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小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会求近似数,进行近似计算。 2、情感与价值要求

(1)在师生共同回顾本章内容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去,使新旧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以使学生自己梳理知识,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有理数的运算 2、难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法

四、复习过程 知识结构图

内容回顾 1.1正数和负数 有理数的分类

有理数(从定义) (1)正有理数——正分数、正整数 (2)0

(3)负有理数——负分数、负整数

有理数(从正负) (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2)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1.2数轴

1.2.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长度单位的直线叫数轴。

1.2.2相反数

一、定义:1. 像2和-2,5和-5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2. 若a+b=0,则称a.b 互为相反数。3. 绝对值相等,符号相等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二、特征:1.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和为0。2. 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3. 在数轴上,相反数与原点的距离相同,是对称的。

三、计算法则: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2.3绝对值

一、定义 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 的绝对值,记作|a|。

二、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文字叙述)

当a 是正数时,|a|=a;当a 是负数时,|a|=a;当a=0时,|a|=0。(字母表示)

三、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一个非负数,即|a|≥0。 1.3比较有理数大小法则

1. 正数都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4有理数的加减法 1.4.1有理数的加法

一、法则: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运算律: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4.2有理数的减法

一、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字母表示:

a -b=a+(-b) 。

1.5有理数的乘除法 1.5.1有理数的乘法

一、法则:1、(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1)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2)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

二、倒数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三、1.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2.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 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3.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每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四、去括号法则: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1.5.2 有理数的除法

一、法则: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a÷b=a×b≠0) 一、1.6有理数的乘方 1.6.1乘方

一、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 n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二、乘方的性质(法则)1. 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正数;负 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2. 0的正整数次幂是0。 1.6.2 科学记数法

一、概念:把一个数N 表示成a×10n (1≤|a|<10,n 为整数的形式,叫做科学记数法) 1.7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一、准确数:与实际完全相符的数是准确数。

二、精确度:一般的,把一个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数精确到

了那一位. 所以,精确度是描述一个近似数的近似程度的量。 三、有效数字: 在近似数中,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由四舍五入所得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一共包含的数字的个数,叫做有效数字的个数。 四、近似数的混合运算

(1) 近似数的加减运算 法则:先确定结果精确到哪一个数位;再把已知数中超过这个数值的数字四舍五入到这个数位的下一位;然后进行计算,并且把算得的数的末位四舍五入。

(2) 近似数的乘除运算 法则:先确定结果有几个有效数字;再把已知数中有效数字的个数多的,四舍五入到只比结果中需要的个数多一个;然后进行计算,并把算得的数四舍五入到与先确定的有效数字的个数相同。果有几个有效数字;再把已知数中有效数字的个数多的,四舍五入到只比结果中需要的个数多一个;然后进行计算,并把算得的数四舍五入到与先确定的有效数字的个数相同。 作业设计 P 53 4、6 教学反思

第一章有理数小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意义;

(2)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4)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会求近似数,进行近似计算。 2、情感与价值要求

(1)在师生共同回顾本章内容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去,使新旧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以使学生自己梳理知识,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有理数的运算 2、难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法

四、复习过程 知识结构图

内容回顾 1.1正数和负数 有理数的分类

有理数(从定义) (1)正有理数——正分数、正整数 (2)0

(3)负有理数——负分数、负整数

有理数(从正负) (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2)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1.2数轴

1.2.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长度单位的直线叫数轴。

1.2.2相反数

一、定义:1. 像2和-2,5和-5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2. 若a+b=0,则称a.b 互为相反数。3. 绝对值相等,符号相等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二、特征:1.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和为0。2. 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3. 在数轴上,相反数与原点的距离相同,是对称的。

三、计算法则: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1.2.3绝对值

一、定义 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a 的绝对值,记作|a|。

二、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文字叙述)

当a 是正数时,|a|=a;当a 是负数时,|a|=a;当a=0时,|a|=0。(字母表示)

三、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一个非负数,即|a|≥0。 1.3比较有理数大小法则

1. 正数都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4有理数的加减法 1.4.1有理数的加法

一、法则: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运算律: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4.2有理数的减法

一、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字母表示:

a -b=a+(-b) 。

1.5有理数的乘除法 1.5.1有理数的乘法

一、法则:1、(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1)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2)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

二、倒数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三、1.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2.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 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3.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每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四、去括号法则: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1.5.2 有理数的除法

一、法则: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a÷b=a×b≠0) 一、1.6有理数的乘方 1.6.1乘方

一、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 n 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二、乘方的性质(法则)1. 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正数;负 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2. 0的正整数次幂是0。 1.6.2 科学记数法

一、概念:把一个数N 表示成a×10n (1≤|a|<10,n 为整数的形式,叫做科学记数法) 1.7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一、准确数:与实际完全相符的数是准确数。

二、精确度:一般的,把一个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数精确到

了那一位. 所以,精确度是描述一个近似数的近似程度的量。 三、有效数字: 在近似数中,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由四舍五入所得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一共包含的数字的个数,叫做有效数字的个数。 四、近似数的混合运算

(1) 近似数的加减运算 法则:先确定结果精确到哪一个数位;再把已知数中超过这个数值的数字四舍五入到这个数位的下一位;然后进行计算,并且把算得的数的末位四舍五入。

(2) 近似数的乘除运算 法则:先确定结果有几个有效数字;再把已知数中有效数字的个数多的,四舍五入到只比结果中需要的个数多一个;然后进行计算,并把算得的数四舍五入到与先确定的有效数字的个数相同。果有几个有效数字;再把已知数中有效数字的个数多的,四舍五入到只比结果中需要的个数多一个;然后进行计算,并把算得的数四舍五入到与先确定的有效数字的个数相同。 作业设计 P 53 4、6 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 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2) 课题: 1.2.1 有理数 课题: 1.2.2 数轴 课题: 1.2.3 相反数 课题: 1.2.4 绝对值 课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 课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二) 课题: 1.3.2有理数的减法(1) 课题 ...

  • 最新北师大课标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方]教案1(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正确理解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 3.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重点 学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情境1: 将一张报纸对折1次变成2层:对折2次变成2×2层:对折3次变成 层:对折4次变 ...

  •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 1.3.2 有理数的减法(1)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让学生了解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有理数 ...

  •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 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 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归纳及运 能力. 数学思考:1.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解决问题 ...

  • 中职数学有理数指数幂教案
  • 有理数指数幂教案 一.条件分析 1.学情分析 在上个单元中,学生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单调性.奇偶性,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远远不够,函数是个大家庭,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已到达实际运用的目的.对于这个章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加之初数内容的补充,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

  •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 2.4 有理数的加法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 2.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三)情感目标: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 能力. 二.教学 ...

  • 有理数乘法教案(第一课时)
  • 2.9.1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 能熟练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回顾 请同学们口算下列各题. (二) 问题导学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及0的乘法运算, 引入负数以后, 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呢? 怎样计算:( ...

  • 华师版八年级数学实数与数轴教案
  • 课题:实数与数轴(1) 教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 授课教师:海南省儋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羊全海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和实数的分类: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能力目标:让学生感知无理数的存在,经历数系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过程.通过无理数的引入,培养 ...

  • 乘方第二课时教案
  • 乘方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重点) 2. 会根据一组数的特点,探究与乘方有关的规律性问题.(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 知识梳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 先乘方, 再乘除, 最后加减. 2. 同级运算, 从左到右进行. 3. ...