。 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抱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 言志。特别是在登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 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 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如曹操之《短歌行》抒发自己的雄 心壮志;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万千感慨化作了“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 杜甫登高吟唱“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 这类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词,与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更为开阔,气 ﹡生齐读。 势更为恢宏,哲理更为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词的上段, 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首三句“独立寒秋,湘

江 北去,橘子洲头”,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我站在橘子洲 头,身躯被清寒凝重的氛围所笼罩,脚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既点 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垫铺。 后面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 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 尽收眼底。 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和个性特点的 立体秋色图。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 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 ﹡ 总结本课内容,进行德育教 度之深, :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 育。 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 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 当然,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 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 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 的光辉。走笔至此,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他想过吗?其他的 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 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 32 岁!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内:意境描述——再次默读上阙,将眼前再现的情景描 述出来。 3.课外:将你的“意境描述”进一步完善、丰富,写成一篇 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

教 学 后 记

教 学 问 题 集 锦

解 决 问 题 措 施 及 实 践 结 果

问 题 原 因 分 析

授课 时间 课题

星期

沁园春·长沙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 了解什么叫做意象, 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 学 目 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教学环节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 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基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 生动手、动脑及发展学生能力的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第一册的第一课,属于古典诗词。这一课担负着 目标,本课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 体,开拓学生思路,放手让学生动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兴趣的重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 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师生互 习兴趣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再者,在这一课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初步了 动是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精髓,是 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教学 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动态 本课则是授人以渔的最佳时机; 同时,本课的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 过程。 特别强调的是:诵读必须贯 的相关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古典诗词鉴赏作准备。总之 ,《沁园春〃长沙》是 穿整个教学过程。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生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基础和门槛。

2.教学思路与方法: 3.教学准备

(1)诗词是诗人寄托情感抒发内心感慨的载体,要想深刻体会诗人在作 品中寄寓的思想感情,首先必须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 在教授这一课时,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 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 之上。因此,首先要采用诵读的方式,帮学生疏通字词 ,解决词意,让学生对本 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4)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 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缭绕的。 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 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从而了解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 于本词的秋景赏析, 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引

导学生体察 词情、词境。 (5)在诗词赏析之中,必须重视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可以考虑设计开 放性的训练,让学生对此有所感悟。 (6)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平有所 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如:《沁园春〃雪》), 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 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 以强化。 (7)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 的。 师生共同准备与本课相关的文字 与视频资料。 例如:文章的写作背 景资料 ,毛泽东的生平及思想资 料, 毛泽东游泳的历史资料,中国 古典诗词中写秋的名篇名句, 关 于湘江的地理资料等等。教师准 备 《沁园春〃 长沙》 和 《沁园春〃 雪》 的朗读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知道里面主要讲的是谁的故 事呢?那你们认为唐僧师徒四人中谁最厉害?(学生各抒己见)师 徒四人中,身为师傅的唐僧,虽然没有过人的本领,但他却是这次 取经活动的领导者,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身为领袖应该具备的特质: 1、坚定的信 念。2、吃苦的决心。3、自我牺牲的精神。4、宽广的胸怀。 在20世纪的中国就有这么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伟 大领袖 ——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 位思想深刻的哲人,笔挟风雷的诗人。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在各个不 同的历史时期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 生活,记载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他的诗词,既是他 革命人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又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 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他的《沁园春·雪》 ,同学们能不能背诵一 遍? ﹡生齐背《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 《沁园春·长沙》毛泽 东一九二五年 ﹡认定本课学习目标。 ﹡ 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 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从这首词作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 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三页。 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 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1、解题

《沁园春》是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创 始于初唐。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永平三年 (60 年) ,封第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婚配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孙高密侯邓 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万氏词律》云: “《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 名最显。”双调一百十四字。亦名《寿星明》 。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 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 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 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 乐歌唱, 句式不齐, 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 “曲词” 或 “曲子词” , 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 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 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 余” 。 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 的。58 字以内为小令;59 至 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乾,并为其修建园林一座,名为沁园,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 词的分类: 词分为小令、中调、

2、背景 现在,让我们重温历史的画面,来了解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 写的? 1925 年 2 月, 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 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 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

三、诵读感悟。 大家边看课文边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 思想感情。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放范读录音,听范读正音: ﹡出示原词,欣赏手迹。 舸(gě)寥廓(liáokuò)峥嵘(zhēngróng) 稠(chóu)遒(qíu)遏(è)

﹡ 学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 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 感情。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 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 用标准的范读规范学生的朗 读节奏以及感情把握。

2,朗读全诗,进一步熟悉全诗内容 ⑴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 ⑵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 的把握) 。

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 反复朗

读,深入领会本词意 境和词人胸襟。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 师: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 品评、鉴赏。 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 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 洲头”就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 顺畅地说一下? 生:寒秋, (诗人)独立(于)

橘子洲头, (望)湘江北去。

这里将“独立”置前, “独立”这个词增强了表现力。 师: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生:不行。 “独立 ”不仅表明 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 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当时,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 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一个“独”字再现 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身处险境的诗人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 ﹡ 学生齐背诵:千山鸟飞绝, 容。这个“独”字让我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 ,还记得吗?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

钓寒江雪。

师:背得很好。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 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 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 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 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 见个性。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而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是要 表达砥柱中流的气概。这种环境,正是一位思想者最喜欢的,朱自 清不也选择了“路上只我一个人”的晚上么? 师:再接着往下欣赏,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看”字,它包 生: “看万山红遍 „„万类霜 括哪些内容? 天竟自由”7 句。 师:对,共 7 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 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沁园春·雪》 生:望。 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师:对。也是控制 7 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诗人都 生读。 看到了哪些秋景?找同学来读一下。 师: “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 ﹡师范读此 7 句。 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现在大家再齐读这 7 句。

﹡生齐读。

师:这几句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描写的视角变换和写景顺 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

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生:放眼望去——远眺。 对,是远眺,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 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生:收回来——近观。 这是“近观”,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 什么景? “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 生:仰视——高景(生模仿)

生:俯瞰——低景(生模仿)

师:这几句写山红、林染、红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 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 ﹡ 板书。 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来写,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 生上台演示。 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 生:插腰。 “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现 在我读这几句,再来表演一遍好吗? 神态要自然,要从容,有伟人的气度。 ﹡生演示。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 “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 怎样的图画。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让我们闭上 双眼,放飞思绪,给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 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 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舒展强劲的羽 ﹡放音乐。 翼,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自由地翕乎往来,游戏水中„„ 生:看到了,感觉到了,嗅到

了。

师:让我们一起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 生:染、击、翔。 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 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 生:用了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 的轮廓勾勒出来; 深。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变为彩屏,火红的枫林,湛蓝的天 空,碧绿的江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金风送爽,满山的枫叶,像烈火熊熊 燃烧,江水缓缓流淌,千百船只竞相踏浪穿波,雄鹰在蓝天翱翔, 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 如船上被风鼓紧的白帆,游鱼闪闪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师:同学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这一切了吗?感觉到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 秋色的美

好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 师:这几句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 生: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 (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

的不同表达效果) 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 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生:不好。 “击 ”能显示出雄 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 有力。 师: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 生: “翔 ”写出鱼儿在清澈见 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只是读来让人心上 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 黯然。 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师:“染”为什么用得好?

师: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还会让人联想起哪句诗?二者有无 区别呢? 师: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意境开 朗,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 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 发展的形势,其内涵更深一层。 师: “鹰击长空”其实是说雄鹰在天空翱翔,那么,“击”改成 “飞”可以吗? 师:“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 飞翔呢?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 。从物理学上讲, “翔”比“游”受的阻 力小,当然更轻快自由了。 说得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 ﹡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 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

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 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 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 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据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 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 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

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 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 态) ;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 旺盛的生命力。

毛主席锤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值不值得学习? 生:值得学习。

﹡补充练习: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

到 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 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 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 生:号召和呼唤。 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远 望==>万山红遍(高)[群山] 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近 望==>漫江碧透(低)[江水]

师: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意象密集,但组合有序, 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 、范围(遍、 漫) ,色彩浓度(尽染、碧透) ,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 出景物特征,将一幅壮美的湘江秋色图栩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 种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仰 视==>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 视==>鱼翔浅底(低)[水面]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碧 数量之多==>万、层、百

竞争之烈 ==> 红绿争辉,船只争 师: 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 流,鹰鱼争乐

应该怎么说呢?

生:色彩斑澜,生机勃勃。

是的,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美不胜收。

﹡ 本段为全诗意象集中处,要引

师: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什么是愁?离人心上秋也。在“寒 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 、 “湘江” ,总会让人想到屈原“哀秋冬 之绪风” ,宋玉“悲哉秋之为气”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 ,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 还有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 “草本摇 落而变衰”、 “秋风秋雨愁煞人” 等等。 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 《天

导学生重点品味意象的特点及其 对诗境的营造所起的作用。这个 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人 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意象。 同时, 可以让学生比较赏析其他有关秋 的诗句,加深理解意象的选取对 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

净沙·秋思》 ,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 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 格、身份有关。 什么有关? 毛泽东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 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 家。

是的,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 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 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 他笔下的秋景一洗古代

“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 ﹡生讨论回答,师补充。 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进一个新地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 神为之振奋。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 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 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个“怅”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 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 “怅”本意是“望”,但“怅望”不 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 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种深邃的心境。自然界 的一切是这样蓬勃、 绚烂, 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 黑暗, “独 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 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 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 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 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 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 革命豪情。

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 族的前途。

生: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 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革命伟 师: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 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 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 补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 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 ﹡ 1925 年, 工农运动蓬勃兴起, 代的伟大抱负。 国共第一次合作,共产党内部 下面齐读上阕。 关于革命领导权问题的争论。 五、教师小结。 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抱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 言志。特别是在登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 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 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如曹操之《短歌行》抒发自己的雄 心壮志;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万千感慨化作了“前不见古人,后不 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 杜甫登高吟唱“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 这类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词,与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更为开阔,气 ﹡生齐读。 势更为恢宏,哲理更为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词的上段, 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首三句“独立寒秋,湘

江 北去,橘子洲头”,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我站在橘子洲 头,身躯被清寒凝重的氛围所笼罩,脚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既点 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垫铺。 后面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 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 尽收眼底。 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和个性特点的 立体秋色图。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 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 ﹡ 总结本课内容,进行德育教 度之深, :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 育。 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 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 当然,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 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 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 的光辉。走笔至此,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他想过吗?其他的 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 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 32 岁!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内:意境描述——再次默读上阙,将眼前再现的情景描 述出来。 3.课外:将你的“意境描述”进一步完善、丰富,写成一篇 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

教 学 后 记

教 学 问 题 集 锦

解 决 问 题 措 施 及 实 践 结 果

问 题 原 因 分 析


相关内容

  •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 1.沁园春·长沙·教案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 ...

  •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 ...

  •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沁园春·长沙]模板2
  •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沁园春·长沙>模板2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 一.毛泽东及其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 ...

  • 沁园春长沙优质课教案
  • <沁园春 [教学目标] 长沙>教案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3.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 ...

  • [教案]沁园春长沙
  • [教案]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 ...

  •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在我国最早 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 ...

  •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沁园春·长沙]模板1
  •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沁园春·长沙>模板1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 一.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过程(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国 ...

  • 沁园春教案(优秀实用)
  • 第二周 星期二 第___节 2016.9.6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2. 学习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感 ...

  • 2013年教学实习报告
  • 一.实习时间:xx年11月09日至xx年11月20日 二.实习地点:xxxx 三.实习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通过实践获得相关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四.实习内容:代课,教学<沁园春 长沙>. 五.实习过程: 1.实习前的准备 起初是本专业的老师对我们的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